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豫園誰建的

上海豫園誰建的

發布時間:2020-12-12 09:12:15

上海豫園什麼時候建立的

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系潘氏私園。
豫園始建於一五五九年,距專今已有四百餘屬年歷史。它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園,佔地三十餘畝.園內有穗堂、大假假山、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台等亭台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古代建

⑵ 上海的豫園是什麼時候修建的,年代久不久遠

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系潘氏私園。豫園始建於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歷史

東方明珠是1991年7月30日動工,1994年10月1日建成

所以東方明珠不是古跡

⑶ 豫園建於哪個朝代

豫 園
豫園是上海著名的古典園林,也是一座有4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典園林,是國務院認定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南市區城隍廟的北面,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由明代四川布政司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其名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名「豫園」。豫園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至萬曆五年(公1577年)竣工,是一座糅和丁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素有「城市山林」之譽,又有「奇秀甲於東南」之稱。園林面積雖小,但布局曲折,有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景緻各有不同,具有以小見大的特色。每一處廳堂樓閣,假山流水,都代表著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精華,豫園共有五條浸透著精靈秀氣的巨龍裝飾圍牆,這五條巨龍一是伏虎,二是穿龍,三,四是雙龍戲珠,五是睡龍。全園40餘處景觀被這栩栩如生的龍牆、蜿蜒曲折的迴廊以及形狀各異的花草巧妙地分隔,形成一步一景、步步皆美景的特色。
除了圍牆之外,豫園主要景區有以大假山而聞名的城市山林,大假山是明代遺物,由疊石名家張南陽親自設計建造,是豫園的精華;華林秀谷,有魚樂榭、復廊、亦航,萬花樓等景點,點舂勝跡,此處的「點春堂」曾為小刀
會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堂內陳列著當年小刀會的武器,文告、自鑄錢幣等文物;位於園東部的水石佳境,以池塘和假山取勝;園中還有玉玲瓏、積石水廊、玉華堂、環龍橋等建築。其中玉玲瓏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有趣的是,在玉玲瓏下面燒一柱香,上面會孔孔冒煙;從上面澆一盆水,下面又會洞洞流泉,具有「皺、瘦、漏、透」等特點。此外小巧玲瓏的內園為豫園的園中之園,亭台樓閣,假山池塘,一應俱全。豫園大戲台更是豫園古建築中的精晶,也是上海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戲台。游完了豫園,不能不去旁邊的豫園商場(也就是老城隍廟商場),那裡可是聞名全國的小吃王國。

⑷ 上海豫園始建於哪一年

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開始興建,到明神宗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後共用了18年時間。

⑸ 上海豫園的來歷

豫園,是江南園林藝術的瑰寶之一,原是明代官僚地主潘恩、潘允端的私人花園,始建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萬曆五年(1577)潘允端解職回鄉後加速建造,屈指算來,豫園建園已有400餘年。

取名豫園,是因為「豫」與「愉」兩字相通。據潘允端說,建造此園,是為了「愉悅老親」,供其父享用。他因而博得了一個大孝子的美名。其實,潘恩於萬曆十年已去世,供潘恩享用的樂壽堂尚未造好,潘恩自然也沒有福氣「愉悅」了。

豫園的主要建築有樂壽堂、玉華堂等,堂館軒榭,亭台樓閣,多達30餘所,建造都十分講究。園林布局虛實相映,曲折有法,奇峰異石,參差其間。與仰山堂隔池相望的大假山,用武康黃石疊成,堆砌得猶如天造地設,巧奪天工,系出自江南著名疊山家上海人張南陽之手。明中葉後,江南修建園林的風氣很盛,豫園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清之際的葉夢珠稱之為「建第規模甲於海上」,范濂贊之為江南土木的一大奇跡,確實名不虛傳。

玉華堂前的石峰——玉玲瓏,是豫園古跡中的古跡。與潘允端同時代的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在其撰寫的頌揚豫園的文中指出,此石系移自烏泥涇朱尚書園,為隋唐時代之物。據清人記載,玉玲瓏後移到浦東三林塘儲昱的南園,因儲女嫁給潘允端胞弟潘允亮,便將此石歸贈潘家。潘允端認為,它是宋徽宗時搜羅的花石綱遺物,特別加以珍視。

民間傳說,潘允端造豫園時,他母親曾說,很想看看北京的皇宮是什麼樣子,於是潘允端便將豫園造得像皇宮里的御花園一樣,還築了龍牆,有人向皇帝告發,潘允端得訊後,一夜間在園內大廳里塑起城隍像,撤去後牆,與城隍廟溝通。當朝廷派人來查詢時,以廟牆為對,始免於難。人們往往將這段傳說當作信史。其實此說並無歷史依據。潘允端的母親曹氏,在萬曆初年建造豫園時已去世。更重要的是,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徵,民間擅自在建築物上裝飾是要冒滅族之禍的。退一步說,即使是被視若神明的上海城隍爺,也沒有資格享用,潘允端也決不會去冒這個風險,豫園的龍牆遲至清末以後才建造,並非明代建築。

豫園建成後,潘允端常在園內設宴演戲,賓客滿堂,甚至食客、僧道、相士以至妓女無所不有。

⑹ 豫園是誰建造的

豫園位於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回、豫園商城相連,是上海答著名的古典園林。豫園是明代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奉養他的父親,特聘園藝師張南陽設計並建造的,有豫悅父親之意,所以取名「豫園」,後遭到破壞。1987年進行了一次修復,恢復了園內主要景觀。目前園林現有面積2萬平方米,亭台樓閣兼容,山川湖泊並蓄,有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30餘處;景緻各有不同,具有以小見大的特色。豫園內的5條巨龍裝飾的圍牆乃游園必到之處。5條巨龍一是伏虎,二是穿龍,三、四是雙龍戲珠,五是睡龍。它們給整個豫園帶來了靈動之氣。

豫園

⑺ 上海豫園的來歷是什麼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
萬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獲,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此後,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曆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餘畝。全園布滿亭台樓閣,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後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在《豫園記》中註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甚至打罵奴婢、用枷鎖等懲罰僮僕。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由於長期揮霍無度,加上造園耗資,以致家業衰落。潘允端在世時,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潘允端死後,園林日益荒蕪。明末,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書院尚未修竣,張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園中亭台傾圮參半,草滿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已成一片荒涼。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余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今內園)。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恢復當年園林風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歷時20餘年。因已有「東園」,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西園」。園基原稱廣袤70餘畝,據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畝。
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
鴉片戰爭時,豫園遭破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農歷五月十一日,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駐扎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在湖心亭。豫園「風光如洗,泉石無色」。咸豐五年(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扎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咸豐十年,太平軍東征,清政府請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又作兵營,「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建造西式營房。
清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較快,一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同業公所,作為同業間祀神、議事、宴會、游賞之處。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公所,各自籌款修復。此後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設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後演變為商場。光緒元年(1875年),豫園內有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1個工商行業設立公所,一些公所還設立學校,舊有古跡日趨湮沒。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爿,古建築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香雪堂於八一三淞滬戰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後,豫園得到妥善保護。1956年經市政府批准,撥出專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班子,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築專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歷時5年,投資上百萬元,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等古建築,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並把豫園和內園連接起來融為一體。
修復後的豫園大門從原東面安仁街遷至園西南。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橋劃為園外景點外,全園有大小景點48處,大體可分成東部、西部、中部以及內園等景區。豫園恢復了秀麗典雅的名園風貌。1961年9月,豫園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中外各方人士喜愛的游覽參觀娛樂場所。
豫園對外開放後,仍不斷進行修繕。1956~1961年大修時,限於當時財力物力,玉玲瓏景點雖恢復了玉華堂、會景樓等建築,但園林仍顯得較空曠失平衡,與整個豫園幽深曲折,小中見大的特色不太和諧,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間明代環龍橋被拆除,周圍的曲池被改建為防空洞,古園林格局遭損。1982年大假山前的湖石假山螺絲洞及萬花樓前小假山花牆出現險情,經區政府批准,拆卸險牆二處按原樣修復。同時,改變了與古園林風貌不協調的水泥路面,調整了花木布局,擴建了東園門等。共計完成大的和較大整修項目23項,零星小項目上百項。
1986年3月,區政府決定,投資600餘萬元,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園。聘請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達峰,參照清乾隆時期的豫園布局和江南古典園林特點,進行設計、指導。第一、二期工程主要是整修豫園東部景區,包括玉玲瓏、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周圍景點。這一區域歷來受破壞嚴重,修復工程較大,拆除防空洞,重建青石環龍橋,擴大水面,修建積玉假山、浣雲假山、玉玲瓏照壁和百米積玉廊。一、二期工程於1987年竣工。第三期工程修復內園古戲台。內園古戲台因周圍居民居住,長期重門深鎖,無法對外開放。區政府在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支持下,動遷13戶居民、2家企業,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間動工修繕古戲台

⑻ 上海豫園的由來是什麼

豫園主來人潘允端,上海人,在自明代任四川布政使。為了使父母雙親生活得愉悅,便在上海建造園林,並取「豫悅雙親,頤養天年」之意,故名為豫園。可惜尚未全部建成,老父潘恩已病逝,潘家又日趨敗落。至乾隆中葉,豫園已變得荒蕪了。後來變賣此園,成了城隍廟之廟園。

⑼ 豫園為誰建立的

豫園位於上海市區城隍廟附近,是明代布政使潘允端為侍奉其父所築,取意「豫悅老親專」。豫屬園從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開始興建,歷時18年,於1577年建成,佔地七十畝。1847年,唐岳再次赴京趕考,未中。後唐岳查訪大觀園,游歷蘇杭,並對上海豫園及蘇杭等地的園林進行了考察和研究。

豫園在鴉片戰爭時遭到入侵英軍的破壞,現存部分為當年豫園東北部分。豫園布局以山水為主體,建築物穿插於山水之間,依勢就形。豫園現存中國江南最大的黃石假山,登山而上有石洞縈回,山南為水池,池水又分兩股,其中一股向東蜿蜒而至萬花樓,水池南麓建有二層樓閣仰山堂。豫園這種廳堂、水池、假山的布局方式對唐岳規劃雁山園應該起到一定的影響。只不過雁山園有自然的真山真水,有方竹山、乳鍾山和青羅溪,並人工開鑿了碧雲湖。雁山園的主體建築涵通樓、澄硯閣、碧雲湖舫也都是臨水而建,青羅溪由南至北地展開全園的畫卷,在涵通樓身上我們還能看到仰山堂的影子。

豫園平面圖

⑽ 豫園始建於什麼地方什麼時候

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專商城相連,是老屬城廂僅存的明代園林。豫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灧,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豫園始建於1559年,原是明朝潘氏的一座私人花園。

閱讀全文

與上海豫園誰建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光信善信託 瀏覽:505
北上資金流出多少 瀏覽:671
銀行理財屬於哪種理財方式 瀏覽:236
2220港幣兌換人民幣 瀏覽:343
000858上市當時收盤價格 瀏覽:83
諾亞財富派理財可靠嗎 瀏覽:27
中國銀行個人留學貸款 瀏覽:528
什麼是非融資性 瀏覽:5
如何確定股票發行數量和價格 瀏覽:365
貸款違約金擔保人出么 瀏覽:203
1比索摺合人民幣多少 瀏覽:946
163406基金凈值今日凈值 瀏覽:327
九號理財 瀏覽:952
金條銀行價格 瀏覽:297
五線開花9期貨揭秘與實戰PDF 瀏覽:505
包裝貸款怎麼樣 瀏覽:896
理財直融查詢 瀏覽:525
國海證券金貝殼理財版 瀏覽:969
滴滴現在期權價格 瀏覽:712
首汽約車股票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