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中國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史

中國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1-08-22 09:55:50

投資銀行業的國外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歷史

投資銀行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是當時投資銀行業僅僅作為商業銀行的一個業務部門被包含在銀行業的范疇之中,銀行業的含義比今天要寬泛得多。當然,在19世紀,投資銀行業務並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大多數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只是給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而且由於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證券市場風險太大,不是銀行投放資金的適宜場所,因此對銀行從事證券市場業務有所限制。美國1864年的《國民銀行法》就嚴厲禁止國民銀行從事證券市場活動,只有那些私人銀行可以通過吸收儲戶存款,然後在證券市場上開展承銷或投資活動。可以認為,這些私人銀行就是投資銀行的雛形。盡管國民銀行和私人銀行都被稱為銀行,但在業務上,私人銀行一開始就兼營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
(一)投資銀行業的初期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些大銀行就已開始著手為戰爭的結束做准備。戰後,大量公司也開始擴充資本,投資銀行業從此開啟了其真正意義上的、連貫發展的序幕。雖然有1864年《國民銀行法》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承銷與銷售等業務,但美國商業銀行想方設法繞過相關的法律規定,仍然可以通過控股的證券公司將資金投放到證券市場上。美國的J.P.摩根、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庫恩洛布公司都是私人銀行與證券公司的混合體,1927年的《麥克法頓法》則乾脆取消了禁止商業銀行承銷股票的規定。這樣,在20世紀20年代,銀行業的兩個領域終於重合了,同時,美國進入了產業結構調整期,新行業的出現與新興企業的崛起成為保持經濟繁榮的支撐力量。由於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成本低、期限長,導致公司的融資途徑發生了變化,新興企業在擴充資本時減少了對商業銀行貸款的依賴,這使美國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於證券市場業務與銀行傳統業務的結合,以及美國經濟的繁榮,投資銀行業的繁榮也真正開始了。這一時期投資銀行業的主要特點是:以證券承銷與分銷為主要業務,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業經營;債券市場取得了重大發展,公司債券成為投資熱點,同時股票市場引人注目。銀行業的強勢人物影響巨大,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混業的發展。
(二)20世紀30年代確立分業經營框架
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發生大崩盤,引發金融危機,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在大蕭條期間,美國11000家銀行倒閉,占銀行總數的1/3,嚴重損害了存款者的利益,企業也由於借不到貸款而大量破產。對大蕭條的成因,事後調查研究認為,商業銀行、證券業、保險業在機構、資金操作上的混合是大蕭條產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商業銀行將存款大量貸放到股票市場導致了股市泡沫,混業經營模式成為罪魁禍首。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為避免類似金融危機的再次發生,證券業必須從銀行業中分離出來。在此背景下,以《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為標志,美國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其中,1933年通過的《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對一級市場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格規定了證券發行人和承銷商的信息披露義務,以及虛假陳述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並要求金融機構在證券業務與存貸業務之間做出選擇,從法律上規定了分業經營;1934年通過的《證券交易法》不僅對一級市場進行了規范,而且對交易商也產生了影響;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取代了聯邦貿易委員會,成為證券監管機構。
(三)分業經營下投資銀行業的業務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業及其面臨的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工商業以發行債券、股票等方式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規模明顯增長,資本市場迅速發展,資本商品也日新月異,交易商、經紀人、咨詢機構等不斷增加,保險業與投資基金相繼進入這個市場,資本市場在美國金融業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由於銀行儲蓄利率長期低於市場利率,而證券市場則為經營者和投資者提供了巨額回報,共同基金的興起吸收了越來越多的家庭儲蓄資金,甚至證券公司也開辦了現金管理賬戶為客戶管理存款,這使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萎縮,出現了所謂的脫媒現象;技術進步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更加復雜的衍生金融交易可以使用電腦程序安排;歐洲市場兼容型的金融業務使其競爭力更強。
(四)20世紀末期以來投資銀行業的混業經營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加拿大、西歐等國相繼經歷了金融大爆炸,銀行幾乎可以毫無限制地開展投資銀行業務,這也是美國放鬆金融管制的外在原因。在內外因素的沖擊下,到了20世紀末期,1933年《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等制約金融業自由化的法律體系已經名存實亡。作為持續了20餘年的金融現代化爭論的結論,1999年11月《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先後經美國國會通過和總統批准,成為美國金融業經營和管理的一項基本性法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意味著20世紀影響全球各國金融業的分業經營制度框架的終結,並標志著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業真正進入了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新時代。
(五)美國金融風暴對投資銀行業務模式的影響
2008年美國由於次貸危機而引發的連鎖反應導致了罕見的金融風暴,在此次金融風暴中,美國著名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崩潰,其原因主要在於風險控制失誤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弊端。
美國監管機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原投資銀行模式過於依靠貨幣市場為投資銀行提供資金,尤其是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之後,對於投資銀行的借貸就變得日益困難。如果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原投資銀行機構就將獲准開展儲戶存款業務,這可能是一種更為穩定的資金來源。為了防範華爾街危機波及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批准了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從投資銀行轉型為傳統的銀行控股公司。銀行控股公司可以接受零售客戶的存款,成為銀行控股公司將有助於兩家公司重構自己的資產和資本結構。

㈡ 投資銀行的歷史

關於混業和分業的歷史 證券承銷是投資銀行最本源、最基礎的業務活動。投資銀行承銷的職權范圍很廣,包括該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外國政府和公司在該國和世界發行的證券、國際金融機構發行的證券等。投資銀行在承銷過程中一般要按照承銷金額及風險大小來權衡是否要組成承銷和選擇承銷方式。通常的承銷方式有四種:
第一種:包銷。這意味著主承銷商和它的辛迪加成員同意按照商定的價格購買發行的全部證券,然後再把這些證券賣給它們的客戶。這時發行人不承擔風險,風險轉嫁到了投資銀行的身上。
第二種:投標承購。它通常是在投資銀行處於被動競爭較強的情況下進行的。採用這種發行方式的證券通常都是信用較高,頗受投資者歡迎的債券。
第三種:代銷。這一般是由於投資銀行認為該證券的信用等級較低,承銷風險大而形成的。這時投資銀行只接受發行者的委託,代理其銷售證券,如在規定的期限計劃內發行的證券沒有全部銷售出去,則將剩餘部分返回證券發行者,發行風險由發行者自己負擔。
第四種:贊助推銷。當發行公司增資擴股時,其主要對象是現有股東,但又不能確保現有股東均認購其證券,為防止難以及時籌集到所需資金,甚至引起該公司股票價格下跌,發行公司一般都要委託投資銀行辦理對現有股東發行新股的工作,從而將風險轉嫁給投資銀行。 風險投資又稱創業投資,是指對新興公司在創業期和拓展期進行的資金融通,表現為風險大、收益高。新興公司一般是指運用新技術或新發明、生產新產品、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以獲得遠高於平均利潤的利潤、但卻充滿了極大風險的公司。由於高風險,普通投資者往往都不願涉足,但這類公司又最需要資金的支持,因而為投資銀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投資銀行涉足風險投資有不同的層次:第一,採用私募的方式為這些公司籌集資本;第二,對於某些潛力巨大的公司有時也進行直接投資,成為其股東;第三,更多的投資銀行是設立「風險基金」或「創業基金」向這些公司提供資金來源。

㈢ 中國銀行的發展歷史

經過大清銀行南北方商股的充分醞釀籌劃,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於1912年1月初正式上書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重新組織,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
1912年 中華民國順勢成立,中國銀行應運而生 1912年—1928年 中國銀行成為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的中央銀行 1916年 抗拒袁世凱政府停兌令,全力維護中行信用 1916年-1923年 中行歷近十年之久,全面整理京鈔問題 1917年 則例之爭——官商爭奪中行領導權的斗爭 1927年 武漢國民政府集中現金,漢口中行損失慘重 1928年 中行重要轉折點——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 1930年-1937年 興建外灘中行大廈,抗衡上海外資銀行 1932年 發起成立中國徵信所,開創中國徵信事業 1929年-1936年 中行開設海外機構,拓展我國外匯業務 1929年-1936年 擴大貸款規模,轉變貸款結構,支持國內生產發展 1931年 組建中國保險公司,推動保險業務發展 1932年 平息公債風潮,推動整理公債 1933年-1935年 世界銀市劇烈動盪,中行力阻白銀外流 1932年-1933年 中國銀行力主廢兩改元,積極參與幣制改革工作 1935年 國民政府壟斷金融,強迫中行再次改組 1939年 南京政府成立四聯總處,調整四行分工 1938年-1942年 加強鈔券調運,供應抗戰需要 1939年-1941年 平衡上海匯市,全力維持匯價 1939年-1943年 堅持進行貨幣斗爭,抵制日偽金融侵略 1939年-1945年 努力爭取僑匯,積極支持抗戰 1946年-1949年 「粒米百元」——惡性通貨膨脹給中行帶來嚴重影響 1947年-1948年 南京政府勒令外匯移存,中行迫於壓力抵制未果 1949年 各地職工迎接解放,中行被順利接管 1949年-1952年 承擔外匯經營管理工作,成為我國外匯專業銀行 1949年-1950年 積極穩定金融物價,促進國民經濟恢復 1950年-1952年 反封鎖、反禁運、反凍結,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1964年-1976年 加強外匯資金運用,支持遠洋運輸船隊建設 1968年-1976年 試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實現出口收匯保值 1973年 加強調研工作,按時完成陳雲同志布置的十個調研專題 1978年 順應改革開放需要,開創中國信用卡先河 1979年-1980年 中國銀行進行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成立 1979年-1989年 加強外匯管理,發行外匯兌換券 1979年 解決中美凍結資產問題,促進中美金融合作發展 1979年-1992年 加大外資利用,發行國際債券 1979年-1980年 恢復國際金融組織合法席位,支持國內經濟文化建設 1987年-1992年 取得港幣澳門幣發行權,利於港澳經濟繁榮穩定 1994年 中國銀行改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中國銀行奧運存摺
2004年 中國銀行穩步推進股改工作,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2008年 百年奧運,百年中行——北京奧運會唯一銀行合作夥伴 2006年 中行實現精彩上市,開啟百年歷程新篇章 2009(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 新出爐的「2009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更好地體現了今天的中國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競爭環境。這次調查共涉及17個行業,457 家候選公司。中銀行憑借良好的信譽度入選明星榜。 2010年 在《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巴菲特雜志年度金融大獎」評選中,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圍「2010年(第七屆)中國25家最具投資價值上市公司」,位列第7位。 2011年 國際金融監督和咨詢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在法國戛納發布全球29傢具有系統性影響力的銀行名單,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乃至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中唯一入選的機構。

㈣ 美林證券的發展歷程對中國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有什麼啟示

哥也是蘇職大的,還是經貿系的!!!你不會告訴我你也是吳文英手下的學子吧???悲催~~~

㈤ 我國投資銀行不同時期增加業務品種的過程並分析原因

20世紀90年代,IPO承銷、股債融資、並購、資產證券化

後來TMT、新零售這種新經濟企業出現了,輕資產特徵比較明顯,投行開始了多元化融資

FA 其實就是精品投行,做的最好的就是華興、漢能、易凱,據我所知漢能已經落魄了,本部好多期的工資都沒發,基本也就剩華興還可以,摩拜滴滴都是華興做的,漢能18年做了京東和餓了么,易凱就只有ofo吧

中國的投行怎麼說,興起的比較快,但是從一開始業務就很廣,要說業務也是各有側重。你這個問題問中國投行發展史其實就沒啥講的,因為都是參考外資銀行的業務模式:比如Jp開始的並購,投行和商業銀行分離,次貸的歷史淵源都是在外資行

而且現在承銷並購都不好做,FICC監管負擔越來越大,買方規模越來越大,未來的國內投行發展可能會越來越由中國特色,發展前景就很好了

㈥ 投資銀行業務演變的歷史脈絡是怎樣的

投資銀行業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在金融領域內,投資銀行業這一術語的含義十分寬泛,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包括了范圍寬泛的金融業務;而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包括的業務范圍則較為傳統。
狹義的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的狹義含義只限於某些資本市場,著重指一級市場上的承銷、並購和融資業務的財務顧問。
廣義的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的廣義含義包括眾多的資本市場活動,即包括公司融資、兼並收購顧問、股票的銷售和交易、資產管理、投資研究和風險投資業務。

㈦ 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關系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

主要區別:
本源業務不同.
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有: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以及派生出來的表外業務。
負債業務就是吸收資金呀,包括存款業務和借款業務,就是你存進銀行的錢還有從銀行借的錢⊙▽⊙但是,借款業務也有金融債券這樣的。。(最主要的還是存款,畢竟商業銀行是高負債模式的經營)
資產業務那就是運用吸收的資金進行貸款和投資這類支配資產類型的業務,其核心是貸款業務,可以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一半以上。

㈧ 中國投資銀行的前景

中國投資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基本上是壟斷與競爭並存,在近年來壟斷因素逐步加強,但是這一趨勢卻植根於人為壟斷。而中國投資銀行業超額利潤也源自這一人為壟斷因素。同時,由市場結構所決定的中國投資銀行業的市場行為十分單一,業務競爭嚴重趨同。並且,論文提出了一些解決這些問題的相應的策略與措施。
一、中國投資銀行業的市場結構:高度競爭還是寡佔
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的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體系中的投資銀行產業,其基本業務主要囊括以證券承銷、證券經紀和自營業務為主導的傳統型業務;以企業兼並、咨詢、委託理財等為主導的創新型業務和以金融工程為主導的引申型業務。經過百年的發展、沉澱,美國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已順利完成了向創新型業務的轉型,並正日益向引申型業務演進。相形之下,新生的中國證券市場因發展時間短促及固有的制度性缺陷等問題,使得在其中孕育、成長、發展的中國投資銀行的業務品種的發展甚為稀少。目前其業務只局限於證券承銷(主要包括企業債券、股票的承銷)、證券經紀、證券自營業務、推薦上市和託管等傳統型業務領域,基本上並未涉足創新型或引申型業務領域。而由於證券自營業務並非投資銀行向客戶提供的服務,因此在此不將其列入分析框架中。
(一)證券承銷業務市場集中度分析
中國投資銀行目前的承銷業務主要集中在新股(增發)承銷和配股承銷方面。2000年的統計結果表明,一級市場上前5位投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從1999年的41.86%上升到 2000年的44.31%,同比增長5.85%;前10位投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則從61.4%上升到64.67%,同比增長了5.33%。從承銷金額看,前5位投資銀行所佔市場份額已由1999年的 43.6%上升到2000年的45.36%,承銷業務的集中趨勢正逐步顯露。
在2001年新股(增發)承銷業務(按承銷量計算)中, CRl指標達到了21.93%,這一變動主要是因為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所導致。其他指標並未有劇烈增減變化,基本上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增長(見表1)。
參照貝恩對美國產業的分類,可以發現,盡管中國投資銀行業在承銷業務領域集中度開始提高,但是,中國投資銀行業在該領域仍基本上是一種貝恩所提出的中(下)集中寡佔型的市場結構。在此市場類型中,企業數目很多(實際上中國目前擁有承銷資格的投資銀行近30家,而成熟的西方國傢具備承銷業務資格的投資銀行也只不過10家左右,相比而言,中國投資銀行在承銷業務領域的企業數目確實過多),寡佔程度並不高,同時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相比之下,美國投資銀行2000年股票承銷業務集中度CR1、CR3分別為26.7%和67.6%,基本上是一個高寡佔、高集中度的業務領域。因此,中國投資銀行業確實存在集中的因素,但是這一寡佔因素尚不明顯。
表1 2001中國投資銀行業新股(增發)承銷業務集中度指標(%)
指標計算方法 CR1 CR4 CR5 CR8 CRl0 CRl5
按承銷量計 21.93 42.38 46.66 56.79 61.56 67.03
按承銷家數計 7.45 20.76 23.42 30.34 33.54 39.38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l》、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巨靈信息網、巨潮資訊網公布的數據計算得到。以下資料如無特別說明,均來自於此。
根據前述H.I指數的計算公式對我國投資銀行業2000年和2001年新股(增發)承銷業務進行測算,其指標分別為o.038和0.069。這一指標因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市場份額的巨增而增長了80%,說明承銷業務領域集中趨勢正在加強,但是該指標絕對數仍然接近於0,這說明在承銷業務領域盡管存在《證券法》規定的分類管理的市場進入壁壘,但是競爭仍十分激烈。
(二)推薦上市業務和託管業務集中度分析
在推薦上市業務領域,2000年中國投資銀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指標中(見表2),CR4近於46%,CR8則接近74%,這基本上介於中(上)集中寡佔和中(下)集中寡佔的市場類型之間。
表2 2000年中國投資銀行業推薦上市業務集中度指標(%)
指標計算方法 CR1 CR4 CR5 CR8 CRl0 CRl5
按推薦量計 13.5l 45.85 53.73 73.9 83.73 98.79
在託管業務中,1999年以來掀起的中國投資銀行業的增資擴股浪潮加大了行業託管業務的集中程度,但是這一作用的顯著性很低(見表3、表4)。1999年8月合並的國泰君安證券有限公司以6.01%的市場份額居於同業首位,到2000年和2001年,由中國華融信託、長城信託、東方信託和中國信達信託投資公司以及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等5家公司所屬的證券部合並組建的中國銀河證券有限公司一舉超越國泰君安,分別以6.16%、6.01%的市場份額躍居同業之首,其餘各項集中度指標值在2000年和2001年比1999年也均有所增長。但盡管如此,託管業務領域仍然未脫離集中度低下的狀況。前4家市場份額總計分別是18.06%、20.70%、19.83%,前15家市場份額均未超過45%,並且各項指標在 2001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在2000—2001年,其託管業務的H。I指數比1999年有所增長,增幅為80%和60%,但是各年H.I指數的絕對數基本為o。這說明託管業務競爭十分激烈,集中或產業內壟斷因素並不明顯。整個業務領域基本上是一種「原子型」市場結構,參與該業務的企業數目極多,其位次更迭頻繁。
表3 1999—2001年中國投資銀行業託管業務集中度指標(%)
CR1 CR4 CR5 CR8 CRl0 CRl5
1999年 6.01 18.06 21.32 29.05 33.13 40.75
2000年 6.16 20,70 24.86 34.72 38.72 42.55
2001年 6.01 19.83 23.58 32.6l 36.56 44.76
2000年同比增長率 2.5 14.62 16.6 19.52 16.87 4.42
2001年同比增長率 -2.44 -4.2 -5.15 -6.08 -5.58 5.19
表4 中國投資銀行業託管業務、債券交易業務和股票、基金交易業務H.I指數
1999 2000 2001 2000年同比增長率(%) 2001年同比增長率(%)
託管業務 0.01 0.018 0.016 80 60
債券交易 0.297 0.674 0.262 127 -157
股票、基金 0.05 0.07l 0.07l 42 0
(三)證券經紀業務集中度分析
中國投資銀行的經紀業務主要包括企業債券代理交易、股票代理交易和基金代理交易三種。在企業債券代理交易業務中,海通證券一直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在2001年甚至處於寡佔壟斷地位。1999年其市場份額為54.1%,到2000年則飆升到82%,盡管在2001年其市場份額下降到34%,但這並沒有改變其絕對優勢的地位(見表5)。「
表5 中國投資銀行債券交易集中度指標(%)
CR1 CR4 CR5 CR8 CRl0
1999 54.08 63.67 64.26 65.38 65.47
2000 81.85 91.44 92.24 93.02 93.07
2001 34.31 74,8 76.48 77.16 77.23
在1999年與2001年,中國投資銀行業債券代理交易業務基本上接近於高度集中寡佔的市場結構。但在2000年則出現了「異象」,整個業務領域出現了貝恩所稱的「極高寡佔型」市場結構,全部市場基本上由海通證券一家壟斷。但是這一現象曇花一現,到2001年又迅速恢復到1999年的市場結構形態。這種現象在H.I指數上反映也十分明顯。該指標從 1999年的0.3迅速勁升至0,67後,又於2001年回落到0.26附近(見表4)。總體而言,可以斷定中國投資銀行在債券代理交易業務中存在顯著的集中與壟斷,甚至存在寡佔現象。
在股票、基金代理交易業務上,首家投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從1999年到2001年基本上呈穩定增長,各集中度指標也均穩定上升(見表6);2000年與2001年股票、基金代理交易業務H.I指數也增長了近42%(見表4),中國投資銀行產業在股票、基金代理交易業務上壟斷與集中的趨勢正日益加強。但是這種上升並不說明中國投資銀行業在此業務上出現了「領頭羊」,整個行業在股票與基金代理交易業務中集中程度或壟斷程度並不高,仍呈現出一種中(下)集中寡佔型市場類型。
表6 中國投資銀行業股票、基金代理交易業務集中度指標(%)
CR1 CR4 CR5 CR8 CRl0
1999年 11.12 38.99 46.47 59.46 65.16
2000年 12.47 42.86 51.84 69.13 75.44
2001年 12.76 44.25 53.03 70.55 77.82
同比增長率 12.14 9.93 11.56 16.26 15.78
同比增長率 2.33 3.24 2.3 2.05 3.15
(四)中國投資銀行的規模集中度分析
中國投資銀行經過10餘年發展,截至2001年底已有 109家證券公司,營業部2 700餘家,已經初步形成了三個層次,即全國性投資銀行,如華夏證券、銀河證券等,地方性投資銀行,如華泰證券、天同證券等,和兼營投資銀行業務的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等。
1999年以來,中國投資銀行業迎來了第三次增資擴股的浪潮,各投資銀行股本與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初步形成了資本額在15~50億元人民幣的10餘家大型投資銀行。但是,盡管絕對規模有了很大發展,經過考察,我們發現中國投資銀行仍然處於較低的集中寡佔型市場結構下,也尚未形成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的優勢投資銀行群體。
1999年中國投資銀行業凈資產總額為4857.71億元人民幣,第一家國泰君安證券所佔市場份額為8.21%,從CR4 (26.17%)與CR8(43.89%)來看,整個產業基本上屬於低集中寡佔型的市場結構;2000年中國投資銀行業凈資產總額達 65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4.24%。首家投資銀行——海通證券凈資產53.4億人民幣,僅占凈資產總額8.19%,比1999年國泰君安的市場份額下降了0.24個百分點。盡管2000年其他集中度指標比1999年均有所增長,但是這一增長並未使中國投資銀行業脫離低集中寡佔型的市場結構(見表?),中國投資銀行業也並沒有形成諸如美國投資銀行業中所存在的優勢群體。
表7 1999—2000年中國投資銀行凈資產集中度指標(%)
CR1 CR4 CR5 CR8 CRl0 CRl5
1999 8.21 26.17 30.99 43.89 50.37 63.32
2000 8.19 27.43 32.62 45.77 52.73 65.4
同比增長率 -0.24 4.81 5.26 4.28 4.69 3.28
二、中國投資銀行業高壟斷利潤的來源——人為壟斷
市場績效是指一定的市場結構下,由一定的市場行為所導致的、反映市場運行效率的產業的最終經濟成果。在判斷某一產業市場績效時,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常常從產業的利潤率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進行考察。
在此我們選取中國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作為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這顯然高估了全國的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1993—2000年中國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4.60%、14.20%、10.80%、9.50%、10.99%、7.96%、7.99%和7.66%。但中國投資銀行凈資產收益率遠遠高於這一水平。1997年全國十大投資銀行凈資產收益率為23.86%,1998年為31.47%,1999年為19.2%,分別是同期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的2.17倍、3.95倍和2.4倍,是同期具有高度壟斷產業形態的美國投資銀行平均凈資產利潤率的1.17倍、2.21倍和1.12倍。2000年中國101家證券公司凈資產總計652億元,共實現利潤240億元,即使按33%的所得稅率計算,全國投資銀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也高達24.66%。前10大投資銀行(按利潤總額排名)凈資產收益率平均為27.878%,是同期中國上市公司這一指標的3.64倍。2000年前10大投資銀行中凈資產收益率超過30%的計有光大證券、廣發證券、中國銀河證券和中信證券4家(見表8)
表8 2000年按利潤額排名的中國
海通 中信 國泰國安 申銀萬國 廣發 南方 國信 國通 光大 華夏
24.20 31.27 24.95 33.17 33.81 23.24 22.97 23.17 38.33 23.67
10大投資銀行凈資產收益率(%)資料來源: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披露的券商利潤和凈資產數據計算得到。說明:①其中,注冊地在上海、深圳的投資銀行所得稅率按15%計,
據此我們可以斷定,中國投資銀行產業內一定存在壟斷利潤。現代產業組織理論認為,某一產業要獲得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行業進入壁壘很高;(2)行業集中度很高,具備寡佔壟斷的市場結構。盡管中國投資銀行具備很高的進入壁壘這一條件,但是根據前述分析,中國投資銀行業卻並不具備高壟斷或寡佔壟斷的市場結構,而是基本上呈現出一種中(上)或中(下)集中壟斷的市場結構,競爭性因素十分明顯,而集中或壟斷的結構形態並不顯著。但是,在競爭很激烈的市場結構中,廠商卻一般只能獲得(或略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的利潤。這就說明在我國投資銀行產業中一定存在某種「隱蔽性」的壟斷或集中因素,正是這種因素導致了中國投資銀行產業的高額利潤。微觀經濟理論認為,壟斷分為自然壟斷和人為壟斷。根據我們的分析,中國投資銀行業顯然並不存在明顯的自然壟斷因素,因此中國投資銀行業的高額利潤或超額利潤一定來源於人為壟斷。而這種人為壟斷則又表現為政府「非市場化」的行政干預和不合理的政策傾斜。
中國投資銀行本身就脫胎於受政府保護的銀行和信託等金融中介機構。它可以享受到政府政策上的各種傾斜所帶來的好處。從誕生伊始,中國投資銀行業就被烙上了人為壟斷的印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稅收的政策傾斜。注冊地在上海、深圳的中國投資銀行或兼營投資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其交納的所得稅稅率為15%,注冊地在其餘地區的投資銀行所得稅率為33%的標准稅率。這就意味著僅僅將注冊地進行變更,中國投資銀行就可以減免18%的企業所得稅。實際上,中國投資銀行大部分的注冊地均是在上海或深圳,其動機基本上也是為了合法地規避所得稅。另外.2001年3月7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降低金融保險業營業稅率的通知》規定,從2001年起,金融保險業營業稅率每年下調1個百分點,分3年將營業稅率從8%降低到5%。這些稅收上的傾斜政策無疑大大增加了中國投資銀行業的利潤。
2.證券承銷業務的管制與證券經紀業務的價格規制。1999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證券法》規定,國家對證券公司進行綜合類和經紀類的分類管理制度。從而人為地關閉了綜合類券商的大門,並且未就經紀類券商與綜合類券商角色的演變與綜合類券商資格的撤消作出具體規定。在此情況下,綜合類投資銀行就有了政府天然的人為壟斷的保護,在與經紀類券商的競爭中就可以高枕無憂。在經紀業務上,中國投資銀行業一直享受著政府的人為的傭金價格規制(這一狀況直到2001年才進行改革)。A股交易傭金為0.35%,滬、深市 B股交易為0.6%和0.43%,證券投資基金為0.25%。這一相對其他國家較高的傭金率無疑為投資銀行帶來了豐厚的人為壟斷利潤或超額利潤」。
中國投資銀行業務主要由證券承銷、證券經紀和證券自營業務構成,這三項業務收入即證券承銷收入、證券經紀收入和證券自營收入,也就構成了中國投資銀行主要的收入來源。三類收入對利潤貢獻比分別為18%:40%:28%,其他收入對收入貢獻比佔14%。1996年到1999年,中國投資銀行經紀業務收入占其總收入比重分別是41.2%、38.4%、36%和32.9%。雖然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經紀業務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格局基本沒有動搖」。同時,承銷業務收入在總收入比重中也較高。但是由前面的分析,由於中國投資銀行業在承銷業務和經紀業務上存在嚴重的人為的管制和價格規制等人為壟斷因素,而在此收入格局下,就直接導致了中國投資銀行業畸高的壟斷利潤。
3.中國投資銀行存在人為壟斷下生產能力的過剩的和壟斷的低效率。人為壟斷的結果之一必然導致福利的凈損失,即所謂的哈伯格三角。目前我國擁有證券承銷業務資格的投資銀行近30家,而成熟的西方國傢具備承銷業務資格的投資銀行也只不過10家左右。這樣為數眾多的投資銀行勢必造成承銷市場的混亂和承銷成本的居高不下。同時在審批制下也造成了頻繁的「尋租」行為,導致了生產效率的低下和社會資源的內耗。
三、趨同化競爭與業間合作
人為壟斷下的市場結構也決定了中國投資銀行產業的市場行為。在趨於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非價格競爭至關重要,也是廠商同業競爭的主要的有效手段。但盡管中國投資銀行業已經具備了競爭性很高的市場形態,其業務競爭中非價格競爭因素並沒有顯著地凸顯出來,業務差別化策略在中國投資銀行產業中並沒有得到體現,整個投資銀行業業務趨同化十分明顯。另外,廠商之間的共謀性合作也基本上不存在,反而是與國內銀行業或國外金融中介機構進行的業間合作頻仍,但也未脫離基本業務趨同化因素的影響。
1.承銷業務的服務方式雷同。審批制下,中國證券市場基本上處於賣方市場狀態。投資銀行承銷業務一、二級市場發行差價巨大,但發行不成功的風險卻很小,基本上是一種無風險或低風險的業務。這種高收益、無風險或低風險的風險——收益對應狀況顯然背離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在有厚利可圖的情況下,具有承銷業務資格的投資銀行紛紛雲集到這一業務領域,以試圖在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分上一杯羹。因此投資銀行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投入到這一業務中,導致投資銀行在承銷業務領域中的競爭手段、業務內容十分一致,驚人的雷同。這從我國最近承銷業務創新——「綠鞋期權」這一事件中可見一斑。我國於2001年9月13日頒布了《超額配售選擇權試點意見》,開始在我國首發新股時推行「綠鞋期權」承銷方式,但這一引入型承銷方式的創新到目前為止並無幾家投資銀行加以採用。
2.投資銀行證券經紀業務品種單一、業務趨同。截至2000年底,中國證券市場共計有A股、B股、企業債券、國債現貨、國債回購、基金和可轉換債券等7個證券交易品種,其中,A股交易佔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B股和基金以及可轉換債券正是我國目前領導層所極力推行、發展的金融工具,其市場潛力十分可觀。這種狀況使得中國的投資銀行無心進取,也無進行金融創新的內在動力,靜待市場機會,直到將B股、基金與可轉換債券的市場瓜分完畢。這種格局和現狀就直接導致了中國投資銀行業經紀業務的單一和服務的趨同。
3.業間合作的趨同化。近年來,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形勢下,中國投資銀行開始面臨著潛在的、即將轉變為現實的外國同行的競爭,各投資銀行因此也紛紛開始致力於自身競爭力的提高,進行了一些業務創新和業間合作,包括與國內銀行業的合作和與外國金融中介機構的合作。如,國泰君安證券、閩發證券分別與中國工商銀行開展「銀證通」業務;西南證券、長江證券也分別與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合作推出了這一業務類型。盡管券商進行了創新,但是其業務仍然十分相似。這一點在與國外證券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上也十分突出,其業間合作項目基本上是基金管理業務 (見表9),鮮有獨立特行的合作業務或創新業務。
表9 中國投資銀行與外國投資銀行合作備忘錄四、基本結論和政策建議
國泰君安證券 安聯—德累斯頓集團 簽訂基金業務技術合作協議
中國銀河證券 英國施羅德集團 簽署基金管理合作備忘錄
中國銀河證券 台灣富邦證券集團 簽訂業務合作備忘錄
中銀萬國證券 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公司、國際金融公司 簽訂基金管理技術合作協議
南方證券 德國商業銀行 簽訂資產管理業務技術合作協議
國通證券 荷蘭國際集團(1NG) 簽署基金管理業務技術合作協議
廣發證券 富蘭克林坦伯頓集團 達成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協議
海通證券 富通集團 簽署基金業務戰略合作協議
先大證券 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 簽署合資基金公司意向書
長江證券 荷銀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 簽訂基金業務全面技術合作協議
1.中國投資銀行業近兩三年來行業內壟斷趨勢開始形成,但尚不顯著,並且壟斷趨勢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植根於人為壟斷;人為壟斷現象在中國投資銀行產業的發展中十分顯著,主要體現在政府各種政策的傾斜、人為的價格規制和政府對證券市場的「隱性擔保」上。中國投資銀行業若要在金融業對外開放的5年緩沖期內形成一定的、可與國外投資銀行相抗衡的規模與競爭力,政府在政策上就必須逐步解除人為壟斷,使中國投資銀行逐步走向行業的自然壟斷或集中,通過業內兼並、重組、或增資擴股、或公司上市等形式形成有一定實力的投資銀行群體。
2.中國投資銀行產業業務競爭嚴重趨同化,業務品種單一,由人為壟斷所導致的內在的創新動力不足。因此,中國投資銀行應該也必須實行產品差別化策略,並積極向創新型和引申型業務拓展,從而有利於在微觀機制上形成綜合性投資銀行與專業性投資銀行並存的、有充分競爭能力的全方位競爭格局。
3.在中國投資銀行行業集中度向自然壟斷過渡,並且逐步加強之時,資源的配置效率、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業整體的競爭能力也會因壟斷因素而降低。這時如何解決「馬歇爾沖突」(Marshall Conflict)就必將成為中國投資銀行業所面臨的另一個課題。

㈨ 中國著名的投行(投資銀行)及簡介

中國著名的投行是中國投資銀行。

中國投資銀行(China Investment Bank)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國外籌集建設資金辦理投資信貸的國家專業銀行。中按照對國營企業的要求,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是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國營企業。中國投資銀行是獨立的企業法人。於1981年12月成立。總行設在北京。在上海、天津、江蘇、河北、湖南、福建、遼寧等省、直轄市設有分行。

自1980年中國恢復在世界銀行的席位以後,中國政府就開始考慮設立投資銀行,作為辦理世界銀行中小工業項目貸款的中間金融機構,並把它逐步辦成向國外籌集建設資金辦理投資信貸的專業銀行。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建以後,中國投資銀行於1981年12月23日正式成立。

中國投資銀行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中國投資銀行董事會為全行最高權力機構,由名譽董事長、董事長各一人,副董事長一至三人,常務董事及董事若幹人組成,均由國務院任命。行長、副行長,由董事會提名,報國務院任命。

拓展資料

在中國,投資銀行的產生與發展是與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密不可分的,中國資本市場十餘年的發展史表明,投資銀行已成為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重要主體。

投資銀行也就是實際意義上中國的投資銀行,中國的投資銀行業務在80年代就已開展,當時的中國國際信託公司、中國銀行在境外設立的商業銀行以及一些證券公司在一定層次和程度上扮演投資銀行角色。

到目前為止,國內已經有九十多家投資銀行、2600多家營業部。粗略劃分,十年風雨的中國投資銀行發展到目前已經經歷了數量增長時期、蓄勢整理時期、大規模重組規范發展時期。

中國投資銀行的主要任務是:接受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並通過其它途徑和方式向國外籌集建設資金,對我國企業提供外匯及人民幣投資信貸,為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參考資料:中國投資銀行_網路

㈩ 中國銀行發展史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1912年由孫中山批准成立,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目前,中國銀行是中國領先的國際化的銀行,其分支機構遍布全球,業務包括傳統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業務在內的全面的金融服務。
從中國銀行成立到1949年建國的37年間,中國銀行最先是國家的中央銀行,之後成為了一家國際匯兌銀行。從建立初的一家私有銀行起步,中國銀行在艱難的環境中開拓市場,樹立信譽,體現出了創業精神。在隨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銀行面對政局變幻和中外銀行之間的激烈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與各種問題和壓力做斗爭。解放前的中國銀行以其優良的業績在中國銀行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現代銀行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
從1949年開始,中國銀行成為國家唯一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通過促進中國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94年金融體制改革之後,中國銀行成為了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分別在香港和澳門成為發鈔行。
中國銀行的主營業務是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包括了公司業務、零售業務和金融機構業務。公司業務在基於銀行的核心信貸產品之上,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零售業務主要針對銀行的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基於長城卡之上的全套服務。而金融機構業務則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諸如國際匯兌、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
迎合國際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銀行在鞏固其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基礎上又將經營領域擴大到投資銀行和保險業務。中銀國際作為中國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全資附屬機構已經成為中國在海外最為成功的投資銀行,擁有最長的歷史、最多的管理資產、最廣闊的分銷渠道及最富有經驗的專業人才。中國銀行還在不斷努力發展成為可提供全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化大銀行。
為了提高競爭優勢,中國銀行從2000年初開始圍繞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2001年,中國銀行成功地重組了香港中銀集團,將10家成員銀行合並成立當地注冊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7月25日,重組後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
2002年,中國銀行繼續成為中國利潤最高的銀行,實現撥備和消化歷史包袱前營業利潤5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1%。扣除中銀香港上市收益,實際經營利潤472億元。截止2002年末,中國銀行集團資產總額為35,939億元人民幣,所有者權益為2,197億元人民幣;境內機構共計12,090個,在26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境外機構共計581個; 員工總數為192,468人。在《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的排名中,中國銀行列第11位;在《歐洲貨幣》雜志按所有者權益排名的全球新興市場250大銀行中, 中國銀行名列榜首。
近年來,中國銀行的聲譽、地位穩中有升。中國銀行連續14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企業;2002年分別被《歐洲貨幣》和《資產》評為「 中國最佳銀行」 和「 中國最佳國內商業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2002年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2002年中國最佳外匯銀行」;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 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10個重要獎項。
2002年2月5日,中國銀行迎來了九十華誕。九十年的風風雨雨,打造了中國銀行享譽海內外的卓著聲名,鑄就了中國銀行信譽至上、銳意創新的優良傳統。中國銀行將繼續改革創新,不斷追求新的成功。承載著九十年歷史的中國銀行必定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譜寫新的更壯麗的歷史篇章。

閱讀全文

與中國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
大眾公用股票分紅 瀏覽:637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
860日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