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國際投資市場發展史

國際投資市場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0-12-11 17:03:11

㈠ 試述國際投資布局的歷史及其主要原因

1.試述國際投資布局的歷史演變及其主要原因
答:該題主要應該綜合論述:(1)國際投資的區域分布:包括投資國的分布變遷、東道國的分布變遷、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投資區域布局現狀、進入新千年以來的國際投資發展;(2)國際投資的行業分布:包括國際投資行業分布變遷、國際投資行業分布的發展趨勢等

㈡ 中國國際地位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歷史中的變遷及其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直接投資(FDI)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也是無庸置疑的。然而,流入中國的FDI在今後是否能夠維持或進一步發展,不僅僅取決於中國經濟的自身狀況,FDI在全球的發展規律和分布特點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FDI流動狀況的同時,分析和把握中國在全球FDI中的地位亦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全球FDI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從全球范圍來看,全球FDI在不斷增長的過程中也呈現出了一些明顯的規律,2001年全球FDI雖然出現了較大的滑坡,但這種規律性並沒有很大的改變。 1、近20年全球范圍的FDI快速增長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 1982 - 199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年均增長率為17.2%(其中1986 - 1990年,年均增長23.6%, 1991 - 1995年,年均增長20%, 1996 - 2000年,年均增長40.1%)。199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額為1088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6.3%,流出額為104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3%.200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額為14919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增長率為37.1%,流出量為137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4%.由此可見,截止2000年,全球FDI呈快速增長的趨勢。 2001年,全球FDI的流入量比2000年減少51%,是10年來首次下降,也是近30年來的最大跌幅;同時流出量也比2000年減少55%.造成FDI驟減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全球經濟變弱,特別是世界三大經濟體的衰退,以及隨之而來的跨國並購的減少。 2、全球FDI的區域分布不平衡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99年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外資流入量分別佔世界總額的38%、47%和10%,美洲和歐洲所佔的比例較大,超過世界總額的80%以上,而亞洲地區僅占很小的份額。2001年全球FDI流量普遍下降,其中美國的FDI流入量減少過半,流出量下降了30%,歐盟的FDI流出和流入量均下降了大約60%,而亞洲FDI也有24%左右的下降,但由於下降的幅度相對較小,從而使當年上述三個地區的外資流入量分別佔世界總額的比例分別為33%、46%和15%,亞洲的比例顯示出一定程度的上升。 3、FDI流入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 如果分別透視FDI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從投資來源和目的地來看,發達國家均為全球直接投資的主體。 從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看,2000年80%的FDI流入了發達國家,只有16%左右的FDI流入了發展中國家。1998 - 2000年間,發達國家FDI流入量佔世界總量的比重一直在逐步上升,同期流入發展中國家的FDI則是逐年下降。2001年在全球FDI驟減的環境下,發達國家FDI流入量下降幅度較大,達到59%;由於發展中國家流入量僅下降了16%,使得其FDI流入量佔世界總量的比重有了較大提高,占總量的27%,但仍然不及發達國家近70%的比重的一半。 從外國直接投資流出看,這種特點更加明顯。1999至2001年間,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全球的份額一直維持在92%和93%的水平,而發展中國家則僅佔6%到8%. 4、全球FDI傾向投資服務業 近幾十年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分布呈現出不斷變化的態勢。50 - 60年代,全球直接投資主要集中於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第一產業;70 - 80年代則主要集中於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構成又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成為主要投資領域。根據統計資料,全球第三產業國際直接投資的比重已佔全部投資的55 - 60%. 然而,由於全球投資環境不同,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東道國之間還是存在明顯差別的。其中,發達國家相互投資的重點已明顯地集中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流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仍偏向勞動密集型產業。流向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外資已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某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傾斜。 5、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加深 跨國程度指數是用來衡量一個跨國企業跨國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它是由一個跨國公司的國外資產與總資產、國外銷售額與總銷售額和國外雇員與總雇員三個比率的均值構成的。跨國程度指數越高,表明海外企業相對於母國企業的地位越重要。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委員會編制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國公司的資料,1991 - 2000年間,世界最大的100家大型跨國公司平均跨國指數由51%增長到56%,可見, 10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在不斷加深。如果分別來考察,截止到2000年,100大所擁有的海外資產的增長超過20%,海外銷售額和海外雇員的增長分別達到了15%和17%,在全球約65000家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和海外雇員人員中所佔的比重高達11%, 14%和14%. 從100大投資的行業特點來看,與近些年全球FDI投資的總的趨勢有所不同,其行業的分布主要以製造業為主。1990 - 2000年間, 100大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基本保持穩定,在汽車、電子、石油、醫葯、食品飲料行業的跨國公司數量佔到跨國公司總量的一半以上。 二、發展中國家FDI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從發展中國家的范圍來看,雖然發展中國家FDI總量在全球范圍內比重很低,但從發展中國家自身流入流出FDI的水平來看,由於發展中國家對FDI重視程度的普遍提高,參與國際投資的勢頭也大大增強了。 [b]1、金融危機影響了發展中國家FDI流入的上升趨勢[/b] 1998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發展中國家外國直接投資總量佔全球的比重呈現增長趨勢,1995年為33.8%, 1996年達到39.5%, 1997年39.5%.1998年及其後的兩年中由於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中國家的FDI在全球的份額連續下降。1998年減少為27.1%, 1999年為20.7%, 2000年降至16.0%.但2001年,亞洲各國開始逐漸恢復活力,在世界FDI流量急劇下降的環境下,發展中國家FDI流入量下降的程度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從而使發展中國家佔世界FDI總量的比重反而上升至27%.從發展中國家平均FDI流入量佔世界資本形成總量的狀況來看,1990 - 1995年,發展中國家平均FDI流入量佔世界資本形成總量的5.7%, 1996 - 1999年持續上漲,2000年達到13.4%.雖然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就發展中國家自身而言仍有增長的趨勢。 2、國際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80年代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同發達國家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對待FDI政策的改變,從封閉、嚴格限制到傾向於將藉助外資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發展戰略,國際直接投資因而日益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獲取國際資本的主要方式。外國直接投資占發展中國家資本總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9%增至2000年的67%. 3、流入發展中國家的FDI傾向投資製造業 與全球范圍內FDI傾向投資服務業的狀況不同,發展中國家的外商投資項目相對集中於製造業領域。這主要是因為投資環境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勞動力優勢是促使跨國公司加速向這些地區轉移生產投資的主要動力。如日本跨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主要投資於電力、電器設備等部門,同時,從這些地區進口電力、電器設備佔到日本進口額的31%.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政府對服務業的保護政策也起了關鍵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流向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的FDI還是有迅速的增長,比重也在迅速增加。截至到1999年,服務部門流入發展中國家FDI總存量已達30%左右。 4、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呈增長態勢 世界投資報告指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50家大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流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與全球100大相比較,50大無論在資產規模、銷售數量、雇員人數以及跨國程度方面都明顯偏低,但在1998年前的五年間,來自發展中國家50大的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基本上也都呈現出了增長的趨勢,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的海外經營也在不斷拓展。金融危機期間發展中國家5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投資進程有所減緩;但1999到2000年間,50大的總資產、總銷售額、總雇員以及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和海外雇員數又恢復了增長,特別是其中海外銷售和海外資產的增長分別達到了56%和21%,從而使跨國指數有所提升。 從50大投資的行業來看,在1993 - 2000年間投資的行業范圍也比較廣泛,並且趨勢基本保持不變。其中主要集中的行業與全球100大有一定的類似之處,在食品飲料、電子、石油等行業投資較多。與全球100大跨國企業不同的是,在50大中,多元化投資型的企業還占較大的比例,2000年50大跨國公司中從事多元化行業的就有11家。這種狀況與各發展中國家歷史沿革中所採用的國家發展戰略是密切相關的。 三、亞洲地區FDI發展趨勢及特點 亞洲的FDI流入量在全球FDI重點流入的三大洲中最低,與其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地理位置有較大的關系。同時,亞洲內部FDI的流入狀況也有不同的分布。 1、亞洲FDI的流入量與亞洲在全球的經濟實力相符 從FDI在亞洲的流入來看, 1993年至1997年間,亞洲地區FDI流入量一直保持增長趨勢,佔世界總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以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亞洲FDI流入的絕對數量雖然變化不大,但是佔世界總額的比重有所下降, 1998至2000年分別為15%、11%和10%.2001年由於流量下降速度低於其他地區,從而使比例回升至15%. 實際上,亞洲的FDI流入量相對美歐兩洲較少是可以理解的。從歷史的沿革來看,FDI總體上更加傾向於投向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和地區。亞洲相對於美洲和歐洲而言,在經濟實力上有明顯差距。2000年,亞洲GDP的總額大致是88153億美元,佔全球的30%左右。其中,日本佔了一半以上的份額。然而,雖然日本是FDI的主要輸出國之一,但在吸收FDI方面卻是非常消極的,2000年,日本的FDI流入量尚不足亞洲FDI流入總量的6%,這必然影響FDI對亞洲的整體流入水平。因此從總體上講,亞洲FDI的流入量以及在全球的比重還是與其經濟實力相符合的。 2、亞洲FDI流入量與亞洲的地理位置及區域內一體化程度相關 近十幾年來全球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為FDI的區域內流動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無疑吸收了大量來自美國的FDI;而歐元的統一更使歐盟地區為全球的FDI所青睞。2000年, 1/4左右來自美國的FDI投向了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有近一半投向了歐盟,只有不足1/4的資本投入其他國家。而歐盟自1992年以來,其FDI流入總量中就有50%以上來源於歐盟國家內部,1997年,這個比例更是高達60%左右。與此同時,亞洲一些國家曾經凸顯的比較優勢不斷地因被美、歐區內的國家所替代而明顯減弱,進而對資源整合型FDI的吸引力也相應減弱。 雖然亞洲區內的一體化進程與過去相比也有較快的發展,但由於亞洲區內國家之間的互補性較差,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自身的經濟又恢復無望,因此亞洲區內一體化的程度與美洲和歐洲都差距甚遠。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區內國家之間的資源整合型FDI也很活躍,但顯然在數量級上難與美洲和歐洲相比。因此,亞洲FDI的流入量的增長一直低於全球FDI的增長幅度。 3、亞洲區內FDI的分布與發展不平衡 在亞洲,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直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目標市場,中國、韓國以及大部分東盟國家是引人矚目的外資吸收國。在80 - 90年代,這些國家(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都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長速度,1983 - 1999年間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但在近兩年全球FDI流量驟減的大環境下,亞洲的總體狀況也是流量減少,區內各經濟體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其中,東盟各國吸收的FDI水平明顯下降, 2000 - 2001年流入這一區域的FDI年均只有120億美元,只是1996 - 1997年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流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FDI基本停滯;但流入南亞和中亞的FDI有顯著增長,分別增長了32%和88%.流入中國的FDI也仍呈增長趨勢。中國仍是亞洲區內最大的FDI吸收國。 四、中國FDI的國際地位與發展趨勢 作為亞洲的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90年代以來在吸引FDI流入方面表現不俗,特別是2002年,吸收FDI超過500億,首次躍居世界首位。其發展特點和趨勢與其所處的投資環境、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家的對外政策密切相關。 1、中國FDI流入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特點,且國際地位凸顯 作為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中國FDI的流入也在國家外資政策發生轉變的條件下經歷了起步、持續發展和快速發展的不同階段。隨著FDI進入水平的不斷提高,FDI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創造的工業增加值、稅收以及總出口額,從1993年以前在相應的國民經濟指標中的不足10%,到2001年分別上升為23%、18%和48%. 然而,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中國內部的投資環境, FDI投入中國的行業結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類似,也是以製造業為主。但就製造業的細分行業來看, FDI在中國的行業分布又是非常泛的,幾乎遍布所有允許進入的行業,這與中國自身的產業范圍相對廣泛是密切相關的。 此外,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近十年間國民經濟高速而穩健地發展,在全球發展中國家中成為引人矚目的一支獨秀,這顯然成為了吸引FDI流入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因素。《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給予中國極高的評價,並指出,在過去的近十年間,中國一直保持發展中國家FDI最大接受國的地位。在中國加入WTO後,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保持。 2、中國FDI投資環境在亞洲區地位優越 在亞洲的經濟體中,中國的投資環境無論對市場開拓型的FDI還是對資源整合型的FDI都具有相對較大的吸引力。 首先,中國具有優越的區內市場地位。如前所述,亞洲區內的一體化程度較低,尚沒有在整個區域內形成統一的市場;日本雖然經濟實力強大但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很低;中國作為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特別是經濟十年來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自然被視為亞洲區內最具發展潛力的大市場。與此同時,又由於中國內部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各種需求相當豐富,因此,這一市場既對來自歐美的尋求高端市場的FDI有相當的吸引力;同時,對來自區域內部及其他地區投資於中低端產品的FDI同樣提供了市場空間。 其次,中國具有優越的資源整合地位。首先,中國具有多層次的可利用勞動力。相對於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一些東盟國家,中國經濟起步較晚,對於支持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要的勞動力,中國相對豐富並且成本低廉;與此同時,由於中國中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長期以來對科技產業的支持性政策,使得我們在支持科技產業迅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檔次的人才方面也有一定儲備,從而對吸引資本及技術密集型FDI的投資也有一定的支持。除此而外,中國廣泛的工業基礎在這方面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在中國外資政策的引導下,「優越的市場地位」以及「優越的資源、整合地位」逐步得到有效的結合,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年中國既吸引了大量的亞洲區內追求資源整合並尋求開拓市場的FDI同時,也吸引了相對較多的、以追求市場開拓為主的、來自歐美的FDI,以及來自全球各地區的FDI. 數據顯示,1998年到中國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增至129個,截至2002年9月底,這一數據已經超過180個。「九五」期間世界著名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勢頭強勁,據統計,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有近400家已來華投資,平均單項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從千萬元到上億美元不等。2002年3月,中國經國務院批准頒布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附件,其中鼓勵外商投資類由186條增加到262條,限制類由112條減少到75條。這一措施將進一步擴大外商在中國投資的規模和力度。 3、中國FDI在全球的地位有賴於自身及亞洲區經濟的蓬勃發展 首先,我們認為,從長遠來講,中國在亞洲區內吸引FDI流入的地位是比較穩固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有了前十幾年改革開放的努力,中國的市場已經被啟動,人們的市場需求越來越走向成熟和開放,這就為進一步吸引FDI的進入提供了持久的動力;另一方面,已經進入的FDI經過了數年的運作,多數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相應的供應商網路,一些國際知名企業還正在努力將其最重要的國際供應連鎖帶進中國,以便保證其在中國市場上不會敗給其國際競爭對手,這一系列舉措都意味著中國市場對這些國際企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與此同時,我們也已經看到,像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國際企業在對中國市場技術轉讓的速度以及在本地進行直接新產品開發的速度都在加快的同時,從中國銷向國際市場的產品和份額也在不斷增加,這進一步意味著中國正在成為跨國企業至少在亞洲區域的製造中心。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吸引FDI的地位在亞洲區內是相對穩固的,不會因為短期內的意外沖擊而喪失。 其次,就中國吸引FDI在全球的地位而言,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和亞洲區經濟相對於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況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原因在於: 第一,就資源整合型的FDI而言,多數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區內整合的優勢多於全球范圍的整合,只有資源類行業和如紡織服裝製造業這樣特點的行業才會偏向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資源整合。對於像紡織服裝製造業這種行業,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低廉方面的優勢並不一定能夠長期持續,中國這些年紡織服裝領域簇群的建設正是在這一方面的積極努力。 第二,在區域經濟利益高於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現實世界裡,即使中國相對於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國以及歐洲的東歐各國在一些製造業領域有一定的優勢,要真正成為「世界的加工廠」也還需多方面的支持條件。 第三,我們認為也是最主要的, FDI在全球范圍內的跨區域流動更多的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因此,中國市場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以及亞洲區域經濟相對其他經濟區域更迅速蓬勃的發展才會是吸引FDI流入的最重要的理由。根據前面的分析,亞洲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總體而言在較長時間里難以發生大的變化,短期內的相對變化趨勢也並不明朗。 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美國因受到反恐戰爭的影響經濟持續徘徊,沒有短期內迅速回升的跡象;歐洲本來並不旺盛的經濟增長環境也沒有提供更富有吸引力的投資契機;而亞洲,特別是中國遭受SARS的影響,原本從金融危機中已經復甦的經濟又再度受到打擊;因此,中國以及亞洲國家能否在未來較短的時期內走出SARS的陰影、恢復強勁的經濟增長態勢將是決定中國未來短期內FDI國際地位的關鍵中之關鍵。

㈢ 中國國際收支的歷史和現狀

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於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於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從動態上講,國際收支活動描述了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貨幣收付活動。就靜態而言,國際收支描述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貨幣收支的對比結果,把這種結果加以系統地記錄,就形成了國際收支平衡表。
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出現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由於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引起的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導致了我國目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銀行體系過多的流動性。近兩年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於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於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佔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於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佔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2005年,國家繼續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整體穩健性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發展外匯市場,放寬匯價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2006年,我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對外開放邁上新的台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匯率彈性提高。國際收支延續「雙順差」的格局,經常項目實現順差24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55.37%,其中出口11444.99億美元,進口8946.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和20.45%。我國進出口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形勢大好。在進口方面,我國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進口需求穩步增長,使得我國進口持續快速發展。從整體數據來看,運輸是導致經常項目中的服務項目出現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億美元,支出343.69億美元,逆差133.54億美元,與2005年運輸逆差63.32億美元相比,同比擴大70.22億美元。
從2003年到2007年經濟保持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態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順差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這幾年裡,「雙順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國際收支的「慣例」。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較上年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其中,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凈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我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80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78億美元,增長21%;對外直接投資撤資清算匯回6億美元,增長142%;凈流出74億美元,增長17%。「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特徵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截至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億美元。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有助於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並且增強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

我國連續的、長期的、大幅度的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已明顯表現為經濟的外部失衡。這既有悖於傳統的國際收支結構理論,又是各國國際收支結構實踐中罕見的,其之所以能夠維持十餘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和國內特殊的管理體制與鼓勵政策,但其本身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從國際上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於我國國內金融市場比較不發達,國內企業往往藉助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也促進出口的增長,1992年以來境外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一)儲蓄率過高
我國經濟增長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儲蓄率過高。國內總儲蓄率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盡管投資率在此期間也有所增長,但儲蓄快於投資的增長,擴大了經常帳戶順差。當前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無論與本國歷史平均相比還是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均處於高位。一般認為中國儲蓄率高主要是因為個人儲蓄慾望強烈,但更主要的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高,企業高儲蓄率帶來的投資增長效益較低並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此外,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後,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
(二)加工貿易仍佔主導地位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領域,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而加工貿易出口方式與貿易出口數量的增加呈明顯正相關的關系。深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可以發現,一般貿易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於逆差狀態,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於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我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因此,加工貿易的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對稱性的國際收支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採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我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多年的「獎出限出」的傳統思想和對外資不加選擇的「超國民待遇」等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資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導致資本項目凈流入大於凈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資的大量湧入不僅拉動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而且加大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中不斷增長的比重。

三、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對策

我國目前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其基本國情是極不相稱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而目前的國際收支失衡、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提出「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的政策導向,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
貨幣政策的取向應當是貨幣供應收緊,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幣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實行降低投資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當前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從緊,包括降低貨幣供應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應當繼續加息並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控制流動性。同時,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更加富有彈性。這些政策措施都將有助於糾正內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力
經常項目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產業結構失衡,出口集中於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國際上以低價量大為特點,企業利潤率低並且很容易受到反傾銷訴訟。進口缺乏中國真正急需的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僅僅把我國作為製造業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都在發達國家國內。因此,我國現在必須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限制高耗能高耗資源型出口;並把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開發產品核心技術創造力,提高企業自主競爭力,實現在平穩出口量的基礎上利潤最大化。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
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㈣ 阿里巴巴集團的發展歷程

1999年9月,馬雲帶領下的18位創始人在杭州 的公寓中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團。

2000年1月,阿里巴巴集團從軟銀等數家投資機構融資2,000萬美元。

2004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從數家一線投資機構融資8200萬美元,成為當時中國互聯網屆最大規模的私募融資。

2005年10月,阿里巴巴集團於中國雅虎簽訂合作協議,收購並接管中國雅虎。

2012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完成對雅虎初步的股份回購並重組與雅虎的關系。

2016年4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與紐西蘭政府指定機構紐西蘭貿易發展局(NZTE)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4)國際投資市場發展史擴展閱讀:

阿里巴巴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阿里巴巴集團)是以曾擔任英語教師的馬雲為首的18人於1999年在浙江杭州創立。

阿里巴巴集團經營多項業務,另外也從關聯公司的業務和服務中取得經營商業生態系統上的支援。業務和關聯公司的業務包括:淘寶網、天貓、聚劃算、全球速賣通、阿里巴巴國際交易市場、1688、阿里媽媽、阿里雲、螞蟻金服、菜鳥網路等。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BABA」,創始人和董事局主席為馬雲。

2018年7月19日,全球同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阿里巴巴集團排名300位。



㈤ 國際債券的發展歷史

(一)歐洲債券市場
歐洲的債券市場發展源於地理大發現和殖民主義的擴張階段,為了籌集冒險資金和戰爭資金,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先起國家和公司發行了帶有國債及企業債性質的債券,這些債券最初是被富有的個人投資者持有,債券的交易主要發生在個人投資者之間,以場外市場為主。然而,在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的投資者結構中,交易者個人之間存在信用風險,場外市場無法消除個人投資者之間的結算的信用風險,因此債券市場發展非常緩慢;隨著交易所設立專門的清算機構,極大降低了信用風險,滿足了中小投資人的需求,從19世紀中到20世紀40年代,場內債券交易迅速發展,並成為債券的主要交易場所,場內交易市場清算方式的創新促進了債券市場的融資效率和交易效率;但是,隨著戰後機構投資者的壯大和債券存量的急劇擴大,大量的債券集聚在機構投資者手中,債券的大宗性和低收益性逐漸顯現,機構投資者開始在場外以詢價的方式進行交易,債券交易逐漸又從場內交易轉移到場外,截至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市場的場外交易量占整個交易量95%以上。
歐洲債券市場的發展路徑經歷了從場外交易到場內交易、再到場外交易的過程充分地反映了最優的債券市場模式並不是由政府強制外生給定的,而是由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變化主導,投資者對交易方式和結算方式等的內在需求決定了債券市場的交易方式,投資者結構的變遷決定了債券交易的市場模式。現階段,歐洲各國以場外交易為主、場內市場為輔的市場模式既滿足了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又滿足了個人投資者小額、標准化和防範對於信用風險的需要,極大促進了債券市場的發展。
(二)美國債券市場
1790年,為了償還獨立戰爭的債務,聯邦政府發行了8000萬美元債券;1792年,紐約交易所誕生,債券一直是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品種。到1920年,經濟的快速增長,股票的吸引力一直增長,場內的債券交易活躍度開始降低,並且交易空間被股票侵佔。進入20世紀60年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詢價、交易、清算和信息傳播更為快捷和低廉,場外市場交易成本大為降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機構投資者的壯大,使得債券交易逐步從場內交易轉移到場外交易,截至2004年,場內交易量還不到總交易量的1%。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債券市場模式的變遷,我們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債券類型——市政債券市場模式的變遷進行分析。1926年和1927年以前,美國的市政債券交易還是很活躍,但從1928年8月開始,美國市政債券交易量急劇萎縮,從1930年5月開始,交易所市場的債券徹底失去了流動性,市政債券主要在場外市場交易。市政債券市場模式發展從場內向場外轉變的根本原因在於投資者結構發生了改變,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10年大牛市,個人投資者都被股票市場巨大的盈利空間吸引,對傳統上的投資如市政債券不再感興趣,個人投資者的急劇減少改變了當時的市政債券的投資者結構,機構投資者在市政債券市場中顯得更加重要,成為了市政債市場的主要交易方,機構投資者發現轉移到場外交易變得有利可圖,並且可以很方便找到交易對手,因此市政債券的交易場所逐漸從場內轉移到場外。而當股票市場由於大蕭條崩潰時,個人投資者想重新投資市政債券時,由於流動性的外部效應導致重新進入場內交易已很難獲得流動性,而個人投資者在場外交易面臨高的交易成本而不得不退出交易或者通過機構投資者進行交易,市政債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結構得到強化,美國的市政債券市場完成了從場內交易向場外交易的市場模式的轉變?

㈥ 論述國際投資的起源和發現歷程

國際投資的起源和發展

一、形成和發展階段
形成過程:國際商品資本—國際貨幣資本—國際生產資本
1、初始形成階段(1870年—1914年)
1870年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為標志
特點:
(1)借貸資本和證券投資形式佔主導地位,約占國際投資總額的90%左右
(2)投資國主要是歐洲少數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債權國為英、法、德
(3)東道國主要是當時比較落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國家
(4) 投資產業主要是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

2、低迷徘徊階段(1914—1945年)
特點:
(1)國際投資總額有所增長,但幅度不大
(2)主要投資國地位發生了變化
(3)官方投資規模擴大。

3、恢復性增長階段(1945—1979年)
特點:出現第三次工業革命
(1)美國對外投資霸主地位進一步確立
截止1960年底,美國、英國、法國、原聯邦德國和日本的對外投資的累計額分別為662億美元、220億美元、115億美元、31億美元、5億美元;到1970年底,美國、英國、法國、原聯邦德國和日本的對外投資的累計額分別為1486億美元、490億美元、200億美元、190億美無、36億美元。
(2)國際直接投資所佔比重逐步提高
(3)一些發展中國家逐步走上對外投資舞台
到1969年,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跨國公司達到1100個。印度、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國台灣省以及中東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對外投資。

4、迅速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
特點
(1)國際直接投資規模迅速擴大
(2)美、日在國際投資中地位發生變化
80年代後期,日本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債權國,而美國在1985年結束了其長達67年的債權國地位而淪為債務國,其在國際投資中的地位相對下降。
(3)國際投資重點向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4)發達國家資本對流形成大趨勢。

5、高速增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
(1)FDI的規模劇烈波動
(2)經濟高增長地區成為FDI的熱點
90年代,美國在國際投資中的地位再度上升,成為世界頭號對外投資國,而日本在國際投資中地位則下降。
(3)跨國公司在FDI中所承擔的角色日益突出
(4)FDI 的產業結構進一步高級化
(5)跨國並購成為FDI的主要方式。

二、「二戰」後國際投資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1 科技革命和國際分工的發展——決定性因素

2 生產資本的高度集中和壟斷——物質基礎

3 追求更高的資本利潤率——內在動因

4 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扶持和保護
(1)納稅優惠政策
稅收抵免(Tax Credit)
稅收饒讓(Tax Sparing)或稅收豁免(Tax Exemption)
稅收延付(Tax Deferral)。即投資國對海外公司的投資收入,在匯回本國之前不予征稅 。
(2)提供信息服務和情報
(3)實行海外投資保險制度。

5 東道國利用外資政策變化——國際投資的助推器
A、財政激勵
B、金融優惠(贈款、貸款擔保與補貼等)
C、建立經濟特區、科學園區等
D、提供法律保障和投資承諾
E、其它措施:如提供信息、為技術合作與技術擴散提供便利等。

6 金融市場一體化和交通通訊國際化——重要條件

7 國際投資環境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

三、國際直接投資新動向及發展趨勢
1 FDI規模總體上持續增長,但勢頭有所減緩
1990年OFDI存量為17214.6億美元
2000年OFDI存量為60864.3億美元
2003年OFDI存量為81968.6億美元
2007年OFDI存量已超過15萬億美元
2010年OFDI存量為18萬億美元
2、發達國家資本雙向滲透佔主流,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很不平衡(見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的前10位)原因:
(1)發達國家科技水平高
(2)集團內部相互投資增加
(3)發達國家投資環境優越

3 國際直接投資產業結構逐步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受到青睞
轉向服務業的原因分析:
A. 它體現了服務業在經濟整體上的地位上升:2001年,該部門平均占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72%,占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52%,佔中東歐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57%。
B. 許多服務是無法交易的,它們只能在消費當地生產。因此,通過外國直接投資是將服務帶入國外市場的主要方式。
C. 各國已放寬了服務業外國直接投資限制,使增加流入量成為可能,尤其是進入以往對國外關閉的行業。
D.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中東歐國營公用事業的私有化浪潮。

4 國際投資方式靈活多變,跨國戰略聯盟成為跨國公司的新形式
跨國戰略聯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跨國企業,在共同投入互補性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在某些方面形成協調運作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按形式分:
(1)合並式聯盟
(2)互補式聯盟
(3)項目式聯盟
按具體內容分:
(1)股權式聯盟
(2)產銷式聯盟
(3)技術式聯盟
組成戰略聯盟的原因:
(1)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的結果
(2)分攤巨額研發費用和投資風險
(3)增加新的市場機會,提高國際競爭地位。

5 國際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中國家對外FDI能力增強
典型代表:
(1)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較富有的國家和地區
(2)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海爾案例)
(3)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

6、國際投資政策自由化成為大趨勢,雙邊和多邊投資協調合作取得新進展
投資政策法規變化的影響:
(1)改善了市場進入的條件
(2)改善了外國投資者的待遇標准
(3)改善了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
(4)相對降低了國際直接投資風險。

7、 跨國並購投資潮起潮落
(1)跨國並購投資金額巨大。
(2)跨國並購涉及領域廣泛。
(3)跨國並購區位分布不平衡,歐美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並購較多。
(4)跨國並購動機趨向長期化,善意並購呈現上升趨勢。
(5)跨國並購方式多樣化,「強強」聯合逐步取代「強弱」聯合。

四、國際間接投資發展趨勢
1、總體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2、國際間接投資繼續大量流向發達國家,新興市場也受到投資者青睞
3、國際間接投資主體機構化趨勢
4、國際間接投資種類衍生化趨勢(雙刃劍)
5、國際間接投資方式的證券化趨勢(銀行信貸比重下降,債券、股票融資增多)

㈦ 國際外匯有多久歷史了

外匯市場作為全來球最大、最公平源的投資市場,以前只面對銀行和金融公司的投資領域開放,而隨著外匯市場的發展,現在向全球的個人投資者開放,使個人得到與銀行和大金融集團平等的獲利機會。 1980年3月 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問世,跨國資本流動加速,將亞、歐、美等洲時區連成一片,外匯交易量從80年代中期的每天約700億美元飆升至亞洲第一的外匯市場。 1990年5月 日本的外匯保證金交易更是在1990年股市泡沫破滅後迅速成長,並很快超越股票投資成為本國最大的金融投資產品,日本並晉升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外匯市場 2005年7月 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居民年度購匯額達2萬美金 2006年10月 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行、中國工商銀行陸續推行外匯保證金業務,隨著中國加入WTO,金融行業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可經營人民幣業務居民年度購匯額由2萬美金提高到5萬美金

㈧ 歷史對外投資是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

1、人類千百年的活動逐漸這個世界分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2、人類社會的發展,拿歷史中國來說,拿夏朝這個史學家認為的歷史中國的第一個王朝舉例,一開始都是零星的小村落,由血緣關系而組成,有游牧民有農民,當時沒有現在的這些高科技如火車動車飛機,使得人們的遷徙很狹窄很困難,可能很多人一輩子就生活在他出生的地方,游牧民隨著氣候會稍微遷徙(這個遷徙和當今的意義有很大區別),有時候會導致局部的沖突和戰爭,他們在天寒地凍的時候缺少糧食,帶頭打仗的頭領往往會得到比較大的尊重和權威,又像在黃河治理時期,大禹是歷史上第一次治理成功的,這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一開始的時候制度是非常簡單的,需要有制度去治理或管理地區,夏朝有習慣法,王命,誓等都是約束民眾生活的,上層管理這往往涉及到了政治,國家意志;
3、西周的時候歷史中國的地域板塊極大,沒有有效的制度治理是不行的,當時一些政治精英開創了嫡長子繼承製,這個看起來落後和迂腐的,不是賢人治理,但在當時確是有效的管理方法,因為比起之前的兄終弟及,嫡長子繼承製度更能減少朝代更替,減少因為王權的爭奪而有的暴亂殺害,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度的父子之間往往差了十幾年或幾十年,但古人的政治治理並非到此結束,制度上其實還是政治精英的治理,比如姜子牙等這等都是精英,嫡長子不論他生來是喜歡政治的還是厭棄的,這個位子的規則是一定的,但身邊的官員歷史上有不少都是當時的精英去輔助;西周開辟了很多的制度,比如周禮去管制國家,這些治理統統是上層的頂層設計,是政治的聯系;

㈨ 美國的發展歷程給我們的思考與啟示是什麼

思考:民族來解放和國家自的統一是首要條件。先進制度代替落後制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啟示: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成果;堅持改革開放;加強國際經濟交流合作;重視教育科技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培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等。
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於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時俱進,將來報效祖國。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原為英國殖民地,後因種種因素逐漸興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閱讀全文

與國際投資市場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型基金最後凈值怎麼確定 瀏覽:371
同花順股票基金是同一APP嗎 瀏覽:199
請查詢000173基金凈值 瀏覽:602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 瀏覽:6
有關鉬的股票 瀏覽:278
股票投資基礎 瀏覽:929
北向資金流入生物股份 瀏覽:927
二手車消費貸款 瀏覽:975
北大荒股票為什麼 瀏覽:84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 瀏覽:51
銀行融資的問題 瀏覽:981
didi融資 瀏覽:704
汽車龍頭股票 瀏覽:704
在股票上寫字 瀏覽:225
知乎信託 瀏覽:527
戰略配售基金轉託管什麼意思 瀏覽:710
土地抵押融資違規 瀏覽:288
拉取融資 瀏覽:464
網上股票交易軟體下載 瀏覽:337
華能融資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