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雙邊保護投資協定的介紹
雙邊保護投資協定是二戰後簽訂的投資協定。
② 為什麼要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浮游生物---魚來---大魚---食魚的動物
散戶源(中小投資者)----機構---國家---財團
這個是兩個食物鏈,一個自然界,一個社會的。如果自然界的浮游生物全沒有了,或者因為污染,會有魚蝦和動物嗎?
所以,散戶是這個食物鏈的最低端,是機構、國家、財團賴以生存的基礎,在環境很好的時候(牛市)浮游生物生長非常好,魚蝦才能豐盛,大魚才能生存,餐桌上才會有更多的禽獸,才能養更多的人。
在環境惡劣的時候(熊市),會導致大批魚蝦死亡或者減量,當然,人也吃不到更多的大魚和禽獸。
所以,永遠都會有人跳出來說保護環境,保護中小投資者。不保護不行啊,俺的餐桌上不能沒有魚啊,不能沒有鴨啊!
③ 什麼是投資者保護
投資者保護是指法律對投資者的保障程度以及相關法律的有效實施程度,由委託代理機制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大股東可能由於自己的私利侵犯投資者的權益,投資者保護機制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產生的。投資者可以依賴兩種保護機制:一是國家層面的制度機制,二是公司層面的政策機制。
投資者保護三大流派
1、契約論。契約論的學者認為,投資者通過和公司簽訂契約就可保護自身合法利益,因此,政府只需保證契約執行即可。
2、法律論。這派理論主要以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簡稱LI-SV)為代表,主要觀點是法律在投資者保護方面至關重要,是決定投資者保護水平差異的最重要因素。LI-SV分析了多個國家投資者保護水平情況,發現法系差異決定了投資者保護水平差異,進一步,法律規則的變化提高了投資者保護水平和公司外部融資能力。
3、不完備法律理論。討論投資者保護問題,不得不提到當前一種新的理論一不完備法律理論。2002年7月,倫敦經濟學院的許成鋼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皮斯托在《不完備法律理論——種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場監管發展中的應用》中提出了「不完備法律理論」,正引起歐美經濟學界與法律界越來越多的興趣與關注。「不完備法律理論」對監管,特別是對金融市場監管的存在提出了新的見解,可以進一步詮釋投資者保護問題。不完備法律理論受到了不完備合同理論的啟發;將這一理論用於法律分析雖剮開始,但極具潛力。該理論的出發點是,除合同之外,法律也是內在不完備的,事實上,法律上的不完備問題比合同l中的要更為深刻。不完備法律指,如果所有可能造成損害的行為都能准確無誤地由法律詳細規定,則認為法律是完備的,否則,法律就是不完備的。運用在證券市場上,不完備法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證券,市場監管理念的引入,且凸現了證券市場監管的重要性。
④ 證券法的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基本原則。
法律總是傾斜保護弱者的利益,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由其是專中小投資者,由於信息不對屬稱、持股比例相對較小,相比於控股股東和公司管理層,其一般處於弱勢地位。為此,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需要重點保護。
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受到全方位的保護,意味著證券市場交易是安全穩定的。從而,其他投資者對市場就用信心,入市的資金和人數也會相應地增加。由此觀之,保護投資者的權益主要目的在於讓投資者樹立信心。因為,投資者保護不僅關繫到證券市場制度的規范和發展,而且也關繫到整個經濟的穩定增長。
至於投資者保護對證券法、金融法以及金融市場的運行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能防止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行為,維護市場的安全,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交易環境;其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能夠促進市場的成熟化,加快市場監管體系的構建和發展,並及時發現監管中出現的問題,影響未來相關領域立法的趨勢。
希望有所幫助!
⑤ 淺析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
我國證券市場經過二十年的風雨,目前已成為一個規模日漸壯大、地位日益顯著的大市場。然而在我國,證券市場畢竟是一個新興市場,在其發展的歷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如會計信息質量問題而引發的投資風險,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市場參與主體對中小投資者的惡性誤導,導致中小投資者利益嚴重受損等。幫助中小投資者利用會計信息,識別投資風險並有效的控制風險,維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是本文論述的基點。 一、認識現狀,培養中小投資者維權的意識 中小投資者自我維權意識是投資者保護機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中小投資者維護行使自己的權利,一般體現在行使投票權上,而行使權利的意識往往與投資組合有著密切關系。證券所有權的分散對風險承受的最優配置是有益的,但其結果是證券持有者通常過於多樣化地擁有公司的股票,以至於對某一特定公司沒有多少行使權利的興趣。中小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只是考慮通過實施的投資組合來降低投資風險,但對投資某一特定公司行使投票權卻沒有足夠的興趣。 中小投資者維權意識差,缺乏行使權利的動機,固然與組合投資存在著一定的關聯,但問題的症結還是應該歸因於歷史上的「一股獨大」。雖然廣大中小投資者擁有法律上的投票權,但股權分置使得流通股股東的投票權成為一種擺設。由於大股東所控制的董事會、股東大會等集體決策的組織機構,往往對中小股東投票權的行使規定了許多歧視性的限制性條款(如所持股票必須達到一定比例,比如5%),或對由中小股東所提出的提議不予表決等,也使得廣大中小股東不僅在理論上「不願行使」投票權,而且也在現實中「不能行使」投票權。即便是中小股東行使了自己的權利,實際上也不能對公司的決策構成實質性的影響。 中小投資者是證券市場存在和發展的根基,正是他們的積極參與才會有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關繫到證券市場是觸礁擱淺還是繼續遠航的大問題。通過提高中小投資者的素質對他們維權意識加以引導,中小投資者一旦具有了豐富的投資知識和法律知識,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行使自己的權利,從而間接的推動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也會使證券市場穩定的向前發展。 二、正確引導,讓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 證券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對客觀存在的風險是可以控制的,但要有一定的基本前提:投資者必須具有理性的投資行為。從現實情況看,證券投資的風險損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投資者本身的錯誤決策和錯誤的投資行為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往往表現為,缺乏利用會計信息的智慧型的投資和風險識別和防範技巧,由於一味盲目的模仿他人、隨行就市的羊群式交易行為而誘發泡沫市場,以至於錯誤的判斷證券質地和投資回報率。一個正確的投資理念和理性的投資行為,可以引導投資走向成功之路,而錯誤的投資決策和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則可以使客觀存在的投資風險變為既成事實。非理性行為會嚴重的妨礙證券合理價格的形成,降低證券市場的效率。 中國的投資結構極不合理, 在A股中70% 是由中小投資者持有,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投資總額上,龐大的中小投資者構成了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基礎。而且從現行的經濟、金融政策及證券市場的運行狀況來看,個人投資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會佔有比機構投資者多的多的市場份額。 然而,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證券市場往往傾向於過度投機和短期行為,市場的穩定性較差。市場上大量的個人投資者,常常是自發形成的並表現為非理性的特徵,從而導致了意見和行動的傳染。他們依靠「消息市」、「政策市」提供的各種小道消息和政策做出決策,缺乏對會計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對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表現出各種偏激和情緒化特徵,其投資行為往往無依據可言,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呈一時沖動。 在國外成熟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則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個人投資者相對較少,入市資金以養老基金、開放式基金、保險基金等機構投資基金為主,股價不容易被主力所操縱。而中國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是由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證券公司和法人公司等組成,投資基金佔少數。這些投資者入市以自營為目的,資金來源極不穩定。種種跡象表明,在現有的市場結構下機構投資者自身的行為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異和扭曲,他們不僅沒有引導中小投資者正確的使用會計信息,從而有效的穩定市場,反而助長了市場投機,對市場波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能否對中小投資者非理性行為予以矯正,使他們能夠充分地利用會計信息,並結合豐富的投資知識和法律知識,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的利益,這里有兩種觀點。其一,一些觀點認為,當把所有中小投資者看著是一個群體來考察時,由於新老投資者總是在不斷地新陳代謝,致使投資者整體的素質難以提高,投資者非理性投資行為必然會持久化。此外,投資者與公司經營者共振作用也難以改變非理性投資行為。其二,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無需刻意矯正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他們認為會計信息的不對稱性不會構成影響資本市場效率的重大障礙。雖然投資者對公司的真實業績並不一定感興趣,習慣於搭便車和進行短期炒作,但由於非理性投資者以及短期投資者正好是使老練成熟的理性投資者得以套利的「小綿羊」,因此,他們的損失自然會迫使他們最終退出市場。 從以上的兩種觀點可以看出,有限理性的投資者,參與證券市場交易行為及其後果,但卻不主張改變現狀,而是順其自然,讓中小投資者自生自滅,要知道中小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呈現過度反應的傾向,在相當程度上會加劇證券市場的震盪,最終影響整個市場的交易,更談不上保護其利益。為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小投資者,加以正確引導,保護其利益,建議如下。一是為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創造良好的經濟法律環境。政府部門在制定證券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時,應具有前瞻性、穩定性、延續性和透明度。在法律制度中應充分體現鼓勵長期投資的理念,比如可以採用鼓勵長期股票投資的稅收制度來限制股票市場中的短期炒作行為,讓中小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前景樹立信心,從而減少中小投資者的盲目沖動性和過度的投資行為。同時,證券監管部門要規范和監督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最大程度地避免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可能對中小投資者造成的傷害,比如可以開設中小投資者維權熱線,制定「打擊會計信息欺詐有獎舉報實施細則」,並通過媒體對社會公告,鼓勵全社會對會計信息欺詐進行監督、舉報。二是為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創造穩定的經濟政策環境。政府部門應盡可能減少政策風險對市場及中小投資者行為的震盪,避免「政出多門、朝令夕改」的現象,使政策更接近投資者的心理認同,減少政策對證券市場和投資者行為的過度干預,使中小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向著更加理性的方向發展。三是為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創造優越的人文環境。證券監管部門或中介機構要擔負起積極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的任務,可以考慮設立維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的民間組織。 三、加強監督,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 最大限度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實現資本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使證券市場健康的向前發展。通過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從源頭上鏟除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機理。修訂後的公司法十分重視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增加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可以查閱公司財務會計賬簿的規定;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事時,可以實行累積投票制的規定;增加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的規定,在公司符合分紅條件而長期不向股東分紅的情況下,股東可以要求公司收購其出資,退出公司;增加了股東代表訴訟的規定,當公司董事、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侵犯了公司權益而公司不予追究時,股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維護公司和自身的權益等。這些規定都極大的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權益,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比如為維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法律上對控股股東的權力應加以限制,賦予監事會實質上的權力等。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尚需進一步的努力。
⑥ 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這可以說是管理層經常說反復說的一句話。但實際上做起來並不然。管理層首先保護的是融資,保護融資實際上保護的是非流通股股東也就是大股東的利益。你看股市無論怎樣低迷,投資者無論怎樣怨聲載道,輿論界無論怎樣呼籲給予股市以休養生息,但停發、減發新股就是不鬆口,融資多少似乎關繫到管理層的政績。
為什麼重融資呢?這和管理層對股市定位的認識有關,高層的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股市這個東西就是用來融資的,所以這些年先後提出了股市要為國企脫貧解困服務、要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等口號。但是,股市的功能絕不只是一個融資,還有優化資源配置、兼並重組等多種功能,其中重要的功能就是股市是一個投資的場所,投資是要講回報的,要讓投資者在股市中能夠正常賺錢,要讓投資者分享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成果。不扭轉管理層對股市定位認識的偏差,只是融資融資再融資,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就不能落到實處。
而在流通股投資者當中管理層又是保護機構投資者,一事當前先想的是機構。比如這次「試行詢價制度」,一下子就把詢價對象定成了「證券投資基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符合中國證監會規定條件的證券公司以及其他中國證監會認可的機構投資者」。要知道這種詢價最後是要把新股發行籌碼的20%-50%配售給這些機構投資者的。按目前中國股市的狀況來看,一、二級市場肯定會是有利潤可賺的。為什麼不讓中小投資者參與詢價?在管理層眼裡,中小投資者根本就是沒有資格的,幹不了詢價這個事。其實7000萬中小投資者當中,什麼樣的人才全有,定價定得比機構準的人才也有,研究行業、研究上市公司質地比機構研究得還深還細的人才也有,因為這是7000萬人,這是群眾,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要想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除了要改變管理層的一些觀念認識外,還應該充分認識中小投資者的作用。從目前中國股市的情況來看中小投資者數量是最多的,有幾千萬人。從歷史和現實的貢獻看,中小投資者的貢獻又是最大的,中國股市自成立以來,至今已融資9000億元,主要是中小股東的血汗錢。假如沒有中小投資者的參加,中國股市成立不起來,也走不到今天,是中小投資者支撐了中國股市這片天。但中小投資者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到2003年底,投資者共交印花稅1965億,上市公司分紅1844億,而流通股股東只分得600多億,再除去20%個人所得稅,只得500億左右。所以中小投資者的分紅遠不如交的印花稅多。中小投資者總體算賬是虧損的。
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就是尊重歷史,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就是保護人民群眾,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就是保護中國股市,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就是促進社會穩定。
⑦ 網路改造時怎樣保護已有投資
企業網路改造是對現有資源重新配置並增加功能的過程,怎樣合理地保護現有投資是在網路改造前必須考慮的問題。
企業網路在經過幾年的使用後,在性能、吞吐量、穩定性方面往往不能滿足業務的使用需求,如今能同時傳輸語音、數據及視頻的網路已是大勢所趨,所以很多企業需要對現有網路進行升級改造,改造之初應從實際需求的角度出發,考慮在網路升級改造時怎樣合理地保護現有投資。
盲目的改造不僅會浪費企業資源,還會對現有的工作造成影響,所以企業在網路改造之前首先需要對現有網路環境以及改造目的進行分析,現有網路環境包括企業原有的線路情況、網路設備以及伺服器等情況; IT人員要弄清網路升級改造的原因是由於現有網路帶寬不夠還是應用不合理。
企業只有進行了全面的資源分析,才能確定合理的改造方案。但是任何一種升級和改造方案都不應該完全拋棄原有的資源,要盡可能地保護現有投資,網路改造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線路的利用及改造
線路設備指企業原有的綜合布線,包括光纖、雙絞線、信息模塊等,線路是網路升級改造工程中最有重新利用價值的基礎設施,目前中小企業普遍的基本要求是千兆主幹、百兆到桌面甚至千兆到桌面,這就要求企業原來的骨幹線路能夠承載千兆的能力。
企業區域網的線路分為主幹部分和用戶接入部分,交換機間的級聯一般稱為骨幹部分,這部分對網路的影響較大,而且線路相對較少,一般分布在機房或者配線間內,樓層較多的層間都有配線井相通,改造相對容易。而用戶接入線路大多數都在裝修過程中已經暗埋在牆內,若對線路部分進行重建將破壞原有辦公環境的裝修,成本很高,而且影響現有環境,這是很多企業都無法接受的。
最近幾年建設的企業區域網布線系統一般都採用超五類雙絞線,它具有千兆升級能力,兩端的超五類信息模塊也有千兆能力,主幹多採用多模光纖,也具備千兆能力,改造時只需對網路設備進行考慮,即可建成全千兆的區域網。
區域網建成較早的企業,主幹線路和用戶接入線路可能都採用的是五類雙絞線,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只更換主幹線路,保留目前的用戶接入線路,建成千兆主幹,百兆到桌面的區域網。在提高企業網路環境的情況下,避免對辦公室進行開牆打洞的破壞。
網路設備的利用
網路設備的埠速率決定著企業區域網的帶寬,目前需要進行網路改造的企業區域網大多採用的是百兆交換機,而網路要實現千兆主幹的目標,核心交換機的埠一定要支持千兆速率。以前的百兆快速乙太網交換機只能作為局部的工作組交換機來使用,可以把它們規劃在網路的末端,在用戶接入密度較高的工作組辦公區使用。如果這樣的快速乙太網交換機具有千兆擴展槽,可以購買千兆埠模塊卡安裝,使它能與新增的千兆核心交換機相連,實現千兆主幹,否則只能按照百兆主幹的方式使用。
網路要實現千兆主幹,新增的核心交換機必須是千兆交換機,即十/百/千兆自適應的千兆交換機,利用埠自適應,利舊(舊的可利用設備)的百兆快速乙太網交換機還可以匹配百兆速率而具有利用價值。
如果區域網內的節點數較多,使用智能的交換機是值得的,因為智能交換機著眼於在三層及以上考慮包信息的優先順序以及流量,這取決於相關的用戶和應用程序。與普通的二層交換機相比而言,對於網路和業務來說,使用這種交換機使得網路交換效率更好,而且出現崩潰的次數也要少得多,由此可以獲得更大的性能收益。
在網路改造的過程中,路由器和防火牆設計也是很關鍵的,很多老的路由器可能還是採用的RJ45介面,如果要升級,可能需要選購昂貴的介面模塊,而且這些設備對於今天的寬頻接入方式並不是很方便,大多都沒有利舊的必要。思科、華為在寬頻接入網關及防火牆產品方面有很好的產品可以選擇,升級舊設備的費用有可能和採用新設備的費用相差無幾,而且舊設備在穩定性、擴展性方面遠不如新設備,所以升級的方式不如直接採用新產品。
另外,光纖收發器由於大多採用百兆埠速率,因此帶寬升級到千兆後已經不能利舊使用,需要更換新設備。
伺服器等其他設備的利用
伺服器是網路服務的提供者,它的性能匱乏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業務,所以網路改造中對伺服器的升級是必要的。一般來說,企業對伺服器升級主要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CPU、內存、存儲系統、網卡等。
首先,要打造千兆網路必須將百兆網卡更換為千兆網卡。CPU的升級只能是增加CPU數量或者更換頻率更高的CPU,內存的升級主要是增加內存容量,當然每個伺服器都有一個支持最大內存容量的限制,CPU和內存升級的時候要注意比例的適當搭配,通常的比例是1:2或者1:4等。所有的硬體升級都要求伺服器主板支持升級後的硬體,如果伺服器已經沒有升級的空間,可以考慮更換為新的伺服器,更換下來的伺服器可以通過集群的方法連接起來使用,或者將利舊的伺服器供穩定性、處理能力要求不高的業務使用,例如作為備份伺服器、日誌伺服器、測試伺服器等。一些對安全要求不高的中小企業,由於經濟所限不能購買硬體防火牆,可以採取利舊的PCServer+軟體防火牆的方式來使用,即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企業網路的安全性。
存儲系統的升級在企業中比較常見,很多企業目前的存儲系統可能主要是一塊普通的IDE硬碟,數據安全風險很大。但是隨著企業業務的發展,會對數據越來越重視,例如資料庫文件等,如果這些數據丟失恐怕企業將受到致命打擊,所以這時對存儲系統進行升級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事。原來是一塊硬碟的伺服器可以通過多加一個硬碟做成RAID1方式來保護數據安全; 如果企業經費容許還可以採用SCSI硬碟建立RAID5方式,保證數據的安全。原來沒有購置磁帶的可以考慮新增磁帶來定期備份企業的重要數據。
目前的網路技術發展迅速,千兆到桌面已經成為發展的趨勢,企業網路進行千兆改造的時候首先需要對伺服器的網卡、光纖收發器進行更新,從百兆升級到千兆; 其次需要更換核心交換機為千兆交換機,將利舊的百兆交換機移到網路末端使用; 網路升級改造過程中最具利用價值的是基礎的布線系統,尤其是用戶接入端的線纜,因為改造這部分線纜不但會增加工程難度,而且對公司的正常工作影響較大,所以不建議用戶改造基礎布線系統。
摘自:http://www.cioage.com/art/200707/47449.htm
⑧ 為什麼越是保護投資者,股價越跌的厲害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國家出台政策救市時候,並且出台政策重點保護中小投資者在股價發現劇烈波動的影響下出現嚴重的虧損現象,比如之前的熔斷機制。可是股價往往在這個時候下跌速度加速,造成股價越跌越狠呢,很多投資者很難理解,下面我就來重點分析下這個問題。
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不知道你對於國家保護中小投資的利益怎麼看待的,漲跌停板和T+1制度到底算不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
⑨ A股到底是保護中小投資,還是保護上市公司大股東利益呢
A股是一個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從這里可以明確告訴我們大家,股票名義上是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實際上就是保護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利益為主。
咱們A股市場已經成立30年時間了,也就是成長了30年時間,從過去30年時間得出關於中小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的兩大結果。
(1)七虧二平一盈利,意思就是股民投資者當中90%的人都是虧損累累的,只有10%的人才賺錢的。而這10%的比例當中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和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賺錢的寥寥無幾。
(3)咱們股市的交易制度是T+1,今天買入次日才能賣出,這個規定明顯就是限制中小投資者交易自由性的。中小投資者船小好調頭,剛好又出台T+1制度,這是保護中小投資利益嗎?這是限制中小投資自由,損害中小投資利益。
總結
根據A股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A股重心已經偏袒了,偏向了融資方,忽略了投資回報的重要性。
所以從這里就明確的可以說明,A股是注重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利益,而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已經被忽略了,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