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礦產品現貨投資

礦產品現貨投資

發布時間:2021-03-15 18:43:45

❶ 專欄二:提高大宗礦產品定價話語權的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內自有資源生產能力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日益快速增長的資源需求,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獨立性和穩定性。經濟全球化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機遇,同時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嚴峻挑戰。任何國家要取得本國更大的經濟發展成果,除了依靠國內資源和國內市場外,還要善於利用國外資源和國外市場,抓住各種機遇,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資源競爭,並建設一批可靠的境外礦產資源供應基地,爭取更合理地利用更多的境外資源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

一、利用境外礦產資源現狀

雖然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品種齊全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但是,受礦產資源自然稟賦制約與「壓縮式」工業化發展路徑的推動,我國一些重要的對國民經濟發展起支撐作用的大宗礦產(例如石油、富鐵礦等),已不僅是國內資源供應明顯不足,而且供需缺口持續擴張,致使資源供應短缺與對外依賴問題非常突出。當前,我國絕大部分大宗礦產品的對外依存度都超出了50%。目前,為了提高石油、鐵、銅等重要短缺礦產的供應保障能力,本著堅持補缺、補緊與補劣的原則,我國利用境外資源的主要方式仍是現貨貿易;對外投資份額礦所佔比例很小,基本上屬於補充方式。

1.現貨貿易比例過大

通過現貨進口貿易手段利用境外礦產資源是一種傳統的方式。目前,我國約70%的石油、80%的鐵礦及銅礦、90%以上的鉛鋅礦及鉀鹽等大宗境外資源產品,是以現貨貿易方式直接從國際市場上購買的,個別礦產品的進口規模甚至已經佔到世界貿易總量的50%。短缺礦產品的大量進口,使得我國2012年礦產品進口總額高達6608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4%。

2.權益礦所佔比例偏低

除了現貨貿易方式外,買斷或控股國外礦山、境外獨資或合資勘查開發也是利用境外礦產資源的常用方式,但是,我國通過這些對外投資方式所獲得的權益礦比例很小。我國石油對外投資做得比較好,但是2011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通過對外投資所獲得的權益油產量也分別只有5170萬噸及2000萬噸;加上中海油的權益油,我國2011年境外石油權益份額產品占進口量的比例也只在30%左右。鐵礦、銅礦次之,估計權益份額產品占進口量的比例也不會超過20%;其他礦產的權益份額產品估計也不會超過10%。

二、進口貿易中的問題

由於我國大宗礦產利用境外資源規模龐大,而且當前境外投資開發相對滯後,使得份額礦產品對現貨進口貿易的替代性有限。因此,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現貨進口貿易都是我國利用境外礦產資源的主要途徑。現貨貿易方式雖然簡單易行,但是我國是一個礦產品需求大國,尤其對原油、鐵礦及銅礦等大宗礦產品,在缺乏貿易定價話語權的背景下,大量進口往往會對國際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並且支撐國際市場礦產品價格走高,結果對類似我國的進口大國是極為不利的。

1.進口貿易中的問題

發達國家雖然也有現貨進口貿易,但是其在現貨市場上擁有貿易定價話語權,並且在實踐中傾向於境外投資,能夠通過權益礦分享高價所帶來的各種礦業收益,因而,高價對發達國家及資源大國往往是利好的表現。與此對應,我國缺乏大宗礦產品貿易定價話語權,使得大宗礦產品進口貿易表現出「量價齊升」的特徵,資源經濟安全受到嚴峻挑戰。例如鐵礦砂,僅因其漲價,我國於2010年就為此多支付了近300億美元,資源經濟代價非常大。大宗礦產品缺乏貿易定價話語權是我國現貨進口貿易中的最大問題。

2.進口貿易問題的產生原因分析

目前,人們對貿易定價話語權的解釋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定價話語權往往指的是某地或者某個機構在某種商品上的定價能左右或者嚴重影響國際上對該商品定價的能力。多年來,我國只能被動地接受國際市場定價,使得經濟發展的資源成本過大。歸納起來,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主體與客體實力失衡。雖然我國在歷年的價格談判中都在積極努力,但是始終沒有取得相應的貿易定價話語權,多年來,我國一直只能被動地接受國際市場價格。其問題的核心是,伴隨著資源開發規模的擴張,全球資源爭奪不斷加劇,礦山企業間兼並、收購和經營范圍的拓寬已成為一股潮流,並形成了跨國生產經營的格局,出現了一批生產經營性跨國礦業公司,對全球資源控製程度顯著提高,使得國際礦業市場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跨國礦業公司主宰礦產品市場,處於定價談判的主導地位。以鐵礦為例,該市場處於高度的寡頭壟斷狀態,隨著三大礦業公司的鐵礦石產量佔比不斷提高,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定價話語權還在不斷提升。與國際礦業壟斷地位相對應,我國礦產品消費分散特徵比較明顯,雖然在價格談判中也組成了各類「談判集團」,但是行業協會的協調能力太弱,而且這些「談判集團」的成員必定不全是真正進口的執行者,實踐中缺乏「高鐵」項目那種高度集中的一致對外的市場執行能力,使得談判「主人翁」精神從一開始就受到「折扣」影響,因而在價格談判中被擊破也屬正常現象。因此,市場主體與客體實力的失衡是影響大宗礦產品現貨進口貿易定價權的一個症結。

(2)資源競爭中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因素。一個國家的基礎資源儲量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該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我國需要從國際市場上大量進口原油、鐵礦石等基礎資源產品。這樣,我國必然會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國家進行資源爭奪,這種資源爭奪不僅表現在與發達工業國之間,也表現在與新興工業國之間。從另一方面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開始擔心我國的高速發展,想通過某些手段來抑制我國的發展,從國際鋼鐵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可見一斑。2004年以來,全球原油和鐵礦石等大宗產品價格均大幅上漲,而這些資源恰恰是我國進口依存度最高的。當然,我們不否認這與資源供需因素變動有關,但是造成價格上漲的原因也不能僅從單純的市場供求關繫上考慮,而不考慮國際政治經濟因素。從政治經濟的角度看,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和工業原材料等資源從來都是國家戰略的重要考慮因素,並且與國際金融資本等因素息息相關。所以,導致資源價格強勁上行,並抬高經濟發展的成本,說明政治經濟的角逐力量是無處不在的。

(3)定價機制的原因。國際大宗礦產品的定價,一直都是在經濟糾紛與斗爭中推進,但是供應壟斷方自始至終都處於主導地位。以鐵礦石為例,自2010年開始,在世界鐵礦石三大主要供應商的強勢推行下,維系多年的全球鐵礦石談判機制宣布終結,取而代之的是以現貨市場為基準的指數化定價機制。按照國際三大礦商的定價公式,每一季度的鐵礦石價格將按照上一季度市場的現貨指數均價來確定;消費方基本沒什麼話語權。因此,現在的大宗礦產品國際化定價機制,基本被國外壟斷勢力所綁架,我國在定價平台及交易市場上一直處於不利地位,進而導致我國在國際市場上「買啥啥漲,賣啥啥跌」的現象頻現。此外,采購中的無序競爭及管理體制中的部分弊病也是削弱我國大宗礦產品貿易定價話語權的客觀因素之一,迫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與改革。

三、對策建議

針對我國大宗短缺礦產品現貨進口貿易缺乏定價話語權及進口實踐中表現出進口「量價齊升」等的現象,對外進口貿易工作的核心是要圍繞提升礦產品貿易定價話語權及努力降低進口貿易資源的經濟成本等方面展開,並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1.培育中國式「礦業航母」

針對國際礦業壟斷的新特點,必須及時通過礦業並購培育中國式「礦業航母」去同國際礦業寡頭對話,這才是提升我國大宗礦產品貿易定價話語權實力的新歸宿。所以,提升我國大宗礦產品貿易定價話語權,首先必須解決我國礦業企業做大做強的問題,而不是過於強調怎麼組織談判團隊的問題。只有組建了中國式的「礦業航母」,並在國際礦業市場中享有盛譽,我國巨大的礦產品需求市場才能成為「上帝」,如此方能推進進口貿易資源經濟成本最小化,並減緩對下游產業發展的沖擊影響。當然,進口貿易來源多元化及進口貿易方式多元化等傳統的操作策略,在部分產業集中度比較低的非關鍵礦種上,或許還有它的適用空間,但是對於石油、鐵、銅等大宗礦產,因市場已經被礦業壟斷集團壟斷,使得傳統的貿易操作策略基本行不通。

2.加強國內資源保障能力建設

提高國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既是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的內因,也是提高礦產品國際貿易定價話語權的重要籌碼,更是打破國際礦業壟斷的殺手鐧。當前,提高國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①調整地質工作結構,強化地質勘探,及時促進重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級別升級,進而直接為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服務;②加強重要礦產大型資源基地與接替基地建設,穩定資源供應重心;③加快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革新,通過技術進步盤活一批低品位及難選冶資源;④加強重要礦產資源運輸通道建設,確保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礦產資源向中東部地區的安全運輸。通過系列的資源保障能力建設,努力提高大宗礦產品貿易定價話語權的能力。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加強貿易資質管理及進一步規范貿易秩序的基礎上,為了促進大宗短缺礦產品進口,政府一方面要打擊以牟利為目的的投機性貿易行為;另一方面,應加強與資源供應大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合作,轉移資源領域利益反差之間的矛盾與政治隔閡,為礦企間的全面合作搭建平台。加強市場監測,在礦產品價格高企的時候,有條件地實施進口環節增值稅優惠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潛能,努力降低下游產業發展的資源經濟成本。

(執筆:陳甲斌)

❷ 鐵礦石期貨一手多少錢

鐵礦石期貨一手是100噸,現在的價格是470每噸
可以實際算下,交易所是成交額的萬分之0.6收取
470*100*0.6%%
一手的費用就是2.8元的樣子
做期貨可以點擊比較

❸ 全球礦產品供需形勢趨緊,價格持續上漲

近幾年世界經濟逐步復甦,礦產品需求強勁增長,礦產品價格普遍上漲。世界經濟增長的地區繼續擴大,美國經濟穩健運行,日本經濟復甦動力不減,特別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明顯地改善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平衡性和穩定性。世界經濟復甦,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加之受政治因素和投機資金炒作的共同影響,能源、原材料需求強勁增長,礦產品供不應求,加之美元繼續疲軟,使得以美元結算的大多數國際礦產品價格普遍攀升,許多礦產品價格創多年來最高紀錄,這是近期世界礦業的一個明顯特徵。同時,盡管世界礦產品產量不斷增加(表1.6),但由於需求增長在短期內釋放過於強烈(表1.7),使得礦業生產和礦產品市場難以適應,表現為需求強勁,供應不足,供需形勢趨緊,礦產品價格普遍上揚。但是,受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影響,礦產資源形勢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需求減緩、價格暴跌,很可能會影響未來一段時期礦產勘查開發。

2007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紐約原油現貨價格)年平均價為72.26美元/桶,比2006年上漲9.5%;2007年鐵礦石長期供貨價格上漲了9.5%,2008年從巴西鐵礦石進口價格上漲65%,從澳大利亞鐵礦石進口價格上漲96.5%;2007年世界精煉銅平均價7119美元/噸,同比上漲5.8%;精煉鋁價格2638美元/噸,同比上漲2.8%。

表1.6 世界主要礦產品產量

續表

表1.7 世界部分礦產品消費量

1.4.1 能源供需矛盾凸現,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上漲

2007年是全球能源市場持續增長的第4個年頭。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導致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繼續增長。2007年,盡管所有燃料的消費量繼續增長,但增長速度已經明顯慢了下來。隨著公眾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能源工業成為全球的焦點。2007年,原油價格(大慶原油)持續波動上漲,12月上漲到了90.41美元/桶的高點。天然氣價格被上升的油價拉高。面對需求的變化,美國Henry Hub2007年天然氣平均價格為每百萬英制熱單位6.95美元,較2006年上漲2.7%。英國2007年Heren NBP價格則下跌23.7%,為每百萬英制熱單位6.01美元。生產能力緊張、氣候條件惡劣、中東地區持續的沖突、世界許多國家的內亂以及投資基金大量進入能源領域,均為推動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的重要因素。雖然國際市場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大幅度上漲,但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均未出現短缺。能源供應安全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地緣政治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也逐漸加劇(表1.8)。

2007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9.06億噸,同比下降0.2%(表1.6),為自2002年以來首次下降;消費量為39.53億噸,同比增長1.6%。2007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增長4.1%。美國的石油消費量連續第3年出現負增長,較2006年減少了0.1%,但在世界石油消費中所佔比重仍達23.9%。從主要消費地區來看,北美地區、亞太地區和歐洲地區仍是石油的主要消費區,在世界消費總量中所佔比例分別為28.7%、30.0%和24.0%。2007年全球石油日消費量的增長達到了99萬桶,從而使日石油消費量達到了8522萬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消費量約每日下降了38.5萬桶。2007年,歐佩克石油產量日減產35.6萬桶。2007年其他生產國的產量日減產25.6萬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產量每日下降了28.7萬桶,為連續第5年下降。期間,俄羅斯的產量達到了新的高峰,日增產0.9萬桶。美國、巴西、委內瑞拉等國的產量也都有所增長。2007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平均每桶為71.82美元,比2006年的平均價上漲了10.3%,12月達到了每桶90.85美元的峰值(表1.8)。

表1.8 2002~2007年世界主要市場原油價格 單位:美元/桶

2007年世界天然氣產量為2.94萬億立方米,比2006年增長2.4%,略低於10年平均值。俄羅斯和美國是天然氣生產最多的兩個國家,其產量分別是6074億立方米、5459億立方米,分別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20.6%和18.6%。中國的天然氣產量增長18.4%,在世界產量中所佔份額很低,僅為2.4%。2007年,世界天然氣的消費量為2.925萬億立方米,比2006年增長了3.1%,高於2006年2.4%的增長率。美國和俄羅斯為世界兩大天然氣消費國,天然氣消費量分別為6131億立方米、4321億立方米,分別佔世界天然氣消費量的22.6%和15.0%。2007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幅為19.9%,為世界增長幅度最大的國家,但佔世界天然氣消費量的比例僅為2.3%。全球經濟增長減速是世界天然氣消費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

2007年,煤炭仍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燃料。2007年煤產量為63.96億噸,同比增長3.3%;消費量31.78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5%,高於10年的平均值。其中拉丁美洲增速最快,拉丁美洲地區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分別較上年增長了6.0%和7.3%。中國仍為世界最大煤消費國,2007年煤消費量增長有所放緩,但仍高於10年平均值。2007年中國消費量增長7.9%,佔全球煤炭消費量的41.3%,佔全球消費量增量的70%以上;油價和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是中國煤炭消費量增長的主要原因。美國為第二大煤消費國,2007年煤消費量為5.74億噸油當量,佔全球消費量的18.1%,出現了2002年以來的首次下降。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煤炭的增長平緩,增幅為2.0%,高於過去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目前,國際煤炭的價格仍然相對較低,煤炭價格增幅小於石油和天然氣。

2007年,核能消費量6.22億噸油當量,同比下降2.0%。美國仍為世界最大核能生產國和消費國,2007年美國核能消費量為1.92億噸油當量,占當年世界核能消費量的30.9%。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消費量為5.27億噸油當量,佔全球消費量增量的84.7%。中國核消費量增長了14.6%,為1420萬噸油當量。法國作為核電消費大國,2007年核電消費量9970萬噸油當量,同比下降2.4%,佔世界核電總消費量的16.0%。

1.4.2 世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鐵礦石供應偏緊價格大幅度上漲

2007年世界鋼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3.22億噸,比2006年增加了6.7%。這是世界鋼產量連續第4年超過10億噸大關。2007年世界鋼產量比10年前增長了76.4%,比5年前增長了55.5%。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產鋼國,2007年的產量達到4.89億噸。中國鋼產量佔世界產量的比例為37.0%。在5大產鋼國中,日、美、俄、韓4國的鋼產量總和僅為中國鋼產量的69.6%。日本為第2大產鋼國,產量為1.20億噸。美國排世界第3,為9721萬噸。其他重要產鋼國有俄羅斯、韓國、德國、印度和烏克蘭等。目前世界鋼鐵進出口大國主要有: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加拿大和俄羅斯。這些國家的鋼鐵貿易在世界鋼鐵貿易中佔有較大的份額。由於目前全球鋼鐵產能過剩,國際鋼鐵市場競爭激烈,國際市場佔有率較高的國家是日本、德國和俄羅斯。

鐵礦石需求的增長驅使鐵礦生產公司加速擴能增產,從而使2006年世界鐵礦石產量達到了16.90億噸,比2005年增長了9.7%。由於國際市場鐵礦石供不應求,世界主要鐵礦生產公司在2006年度的價格談判中再次提高了鐵礦石價格。盡管中國作為鐵礦石貿易大國直接參與了2006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但由於3大礦業巨頭壟斷了全球海運鐵礦石貿易量的70%,中國在談判中始終處於下風,最終不得不再次接受漲價9.5%的價格協議。

近年來,除鉬外,全球多數鐵合金礦產品,如精煉鎳、錳礦、鉻鐵礦、鈷礦、鎢礦等都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價格普遍上漲。

1.4.3 市場供不應求,大多數有色金屬價格達到歷史新高

進入21世紀以來,主要有色金屬消費量快速上升,盡管產量也不斷增長,但總體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表1.9),價格持續上漲(表1.10)。2007年,世界有色金屬市場需求激增,許多有色金屬礦產市場供應不足,加之一些產品庫存下降,價格大幅走高。有色金屬價格的總體水平也升達10年來的新高,2007年6種主要有色金屬中,鉛年平均價繼2006年大幅上漲後再漲100.5%,高達2580美元/噸;錫、鎳年平均價分別為14539美元/噸和37230美元/噸,同比分別增長65.9%、53.3%,均創17年來的新高;銅、鋁的年平均價分別為7119美元/噸和2638美元/噸,同比分別增長5.8%和2.8%,由價格大幅上漲轉入高位平穩;鋅年平均價為3242美元/噸,同比下降0.9%,是6種有色金屬中唯一下降的。世界主要有色金屬的產量和消費量均有了不同幅度增長,但市場供應緊張狀況日趨嚴重。2007年其他有色金屬也大都呈現產消俱增、市場供需兩旺的大好局面,銻、鉍、鎘、銦、鈦、鈷和硒等金屬的價格都有較大漲幅。

表1.9 2007年世界主要有色金屬供求狀況 單位:萬噸

表1.10 2001~2007年主要金屬現貨價格(年平均價)

1.4.4 貴金屬市場供需兩旺,大多數貴金屬價格上揚

盡管近年來,世界黃金需求量變化不大,但黃金價格一路走高。2007年,與大多數礦產品一樣,國際貴金屬市場呈現出供需兩旺的景象,全年金價大幅度波動,年均金價達696.39美元/盎司,比2006年上漲15.2%(表1.10),12月28日黃金價格漲到833.75美元/盎司,創下27年新高。從供給方面來看,2007年世界黃金的礦山產量為2200.7噸,同比下降1.3%,造成供應減少。盡管中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礦產金產量持續上升帶動亞洲礦產金產量增長,但其他各洲產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從需求方面來看,2007年投資仍是黃金需求的主要領域,而且也是2007年黃金價格漲跌的主要驅動力。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不斷調整以及政治局勢的變化,黃金的貨幣功能和戰略保值功能愈來愈顯重要。另外,傳統上美元是亞洲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部分,由於美元長期貶值以及其他主要貨幣匯率的波動,使得各國增加黃金儲備以抵禦貶值風險。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7萬億美元,但是官方的黃金儲備只有600多噸,調整戰略儲備結構以及增強匯率的靈活、主動性成為當務之急;加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官方儲備中黃金的比例也是較少,因此增加黃金儲備需求逐漸增大。

2006年世界白銀製造業總需求量為26142噸,比2005年下降0.9%。從消費領域來看,工業應用為最大消費領域,占總需求量的51.2%,其次為首飾業,佔19.7%,其他攝影業佔17.3%,銀器佔7.0%,銀幣及證章佔4.7%。此外投資需求約1500噸左右。2006年世界礦產白銀供應量估計為28359噸,比2005年下降1.5%。其中70%為礦山產量,21%為廢料回收,9%為政府拋售。整體來看,2006年國際白銀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只有少量供應缺口。從近幾年的國際銀市場來看,白銀價格的走勢與市場供求狀況不存在必然聯系。當國際市場白銀價格超過6.00美元/盎司時,直接左右市場的就不是供需關系,而是投機、匯率等因素。近兩年的國際白銀市場就證明了這一點,目前的白銀供需現狀對市場產生的直接影響力很小。短期內經濟形勢、美元匯率變化、國際石油價格等仍然是決定銀價的主要因素。同時,由於白銀主要為銅、鉛、鋅和黃金等礦產的伴生礦產,因此白銀相關金屬行情的好壞,也影響著白銀的市場。

汽車工業是鉑族金屬的主要終端用途,因此鉑族金屬市場對汽車工業的依賴度愈來愈大。2006年,全球鉑需求量為678萬盎司,比2005年增長1.2%。需求增長主要來自汽車等工業用途,珠寶加工業需求則有較大幅度下降。2006年鉑的供應量增長超過了需求增長。全年總供應量為679萬盎司,比2005年增長2.2%。供應量增長主要來自南非生產能力擴大到529萬盎司,由此導致供應量大增。總體來看,2006年鉑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僅有1萬盎司的過剩。2006年,全球鈀需求量為664萬盎司,比2005年下降10%。需求下降主要源於珠寶加工業需求下降30%,該領域需求已經不到1萬盎司。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消費量大增多少彌補了珠寶領域需求下降造成的損失。2006年鈀的供應量為806萬盎司,比2005年下降4.1%。總體來看市場供需也基本平衡。2006年全球銠需求量為83.7萬盎司,比2005年增長1.2%。汽車催化器仍是銠的最大消費領域。盡管全年供應量增長速度超過了需求,但市場總體仍顯供應不足,由此導致價格增長較大。

❹ 青島礦權礦產品交易市場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青島礦權礦產品交易市場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礦業權信息發布及咨詢服務、大宗現貨電子交易平台運營、礦業權交易、礦產品貿易、礦業資本化運作、國際會展及培訓服務、礦產勘查開發、旅遊資源開發等為一體綜合性國際礦業服務機構,總部位於青島市黃島區。
法定代表人:金志偉
成立時間:2004-01-16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022022800633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青島保稅區天智國際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二層C區099號

❺ (四)礦產品價格將震盪上行,經濟發展成本加大

基本判斷:主要礦產品受發達國家經濟減速影響,需求有所放緩,但由於地緣政治危機不斷惡化,石油等受運輸制約的重要礦產品價格將振盪加劇,在發生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可能沖高,經濟發展成本進一步加大。

2012年1月12日歐洲央行宣布,維持基準利率1.00%不變,同時宣布,維持隔夜存款利率在0.25%,並維持隔夜貸款利率在1.75%不變。標准普爾13日發布報告,宣布剝奪法國的「AAA」主權信用評級;與此同時,銀行暫停了與希臘之間有關債務重組的談判進程,這對試圖遏止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歐盟各國領導人來說是今年的第一次打擊。標准普爾在報告中宣布,該機構決定將塞普勒斯、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各下調兩個等級;將法國、奧地利、馬爾他、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各下調一個等級;同時確認比利時、愛沙尼亞、芬蘭、德國、愛爾蘭、盧森堡和荷蘭現有的長期評級。

從全球最主要的三個經濟體美國、中國、歐盟公布的經濟數據看,經濟增速減緩的跡象非常明顯。同樣就業問題也在困擾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美國失業率數據保持9%的高位,雖然近期的製造業數據有所回升,但占經濟70%比重的消費仍舊疲弱,代表消費能力的就業數據表明美國目前的復甦主要為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帶動的結果,並不具備內生性。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美國的經濟形勢必然會轉弱;歐債危機的進一步漫延使歐洲經濟蒙上了陰影,因此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必然帶來對大宗商品需求的減弱,預計2012年礦產品價格在目前的價位上波動上行。

專欄11 全球經濟形勢影響礦產品價格

2012年的宏觀大背景是全球經濟走弱,重要國家進入選戰階段,經濟走勢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歐債問題激化。前4個月是歐債集中到期的一個階段。歐洲長短期救助措施都難以擺脫眾口難調的結局,這勢必使得市場悲觀情緒難退。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極可能伴隨著法國等AAA國家評級的喪失,部分國家國債收益率飆升以及美元指數的走高。在這一階段,銅或有明顯的空頭行情。黃金作為前期抗擊通脹的重要品種也勢必在全球經濟走弱的大環境下走低。第二階段,則是後歐債時代。歐債問題的激化勢必促使問題以某種方式解決,比較悲觀的是歐元區的解體,比較樂觀的是財政聯盟制度化,歐洲央行擔當最後貸款人角色。此時歐洲各國將會把精力放在發展經濟、降低失業上。而中國及美國的政策動向以及在此影響下的經濟走向造成對礦產品需求的變動將成為影響其價格的主要因素。

煤:國內煤價走勢更取決於國際煤價。從國內市場來看,由於煤炭新增產能仍將逐步釋放,煤炭產量能夠繼續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而受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增長放慢等因素影響,煤炭需求增速可能會有所放緩。如果國際煤價能夠在目前基礎上保持相對平穩運行,國內煤價本身上漲動力將明顯減弱。2012年國際煤價走勢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可能繼續下跌,也可能回升,當然也可能繼續維持窄幅震盪。如果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最終導致歐元區實體經濟出現明顯下滑並波及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情況,國際市場能源需求必然會出現下滑。屆時,煤炭價格也將會出現回調。但經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各國將更有能力協同救市,所以這種假設成為事實的概率相對較小。相反,國際煤價上漲的概率反而較大。為了給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當前主要經濟體仍然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部分經濟體甚至再度啟動了量化寬松政策,這給國際市場能源價格上漲埋下了隱患。

原油:繼續走高,在發生伊朗戰爭等極端事件時油價可能會沖高到150美元/桶以上。2012年原油價格在110美元/桶附近波動。2012年2月7日,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在月報中上調其對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測,為上年10月來首次調高,並預計因非歐佩克產油國石油產量減少,石油市場將趨緊。EIA上調2012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長預估5萬桶至日增長132萬桶,同時亦調高2013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長預估2萬桶至日增149萬桶。EIA還下調非OPEC國家2012年日產量預估14萬桶至日產5254萬桶,較2011年日產量高出77萬桶;上調2013年產量預估9萬桶至日產5339萬桶。EIA還稱,歐佩克成員國1月份原油總產量降至每日3077萬桶,為上年10月份以來首次下降。1月份歐佩克原油產量下降主要是因為沙烏地阿拉伯原油產量減少。

美國原油、成品油庫存增加(圖55),原油進口量減少。截至2012年2月3日,美國原油庫存增加30.4萬桶至3.39億桶。汽油庫存增加163萬桶至2.32億桶。包括取暖油和柴油的餾分油庫存增加117萬桶至1.47億桶。2012年1月下旬開始,原油運價指數開始回落,有利於原油價格保持穩定。

鐵礦石:穩中有降。未來國外礦山擴產情況要大於中國粗鋼產量的增加,因此鐵礦石供求格局將出現變化,鐵礦石市場重新回到瘋狂上漲的局面難度較大。2012年鐵礦石價格變動將會更頻繁,但價格變動幅度收窄,總體價格呈緩慢下降趨勢,但仍處於高位。國內對房地產市場的擔憂,寶山鋼市綜合指數一路下滑(圖56),鋼材市場將在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影響下震盪築底,鋼鐵行業已經進入非常嚴峻的時刻,不僅行業利潤降至冰點,鋼鐵行業虧損面也在不斷擴大,對鐵礦石需求將有所放緩。

專欄12 地緣政治局勢惡化拉升原油價格

自2011年中東地區的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政權相繼更迭後,敘利亞成了新的「重災區」。美歐西方國家以及俄羅斯等大國圍繞敘利亞問題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激烈角逐。阿盟各國外長在開羅召開的會議上,呼籲聯合國安理會批准成立阿拉伯國家與聯合國聯合維和部隊,取代敘利亞觀察團,監督敘利亞對立方實施停火。

西方國家對敘利亞政權步步緊逼,從政治打壓、外交孤立,到經濟制裁、軍事威懾,矢志推翻敘利亞巴沙爾現政權。在這背後,他們究竟是打的什麼「如意算盤」。美歐此舉是為保以色列安全,同時擠壓中、俄等國在中東的利益。控制中東、實施「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是美國長久以來的戰略設計。此次「阿拉伯之春」雖然背景動因十分復雜,但與美國長期以來的外部干預和戰略設計有十分直接的關系。美國正欲借中東北非地區的政治動盪,掃清反美政權,穩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控制和主導地位。

目前,敘利亞局勢仍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敘利亞局勢持續動盪將成為中東格局轉變的重要分水嶺。由於敘利亞獨特的地緣位置和影響力,敘利亞局勢的變化,不僅會對伊朗、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國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能改變整個中東地區的政治格局、敘利亞局勢持續動盪或政權更迭將成為中東格局轉變的重要分水嶺,必將超出埃及、利比亞等國政權更迭產生的影響。一是對中東和平進程產生直接影響;二是對中東能源輸出產生重大影響。敘利亞本身雖然沒有儲量驚人的石油資源,但其政局變化將直接影響鄰近的伊拉克、沙特、伊朗、科威特等產油大國的石油出口,從而引發石油價格波動甚至石油危機;三是敘利亞局勢動盪將為恐怖主義提供土壤;四是中東戰略力量對比將進一步失衡。

伊朗與美國的「戰火」再次升級,美國宣布凍結伊朗在美所在資產、美歐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伊朗威脅將封鎖全球重要的原油供給渠道——霍爾木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大多數中東原油輸出的必經之路,而中東又佔世界能源需求供應量的70%,每天有大量原油從該海峽通過,粗略估算,相當於波斯灣石油出口總量90%,或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40%。如果說2011年利比亞是原油市場的一顆炸彈,那麼2012年伊朗有望步它後塵。中東政治局勢是2012年國際油價不穩定因素之一。2011年,利比亞的政治動盪引發國際油價大幅上漲,顯然利比亞在國際原油市場的地位遠遠不及伊朗和伊拉克。一旦兩伊出現問題,將直接導致國際原油供需大幅下跌,引發的恐慌因素將進一步導致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可以說,波斯灣地區作為世界油庫,其任何政治動盪都將引發國際油價的動盪。

2012年2月19日伊朗石油部在其網站宣布,伊朗已經停止向英國和法國公司出售石油。石油行業是伊朗經濟命脈,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原油生產國,伊朗日均出口原油260萬桶,其中約20%輸往歐盟國家,主要包括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而法國不是伊朗石油在歐洲的主要出口對象,英國已於去年第三季度完全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

2011年伊朗向中國出口為每日原油22萬桶及天然氣6萬桶,超過中國每日石油進口總量的10%。而目前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和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UNIPEC)已經達成協議,將對中國石油出口提高至每日50萬桶。

2011年中國從中東進口原油佔全年進口總量的58.6%,加上中東北非地區前景不明朗,中國政府重視中東地區局勢發展,採取石油進口多元化,鼓勵從非洲、俄羅斯等國進口石油。

銅:上漲乏力。歷史上全球精銅供應最緊缺的一年或已過去,後期供需對銅價的作用將由推動轉為支撐。研究表明,銅市供應短缺跡象將在2012年達到低點後於2013年轉好。隨著前期(2009~2010年)銅礦開發投入資金的成熟運轉,至2013年精銅供給增長率與需求增長率之間的差異將趨於平衡。

雖然宏觀經濟面對銅價影響已經走弱,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延續效應。2011年,由於全球宏觀經濟較弱,全球銅消費增長緩慢。中國雖佔了銅消費的40%左右,但萎縮了近1/3,這主要是由於國內貨幣緊縮政策及其他房地產調控政

圖55 美國原油庫存變化情況

圖56 寶山鋼市綜合指數變化

專欄13 鐵礦石定價機制及其影響

鐵礦石定價出現從長協價到季度定價,再到月度定價,並逐漸向指數化定價等幾個階段的轉化。實際上是國際鐵礦石市場長期壟斷的結果。

長協機制。由於鐵礦石本身屬性的特殊,供需雙方本著長期合作的精神,以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為目的進行交易,採用長期協議確定數量、品種、價格(FOB離岸價格),運輸由買方負責,形成的特定的交易慣例和價格機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鐵礦石年度長協機制。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始於1981年,鐵礦石供應商和消費商談判協商雙方確定一個財政年度的鐵礦石價格。

季度定價。2010年,國際鐵礦石三大礦山巨頭先後棄長協機制,更改定價規則,從傳統的年度定價機制過渡到更短期的與現貨市場掛鉤的季度定價機制,長協機制定價時間周期從一個財政年度縮短為一個季度。鋼鐵行業大量增產導致鐵礦石供不應求,鋼企被迫接受季度定價,長協機制至此崩潰。中國鋼鐵企業要比去年多付700多億美元。

指數定價。在鐵礦石價格的長協時代,價格基本上是礦山與鋼廠通過談判形成的,體現了行業的共識。但在2010年,隨著三大礦山強行推動季度定價後,維持40年之久的長協模式消亡,指數化定價隨之出現。指數化定價實行之後,鐵礦石價格的確定不再只是礦山和鋼廠之間的事情。市場參與主體除礦山和鋼廠外,還有大量的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甚至還有很多來路不明的投機者。

鐵礦石定價機制改變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供需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步回暖,全球鐵礦石需求日漸攀升,價格也必然隨之水漲船高,三大礦商選擇了有利於供方利益的定價機制。二是受金融危機影響,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與長協價差價過大,有時甚至相差一倍多。金融危機時,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大幅下滑,一些鋼鐵公司轉而從現貨市場購買價格更便宜的鐵礦石。但當經濟復甦時,需求又出現大增,現貨市場價格上漲,鋼廠又重新選擇按長協價購買鐵礦石。三是鐵礦石現貨市場的發展為季度定價提供了參考價格。現貨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據保守估計現貨市場的交易量至少已佔鐵礦石總交易量的10%。四是鐵礦石定價機制變更的背後還存在著諸多金融炒家的身影,他們看到了鐵礦石這種商品身上蘊藏的巨大潛力和價值,鐵礦石在他們眼中早已具備了如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擁有的金融屬性。五是鐵礦石價格金融化已經開始。2008年5月,德意志銀行推出鐵礦石掉期交易。2009年5月,摩根斯坦利、高盛和巴克萊三大投行聯手推出了現金結算的鐵礦石投機交易。目前,全球有三大鐵礦石指數,即環球鋼訊的TSI指數、金屬導報的MBIO指數和普氏能源資訊的普氏指數,全都以中國需求為主要參考指標。2011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研發並推出的「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10月10日正式向社會公開發布2011年10月第一周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這也是該指數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布,也是中國參與鐵礦石定價邁出的重要一步。策導致銅需求的減少,從下半年開始,由於經濟的不景氣,中國銅消費的增長受累於銅的下遊行業的不景氣,如汽車、高鐵、房地產等行業的表現不佳。這些需求因素將可能在2012年上半年繼續壓制銅價,下跌周期仍無法打破。但隨著宏觀經濟面的好轉,國內經濟政策的進一步寬松,需求逐步恢復,實體消費的內生性動力得到一定的加強,銅價下半年將有可能擺脫弱勢震盪行情。因此,短期內銅價的弱勢行情將延續,再次下跌可能性仍存,回歸基本面仍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空間。

鋁:寬幅震盪。歐洲需求放緩,中國鋁材出口將面臨很大挑戰。國內房地產宏觀調控明年不會放鬆,房地產投資將繼續減速。汽車受節能減排補貼門檻提高及限購影響,產銷將難現大規模增長。供應方面,由於電解鋁產能向西部轉移,以及中東部鋁廠很多都建有自備電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電價上調對提升成本的影響。2012年整體市場仍將偏弱。一季度,全球經濟形勢難有轉變,鋁價或將延續震盪下行。一方面是受歐債持續發酵、美元反彈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庫存高位,庫存壓力的釋放需要時間。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可能迎來底部,二季度迎來反彈。中國方面,3月份「兩會」閉幕後,經濟政策將更加明朗。隨著2月份後大量歐債的到期,歐元區的關鍵時刻來臨。屆時歐債危機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宗商品的走勢。若美聯儲因而推出QE3,從而對鋁價產生利好。第三、四季度或許再次出現調整,這取決於美國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的情況。鋁價將繼續表現為「內強外弱。」

黃金:波動上行。2012年黃金價格在全球經濟復甦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下,將會在短期回調後繼續走高。但是隨著全球量化寬松政策的陸續推出和歐美經濟的緩和,黃金價格肯定會有一系列的調整,因此2012年黃金價格將在不斷震盪回調的過程中繼續上行。一是由於美國經濟復甦步伐緩慢,美聯儲將繼續執行寬松政策。美聯儲將2012年經濟增長預測中位數由3.5%調低至2.7%,並預期2012年底失業率為8.6%,遠高於經濟衰退前5%的水平。專家認為美聯儲為增加就業將繼續維持利率於極低水平,並在需要時進一步放寬銀根。二是歐元區債務危機短期內估計難以解決。雖然在2011年10月份舉行的峰會上,歐元區國家同意擴大作為區內援助基金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的規模,但不少投資者質疑其解決危機的成效,財政穩健國家是否願意繼續向財政困難國家提供援助,也充滿變數。畢竟財政援助是無法令財政困難國家回復財政穩健的,這些國家只有採取必要的削減財赤措施,才能令投資者重拾信心。當然,財政困難國家會否落實有關措施,投資者是不是耐心等候措施得以落實,目前都還是疑問。正因為如此,第三季度市場對黃金的投資需求表現強勁,顯示出投資者把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及保值的投資工具。

水泥:穩中有降。鑒於供大於求的狀況將持續,預期水泥行業平均售價將略微下降。受到供應節制的影響,不同地區受到的壓力可能不同。

鉀:高位調整。2012年鉀肥價格走勢仍伴有較多不確定因素,「漲跌互現」的局面或繼續存在,上半年短時間內會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自2011年四季度開始,在冬儲計劃推遲、采購數量大幅縮水的情況下,市場悲觀氛圍較為濃厚,鉀肥價格也一直處於低位震盪的局面。而伴隨著青海地區鉀肥搶運工作的開展,訂單供應略顯順暢,使鉀肥社會庫存量逐漸增大。據統計,截至2011年12月底,沿海港口氯化鉀庫存近140萬噸,國產以及邊貿鉀肥庫存量近200萬噸。與此同時,近幾年我國國產鉀肥以年均增長18%的速度不斷擴大產量。2012年上半年,鉀肥供應總量將會達到700萬噸左右,短時間內會出現供大於求。預計鉀肥市場整體或將呈現震盪下滑並觸底小幅反彈的趨勢。

❻ 礦產品市場

受國民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快速增長和國內外礦產品市場價格持續上揚的合力推動,礦產採掘業持續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在30%以上;絕大部分礦產品產量雖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主要礦產品供需缺口較大;礦產品價格高位運行,進出口貿易逆差持續擴大。

石油:2006年原油產量18367.60萬噸,比2005年增產1.7%;原油表觀消費量3.47億噸,比上年增長9.26%。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進口原油13884萬噸,比上年增長16.92%;成品油凈進口2403.00萬噸,比上年增長37.93%;中國石油價格與國際接軌,國際石油價格頻繁波動,過去一兩年國際油價大幅上揚,2006年原油進口平均價格為457.44美元/噸(或61.89美元/桶),比上年提高21.56%。國際油價近兩年來居於50美元/桶以上。

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指南

資料來源:《2006年度全國礦產品產供銷綜合統計與價格快報》(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編)

煤炭:2006年原煤產量23.25億噸,比上年增長8.07%;出口6323萬噸,進口3825萬噸,表觀消費量約23億噸,比上年增加9.21%。2006年煤炭進口平均價格42.32美元/噸,比2005年下降10.57美元/噸,降幅19.98%。

鐵礦石:2006年鐵礦石產量達5.88億噸,比上年增長38.0%,表觀消費量12.40億噸,比上年增加27.83%。全年進口鐵礦石3.26億噸,比上年增長18.57%。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消費國,目前中國鐵礦石的消費量將近佔全球鐵礦石消費量的1/3;中國鋼鐵工業一直保持持續的強勁增長,生產無法滿足消費的需要。2006年國際鐵礦石實際到岸平均價格64.12美元/噸(摺合500元/噸,按1美元=7.8元人民幣計算),比上年下降3.98%。國內鐵礦石市場價格約627元/噸,比上年下降10%左右。

銅:2006年中國銅精礦(規模以上企業)產量75.54萬噸(金屬含量),比上年增長15.96%;精煉銅產量299.89萬噸,比上年增長16.08%;加上凈進口未鍛軋銅63.73萬噸,精煉銅的表觀消費量為358.6萬噸(未考慮國家儲備銅庫存變動情況),比上年下降4.47%;另外銅加工或製品企業直接利用廢雜銅約85萬噸左右。除進口精煉銅外,2006年凈進口銅礦砂實物量361.19萬噸(折金屬含量約108萬噸)、凈進口銅廢碎料實物量494.29萬噸(折金屬含量約110萬噸)、凈進口粗銅8.56萬噸。2006年銅材生產量506.54萬噸,加上凈進口銅材53.53萬噸,銅材的表觀消費量558.79萬噸,比上年下降0.99%。2006年國際LME銅現貨年平均價6721美元/噸,比上年上漲82.74%;國內SHME銅現貨年平均價62170元/噸,比上年上漲78.65%。

鋁:2006年中國原鋁(電解鋁)產量934.9萬噸,比上年增長19.77%;進口未鍛軋鋁51.2萬噸,比上年減少19.6%;出口未鍛軋鋁121.2萬噸,比上年減少8.0%;原鋁的表觀消費量達到862.3萬噸,比上年增長21.4%。2006年,倫敦金屬交易所鋁現貨年平均價2569美元/噸,比上年上漲35.35%;國內SHME鋁現貨年平均價20114元/噸,比上年上漲20.13%;鋁的出口平均價為2384美元/噸,比國外平均價低185美元/噸;中國氧化鋁進口平均到岸價438美元/噸,比上年提高18.4%。

❼ (3)金屬類礦產品價格由高開高走轉暴跌

銅。國內銅平均價格為5.6萬元/噸,同比下跌10.4%。國內市場,銅價格呈先升後降走勢,從1月的6.3萬元/噸升到3月的6.6萬元/噸,再降至12月2.8萬元/噸,跌幅為57.6%,回落至2004年7月的水平。國內銅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價格。同期,倫敦金屬市場(LME)銅現貨價,1月為7069美元/噸,4月升至8714美元/噸,12月降至3100美元/噸,降幅為64.4%,回落至2004年11月的水平。國內銅價跟隨國際價格漲跌的趨勢比較明顯(圖43),銅價從二季度開始逐漸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過去幾年銅價格快速上漲引起銅產能的增加,從而使銅市場供應量充足。

圖46 國內國際黃金價格走勢

❽ 湖南緯德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湖南緯德擁有一批實力雄厚的現貨供應商、經驗豐富的運營團隊、國際領先內的現代化電子交易軟體容,立足現貨交易,交易品種涵蓋大宗商品、有色金屬、農產品等多元化的現貨領域。湖南緯德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依託,努力打造B2B、B2C、C2C等電子商務和綜合貿易服務網路的新型商業模式。通過制定規范、系統、安全的交易體系,為生產企業、不同需求的貿易商、工農業生產與消費商品供需雙方提供從交易、結算、交收、倉儲、物流、融資、技術、培訓等全方位、全程式的專業服務。憑著「專業智通經緯 德信匯聚財富」的企
法定代表人:謝璐琳
成立時間:2015-04-13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30000000120249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長沙市開福區中山路589號開福萬達廣場B區商業綜合體(含寫字樓)48009

❾ 主要礦產品價格走勢

大宗礦產品價格在2012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中上旬出現深度回調,其中,煤炭、鐵礦石價格跌幅超過30%,銅、鋁、鉛、鋅等主要有色金屬價格跌幅均超過15%,稀土價格跌幅超過40%。2012年第三季度後期,受全球主要經濟體推出的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刺激,主要礦產品價格獲得一定支撐,呈現企穩反彈跡象,但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影響下,價格回升幅度有限,呈現出在「小周期」內做箱體震盪的特徵。

一、能源礦產品價格

1.國際原油價格在100~120美元/桶間做區間震盪

2012年年初,受原油主產區(中東、北非等)政治局勢持續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國際油價震盪走高,3月13日,布倫特(Brent)原油價格漲至128美元/桶,創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進入第二季度,受歐債危機持續惡化、美國原油庫存充足及美元走高等因素的影響,國際油價出現了大幅回落;6月25日,布倫特油價跌至88美元/桶附近,較3月份制高點下降了31%。2012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出現震盪上行,並在110美元/桶附近高位震盪(圖3-1)。

圖3-1 2012年國際原油現貨價格走勢

2.煤炭價格深度調整後基本企穩

動力煤價格自2011年12月初以來,經歷了近8個月緩慢回落的過程,大同優混、山西優混和山西大混價格從2012年年初的850元/噸、795元/噸和695元/噸分別跌至8月中旬的675元/噸、625元/噸和530元/噸,分別較年初下降了20.6%、21.4%和23.7%,創自2009年12月以來的新低。此輪煤價下跌主要與經濟增速放緩和結構調整導致下游用煤行業需求減弱等因素有關。進入2012年第四季度,經濟形勢逐漸好轉,煤炭產品進入冬季傳統消費旺季,但是由於煤炭供應充足,使得煤炭價格仍呈現「旺季不旺」的態勢,具有典型的平穩運行特徵(圖3-2)。

圖3-2 2012年國內動力煤價格走勢

二、金屬產品價格

1.鐵礦石價格大幅下跌後,仍處在相對高位運行

用鋼行業投資萎縮、鋼材需求放緩,加之鋼材價格大幅下跌、庫存高企和出口乏力,導致企業運行困難加重,受利潤總額大幅下降等因素影響,鋼鐵企業紛紛減產,鐵礦石需求增速放緩,價格加速下滑。例如,進口鐵精粉(62%品位,天津港價)價格從2012年年初的147.6美元/噸跌至9月的99.5美元/噸,下跌了32.6%;進入第四季度,鋼鐵需求有所回升,在鋼價帶動下,鐵礦石價格出現反彈。但總體來看,2012年進口鐵礦石年均價仍在130美元/噸左右,雖然較2011年下跌了23%,但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圖3-3)。

圖3-6 2012年國內鉀肥月度價格走勢

(執筆:陳甲斌 胡德文 王世虎)

閱讀全文

與礦產品現貨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
大眾公用股票分紅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