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7年中國吸引外資總額居全球第幾
總部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22日發布報告說,2017年,中國吸引版外國直接投資1440億美元,創歷史權新高,中國繼續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也是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
報告預計,隨著世界經濟增長加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在2018年有望反彈,增長至近1.8萬億美元。然而,地緣政治風險和政策不確定性的加強可能會影響外國直接投資復甦。此外,美國稅改可能會影響美國跨國公司的投資決策,進而影響全球投資格局。
❷ 人民幣對美元歷史最高
自從盧布給美元斂財造成麻煩以後,4月的國際金融市場進入了貨幣亂戰的局面,美元連續沖破5道整數關口,非美貨幣跌的是一塌糊塗,有一個可以確定買入美元的買家集中釋放了。
既然如此,那麼必然是大量的國際資本轉換成了美元,那麼有沒有進入美國市場的呢?
總結來看,人民幣的匯率保持穩定的難度不大,但還是要提防,日本央行是鐵了心要日元貶值,這還是在美聯儲沒有開始瘋狂加息的時候,隨著利率越來越高,美元升值的勢頭還要繼續。
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美元拉崩,而我國的多年的經濟發展與世界息息相關,金融、外貿、投資等等,與世界的融合度已經很高了,一旦發生類似的事情,中國的經濟間接也會受到牽連,以至於人民幣匯率受到不可預測的影響。
","force_purephv":"0","gnid":"9d1f478cdb721969f","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86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62f368da8b2305e.jpg","width":"1200"},{"desc":"","height":"87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08be67b8307260f.jpg","width":"1318"},{"desc":"","height":"86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32e90afcfd7a2a5.jpg","width":"1200"},{"desc":"","height":"81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515b066c0a8c707.jpg","width":"936"},{"desc":"","height":"49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d018ee69a178c1b.jpg","width":"974"}]}],"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cache","pub_time":1651219669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redirect":0,"rptid":"edf690d937d4523c","src":"金投網","tag":[{"clk":"keconomy_1:imf","k":"imf","u":""},{"clk":"keconomy_1:美元","k":"美元","u":""},{"clk":"keconomy_1:日元","k":"日元","u":""},{"clk":"keconomy_1:美聯儲","k":"美聯儲","u":""},{"clk":"keconomy_1:美債","k":"美債","u":""},{"clk":"keconomy_1:歐元","k":"歐元","u":""},{"clk":"keconomy_1:債券","k":"債券","u":""}],"title":"為了美元收割,日元「自我犧牲」以便掏空世界,人民幣被偷襲歷史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是多少 - : 我記得看過一些數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時是在1981年-1984年之間,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在匯率制度安排上,人民幣罕見地實行了復匯率制度,在官方公布的匯率之外,還實行了貿易內部結算價格.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換1.5人民幣,貿易內部結算匯率為1美元兌換2.8人民幣. 之後為了刺激出口拉動經濟,官方匯率一路下調直到1997年後,人民幣匯率基本上在8.27位置不動直至今天的匯率改革.
中國人民幣兌換美元歷史最高多少錢 - : 2003年最高1美元兌換8.28人民幣,到了2015年就是6.03到6.28之間
歷史上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最高是多少?: 在中國特殊的歷史階段1975年,人民幣名義匯率 按照有關計算,美元與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在1975年為1美元:0.46人民幣元, 這是我所知道的,另請高人詳述.
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歷史以來最高的是多少 - :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指改革開放以來)為:1美元對人民幣7.4692元,突破了7.47關口,時間是2007年10月31日. 自1949年至1978年,人民幣匯率兌美元匯率長期被維持在2.75至1.50...
人民幣兌換美元歷史最高最低匯率 - : 最低匯率是1979年,1美元兌換1.4962元人民幣.最高匯率是1994年,1美元兌換8.6187元人民幣.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歷史最高是多少 - : 最高是在解放初期,當時使用的是舊人民幣,和後來的人民幣兌換是10000:1;和美元兌換是8.7萬:1;最低是在2011年,匯率為6.37:1
人民幣對美元最高的時候是多少錢 - : 在一九九幾年左右,一美元最高可以兌換九人民幣,黑市中最高可以達到10人民幣.
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歷史最高 - :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末國家外匯儲備33304億美元,比上年末減少5127億美元.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2284元人民幣,比上年貶值1.4%.
人民幣兌美元刷新11年以來的最高點 ?: 人民幣兌美元刷新11年高點 -------------------------------------------------------------------------------- 2005年08月01日 02:06 每日經濟新聞 7月29日,美元兌人民幣收於1:8. 1056.人民...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歷史最高我記得是10多元 - : http://qq.ip138.com/hl.asp?from=gbp&to=usd&q=1當天最新更新的換算 一港元可以兌換人民幣0.881161元.
❸ 人民幣兌美元的歷史最高點比例是多少什麼時候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
一、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50~1952)。由於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因此,對西方國家貨幣的匯率,最初不是按兩國貨幣的黃金平價來確定,而是以「物價對比法」作為基礎來計算的。也就是說,建國初期人民幣匯率制定的依據是物價水平,這是一種比較市場化的匯率安排。
建國初期,由於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物價節節上漲。如上海批發物價指數以1949年6月為100,到1950年3月則上漲至2242.93。由於國內物價上漲、國外物價趨跌的價格對比關系,根據前述政策要求,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舊人民幣,調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舊人民幣,在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內,人民幣匯價下調49次。至於和其他外匯的匯價,則是根據它們對美元的匯價進行間接套算的結果。
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隨著國內物價由上漲轉變為下降, 同時,由於美國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量搶購戰備物資,美國及其盟國接連宣布一系列對我「封鎖禁運」的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降低外匯匯價,以利於推動本國進口。因此,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匯率政策的重點也由「推動出口」改變為「進出口兼顧」,並逐步調高人民幣匯價。1952年12月,人民幣匯價調高至1美元=26170元舊人民幣。
這一時期,我國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是美國,對外貿易主要由私營進出口商經營。人民幣匯率的及時調整,可以調節進出口貿易,保證出口的增長。
2.第二階段(1953~1972)。從1953年起,國內物價趨於全面穩定,對外貿易開始由國營公司統一經營,而且主要產品的價格也納入國家計劃。計劃經濟本身要求對人民幣的匯價採取基本穩定的政策,以利於企業內部的核算和各種計劃的編制和執行。同時,由於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的確立,各國之間的匯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再加上我國同西方工業國家的直接貿易關系和借貸關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貨幣匯率變動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在國內物價水平趨於穩定的情況下,我國進行建國以來的首次幣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開始發行新人民幣,新舊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自採用新人民幣後,1955年至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是1美元摺合2.4618元新人民幣。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兌黃金官價宣布貶值7.89%,人民幣匯率相應上調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幣。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政策採取了穩定的方針,即在原定的匯率基礎上,參照各國政府公布的匯率制定,逐漸同物價脫離。但這時國內外物價差距擴大,進口與出口的成本懸殊,於是外貿系統採取了進出口統負盈虧、實行以進口盈利彌補出口虧損的辦法,人民幣匯率對進出口的調節作用減弱。
3.第三階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為了避免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及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我國從1973年開始頻繁地調整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僅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就調整了61次),而且在計算人民幣匯價時,採用了釘住加權的「一籃子」貨幣的辦法,所選用的「籃」中貨幣都是在我國對外貿易的計價貨幣中佔比重較大的外幣,並以這些貨幣加權平均匯價的變動情況,作為人民幣匯價相應調整的依據。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價政策的直接目標仍是維持人民幣的基本穩定,針對美元危機不斷發生且匯率持續下浮的狀況,人民幣匯率變動較為頻繁,並呈逐漸升值之勢。1972年為1 美元=2.24元人民幣;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1977年為1美元=1.755元人民幣。
自5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對外自我封閉,對內高度集權,直至80年代初,國家外匯基本上處於零儲備狀態,外貿進出口主要局限於社會主義國家,且大體收支平衡,國內物價水平也被指令性計劃所凍結,盡管人民幣匯率嚴重高估,但它並未帶來明顯的消極影響。
二、改革後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79~1984)。1979年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對外貿易由國營外貿部門一家經營改為多家經營。由於我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規定,長期沒有變動,許多商品價格偏低且比價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且出口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並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從1981年起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製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從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間, 我國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貿易外匯1美元=2.80元人民幣;官方牌價即非貿易外匯1美元=1.50元人民幣。前者主要適用於進出口貿易及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後者主要適用於非貿易外匯的兌換和結算,且仍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隨著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國相應調低了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使之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已調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幣,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持平。
2.第二階段(1985~1990)。在人民幣雙重匯率制下,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加重了財政補貼的負擔,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外國生產廠商對雙重匯率提出異議。1985年1月1日,我國又取消了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
事實上,1986年隨著全國性外匯調劑業務的全面展開,又形成了統一的官方牌價與千差萬別的市場調劑匯價並存的新雙軌制。而且當時全國各地的外匯調劑市場,在每一時點上,市場匯率水平不盡相同。這種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制一直延續到1993年底。其間,外匯調劑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經歷了從開始試辦時的人為定價到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過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物價上漲速度加快,而西方國家控制通貨膨脹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況下,我國政府有意識地運用匯率政策調節經濟與外貿,對人民幣匯率作了相應持續下調。1995年8月21日,人民幣匯率調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 日再次調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0日又調至1美元=3.20元人民幣。
從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幣放棄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做法,改為管理浮動。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幣匯率適應國際價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幣匯率再度大幅調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幣。1989年12月16日,人民幣匯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調,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幣調至當日的4.7221 元人民幣。1990年11月17日,人民幣匯率再次大幅下調,並由此前的4.7221調至當日的5.2221元人民幣。
從改革開放以後至1991年4月9日的十餘年間,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別實施過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與公布牌價並存的雙重匯率體制,以及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體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按市場情況調整,且呈大幅貶值趨勢,這與同期人民幣對內實際價值大幅貶值以及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基本上相適應的;三是在人民幣官方匯率的調整機制上,做過多種有益的嘗試,如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小幅逐步調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調整的方式,這些為以後實施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奠定了基礎;四是市場匯率的機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場匯率的調節作用在我國顯得越來越大。
3.第三階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國家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改變了以往階段性大幅度調整匯率的做法。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實行公布的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即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多重匯率制度。
我國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幣官方匯率的有管理的浮動,其基本特點是,我國的外匯管理機關即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我國改革開放與發展的狀況,特別是對外經濟活動的要求,參照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動情況,對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調低,但仍趕不上水漲船高的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
4.第四階段(1994~2005)。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並軌。1993年12月31日,官方匯率1美元兌換人民幣5.8元;調劑市場匯率為1美元兌換人民幣8.7元左右。從1994年1月1日起,將這兩種匯率合並,實行單一匯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定為1 美元兌換8.70元人民幣。同時,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革匯率形成機制。這次匯率並軌後,我國建立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穩,並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相繼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我國政府承諾:在2000年之前,將實現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
事實上,1994年我國已開始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的可兌換,並已削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中的絕大多數限制,如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重匯率安排已完全廢除,而絕大多數經常項目交易的用匯和資金轉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後仍保留的經常帳戶下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了供匯范圍,提高了供匯標准,超過標準的購匯在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起初後即可購匯;1996年7月1日,我國將外商投資企業也全面納入全國統一的銀行結售匯體系,從而取消了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尚存的經常項目匯兌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將不再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14條第2款所規定的過渡性安排,並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國將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此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郭樹清指出,根據中美1998年簽訂的有關協議,中國承諾將擴大人民幣彈性。因此,如果現在中國選擇釘住其它幣種或採取一攬子貨幣聯系匯率制度,不但會違背承諾,還是一種後退。增加匯率彈性是現實的選擇。中國現階段仍將以穩定匯率為主,同時用足每日3‰的匯率浮動區間,使市場逐漸適應匯率波動。今後將採取措施,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銀行間市場匯率浮動區間;調整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管理政策;進一步完善結匯制度。
三、人民幣匯率安排的新階段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05〕第 16 號文——關於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相關事宜公告。其主要內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2)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4)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5)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這一次的人民幣匯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棄單盯美元,改盯一籃子貨幣,以建立調節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從此次人民幣短期升值來看,這將有利於緩解國際收支失衡的巨大壓力,同時,釋放人民幣潛在的升值壓力,並能淡化人民幣兌美元的國際矛盾。從長遠戰略來看,人民幣匯率新機制的建立,將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市場化改革進程,最終為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可兌換創造漸近條件。
❹ 美聯儲加息,有什麼影響
針對美聯儲加息預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9月17日在北京表示,正在評估,「我們初步的看法是,這個影響是有限的,特別是對中國的對外投資,以及中國企業對美國的直接投資。」
張向晨是在當天舉行的《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美國紐約時間9月16日,美聯儲開始了為期兩天的9月議息會議,並定於9月17日發表此次會議的貨幣政策聲明。不過,近期美國喜憂參半的經濟數據和全球市場波動降低了市場對於美聯儲將於本月加息的預期。
只看圖片
美聯儲議息會議牽動全球市場神經。圖為美聯儲總部大樓外景。
對外直接投資創新高
之所以看淡美聯儲加息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據張向晨昨日介紹,是因為中國企業對於美國的投資從根本上是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一個戰略性的發展,都會綜合考慮一些因素,東道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利率的政策,他們當然在考慮之中,但是更主要的還是從全球產業布局調整的角度,他們會根據自己企業的需要,再尋找自己合適的發展機遇。
據昨天發布會上傳遞出的信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再創新高。
張向晨介紹,在世界經濟艱難復甦,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下降的情況下,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歷史新高,達1231.2億美元,同比(比上年同期)增長14.2%,連續三年位列全球第三,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
中國內地對外投資的前三大目的地,分別是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和美國。
「從我們過去掌握的數據來看,中國企業對於到美國投資仍然持積極的態度。特別是今年1-8月的數據表明,中國企業對美國投資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中美在投資合作方面還是有很強的互補性。我們相信,中國企業對美國的投資仍然會保持一個比較高速增長的勢頭。」張向晨說。
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美國的投資達到44.3億美元,同比增長35.9%。
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存量380.1億美元,占整個投資存量的58.3%,美國已經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第三大目的地,但由於中國對外投資起步較晚,中國對美國各類投資僅佔美國吸引外資存量的近1%。
中國對外投資
將超過吸引外資
雖然中國企業赴美熱情高,但張向晨提到,安全審查機制,是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關注的一個問題,中方會在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中督促美國,在審查的方面能夠提高透明度,能夠簡化程序,能夠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負擔和對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造成的障礙。
相比之下,美國企業在華投資速度放緩。
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美國對華投資同比下降了19.6%。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解釋稱,主要原因是因為基數比較高,且還有市場因素,絕大部分美國企業對華投資仍有信心。
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中國吸引外資僅差53.8億美元,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我們現在接近一個對外投資和吸引外資的平衡點,但是離那個平衡點還有一段距離。」張向晨說。
長期來看,張向晨認為,中國對外投資會超過吸引外資,這是一個趨勢,中國已經過了吸引外資的高速增長期,現在是到了平台期,「最近幾年我們吸引的外資大概都在1200億元左右,有時候上下3到5個百分點,但是我們對外投資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勢頭,這個勢頭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保持下去。」
據介紹,2014年,境外投資企業年度會計報表為盈利和持平的境外企業佔了77.2%,虧損的佔了22.8%。中央企業2000家境外企業當中盈利和持平的境外企業佔74.4%,虧損的佔25.6%。
「因此我們可以有一個基本的結論,中國境外企業經營狀況總體還是良好的。」張向晨說。
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