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功CEO必讀的20本書
成功的秘訣是在讀書中不斷豐富自己,放棄閱讀就會使視野變窄和思維閉塞。CEO們應該讀些什麼類型的書籍呢?我整理了成功CEO必讀的20本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貳』 2.歐洲一體化合作基礎,效應,歐債危機下歐盟面臨的挑戰。詳細說一下吧。
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且不斷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總結,加之歐盟以一體化的形式在歐洲加快內外整合,歐盟終於成為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主權國家聯合體。它以其成功經驗提出治理全球的「歐洲理念」,欲在國際關系中扮演「一流角色」、「穩定器」和「方向標」。「歐洲理念」與美國的單邊主義發生「大碰撞」,在理念、國際法、外交改革、經貿等6個方面發生歧見,對此應予實事求是的估量。大量事實證明,歐盟在國際關系中所起的獨特和制衡作用,表明一體化與多極化進程並行不悖。 歐盟在經歷半個世紀的內外整合後,以一體化的形式,積厚而發,通過一整套戰略理念和行動參與,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和獨特的作用,客觀上有力地推動了多極化的發展進程。 一、歐盟加速打造一體化 (一)歐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歐國家為消除戰爭威脅,實現彼此融合,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不斷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總結成功經驗和失誤教訓,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主權國家聯合體。近年來,歐盟加快了一體化聯合步伐,有望使歐洲面貌發生更加重大的變化。 首先,它將成為一個面積遼闊、人口眾多和富有發達、以歐盟價值觀擴展為全歐價值觀的歐洲。歐盟經過歷史上的四次擴大,現有15國的人口為3.75億,國內生產總值7.88萬億美元,幾乎佔世界生產總值的25.4%。歐盟第五次擴大已駛入快車道,將有中東歐和地中海地區10個國家加入歐盟。伴隨著這些國家與歐盟實現一體化,一個人口將超過5億,國內生產總值高達8萬億美元,以歐盟化演變為「歐洲化」,以歐盟游戲規則為基準、面積遍及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大歐洲」已經雛形初現在世界面前。 其次,是一個實現貨幣經濟一體化的歐洲。歐洲聯合首先以經濟區域化合作為龍頭,通過國家間相互合作,從煤鋼聯營、關稅同盟到共同農業政策,從歐洲貨幣體繫到統一大市場和單一貨幣「歐元」,建立起來的經濟安全共同體。歐元的誕生和流通,極大地促進歐盟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的一體化進程,增強歐盟的實力和地位。歐盟的經濟實力緊逼頭號強國美國,以2001年為例,歐、美經濟增長率各為1.7%和1.2%,歐盟10年來首次超過美國;歐盟國內生產總值7.88萬億美元,佔世界生產總值近25.4%,美國10.14萬億美元,佔世界的32.7%;歐、美失業率分別為7.6%和5.8%,通脹率為1.8%和1.2%;歐、美外貿總額相當,分別為17865億美元和19114億美元;歐盟對外投資3605億美元,美國1278億美元;歐盟引資3227億美元,美國1308億美元;2000年以歐元計價的債券發行量占國際債券發行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超過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由3年前的18%上升到24%;在國際外匯儲備的比重則由2年前的12%增至16%。 第三,是一個正在走向政治聯合和「用一個聲音說話」的歐洲。政治聯合可謂歐洲一體化的第三級火箭,即關稅同盟、經濟同盟的最後一級,是歐洲人夢寐以求的偉大夢想。「為了有效地捍衛未來的多極世界,歐盟為此應成為在傳統經濟政策、貨幣和社會政策之外的總政治聯盟,強制性地制定歐盟共同的對外政策、安全和防務政策」。[1]為改變歐盟「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1997年歐盟簽署《阿姆斯特丹條約》,決定實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1999年5月《阿約》正式生效,索拉納出任首位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自此,世界上越來越多地聽到歐盟「用一個聲音說話」,歐盟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日益擴大。 第四,一個逐步實現獨立聯合防務和安全的歐洲。1999年6月,科隆首腦會議通過《加強歐洲共同安全和防務的聲明》,決定將西歐聯盟並入歐盟。隨後赫爾辛基首腦會議決定,到2003年歐盟將建成一支5萬至6萬人的快反部隊。目前已完成了與西歐聯盟的合並,政治與安全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以及軍事參謀部相繼成立並正式運轉。歐洲公眾對獨立防務的認可度不斷上升。據法《國防》雜志在「9·11」後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1%的歐洲人支持在沒有美國的援助下,歐洲獨自使用自己的防務力量;84%的人認為有必要建立歐洲共同防務政策,比2000年增加3個百分點,其中德國(+13)、英(+10)。[2] (二)歐盟一體化所提供的「十足底氣」提升了歐盟的心氣,歐盟要以「歐洲理念」治理全球。 歐盟結合自身半個世紀成長壯大的經歷,摸索出處理國際問題方面的經驗和政策,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治理全球的「歐洲理念」。主要內容是: 1.對全球化進程中產生的問題實行全面、綜合和多角度的治理,在多邊體系中通過有效的國際性法律手段應對非安全因素,強調在聯合國框架內的國際合作,與各地區、組織和洲際之間建立對話和合作機制; 2.以「民主」、多邊思維的方式建立國際政治經濟安全格局,多邊主義應是國際政治的重要目標,承認其他國家的合法利益,承認世界是多元的,多個有影響力的國家和不同文明共存,反對單邊主義主宰世界; 3.擴大安全觀的內涵和范疇,並將其納入對和平、援助、發展等重大問題的綜合治理。「歐盟要成為一個完全成熟的國際事務參與者是要重視發展處理危機的非軍事手段,國際社會應通過外交、經濟援助及和平進程來同時消除爆發沖突的根本原因。」[3]安全問題應包括民主、人權、法治國家、各種文化之間的對話,倡導和推行個人安全、集體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EFSP)是推行「歐洲理念」的運作機構,而歐洲安全與防務認同(ESDI)、歐洲安全與防務政策(ESDP)則成為該機構的武裝臂膀,從而加強了歐盟在預防沖突和軍事干預方面的能力; 4.人權問題置於最優先考慮的位置,鼓吹「人權高於主權」和「人道主義干預」。強調加強人權、民主、良政、經濟合作、促進貿易、援助發展和預防沖突等綜合治理手段來消除形成「失敗國家」的溫床。主張援助用於消除貧困、扶持教育和衛生事業,改善受援助國的經濟、社會和人權狀況、支持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為了迎接歐盟面臨的三大挑戰,即「讓公民尤其是年青人接近歐洲,在擴大的歐洲中改革歐洲政治生活空間以及在一個新的、多極世界中把歐盟變成穩定因素和樣板」[4],歐盟正在進行艱難的改革,以提高歐盟的決策能力、辦事效率和適應擴大,實現歐盟確立的在「世界新秩序中扮演一流角色,一個強國在國際上所扮演的穩定器和成為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定向標」[5]的戰略目標。 二、「歐洲理念」與美國的單邊主義「大碰撞」 近年來,尤其是「9·11」後的一年中,國際關系最大的變化之一是歐美矛盾與齟齬不斷,裂痕擴大,歐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美國政策的批評者。具體而言,歐美矛盾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歐美之間產生「反美主義」和「反歐洲主義」思潮。今年5月在德國,120多名有聲望的知識分子參加了「反美主義」的研討會,在華盛頓也曾召開有20多人參加的「反歐洲主義」的主題晚宴。美國新世紀計劃組織負責人施米特認為:「歐盟永遠是美國的眼中釘,如果我們決定贊同與歐盟的組合,那將是場災難」。[6]學者羅伯特·卡根更明確指出:「現在是停止說歐洲人和美國人具有共同的世界觀的時候了。在極其重要的力量一力量的功效、力量的道德性和力量的期待問題上,美國人同歐洲人的看法大相徑庭」。[7]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認為,「當前,有帝國主義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對美國戰略產生的民族主義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影響比二戰結束以來任何時候都大」[8],歐洲改革中心高級研究員埃弗茨表示,「我們不應該再說歐洲和美國具有類似的世界觀」。[9] (二)國際機構及國際法律上的歧見。據美國能源和環境協會與核政策律師委員會今年3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在對美國履行的包括《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反彈道導彈條約》等8個主要國際條約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後稱,美國正在越來越嚴重地違反和破壞主要國際安全條約,美國「不僅拒絕加入新建立的國際法律機制,而且未能履行已經批準的條約中規定的義務」。[10]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拒不執行《京都議定書》,反對聯合國關於成立永久性國際刑事法庭等作法,引起歐盟極大的不滿,指責美國蔑視國際法,破壞了安理會的信譽。 (三)外交政策的迥異。在巴以沖突上,歐盟認為,美偏袒以色列,無意全面解決巴以沖突,歐盟強烈譴責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領土,反對美國提出的更換阿拉法特的主張。布希拋出「邪惡軸心」論後,歐盟國家一方面明確表示不能贊同,認為這是「一種不符合實際的、簡單化的說法」,另一方面著力改善與伊朗、伊拉克、朝鮮的關系,加強與三國在經濟、社會和其他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對於美國借用反恐旗幟試圖軍事打擊伊拉克,歐盟國家領導人表示,除非聯合國授權,否則歐盟國家不會同意美國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就連美國最親密的盟友英國在此問題也與美國拉開距離,外交大臣斯特勞表示:「伊拉克同意聯合國核查人員重返將會改變倫敦的立場」。[11] (四)經貿領域的磨擦。歐美在經貿領域的「貿易戰」由來已久,今年美國單方面決定對部分進口鋼鐵加征30%的關稅,向農場主大幅增加補貼的新農業法又引起歐盟強烈不滿和反應。歐盟提出報復清單並決定向美國商品加征100%懲罰性關稅,指責美國的決定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 (五)反恐問題上見解不同。歐盟要用「歐洲理念」應對各種非安全因素,希望通過對話而不是對抗來解決問題,與美國的「非友即敵」、「先發制人」的戰略形成天壤之別。歐盟反復強調三原則:要在聯合國框架內建立反恐聯盟;美國的軍事打擊應找准目標,避免傷害無辜;嚴格區分恐怖主義與宗教。但按照布希的邏輯,僅靠防守贏不了反恐戰爭,獲得安全的惟一途徑便是採取行動。 (六)安全戰略理念不同。歐洲認為冷戰結束後,美國搞「越頂外交」,跨越歐洲,把戰略重心向東轉移,「9·11」後歐洲和北約更面臨「邊緣化」。歐洲人擔心,「如果歐洲不能成功地做到在政治上團結一致,並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那麼它有可能被美國的新世紀戰略擠到世界政治的邊緣」。[12]在北約問題上,歐洲認為北約是一個實行集體防禦的危機處理組織,歐盟單憑現有的軍事力量,無法保衛歐洲的安全與穩定,歐洲仍需要北約。但美國則把北約視為可以利用的政治工具。歐盟認為美鼓勵北約無限「東擴」,將失去原有的「集體自衛」性質。 「歐洲理念」與美國單邊主義的「大碰撞」引起歐美各方的思考和擔憂,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在《2001—2002年度戰略評估報告》中指出,磨擦可能會阻礙歐美之間旨在建立團結一致、相輔相成的新的安全關系的努力,而建立這種新的安全關系又是「9·11」之後的局勢所需要的。[13]約瑟夫·奈說:「伴隨美國單邊主義產生的沖突很可能導致歐美關系逐漸疏遠,疏遠的損失是巨大的。不僅歐洲人將時常圖謀阻撓美國的政治目的,而且美國將失去促進民主和人權的最佳搭檔」。[14]「華盛頓應當關注其咄咄逼人的單邊主義路線會在主要盟國當中激起的反感。畢竟,最寶貴的是影響力,而不是權力」。[15] 歐美矛盾的症結在於歐美對世界及治理世界的理性認識上的不同,在於「單」(單邊和單極)與「多」(多邊和多極)、「霸氣」與「民主」上的分歧。歐盟認為世界是多元、多樣性的,治理的方式應當是民主、法理和合作,而美要用單邊主義來謀求建立美獨家主導的單極世界秩序。 三、歐盟所起的獨特和制衡作用 歐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全球戰略,給自己在世界中的明確定位是,「一流角色」、「穩定器」和「方向標」,歐盟要在世界新格局中起到獨特和制衡作用。 關於獨特作用。歐盟的發展模式及其「歐洲理念」中的綜合治理、民主和多邊思維迎合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願望與要求。這對推動新型國際關系和新型區域合作模式的建立起到「方向標」作用,歐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因此增加。 半個世紀以來,歐洲國家間得以化敵為友,相互融合,在於歐洲成功地實現從經濟合作為源頭的全方位一體化。通過國家間相互合作,建立起安全共同體。歐盟自身一體化的過程就是在民主化、機制化下尋求安全及安全合作的過程。出於歷史和地緣政治的原因,歐盟不得不在強調安全的同時突出「綜合」和「多邊」治理。歐盟認為,歐洲與亞洲、非洲結合部自東、向東南、南部存在一條「動盪弧」,自己深受民族、宗教、部族矛盾與沖突及恐怖活動的困擾。在軍事力量薄弱的情況下,為維護安全,歐盟把政治、外交、經濟、貿易、援助、民主與法制、人權等「綜合」因素,以及聯合國及國際組織機制、多邊思維、國際及區域組織合作、國際法及多邊協定等「多邊」因素納入治理理念。 歐盟發展的成功經驗產生「引力」和「擴散」作用,一方面歐盟以國家間合作、對話、民主與機制化形成世界最發達和穩定的區域合作組織,其發展模式吸引了更多的國家要求加入,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仿效歐盟組成地區合作組織,另一方面歐盟也把其成功經驗融入對外關系,推動新型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機制化。近年來,歐盟通過與世界各地區建立「新型夥伴關系」和加大對熱點問題介入,在國際舞台的各個領域,在世界各個角落,從聯合國到多邊合作機制,從《京都議定書》到國際刑事法庭,從阿富汗到中東地區,從地中海到拉丁美洲,從巴爾干到朝鮮半島,都能看到一個十分搶眼和積極活躍的歐洲。「由於堅持努力,歐盟雖沒有成為主要的『超極大國』,但卻已是世界平衡的第一因素。」[16] 關於制衡作用。冷戰結束後,美國「一超」的霸主地位不斷膨脹的同時,歐盟已不再是惟美是從的小伙計,歐盟實力和地位的上升給大國關系帶來新的互動,形成合力,對美國的霸權和單邊主義構成制約。 1.大國關系出現不同程度的調整和改善,惟獨歐美矛盾在不斷擴大。歐盟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沖到前台,發揮著「牽頭」批評美國的作用。是當今世界上敢於對美國說「不」的一支「超級力量」。美歐是夥伴加盟友關系,在涉及總體戰略目標的原則問題上基本一致,擁有共同價值、歷史、文化聯系。也正如此,歐洲才可以向美挑戰,借美國題而發揮,顯示歐盟的「一流角色」和「穩定器」作用。但雙方均保持「斗而不破」、「吵後彌補」的局面。因而對美歐的一致面和矛盾面要給以實事求是的估量。 2.歐中俄的戰略協作關系得到加強。歐盟的「歐洲理念」與中、俄主張「多極化」、「多樣性」的世界有異曲同工之處。歐、中、俄雖也存在分歧,但在反對「一超」和「單極世界」的重大戰略問題上的利益是一致的。歐中、歐俄、中俄加強了政治協商和對話。根據《中歐政治對話協議》,今年正式啟動了中歐政治對話機制。對於俄羅斯,隨著「9·11」後俄美關系的改善,歐搶先承諾給俄羅斯「市場經濟國家」地位,與俄營造「統一的經濟空間」,雙方在一些熱點問題上加強合作。中俄關系在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和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內取得長足發展。作為亞歐大陸的三支重要力量,歐中、歐俄、中俄加強政治和戰略合作與對話,歐中俄三方加強對話甚至建立某種合作機制,將有利於亞歐合作的深入發展,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推動多極化有著重大意義。 3.歐美俄形成互動關系有利於牽制美國。由於美、俄圍繞國際恐怖主義問題恢復了友好關系,所以「美、歐、俄的三角合作可能會取得實質性的重大進展。」[17]「作為一支更為有力的外交政策力量,有了在整個歐洲的特殊優勢,歐盟將發現能夠更加容易地與美和俄羅斯結成可操作的聯盟。事實上,一個成熟的歐、美、俄三角可以成為制約美國政策的重要手段。」〔18〕 歐盟加快走向一體化,是與多極化進程的方向相一致的。在歐盟主張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多邊性中,其潛台詞中也含有多極化的意圖。在《萊肯首腦會議宣言》中,歐盟再次提出「多極世界」的概念,稱:「在一個新的、多極世界中把歐盟變成穩定因素和樣板」。[19]歐盟作為一個處於不斷完善之中的主權國家聯合體,目前在共同外交和防務上尚難以用一個聲音說話,部分限制了一體化作為「一極」的發揮。但隨著歐盟改革的不斷深化,實力和地位的不斷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體化推動多極化的作用將日益顯現。
歐債危機的影響將是深遠而持久的,還會有進一步蔓延的可能。歐洲甚至世界要走出債務危機的糾纏還需時日。但是只要法國和德國兩大軸心不言放棄,歐元就不會崩潰。放棄歐元帶來的政治代價和經濟代價將會是巨大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承擔。所以歐元區國家不會有任何一個成員國會提出放棄的。
至於歐盟,解散分家的概率幾乎是零。自煤鋼聯營至歐洲共同體再到今天的歐盟,此過程為成員國帶來的利益還是遠遠大於放棄部分主權的弊端。
歐債危機的解決首先需要歐洲各國團結一致,堅定信心,將目前達成的救市措施付諸實踐,其次才是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