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創新是近年來西方金融業中迅速發展的一種趨向,內容是突破金融業多年傳統的經營局面,在金融工具方式機構以及市場等方面均進行了明顯的創新和變革。
2,國際金融創新包含金融工具
市場制度機構等的創新,金融工具的創新是金融創新最主要的內容,它是所有其他金融創新的基礎核心。如,金融工具創新導致在傳統金融產品和一般商品期貨的基礎上產生了金融期貨,主要有利率期貨、貨幣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3引起創新的原因主要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首先,規避風險是國際金融創新的主要原因。同過去相比,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金融市場變得更具風險.浮動匯率制度的實施西方各國對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債務危機的爆發,是的國際金融市場的匯率利率信用風險日漸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和借款人既需要分散和規避風險又需要增加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擴大資金來源,這些現實需要成為推動金融創新的主要動因。
2、其次,國際竟然市場上的政策性因素也直接推動了金融創新的發展。一方面,戰後各國對金融活動和資本流動的管制刺激了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的規避行為,另一方面,80年代以後西方各國紛紛放鬆管制,金融自由化趨勢拆除了各國竟然市場的藩籬,加速了金融創新的進程。
3、國際金融管制的放鬆使得金融機構之間業務相互交叉競爭加劇,於是跨國銀行和一些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必須積極創新,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充利潤來源。
4、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通訊技術的 迅速發展,使 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減少了傳統業 務部門的收益,加劇了價格競爭,從而刺激了 金融機構的創新。
·5、此外新保守主義思潮和經濟自由化傾向也促使了國際金融的創新。
『貳』 美國次級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成因: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這里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
由於之前的房價很高,銀行認為盡管貸款給了次級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則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來還,拍賣或者出售後收回銀行貸款。但是由於房價突然走低,借款人無力償還時,銀行把房屋出售,但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銀行就會在這個貸款上出現虧損。(其實銀行知道你還不了。房價降溫,另一方面升息都是他們一手掌控的)
一個兩個借款人出現這樣的問題還好,但由於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級信用貸款者,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無法還貸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說,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債危機。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採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對中國的影響: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我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趨緩的雙重壓力。
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以及我國冰雪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的農產品、生產資料、生活消費品等價格持續上漲,目前已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2008年1—5月份累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8.1%,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6.7%。同時,人民幣升值又將進一步影響中國出口增長。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美元貶值10%—20%的存量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次貸風暴之鑒
美國次級抵押信貸風波起於今春,延於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間擴展為全球共振的金融風暴。雖經各國央行聯手注資、美聯儲降低再貼現利率等干預措施,目前危勢緩解,但其沖擊波仍在繼續蔓延。國內輿論8月以來已對此國際金融事件給予較高關注,24日以後,又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報相繼披露所持次貸債券數額新聞發生,更證明了中國在危機中難以完全涉身事外。
當前,准確估計包括三大行在內的中國金融機構在次貸債券投資中的損失,恰如整體評估此次全球次貸風暴整體損失之原委,尚嫌為時過早。然而,以宏觀視角細察此次全球性次貸風暴積聚、爆發、擴散之路徑,已可總結出若干經驗教訓,對資產價格泡沫畸高、資本管制將去未去的中國正是鏡鑒。現實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質上應當是金融體制的進步,其中包括風險防範體制的不斷完善。監管層、金融機構、房地產業等領域的「有力者」,均應加倍警惕資產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換取明天的傷痛。
國際觀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風暴時普遍認為,美聯儲長期執行低利率政策、衍生品市場脫離實體經濟太遠、金融文化仍有欠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動盪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條為甚。
在美國歷時最長的經濟景氣結束後,網路泡沫破滅、「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聯儲連續降息。沒有理由指責這一經濟刺激政策的總體取向。但在具體操作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處。其最初兩年降息力度過大,真實利率有時甚至為負;此後雖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由1%上調至5.25%,美元仍處於長期的貶值階段。以通脹指標考察,美聯儲在經歷了初期的成功後,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下半年,也曾出現月度CPI漲幅略高的情況, 2005年9月甚至達到4.7%。美聯儲在加息上過於謹慎,應變遲緩,對於全球流動性過剩難辭其咎,更形成此輪金融動盪的根源。由是看來,貨幣當局正確判斷形勢並果斷採取措施,至為重要。
衍生品市場鏈條過長,而基本面被忽略,也使風險不斷放大。美國的次級抵押信貸本始於房屋的實際需求,但又被層層衍生成不同等級的資金提供者的投資品種。而次級按揭客戶的償付保障與客戶的還款能力相脫節,更多地基於房價不斷上漲的假設。在房屋市場火爆時,銀行得到了高額利息收入,金融機構對房貸衍生品趨之若鶩。一旦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周期,則違約涌現,危機爆發。因鏈條過長,市場的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管都變得相當困難;因中間環節多為「別人的錢」,局中人的風險意識相當淡薄。長鏈條固然廣泛分散了風險,但危機爆發後的共振效應可能更為慘烈。
次貸風暴還表明,縱使在美國這樣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大眾層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種種報道表明,在美國申請次級抵押的信貸者中,許多人甚至不知何為復利,亦不會計算未來按揭成本,但仍然興致勃勃申請了自己本無力償還的房貸,住進自己本無力購買的房屋。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眾性癲狂永遠無法戰勝市場漲跌無常的鐵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會給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創痛,首當其沖者正是誤入泡沫叢中的弱勢群體。
此輪次貸風暴還對現有美國金融體制提出了諸多挑戰。可以想見,從長遠計,危機必然成為市場革舊布新的重大契機。而美國監管當局應對危機的舉措,也當在治標與治本的雙重意義上給予更多關注和解讀。7月18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美國國會作證時已對這些舉措作了詳盡闡述。其核心是保護市場正常運行,主要手段有二:一是法治,修訂舊法,頒布新規;二是信息披露,打擊金融機構向購房者、債券投資者欺詐兜售的行為。另一方面,布希在其8月31日講話中宣布,聯邦住房機構將為那些陷入困境的貸款者提供擔保,使其以優惠利率獲得融資;並表示,政府的工作是幫助購房者,而不是救援投機者,也不是救援那些明知沒有能力仍然購房的人。市場指數漲跌並未成為「監管指南」,市場玩家意志無法左右貨幣當局,正體現了「政府遠離華爾街」的基本原則。
2008年是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財經》曾於6月下旬出版前馬來西亞央行高級官員及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沈聯濤先生有關專著,用意即在從鄰人血淚中吸取經驗教訓。相較亞洲金融危機,此次全球次貸風暴對中國既為再度警醒,又在時間和案例的層面更具貼近性。由人民幣的巨大升值壓力為本,中國面對的資產泡沫只會更為龐大,中國房地產市場和股市風險估值過低、風險防範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今天的「理論者」如何以「新興市場」、「人口紅利」等種種說法自我寬慰,清醒者沒有理由不考慮未來的風險代價,未雨綢繆已再不可拖延。不獨如此,隨著6000億元特別國債發行,中國外匯投資大規模出海蓄勢待發。次貸風暴警示對於未來「走出去」的戰略安排亦是意味深遠。
從這個意義上說,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貸風暴對中國人可能是件幸事。認真體味此次風暴之教訓,我們應盡可能避免危機的種子在中國生根發芽,引致未來無窮禍患。
面對美國次貸危機中國應採取的措施
當前,面對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趨緩的雙重壓力,我國應採取靈活從緊的貨幣政策,避免經濟的「硬著陸」。同時,應借鑒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驗,採取較為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減免稅、增加政府投資和支出、提高社會福利保障水平、加快醫療體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經濟的增長,使經濟仍然能夠維持一個較高的增速,以緩解就業壓力。
A.靈活從緊的貨幣政策。在貨幣政策上仍然保持緊縮態勢,但要根據經濟運行的實際狀況靈活調整,防止過度緊縮,可實行謹慎加息。當前的信貸控制在實質上已經提高了企業的資金成本,進一步提高利率對經濟面的打擊可能會很大。
B.積極的財政政策。
(1)擴大政府投資。根據以往的經驗,出口的下降對國內的投資增速將造成一定的拖累,需要採用擴大政府投資的方式來對沖這部分的影響。投資的重點領域是受雪災、地震影響較大的基礎設施以及農業基礎設施。
(2) 增加政府支出與補貼。繼續擴大社保和醫保的覆蓋面,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加大農業直補的方式鼓勵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消費水平。
(3)減免稅收。減稅可以提高企業的利潤,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有利於企業增加投資、擴大供給,有利於居民增加消費,擴大內需。包括取消利息稅、進一步提高所得稅的免徵基數、進一步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補貼等。
C.抓住時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調整出口產業結構。我們應該抓住有利時機,逐步降低加工貿易和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貿易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同時要繼續堅持不懈促進節能減排。
美國次級貸危機對中國的啟示:次貸風險的滋生主要是源於抵押貸款機構放鬆貸款條件,為不具備還款能力的高風險客戶提供了信貸,而投資銀行創造了大量基於這些貸款的高風險衍生證券。金融機構應強化穩健經營意識,在業務創新與風險防範之間取得平衡。
本次危機暴露出評級機構存在失誤。由於直接參與衍生產品的設計並為其提供評級,評級機構面臨明顯的利益沖突,喪失了獨立性。關鍵在於,當前的國際評級市場具有明顯的寡頭壟斷性,評級結果存在對主要發達國家企業和債券評級的普遍高估以及對其它國家的普遍低估的現象,評級機構的公信力受到削弱。報告認為應增加現有評級體系的競爭性,避免評級結果的系統性偏倚。
此外,報告指出,金融監管應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要加強對復雜金融產品的風險監管,特別是,對信用衍生品等的監管要改進,要強化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機構對基本債務人的債務履約能力的監督責任。
每一次危機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動性危機。流動性來如汪洋,去也匆匆。中國商業銀行的超額儲備從7%已經下降到目前的1%-2%,流動性富餘已經不大不錯,美國次級房貸只是美國房貸市場的很小一部分,目前次級房貸危機給金融機構帶來的損失與已知的大危機相比也還相對較小。但其對國際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遠比1998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時大,而且正在演變成繼上世紀80代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10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市場大危機。其理由有二:金融風險指標和各國央行的反應。先看金融風險指標:反映流動性緊缺程度的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在短時間內從5.3%就下跌到4.7%以下,其幅度超過了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的程度。VIX指數上周(8月17日)超過30,達到危機水平。VIX指數是描述金融系統波動性或風險增加的一個重要指標,金融市場運行正常之下的VIX指數在10到12左右。危機已經迫使各國央行採取史無前例的聯合行動。本次危機雖然產生於美國金融市場,但當德國產業投資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遭受危機的巨大沖擊之時,歐洲中央銀行被迫率先(8月9日)向歐洲金融市場注入1300億美元。緊接著,美聯儲也向美國的銀行體系注入240億美元;隨後,澳大利亞和日本的中央銀行也都注資救市。8月9日、10日兩天之內,全球中央銀行向市場注入3223億美元的資金。就在8月17日,美聯儲還被迫降低再貼現利率50個基點,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抵押品范圍擴大到次級抵押債券,並鼓勵商業銀行通過中央銀行貼現窗口融資,來緩解危機的迅猛擴散。21世紀新危機這場危機爆發自今年3月,在8月份來勢兇猛,讓全球央行似乎有點措手不及。這是一場什麼樣的危機?我的判斷是,這是21世紀的第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每一場危機都是新的,不變的是都有流動性危機的一面。這里說「新」有幾個含義:一是危機源自於最發達國家,然後蔓延到全球。自1929年以來發生的金融危機,基本都是源自於發展中國家,比如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當然,美國1990年代也發生過存貸危機,德國、西班牙也出現過銀行危機,但沒有造成全球影響。因此,我們把金融危機防範的重點都放在了發展中國家身上,對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問題有所忽視。但現在危機突然由發達國家爆發。二是危機發生的機制是新的。從危機伴隨的現象看,在這場新危機中,匯率不再是主要問題。在以前的拉美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中,危機發生國的貨幣往往會大幅貶值;但本次危機中,美元還在升值。堅挺的原因在於,美元不僅是各國政府的儲備貨幣,也是全球交易的最重要度量單位,不可能對自身貶值。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紛紛拋售次級放貸債券等低信用級別債券,買入美國國債,從而形成對美元的需求。從危機發生的傳導機制來看,拉美債務危機等傳統金融危機主要是通過流動性的斷裂,引起匯率變化,然後再影響到銀行,或者先銀行再匯率,最終進一步傳導到實體經濟,其傳導模式是流動性+匯率+銀行,或者流動性+銀行+匯率。但本次危機首先是次級信用的房貸違約率增加,引起投資於次級貸債券市場的數量分析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巨虧,然後影響到國際大投資銀行,進一步傳導金融市場出去的。其危機傳導的機制是流動性+信用+金融市場模式。挑戰全球央行各國央行在應對傳統金融危機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方法中,都比較成熟了。發展中國家也通過向發達國家學習,逐步掌握防範危機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增加外匯儲備、控制財政赤字,完善銀行體系的監管等。本次危機中,受到沖擊最大的是以數量分析為基礎的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而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的基金損失還相對較小。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以數量分析工具對次級抵押債券定價,是目前金融工具最為復雜的,這讓中央銀行家們全面認識這場危機,找出相應的解決途徑,頗具挑戰。在傳統金融危機中,如果銀行發生危機,中央銀行去救助金融機構,就是在救中小儲戶,使企業免予倒閉,從而避免社會更大的失業;如果出現匯率/貨幣危機,中央銀行直接動用外匯儲備(如果還有的話),或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其他國家央行求助,在匯率市場干預,比如1994年的墨西哥,雖然也會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評,但都合情合理。在本次危機中如果央行拿納稅人的錢去救助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市場,則相對困難。參與次級貸款債券投資的都是大型非銀行金融機構,並不向中小儲戶開放的,「是有錢人玩的游戲」。中央銀行直接救助資本市場則相當困難,至少比干預匯率市場要困難得多。促使金融機構之間彼此救助也不容易的,因為這些金融機構之間都是競爭關系。當然,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時,在美國紐約聯儲的牽頭下,被高盛、摩根等13家與之交易的金融機構巧妙救援。但這些機構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是客戶關系,金融機構救助自己客戶是說得通的。現在深陷危機的都是大投資銀行,他們是競爭關系,救助難以向自己的投資人/合夥人交待。況且,本次危機給投資銀行帶來巨大沖擊遠大於亞洲金融危機。啟示亞洲國家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痛定思痛,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的宏觀經濟政策,減少財政赤字,增加外匯儲備,增強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但發展中國家如果以為這樣可以避免危機,或者「獨善其身」,則答案並非如此!在全球金融一體化的今天,只要你是金融市場中的一員,其他國家如果發生金融危機,你就很難不受影響。在過去的一周,亞洲股市出現全面暴跌就是一個證明:韓國、日本一周下挫11.4%和9%,香港恆生指數在上周五也一度狂瀉近1300點。而就在兩周前,亞洲金融市場還彌漫著樂觀情緒,認為本次危機不會對亞洲造成多大的沖擊。事實上,在本次危機中,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全球的基金經理,就在全球尋求變現的機會,即使亞洲本省比較健康。更有甚者,恰恰是亞洲經濟好,面臨流動性危機的全球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更要到亞洲市場變現,讓亞洲的折價達到全球的水平,成為危機變現的「犧牲品」。第二個啟示是,發展中國家必須要關注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包括裡面的衍生工具,以及具體交易機制,以助於採取措施應對外來危機的沖擊和影響。因為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城門失火」,會殃及發展中國家的「池魚」。但發展中國家金融開放必須積極推進,除了增強銀行體系的穩定性之外,要積極增強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和金融市場的穩健性。第三個啟示是,每一次危機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動性危機。流動性是金。事實上,我們看到,美國在本次危機之前和初期,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都十分充裕,但到了7月就突然緊張起來,以至於後來出現流動性枯竭。流動性是具有內生性的,來如汪洋,去也匆匆,中國的貨幣政策調控,也應該掌控節奏,讓流動性留有一定的富餘空間。隨著法定存款准備金水平上調到12%,中國商業銀行的超額儲備從7%已經下降到目前的1%-2%,流動性富餘已經不大。同時,中國其他宏觀調控政策也要留有餘地,以減少外界因素突然影響對中國意想不到的沖擊。
次貸危機給中國的啟示
和美國相比,如果經濟減速,中國房地產市場仍有兩點優勢。首先,中國房地產市場規模遠遠小於美國,這意味著借款人違約數量增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美國不能同日而語。其次,即使違約率上升,大多數抵押房產的首付款和近期的升值可以抵消影響。這將使中資銀行免於遭受美國同行經受的損失。不幸地是最大的輸家是房屋所有人,因為他損失了數額可觀的首付款。
最重要的教訓是,資產證券化過程必須對所有投資者保持透明。抵押貸款證券化存活得越久,他就越成功,提供其他更激進產品的願望就越強烈。只要購買證券的投資人能真正理解伴隨產品的風險,該體系就能正常的發揮作用。如果過程不夠透明或者讓人迷惑,就像美國的情況一樣,而導致投資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買些什麼,問題就會應運而生。
另外,中國貸款也應該找出充分獲取借款人歷史信用的辦法。只有在那種情況下,信用風險過度的借款人才能獲得貸款。最後貸款業應該設定較低的抵押貸款還貸收入比例的門檻。和目前首付款要求相銜接,這個數字不能超過50%。如果借款人被允許花費大比例的收入支付月供,且經濟繼續放緩,那麼房地產市場崩潰的所有必要因素就都已經具備了。
經濟逆轉對任何國家而言,都不可避免,包括中國。因此當經濟強勁時,未雨綢繆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經濟降溫,這些目前苦苦經營勉強還貸的供房者,那時他們的還貸能力又將會怎樣呢?
中國貸款業應該從他們的美國同行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思考危機的內涵。是時候採取必要的措施,以使任何對中國經濟的負面長期影響最小化。
左小蕾:次貸危機帶來六大啟示
左小蕾認為,全球都低估了次貸危機的影響,去年8、9月份採取的措施並沒有意識到次貸危機的嚴重性,僅僅是一些短線的救市動作。同時,左小蕾認為,在應對次貸危機的沖擊時總結一下其對金融市場的啟示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對於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她認為,次貸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興市場的金融自由化要與承受能力相匹配。「金融自由化推動的是金融資本,次級債整個就是要幫助那些金融資本追求高風險高收益,它創造了很多的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最後就過火了,就過分了,沒有風險的時候能得到高收益,但如果有風險的時候就未必是高收益了,風險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於新興市場來說你可能承受不起。所以新興市場的金融資本的自由化,應該與經濟發展程度,與經濟調整的彈性、能力,特別是金融體系、風險防範的能力等等承受能力要匹配,不能夠超越。否則的話就會帶來很多的風險,而且這些風險還不能自救,美國可以通過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來拯救市場,歐洲可以通過歐元這種國際貨幣的地位拯救經濟和市場,可是新興市場國家是做不到的。」
二是虛擬的經濟跟實體的經濟不能離得太遠。「次貸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在它的基礎上又發了很多的衍生產品,一級一級的衍生上去,而且這些產品總的市值最高的時候大概是大大超過了GDP總量,所以就形成了一個大泡泡,後果就是爆發金融危機,無非就是兩個結果,第一個就是爆發金融危機,全球都在為它買單,金融市場震盪,經濟可能還要持續低靡。另外一個結果就是救市,然後全球嚴重的通貨膨脹,而且全球經濟危機也是在高通脹下一觸即發,所以這種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特點製造很多大泡泡,最後結果都是經濟危機,所以我們必須要思考金融市場的體制,金融市場是不是要走這么遠?虛擬經濟是不是要走這么遠?」
三是金融服務業是不是要回歸到主營業務。金融服務業是要追逐高風險高收益還是真正的提供服務?「把金融市場變成一個真正的資源優化配置的地方,最後推動經濟的成長,這是金融服務業對經濟的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貢獻。」左小蕾認為,「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限度,次貸危機應該提醒我們金融行業要怎麼發展?主營業務實什麼?這些都要有一個根本的思考。」
四是美元本位的問題。左小蕾認為,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沒有一個相應的國際金融體系來平衡和管理。如果美聯儲根據美國的經濟來實施貨幣政策,那麼其救市行為可能會造成全球的流動性過剩,造成全球的通貨膨脹。因此,她認為,面對美元本位的現狀,必須要有應急的措施,以便將風險降到最小。同時,左小蕾建議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將這些問題提出來以保護自己的利益。
五是繼續完善國際游戲規則。左小蕾認為,次貸危機以後有些國際游戲規則要改善,有些要加強,有些還要從根本上改變,還有很多的要深入探討,比如監管體系。至於是要嚴加監管還是不要監管,左小蕾表示,事實證明有進一步加強監管的要求。
六是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創新體現在金融產品的創造上,通過次貸危機的影響可以看到金融市場的創新需要一定的規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