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哈薩克礦業投資環境
1)主要礦產資源統計,見表7.6。
表7.6 2005年哈薩克主要礦產資源統計
2)礦業管理機構。
2004年9月,哈薩克共和國政府通過第1449號決議,將哈薩克共和國能源和礦產資源部地質和地下資源保護委員會改組為哈薩克共和國能源和礦產資源部地質和地下資源利用委員會,將能源和礦產資源部地質和地下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地方管理局改組為能源和礦產資源部地質和地下資源利用委員會地方管理局。決議明確,哈薩克共和國能源和礦產資源部地質和地下資源利用委員會是哈薩克共和國能源和礦產資源部的下屬部門,它負責在地下資源地質研究、合理和綜合利用及地下資源國家管理領域實行專門的執行和監控職能。
3)主要金屬礦產資源。
A.鈾。世界最大的鈾礦生產國是澳大利亞、哈薩克(儲量居世界第2位)和加拿大,此外還有南非、巴西、納米比亞、烏茲別克、美國、尼日和俄羅斯等,這10個國家的鈾礦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96%。哈薩克有55個鈾礦,其中70%使用地下浸析的方式開采。目前,在哈薩克進行鈾礦開采作業的有哈薩克原子能工業股份公司、斯捷普諾戈爾斯克國家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等,鈾礦的開采量超過4000t,其中85%是哈薩克原子能工業股份公司開採的。預計到2010年哈薩克的鈾礦開采量將達到1萬t,到2015年將達到1.5萬t。
B.黃金。哈薩克是一個黃金大國,其黃金儲量居世界第8位,位於南非、美國、澳大利亞、中國、俄羅斯、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亞之後。與此同時,哈薩克的黃金開采量也位於世界前20名之內。哈薩克的黃金儲量集中在260個金礦,其中40%為共生礦,而且多與黃鐵礦共生,60%為單一金礦。哈薩克銅業公司、哈薩克鋅業公司、瓦西里科夫黃金合資公司、巴克爾奇克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哈薩克金業股份公司等大公司掌握的黃金儲量約佔全國平衡儲量的52%。在哈薩克從事黃金業的公司共有71家,其中48家是國內公司,18家為外國公司,5家是合資公司。
目前,哈薩克正在開發的金礦有105個,其中37個(35%)正在進行開采作業,56個(53%)正在進行勘探及開采作業,12個(12%)正在進行勘探作業。近10年來,哈薩克對黃金開采業的投資約為10億美元(僅2005年就達到2.135億美元),其中82%被用於黃金開采作業。
C.有色金屬。
a.銅。哈薩克已證實的銅儲量居世界第4位,位於智利、印度尼西亞和美國之後。國家的銅儲量是根據已發現的93個銅礦床的儲量計算得出的,一半以上的礦床正在開采。目前在哈薩克從事銅礦石開採的有9家公司,其中兩家是外國公司;規模最大的是哈薩克銅業公司和哈薩克鋅業公司。近10年來,哈薩克銅業領域的投資總額約為17 億美元,其中99%被用於開采作業。僅2005年在銅業領域的投資就達4.833億美元,其中90%是哈薩克銅業公司投入的。預計到2015年哈薩克的銅產量將進入世界前10強。
b.鉛、鋅。哈薩克已證實的鋅儲量居世界第4位,位於澳大利亞、美國和俄羅斯之後;已證實的鉛儲量居世界第6位,位於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和中國之後。國家鋅礦平衡儲量是根據已發現的79個礦床的儲量計算得出的,鉛礦平衡儲量是根據已發現的85個礦床的儲量計算得出的。目前,哈薩克正在開發的多金屬礦有32個,其中正在進行開采作業的有20個(63%),進行勘探兼開采作業的有9個(28%),正在進行地質勘探作業的有3個(9%)。
哈薩克主要的鉛、鋅礦基地是阿爾泰礦區的黃鐵多金屬礦,2/3以上的鉛、鋅量都出自這里,採用的是地下浸析開采法。哈薩克鋅業公司是該領域的龍頭企業。此外,哈薩克銅業公司也附帶開采鉛、鋅礦石,哈薩克約1/3的鉛、鋅礦石是由該公司生產的。目前,哈薩克從事鉛、鋅開采業的公司有14家,其中11家是本國公司,兩家是外國公司,一家是合資公司。正是這些公司的努力使哈薩克的鉛、鋅礦產量居世界第6位。
c.鋁。哈薩克已證實的鋁土礦儲量居世界第10位,位於幾內亞比索、澳大利亞、牙買加、巴西、印度、中國、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之後。國家鋁礦平衡儲量是根據已發現的28個鋁礦床的儲量計算得出的。哈薩克所有的鋁土礦及鋁產品都是哈薩克鋁業股份公司生產的,該公司下轄巴甫洛達爾鋁廠、紅十月鋁礦和圖爾蓋鋁礦。
近10年來,哈薩克對鋁業開發的投資達3.94億美元(2005年的投資為6370萬美元),其中98%被用於開采作業。這些投資都是哈薩克鋁業股份公司投入的。目前,哈薩克鋁土礦的年產量為450萬t。預計到2015年會達到500萬t。
d.鎳、鈷。哈薩克的鎳儲量和鈷儲量分別居世界第12位和第7位,其平衡儲量分別是根據已發現的39個鎳礦和55個鈷礦的儲量計算得出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儲量掌握在哈薩克鎳業有限公司和索科洛夫斯克-薩爾拜采礦選礦聯合公司手中。目前,哈薩克共有5家公司從事鎳、鈷礦的開發工作,其中兩家是外國公司,3家是本國公司。
近10年來,哈薩克對鎳、鈷礦開發產業的投資超過10 億美元,增長了3倍(2005年的投資為860萬美元),其中63%被用於開采作業。哈薩克所產的鎳幾乎全部出口。在國內鎳儲量還夠開采許多年、世界對鎳礦石的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加強鎳礦石的采選及加工對於哈薩克來說是非常迫切的。
D.黑色金屬。
a.鐵、錳。哈薩克已證實的鐵礦儲量居世界第6位,位於俄羅斯、澳大利亞、烏克蘭、中國和巴西之後,其平衡儲量是根據已發現的47個鐵礦的儲量計算得出的;已證實錳礦儲量居世界第4位,位於南非、烏克蘭和加彭之後,其平衡儲量是根據已發現的31個錳礦的儲量計算得出的。鐵、錳礦產業是哈薩克礦產資源開發領域發展規模最大的。哈薩克索科洛夫斯克-薩爾拜采礦選礦聯合公司、哈薩克鉻業公司等掌握了全國鐵、錳礦工業儲量的98%。從事鐵、錳礦業開發的公司共計有23家,其中3家是外國公司,20家是本國公司。目前,哈薩克正在開發的鐵、錳礦有32個,其中7個(22%)正在進行勘探作業,10個(31%)正在進行開采作業,15個(47%)正在進行勘探兼開采作業。
近10年來,哈薩克對鐵、錳礦業的投資達17億美元,幾乎都被用於開采作業。僅2005年的投資額就達到4.116億美元,大約99%的資金是大型公司投入的(60%是哈薩克索科洛夫斯克-薩爾拜采礦選礦聯合公司提供的)。1996~2005年哈薩克鐵、錳礦石的產量增長了兩倍。
2005年哈薩克鐵礦石產量為4000萬t,錳礦石產量為300萬t,預計到2010年將分別達到5500萬~6000萬t和400萬~500萬t,到2015年將分別達到8000萬t和700萬t。
b.鉻鐵。哈薩克已證實的鉻鐵礦儲量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因為世界1/3的鉻鐵礦藏集中在哈薩克境內。哈薩克的鉻鐵礦石被認為是世界上質量最好、最具競爭力的。目前,哈薩克發現有23個鉻鐵礦,哈薩克鉻業公司幾乎掌握了所有的鉻鐵礦工業儲量。哈薩克鉻業公司開發的鉻鐵礦有9個,哈薩克東方日出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有1個。
近10年來,哈薩克對鉻鐵礦產業的投資達10.927億美元,2005年的投資額為1.059億美元,其中98%是哈薩克鉻業公司投入的。目前哈薩克的鉻鐵礦年產量為400萬t,預計到2010年將達700萬t,到2015年將達900萬t。
4)礦業投資環境。
哈薩克自然資源豐富,國內政治經濟穩定,投資法規不斷完善,擁有各類技術人才,這些因素促使外國不斷加大對哈薩克礦產資源領域的投資。目前,共有40多個國家的公司在哈薩克開展經營。
哈薩克的礦業投資和開發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近10年來,礦業開發領域的工作人員數量大幅增加,2005年已達到20萬人。礦業開發企業對工作人員業務培訓的投資達到6340萬美元,對社會領域的投資達1.958億美元。10年前,哈薩克合資企業的投資額只佔礦業領域總投資額的16%,而到2005年已達76%。
總體上說,1996~2005年這10年間哈薩克礦產資源開發領域的投資增長了6倍多,總額達550億美元左右,僅2005年的投資額就達126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投向了礦產資源的開采,15%用於地質勘探作業。預計,2006~2010年哈薩克對礦產資源開發的投資將達480億美元,2010~2015年將達520億美元左右。
② 智利:特定法規吸引外資,「銅礦之國」錢途光明
智利在建國前就一直有礦產開采活動,礦業生產是智利的一項傳統產業。銅礦是智利的主要經濟來源,智利銅儲量、產量世界第一,銅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佔全國出口額的一半,智利也稱“銅礦之國”。智利不僅有銅,而且在諸如鋰、銀、鉬等礦產方面也全世界聞名,堪稱礦業的領頭羊。據美國地調局資料,2009年,智利銅產量世界第一,鉬產量世界第三、銀產量世界第五。特定法規吸引外資
智利的礦業法規表達了智利的礦業利益。智利共和國憲法(1980年)就明確指出,礦業是獨特的經濟活動。探礦證和采礦證受到憲法所授予的產權保護。
智利探礦證和采礦證的申請程序由高等級的法律(基本法)來規范。為了提高程序的公正性、客觀性,針對采礦特許權的基本法就授權民事法庭,由其決定是否給申請人發放證書。
考慮到投資額和礦業活動存在的風險,智利制定了特定的法規來吸引外資,不僅針對礦業,而且針對需要特殊對待的投資方,該法規稱為“外國投資者規約”(第600號法令,1976年)。此法規的基本原則是:對智利的投資者一律平等相待;投資者與智利政府簽訂合同;保證財產權。該法規也允許投資者:從投資准入一年以後,可以將在智利投資的全部所得寄回國內;可以通過銀行系統兌換外幣;稅收穩定,以42%的稅率作為最大收入負擔;關稅及銷售和服務稅收系統穩定;在其他收益中,有權在會計賬簿中使用美元。
很顯然,智利長期以來一直將礦業作為主要的發展動力。
雖然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地位重要,但是從1995年以來,私人公司成了產量最大的銅生產方,它們都是通過國外的礦業投資來運作的。國外投資的礦山包括英美公司(Anglo American)投資的洛斯布隆塞斯礦(Los Bronces)、El Soldado礦、Mantos Blancos礦和Mantoverde礦,必和必拓和力拓投資的Escondida礦,自由港麥克米倫公司(Freeport-McMoRan)和住友商事公司(Sumitomo)投資的Candelaria礦,泰克公司(Teck)投資的Quebrada Blanca礦,必和必拓投資的Cerro Colorado,巴里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投資Zaldivar礦,自由港麥克米倫公司和智利國家銅業公司共同投資的El Abra礦,英美公司、斯特拉塔銅業公司(Xstrata Copper)、三井株式會社(Mitsui)共同投資的Collahuasi礦以及安托法加斯塔礦業公司(Antofagasta Minerals)和 三菱株式會社(Mitsubishi)共同投資的Los Pelambres礦。
大量外資促進礦業快速發展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智利生產了160萬噸精銅,大多數來自國有企業,其中主要來自智利國家銅業公司。1995年智利銅產量將近翻一番,達到250萬噸,這是私人公司參與的結果。就在這一年,智利國家銅業公司生產了130萬噸精銅,佔全國產量的一半。
新世紀初,智利銅產量超過440萬噸,10年增長了190%。這是大型私人公司投資開礦的結果,智利銅總產量的67%是來自這些公司。由此可見,最近20年來外國資本在智利的大量投入,對智利的礦業起到了加強和鞏固的作用。
在智利,銅精礦是最大的出口礦產品。它們出口到德國、日本和中國等國進行進一步精煉。特別是中國,通過其工業中心進口了智利1/3以上的銅精礦,而且對銅的需求還在不斷增長。
中國一直是智利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銅客戶之一。最近10年中,中國銅需求持續增長,使其從智利進口的銅精礦遠遠超過智利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的量。
未來智利銅業仍將保持增長態勢
智利礦業投資增加,從上個世紀90年代年平均不到15億美元,上升到2000年以後年平均增長超過50%,達到20億美元以上。
由於價格的不斷提升和更為開放的引資政策,智利礦業投資量顯著增加,這為未來幾年銅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在公共部門的投資額雖然緩慢,但是保持增長態勢。
智利有兩個主要的公司整合這些投資:一是智利國家銅業公司,它是世界最大的銅生產商,資產超過160.39億美元,2009年,其股權總計53.09億美元。2009年,智利國家銅業公司生產精煉銅178萬噸。這個數字相當於世界銅產量的11%。其主要商業產品是A級陰極銅。另一個是智利國家礦業公司(ENAMI)。該公司的目標和服務是使中小型礦業公司打入國際金屬市場,這樣智利國家礦業公司就可從所處的有利位置中獲益,實現具有競爭力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從2010年~2015年,智利對銅礦和金礦的投資估計將達到500億美元,此投資額既考慮到了在建項目,又考慮到了2010~2015年期間有可能建設的項目,其中82.8%的投資用於銅礦開采(414.38億美元),17.2%用於金礦開采(86.25億美元)。
對於用於銅礦的投資,智利國家銅業公司占的比重為48.8%,在數量上與大型私營公司類似,大型私營公司用於銅礦的投資占總銅礦投資的比重為48.3%,餘下的2.9%中型銅礦開采項目。此外,2010年以前落實的銅礦開采投資額總計42.82億美元,從2015年開始,勞務支出為59.80億美元。
③ 礦業經濟和礦產品貿易6
1.礦業經濟
玻利維亞是一個傳統的礦業生產和出口國。幾百年來,礦業為其主要經濟命脈。玻利維亞礦業生產歷史悠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當地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了金、銀、銅、錫礦的開采,並掌握了用銅或銅錫合金製造器皿、用具和武器以及用金、銀製成裝飾品的技術。自1545年波托西省塞羅里科(CERRO RICO)銀礦被開發以來,玻成為西班牙在美洲無數次探險中被發現的唯一「黃金之國」。銀產量當時在世界上占首位。玻以其豐富的銀礦自然也成為西班牙在美洲重點掠奪對象國。殖民統治末期,金、銀的產量大大減少。玻獨立後,礦業生產以錫、銅、鉛、鋅、硫磺、鉍等為主,後又增加了鎢、銻及石油、天然氣的開采。銀的生產也有恢復。這期間,美國和英國資本相繼滲進玻,逐步控制了玻的礦業生產,其中主要的是美國資本。至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由美國控制的三大公司幾乎佔有了玻全部的錫礦。
進入20世紀,玻利維亞錫和銻礦的產量躍居世界前列。二次大戰前,玻錫產量在西方世界一直處於首位,二次大戰中,由於亞洲產錫國捲入戰事,玻錫作為戰略物資,身價倍增,玻的國際地位也有提高。戰後,國際市場錫的需求量減少,加上其他產錫國生產發展,美國利用戰略儲備錫操縱錫價等原因,使玻錫生產不斷下降,市場日益萎縮。
1995年,帕斯埃斯登索羅領導的民族主義革命運動發動人民武裝起義並奪取政權之後,帕斯將美資礦業公司收歸國有,成立了國營礦業公司,國家加強了對礦業的控制,但也允許中、小型私人礦業公司或礦業合作社的存在。多年來,國營礦業公司一直控制著玻礦業生產的70%左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97年數字表明,礦產品的開發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24%,其中礦業佔1/4(5.6%),石油和天然氣佔1/6(3.7%)。1997年礦業和採石業為國民經濟創造了6.8億美元(按1990年水平)產值。1997年礦業和採石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7%,1998年增加到48%。
(1)錫礦
玻錫曾是礦業的拳頭產品,長期起著經濟支柱的作用。錫的生產和出口在玻利維亞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國家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拉丁美洲錫產量佔世界的19%,玻利維亞、巴西、秘魯和阿根廷是主要生產國。1979年前,錫產量保持在3萬噸左右,佔西方世界五分之一,居第二位。1979年後,產量連年下降,1979年為2.8萬噸,1985年為1.6萬噸,1996年為1.5萬噸,1997年為1.4萬噸,1998年進一步下降到1.054萬噸,1999年只有1.02萬噸,居世界礦山錫產量第五位。由於國際市場上錫價下跌,直接導致玻許多錫礦山倒閉。1997年精煉錫產量達1.69萬噸,1998年大幅減少,降為1.11萬噸。
(2)銀礦
玻利維亞銀產量水平不高,僅排世界第9或10位,1998年和1999年礦山銀產量分別為402噸和422噸,佔世界礦山銀產量的2.5%。但由於該國的銀礦床不僅礦床規模大,而且開采成本非常低,使得銀成為玻利維亞很有競爭力的主要出口金屬之一,1997年和1998年分別出口創匯6100萬美元和7200萬美元,占該國主要金屬礦產出口值的16%。
(3)銻礦
玻利維亞的銻儲量較豐富,有150多個脈狀礦體,礦脈除含銻外,尚伴生金、錫沙等,單個礦脈不大(原約0.6~0.9m),點多且集中,主要產在錫礦帶內。銻礦多由私人公司小規模開采。1975-1977年玻利維亞銻礦產量高達1.6萬~1.7萬噸/年,1978-1982年降到1.3萬~1.5萬噸/年,1983年以來,銻產量已由近1萬噸逐漸下降到1999年的3342噸。該國最大的銻企業為文托(Vinto)錫銻冶煉廠,目前文托冶煉廠由於沒有找到買主仍在運營,其生產的精礦大部分出口到美國。目前玻利維亞已由出口礦石和精銻改為主要出口氧化銻。1995年和1996年分別出口氧化銻為4525噸和4550噸,分別占銻總出口量的92.4%和96.4%;1997年和1998年分別出口氧化銻為4915噸和3725噸,分別占銻總出口量的97.3%和99.5%。主要出口英國、美國、比利時。1998年出口英國為2098噸,出口美國為1168噸,出口比利時為425噸。玻利維亞銻采礦業的私有化行動繼續阻礙著銻礦生產。1999年玻利維亞銻礦山產量為3300噸,比1998年下降30.0%。Empresa Minera Unificada公司的Chilcobia礦山從年初開始僅以12000噸銻精礦的速度進行著生產,但其為了履行與國有的Vinto錫銻冶煉廠簽訂的合同,不得不動用其礦石儲備。Cia Minera Salinas公司仍在進行少量的銻開采活動,但是1999年初僅能按100噸/月的速度供應Vinto錫銻冶煉廠原料。
(4)鎢礦
鎢礦亦是玻利維亞傳統生產和出口產品。70年代以來,直至1984年,鎢礦產量一直在2000多噸的水平上徘徊,僅次於加拿大和南朝鮮,居西方世界第3位。鎢礦主要是由中型企業生產,其產量約佔全國鎢產量的一半。90年代以來,玻利維亞鎢礦產量已下降到500~600噸的水平,1998年產量627噸,次於奧地利和葡萄牙,居西方世界第3位。1998年鎢品出口創匯250萬美元,美國為玻利維亞的最大進口國。1999年,玻利維亞鎢礦產量進一步下降到334噸。
(5)鋅礦
聖克里斯托巴爾銀礦的開發使玻利維亞成為世界重要的鋅礦生產國。1996年玻利維亞礦鋅產量為14.50萬噸,1997年增加到15.45萬噸,1998年產量略有下降,為15.07萬噸(佔世界總計2%)。
2.礦產品進出口
玻礦產品90%以上供出口。80年代,玻礦出口無論從數量還是金額上都呈下降的勢頭。1980年,礦產品出口總額還在6.4億美元以上,1986年已不足2億美元。礦產品出口在全部出口額中的百分比,1985年為39.2%,1986年為33.2%,低於天然氣出口(佔55%以上)。所有礦產品出口中,錫仍占首位,1980年出口2.39億美元(占礦產品出口總額37%左右),1986年為9.6億美元(占礦產品出口總額49%左右),90年代,玻礦出口收益有回升,但仍低於80年代的水平。1997年和1998年礦產品出口總額分別達5.2億美元和4.5億美元。在所有礦產品出口中,以鋅為首位,1997年和1998年出口分別為2.0億美元和1.5億美元;其次是錫,1997年和1998年錫的出口量分別為1.24萬噸和1.04萬噸,創匯額分別達1.4億美元和1.37億美元。
礦產品傳統的出口對象國家是美國、英國、西德。90年代,玻礦出口對象仍是以美國、西歐為主,其次是拉美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阿根廷、比利時、智利、德國、秘魯等。礦產品出口在玻出口總額中的比例按國別統計為:美國13.5%,英國5.9%;西德5.0%,其餘均不足2%。
表16玻利維亞主要礦產的產量和出口收益
1998年玻利維亞主要礦產的產量和出口收益如下表16。表16中的數字顯示出,盡管1998年貴金屬的產量有所上升,但有色金屬的產量卻出現了下跌。這些趨勢反映出玻利維亞大部分礦產品的國際價格在這一年出現下降。雖然與1997年相比,1998年銀的價格平均上漲了13%,但在年末卻開始下跌。鋅價的下降(僅為1997年價格的78%)准確地反映在1998年的出口收入上;鉛(85%)的狀況基本與此相同。相比之下,1998年錫的價格上漲及下降的幅度都達21%,其平均價格基本與1997年持平。金的價格雖然下降了12%,但由於位於Santa Cruz的Purquio Norte礦的投產使得產量有所增加,所以出口收入下降不大。
玻利維亞的礦業傳統地被分為國有部門、合作采礦和手工采礦者、商業礦山。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改革,這種三分法正逐漸不能適應礦業統計的需要。國有的玻利維亞礦業公司(Corporacion Minera de Bolivia簡稱Comibol)1985年產值占玻利維亞礦業總產值的51%,但到1998年這一比重卻下降到了5.4%。以前的國有Comibol礦山或者與私營企業重組成為合資企業,或者轉讓給合作開采企業,只有瓦努尼(Huanuni)錫礦和科爾奎里(Colquiri)鋅-錫礦例外。
Comibol將成為一個控股公司,通過出租許可證給他人和由他人經營來獲取利潤(要出售該公司的礦山需要對國家的憲法進行修改)。該公司一直試圖將剩餘的兩個礦山作為附屬礦山歸並到它的另一資產——Vinto冶煉廠這樣一個一攬子資本化解決方案中,以便從這兩個礦山的經濟、社會重擔下解脫出來。作為Vinto冶煉廠的原料來源之一,Colquiri在1998年給政府造成了300萬美元的虧損,Comibol正努力縮減目前多達230人的雇員隊伍。
Huanuni的狀況同樣很危險。總的來說,Comibol公司在1998年虧損了500萬美元。其資產還包括位於東南的Mutun鐵礦以及Cerro Rico銀礦。
在產量和就業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合作采礦者和所謂的小礦主,其中有許多使用Comibol許可證的合作者在早期的礦山關閉後紛紛轉讓采礦許可證。1998年,玻利維亞35%的礦業產值來源於合作采礦者和小礦主,他們占玻利維亞鋅產量的30%,銀產量的38%,銻產量的42%,金產量的16%,錫產量的25%和鉛產量的19%。這一領域的業主數量正急劇減少。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玻利維亞有842個合作采礦者和500個小礦山。絕大部分小礦山集中在貧瘠的Andean高原上,歷史上有名的礦業區Potosi和Oruro現已淪為最貧窮的地區。
事實上近年來所有的礦業投資都集中在商業產值,1998年該部門的產量增長了6.1%,占玻利維亞礦業總產值的60%,分別占銻的56%,黃金的84%,銀的55%,鉛的78%和鋅的66%,僱用了約4000名工人,所支付的工資是其它私營部門的兩倍。
玻利維亞現代礦業的標志是在Oruro北部Kori Kollo的Inti Raymi(Battle山金礦的88%)項目。1998年該礦山磨礦770萬噸,金的品位為2.23克/噸(0.065盎司/噸),回收金336000盎司,銀968000盎司。1998年金價為307美元/盎司,而1997年則為322美元/盎司。隨著黃金價格在1991年中期降至250美元,某些開發活動已延期。
第二個重要的開發項目位於Uyuni東南和Potosi西南這個高而貧瘠縣的聖克里斯托巴爾(San Cristobal)。自1994年以來這里的Apex銀礦公司一直試圖取得包括古老的Todos礦在內的所有權(Properties)。由於這里發現了極重要的銀、鋅和鉛礦床,且具有進行大規模露天開發采礦的潛力,有人預言它將使玻恢復其在世界銀市場中的地位。
1998年,Golden Eagle Internation宣布了其在Cangalli(La Paz南部)的有關黃金的重要發現,儲量為640萬盎司。另一個重要的礦產地Don Mario金銅礦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業已完成。該礦山採用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相結合的方式,以氰化流程這一常規處理方法可望回收90%的金。
從拉巴斯省發源的幾乎每條河流都有砂金的成礦條件,不少私人或小型公司在該地區淘金。據報導,目前在玻礦業公司注冊的以開采砂金為主的礦業合作社近400個。另外,在與玻、巴西交界處的馬德拉河玻方一側,以及聖克魯斯和貝尼省的部分河流里也有金砂。岩金在玻也有一定規模的開采。但是限於能力,玻無法探明金礦的儲量,更無法控制金礦生產,很多黃金被走私出境或被別國(如巴西)非法采走。採金者多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採取瞞產私分和采富棄貧的辦法,使國家資源遭到很大破壞。
④ 礦業企業融資渠道有哪些
礦業融資是指礦業企業在礦產勘查、開采生產過程中主動進行的資金籌集和資金運用行為。礦業有自身的特點,不同的勘探開發階段其融資方式與取得資金的來源不同,勘查階段融資最大的特點是融資風險高,資金需求量小,成功時收益回報率高,可選擇的融資方式相對少;開發階段融資特點是資金需求大,風險程度較低,資金回報率有所下降,可選擇融資的方式多;礦山投產進入經營期,是礦業開發的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的資金需求主要是運營資金以及償還債務。 2、項目融資 項目融資始於上世紀30年代美國油田開發項目,後來逐漸擴大范圍,廣泛應用於石油、天然氣、煤炭、銅、鋁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如世界最大的,年產80萬噸銅的智利埃斯康迪達銅礦,就是通過項目融資實現開發的。項目融資作為國際大型礦業開發項目的一種重要的融資方式,是以項目本身良好的經營狀況和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的現金流量作為還款保證來融資的。它不需要以投資者的信用或有形資產作為擔保,也不需要政府部門的還款承諾,貸款的發放對象是專門為項目融資和經營而成立的項目公司。 3、股權融資 股權融資主要是指企業通過公開發行股票或者私募的方式增加資本,藉以融資,無需還本付息,但需要分配紅利。 股權融資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股權融資吸納的是權益資本,因此,公司股本返還甚至股息支出壓力小,增強了公司抗風險的能力。若能吸引擁有特定資源的戰略投資者,還可通過利用戰略投資者的管理優勢、市場渠道優勢、政府關系優勢、以及技術優勢產生協同效應,迅速壯大自身實力。股權融資最大的風險就在於股份稀釋可能失去公司的控制權、一部分收益權,甚至發生在公司戰略和經營目標、經營手法上與新股東有重大分歧而導致公司經營困難,以至分裂。股權融資方式包括VC、私募、上市前融資及管理層收購等。 4、債權融資 債權融資主要是指企業從外部借款,按期承擔還本付息的義務,主要包括銀行貸款、信託計劃、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可轉債、資產支持證券。 (1)銀行貸款。 (2)委託貸款。委託貸款是由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等委託人提供資金,由金融機構(受託人)根據委託人確定的貸款對象、用途、金額、期限、利率等發放的貸款。受託金融機構只負責代為發放、監督使用並協助收回,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貸款風險。 適用范圍:委託人所確定的貸款對象和用途,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項目本身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信託抵押貸款。項目方將采礦權證或其他可以辦理質押的證件抵押給資方,資方委託銀行直接放款給項目方。 (4)礦產品抵押貸款。江西贛州大余縣素有"世界鎢都"的盛名。近年來,該縣金融機構通過試辦、推廣鎢砂質押貸款,為拓寬資源型地區的貸款金融機構融資渠道,破解中小礦業企業融資難困局開出了一劑祛病除痾的"新葯方"。該縣金融機構針對縣域鎢礦資源豐富的特點,加大對鎢製品企業的貸款營銷力度,在貸款管理上結合實際,大膽創新,對鎢企業貸款實行鎢產品質押,實現了銀企"雙贏"。只要企業抵(質)押物價值充足,對採用礦產品質押方式的融資業務都積極介入,支持其發展。
⑤ 礦業投資與並購
礦業(包括油氣業)投資變化情況與礦業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一致的。1998~2002年在較低水平上起伏波動,2003年起增長,2004、2005和2006年增加尤為明顯。
據法國石油研究院估計,世界(不包括前蘇聯地區與中國)油氣勘查與生產(上游產業)投資1996年為860億美元,1997年為1060億美元,1998年為1100億美元,1999年劇減至885億美元,2000年回升為990億美元,2001年升至1135億美元,2002年因油價下跌等因素減至1095億美元。加上前蘇聯地區與中國的投資,該院當時估計2002年全球為1284億美元,2003年全球回升至1388億美元。2004年續增,全球投資為1506億美元,2005年預計達1704億美元,比2004年增13.1%。預計2006年全球投資為1850億美元。該院指出,這些年油氣勘查與生產投資明顯集中於已生產的油氣田,以及開發20世紀90年代新發現的油氣田,從而阻礙了在新的地區進行油氣勘查工作。
據CSB調查的近年油氣勘查與生產的費用,結果見表1-7。2003與2004年的增幅都超過10%,2005年增幅更大。
表1-7 2002~2006年世界油氣勘查與生產投資(單位:億美元)
FBR對2002年油氣勘查與生產費用的估計數為:美國320.25億美元,加拿大109.48億美元,世界1296.83億美元。
J.S.Herold Inc.和Harrison Lovegrove&Co.Ltd年度調查報告稱,全球油氣上游產業支出2002年比2001年下降4.4%,2003年比2002年增加9%,達到1610億美元(據194家公司),其中油氣勘查與開發費用為1321億美元。開發費增長最快,達1001億美元,勘查費增加不及1%,為300億美元,證實礦地收購費為289億美元,而未證實礦地收購費為55億美元。該報告也指出,過去5年費用明顯轉向投資開發項目,而勘查費用仍保持相對固定,大致佔15%左右,礦地收購費趨於下降。2001年以來在「成熟」地區(如北美)的上游產業費用相對趨於下降,而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則明顯上升。J.S.Herold Inc.等公司的2004年上游產業費用調查結果為1950億美元,費用增加的地區為非洲、中東、亞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拉美則有所減少。2005年為2770億美元。
Lehman Bros.公司調查估計的結果見表1-8。
美國《油氣雜志》每年4月提供的數字匯集如表1-9。
表1-8 2001~2006年世界油氣上游產業費用(單位: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