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全球投資並購

全球投資並購

發布時間:2024-10-28 11:32:37

㈠ 國際企業採用並購式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在於:
1、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於跨國公司而言,既是機遇有又是挑戰。一方面,擁有絕大部分資本的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一次產業解構調整。這次資本主義產業結構調整是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某些產業當中的環節轉移出去。」⑼而這種轉移正是通過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和並購來實現的。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和世界貿易投資自由化也帶來了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有機會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而,對於跨國公司而言,原有的市場份額及壟斷格局必將受到挑戰,必須適時調整全球經營和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低成本生產和高價格銷售,實現全球市場佔有率的提高。而跨國並購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它不僅可以轉移資源,而且能夠獲得目標企業的控制權,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跨國並購還可以繞過國家之間對於商品和服務貿易的各種壁壘,更加有效地佔有市場,成為跨國公司迅速佔領新市場的最有效的方式。
跨國公司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行為主體,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及其未來的走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它們在對外投資方式上的轉變,也同樣會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重大變化。
2、跨國並購較之於跨國創建存在著一定的優勢
從70年代後半期起,在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投資中,並購方式就開始超過創建方式。有關研究表明,在180家美國跨過公司所具有在工業化國家的3603家子公司中,通過並購而建的佔54.8%;135家歐洲和英國跨國公司在工業化國家的3207家子公司中,有53.1%是通過並購而建的。雖然同期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進入方式仍然以創建為主,如,美國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2124家子公司中,通過創建方式建立的佔57.6%,通過並購方式建立的佔35.6%;歐洲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1454家子公司中,通過新建方式建立的佔49.2%,而通過並購方式建立的只佔32%。但是,到了90年代,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跨國投資方式也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新聞公報,1996年跨國投資總量為3500億美元,其中以跨國並購方式進行的投資流量總額為2750億美元,占跨國直接投資總流量的79%。當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量創新記錄,達到1290億美元。據此推斷,即使按流入發達國家的資金近乎100%地為跨國並購,那麼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資金中就有接近60%的資金量是通過並購流入的。到了2000年,跨過並購在國際直接投資中,更是達到了80%以上的比例。
這一趨勢的出現,是與跨國並購較之於新建企業存在著一定的優勢分不開的,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
第一,可以繞開或降低進入新行業的壁壘。企業在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和領域時,會面臨著諸多壁壘,如現有企業的激烈反抗;高額的新產品轉置費;原有企業對銷售渠道的控制等等,所以,當企業准備運用創建方法進行投資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全部進入壁壘。而在運用並購方法投資時,進入壁壘就可大幅度降低,尤其是直接收購相對成熟的同類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合資新建過程中雙方的矛盾;通過並購上市公司而進入資本市場,則可避免外資企業直接上市時在時間和費用上的成本支出,以最快捷的方式獲得低成本進入、低成本擴張、本土化融資的優勢。
第二,可以減少企業發展的風險和成本。創建投資對於企業而言,並不僅僅涉及到建設新的生產能力的問題,還需企業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獲取穩定的原料來源,尋找合適的銷售渠道,開拓和爭奪市場。因此,創建方式的不確定性較多,風險較大。而在並購情況下,可以利用原有企業的原料來源、銷售渠道、市場份額,甚至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等,可大幅度減少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降低風險和成本。而且,吞並了競爭對手後,市場上競爭者數目也相應減少,對於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可以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佔領市場份額,縮短項目的建設或投資周期。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之一就是迅速佔領東道國市場,而並購是最快捷的方法,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利用被並購企業的現成的相關資源,以應對競爭的加劇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這在創建方式下是難以獲得的。尤其對製造業來說,採用並購方式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省掉建廠的時間,迅速獲得現成的生產要素,建立國外的產銷據點。而創建要慢得多,除了要組織必需的資源外,還要選擇廠址、修建廠房和安裝設備,安排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制定企業的經營戰略等一系列復雜的工作。因此,當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主要目標時,並購必然成為最佳的選擇。
正是這些優勢的存在,使得並購投資方式逐漸取代創建投資方式,成為近年來諸多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選擇。

㈡ 工商銀行全球並購實力是怎樣煉成的

自1993年收購香港廈門國際財務有限公司組建工商國際(2008年9月12日正式更名為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來,工商銀行20餘年內先後成功完成14次戰略並購,開創了中資銀行海外資本運作的眾多先河,快速實現或強化了對重點目標市場的覆蓋,形成了一批在當地市場頗具實力和影響力的領先機構。並購機構資產目前已佔到工商銀行海外資產的近70%。
據陳培濤介紹,工商銀行戰略管理與投資者關系部主要負責該行戰略性股權投資、投資者關系與市值及社會責任管理,總經理一直由董事會秘書兼任。現任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胡浩曾任總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具有豐富的海外工作和海外機構管理經驗。歷任總經理包括工商銀行股改上市後的第一任董秘、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和第二任董秘、現任工商銀行副行長谷澍。戰略並購的重大事項由董秘兼戰投部總經理直接向董事長匯報,並及時提交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和董事會審議、審定。如此高規格的管理配置和匯報路線,體現了工商銀行對戰略並購從戰略到戰術各個層面上的高度重視。「所有並購項目都由董事長、行長親自指導,董事會秘書親自操盤,這種嚴謹的並購文化和管理氛圍形成強大的精神合力,是各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所在。」
戰略並購「工行style」
戰略並購是沙裡淘金的細活。工商銀行戰略並購團隊每天都要收到國際投行發來的大量全球各地潛在投資項目材料。「面對這些或靠譜或不靠譜的線索,我們回復最多的內容是:請領會中國的邏輯、中國客戶的需要、工行跨境經營的邏輯。」陳培濤說。
工商銀行一向積極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密切關注國際市場拓展的機遇,始終堅持自主申設與戰略並購並舉,適時而又積極穩健推進跨境經營。2008年前,基於目標國監管、成本、收益、風險、管理等方面考慮,工商銀行海外拓展重點在亞太,同時探索性進入了歐美等戰略性市場。2008年後,工商銀行抓住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國為提振經濟放鬆外國投資監管的黃金窗口期,作出了加快國際化布局的戰略決策。相比自主申設,戰略並購投入產出周期較短,可直接獲取目標機構當地經營網路、客戶基礎和本地化發展能力,更容易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因而成為工商銀行近年來海外機構拓展的「利器」。而那些與中國經濟融合程度深的區域和領域自然成了工商銀行海外布局的重點。
理解了這個邏輯,我們不難看出,工商銀行近年來看似財大氣粗地全球四面出擊,但其實恰似高手博弈,每一步都有章法可循,總要到復盤時,外人方才領會其妙處。以最近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准銀行旗下位於倫敦的標准銀行公眾有限公司為例看工商銀行的並購邏輯。標銀公眾擁有活躍的全球市場業務,對新興市場比較了解,並且在商品交易和為客戶提供全球市場解決方案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工行選擇收購標銀公眾有很多原因。倫敦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大宗商品的金融交易中心。中國是全球第一商品消費國,同時中國企業的資金需求越來越多依靠資本市場滿足,也更加關注利率、匯率市場化後的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收購標銀公眾無論對於中國的經貿發展,還是中國客戶的多重投資避險需求,從長遠看都富有戰略意義。通過倫敦這一平台,我們能夠在商品、外匯、利率、信用、股權等領域滿足客戶多層次的投資避險需求,這其實也是工商銀行全球產品線建設和經營轉型的客觀要求。」陳培濤說。
據陳培濤介紹,以往工商銀行的並購戰略主要是從地域上去考慮,即地域上要成網,關注核心市場、重點市場,為客戶提供全球化服務。現在的並購戰略更加強調全球產品線的建設並以此配合全行經營轉型,收購標銀公眾即著眼於搭建工商銀行海外商品和貨幣及資本市場業務平台,實現全行金融市場業務升級與向全球其他地區的拓展。這其實也是工商銀行主動應對中國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項舉措。具體說來,相比國際主流銀行約25%的交易收入佔比,中資銀行交易收入佔比尚不及3%,金融市場功能主要體現在債券投資和保障銀行流動性上。因此,收購標銀公眾的意義不僅在於為中國客戶提供更多商品、外匯、利率、信用、股權等方面的產品,其於探索中國銀行業經營轉型、促進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等諸多層面,都具有戰略意義。
回顧下工商銀行股改上市以來完成的多次戰略並購:
2007年9月收購印尼哈利姆銀行成立工銀印尼,成就中國銀行業首次跨國並購,也是控股收購中小型銀行並全面整合進工銀集團的首次嘗試;
2008年1月收購澳門誠興銀行成立工銀澳門,這是工商銀行首次控股收購一家海外主流銀行,成就澳門最大的本地法人銀行;
2008年3月收購南非標准銀行20%股權,實現了中非最大銀行的戰略握手,使工商銀行在不自設營業性機構的情況下,將業務延伸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8國,雙方以股權為紐帶的多領域、全方位、多層次戰略合作不斷深入;
2010年1月收購加拿大東亞銀行成立工銀加拿大,這是中資銀行首次在北美地區成功收購銀行控股權,也是工商銀行首次在發達市場收購,同時通過創造性捆綁交易,溢價處置了所持工商東亞全部股權,實現了在香港地區投行資源的優化配置;
2010年4月收購泰國ACL銀行成立工銀泰國,實現中資銀行首次對國外上市公司以全面自願要約收購方式進行的收購,也是泰國政府首次允許外資銀行並購當地經營良好銀行的控股權,工商銀行完成了在東南亞市場布局的重要一環;
2010年10月收購富通證券(北美)機構經紀業務部門成立工銀金融,這是工商銀行通過並購資產實現境外業務線拓展和綜合化經營的首次成功嘗試,也是中資銀行在美收購資產的首次成功案例,開辟了非傳統商業銀行業務歐美證券清算這一領域;
2012年7月收購美國東亞銀行成立工銀美國,這是中國大陸銀行首次獲批在美收購銀行控股權,是中美兩國金融對等開放層次、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高的重要標志,也使工商銀行通過其紐約分行、工銀金融、工銀美國的優勢互補和協同運作,在美國本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批發銀行、證券清算、零售銀行服務平台;
2012年11月收購阿根廷標准銀行成立工銀阿根廷,這是中資銀行第一次收購拉美金融機構,也是中資銀行首次在境外(港澳地區以外)控股收購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主流商業銀行,收購後的工銀阿根廷成為拉美地區規模最大、業務最全面的中資銀行;
2012年7月收購金盛人壽保險(放心保)公司成立工銀安盛,工商銀行由此成功進入保險領域,綜合化平台進一步完善,工銀安盛目前已在中國大陸合資壽險公司中排名第一。
此外,工商銀行於2013年4月簽署參股台灣永豐銀行20%股權的交易協議,目前正在履行監管審批程序,收購完成後工商銀行將成為首家通過參股方式投資台灣金融業的大陸銀行;2014年1月簽署收購標准銀行公眾有限公司多數股權的交易協議,目前也正在履行監管報批手續。
「根據董事會和管理層的戰略部署,工行自股改上市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化步伐明顯提速。截至2013年末海外總資產近2100億美元,稅前利潤超過22億美元。若把工商銀行海外機構視作一家獨立運營的銀行,工行海外機構按總資產或稅前利潤計,均可進入英國《銀行家》雜志2013年度全球千家大銀行前100名。工商銀行通過並購與申設並舉,小步快跑建立了全球化的網路布局,而後繼續開拓產品線,立足提高整個工行集團的國際競爭力

閱讀全文

與全球投資並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業銀行如何規避外匯風險 瀏覽:620
全球投資並購 瀏覽:910
境外匯款性質 瀏覽:895
中國理財歷史 瀏覽:912
拆借資金不能超過多少 瀏覽:468
貸款可以取消嗎 瀏覽:421
合夥投資協議書 瀏覽:877
通達信的資金流入指標在哪裡 瀏覽:486
工行外匯轉賬時間 瀏覽:302
銀行房貸需買貴金屬 瀏覽:932
中國具有外匯業務資格的銀行 瀏覽:985
新片場融資 瀏覽:568
簡理財起訴 瀏覽:426
股票華宏科技 瀏覽:570
光大銀行白領信用貸款 瀏覽:43
美金對人民幣匯率港幣匯率 瀏覽:332
晨光生物海外投資 瀏覽:612
002732股票價格 瀏覽:796
境外融資租賃公司 瀏覽:518
廣東省融資再擔保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