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2019年林采宜投資方向

2019年林采宜投資方向

發布時間:2024-06-09 00:45:31

Ⅰ 林采宜簡介

林采宜簡介如下:

林采宜,女,現居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專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及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經濟與金融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復旦大學兼職教授,曾任興業證券研究所負責人。

自2011年9月加入國泰君安,先後任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研究員、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40人論壇特邀成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專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以及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2013年從首席研究員升任首席經濟學家。

現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

學術背景:

林采宜帶領國泰君安大類資產配置團隊專注於研究宏觀經濟周期和產業結構變化,善於通過研究宏觀經濟的中長周期波動,判斷各類資產的投資機會和風險。研究成果包括《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大類資產配置思維》、《站在周期轉折點上的中國房地產》、《改革預期下的債券市場與理財市場利率走勢》、《從金價與美元的關系看黃金的大周期》等。

Ⅱ 王健林掌舵的萬達集團徹底告別房地產了

「目前的中國房地產正站在珠穆朗瑪峰,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沒有『高處』了。」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表示。

「高處不勝寒」——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打拚了近30年的王健林可能對此最有體會。最近幾個月,通過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且又讓人驚掉下巴的資本運作(涉及總金額高達1000億元以上),王健林掌舵的萬達集團官方微信在今天宣布:

萬達徹底告別了房地產!!


萬達集團:徹底告別房地產

萬達所有的動作,並非沒有規律可循,其主線其實非常明確:輕資產。

今天,萬達集團官方微信表示,注入上市公司萬達酒店發展的萬達文旅和萬達酒管都是輕資產公司。萬達文旅主要從事主題公園設計、建造及營運管理業務。萬達酒管主要從事酒店設計、建設及營運管理業務。

萬達賣掉的是酒店資產,但保留了酒店管理公司,賣掉的萬達酒店仍歸酒店管理公司管;萬達賣掉了萬達城91%的股權給融創中國,但是萬達依然是萬達城品牌擁有者和經營管理者。

按照萬達的說法,「萬達只賣掉了鋼筋混凝土的肉身,而留下了輕資產的靈魂」。同時,萬達集團在文章中表示,萬達徹底告別了房地產,從此大步走上輕資產之路。

從今年年初,「輕資產」三個字就常常被萬達方面和王健林本人提及。1月14日,在萬達集團年會上,王健林宣布,萬達商業2020年以後原則上不再搞重資產,全部為輕資產。

王健林還打趣道,萬達商業不再是地產企業,所以我好幾次建議,是不是在2017年底或2018年把商業地產名字改了得了,叫商業投資管理服務集團,別再當地產商了。

今年年初,王健林還稱,萬達商業「輕資產」轉型成功,並且公開宣布,萬達商業與中信信託、民生信託、富力集團等簽約90個萬達廣場,投資合同達1050億元,2017至2019年,每年開業交付30個萬達廣場給投資方,凈租金雙方分成。

只能說土豪的世界我們看不懂。。。。

Ⅲ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哪些信號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哪些信號?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直接融資獲力挺
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我們歷來存在融資結構不合理的詬病,間接融資比重過大,這就造成一旦出現經濟周期回落,銀行資產出現壞賬率提升,產生系統性風險,對政策形成反制,所以,政府一直提倡加大直接融資。」聯儲證券首席投資顧問胡曉輝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我們資本市場由於基礎制度不完善,各種套利、內幕交易等存在,限制了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隨著監管層堅決打擊套利,嚴管大股東『清倉式』減持,嚴打各種非法金融,堅決打擊各種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將有效堵住套利資金的通道。」胡曉輝表示。
他進一步表示,未來,隨著A股加入MSCI,債券通「北上通」的開通,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推出,以及養老金、企業年金的入市,遠期將有超過4萬億元-6萬億元合規資金逐步進入市場。「合理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我們的經濟前景更加光明。」
「考慮到目前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發展的階段和特徵,中央依然採取的是鼓勵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舉的發展策略,只不過在直接融資層面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創新來提升增量。」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東方金誠評級副總監俞春江昨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資本市場向實體經濟進一步傾斜資金,實體經濟在資本市場上的直接融資將迎來新的機會,在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有望繼續快速擴容。
在光大證券(15.570, 0.08, 0.52%)首席分析師滕印看來,目前中國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成為制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短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就要不斷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建設,要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
改善間接融資結構
推動各類銀行戰略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應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各類銀行的金融服務模式也要進行調整,從服務於大企業、大項目的投資模式,向更加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高效益的投資模式進行金融服務發展。
「相對於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新的發展模式對新的融資有更高的要求。不僅大型的國有銀行要面臨轉型任務,中小銀行和民營機構也面臨類似問題,要進行融資結構的轉變,完成新的定位。」趙錫軍表示。
趙錫軍表示,新環境的變化在加快著各類銀行戰略轉型,包括市場化的發展,例如利率的市場化;技術的發展,例如互聯網技術、通訊技術、人工智慧的發展,都在迫使各類銀行不斷改善融資結構,進行戰略轉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間接融資結構也需要創新,如今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如火如荼,傳統的金融業務如果不主動合作,就會被互聯網金融所超越。要發展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所以傳統銀行要跟互聯網金融合作,進行優勢互補。
趙錫軍表示,目前間接融資結構的調整還在剛開始階段,要徹底改善間接融資結構,適應新的發展模式,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對理念、戰略、機制的建設,以及產品的創新和風險的管理,這是個全方位的調整過程。
保險業回歸風險保障主業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是市場經濟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保險業要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首先要做到自身的穩健;二是對資本市場起到穩健作用;三是對實體經濟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王緒瑾表示,資本市場要姓「資」,不姓「融」,更不能成為上市公司高管減持的手段,那麼,保險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可以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這也有助於整個保險行業的穩定和發展。
他還強調,社會保險要姓「社」,不能姓「商」,以保證社會保險有一定的保費收入,避免社會保險擠占商業保險的市場。與此同時,行業自律應發揮作用,進一步完善對行業的服務。另外,在監管方面,我國償二代制度正式實施之後,應在探索中繼續不斷的完善。最後,我國的政策扶持要到位,法律也需進一步完善,各個政府部門之間對商業保險要起到協調、合作共贏的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業要繼續立足於保障的根本屬性,為全社會風險管理提供有力支撐。要通過產品與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保險的滲透率,拓寬災害損失補償渠道,提高保險對災害損失的補償比例,從而更好地發揮經濟補償的功能,分散和轉移實體經濟運行中的風險。
在資本市場方面,朱俊生表示,此次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那麼,保險資金是資本市場上發展直接融資的非常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其體量大、期限長的特徵,理論上可以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作用。
推動經濟去杠桿
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 增強企業活力
國資國企改革研究人士劉興國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有企業改革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關鍵任務之一,發展好國有企業也是鞏固執政基礎和提升國有企業形象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須要在改革中著重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降低國有企業財務負擔與風險,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另一方面,通過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也可以帶動民營企業加快降杠桿。從風控角度來說,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有利於降低企業運營風險,從而避免企業風險像金融體系蔓延,進而引發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事實上,按照國家的部署,國有企業已經在有針對性地推進去杠桿。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因此,國有企業在去杠桿的過程中,其進度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江瀚認為,國有企業在去杠桿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難點:一是所有企業的職能過多導致負擔較重。二是對於國有資產的處置較為敏感,如果處置不力的話,將有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等。三是國有銀行存在較大的資產損失壓力。除了資產端的阻力,國有企業還面臨著銀行端的問題,如果去杠桿速度過快,將有可能造成銀行不良資產率的增加。
防控金融風險與深化金融改革
上海財經大學銀行系教授曹嘯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完善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對於金融企業尤為重要。
曹嘯表示,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採取合理的治理結構,約束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向投資者和債權人傳遞金融機構珍視自身聲譽的信號,從而建立起外部投資者和債權人對於金融機構的信任,是整個金融體系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曹興權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金融類公司治理監管成為金融監管三寺支柱中的一個重要支柱。公司治理包括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前者為公司內部各機構的分權與制衡,並主要表現為治理結構。後者是外部市場的約束。因外部市場機制尚不完善,外部市場約束本身有局限,中國金融類公司治理應以內部治理為基礎。
上海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立新昨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應以優化股權結構作為突破口。目前推行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實際上就是股權結構的改革,而未來我國公司立法,還需要在《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的基礎之上,推行種類股(類別股)制度,允許公司將股份設置為兩種及以上在性質、權利義務和利益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股份,通過更加靈活的股權結構構架,實現更好的公司治理。
監管模式轉變 「機構監管」將成過去式
國泰君安(20.900, 0.00, 0.00%)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主要目的是防風險。」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認監管模式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這是首次在如此高規格的層面對監管模式的改變進行確認,標志著「機構監管」將成為過去式,這是監管模式的重大轉變。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不能過高,否則會導致過度投機,這對於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傷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金融去杠桿以及規範金融業是非常有必要的。」林采宜表示。
「目前我國金融業面臨兩難的處境,需要平衡好金融深化改革和金融去杠桿兩者關系,而平衡好這一關系,推進制度改革是最重要的。」林采宜認為,在現有金融環境下,僅單純防風險、去杠桿,不深化金融改革,這是沒辦法服務好實體經濟的。因為目前一方面在金融領域存在部分過度投機現象,但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得到的金融服務是相當有限的,目前仍有很多嗷嗷待哺的企業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服務。總體來看,金融不是簡單的供求問題,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因此當前深化金融改革非常重要。
「如果金融改革能夠做到位,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也會進一步市場化,很多風險防範尤其是微觀風險應該有金融機構的利益機制來解決,風險的問題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都應該放在金融改革的框架中來解決。」林采宜強調。
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助推金融市場開放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為全球金融治理架構提供一個新的選擇,為更多的經濟體提供公共產品;人民幣國際化自2008年起步,經過幾年的發展,可以在全球化逆流將現的背景下發揮積極作用。二是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成為進一步提升國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抓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提升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債券市場的開放是釋放人民幣加入SDR制度紅利的關鍵所在。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昨日指出,當前貿易結算驅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動能大幅減弱,金融交易驅動力有所增強。在此背景下,向松祚建議,鑒於貿易項下人民幣國際化驅動力有所減弱,在國際交易活動中,金融交易規模又遠大於貿易結算規模,因此亟待發展和完善人民幣金融市場,挖掘資本金融項下人民幣使用潛力,增強人民幣的金融交易功能,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貿易+金融」雙輪助力、聯合驅動。

Ⅳ 降息降准後對理財收益有什麼影響

降准對各類理財產生什麼影響?
首先,我們得知道,降准對銀行存款利率沒有直接影響,大部分銀行將維持不變。不過由於降准之後銀行上繳的存款准備金少了,可以利用的資金變多,等於資金面變寬松。雖然存款基準利率不變,但是銀行如果不差錢就可能降利率上浮幅度下調。
第二,大額存單利率不受影響。大額存單利率都與存款利率掛鉤,目前大額存單利率普遍較基準利率上浮40%,高起點、低利率早已遭受質疑,如果利率再下調,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將會變得更小。本次降准之後大額存單利率預計不會受到影響。
第三,本次降准將對銀行造成直接影響,銀行資金面逐漸寬松,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難以逃脫繼續下滑的命運,預計近期銀行理財市場整體收益率將跌破4%。
第四,理論上說,降准造成市場上流動資金增加,其中一部分將流入股市,有望刺激股指上漲。不過從去年數次降息後股市的表現來看,次日漲跌不一。近期股市動盪太大,有點不走尋常路的味道,未來走勢還要看整體經濟形勢,一次降准不可能左右股市的走向。
第五,P2P行業收益繼續回落。2013年P2P網貸行業開始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憑借著超高收益吸引了大批風險偏好者,收益率超過20%的平台比比皆是。不過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近兩年P2P行業風險事件頻發,問題平台爆發式增長。降風險、降收益成了網貸行業的發展趨勢。今年以來P2P收益率直線下滑。市場利率下降,社會融資成本降低,P2P收益率仍有下跌空間。
央行為何這次只降准,沒降息?
回顧2015年,央行此前已降息5次、降准5次,存款准備金率由年初的20%降至17%,已屬罕見,為何趕在2016年第一季度又再次降准?其實就是:市場上流動的資金不夠用了。
那為什麼此次是降准而不是不降息呢?首先,降准能增加總體流動性,而降息則不能。
其次,降准仍有很大空間,而降息則空間不足。根據國際經驗,利差主導匯率走勢。中美利差持續收窄,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存。
這些都促使央行釋放寬松空間,確保資本市場穩定。雖然降息比降准效果更快、更明顯,但在2015經歷了5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降至1.5%的情況下,未來即便是零利率,我國最多也只有6次降息,顯然降息空間不大。與此相比,雖然2015經歷了5次降准,我國目前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依然高達17.5%,而歷史上的最低值僅6%,這意味著降准空間依然巨大。因此,此次央行採取降准來釋放流動就再自然不過了。
降准為火熱的「樓市」添柴加火?
近日,周小川明確表示,中國個人住房貸款占銀行總貸款中的比重相對偏低,很多國家個人貸款,特別是住房貸款可能占總貸款的40%~50%,中國只有百分之十幾,「所以銀行系統也覺得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還是相對比較安全的產品,有發展的機會」。他還說,適當下調首付比的審慎度空間還是夠的,適當降低一些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產生的壞賬比例仍舊明顯小於其他領域(比如企業的貸款和對開發商的貸款),所以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仍舊是銀行比較偏愛的一個產品,銀行有意願發展。
周小川上述表態一出,立即被各方視為央行贊成適當給樓市加杠桿。
隨後,央行宣布降准,各方對降准給樓市帶來的影響幾乎是眾口一詞:利好。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就認為,降准對樓市有「火上澆油」的作用。海通證券也認為,降准或繼續助推地產泡沫。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指出,降准可能會給房地產提供進一步的催化劑,加快房地產去庫存。要從金融穩定的角度關注市場的長期平穩可持續。
來自:融360、和訊網、每日經濟新聞

Ⅳ 通貨膨脹到底有多可怕窮人買房對抗無望,富人卻笑了


2020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太容易的一年,生活與經濟的動盪影響著全世界。

近日,國際勞工組織(ILO)在最新版的監測報告《新冠病毒與全球工作》中指出,全球勞動力市場在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環境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工作時間損失占總時間的8.8%,這相當於2.55億個全職工作崗位流失。」該報告寫道,「這大約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勞動力市場損失的4倍。」

報告認為,工作時間的重大損失使得全球勞動力收入與2019年相比下降8.3%,相當於3.7萬億美元,約佔2019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4%。

據了解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曾表示,盡管過去幾年的貨幣「洪水」未能引起物價上漲。

但本輪疫情過後,由經濟復甦與持續量化寬松導致的貨幣流通速度回升,疊加勞動力增長拐點和逆全球化效應下生產成本的提高,通脹風險將大概率上升。

什麼是通貨膨脹?


先說官方話,通貨膨脹指的是在貨幣流通的情況下,貨幣供給遠超過貨幣實際需求,導致貨幣貶值,引起了物價上漲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通貨膨脹。

用老百姓易懂的話來解釋通貨膨脹就是「錢沒了」,原本一塊錢可以買到的東西,通貨膨脹後需要2元、3元甚至10元才能夠買到。你的錢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

面對通貨膨脹窮人受到的打擊最大,危害越大。面對通貨膨脹,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買房來對沖通貨膨脹。

窮人會因為手中的資金儲存、實物投資不夠充分而受到通貨膨脹的最先打擊,那是否意味著進行實時投資或將財富轉化成黃金、地產等實物呢?


買房對抗通脹。這個辦法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屢試不爽。但是現在各地房價漲得過高,已經遠遠透支了房價的未來的成長性,而且國家也不允許房價大漲,要讓房價重新回歸居住屬性。

所以,未來不管怎樣,房價是不會出現大漲的,所以指望買房來抵制通貨膨脹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通貨膨脹對富人的生活影響雖然小,但通常損失總量會更大。一旦通貨膨脹出現,就算是身家再豐厚,也很難避免資產縮水的命運,損失或大或小都是會出現的。

那麼面對通貨膨脹,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方法來對抗呢?

第一,物價上漲,無人能擋,只有提升自己個人業務能力,爭取成為一個復合型人才,這樣領導才會給你提職漲薪。所以,對抗通貨膨脹最好的辦法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多學幾門技能,成為復合型人才,這樣就可以從容地應對通膨脹。

第二,做份兼職工作,拿上雙份工資,這樣才能從容應對通脹。現在做兼職工作得太多了,會外賣的可以做外賣,想做外賣的可以在網上開店,有些人利用業余時間跑滴滴,送外賣、擺地攤等。本來打一份工對抗通脹很吃力,現在打兩份工的收入,就不會擔心國內的通脹水平上升了。

第三:購買股票,股票屬於最易於變現的資產,在通脹持續期,一般股市都會上漲,但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股票流動性太好,會出現交易過度,高換手率導致價格短期波動較大,出現泡沫,一旦泡沫破滅,會帶較沉重的打擊。投資股票需要優先選擇行業龍頭績優股投資,並且需要結合估值情況來投資。


第四:向銀行貸款。若是人們在通貨膨脹之前在銀行借有貸款,完全可以利用通貨膨脹期間貨幣變「毛」這一點來輕松還貸,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貨幣貶值,會讓這不人的還貸壓力變小,同時也意味著這部分人獲得了超出貨幣原有價值的利益

以上四類是較好的個人對抗通脹的方法,但每一項其實都有一定的難度,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掌控好。尤其是第三點,對於缺乏專業投資知識甚至缺乏金融常識的人來說,購買各類中低風險的理財類產品,只要年化收益能跑贏CPI指數,就已經是較為合理的目標。

結語

閱讀全文

與2019年林采宜投資方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化騰的理財是什麼 瀏覽:736
三超新材股票投資價值 瀏覽:938
怎麼用股票賬戶購買基金 瀏覽:986
紅旗汽車股票 瀏覽:117
外匯頭寸風險 瀏覽:429
手機上買外匯 瀏覽:40
基金賣出怎麼這么貴啊 瀏覽:600
八大貴金屬分別有哪些 瀏覽:456
950000美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10
16年上市的股票 瀏覽:236
000981資金流入 瀏覽:897
59元美金等於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646
城城理財會跑路嗎 瀏覽:917
買理財有風險 瀏覽:744
黃金tn延期費收費標准 瀏覽:864
京東小白理財靠譜嗎 瀏覽:275
南價值成長股投資穩健盈利之道 瀏覽:660
新疆節水股票 瀏覽:804
此輪融資順利 瀏覽:66
傘型信託杠桿是什麼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