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基金如果可以跑贏指數,那能說明什麼問題
我認為有兩點原因:第一,我國的市場指數通常都是全市場指數,或是市值加權法計算的。換版言之,目前頻頻權被市場引用的市場表現仍然以「大盤股」為其主要核心。因此,當市場熱點出現在中小盤股身上,且持續時間較長時,公募基金往往可以通過重配中小盤股而「超越大盤」。
第二,同時也必須承認,公募基金的投資能力,在整個市場內,包括和一些其他機構相比,整體仍然具有優勢。另外,公募基金在一些市場准入上,包括新股申購上也有一些政策優勢。上述決定了,公募基金確實從中長期而言,相比普通投資者有業績優勢。記得幾年前曾經有研究者做過統計,在A股市場上,長期投資基金(比如持有六年以上),其相比指數、其他投資產品確實有一定業績優勢。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不必拘泥於所投資的基金是否戰勝大盤指數。而更應選擇某一類投資風格中,持續有超額業績的基金經理。畢竟,能夠為資產帶來相對固定的增長,才是基民所關切的。
2. 都去買指數基金了,戰勝市場就更容易了么
本文首發於FT中文網
在金融投資中,一對最重要的概念,是主動和被動投資。被動投資,指的是購買並持有一個市場組合,其目的是獲得市場平均回報。而主動投資,則是指通過擇股、擇行業和擇時來謀求獲得比市場平均回報更好的投資回報。
主動投資,為了獲取比被動投資更好的投資回報,需要承擔更大的投資風險。其風險就是,投資者可能獲得超過平均水平的回報,也可能獲得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市場中所有的投資者,加總起來獲得市場平均回報。其中所有的主動投資者,獲得的總回報是平均回報扣除交易成本。如果有一位主動投資者獲得超額回報,那麼必然有另外一個主動投資者的回報低於平均。因此,如果你不能在主動投資中戰勝別人,那你就是那個被宰割的對象。
最簡單的被動投資方法,是購買並持有一個市場指數基金,比如滬深300指數基金。在過去幾年間,指數基金和ETF,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通過指數基金進行投資。這種趨勢,讓很多主動型基金經理如臨大敵,開始擔心起自己的飯碗來。
一個被廣泛引用的說法,是如果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購買指數基金,加入被動投資的陣營,那麼主動型基金經理面臨的競爭就更少了,因此他們更可能戰勝市場,獲得超額回報。
乍一看,這種說法似乎挺有道理。因為大家如果都去買被動型指數基金了,那麼市場有效性就會下降。有效性越低的市場,價格偏離基本面的情況就越多,因此主動型基金找到這種價格扭曲,並從中獲利的可能性也越高。
然而,驗證一種說法究竟是否有道理,我們不能只看錶面。我們需要去研究和分析證據。這樣才能得出更加客觀和理性的結論。
下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美國的數據。
在過去幾年中,選擇被動投資的美國投資者,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舉例來說,2008年年底,美國主動基金管理的總資產為46,000億美元左右,而被動投資基金管理的總資產為11,000億美元左右,約占所有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的19%左右。而到了10年後的2018年底,主動和被動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為104,000億美元和64,000億美元,其中被動管理的資產達38%左右。也就是說,在十年間,被動管理的資產市場份額,翻了一番。
照上面的邏輯,在這段時間內,主動管理的基金應該業績更好,因為有更多的人選擇了被動投資。但事實如何呢?我們可以看一下標普公司公布的SPIVA研究結果。該研究統計了美國主動型公募基金戰勝市場的比例。
2008年的SPIVA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的5年間,無法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公募基金,大約為79%左右,也就是差不多有八成公募基金無法獲得超額回報。到了10年後的2018年,回顧過去5年,無法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公募基金,為87%。
也就是說,無法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公募基金,不光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去購買被動型的指數基金,但是要戰勝市場,反而變得更難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讓人意外的發現?其實仔細想想,背後的原因也不難解釋。總結起來,有這么兩條:
第一、退出主動投資競爭,甘願去購買指數基金的投資者,大多是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沒那麼厲害的「輸家」。在他們退出後,留下來繼續專注於主動投資的玩家,其平均投資水平更高。
大致來說,絕大多數投資者,在一開始,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投資大神」之夢,夢想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巴菲特第二。很少有人會在第一天就主動承認,自己沒那麼厲害,其實就是一顆被收割的「韭菜」。有一些投資者,在吃了虧以後,慢慢認清現實,認識到自己有幾斤幾兩,以及戰勝市場有多難,因此會選擇加入被動投資的大軍。在這種持續的自我篩選和淘汰過程中,參與主動投資的玩家更少了,但是留下來的卻是更強的,或者至少贏多輸少的。因此要戰勝對方,自然難度也更高。
第二、市場的有效程度提高了。
有效程度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更廉價。和十年前相比,我們現在的網路速度要快很多,移動手機要普及很多,各種關於公司和經濟的信息量大增,傳播速度也更快。因此,基於信息時間差來謀求超額回報,難度大大提高。
其次,金融行業的人才數量,以及使用的工具效率,有了很大進步。在今天的投資行業里,考取CFA證書不再是一個稀缺品,而是一個必備品。大量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包括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進入基金投資和資產管理行業。任何一個有點規模的基金,如果沒有幾套基於電腦程序的量化投資交易策略,都不好意思跟人開口。所有這些因素,都提高了市場的有效程度。
主動投資的參與者更強,市場更有效,解釋了即使有更多人購買指數基金,戰勝市場卻反而更難背後的原因。
上面說的是美國市場的情況,那麼我們中國市場怎麼樣呢?很遺憾的,針對中國股市,還沒有類似於SPIVA這樣的統計研究,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主動型公募基金戰勝市場的比例。但是,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其他數據研究,來管中窺豹。
舉例來說,在2007年時,在上交所所有的上市A股中,個人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接近50%,遠高於機構(32%左右)和法人(20%以下)的持股市值佔比。但是到了十年後的2017年,個人持股佔比下降到21%,而法人持股佔比則上升到62%左右。也就是說,A股的投資者結構,在這十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股市中的主要力量,是公司層面的法人股,而非那些散戶。能夠讓機構割的「韭菜」,將會越來越少,這將顯著提高主動基金戰勝市場的難度。
其次,在過去10年間,投資A股的基金數量經歷了快速增長。截至2019年7月底,投資二級市場的公募基金數量,超過了6000隻。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數量,接近4萬只。同行之間的競爭,大大提高了市場的有效程度,也讓任何一隻基金戰勝市場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在投資方面沒有高人一等的信息或者速度優勢,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戰勝市場的策略,那麼投資者更加理性的選擇,是購買一些低成本的指數基金,努力保持不同資產之間的多元分散,並且堅持長期持有。這種看似愚笨和簡單的投資方法,反而才是最管用的投資良策,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成為市場中被狩獵的對象,獲得最好的長期回報。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 優質基金的選擇標準是什麼為什麼主動基金可以大幅跑贏指數
如果說你想通過基金投資掙到讓你滿意的收益,那麼挑選出來一隻優質的基金進行投資是必不可少的。下面針對網友提出的「優質基金的選擇標準是什麼」以及「為什麼主動基金可以大幅跑贏指數」這兩個問題來進行探討。
不同的投資者有不同的投資觀念,對基金優質與否也有不同的評判標准,不過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優質基金基本上是符合下面三個標準的。
①業績好
買基金肯定是為了掙錢的,業績好是一隻優質基金必備的標准。
「業績好」主要可以通過兩個指標來進行體現,其一是歷史業績,歷史業績不能單獨看過去一年的業績,還需要結合過去三年、五年甚至成立以來的業績,歷史業績越高代表基金越優質;其二是回撤,回撤指的是一段時間內基金凈值從最高到最低的幅度,能夠說明基金管理團隊對市場行情的把控能力,回撤越低的基金越穩定。
綜上:優質基金的標准:業績好、管理團隊投資能力強、風險低;主動型基金收益能跑贏指數是因為可以自主調倉及持倉集中。
4. 為什麼公募基金戰勝不了指數
公募基金運作有一定的成本,考慮到成本的因素,在復利的作用下,長期來講,在成熟的市場,公募基金一般難以戰勝指數。但從國內的基金歷史可以發現,極個別優秀基金經理和產品,是可以戰勝指數的。
另外,公募基金和指數都有很多細分的種類,不能簡單說公募基金戰勝不了指數。
5. etf基金投資技巧 etf基金投資策略
etf基金是一種在交易所上交易的、基金份額可變的一種開放式基金,結合了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的運作特點,那你知道etf基金投資技巧嗎?6. 指數型基金(非激進型)能否跑贏目標指數
跟蹤標的指數力求誤差率在某一范圍之內。即所謂的復制。
指數基金不可能完全復制的,它95%的倉位是標的指數的重倉股,剩下5%是為了應對贖回的備用金。這決定完全復制是不可能的,差距必然是有滴。
管理費是每日計提的,在基金凈資產中扣除。
跑贏指數的情況也是有滴,這是為什麼膩?
因為指數基金持股比列多多少少會發生變動的,基金配置的重倉股如果倉位發生變化,而對應指數則是不會變動的,跑贏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增強指數型會跑贏指數的,但是跑輸的可能性也是有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