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2015年中國零售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全文電子檔下載
隨著零售商業在國民經濟中作用的日益增強,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擴大,零售商業已開始成為引導生產和消費的先導型行業。此外,由於國家經濟危機往往都通過零售商業銷售危機表現出來,所以零售商業的興旺發展,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持續景氣的必要條件。
改革開放的30年,中國零售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封閉到開放、從單一到多元、從傳統到現代的不斷發展過程。零售業是全國最先開始市場化、最先實現市場化的產業。同時中國在世界零售市場中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其零售額佔世界零售市場的份額已由2000年的5.1%增至2007年的9.9%。
200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速度和實際增長速度都達到新一輪消費增長上升周期的頂點。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我國大型零售企業銷售和利潤增長速度相比2007年均呈現出明顯的下滑,多數商品銷售增長速度明顯不及2007年。
2009年中國零售行業卻有如受到「特殊照顧」,盡管百貨、家電以及一些奢侈品的連鎖業態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零售業在這一年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有如中國經濟在全球的表現,讓人側目。2009年,中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2.7億元,比2008年增長15.5%,並呈現出上半年增長平穩,下半年逐季走高的態勢。
2009年,中國本土的零售企業還加快了完善供應鏈、建設物流配送中心、優化人力資源、合理降低損耗、大力壓縮不必要的開支以降低成本等措施,千方百計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隨著中國經濟形勢的好轉,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一些有實力的零售企業度過了觀望期,對未來經濟的前景和市場發展的信心已經基本恢復,開始重啟快速擴張的步伐。而外資零售商則一直將中國市場當成優良的「避風港」,2009年不僅從沒有減緩發展速度,其擴張速度反而比以往要更加迅速。
2010年中國經濟仍然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零售業正朝著好的方向行駛。中國的新能源產業、3G產業、農村家電等將帶動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同時,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拉動鼓勵群眾消費,擴大內需,這對我國零售業的發展無疑是個有利的形勢。
中國零售業充滿著變數,改革、謀變和創新仍然成為中國零售市場的主旋律。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零售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二十章。首先介紹了零售業的定義、產業特點等,接著分析了國際國內零售業的現狀,然後具體介紹了超市、便利店、購物中心、百貨商店、大賣場、倉儲式商場、專業店、專賣店的發展。隨後,報告對零售業做了區域發展分析、國際化分析、連鎖經營分析、信息化及電子商務分析、物流體系分析。最後對零售業的競爭格局、品牌營銷、投資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並對零售業的未來前景趨勢做出了科學的預測。您若想對零售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該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報告目錄:
第一章 零售業相關概念
1.1 零售業概述
1.1.1 零售業的定義
1.1.2 零售業的產業特點
1.1.3 零售百貨業的定義
1.2 零售業的准入條件概述
1.2.1 注冊登記條件
1.2.2 資金條件
1.2.3 技術、設備條件
1.3 零售業的業態概述
1.3.1 零售業態的劃分標准及定義
1.3.2 零售業的基本業態
1.3.3 零售業態發展規律分析
1.3.4 無店鋪銷售歸入零售業態
第二章 世界零售業概況
2.1 世界零售業發展總體分析
2.1.1 當代國際零售業的特點
2.1.2 全球零售業發展概述
4.4.1 中國大型零售企業成長的特點
4.4.2 影響中國大型零售企業成長的因素4.4.3 國內大型零售企業成長的路徑分析4.5 中國零售業的問題4.5.1 中國零售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4.5.2 中國零售業的弊病以及國外經驗的借鑒4.5.3 中外零售業發展的差距4.5.4 我國零售業發展面臨的人才危機4.6 零售業應對問題的策略
5.2.2 超市管理的關鍵點分析
5.2.3 超市人力資源管理的誤區分析
5.2.4 連鎖超市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3 大型超市的經營分析
5.3.1 大型綜合超市的含義特徵分析
5.3.2 中國大型綜合超市建立的可行性
5.3.3 中國大型超市的發展現狀
5.3.4 國內外大型超市經營模式對比及啟示
5.3.5 我國大型超市循環經濟模式發展探析
5.3.6 大型綜合超市新的營銷策略
5.3.7 大中型超市社區營銷能力提高的思考
5.4 中國超市市場開拓與營銷戰略分析
5.4.1 我國連鎖超市農村市場開拓探討
5.4.2 連鎖超市營銷八大差異分析
5.4.3 本土超市應對外來競爭的營銷戰略
5.4.4 超市成功促銷的經驗
5.5 超市的發展趨勢
5.5.1 連鎖經營成為超市發展的新趨向
5.5.2 未來中國超市發展基本趨勢
5.5.3 全球化下中國超市發展的十個趨勢
5.5.4 21世紀零售業態超市的發展態勢
5.5.5 2010年中國超市業態發展趨勢
第六章 零售業態之:便利店分析
6.1 世界部分國家或地區的便利店分析
6.1.1 美國是便利店的發源之地
6.1.2 英國的便利店行業現狀
6.1.3 日本便利店經營的發展分析
6.1.4 台灣地區便利店行業的發展
6.2 中國便利店現狀
6.2.1 國內外便利店成功案例分析
6.2.2 對中國便利店發展的思考
6.2.3 我國便利店盈利水平大幅提高
6.2.4 中國便利店市場探索分析
6.3 便利店的投資分析
6.3.1 中國發展便利店的必要與優勢
6.3.2 便利店的市場定位分析
6.3.3 便利店贏利的基礎分析
6.3.4 便利店市場風險及機遇並存
6.3.5 便利店的投資規劃建議
6.3.6 便利店市場的投資前景看好
6.4 中國便利店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6.4.1 我國便利店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6.4.2 我國便利店發展的四大建議
6.4.3 便利店經營策略分析
6.5 便利店的前景和趨勢
6.5.1 中國發展便利店的前景廣闊
6.5.2 便利店的發展趨勢分析
第七章 零售業態之:購物中心分析
7.1 世界部分國家或地區的購物中心分析
7.1.1 東南亞購物中心
7.1.2 美國購物中心
7.1.3 德國購物中心
7.1.4 日本購物中心
7.2 中國的購物中心分析
7.2.1 國內購物中心發展回顧
7.2.2 中國購物中心發展現狀分析
7.2.3 中國購物中心的顯著特點及未來趨勢
7.2.4 區域性購物中心發展形勢
7.3 購物中心的設計
7.3.1 購物中心景觀的規劃和設計
7.3.2 購物中心本體建築的設計
7.3.3 購物中心消防系統的設計
7.3.4 購物中心照明系統的規劃和設計
7.3.5 都市區域性購物中心規劃與設計
7.4 購物中心發展面臨的問題及風險
7.4.1 國內購物中心的運作失誤
7.4.2 中國購物中心發展存在的問題
7.4.3 購物中心發展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7.4.4 國內購物中心建設的三個誤區
7.4.5 中國購物中心發展中的潛在風險
7.5 中國購物中心的發展建議分析
7.5.1 中國購物中心健康發展的對策
7.5.2 中國購物中心的開發策略
7.5.3 我國購物中心發展的策略性建議
7.5.4 國內發展大型郊區購物中心需謹慎
第八章 零售業態之:百貨店業分析
8.1 中國百貨店業發展概況
8.1.1 中日美三國百貨店業發展對比分析
8.1.2 2008年中國百貨業態發展綜述
8.1.3 我國百貨業發展本土優勢分析
8.1.4 金融危機形勢下我國百貨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8.1.5 2010年中國百貨業需應對的五大挑戰
8.2 中國百貨業供應商關系管理探析
8.2.1 百貨業供應商關系管理簡述
8.2.2 百貨業供應商關系管理的作用
8.2.3 國內百貨業供應商關系管理中的問題
8.2.4 百貨業供應商管理的發展趨勢
8.3 中國百貨業的營銷
8.3.1 百貨店間常用的促銷手段
8.3.2 百貨商場營銷策劃的三個主要因素
8.3.3 百貨業營銷中應避免的誤區
8.3.4 百貨店的促銷建議
8.4 大型百貨分析
8.4.1 現代大型百貨市場定位模式探析
8.4.2 大型百貨零售業市場的內部准入條件
8.4.3 大型百貨零售企業服務質量的要素構成
8.4.4 大型百貨店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8.4.5 大型百貨店市場制勝的發展策略
第九章 其他零售業態分析
9.1 大賣場
9.1.1 大賣場業態概述
9.1.2 中國大賣場業態發展拐點已現
9.1.3 大賣場的供應商組合和管理
9.1.4 其他零售業態對大賣場產生的競爭力
9.1.5 我國大賣場業態發展方向
9.1.6 我國大賣場經營策略
9.2 倉儲式商場
9.2.1 倉儲式商場發展歷史
9.2.2 倉儲式商場經營分析
9.2.3 倉儲式商場發展分析
9.2.4 倉儲式商場發展中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9.2.5 中國倉儲式商場的發展對策及建議
9.3 專業店
9.3.1 專業店的變遷過程
9.3.2 專業店的發展及經營特色
9.3.3 專業店的發展特點
9.3.4 中國專業店的發展現狀
9.3.5 外資專業店在中國發展之路解析
9.4 專賣店
9.4.1 專賣店概述
9.4.2 對專賣店營銷的思考
9.4.3 針對加強專賣店建設的建議
第十章 中國零售業區域分析
10.1 北京零售業
10.1.1 北京零售業競爭力水平穩步上升
10.1.2 北京零售業態發展分析
10.1.3 2008年北京零售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10.1.4 北京連續兩年成為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最高城市
10.1.5 2009年北京零售業突出現象及對2010年的影響分析
10.1.6 北京零售業開放程度占據全國各城市首位
10.1.7 北京連鎖超市業保持較好發展態勢
10.2 上海零售業
10.2.1 上海零售業業態分析
10.2.2 上海零售業從傳統轉向現代
10.2.3 上海開展零售業節能降耗舉動
10.2.4 2008年上海消費品零售市場保持快速增長
10.2.5 2009年上海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4%
10.2.6 2009年上海百貨店業銷售額突破300億大關
10.2.7 2010年上海世博園區半年銷售額可達21億元
10.3 重慶零售業
10.3.1 重慶零售業五大商圈分析
10.3.2 2008年重慶零售業創歷史之最
10.3.3 2009年1-10月重慶消費品零售市場運行回顧
10.4 廣東零售業
10.4.1 2007年廣東零售業銷售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
10.4.2 2008年廣東零售業市場四大特點
10.4.3 2009年廣東消費品零售市場增長情況
10.4.4 廣東零售業信息化水平低制約其未來發展
10.4.5 廣東超市業趨向多元化
10.5 長三角零售業
10.5.1 長三角零售業的市場格局
10.5.2 長三角零售業發展中的現象分析
10.5.3 2008年長三角零售業全面下滑
10.5.4 長三角零售業的發展趨勢
10.5.5 長三角地區零售市場的發展趨勢
第十一章 中國零售業的國際化
11.1 中國零售業國際化發展綜合狀況
11.1.1 零售業國際化的含義和特點
11.1.2 中國零售國際化的戰略選擇解析
11.1.3 中國零售業國際化排名全球第六
11.1.4 零售業國際化的經驗與啟示
11.2 中國零售業中的外資
11.2.1 外資零售巨頭細化在華布局
11.2.2 外資零售「抄底」內地二三線市場
11.2.3 外資零售企業在華經營策略研析
11.2.4 外資零售企業進入產生的問題及對策
11.2.5 2009年外資零售品牌在華戰略解析
11.3 中國零售業國際化戰略探討
11.3.1 本土零售業國際化的必要性分析
11.3.2 零售國際化對中國本土企業的優劣影響分析
11.3.3 本土零售業的戰略發展分析
11.3.4 中國零售業應對零售國際化的對策和建議
11.3.5 本土零售業跨國經營的戰略抉擇
11.3.6 本土零售企業要加大自有品牌開發
11.4 零售業國際化的區位分析與空間擴張模式研究
11.4.1 零售業國際化空間分布特點
11.4.2 零售業國際化區位進入的理論判斷
11.4.3 零售業國際化空間擴張模式簡析
11.4.4 對中國零售企業國際化擴張的結論
第十二章 零售業的連鎖經營
12.1 零售業的連鎖經營概述
12.1.1 零售業連鎖發展內涵和價值觀
12.1.2 現代連鎖店對中國零售業模式的影響
12.1.3 連鎖零售企業的財務管理分析
12.2 2005-2008年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零售業數據分析
12.2.1 2005年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零售業
12.2.2 2006年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零售業
12.2.3 2007年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零售業
12.2.4 2008年中國連鎖零售業基本數據分析
12.3 中國零售連鎖業面臨的挑戰及發展
12.3.1 危機影響零售業連鎖百強門店增幅
12.3.2 中國連鎖零售業面臨嚴峻挑戰
12.3.3 中小型連鎖零售企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2.3.4 連鎖零售企業能耗現狀及節能環保措施
12.3.5 連鎖零售企業的管理策略
12.4 連鎖零售業的前景
12.4.1 連鎖經營成為中國零售市場主流業態
12.4.2 零售連鎖店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
12.4.3 連鎖成為21世紀零售業的發展方向
12.4.4 連鎖零售業未來發展將多樣化
第十三章 中國零售業的信息化及電子商務
13.1 零售業的信息化分析
13.1.1 中國零售業信息化的發展概況
13.1.2 零售創新需要進行信息化建設
13.1.3 零售業靠信息化打造時代競爭力
13.1.4 零售信息化必須要求信息對稱
13.1.5 零售企業的信息化的商業模式
13.1.6 大型零售企業信息系統內外部功能的提高
13.2 零售業信息化的問題及發展展望分析
13.2.1 中國零售行業信息化遭遇三難關
13.2.2 零售業信息化建設的方式分析
13.2.3 制定我國零售業信息化規劃的思路
13.2.4 2010-2011年中國零售業信息化投入將繼續擴大
13.2.5 我國零售業的信息化發展趨勢
13.2.6 零售業信息化將開始重大轉型
13.3 零售業與電子商務
13.3.1 零售業的電子商務程度化分析
13.3.2 中國零售電子商務仍處在起步模式
13.3.3 網上零售模式的發展
13.3.4 零售業的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
13.3.5 中國零售業電子商務的模式及策略
13.3.6 中國網路零售業的發展前景分析
13.4 中國零售業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13.4.1 中國零售業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3.4.2 中國零售類電子商務中的問題
13.4.3 中國零售業電子商務發展內部信息化策略
13.4.4 中國零售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外部策略
13.4.5 電子商務提升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十四章 零售業物流體系分析
14.1 中國物流業概況及第三方物流分析
14.1.1 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狀況
14.1.2 物流業繪制振興調整規劃新藍圖
14.1.3 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結構分析
14.1.4 第三方物流企業經營戰略類型分析
14.1.5 第三方物流深入采購與生產運作的方法
14.1.6 中國航空快遞企業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
14.1.7 第三方物流企業在電子商務中的發展前景
14.2 物流與零售企業
14.2.1 現代物流是零售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14.2.2 倉儲物流是零售供應鏈的利潤源
14.2.3 零售企業跨區域發展的物流服務及評價
14.2.4 零售物流專業化合作成趨勢
14.3 我國零售物流行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4.3.1 零售業「冷落」第三方物流原因解析
14.3.2 中國零售企業物流環節的不足之處
14.3.3 我國零售業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4.3.4 我國零售企業物流存在的共性問題解析
14.3.5 零售企業現代物流策略的開展
14.4 連鎖零售業的物流
14.4.1 中國連鎖零售業物流配送的概況
14.4.2 第三方物流與連鎖零售業的結合趨勢
14.4.3 零售業的缺貨率原因及缺貨對策
14.4.4 中國連鎖零售業物流的趨勢
第十五章 中國的流通業
15.1 中國流通業現狀
15.1.1 流通力的內涵及流通業的重要性
15.1.2 我國流通體制改革和體系建設發展階段
15.1.3 1978-2007年間我國流通業發展成就和特點
15.1.4 2008年我國流通業整體發展狀況良好
15.1.5 2009年中國流通業運行情況回顧
15.1.6 中國流通業的誤區及對策
15.1.7 金融危機對國內流通業的影響及發展建議
15.2 中國部分行業的流通分析
15.2.1 中國家電流通業的發展歷程
15.2.2 中國鋼材流通體系建設分析
15.2.3 中國葯品流通監管邁入網路時代
15.2.4 中國汽配流通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
15.3 中國農村流通體系分析
15.3.1 中國農村市場流通業發展現狀
15.3.2 中國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和市場機制發展分析
15.3.3 中國農村市場流通存在的問題分析
15.3.4 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的建議
15.4 流通業的趨勢
15.4.1 國外流通業發展的新趨勢向
15.4.2 全球經濟環境下流通業的整合趨勢
15.4.3 中國流通業的整體發展趨勢預測
15.4.4 2010年中國流通業展望
第十六章 上市公司數據分析
16.1 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
16.1.1 公司簡介
16.1.2 2008年1-12月新世界經營狀況分析
16.1.3 2009年1-9月新世界經營狀況分析
16.2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6.2.1 公司簡介
16.2.2 2008年1-12月王府井經營狀況分析
16.2.3 2009年1-9月王府井經營狀況分析
16.3 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16.3.1 公司簡介
16.3.2 2008年1-12月蘇寧電器經營狀況分析
16.3.3 2009年1-9月蘇寧電器經營狀況分析
16.4 廣州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6.4.1 公司簡介
16.4.2 2008年1-12月廣州友誼經營狀況分析
16.4.3 2009年1-9月廣州友誼經營狀況分析
16.5 重慶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
16.5.1 公司簡介
16.5.2 2008年1-12月重慶百貨經營狀況分析
16.5.3 2009年1-9月重慶百貨經營狀況分析
第十七章 中國零售業的競爭格局
17.1 中外零售企業競爭力的比較研究
17.1.1 管理技術的比較
17.1.2 人力資本的比較
17.1.3 企業規模的比較
17.1.4 營銷戰略比較
17.1.5 中外資零售企業所在國政府管理的比較
17.2 零售業的競爭結構分析
17.2.1 零售業的高度競爭性
17.2.2 規模化的趨勢和不同規模之間的競爭
17.2.3 零售業的進入威脅和進入壁壘
17.2.4 替代威脅及「業態」的多樣化
17.3 中國零售業的競爭現狀
17.3.1 中國內外資零售企業的競爭格局
17.3.2 中國零售業競爭格局的變化
17.3.3 中國零售業的低價運作競爭
17.3.4 中國零售業的競爭誤區和失范
17.4 中國零售業的競爭戰略
17.4.1 中國零售企業的競爭戰略定位分析
17.4.2 中國零售業競爭戰略模式的探析
17.4.3 中國零售業競爭的信息戰略
17.4.4 提升內資零售業競爭力的策略
17.4.5 提高中國零售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17.5 提升本土零售業競爭力的對策分析
17.5.1 本土零售企業的競爭優勢分析
17.5.2 本土零售企業競爭力的劣勢分析
17.5.3 本土零售業的競爭戰略分析
17.6 服務利潤鏈下零售企業競爭策略探討
17.6.1 服務利潤鏈理論概述
17.6.2 服務利潤鏈關系模型的構建
17.6.3 服務利潤鏈理論在零售企業的運用
第十八章 零售業的品牌與營銷
18.1 零售業的品牌
18.1.1 零售企業品牌體系的建立
18.1.2 零售企業自有品牌的渠道整合功能
18.1.3 大型品牌零售企業及其社會責任
18.1.4 零售企業品牌管理中應處理好的關系
18.2 零售業自有品牌發展概況
18.2.1 零售業自有品牌全球化的發展背景
18.2.2 零售業自有品牌中國本土化進程
18.2.3 零售業自有品牌國內市場競爭激烈
18.2.4 零售業自有品牌發展建議
18.3 零售業的營銷
18.3.1 零售企業體驗營銷戰略的實施
18.3.2 以文化特色促零售業營銷
18.3.3 零售業直銷分析
18.3.4 中國零售業營銷的趨勢特點
18.3.5 未來零售市場以營銷創新決勝負
18.4 零售業網路營銷分析
18.4.1 網上零售發展現狀
18.4.2 零售業網路營銷概述
18.4.3 我國零售業網路營銷調查分析
18.5 零售業營銷策略創新分析
18.5.1 商品采購策略
18.5.2 國際化戰略
18.5.3 市場細分策略
18.5.4 連鎖化策略
18.5.5 新業態策略
第十九章 零售業的投資分析
19.1 國際零售業跨國投資分析
19.1.1 零售業國際投資的影響因素
19.1.2 零售業國際投資的特點
19.1.3 零售業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
19.2 中國零售業投資評估
19.2.1 中國零售業投資環境變化分析
19.2.2 國內零售業投資機會
19.2.3 我國零售業的投資價值
19.2.4 我國零售業盈利性分析
19.3 投資風險分析
19.3.1 國內的政策風險
19.3.2 外資不斷湧入的產業風險
19.3.3 投機型模式造成的零售業風險
19.4 投資建議
19.4.1 加快搶占市場空白點
19.4.2 充分運用並購重組策略
19.4.3 投資超市項目以規模化取勝
19.4.4 謹慎進入百貨業
19.4.5 仔細了解零售店鋪審批程序
第二十章 零售業的發展前景及趨勢
20.1 國際零售業的發展趨勢
20.1.1 全球百貨零售業的發展趨勢
20.1.2 國際零售業的主要發展趨勢
20.1.3 世界零售業發展趨勢
20.1.4 國際零售業的變化趨勢
20.1.5 亞太地區零售業的發展趨勢
20.2 中國零售業發展前景預測
20.2.1 未來我國零售業發展前景展望
20.2.2 2010年中國零售業發展預測
20.2.3 2010-2012年我國零售業發展趨勢
20.3 中國零售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20.3.1 零售業業態的多元化
20.3.2 經營方式特色化
20.3.3 企業發展規模化
20.3.4 市場定位科學化
20.3.5 企業經營國際化
20.3.6 管理手段的現代化
20.3.7 自助購物普及化
2. 中國房價走勢2015年月份趨勢圖
要畫出具體的走勢圖較難,因為主觀意向,意義不大。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宏觀的方向預測。從今年7月份開始,房價有在全國松動的跡象,最最牛市的廈門房價,也在最近二周轉向下跌了。我們還要注意另外幾個動向:1、李嘉誠去年已經將內地房地產項目全部賣掉了,要知道,這是一個及其精明的資本投資家;2、最近兩個月,連跌7年的滬市指數開始悄悄從底部抬起,難道這跟房價的下跌有某種關聯嗎?此外,從經濟學規律看,任何曾經狂漲過的商品都會出現一個相當長時間的合理回落,股市、大宗商品期貨與現貨、黃金白銀、藝術品市、郵票市等都有過這種熊市經歷,難道就中國房價不服從這個規律嗎?因此預測:2015年,中國房價將實際下跌5%以上(包括送面積、送車庫、打折、送汽車、送裝修、送傢具等變相降價),各地並不一致.我曾經對股市、期貨、黃金白銀的下跌幅度都做過相當精準(准確率85%)的預測,目前,唯一沒有預測准確兌現的就剩下房價了(我曾經預測房價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轉向下跌,下跌3-5年以上,跌幅35%-50%不等,。但是預測錯了,僅僅浙江省驗證了這個預測。從2012年7月開始下跌,到上月底,浙江省各城市平均房價下跌20%多,其中溫州市下跌36%為最多),我難道真的要栽在這里了?
2014年8月5日我做了上述回答,至今已經過去快11個月了。現在經過時間的檢驗,驗證了我的預測是正確的。從去年8月到本月,中國70個主要城市的二手房房價(一手房數據,因為開發商和政府都保密,沒有統計)平均下跌幅度為12%多一點。下跌最少的是上海,僅僅4%;下跌最多的是浙江溫州,達32%。按照趨勢性,預測房價還要下跌3年以上,剩餘跌幅應該大於20%。預測溫州二手房價最終跌破10000元每平米,也就是從最高價36000元算起,最大跌幅超過70%。所有二線城市的總跌幅都不會少於30%。
3. 2015年中國經濟怎麼樣,看完這幾張圖就懂了
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5年的全年主要經濟數據,經濟同比增長6.9%,這是我國自1991年以來最低的經濟增速。從歷史經驗看,高增長後經濟增速下降是一個自然現象。對於後發追趕國家,經濟增速在經歷一個高速增長期後,隨著後發優勢逐漸減弱,經濟增速都會趨緩。當人均GDP達到中高收入並接近高收入水平的時候,經濟增速就會出現明顯放緩。而且從多數國家來看,一旦進入減速期,經濟增速往往在較短的時間內大幅回落,通常增速會下降40%到50%,東亞的日本、韓國都是如此。我國當前正在經濟增速換擋期,2012年以來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但累計降幅低於同期日、韓的降幅,2012年至2015年4年增速分別為7.7%、7.7%、7.3%和6.9%,年度降幅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大大減緩了經濟增速換擋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對大國經濟而言,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每個百分點代表的增量和以往大大不同。2015年中國經濟規模已達到10.8萬億美元,2015年1個百分點的增量,相當於5年前的1.5個百分點,相當於10年前的2.6個百分點。
看待中國經濟減速,需要放到全球低增長、低通脹和高負債大背景下。當今的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做到獨善其身。從與世界平均增速的關系看,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速的彈性並沒有明顯下降。自1991年以來,全球平均經濟增速為3.6%,我國平均增速為全球經濟增速的2.7倍。2015年全球經濟增速約為3.1%,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持續下行,仍為世界平均增速的2.3倍。
從國際橫向比較看,在佔全球GDP82%的前25位經濟體中,我國經濟增速僅略低於調整核算方法後的印度的增速。在我國經濟減速的同時,我國經濟總量、國際貿易、對外投資佔全球的份額都保持上升態勢,表明我國總體競爭力沒有下降。特別需要提到的是,隨著美聯儲加息、大宗商品大幅走低和我國經濟轉型調整,2015年國內國際金融市場都出現了較大波動,我國經濟經受住了股市、匯市波動的考驗,保持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總體態勢。
當下,國際上仍有對中國經濟數據質疑的聲音。一些人提出,中國經濟增速存在虛高,實際增速僅有6%左右,甚至5%左右或更低。他們的依據大致為三類,一是根據中國能源消費與GDP的歷史關系,二是根據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的實物量(或綜合指數)與GDP的關系,三是根據各種編制的經濟同步指數與GDP的關系。這些數據校驗的方法,在經濟結構相對穩定的時期,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如果脫離了這個前提,校驗的結果會大打折扣。
由於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濟結構出現了不同以往的轉折性變化,比如鋼鐵生產出現2000年以來首次負增長;水泥產量出現1990年以來首次負增長;發電量和用電量出現了1978年以來首次零增長;第三產業佔比超過50%,服務業首次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產業等,這些都是不同以往的重大結構變化。過去,我國經濟增速與工業密切相關,工業增加值與GDP的相關度很高,用工業產值或重要工業產品實物量都能較好地預測GDP增速,但當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和比重大幅度下降時,這種方法自然也需要調整。發達國家歷史上有一個能源消費的「倒U」規律,隨著工業化進程推進,單位GDP能耗會明顯上升,當發展到工業化後期,單位GDP能源消費強度則會下降。在倒U曲線左側時用能源消費檢驗GDP增速會比較有效,而處於倒U曲線的頂部或右側時,仍沿用過去的歷史關系來檢驗則會失效。
特別是,在我國工業領域存在嚴重過剩產能的背景下,鋼鐵、煤炭、建材、水泥、發電等都存在產能利用率明顯不足的問題,如果仍沿用過去的方法,用這些基礎工業的產品產量來檢驗我國經濟增速,得出的結論會更悲觀。例如我國41個工業產業整體利潤為負增長,而虧損主要來自煤炭、黑色金屬開采、油氣、鋼鐵、有色、建材等六大行業,扣除這六個行業工業整體利潤仍為正增長。如果再沿用鋼鐵、煤炭、水泥和發電量合成實物指數來檢測GDP增速,得出的結論就會明顯偏頗。正是由於忽視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目前部分研究給出了質疑中國數據的結論。如美國企業聯合會用工業實物量,花旗銀行以鐵路貨運量、發電量和銀行信貸余額增速3項指標合成的指數和工業產值數量等來檢驗我國GDP增速,得出我國GDP增速僅5%左右的觀點,都存在同樣的邏輯和方法問題。
由於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的任務艱巨,2016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取得實效,則「十三五」前期經濟運行有望逐步趨穩。其實,增速是高一點,還是低一點,不是問題的核心,最重要的是看就業穩不穩定,收入增不增長,企業盈不盈利,國家是否有稅收,環境是否能改善。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過了追求數量的階段,重在提高質量和效益。只有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改善,才能讓老百姓真正有獲得感。
4. 2015年我國市場投入多少億
年09月22日10:35 中國新聞網 新聞爆料:[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82081166
中新網9月22日電 國新辦2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介紹,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邁向新的台階,實現連續13年快速增長,創下了1456.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佔到全球流量份額的9.9%,同比增長 18.3%,金額僅次於美國(2999.6億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投資流量超過同期吸引外資規模,實現資本凈輸出。
張向晨介紹,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投資流量躍居全球第二,超過同期吸引外資規模,實現資本凈輸出。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邁向新的台階,實現連續13年快速增長,創下了1456.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佔到全球流量份額的9.9%,同比增長18.3%,金額僅次於美國(2999.6億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1286.5億美元),並超過同期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356億美元),中國當年的實際使用外資是1356億美元,實現資本項下凈輸出。2002-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幅高達35.9%,「十二五」期間中國 對外直接投資5390.8億美元,是「十一五」的2.4倍。
二是存量全球排位居第八,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4萬億美元。截至2015年底,中國2.02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3.08萬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8個國家(地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10978.6億美元,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存量的份額由2002年的0.4%提升至 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2015年末中國境外企業資產總額達4.37萬億美元。
三是對外直接投資並購活躍,領域不斷拓展。2015年,中國企業共實施對外投資並購579起,涉及62個國家和地區,實際交易金額544.4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372.8億美元,佔68.5% ;境外融資171.6億美元,佔31.5%,並購領域涉及製造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礦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18個行業大類。中國化工橡膠有限公司52.9億美元收購義大利倍耐力集團公司(近60%股份),是2015年中國企業實施的最大海外並購項目。
四是「一帶一路」戰略扎實推進,對相關國家投資快速增長。2015年,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占當年流量總額的13%,達189.3億美元,同比 增長38.6%,是全球投資增幅的2倍。201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八成以上(83.9%)分布在發展中經濟體,在發達經濟體的存量佔比為 14%,另有2.1%存量在轉型經濟體。
五是投資涉及領域廣泛,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製造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同比分別增長了108.5%、52.3%、 115.2%。流向裝備製造業的投資100.5億美元,同比增長158.4%,占製造業投資的50.3%,帶動了裝備、技術、標准和服務「走出去」。
六是境外企業對東道國稅收和就業的貢獻增大,對外投資雙贏效果顯著。2015年中國境外企業向投資所在國家(地區)繳納的各種稅金達311.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2.9%,僱傭外方員工122.5萬人,較上年末增加39.2萬人。
此外,從《統計公報》中還可以看出,2015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國家和地區比較集中,流向中國香港、荷蘭、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群島的投資共計1164.4億美元,占當年流量總額的79.7%。
張向晨表示,從對外投資的企業結構和區域分布看,2015年,近八成的非金融類對外投資來自地方企業。地方企業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力量,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達936億美元,同比增長71%,佔全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 流量的77%。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實現78.2%、84.7%、14.2%的較高增長;上海、北京、廣東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億美元,位列地方投資前三。
張向晨指出,從2015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方式看,新增股權投資首次超過六成,債務工具佔比創歷史新低。2015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中,新增股權投資967.1億美元,佔比達66.4%;收益再投資379.1億美元,佔26%; 債務工具投資110.5億美元,較上年佔比減少一成,僅為7.6%。
(責任編輯:徐姚)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松花江幹流哈爾濱段封凍圓桌對話會: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增長先讓消費活起來 全國各地方積極出台促消費政策舉措金觀平:任務艱巨繁重 以有效措施推動經濟向好運行發揮橋梁紐帶和助手作用 助力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財政部:2022年特別國債為到期特別國債的等額滾動發行
渝昆高鐵川渝段建設穩步推進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做好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保障住建部:前10月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21萬個國家鐵數據:路1至11月份貨物運輸持續保持高位運行在大自然享受多彩生活 我國戶外運動產業蓬勃發展天氣變冷冬日游熱度上升 滑雪場推花樣套餐吸引遊客
編輯推薦
松花江幹流哈爾濱段封凍
渝昆高鐵川渝段穩步推進
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奧秘
食用菌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財經研究院
楊建華
短期關注業績增長主線
從中長期看,股市依然向好,但在股價快速上漲的背景下,短期要關注業績增長能否和股價相匹配。
中國新三板商學院
崔彥軍
企業沖刺創新層積極性減弱
現在企業擬IPO熱情下降了很多,大部分企業對於是否要沖層保層保持著順其自然的態度。
近期活動
2022年全國兩會
聚焦「中國力量」
財訪間:高端智庫專訪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報道
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特別報道
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即將召開
2022年
2021年3·15消費曝光台
2021年
中醫名醫匯 解讀中醫本源
2021年
中小銀行普惠金融之道
2022年
對話金融科技二十人
2021年
聚焦商業銀行2022半年報
2022年
金融護航六穩六保 構建雙循環
2022年
銀行業分支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巡禮
2022年
銀行業助力新市民美好生活
2022年
第一屆區塊鏈創新高峰論壇
2021年
銀行業「碳」路綠色金融
2022年
走進銀行理財子公司
2022年
銀行業譜寫2022年鄉村振興新篇章
2022年
第三屆中國醫養保險高峰論壇
2020年
區塊鏈大航海時代行業峰會
2020年
友情鏈接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
中國政府網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民政部人社部自然資源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衛健委人民銀行審計署國資委統計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海關總署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中國證券報證券日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中國經濟周刊新華財經人民財經CCTV經濟中國經濟網環球財經新浪財經騰訊財經鳳凰財經網易財經和訊國際在線金融界網站每日經濟新聞汽車投訴平台
5. 新能源行業的發展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術基礎上,系統地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聚變能、水能和海洋能等。中國風電資源主要是在東北、西北和內蒙古等地區,煤電資源主要在黑龍江、山西、內蒙古和甘肅西北等地。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川渝雲貴以及兩湖兩廣地區。但是電力消費的中心卻是在沿海地區,所以說我國能源的產生地區和電力消費中心是不匹配的,這對電網搭設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驗。
一、中國經濟整體概況
1.中國經濟現狀
目前世界經濟危機並沒有改變中國高速經濟增長的趨勢。中國未來經濟依然表現為高儲蓄、高投資、高資本與高速度,如表1所示。對於中國經濟的分析,主要從出口、房地產、內需三個部分剖析,這三個部分被稱為中國的三駕馬車,同時日益和國外接軌是中國經濟的主流趨勢。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平滑增長的過程,它和消費能力、段枯老需求能力緊密相關。產業彌補式的增長特性使得在對待一個產業時需要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能過分的打壓。但是中國經濟增長軌跡的變化將被緩慢啟動,調整的模式具有明顯的需求先導型、產業內部深化等特點。此外,中國經濟將步入一個較長時期的「次高速經濟增長時期」,人們原來所想像的各種增長模式大轉變並非想像得那麼迅猛。
2.重點關注的新興戰略產業領域
1)新能源領域:重點關注的對象包括水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地熱利用、煤的潔凈利用、和新能源汽車等。此外,核電重大專項、大型油氣田和煤層氣開發、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也頗受關注。
2)新材料領域:重點關注的對象包括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和器件。
3)信息通信領域:重點關注的對象包括感測網、物聯握升網,集成電路、平板顯示、軟體和信息服務,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元及基礎軟體產品,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和成套工藝等專項。
4)生命科學領域:關注的對象包括轉基因育種、幹細胞研究,生物醫葯、生物育種,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新葯創新、重大傳染病防治。
二、新能源分類與特徵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新能源定義為:在新技術基礎上,系統地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具體來說,包括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聚變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所以概括的說新能源的兩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新技術和可再生。
世界新能源的分類可以分為三類:傳統生物質能,大中型水電和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具體包括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據ICTresearch研究分析表明,未來的新能源有:波能、可燃冰、煤層氣、微生物、第四代核能源等能源。
三、新能源行業發展現狀
國際能源署(IEA)對2000年~2030年國際電力的需求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將最快。敗啟IEA的研究認為,在未來30年內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比其他任何燃料的發電都要增長得快,年增長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間其總發電量將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將提供世界總電力的4.4%。ICTresearch認為,IEA的研究過於保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至少應佔世界總電力的10%以上,要翻10~15倍。
1.中國新能源市場特徵
中國風電資源主要是在東北、西北和內蒙古等地區,煤電資源主要在黑龍江、山西、內蒙古和甘肅西北等地。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川渝雲貴以及兩湖兩廣地區。但是電力消費的中心卻是在沿海地區,所以說我國能源的產生地區和電力消費中心是不匹配的,這對電網搭設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驗。
2.中國新能源市場現狀
1)光伏:市場短期的陰霾不掩長期燦爛,光伏輔料的國產化機會備受關注。光伏行業正在經歷因產能擴張增速遠大於需求增速而導致的供給過剩,全產業鏈面臨價格下跌、利潤水平下降的壓力。ICTresearch認為短期內,從組件、電池片、矽片到多晶硅均面臨利潤被壓縮的壓力;但長期看終端價格的下降有利於更早實現光伏平價上網,ICTresearch維持行業長期高景氣的判斷。
2)風電:行業整合加劇,行業龍頭優勢將愈加凸顯,關注風機材料國產化的藍海市場。短期供給過剩導致的全行業價格下行壓力仍將持續。政策面對於風電製造業門檻的抬高和行業規范化治理的重視,將有利於風電行業走出無序競爭,提升行業集中度,未來行業將呈現強者恆強態勢。
3)核電:安全風險巨大,等待政策明朗。由於日本核電事故造成的深遠影響,各國相繼出台政策計劃逐步退役核電站;國內政策並未改變目前的核電建設規劃,但建設進度可能放緩,未來審批標准將愈見嚴格。
4)新型電池: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的量產啟動可期,關注電池材料商的業績釋放。政策方面目前以示範運營先行,ICTresearch認為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已經為新能源汽車運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充電/換電模式並行,為新能源汽車運營提供了必要的硬體設施。
四、細分產品詳細分析
1.世界光伏市場發展歷程
在能源緊缺、節能減排的格局下,太陽能的安全、無污染和資源無限等優良屬性註定了太陽能必將成為人類的終極能源。光伏行業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優勢三大因素的引導下將長期高速發展。如圖1所示。
2.中國與世界光伏市場規模現狀
如圖2、圖3所示,中國2015年光伏裝機量要達到10GW,這是因為中國政府對日本地震十分重視,重新檢討了能源結構,把新能源(PV)看做了重點。除了ICTresearch傳統意義上要求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以便在有限的財政補貼內最大限度的推動光伏發展外,另外一個因素是電網建設。這主要是要解決長距離輸送的問題,就是電網的建設(電網的覆蓋范圍要包含新疆、內蒙等)和輸電成本的下降(主要包含超高壓輸電和直流輸電等技術的突破)。隨著今後國家輸電網路的完善,給西北地區大規模光伏電站建設打下基礎。但是,2011年多晶硅、矽片附加值、電池片附加值、組件附加值等各光伏產業鏈走勢低位盤整。
3.光伏市場主要驅動因素及博弈方式
2011年8月1日,發改委網站正式發布非招標光伏項目實施統一上網電價。發改委將根據投資成本變化、技術進步情況等因素適時調整。如圖4所示。
2011年8月12日,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在京發布《中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路線圖》。《路線圖》分析,按照以下假設:2009年光伏上網電價為1.5元/kWh,以後每年下降8%;火電上網電價以後每年上漲6%。則到2014年,中國工商業用電價格首先超過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率先實現「平價上網」。
4.光伏市場的細分產品現狀
光伏逆變器是光伏系統核心功率調節組件,占整個並網光伏系統成本的10%~15%,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目前全球逆變器市場主要被SMA所控制,市場份額高達40%以上;KACO,FRONIUS,SIEMENS等第二梯隊廠商占據了全球約30%的份額。目前,國內光伏逆變器生產企業處在成長階段,發展潛力很大,但行業集中度高,進入難度大。
5.風電市場現狀及分析
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在經歷了從2006至2009年連續4年翻倍成長後,2010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1892萬kW,再創歷史新高,如圖7所示。中國風能市場在未來幾年行業增速將會下降,出現風機產能過剩嚴重的局面,風電采購電價補貼也將取消。ICTresearch預計從2012年開始,中國風電建設速度進入穩定增長期。
6.新型電池市場的細分產品現狀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工作開展兩年多以來,示範推廣已初具規模。截至目前,25個試點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總保有量超過1萬輛,其中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超過1千輛,建成充/換電站近100座,充電樁4500多個,示範運行總里程超過33000萬公里。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工作任務艱巨,還有較大的挑戰,需要加強協作,共同推進。
2011年,國內鋰離子電池的累計產量達到約22億只,同比增長22%;鎳氫、鎳鎘等鹼性二次電池的累計產量為約5.8億只,同比增長20%,鉛酸蓄電池累計產量為12000萬千伏安時,同比增長9%。從單月的情況來看,鋰離子電池產量增速從高位逐步回落;鎳氫、鎳鎘等鹼性二次電池月產量增速觸底反彈。鉛酸電池的月產增速呈下降態勢。
動力電池市場的放量仍需等待。對於市場最為關注的動力電池市場,ICTresearch認為前景不容質疑,但其放量啟動的時點應該2013年左右。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正處在基礎設施的完善、相關標準的確定和商業模式的確定等階段,相關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和定位的過程還都沒結束。因此其真正啟動拐點的到來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於空間同樣廣闊的儲能市場,ICTresearch認為其發展時點應該在動力電池大規模應用之後,目前受制於高成本而難給行業帶來實質影響。
五、行業整體策略建議
在面對這樣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新能源的產品廠商較多,種類較多,技術發展也比較快,所以競爭會比較激烈。因此,如何把握客戶的需求,如何應對來自國際市場的金融壓力,怎樣去尋求更好的合作夥伴,怎樣保持成本領先,技術領先,並具有環保優勢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應該深思熟慮的方面,解決這些問題,才能領跑新能源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