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股市以機構為主,那機構賺誰的錢還是散戶嗎
在美國散戶通過機構賺錢,中國機構挖坑散戶往裡跳
❷ 為什麼中國股市怕漲,而美國的股市卻怕跌
中國股市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散戶居多,漲起來就是瘋漲,而美國股市主要是機構投資者為主,股市下跌直接反應經濟下滑。
❸ 港股、A股、美股的比較
港股:
對散戶來說,交易傭金較高。我的港股賬戶交易傭金是千分之一最低HKD 100/次,有5折的活動,也要50。我在A股的賬戶,費率是萬分之三。當然,這也取決於找的是哪家證券公司。
每手股數不定,有的股票小散買不起。港股上的股票,每手股數是由公司確定的,這點與A股不一樣。誠哥投資的中國木業,我當時想買,一看每手得買十萬股。只好放棄了。
股價變化規則有趣。港股一個有趣的地方是股票出價時股價變化的最小范圍是不同的。比如價格在 20到100之間的股票,最小范圍是 在100到200之間,最小變化范圍是這使得漲和跌都更加生猛。
A股:
大部分公司都不了解。剛入市的時候成天看盤,股票多數不認識。往往是XX股份,XX重工。IT人面對這些估計會很茫然。
大盤股沒人理睬,小盤股股價虛高。賺錢得靠各種「消息」。入市時我本著「價值投資」想法,買了招商銀行,過了數月,期間漲漲跌跌,總體不賠不賺,未免太過平淡。後來聽說「魯西化工」有消息,提錢殺入,數天內就賺了10+%,獲利了結。
對個股不能融資不能賣空。散戶只能幫著抬轎子。如果有賣空的機制,或許很多A股上市公司都沒法保持現在的估值了。
美股:
匯款比較麻煩。其實美股開戶也要填不少資料,但畢竟是一次搞定就行了。但匯款沒法像銀證轉賬一樣便捷地操作。以我用光大銀行匯款為例,手續費為千分之一最低20,電報費免,中轉行費用時有時無。需要到櫃台辦理。
交易時間在晚上。這個比較對我胃口,因為白天上班太忙了。但很多人晚上更願意早點休息,所以會覺得時間不對付。
沒有股數限制,一股就能買賣。
做空也可以獲利,使得監管相對完善。
我在A股處於賠錢狀態,H股也賠著,在美股第一個月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就超過20%(中間還昏招迭出高吸低拋)。或許在美股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有運氣成分,但作為散戶,如果投資自己了解甚至熟知的公司,長期持有,比投資一些「消息」的贏面還是要大一些的。(
在中國,如何購買美國股票?
)
❹ 美國的股票和中國的股市一樣嗎
1、設立初衷不同:中國股市的設立初衷是為了解決國企的融資問題,是由頂層向下設計的,受政策影響較大。美國的股市起初並沒有過多的監管,是由下向上建立的股市,市場的力量占據主導。
2、市場主體不同:中國的股市以散戶為主體,投資跟風、追漲殺跌,市場不夠有效。美國股市以機構為主體,主體傾向於價值與長期投資。
3、公司上市要求不同:中國公司上市為核准制,企業要上市得經過發審委的批准。(今年證券法大修注冊制預期落地)。美國股市沒有監管的歷史,企業上市為核准制,保證紕漏信息真實完整即可。
其中中國和美國股市一個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國股市中大約有80%的交易量來自於散戶個人投資者。而在美國股市中,散戶投資者在股市中的交易量比例不到10%。這一巨大的差別,造成了中國股市中可以被割的「韭菜」特別多。在筆者和Jason Hsu的訪談對話中,對這個問題有過專門的討論。
上面提到的這一差別,也造成了機構投資者對於股市的價值和影響不盡相同。長久以來,中國股市的監管層一直覺得中國股市中的散戶股民太多,而機構參與度不夠。因此監管層想了不少辦法來提高機構在股市交易中的份額。
然而,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院長顧朝陽教授的研究(Gu et al, 2012)顯示,機構除了可能提高市場的監督有效性之外,也有相當的「掠奪性」。在一個充滿著「人傻、錢多」的市場中,廣大散戶就成了機構和券商聯手收割的對象。
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我們需要從券商和機構之間的關系說起。
券商分析員首先發布一個「買入」的投資建議。廣大散戶在看到該「買入」投資建議後,紛紛跟風買入,把股價推高。在股價被節節推高的過程中,基金經理乘機把手中的股票拋出。等到市場上的熱度減退,股價回落時,基金經理再在低價位將該股票買入。這樣「一買一賣」,基金經理就和券商實現了一次完美合作,完成了對散戶股民的一輪「收割」。
顧教授通過自己的研究提醒廣大投資者,在對待券商分析員發布的「強烈買入」投資建議時,我們應該多長一個心眼。特別的,我們要判斷一下被強烈買入的股票,是不是某個和該券商有緊密聯系的基金的重倉股。如果某基金重倉持有一支股票,同時和發布「強烈買入」投資建議的券商有很密切的業務往來,那麼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謹防自己成為「割韭菜」陷阱的受害者。
由於大型基金機構是券商的客戶,向他們支付交易傭金,因此券商分析報告受基金和機構的影響可能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顧教授同時提到,基金和券商之間,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利益往來關系,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社交網路聯系。而這個社交網路聯系,往往被大眾忽略,同時也難以從監管層面進行管理。
舉例來說,大約有40%多的基金經理,以前是券商研究部門的分析員。很多基金經理和券商分析員,是同學或者校友關系。這種社交關系網,意味這基金和券商之間,更多的是「合作」和「共謀」的關系,而非「互相監督」的關系。在這種關系的影響下,基金和券商有著非常多的共同利益。在這種共同利益的驅使下,機構們聯手在股市上忽悠散戶,「玩」一把個人投資者,就不那麼難以讓人理解了。
聰明的投資者,需要理解這些機構之間的互相聯系,以及它們背後的利益激勵機制。我們應該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降低自己成為「被割韭菜」的可能性,避開投資理財中的「地雷」,努力成為「投資叢林」中的倖存者。
❺ 美國股票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各佔多大的比例
從國外市場來看,證券市場的潮流應該是機構佔主導。美國、英國等是保險資金、共同基專金和養屬老基金等穩定持有股市絕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則是法人機構相互持股,也是機構占據主導地位。而且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有增無減。美國機構投資者佔美國總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養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險公司由3.3%上升到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