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為金融理論的應用有哪些
行為金融學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心理、社會動因來研究、解釋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本質上,行為金融理論是深入研究被傳統金融理論忽略的決策黑箱,它把投資決策看成是投資者在一種心理上計量風險與收益並進行決策的過程,是經濟行為科學化研究方法的一種價值分析回歸。行為金融理論從人的角度來解釋市場行為,充分考慮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以人們的實際決策心
理為出發點討論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對市場價格的影響。
行為金融理論在我國的研究仍處於理論模型和策略介紹階段,近年來也開始運用行為金融理論來研究我國證券市場上的實際問題。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1.行為金融學的心理學理論支撐。(1)認知偏差理論。人們總是依靠經驗法則做出決策,但經驗法則常常會導致一些不自覺的偏誤,特維斯
基和卡尼曼稱其為啟發式偏差。
正是這些偏差的存在使投資者在決策時容易偏離「貝葉斯法則」預期。(2)框架依賴。框架依賴是指既定的表面現象的差異也會帶來實質的改變,它反映出入們認知和情感因素的相互作用,即描述決策問題的形式模糊會影響人們對決策問題本身的認識,進而影響人們的決策和行為。
2.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1)前景理論。前景理論是行為金融理論
在經濟生活中應用最廣的理論之一。
前景理論是行為金融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礎,最先是由馬科維茨提出,由行為經濟學先驅卡尼曼和特沃茨基推動發展的。根據前景理論,
行為投資者在損失的情況下通常是風險偏好的,而在盈利時則往往是風險規避的,並且投資者損失時所感受到的
痛苦通常又遠大於盈利時所獲得的愉悅。
這與現實中的情況是基本一致的。
(2)套利限制理論。套利限制是行為金融學對經典金融理論提出質疑和修正的重要工具。經典金融理論構架中的重要支撐部分是有效市場假說(EMH)。EMH認為在市場中,理性的交易者能夠正確評估證券的價格,如果還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麼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為相互抵消,則對市場的有效性沒有影響;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這時候由於套利的存在,短期內的價格偏離
很快也會得到糾正,從而使市場能夠恢復效率。
但是,行為金融學認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條件限制,在各種客觀約束下,套利無法剔除非理性行為對理性行為的長期並且是實質性的影響,所以有效市場是存在的。
(3)行為組合理論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投資組合,最優的組合配置處在均值方差有
效前沿上。行為組合理論認為現實中的投資者無法做到這一點,
資產組合是基於對不同資產風險程度的認識以及基於投資目的所形成的一種金字塔式的行為資產組合,位於金字塔各層的資產都與特定的目標和風險程度相聯系,而各層之間的相關性被忽略。與傳統金融學不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中的投資者分為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兩類。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傳統金融學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會出現系統性偏差;雜訊交易者則不按傳統金融學行事,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
行為金融學的投資行為模型
基於非理性行為的行為金融學模型可分兩類:一類是基於投資者的有偏預期,在模型中考慮非理性投資代理人,直接引入非理性的心理和行為。
② 行為金融學底層概念及其對股市的指導
行為金融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開展的金融學研究,其本質就是研究人性,然後利用人性在金融市場錯誤獲利。之前看過《助推》、《思考快與慢》、《錯誤的行為》等心理學書籍,對於其中的理論看的是雲里霧里,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在實際中應用這些理論,有幸學習了《行為金融學》這門課程,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結合後能產生的巨大威力,也感謝陸蓉老師能夠不吝所學,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深入淺出的課程進行系統講解。
全部課程范圍6個模塊30節課,從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區別講起,告訴我們認知非理性和決策非理性會導致的錯誤行為,然後結合股市實戰告訴我們如何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如何避免犯錯、如何盡量獲利。個人覺得還是其中關於人的認知偏差部分內容講的比較透徹,而且跟實戰結合的比較緊密,後面關於股票操作部分的內容,只能限於理論分析,對於股市實戰指導意義不是很大。
一、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區別
1、二者的核心理念不同(大盤是否可預測)
傳統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應該是」什麼樣。研究的是長遠基準。認為市場不可預測的、無法戰勝的。
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真實市場「實際是」什麼樣,不能用「應該是」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可以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認為市場是有規律的、可戰勝的。
2、二者的理論基礎不同(人是否理性)
傳統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是「有效市場假說」,認為人都是理性的,市場決策會讓所有的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理性人會選對自己效用最大的那個(預期效用最大化)。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基礎是社會科學、心理學,最擅長投資實戰、制定交易策略;認為你沒辦法正確認識你的決策對象;決策並不取決於效用的絕對值,而是要看跟誰比。(前景理論、決策非理性)
3、二者對市場收益認識不同(套利可否消除價格偏差)
傳統金融學:套利是所有理論成立的基礎,零成本、無風險、正收益。
行為金融學:真實市場的套利是有限制的(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去套利,從而存在套利機會,從而存在價格錯誤。常見的三種套利方法:一是跨市場套利;二是跨商品套利;三是跨期限套利。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是有成本、有風險、不一定正收益的。
二、認知非理性
定義:無法正確認識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原因: 人在處理信息(收集、處理、輸出、反饋)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認知偏差。
1、信息收集階段的認知偏差: 一是易記性偏差 ,容易只關注自己的熟悉的、生動的、最近的信息; 二是信息發生順序 影響決策,常見的有「首位效應」和「末位效應」。
2、信息處理階段的認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 (根據代表性特徵做出沖動判斷); 賭徒謬誤 :將「大數定律」誤用為「小數定律」。
3、信息輸出階段的認知偏差:決策階段最容易犯得錯誤就是 「過度自信」, 這是人的性格決定的。過度自信產生的原因在於輸入信息無限,但是人的能力確是有上限的,雖然能力不增長了,但是自信心確還在上升。過度自信能放大市場成交量、提高市場流動性,對市場是有益的;但是過度自信會使人忽視風險、做出過度交易。影響過度自信的因素:一是專業知識會影響過度自信的程度;二是經驗會影響過度自信的程度。如何避免過度自信:站在第三方的立場評判自己。
4、信息反饋(總結)階段的認知偏差: 一是自我歸因偏差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因於客觀,找不到真正失敗成功的原因; 二是後見之明: 當事情出現結果後,誤以為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種錯覺,導致人們在估計風險時過度樂觀; 三是認知失調 :當結果與預期不一致時,對事實避而不見或扭曲,導致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饋; 四是確認性偏差: 只看自己感興趣的證據和信息,導致信息的片面性; 五是神奇性思考: 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性,雄雞一唱天下白式的謬誤。以上五種謬誤導致我們容易重蹈覆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三、決策非理性
認知和決策的區別:認知是對單個對象的了解過程;決策是對兩個或對個對象的比較選擇過程。
1 、前景理論
定義:決策依賴於參考點。人就是通過變化來體驗生活的!因此可以通過改變參考點操縱人們的決策。影響參考點的幾個因素:一是歷史水平(成交價、最高價、最低價);二是期望水平;三是同群效應(身邊人的決策)。
依據前景理論,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是損失厭惡,導致無法正確對待盈利和虧損;二是錯誤的判斷高概率、低概率事件,做出錯誤決定
(1)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定義:決策時,賦予「避害」的權重大於「趨利」,對投資者影響有二:一是讓投資者盡量避免做出讓自己損失的決定;二是讓投資者難以止損。
損失厭惡的表現:盈利的時候,會厭惡風險,選擇「落袋為安」;虧損的時候,不願意接受確定性損失。
損失厭惡的危害:在熊市中讓你不想把虧損變成事實、風險偏好讓你想搏一把,雪上加霜;在牛市中一是容易落袋為安;二是出現「賭場錢效應」(賺錢很容易時,會輕視風險)。
損失厭惡的克服:熊市中盡快賣出;牛市中克服參考點影響,忘記買入價位,根據預期做決策(動態思維,不要總是往前看,要多看現在,徐棄郁的《英國簡史》中體現的也是這種思維方式)。
(2)概率偏度
定義:概率偏度發揮的是概率權重的作用,在考慮收益和風險的時候,要注重「偏度」。概率權重與決策權重的轉化是非線性的,事件的決策權重不等於事件發生的概率。
四種表現及危害:一是高估「低概率」會讓人做出非理性相反的決定,如坐飛機、打新股;二是低估「低概率」,會讓人忽視風險;三是低估「高概率」表現為不重視資本配置,容易忽視確定性高的項目;四是高估「高概率」容易發生在連續決策事件中,忽視決策鏈條的長度,讓自己置於風險之中。
2 、狹隘框架
定義:決策時沒有全局觀。
機理分析:觀察立體的金融市場可以區分兩個維度:一是橫截面維度(同一時刻不同的投資品種);二是時間維度(一個投資品種在不同時間的表現)。
橫截面維度:不要過度關注單支個股的變化,而是考慮與組合資產之間協調波動的方向及幅度,否則就要陷入狹隘框架的陷阱。
時間維度:每日清點資產,會增加參考點效應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如何避免「回頭看」?擺脫參考點影響。看看股票在當下價格的時候,你願意持有的倉位。
3 、心理賬戶(塞勒)
定義:與真實賬戶對應而言,通常表現為與心理賬戶不對等。
產生機理:決策行為不受真實賬戶影響,而是受心理賬戶影響。人的心理賬戶有多個,彼此分割。
危害:一是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眼光,不能全局看問題,因厭惡損失導致投資過分保守;二是總組合對於投資者並不是最優的。例如旅遊消費中先付費的體驗優於後付費的體驗;福利和工資分開發更加有利於提高幸福度。
如何避免心理賬戶的干擾:通盤考慮所有賬戶資產。
4 、博弈
金融投資其實就是在猜別人,你認為別人是怎麼想的,比你是怎麼想的更重要。
投資應該以他人的看法作為決策依據。
四、常見錯誤
1 、買熟悉的股票(分散化不足)
產生原因:人在心理上有模糊規避的傾向。
危害:分散化不足
風險:投資的變動方向與你現有資產的變動方向一致。風險與風險源成正相關性。
破解:降低風險應該配置與現有資產波動不相關的資產。按行業配置防禦性、周期性股票。
2 、簡單分散化
資本配置是指資金在股票、債權、銀行存款中的配置比例,對總收益影響超過90%。理性投資者應該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合適的資本配置。最優資本配置應該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取決於三個變數:資產收益、資產風險、自己的風險偏好
3 、過度交易
過度交易的本質在於:投資者相信自己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具備交易條件,可實際上,這些信息根本不足以支撐任何交易
過度交易的影響因素:一是性別因素:男性交易頻率更高,單身男性更加頻繁;二是理性程度弱的人易於頻繁交易;三是方便的交易方式、緊密的朋友圈、交易經驗都會導致頻率增加。
如何避免過度交易:獨處和靜思
4 、賣出行為偏差
表現:「售盈持虧」,投資者不願意以低於購買價格出售資產。
機理分析:前景理論,人在收益和損失區域的風險偏好不同。盈利時,討厭風險,希望落袋為安;虧損時,偏好風險,希望放手一搏。
如何克制: 一是 認識到處置效應是一種決策錯誤,出售行為應該忘掉過去,向前看,賣出未來預期收益低的; 二是 舉一反三,多了解類似現象,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5 、買入行為偏差
買入行為偏差的幾個特徵: 一是追漲 ,背後的機理是投資者總是容易「往回看」,以為歷史會重演,實際上是自己的幻覺;正確的做法是不要沖動、不要「往前看」受過去信息的影響; 二是有限關注 :背後的機理是只要是引起關注的事件,三種情況(放量、新信息發布、漲跌停)都會引發買入(因為中國股市無法做空); 三是容易重復做同一隻股票 ,正確的做法應該多看不同的股票; 四是攤薄成本偏好(低吸), 這是由狹隘框架和參考點位效應造成的。
6、羊群效應
定義:放棄自己判斷,追隨大眾的決策。
追隨的弊端所在: 一是 概念股炒作沒有基本面支撐; 二是 羊群效應產生過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師、媒體、機構投資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誘使投資者成為「羊群」; 三是 投資者容易被高收益、低概率事件吸引。
五、如何預測大盤
幾個概念:
(1)貼現值:股票現在的價值;
(2)價格:股票未來所有股息的貼現值;
(3)市盈率(P/E):股票的價格/每股收益;預測的時候只要看P值,如果股價過高,就會向下波動。高水平的市盈率是由投資者的情形導致的。
行為金融學派認為大盤是可預測的,其原理是:價值和價格之間存在過度波動的現象,根據股息的貼現,是可以預測股價的。採用的工具是:比較貼現值和股價的波動關系,而且該理論可以用歷史數據進行驗證。
大盤的可預測周期為10年,對於股票的短期指導性不大,但是可以用來判斷當期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通過經濟景氣的先導指標、企業財務預測獲得部分指標計算股票市場波動的基準,然後將股票市場與該基準比對。
六、如何配置股票
該部分有幾個點: 一是要買入並持有股票。 因為從歷史數據分析來看,股票的年化收益率為10%,所以應該持有股票,但是問題時如何在合適的時間買入並持有股票? 二是要看交易量: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資者的意見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則分歧越大,這個時候就有獲利機會。交易量的理論基礎是米勒假說。 三是多看換手率 (其實和交易量是一回事),換手率下降前,可以買入;當換手率快速下降的時候,賣出。四是利用博傻理論獲利,其核心思想是快速交易、不能長期持有股票不動。
附:米勒假說
定義:市場均衡的時候(也就是沒有成交量),價格是高估的,價格反映的是樂觀者的預期。
兩個條件:一是投資者有價格分歧;二是市場有賣空約束。
兩個推論:一是分歧越大、股價越高估;二是越是難賣空,股價越高估。
指導意義:一是告訴我們股價有泡沫是常態;二是越是放量、越要警惕泡沫;三是要多關注賣空困難的市場和證券;
七:如何制定交易策略
行為金融交易策略定義:利用行為金融學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前提條件:一是投資者要犯錯,使得價格不等於價值;二是需要做與犯錯的投資者方向相反的操作;三是價格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斂。
兩大優勢:一是節約成本,通過策略模型替代市場調研;二是人為干預少,阿姨有效控制風險
1、行為組合策略原理
本質:使得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盈利。
找到異象因子,並驗證其真假。檢驗的四步走:一是把市場上所有具有「異象特徵」的股票排序;二是把排序好的股票分為10等分;三是構建對沖組合;四是檢查組合風險。(這種方法適合於機構,不適用於個人)
2、規模策略和價值策略
規模溢價效應:規模不同的公司,股票收益不一樣。在中國更適合買小盤股。
價值溢價效應:市盈率低的股票收益更高。
3、運用好股價規律
一是長期反轉策略,利用的是投資者過度反應的心裡偏差,產生的股價過高或過低現象;二是慣性效應;追漲殺跌,利用的是投資者對信息反應不足的心裡偏差。區分二者的原則是時間長短,前者是利用長期價格規律、後者是利用短期價格規律。
4、應計交易策略
看財務報表時,在關注每股收益的同時,必須看應計項目的多少,這才是反應一個股票的真實價值。買入應計項目少、賣空應計項目多的股票,可以獲得收益。
應計項目=應收賬款一應付賬款+存貨(應收賬款越多,盈利質量越差;應付賬款越少,盈利質量越差;存貨越多,盈利質量越差),綜上,應計項目越高,公司盈利質量越差。
每股收益反應的是盈利水平、應計項目反應的是盈利質量。
5、盈餘公告後漂移
好消息使股價上漲、壞消息使股價下跌,可以根據公布消息後進行股票操作;但是要注意看看好消息的力度,是否已經被提前預知,沒有提起預知的好消息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構建策略的時候應該按照沒有被預期到的盈利增長來排序。但是因為在中國,好消息都會提前泄露,所以該策略並不適用於A股。
③ 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分析
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分析
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形成羊群效應的主要原因,只有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資者及時掌握真實有效並且全面的信息,市場才能夠逐漸變得公平。那麼,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如何預防羊群效應呢?
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的研究進入金融領域,行為金融學理論在對一系列不同於有效市場假設的異常現象的研究中不斷發展壯大;其中羊群行為作為行為金融學理論的一個分支,備受學者關注。羊群行為是股票市場異象之一,它難以用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基礎之上的傳統金融理論進行合理解釋。它的概念來源於動物界,意指動物們群居生活、成群移動等行為;後來這個概念被引申來描述人類社會現象,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思考、感官和行動,採取跟大多數人一致的策略,以期降低決策失敗的風險,減少行動成本,盡可能地增加收益。隨著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這一概念被進一步引人金融市場,用以表達在信息不確定下,投資者的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出現“羊群效應”、“聚集效應”,導致股票價格就出現系統性的偏差。本文主要針對股票市場上的羊群效應進行研究探討。
1羊群效應的概念及特徵
羊群行為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的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也被稱為“從眾效應”。金融市場上的羊群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有限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環境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的決策;或者過度依賴於輿論,而不考慮自己得到的信息的行為。由於羊群行為具有傳染性,因此把存在於多個行為主體之間的羊群行為現象稱為羊群效應,主要研究信息傳遞和行為主體決策之間的相互影響及這種影響對信息傳遞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羊群行為的特徵包括:(1)先做出決定的投資者的行為對後面大多數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2)常常會導致投資者形成錯誤的投資決策;(3)當投資者發現決策錯誤之後,會根據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經驗做出相反的決策,從而開始新一輪方向相反的從眾。從羊群行為的特徵可以看出,羊群行為的出現有兩個條件:首先,別人的決策行為是可以觀察到的,否則無法模仿;其次,所有決策並不是同時做出的,而是有先後次序發生的。行為金融學是通過對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心理偏差的系統分析來描述羊群行為的。當證券市場面臨眾多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其心理因素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人類固有的行為模式會不知不覺地主宰著投資者的行為。每一個投資者開始總是試圖進行理性投資,並希望規避風險。初始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強化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擴散和放大。
2羊群效應的形成原因
機構投資者的特點是既有個體的行為特徵又有群體的行為特徵。在股票市場中,一方面投資基金的投資決策主要由基金經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資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基金經理個人的投資行為特徵;另一方面,投資基金由於是群體性的研究,其信息來源比一般個體投資者要廣得多,故而股票市場的投資行為又帶有群體行為的特徵。因此,股票市場中羊群效應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機制因素
(1)機構投資者的委託代理機制不完善
從投資股票者來看,作為代理人其目標是讓委託人的滿意度最高,盡管在投資初期,基金公司對投資策略、投資風格、投資理念也做了詳細地制定,但是畢竟是要取悅委託人。因此,基金公司原先的投機策略不得不讓位於對名譽的維護,不得不從眾和跟風。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果採取同其他基金同業相同的投資策略,則至少可以取得平均收益水平,相同的策略操作產生了羊群效應。
(2)缺乏信用經濟基礎
股票市場的建立需要發達的信用經濟基礎,但對於信用體系不健全的中國來說,必然會帶來不健全的股票市場。同時市場基礎不完善的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性較大,當投資者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時,特別是當投資者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做出正確判定時,投資者將會明顯地追隨其他人的觀點。市場波動性越大,市場風險越大,投資者的預期就越不確定,這時候投資者會更多地觀察他人的交易行為並加以模仿羊群行為程度增大。
(3)可供股票投資者選擇的優質品種不多
由於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股票估值偏高,具備投資價值的優質藍籌股和績優成長股的數量過少,稀缺的優質公司股票就當仁不讓地成為基金追逐的對象。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機構投資者在挑選自己投資組合時都紛紛追逐市場熱點,同時買賣相同的股票,選擇那些業績突出,盈利能力強,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龍頭企業,這樣就形成了眾多機構投資者同時投資於少數藍籌股績優股的現象,產生基金投資的“羊群”效應,交叉持股自然不能避免。
(二)投資者自身因素
(1)投資理念模糊、投資知識缺乏
我國股票市場上投資者大多數缺乏專業的股票投資知識,這表現在投資者無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或對國家出台的政策不能從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經濟的動向不能很好的把握,這就造成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無法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斷股票的價值,很容易形成混亂的投資局面。同時市場上那些專業的投資者一般都系統學習過投資知識並且經驗豐富,對信息的把握能力也比普通的投資者要強,也能夠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大環境、整個證券市場的運行趨勢以及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這些投資者往往成為羊群效應的領頭羊,而那些缺乏專業知識的投資者成為羊群。
(2)從眾投資者的非理性跟風
從眾投資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投資者做出的決策並不完全出自其理性的分析,而更容易受情緒、心態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這樣當投資者處在投資群體當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採取與其他人一致的行動。這樣做可以使個體獲得一種安全感。當投資者做出的決策與其他人不一致的時候,投資者很容易懷疑自己的判斷進而改變自己的判斷,選擇與其他人一致的行為。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大部分缺乏專業的知識,對於那些最近幾年才加入到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來說更加缺乏相關的經驗,絕大多數投資者沒有接受投資方面專業知識的訓練,對證券市場研究能力不強,不能夠對相關的股票進行系統的合理分析,他們投資時候往往是聽取各種專家的建議,這些投資者就扮演著跟隨頭羊的“羊群”。
(3)缺乏良好的心態
我國股票市場建立時間短,多數為新股民,這些投資者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投資者抱有非理性的收益預期;第二,獲得虛假的心理安全感;第三,大眾化思維。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群體活動中,容易出現去個體化傾向,即個體的自我意識變弱,更傾向於採取與集體一致的行動。行為金融學也贊同這個觀點,並認為投資者並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資行為受其情緒、態度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
3弱化羊群效應的措施
理性的羊群效應對我國的股票市場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個人投資者缺乏專業的.知識和對市場有效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理性的羊群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投資者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獲取收益,規避風險。其次,理性的羊群效應有利於加快股票市場價格發現的速度,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維護市場的穩定,因為此時羊群效應的發生使得大量資金能夠快速的向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流入,從而優化市場的資源配置職能。除此之外,理性的羊群效應能夠促進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使得股票的價格更向其內在價值靠攏,這能有效的提高市場效率。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擴大信息披露的范圍
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形成羊群效應的主要原因,只有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資者及時掌握真實有效並且全面的信息,市場才能夠逐漸變得公平。為了增強信息市場的透明度,使投資者獲得完全公平的競爭條件,弱化市場羊群效應,就要充分和及時地披露真實信息。所有可能對股票市場中的股票走勢產生影響的信息都應該及時的予以公開,包括企業對某個項目的操作情況,如兼並和收購的各項工程的進展情況,不能等到股價急劇變化之後再披露有關資料。而由於上市公司在披露自身信息方面缺乏主觀能動性,也因此需要監管制度的約束,對於瞞報信息或者報虛假信息的上市公司應當予以嚴厲的處罰。
(二)培養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倡導正確的投資方式
羊群效應的另一重要產生原因,是由於投資者抱著投機心態的錯誤投資理念,普遍持股期限短是其一大特點,在市場出現震盪時,羊群效應會使得市場震盪進一步惡化。因此,一是通過媒體網路等方式向公眾傳輸選擇有價值的股票長期投資長期持有,以公司價值為投資目標的理念。二是加強管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紅政策,杜絕上市公司不給股東配發紅利的現象。三是對股票投資者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倡導以長期投資價值為核心的投資理念。在進行投資時應以長期平均收益為中心選擇有價股票,即選擇一個有潛力的有價股票長期持有,而不是跟風炒作。當市場中的投資者更成熟更理性時,市場中的羊群效會減少。
(三)改善股票投資市場的外部環境,拓寬投資渠道
一方面,規范上市渠道,盡可能地擴大市場的容量,並將重點放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另一方面,加快發展股票類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選擇投資組合時有更多的風險對沖工具,為投資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外部環境。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雙刀劍,不僅對股票市場起著穩定作用,同時也可能加劇股票市場的動盪。但是目前我國股票市場上推出的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等業務,門檻過高,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無法涉足,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不明顯,甚至可能成為那些機構投資者操控市場的工具,從而加劇市場短線的風險性。縱觀國外成熟的股票市場推出的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對市場所起的穩定作用,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金融衍生工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股票市場中的羊群行為,能夠為市場長期的穩定發展帶來好處。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衍生工具帶來的穩定功能,對衍生工具帶來的危害採取弱化遏制的措施。
;④ 行為金融學相關論文
行為金融學相關論文
導語:行為金融學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是一門新興邊緣學科。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關於行為金融學相關論文。歡迎閱讀!
一、行為金融學
所謂的行為金融學指的是在金融學中融入心理學的行為科學理論,通過個體行為以及這種行為內在的心理動因,對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研究和解釋。對金融市場中市場主體出現的反常和偏差行為進行分析,並且探尋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市場主體表現出的決策行為特徵和經營理念的不同,從而對市場運行的狀況和市場主體的實際決策行為進行正確的描述,並建立相應的描述性模型。對於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的研究而言,行為金融學為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首先,行為金融學打破了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的假設。
在傳統的金融理論中,認為人是基於相機抉擇、效用最大化、迴避風險、理性預期的基礎上來做出決策的。然而通過心理學的分析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在投資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其他因素,人們總是對自己的判斷過分自信,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來預測投資決策的結果,從而主導自己的投資行為。行為心理學特別指出這是一種系統性的偏離理性決策的行為,不能夠通過統計平均而進行消除。其次,行為金融學打破了傳統金融理論關於有效的市場競爭的假設。
在傳統金融理論中,非理性投資者總是為理性的投資者創造套利機會,通過市場競爭,只有理性投資者能夠倖存。然而事實上市場上常常出現大量的反常現象,通過市場競爭倖存下來的並非全是理性投資者。行為金融學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最大啟發就是:不應該將人的行為視為一種假設而予以排斥,而是應該在理論分析中進行行為分析,不僅研究從理論層面上應該發生什麼,還應該研究實際情況中發生了什麼,只有這樣才能對決策者的`投資決策進行正確的指導。
二、標准金融投資分析與行為金融的對比
證券市場效率和投資者心理到問題上,標准金融認為投資者是理性的,由投資者的理性而推導出市場和價格的理性。但是行為金融學沒有將投資者視為理性人,投資者存在認知偏差和情緒,難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預期,這種非理性的行為也會造成資產價格的偏離和市場的非有效性。兩者的差異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表現:
1、在進行信息處理時,標准金融學認為投資者能夠對統計工具進行恰當和正確的使用,行為金融學卻認為交易者在進行數據處理時依賴於啟發式處理模式,也就是過分相信過去的經驗法則,從而影響了其理性的判斷。投資者所形成的預期帶有各種偏差,因此其經驗法則也並不完善。
2、最終的決策會受到決策問題形勢的影響,標准金融認為投資者的決策不會因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干擾,金融將投資者視為理性人,認為投資者能夠對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洞察,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掌握,從而進行理性的判斷和決策。然而行為金融學卻認為決策問題的構造會影響交易者對收益和風險的理解,這是由於投資者必須依賴於問題的形式來進行決策。也就是說標准金融學認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行為是絕對獨立的,而形容金融學卻認為實際上投資者的決策是相對依賴的。
3、標准金融學認定市場的有效性,也就是即使市場上存在少量的非理性人,也不會對市場的有效性造成影響證券的價格與價值,不會發生過大的偏離。行為金融學則認為市場價格會受到相對依賴和啟發式偏差的影響,從而脫離基本價值,造成市場失去其有效性。
三、行為金融學對我國證券投資的影響
1、行為金融學的「過度自信」對證券投資的啟示。
回金融學認為,投資者在決策的過程中往往過於自信,對自己的決策力和判斷力過於高估,從而不能很好的判斷客觀情況的變化,容易造成決策的失誤。過分的自信對投資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處理信息時如果過於自信,就會對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過分相信,也就是形成雜訊交易,對於真正能夠反映實際情況的信息卻視而不見。例如投資者過分相信收集到的錯誤信息,忽視了公司的會計報表。第二,由於過度自信,投資者在對信息進行處理時往往會自動過濾不利於自己自信心的信息,過分誇大能夠增強自己自信心的信息。
2、因為金融學的「迴避損失」對證券投資的啟示。
在經濟活動中,人們遵循趨利避害的原則,也就是先迴避風險、避免損失,再想辦法取得收益。然而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中卻發現,在進行投資時人們的內心並不能正確的權衡利害,也就是先產生迴避損失的意識。在進行證券投資時人們往往考慮當產生風險時,哪只股票到損失比較小,然後再考慮收益問題。
3、行為金融學的「從眾與時尚心裡」對證券投資的啟示。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普遍具有盲從心理,其典型的表現就是追求時尚。人群之間的相互影響會極大地改變人的偏好,這種心理在金融投資領域同樣有所體現。投資者會表現出一些從眾心理和行為,也就是所謂的股市中的「羊群行為」。由於一些投資策略,單個投資者會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從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與其他人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與此相反,單個投資者如果發現其他投資者並不採取自己相同的投資策略時,可能就會對自己的投資策略產生動搖。這種情況會導致證券投資市場上的投資策略的趨同,在熊市或牛市中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明顯。
4、行為金融學的「推卸責任與減少後悔」對證券投資的啟示。
人們在進行投資決策的過程中,更願意選擇能夠減少後悔的方案。如果出現投資失誤,投資者難免會產生後悔心理,為了避免產生後悔心理,投資者往往傾向於選擇能夠減少後悔心情的方案,這種投資心理也會影響到投資者的具體決策。
5、行為金融學的「錨定現象」對證券投資的啟示。
心理學上的「錨定現象」指的是數量評估的過程中,問題表述方式經常會影響到評估值。特別是一些金融產品本身就具有模糊的內在價值,這種「錨定現象」就會對人們產生更大的影響。人們並不知道每個股票指數到底代表著多少,只是受到「錨定心理」的影響。特別是如果缺少一個准確的信息,人們更傾向於以類似的產品和以往的價格作為參照物來對當前的價格進行確定。我國的股票市場與政策的聯系非常緊密,在證券投資中,每個投資者都會對政策產生不同的反應。因為信息不完全,普通的個人投資者對政策往往做出過度的反應。機構投資者則可以提高預見性,進行反向投資。在證券市場中羊群行為非常普遍,造成了市場預測的系統偏差。
四、結束語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對證券投資進行探析,能夠為證券投資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我國的證券市場中仍然存在著「跟庄」「跟風」的現象,導致了證券投資市場的預測偏差,從而引起股票價格的偏離。如果能夠對行為金融學進行掌握,則能夠從新的視角來探析證券投資,在股市中就能夠更加游刃有餘。股市的本質是一種群體行為,投資群體的決策會對股市的漲跌產生極大的影響,這就需要證券投資者能夠掌握大多數人的行為和心理,充分利用行為金融學來為證券投資進行指導,尋找投資機會,規避投資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