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建立的背景、職能、影響分別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西方國家的貨幣信用制度危機與國際收支危機加深,希望有更強大的全球性的國際金融組織來提供長、短期貸款,以期恢復經濟和發展生產。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為爭奪世界市場而導致的「貿易戰」對各國恢復經濟的阻礙越來越大,各國對貿易自由化的呼聲越來越高。而美國憑借其在戰爭中膨脹起來的雄厚實力,對外擴張的慾望極為強烈,試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穩定的、多邊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秩序。另一方面,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新獨立的國家,急需大量資金發展民族經濟,平衡國際收支,但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援助」存有戒心,希望通過國際經濟組織的貸款來獲得所需資金。此外,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還有賴於世界經濟內在發展所提供的基礎,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不斷發展,需要各國共同干預經濟活動,並進而產生了要求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一體化的傾向,使國際經濟組織應運而生。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1944年7月,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等44國參加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旨在穩定國際金融、改善國際貿易環境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此後,美國又提出《擴大世界貿易與就業方案》,建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以補充布雷頓森林會議,該建議得到許多國家的普遍贊同,並於1947年最終形成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樣,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5年後發展為世界貿易組織),就發展成為戰後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和世界市場的三大國際協調組織。(1)世界銀行。世界銀行(WorldBank)的全稱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簡稱世行。它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世界銀行於1945年12月宣告成立,並於1946年6月25日開始正式運營,1947年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屬聯合國專門機構,在國際金融領域緊密聯系,相互配合,對穩定各會員國貨幣、促進各國經濟穩定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世界銀行的宗旨是:對各會員國用於生產目的的投資提供便利,協助會員國的復興與開發,並鼓勵欠發達國家進行生產與資源開發;通過參與私人貸款和私人投資方式,或對私人部門進行上述活動提供擔保等方式,促進私人對外投資;通過鼓勵國際投資以開發會員國生產資源的方式,促進國際貿易長期、均衡發展,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在提供貸款擔保時,世行積極尋求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銀行的合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行開始有計劃地參與了各會員國國際支付和金融危機的救援工作,發揮了有益作用。世界銀行從其誕生之後不久,通過組織國際上各種來源的資金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優惠貸款和投資,援助那些對受援國經濟發展有特別重要意義的項目和行業,以支持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也保證了發達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世界銀行的這種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債務問題上,世界銀行較好地發揮了它在南北之間的「斡旋」作用。通過提供調整貸款和技術援助等方式來幫助債務國實施以緊縮為特點的經濟調整計劃;以促進經濟增長為核心向債務國提供新貸款;敦促發達國家通過多種方式減輕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承擔為債務國還本付息提供資助;以及為低收入債務國建立減債基金等。其次,蘇聯解體後,世行接納了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為世行成員國,並向它們提供美元支持,幫助它們實現經濟的順利轉軌,以確保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穩定。最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世行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為危機爆發的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在穩定亞太金融市場、平息亞洲金融風暴以及緩和各國金融危機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世行從戰略的高度履行著它維持和穩定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以及國際經濟秩序的職能。但是,作為世行主要業務活動的貸款在政策引導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例如,就結構調整貸款而言,隨著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結構調整貸款的重點轉向了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以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為此,世行要求借款國政府必須與之「對話」,承諾並制定結構調整計劃,內容包括調整進出口政策、修改國家投資計劃以及改革機構體制等,並要說明長期目標和短期措施,確定時間表,接受世行的定期檢查。這種調控盡管有效地幫助借款國從經濟結構上扭轉國際收支的嚴重逆差,但卻有干涉內政之嫌。此外,由於世行的領導權基本上由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所掌握,因而世行的業務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國所左右。但發展中國家的壯大及經濟崛起,正在改變、影響著美國的絕對統治及影響。(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簡稱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根據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擬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建立的。它於1946年3月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開始運作,同年11月5日成為聯合國專營國際金融業務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巴黎和日內瓦設有代表處。該基金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間金融機構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為會員國在國際貨幣問題上進行磋商和協作提供所需要的機構,促進國際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均衡發展,藉以提高會員國的就業和實際收入水平,並增強會員國的生產能力;促進匯率穩定和會員國間有條不紊的匯率安排,避免競爭性的貨幣貶值;為會員國經常性交易建立一個多邊支付和匯兌制度,並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發展的外匯管制;在有適當保證的條件下,向會員國提供臨時融資,使它們在無需採取有損於本國和國際經濟繁榮措施的情況下,糾正國際收支的失衡;爭取縮短會員國國際收支失衡的持續時間,並減輕其程度。總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根本任務是,通過對會員國提供短期信用來減緩各國由於國際收支危機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競爭和外匯管制的加強,以維持匯率的穩定,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提高就業水平和增加國民收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1947年成立以來,在加強國際貨幣合作、建立多邊支付體系、穩定各成員國貨幣匯率波動、促進國際收支調整、維持貨幣制度的運行、促進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等方面,均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基金組織通過建立各種貸款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外部沖擊」和「內在因素」所造成的困難,如創立「緩沖庫存貸款」,幫助發展中國家穩定初級產品出口價格,從而穩定國民收入;通過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國進行經濟調整,一度使20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有所緩和;在1994年底到199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等歷次金融危機中,通常以低息貸款的形式幫助有關國家克服貨幣、金融危機。但是,由於基金組織的貸款是按份額分配的,因而主要發達國家占據了份額的絕大部分,但實際上,目前貸款的主要需求者均為發展中國家。經過九次增資後,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在總份額中的比重不但沒有上升,反而普遍有所下降。這種狀況長此以往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同時,基金組織貸款的某些附加條件也不符合受款國的國情。由於基金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夠准確和全面,無論對哪個國家提供貸款,均開出幾乎同一付「葯方」,這給受款國的經濟帶來了不少消極影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不少受援國對基金組織提出的幾乎蠻橫的附加條件紛紛表示不滿,馬來西亞等國甚至拒絕同基金組織進行借款談判。近年來,基金組織先後對有關貸款條件作了修改,但它們並未從根本上解決貸款附加條件的缺陷。此外,由於基金組織的領導權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美國又憑借其經濟實力,掌握了基金組織的控制權,再加之基金組織的管理法與投票權的規定,使得基金組織的一切大政方針的確定受美國金融資本所支配,在一定程度上,基金組織成了美國實行擴張的一個工具。盡管如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無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金融史上最為成功的國際金融組織之一。可以預見,它仍將在21世紀的國際金融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及影響。(3)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簡稱世貿組織。它的前身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是根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於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原關貿總協定,並按照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達成的最後文件所形成的一整套協定和協議的條款作為國際法律准則,對各成員之間經濟貿易關系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監督、管理和履行的正式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為了便於工作交接,世貿組織和關貿總協定在1995年曾並行一年。從1996年1月1日開始,世貿組織完全取代了關貿總協定,成為國際多邊貿易體製得以運轉的基礎和法律載體。至2000年初,世界貿易組織共有成員135個。中國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該組織。根據1994年4月15日在馬拉喀什部長級會議上簽署的《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世界貿易組織建立的宗旨是:協議的成員方承認其貿易和經濟關系的發展,應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和貿易,為可持續發展之目的擴大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並根據它們的各自需求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情況加強採取相應的措施;同時,有必要作出積極的努力,以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應的份額和利益;通過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從實質上減少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並消除在國際貿易中的歧視性待遇;通過建立一個一體化的、更為可行的、持久的、包括關貿總協定以往貿易自由化的成果以及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成果在內的多邊貿易體系,保持這些基本原則並進一步推進這一多邊貿易體系。建立世界貿易組織這一正式國際經濟機構的目的,是為了處理世貿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關系。為此,世貿組織的主要職能具體包括:組織實施世貿組織負責管轄的各項貿易協定或協議,積極採取各種措施,努力實現各項協定或協議的目標,並對所轄的不屬於「一攬子」協議項下的諸邊貿易協議如《政府采購協議》、《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等的執行、管理和運作提供組織體系;為成員提供處理各協定、協議有關事務的談判場所,並為世貿組織發動多邊貿易談判提供場所、談判准備和框架草案;解決各成員之間發生的貿易爭端,負責管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協議;對各成員的貿易政策、法規進行定期審評;協調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的關系,以保障全球經濟決策的凝聚力和一致性,避免政策沖突;組織編寫年度世界貿易報告和舉世界經濟與貿易研討會,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是國際貿易體制發展的新階段,也是貿易政策國際協調的重大發展。從世貿組織的運行實踐來看,以世貿組織替代關貿總協定是可取的,它給世界經濟帶來了積極的效應。這種積極效應主要表現在:世貿組織擴大了世界各國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的交流,擴大了國際投資的領域,使世界經濟貿易進一步走向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加快了世界逐步實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健全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抑制了一些發達國家利用國內法來干擾公認的多邊貿易規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維護。但是,在世貿組織的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消極現象。首先,對區域集團和某些雙邊安排的排他性和歧視性做法,仍未建立有效的監督和協調機制。其次,在實施各項協議時,存在不平衡的發展狀況,發達國家大力推行那些與自身利益攸關的協議的執行,而對那些事關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協議,如紡織品協議的實施,則採取拖延態度,這勢必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再次,大國操縱世貿組織一些重要決策的現象未得到改善,它們硬要把一些與貿易無關的問題納入多邊貿易體制。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有選擇地擴大貿易自由化的范圍,或者要求制定一些新的國際規則,迫使發展中國家接受,使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進程脫離其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損害了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最後,接納成員的進程因政治因素和撈取經濟實惠的策略而放慢,加入談判的內容與世貿組織協議的規定出現脫節,把一些與世貿組織規則無關的雙邊經貿問題納入談判中來,致使談判拖延不決,影響著多邊貿易體制的進程及發展。
❷ rcep協定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初始條款和一般定義
本章主要闡明RCEP締約方的目標是共同建立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以及互惠共贏的經濟夥伴關系合作框架,以促進區域貿易和投資增長,並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該章節還對協定中的通用術語進行定義。
第二章 貨物貿易
本章旨在推動實現區域內高水平的貿易自由化,並對與貨物貿易相關的承諾作出規定。規定包括:承諾根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三條給予其他締約方的貨物國民待遇;
通過逐步實施關稅自由化給予優惠的市場准入;特定貨物的臨時免稅入境;取消農業出口補貼;以及全面取消數量限制、進口許可程序管理,以及與進出口相關的費用和手續等非關稅措施方面的約束。
第三章 原產地規則
本章確定了RCEP項下有資格享受優惠關稅待遇的原產貨物的認定規則。在確保適用實質性改變原則的同時,突出了技術可行性、貿易便利性和商業友好性,以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易於理解和使用RCEP協定。
在本章節第一節中,第二條(原產貨物)和第三條(完全獲得或者完全生產的貨物)以及附件一《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PSR)列明了授予貨物「原產地位」的標准。協定還允許在確定貨物是否適用RCEP關稅優惠時,將來自RCEP任何締約方的價值成分都考慮在內,實行原產成分累積規則。
在第二節中,規定了相關操作認證程序,包括申請RCEP原產地證明、申請優惠關稅待遇以及核實貨物「原產地位」的詳細程序。本章節有兩個附件:
(1)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涵蓋約5,205條6位稅目產品;
(2)最低信息要求,列明了原產地證書或原產地聲明所要求的信息。
第四章 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
本章通過確保海關法律和法規具有可預測性、一致性和透明性的條款,以及促進海關程序的有效管理和貨物快速通關的條款,目標創造一個促進區域供應鏈的環境。
本章包含高於WTO《貿易便利化協定》水平的增強條款,包括:對稅則歸類、原產地以及海關估價的預裁定;為符合特定條件的經營者(授權經營者)提供與進出口、過境手續和程序有關的便利措施;用於海關監管和通關後審核的風險管理方法等。
第五章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
本章制定了為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而制定、採取和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的基本框架,同時確保上述措施盡可能不對貿易造成限制,以及在相似條件下締約方實施的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不存在不合理的歧視。
雖然締約方已在WTO《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中聲明了其權利和義務,但是協定加強了在病蟲害非疫區和低度流行區、風險分析、審核、認證、進口檢查、以及緊急措施等執行的條款。
第六章 標准、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
本章加強了締約方對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的履行,並認可締約方就標准、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達成的諒解。同時,推動締約方在承認標准、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中減少不必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確保標准、技術法規以及合格評定程序符合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規定等方面的信息交流與合作。
第七章貿易救濟
本章包括「保障措施」和「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兩部分內容。關於保障措施,協定重申締約方在WTO《保障措施協定》下的權利義務,並設立過渡性保障措施制度,對各方因履行協議降稅而遭受損害的情況提供救濟。
關於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協定重申締約方在WTO相關協定中的權利和義務,並制訂了「與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相關的做法」附件,規范了書面信息、磋商機會、裁定公告和說明等實踐做法,促進提升貿易救濟調查的透明度和正當程序。
第八章 服務貿易
本章消減了各成員影響跨境服務貿易的限制性、歧視性措施,為締約方間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創造了條件。包括市場准入承諾表、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當地存在、國內法規等規則。
部分締約方採用負面清單方式進行市場准入承諾,要求現在採用正面清單的締約方在協定生效後6年內轉化為負面清單模式對其服務承諾做出安排。
第八章附件一:金融服務附件
金融服務附件就金融服務制定了具體規則,同時為防範金融系統不穩定性提供了充分的政策和監管空間。除了第八章(服務貿易)規定的義務外,本附件還包括一個穩健的審慎例外條款,以確保金融監管機構保留制定支持金融體系完整性和穩定性措施的能力。
本附件還包括金融監管透明度義務,締約方承諾不得阻止開展業務所必需的信息轉移或信息處理,以及提供新的金融服務。本附件還規定締約方可通過磋商等方式討論解決國際收支危機或可能升級為國際收支危機的情況。
第八章附件二:電信服務附件
本附件制定了一套與電信服務貿易相關的規則框架。在所有現有的「東盟『10+1』自由貿易協定」電信服務附件基礎上,附件還包括了監管方法、國際海底電纜系統、網路元素非捆綁、電桿、管線和管網的接入、國際移動漫遊、技術選擇的靈活性等條款。
第八章附件三:專業服務附件
本附件為締約方提供途徑,以便利本區域內專業服務的提供。包括:加強有關承認專業資格機構之間的對話,鼓勵RCEP締約方或相關機構就共同關心的專業服務部門的專業資質、許可或注冊進行磋商。
此外,還鼓勵締約方或相關機構在教育、考試、經驗、行為和道德規范、專業發展及再認證、執業范圍、消費者保護等領域制定互相接受的專業標准和准則。
第九章自然人移動
本章列明了締約方為促進從事貨物貿易、提供服務或進行投資的自然人臨時入境和臨時停留所做的承諾,制定了締約方批准此類臨時入境和臨時停留許可的規則,提高人員流動政策透明度。所附承諾表列明了涵蓋商務訪問者、公司內部流動人員等類別的承諾以及承諾所要求的條件和限制。
第十章 投資
本章涵蓋了投資保護、自由化、促進和便利化四個方面,是對原「東盟『10+1』自由貿易協定」投資規則的整合和升級,包括承諾最惠國待遇、禁止業績要求、採用負面清單模式做出非服務業領域市場准入承諾並適用棘輪機制。投資便利化部分還包括爭端預防和外商投訴的協調解決。本章附有各方投資及不符措施承諾表。
第十一章 知識產權
本章為本區域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促進提供了平衡、包容的方案。內容涵蓋著作權、商標、地理標志、專利、外觀設計、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反不正當競爭、知識產權執法、合作、透明度、技術援助等廣泛領域,其整體保護水平較《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有所加強。
第十二章 電子商務
本章旨在促進締約方之間電子商務的使用與合作,列出了鼓勵締約方通過電子方式改善貿易管理與程序的條款;要求締約方為電子商務創造有利環境,保護電子商務用戶的個人信息,為在線消費者提供保護,並針對非應邀商業電子信息加強監管和合作;
對計算機設施位置、通過電子方式跨境傳輸信息提出相關措施方向,並設立了監管政策空間。締約方還同意根據WTO部長級會議的決定,維持當前不對電子商務徵收關稅的做法。
第十三章 競爭
本章為締約方制定了在競爭政策和法律方面進行合作的框架,以提高經濟效率、增進消費者福利。規定締約方有義務建立或維持法律或機構,以禁止限制競爭的活動,同時承認締約方擁有制定和執行本國競爭法的主權權利,並允許基於公共政策或公共利益的排除或豁免。
本章還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締約方有義務採取或維持國內法律和法規,以制止誤導行為、或在貿易中作虛假或誤導性描述;促進對消費者救濟機制的理解和使用;就有關保障消費者的共同利益進行合作。
第十四章中小企業
締約方同意在協定上提供中小企業會談平台,以開展旨在提高中小企業利用協定、並在該協定所創造的機會中受益的經濟合作項目和活動,將中小企業納入區域供應鏈的主流之中。
協定強調充分共享RCEP中涉及到中小企業的信息包括協定內容、與中小企業相關的貿易和投資領域的法律法規,以及其他與中小企業參與協定並受從中受益的其他商務相關信息。
第十五章 經濟與技術合作
本章為實現RCEP各國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框架,為各方從協定的實施和利用中充分受益、縮小締約方發展差距方面作出貢獻。
根據本章,締約方將實施技術援助和能力建設項目,促進包容、有效與高效的實施和利用協定所有領域,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競爭、中小企業和電子商務等。同時將優先考慮最不發達國家的需求。
第十六章 政府采購
協定認識到政府采購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以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著力提高法律、法規和程序的透明度,促進締約方在政府采購方面的合作。本章包含審議條款,旨在未來對本章節進行完善,以促進政府采購。
第十七章 一般條款與例外
本章規定了適用於整個RCEP協定的總則,包括締約方法律、法規、程序和普遍適用的行政裁定的透明度、就每一締約方行政程序建立適當的審查與上訴機制、保護保密信息、協定的地理適用范圍等。
同時,本章將GATT1994第二十條和GATS第十四條所列一般例外作必要修改後納入本協定。締約方可以採取其認為保護其基本安全利益所必需的行動或措施。本章還允許締約方在面臨嚴重的收支平衡失衡,外部財政困難或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採取某些措施。
第十八章 機構條款
本章節規定了RCEP的機構安排,以及部長會議、聯合委員會和其他委員會或分委員會的結構。聯合委員會將監督和指導協定的實施,包括根據協定監督和協調新設或未來設立的附屬機構的工作。
第十九章 爭端解決
本章旨在為解決協定項下產生的爭端提供有效、高效和透明的程序。在爭端解決有關場所的選擇、爭端雙方的磋商、關於斡旋、調解或調停、設立專家組、第三方權利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本章節還詳細規定了專家組職能、專家組程序、專家組最終報告的執行、執行審查程序、賠償以及中止減讓或其他義務等。
第二十章 最終條款
本章節主要包括關於附件、附錄和腳注的處理;協定與其他國際協定之間的關系;一般性審查機制;協定的生效、保管、修訂、加入及退出條款等。
指定東盟秘書長作為協定的保管方,負責向所有締約方接收和分發文件,包括所有通知、加入請求、批准書、接受書或核准書。條約的生效條款規定,協定至少需要6個東盟成員國和3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夥伴交存批准書、接受書或核准書後正式生效。
❸ 簡述雙邊投資條約的類型
雙邊投資條約主要有三種類型:
1、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所在地調整的對象和所在地規定的內容,主要是確立締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雙方對於對方國民前來從事商業活動給予應有的保障、賦予航海上的自由權等。其中雖有關於投資保護的規定,但其重要是保護航海貿易,而不在於保護投資者。這一類型的條約主要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當時的國際經濟活動以國際貿易為主,國際投資不佔主要地位,反映在雙連條約中就是關於貿易的保護規定較多,而關於投資的保護規定則很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投資發展很快,各國締結的友好通商航海條約,關於投資保護的規定相應增長,其中大都從總體上規定了對外國投資者財產的保障、待遇、徵收的條件及補償標准等。但由於此類條約涉及范圍廣、內容多,關於投資保護的規定太簡略,遠遠不能適應實際的需要。因此,國際社會便開始尋求別的締約形式,以求更有利地保護國際投資。
2、投資保證協定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首開實行海外投資保險制度之先河。但是,如果沒有投資所在的東道國的同意與合作,美國投資保險機構代位索賠權就無法實現。因此,美國除了與其他國家簽訂綜合性的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外,又與有關國家簽訂與其他國家簽訂縱使性的友好通商航條約外,又與有關國家簽訂專門的投資保證協定,後來發展到期以簽訂雙邊投資保證協定為主。
美國與別國簽訂的投資保證協定的核心在於讓對方締約國正式確認美國國內的承保機構有在有關的政治風險事故發生並依約向投保的海外投資者理賠之後,享有海外投資者向東道國政府索賠的代位權和其他相關權利及地位。協定還規定雙方政府因索賠問題發生糾紛時的處理程序。這樣的法律設計,其主旨在於使這類特定的美國國內保險合同的法律效力,得以通過這種特定的國際雙連協定,延伸到美國國境以外,取得對方締約國的正式確認從而使對方承擔了具有國際法上約束力的履約賠償義務。於是,原屬美國國內私法契約關繫上的代位索賠權,就盯「國際化」和「公法化」了。美國現已同100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證協定,我國也於1980年以換文形式與美國簽訂了投資保證協議。
3、促進與保護投資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民主德國經濟恢復很快,有大量的「過剩」資本要向他國尋找增值的途徑,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增長很快。在這種背景下,依靠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保護已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對外投資的要求,於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前聯邦德國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將傳統的「友好通商航條約」中有關保護外國投資的內容提取出業加以具體化,並融合以上述美國式「投資保證協定」中有關投資保險、代位賠償及爭端解決的規定,與相關的國家簽訂了「促進與保護投資」的專門性雙連協定。此類協定內容光煥發較為具體詳盡,實體性規定和程序性規定並舉,兼具「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與「投資保證協定」這長,是一種保護國際投資的好的條約類型,因而一問世便得到各發達國家的兌相效仿和大邊推行。據統計,迄今為止,已有133個不同的國家簽署了總共將近600項雙邊性「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簽訂的,目前國際法學文獻中所在地稱的「雙邊投資條約」(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BIT)或「雙連投資保護條約」一般是指此類協定。
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對利用雙邊條約的形式保護國際投資一直持積極態度。截至到1993年底,除1980年與美國、1984年與加拿大分別以換文件的形式簽訂兩個「投資保險協議」外,共與其他國家簽訂「關於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54個。其中,1982年與瑞典簽訂的《關於相互保護投資的協定》是我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此類協定。
❹ 美國為什麼重視並且力推tpp中國如何應對tpp的影響
TPP是一個旨在推進成員之間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的地區協定,之所以能成為當前熱點,不僅僅在於TPP的高標准和大容量,還在於TPP形成的特殊背 景及其潛在的重大影響。美國加入其中並主導了其談判議程後,不僅賦予跨太平洋夥伴關系以政治和戰略寓意,也使其從多方面對中國在東亞格局中的地位產生了現 實的或潛在的影響與沖擊。
一、TPP對中國的影響
隨著TPP成員國的不斷擴大與談判進程的持續推進,這個由美國主導的新戰略對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擴大,而且在TPP發展過程中 已經吸收了許多國家加入談判,但中國卻一直被排除在外,由此美國希望藉助TPP來制衡中國的意圖十分明了。因此這一協定在亞太地區的推進將對中國產生十分 重要的影響。
1.TPP對中國經濟方面的影響。TPP自首輪談判啟動後,吸引了眾多亞太國家的興趣,談判成員國有望持續增加,特別是日本和韓國加入談判的前 景備受外界矚目。TPP協議綱要達成之後,美國順勢而上,宣布盡快推動協議法律文本的簽署。而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卻一直被排除在外。一旦TPP達成實質性的 協議,這種關稅同盟必將對中國形成巨大的貿易歧視與貿易轉移效應。亞太地區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對美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的出口額占據 著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美國、日本、韓國和東盟都是排在中國前十的貿易夥伴,但中美、中日和中韓之間卻沒有簽署雙邊自貿協定,一旦這些國家簽 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將會形成典型的貿易轉移效應。此外,從貿易結構來看,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在對沒出口上存在著明顯的競爭關系,隨著日本等其他亞太經 濟合作組織成員的加入,對中國貿易轉移的效應會進一步地加大,TPP將會擠佔中國出口市場,進而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2.對中國政治方面的影響。在政治上,美國以TPP為途徑,強化了其與東亞國家的經濟聯系,分散了東亞區域內經濟融合的集中度,從而增加了東亞 經濟和政治發展並軌的難度。交集較少的地區結構中,中國的經濟實力難以順利轉化為政治影響力,中國在地區政治事務中的建設性作用受到限制。隨著中國經濟的 發展,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而且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格局正在形成,地區政治構建也取得了某些進展。這是美國最不能容忍出現的一 種局面。美國藉助TPP重返亞洲,目的就在於在亞洲地區孤立中國,從而影響中國同東南亞國家的關系,阻礙東亞的一體化進程。這種情況下,美國就可以藉助 TPP改變其在東亞的不利地位,逐漸重新掌握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從而減少中國的影響力,壓縮中國的發展空間。
3.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影響。自「9·11」事件以來,美國一直將國家安全置於自貿區建設的首要考慮的因素,並因此放棄了對北美自貿區的深化,轉 而致力於美洲自貿區的建設。分析美國現有的TPP談判夥伴,不難發現,主要以其在東亞地區的軍事盟友為主。這充分表明在TPP的構建方面,美國延續了與其 他國家訂立自由貿易談判的模式,傾向於有限選擇軍事盟國作為自由貿易協定的對象,美國擬通過TPP所產生的更緊密的經貿聯系,進一步加強與東亞軍事盟友的 合作關系。但是,美國在亞太的新布局,很顯然是將中國作為其主要目標指向。隨著美國的介入,TPP必將給中國既定的亞太戰略帶來新的挑戰。
4.TPP對中國自貿區戰略的影響。亞太地區國家圍繞著自貿協定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競爭,自由貿易協定已成為亞洲國家實現其亞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TPP談判進程的加快將成為中國在亞太地區實施自貿區戰略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挑戰。美國主導TPP就是要阻礙「10+3」、「10+6」或「東亞 共同體」,並通過TPP對未來的亞太自由貿易區發揮主導作用。TPP的設計是美國針對中國的,但也有一些亞洲國家積極支持這一行為,這對中國來說將形成直 接的壓力。美國在面臨中國不斷崛起的局面時,必將力圖以推進亞太經濟夥伴關系來鞏固其在亞洲地區的地位,並發揮其在亞太經濟合作中的主導權。TPP的高度 貿易自由化、全面的市場開放承諾等,這必將延緩「10+3」與「10+6」區域貿易自由化的進程,由於這一系列的條款對中國來說十分苛刻,中國也必將承受 由此帶來的貿易自由化利益的減少,也必將使得中國在區域合作機制中的影響力下降。
總體而言,美國對亞太戰略表現出明顯的防範中國針對中國的特徵,這必將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和安全地位產生消極的影響,再綜合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各種現實因素,目前中美兩國參與到同一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條件還不夠成熟,中國加入TPP存在一定的阻力。
二、中國的應對策略
中國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在經濟、政治和安全等方面的實力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制約,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不夠的,處在社會轉型時 期的中國仍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為了更好地應對來自美國主導的TPP的威脅,中國應積極地做好迎戰的准備。中國應當採取以下的幾個策略來應對。
1.加快國內相關政策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想要發展,要提高自己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首先要從增強自身實力開始,要加強對勞工、環境及知識產 權的建設和保護,積極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切實完善保護勞工與環境的制度與機制。同時,中國的企業要放開視野,在吸收借鑒的同時將 其轉化為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壯大的強大武器。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中國要首先增強自身的綜合國力,為中國的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內發展環境,參與全 球化競爭,在競爭中增強自身的實力。
另外要進一步深化國內改革,擴大市場開放,為中國在更大范圍內、更高層次上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格局奠定堅實的制度與政策基礎。
2.中國應當積極關注TPP的談判進程,選擇適當的時機加入TPP的談判。根據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如果中國以消極的態度拒不參加TPP,這將 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利益產生消極的影響。中國由於自身的各個方面還同TPP的協議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不考慮當前的國情貿然加入TPP,也會使自身陷入 被動的局面中。因而中國作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重要成員,應密切跟蹤研究TPP談判的議題和進程,根據世界經濟形勢和國際政治局面,權衡自身綜合利益後, 選擇合適的時機加入TPP的談判中。中國也可以對TPP表達開放性的立場,根據美國的反應擇機而行,提高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3.將TPP當作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契機,並在亞太區域整合中發揮與自身實力相對應的作用。TPP是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議,可以作為推動亞 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也有可能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的重要基礎。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由於政治、歷史和領土等原因,再加上 美國不願看到東亞出現一個不在其主導下、將其排出在外的經濟合作組織,因此東亞一體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東亞自貿區的建成形成了與北美、歐盟相抗衡的重要 經濟力量,對中國這一東亞地區最大的國家而言意義重大。在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中,要加快推進與東亞經濟體的實質性區域經濟合作進程,提高東亞國家在亞太區 域合作中的影響力,並在此基礎上,推進東亞自貿區的建設。
4.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動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美國推行TPP的目的之一是將亞洲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納入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中,從而制衡中日韓等區域大國的經濟影響力,從而削弱中國的區域經濟影響力。中國需要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加快中國與東亞經濟體之間的實質性區域經貿合作 進程,進一步鞏固中國與東盟、智力、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經貿合作關系,並在主要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中國應盡快推進中日韓FTA、「10+3」和 「10+6」合作機制的建成,確保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穩步推進,加強同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雙邊經濟合作,促進相互之間貿易投 資便利化,為中國在跨區域合作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創造條件。
TPP是一個涵蓋內同廣泛、高標准、開放程度高的經濟貿易協定,對於參與國有極高的要求。美國為了實現其自身的利益訴求積極謀求各參與國的加 入,因此,TPP在美國的推動和主導之下迅速發展壯大。美國主導TPP的最終目的在於建立亞太自貿區,鞏固其在亞太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因此亞太國家應以 謹慎的態度面對TPP的未來發展。作為亞太地區的大國,我們應當內外兼修,對內發展經濟,提高自身綜合國力,鞏固自身在亞太尤其是東亞地區的優勢地位,不 斷維護自身的利益,促進本國更好的發展。
❺ tpp是什麼意思
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一般指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是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
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協議特點
威脅主權
造成嚴重損害和國家主權喪失的後果最危險的內容是加劇將權力轉讓給公司,大多數是美國的公司。在解決TPP提出的解決爭端的准則下,大型公司可以在國際商業法庭因為本國引入新的法律—如保護消費者的法律—而損害大公司的投資和生意對有關國家提出起訴。
全覆蓋
涵蓋關稅(相互取消關稅,涉萬種商品)、投資、競爭政策、技術貿易壁壘、食品安全、知識產權、政府采購以及綠色增長和勞工保護等多領域。
寬領域
TPP協議條款超過以往任何自由貿易協定。既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原產地規則等傳統的FTA條款,也包含知識產權、勞工、環境、臨時入境、國有企業、政府采購、金融、發展、能力建設、監管一致性、透明度和反腐敗等亞太地區絕大多數FTA尚未涉及或較少涉及的條款。
高標准
如在環保、勞工、原產地和政府采購等方麵包含了諸多高標準的條款。作為亞太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平台,TPP雖然本質上仍屬於FTA范疇,但其協議內容和標准均顯著超過現有FTA的水平。TPP的「高標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奧巴馬政府的自由貿易理念及其戰略利益訴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