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鼓勵出口經濟措施主要有哪些
降低關稅,財政貼息
附:最新進出口政策
關稅司在剛剛做出的全國進出口分析中預測:今年全年進出口仍將保持20%左右的較快增長,進口增長快於出口,貿易順差比去年有所降低。同時,一般貿易進口的快速增長將帶動進口稅收穩定增收。
前5個月重點商品進出口走勢基本符合宏觀調控方向,各項進出口稅收措施效果明顯
關稅司分析認為,今年1-5月,全國進出口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貿易方式、國別分布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商品進出口走勢基本符合宏觀調控方向,各項進出口稅收措施效果明顯。
關稅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詳細分析了進出口稅收情況。
降低關稅鼓勵進口的能源、資源、工業零部件等產品進口普遍較快增長,但價格也大幅上漲。1-5月,實施進口暫定關稅的600多種商品進口額合計約963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20.6%,同比大幅增長44.7%,明顯高於進口總額30.4%的平均增速。其中,鐵、錳、銅、鉻四大類礦砂進口量分別快速增長19.6%、37.4%、21.6%和22.6%,進口價格則分別上漲了79%、233%、21%和62.6%;原油、成品油進口量分別增長12.7%和17.3%,受國際市場價格高漲的影響,其進口額大幅增長了84.9%和95.8%,增速均同比提高70個百分點以上,成品油中的煤油進口量則激增9.2倍;在1%進口暫定關稅的作用下,大豆進口1365萬噸,增長20.4%,進口額激增1.1倍,遠高於去年同期的增長速度;天然橡膠進口73萬噸,增長21.7%,進口額增長60.9%,也明顯高於去年同期水平。此外,降低關稅的部分電泵、軸承、冶金中間品等工業零部件,以及冰箱、錄音機、洗衣機、咖啡機等家用電器及廚房用具進口均大幅增長1倍以上。
徵收出口關稅的部分「兩高一資」及糧食產品出口明顯下降。1-5月,徵收出口關稅的400多種商品出口額約21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在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同比仍下降了4.6%。其中,煤、焦炭及半焦炭、原油3類重要能源產品分別出口1850萬、594萬、95萬噸,分別同比下降了4.2%、11.9%、40.4%;鋼坯出口僅11萬噸,大幅下降了96.9%;鋼材出口2174.1萬噸,下降了20.8%;糧食出口209萬噸,大幅下降64.1%,其中,玉米出口11萬噸,大幅下降96.9%。大米出口65萬噸,仍增長17.5%,但4-5月僅出口4萬噸,同比下降了64%。
特別出口關稅發揮成效,化肥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4月20日我國對化肥類產品加征100%的特別出口關稅以來,5月當月,相關化肥產品共出口126.2萬噸,環比4月下降了16.7%,而出口單價則環比上漲了35.6%;出口仍有增長的主要是部分國內外價差較大的磷肥、磷復肥。據了解,特別關稅開征後,國內化肥出口的利潤已基本被清空,5月份港口消化的、體現在統計數據中的多數是征稅之前業已報關或已簽訂貿易合同的。
重點大宗商品進、出口穩定增長,服裝出口市場多元化進一步顯現。1-5月,汽車進口17.1萬輛、價值62.6億美元,分別大幅增長59%和74.9%;飛機進口118架,也快速增長了37.2%;液晶顯示板、集成電路分別進口203.2億和514.3億美元,分別增長51.1%和10.7%。同期,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出口260.7億美元,快速增長26.3%,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了15.4個百分點;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兩類大宗商品出口額分別增長7.3%和12.7%,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11和2.7個百分點。服裝出口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經濟放緩導致我對美出口大幅放緩,1-5月我對美出口服裝59.6億美元,同比下降了3.58%。但同時,我國對歐盟出口服裝99.8億美元,快速增長46.9%;對韓國、印度、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出口也分別增長了11.4%、46.2%、21%和23.8%。
下半年將繼續從進口、出口兩個環節合理調節國內外市場,促進市場供應,穩定物價水平
今年5月以來我國對部分重點商品進出口稅收政策進行了集中調整。如為嚴格控制磷肥原料出口,保障農業生產,5月20日起,對磷礦石等6種磷產品加征100%的特別出口關稅,同時對硫磺進口免徵進口環節增值稅;此後,為滿足國內市場供應、抑制物價過快上漲、降低相關行業生產成本,從6月起集中下調了部分食品、食用植物油、葯品、飼料以及棉花等6類共26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降稅平均幅度超過50%;從6月13日起,又進一步取消了部分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退稅。關稅司有關負責人認為,這幾項政策調整力度較大,政策信號明確,將有利於降低對通脹的預期,可望在下半年發揮積極的調控作用。
就下半年國內外經濟環境將對我國外貿走勢有較大影響,關稅司有關負責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仍保持高位運行,石油價格不斷刷新歷史新高,盡管日前石油輸出國組織已決定增加產量,但這一趨勢短期內難以扭轉。由此帶來的國內企業成本上升、通脹壓力加大的問題,仍然是當前外貿運行中的突出問題。
其次,汶川地震對四川等災區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但並不會對全國經濟基本面產生較大影響,考慮到災區省份均為內陸地區,並且災後重建將促進國內對各類能源資源性產品、工業原材料及設備的進口需求,因此,地震災害對我國出口影響較小,同時可能進一步促進進口增長。
最後,4月以來,隨著美國經濟下滑趨勢有所緩解,人民幣升值速度逐步放緩,4-6月累計升值2.3%,比第一季度4.1%的幅度明顯下降。在此基礎上,隨著國內紡織行業加快升級步伐,以及棉花關稅下調等政策調控,下一階段國內企業生產壓力將有所緩解,紡織服裝出口增速可望回升。
關稅司有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他們將繼續密切關注國內外市場走勢,進一步加強跟蹤分析,重點關注那些國內需求大、外貿依存度高、國際市場價格高的大宗商品的進出口情況,及時解決各項調控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確保政策落實到位、發揮成效。繼續研究和不斷完善進出口稅收調控措施,繼續從進口、出口兩個環節合理調節國內外市場,促進市場供應,穩定物價水平。
Ⅱ 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出口鼓勵政策一般包括財政政策、信貸政策、傾銷政策、資本政策、組織政策等等。
鼓勵出口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指各種類型的出口補貼(ExportSubsidies)。出口補貼又稱出口津貼,是指一國政府為了降低本國的出口商品價格,加強其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在出口某種商品時給予出口廠商的現金補貼或財政上的優惠待遇。出口補貼又包括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兩種方式。
出口信貸是指一個國家的銀行為了鼓勵本國商品的出口,加強本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對本國的出口廠商、外國的進口廠商或進口方銀行提供的貸款。出口信貸通常是在出口成套設備、船舶、飛機等商品時由出口方銀行提供的,因這類商品價格昂貴,進口方難以馬上支付,而若得不到貨款,出口商又無法正常進行資金周轉,這就需要有關銀行對進口方或出口方提供資金融通,促成生意,擴大本國商品出口。
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是指國家為了鼓勵商品出口,對於本國出口廠商或商業銀行向外國進口廠商或銀行提供的貸款,由國家設立的專門機構出面擔保,當外國債務人拒絕付款時,這個國家機構即按照承保的數額予以補償的一種制度。
商品傾銷就是指出口商以低於國內市場價格,甚至低於商品生產成本的價格,集中或持續地大量向國外市場拋售商品的行為。
資本政策是指出口國政府通過資本輸出來帶動本國出口貿易的發展。資本輸出包括生產資本輸出即對外直接投資(FDI)和借貸資本輸出即對外間接投資(包括有價證券投資和直接對外貸款)
設立專門的促進出口的組織機構等。
Ⅲ 目前海外投資國家給予的政策有那些
1、目前,海外投資國家給予的政策有很多。比如:繼續完善財稅、信貸、外匯、保險等政內策措施,支持具備條件的容各種所有制企業國際化經營。出台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意見》,等等;積極穩妥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中標的境外經貿合作區陸續啟動,合作區工作總體進展順利,部分已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等。
2、海外投資,即國際投資(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又稱對外投資(Foreign Investment)或海外投資(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將其擁有的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通過跨國界流動和營運,以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行為。參與國際投資活動的資本形式是多樣化的。它既有以實物資本形式表現的資本,如機器設備、商品等,也有以無形資產形式表現的資本,如商標、專利、管理技術、情報信息、生產訣竅等;還有以金融資產形式表現的資本,如債券、股票、衍生證券等。
Ⅳ 怎樣評價發達國家鼓勵境外投資的措施,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
【內容提要】外貿經營秩序混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政府出口創匯剛性指標驅動;傳統計劃經營方式模式運行、行業商會協調乏力;「一放就亂」始終未有效解決;產業結構低質雷同、產品性質「輕小散」;局部利益驅使。為了外貿良好的經營秩序,今後我們的工作重心在於: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措施,企業部門進一步規范經營;進一步加強進出口商會協調服務職能,建立企業之間的以利益機制為基礎的聯合;創造平等的競爭條件;調整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同時加強宏觀調控;組建綜合商社,走集團化、實業化、國際化的道路,來緩解過度競爭。
【關 鍵 詞】外貿經營秩序/成因分析/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既要面向國內市場又要面向國際市場。近2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外貿易也取得長足進展。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外貿出口占我國gdp比重呈上升趨勢,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但是對外貿易也存在一些隱患,外貿經營秩序混亂就是一個重要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本文就外貿經營秩序混亂的現狀進行了成因分析,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外貿經營秩序混亂的現狀
在出口業務中,對內抬價搶購,對外削價競銷;在進口業務中,抬價爭購;在對外承包勞務業務中,壓價投標爭項目等,愈演愈烈,嚴重困擾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1、這些年來,隨著我國商品出口物量指數增長,而出口價格指數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下降,這表明,我國這些年來,外貿出口增長主要是依靠量的增加來實現的,經濟效益是下降的。我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自相競爭,低價競銷,使我國出口產品投入多、收益少,外匯收入損失嚴重,造成了肥水外流,加劇了利潤率的下降。
我國企業在海外市場自相競爭、低價競銷在許多商品上都有表現。如我國鎂砂出口佔世界市場85%左右,按理我國應占壟斷地位,能夠控制價格水平。但由於多家經營,又缺乏有效的協調,結果相互競爭,使我國鎂砂的出口價格從1984年每噸80來美元下降至近年來的每噸40來美元。
據國務院經濟研究發展中心權威經濟學家匡算,現在我國由於本國企業在海外市場自相競爭,壓價競銷造成的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這一數字是很驚人的。現在我國每年的商品出口總額也不過千多億美元而已,每年100多億美元價值就這樣白白流失了。
2、國際反傾銷浪潮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到1997年底,外國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反傾銷案件多達200多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案件越來越多。在70年代總共發生2起,80年代每年年均發生7起,90年代平均發生近30起。據統計記載1997年5月累計已達近284起,涉及的商品多達4000多種,不僅涉及到我國傳統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還涉及到大屏幕彩電、電腦軟體、微波爐等高科技產品,反傾銷的特點是:地域擴大,世界有貿易活動的五大洲沒有一塊平靜的地方。國家增多,過去是發達國家對我實施反傾銷,現在發展中國家也大量採取行動,由個別商品擴大到大面積反傾銷。有的國家一次對我提出反傾銷的商品達4000多種,而且,還潛伏著更嚴重的危機。日本准備對我五大類紡織品和服裝進口設限,涉及出口額15億美元。歐盟在「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後放鬆了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商品進口的限制,唯獨對中國增加7種非紡織品進口的數量限制,在兩年內,我國這七大類商品將取消普惠制待遇,我國將損失優惠關稅金額約20億美元。
外國提出的反傾銷案件,大多數以我方被裁決徵收高額反傾銷稅,或我方承擔提價,限制出口數量而告終。外國提出的反傾銷使我國一些產品的出口市場喪失、貿易額下降。由此看來,自相競爭,低價競銷,不僅使我國遭受很大的實際損失,而且對我國出口產品的信譽損害也是嚴重的,它惡化了我國企業在外國市場的經營環境。
3、我國的許多工業企業另起爐灶直接搞外貿,他們自己招聘、培養外貿人才,派人員到海外攤銷,重復設立銷售網點。而專業外貿公司為取得穩定貨源,又去搞已飽和狀態的工廠。結果工貿劣勢相剋,經營業務雷同,自相競爭的情況就出現了,給企業和國家均造成很大的損失。如在美國紐約,有130多家大陸企業,90%從事一般進出口業務,經營范圍大致相同。在泰國的曼谷,單從事機械設備進出口的中國公司就有千家。在多哥共和國,單做茶葉生意的就有5個省市不同的公司。還有,我國自行車、布鞋、彩電等商品一窩蜂式生產,重復雷同,大量出口,結果生產過剩,供過於求,價格猛跌,造成經營秩序混亂。
4、正常的匯率變動,依賴於出口價格和國內價格正常變動。由於盲目發展,自相競爭,把價格搞亂了,因而也使匯率發生扭曲,影響匯率的正常運作,使外匯市場失常。另外,出國展銷、招商過多、過濫、參展商品質量次,布展水平低,人員素質差,有損我國的改革開放形象和外貿信譽。
二、外貿經營秩序混亂的成因分析
外貿經營秩序混亂給我國的危害是重大的,影響也是持久的,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認真分析,總結其成因,准確號脈,對症下葯。主要成因如下:
第一:政府出口創匯剛性指標的驅動。在我國實行指令性計劃制度的情況下,政府下達給各部門、地區的企業的出口創匯指標,是硬性任務,必須完成和超額完成。當前我國外貿出口計劃已由指令性改為指導性。雖然如此,因為下達的指標是切塊下達,完成與否關繫到企業和職工的獎勵和能否繼續得到銀行的貸款,所以現在的出口計劃指標仍然具有較大的剛性。在上級壓指標的情況下,完成出口指標變成了硬性的政治任務。目前,在政府除了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之外,還要完成創匯指標的要求驅動下,廣大國有或集體企業全力出口,但一些企業由於內外原因,即使付出全力也可能難以完成出口計劃,也就是通過正常途徑或渠道無法擴大經營規模和市場份額、無法完成計劃指標,因此,他們為競相出口而不惜工本和不擇手段。而每種商品的海外市場都有一定的容量,我國企業為完成政府出口創匯的剛性指標,拚命自相增加出口數量。這是我國企業在國外市場低價競銷的重要原因。事實上,上級指標壓得越高,企業自相競爭,低價競銷的勢頭越大。
第二:「一放就亂」始終未有效解決。權利下放給外貿企業帶來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近24萬家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競爭客戶,促使利潤率下降,以及相互間出口價格的競爭,使國家財產受到嚴重的損失。我國進行外貿體制改革,下放權利是正確的和必要的,但是下放權利(包括管理權和進出口經營權)和宏觀管理不配套、不協調,致使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調節十分困難,企業之間抬價搶購貨源,出口價格不統一,相互競爭,相互拆台,使我方出口價格越來越低,也容易給對方造成傾銷現象。
第三:傳統計劃經營方式模式進行,行業商會協調乏力。由於我國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秩序難以馬上建立,而舊的經濟體制經營模式又不能完全、徹底改革。外貿企業經營方式仍沒有完全褪盡傳統計劃經營的運行模式,與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和發展能力為中心的市場經濟經營運行模式相差甚遠。很多企業缺乏較強的競爭能力和有效的競爭手段,企業的競爭仍停留在比較初級的價格競爭上,競爭環境尚不成熟、規范;外貿企業以業務員為運作中心,產權不清、責任不明問題,始終得不到徹底解決。外貿企業的經營就是各個業務員的個別經營,由於業務員在經營業務時,考慮問題比較單一,孤軍奮戰,短見傾向較嚴重,從而產生只注重本部門或本人的經營業務,而不考慮整個企業、行業的整體秩序和效益,直接造成了無序競爭,加上企業是國家的,不是職工自己[來源:論文天下論文網 lunwentianxia.com]
Ⅳ 境外投資的對策建議
雖然近幾年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發展很快,但從數量上看,佔世界對外投資的比例還很小,佔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流量和存量的比例還在1%以下,與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不相稱。為了促進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健康發展並獲得好的效益,需要境外投資企業和政府在以下一些方面做出努力。 1、是對將要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對外商的投資政策和各種相關的法律、法規、風俗習慣、市場狀況、消費特點、產業競爭力等進行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對法律法規的了解,一般國家對大規模的並購都有警惕的心理,主要是利用反壟斷方面的立法對並購加以限制;而對外資投資建廠則採取歡迎的態度,甚至有優惠的政策。例如美國對境外投資建立中小企業就有鼓勵政策。美國對少數族裔商業也有扶植,美國少數族裔有西裔、非裔、亞裔等,因此華商小企業就有雙重優惠,若為婦女企業則能有三重優惠。
2、是要選准投資的產業定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境外不同產業應選取中國有優勢而對方相對薄弱或地方歡迎投資的產業。如東盟和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前蘇聯和東歐的部分國家在需要投資量較大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森林和漁業等領域的開始力量比較薄弱,中國企業容易進入,如果對該國(地區)能給予合理的回報,他們對中國企業去投資與他們共同開發資源一般是持歡迎態度的。
中國在家電、機械、紡織、輕工、電子通信等行業在上述國家和地區都具有比較優勢,支持和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到這些國家投資辦廠,開展境外加工裝配,一般會取得較好的效果。發達國家在信息、電子、生物工程等朝陽產業方面具有優勢,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投資或合資建立和收購產研結合的企業,利用當地的技術和專業人員共同開發和製造高科技產品,對提高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增強競爭力,擴大市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國家對這些行業的外國投資一般沒有限制,關鍵是中國企業要有資金實力。發達國家對容納就業較多的中小企業一般是鼓勵發展的,中國企業到這些國家投資建立生產當地進口較多的輕工、服裝、玩具、家用電器等產品的中小企業,遇到的阻力也較小。
3、是要確定首先進入的主導產品。到境外投資選擇的產品一般應該在國內已具有競爭力,名列省市或全國同行業前茅。而且產品已有向該國和地區出口的基礎。實踐也反復證明了核心能力對企業走出去的成敗起決定性作用。
4、是選擇合適的合作夥伴,中國企業境外獨資建廠或收購百分百股份,遇到的困難很大,最好不要採取這種方式;而合資和收購部分股份(包括控股)則比較容易一些。
如果採用合資方式建廠,必須做好可行性論證並精心選擇好合作夥伴。如果不做好可行性論證,就很容易掉入合資陷阱。收購部分股份或選取好的合作夥伴共同並購可以幫助中國的收購企業彌補整合能力方面的差距。在過渡期內,與被收購方的管理層合作,仍保持企業運營,使被收購方的資產逐步從運作中剝離,有助於收購方平穩接管有關業務,最終獲得控制權。部分收購時要搞好與被收購方的合作,可以訂立一些額外條款保證聯合資產如銷售渠道的使用以及專利、品牌等知識產權資產的合理分配。合作夥伴形式能夠建立一個雙贏的交易,如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部門就屬於這種情況。
5、是選擇熟悉國際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機構有能力的專業人士,作為自己的委託機構和相關業務的代理人。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金融、法律、財會體系,由於中國企業境外投資還處於初級階段,企業人員的局限性和各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差異,中國企業(包括一些特大型企業)一般還不可能擁有熟悉投資目標國家或地區各種有關知識和經驗的人才,借用外力都有一些專業的機構和人才可供企業選用,關鍵是在委託之前要對被委託機構和代理人的資質、能力和信譽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才能避免出現用人(機構)不當或上當受騙的後果。同時企業也要注意自己人才的培養,因為依靠他人總不如自己人方便,而且成本往往較高。
6、是注意投資地點的選擇。企業以境外一個國家或地區投資還會碰到在該國家或地區的地域選擇問題,地點的選擇同樣要依據企業自身核心業務發展對外部資源和市場利用的需要。如果走出去主要旨在利用外部資源,是看哪兒獲得所需資源成本最低最方便。如果是利用外部市場,就需要看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在哪兒最有市場及進入市場成本最低。一般應先選擇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信息靈通、商機較多、生活方便的大城市。
7、是要注意吸取經驗和教訓。無論是已在境外投資或准備到境外投資的企業都應該認真研究先行者的經驗和教訓。
8、是應有風險防範意識。企業到外國(地區)投資,其經營要受到該國各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除了要在投資前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之外,還要預先對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制定相應的防範措施。防範風險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辦法是辦理投資保險與擔保。一般的做法是:投資者向保險機構提出保險申請,保險機構經調查認可後接受申請並與之簽訂保險單。投資者有義務不斷報告其投資的變更狀況、損失發生狀況及每年定期支付費用。當風險發生並給投資者造成經濟損失後,保險機構按合同支付保險賠償金。對於可能出現的經營環境風險,在投資前可與投資所在國(地區)政府簽訂有關投資的特許規定加以防範。 1、是為企業到境外投資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氛圍。利用WTO條款和各種國際組織反壁壘的規則,與有關國家談判和簽訂促進鼓勵相互投資的協定等等,為企業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2、是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對中國准備到境外投資的企業進行培訓。
3、是鼓勵企業參加境外外商在當地建立的地區商會及行業協會。
Ⅵ 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具體有哪些措施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自3月1日起施行。辦法作為境外專投資管理的屬基礎性制度,在「放管服」三個方面統籌推出了八項改革舉措,旨在加強境外投資宏觀指導,優化境外投資綜合服務,完善境外投資全程監管,促進境外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
在便利企業境外投資方面,辦法推出了取消項目信息報告制度;取消地方初審、轉報環節;放寬投資主體履行核准、備案手續的最晚時間要求等三項改革。
在規范企業境外投資方面,辦法提出將境內企業和自然人通過其控制的境外企業開展的境外投資納入管理框架;針對境外投資監管薄弱環節建立協同監管機制;完善懲戒措施,建立境外投資違法違規行為記錄三項改革。
Ⅶ 政府鼓勵企業積極對海外投資。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希望能得到詳細一點的回答。
賺錢廉價勞動力。
Ⅷ 各地為鼓勵外商投資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
近年來,廣東、福建等省份陸續推出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措施。廣東省政府發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政策措施(又稱「外資十條」),將進一步擴大市場准入領域,加大利用外資財政獎勵力度。提出廣東省財政對外商在廣東投資實體經濟項目、設立總部或地區總部達到一定規模的,按投資金額不低於2%的比例給予獎勵,最高獎勵1億元。廣東省商務廳廳長鄭建榮說:「利用外資是廣東外向型經濟的特色、優勢和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意義重大。」
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福建省自貿區在深化對外開放中先行先試。今年5月,《進一步深化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提出要率先建立同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目前,省商務廳(自貿辦)正配合國家相關部門抓緊修改完善更透明、限制投資領域更少的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3.0版也將加快建設,實現國際貿易管理所有環節、所有進出口商品和主要運輸方式「3個全覆蓋」。
Ⅸ 如何鼓勵外資擴大在華投資
近日,為進一步積極利用外資,促進外資增長,提高外資質量,鼓勵境外投資者持續擴大在華投資,昨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聯合發布《關於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暫不徵收預提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決定對境外投資者從中國境內居民企業分配的利潤,直接投資於鼓勵類投資項目,凡符合規定條件的,實行遞延納稅政策,暫不徵收預提所得稅。
為最大限度體現政策效果,釋放吸引外資的積極信號,《通知》明確,暫不征稅政策自2017年1月1日起執行,即境外投資者在2017年1月1日(含當日)以後,以分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直接投資可以適用《通知》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