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9證券還有行情嗎
我想提問者本意是想問2019年股票市場的證券板塊還有沒有行情吧。
一、證券板塊與牛市
2017年兩市沒下跌股票26.96%,其中真正上漲幅度超過20%的有13.50%。兩市共有73.04%的個股年內是下跌的,其中,滬市69%、深市有76%、創業板則有82%個股下跌。也就是說,持有10隻股票時,只有2.7隻沒跌,所以一年多來大多數股民呈現虧損狀態,心情很不爽。
在「三去一降一補」政策作用下,2017年以來,股市上漲的都是業績確定性強或各行業龍頭,代表的就是上證50和滬深300。券商是與牛市周期密切相關的周期性行業。因為只要牛市存在,券商的投行、經紀、自營、兩融、資管等等都將有大的發展,但現在大家對市場的牛市預期不高,所以資金暫時不願意追逐券商板塊。
二、當前是牛市嗎
A股市場歷來都有炒作的習慣,一般都是先結構性牛市,後面接著全面牛市。回顧一下2015年超級牛市,當時從2012、2013年起茅台、雲南白葯等消費類優質股率先活躍,然後在滬港通等因素誘因下,然後追捧價值重估,開始了2015年大牛市。
這次上證50發動的行情,已經延續了一年多,節前的暴跌,會是這次結構性牛市的終結嗎?從國資改革,政策支持,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等等角度,都不支持這次結構性牛市結束,這次不是終結,只是回調的概率極大,既然是回調,是上證50市盈率12倍時的回調,逢低分批買入做中長線投資,就是首先,當然,短線一定要先迴避前期漲幅翻倍的個股。
如果只是結構性牛市的回調,那距離藍籌牛市和估值預期的牛市還會太遠嗎?那證券板塊的牛市,還會太遠嗎?也許就在下半年或明年初。
三、看證券板塊行業指數
如下圖,在「銀行、保險、證券」大金融板塊中,證券是跌的最慘的!目前看正處於C浪下跌中,雖然還沒有做出熊市,但距離歷史底部和支撐已經不遠了,「黑暗已經很久,黎明還會遠嗎」?既然都已經扛過了慢慢熊市,難道要倒在黎明之前嗎?
一套完整的交易系統應該有趨勢指標,震盪指標和量能指標,為了幫助股民建立起良好的交易系統,我現在就把我自己的交易中用的指標分享下。
我平時用的指標系統有三套,一套是自己編制的纏論升級版指標;一套是長線持股加上波段操作指標;一套是分時圖T+0指標,自認為還不錯,不過指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把指標用活才是最高境界。領取指標添加本人,【公眾號:鄒亦梧】,給大家介紹下我的三套指標。
第一纏論升級版指標。使用很簡單,當三個指標同時出現建倉提示的時候建倉就可以了。
第二:長線持股加波段操作指標。這個指標最適合做長線使用,因為他有個主力監測系統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力的建倉位置和洗盤階段的,長線玩家必備的東西。
第三:分時瘋狂T+0指標,這個指標短線可以用,長線也可以用,做T增加利潤罷了。
筆者逍遙02年入市,潛心研究股票十多年,並集結了一批"民間股神",總結了一套選牛股成功率極高的抄底戰法,深受股民喜愛,特此建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鄒亦梧】,每天講解選牛股思路,很多朋友學會後,抓住了不少漲停牛股。剛剛也是有很多粉絲朋友說,看了您直播講解,也是成功抓住了華控賽格80多個點的收益,要不要繼續加倉。
華控賽格,是在股價回踩的時候選出,截止目前漲幅高達82%,很多相信了本人的新股民,看了微信直播講解的粉絲朋友都是抓到這波收益,這也是長期看逍遙直播微信的粉絲朋友所能把握的利潤!
深賽格,我是根據雙龍戰法及時選出講解,輕松收獲58%以上的漲幅,恭喜當時看到筆者選股思路文章的股友及時把握住了該股這波行情。
從上圖可以看到此股的走勢是不是跟上面講到的兩只股票類似呢,都是經過一段時間下跌洗盤回踩底部支撐後企穩拉升,目前該股也是再次下跌回踩支撐線附近,相信講到這里大家都清楚了,該股後期走勢,就不在這里多點評了,會在選股文章持續跟蹤講解。
本人在定期跟蹤研究很久的幾只類似光洋股份、西安旅遊的股票已經選出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微信公眾號:鄒亦梧)查看,最後,如果手中有個股被套,不知道如何解套,買賣點把握不好的朋友,都可以與筆者取得聯系,本人看到後,必當鼎力相助!
【微信公眾號:鄒亦梧 】
B. 如何把握炒股熱點和主線
在股票市場里經常會出現不同的熱點,熱點領頭羊的表現往往很搶眼。普通股民包括我自己以前都試圖抓住每一次熱點,各大媒體的股票推薦也是在預測熱點,因為抓住了熱點就意味著快速掙錢。但是人的精力有限,股票已有 1500 多隻,影響股價的因素又很復雜,如果試圖把握每次熱點,會疲於奔命,經常出現踏錯節奏(參見
「炒股」的節奏和消息
)追漲殺跌。在《
把大盤看走眼的反思
》一文中我講 普通人不可能准確預測市場的走勢,熱點的轉換和個股的節奏。但是並沒有完全否定去分析熱點。正確的作法是應該找到幾年內的可持續的熱點。這種可持續的熱點就是 投資主線,比如從 2005 年開始的大牛市,有色金屬、證券、消費升級、裝備製造、銀行、地產、軍工、煤炭、石油就是主流機構的投資主線,而這種投資主線是根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狀況研究得出的,有基本面的支持,短期是不會改變的。
圍繞投資主線來配置資產,收益就會超過大盤。往往主流熱點過熱後也會出現暫時的冷卻或調整,其他冷門的行業(比如紡織、造紙)也會熱一下。這個時候應該耐心等待投資主線調整到位時補倉並等待它成為下一次的熱點,而不要被非主流的短暫熱點勾引。從分類指數來看投資主線的行業總是能跑贏非投資主線的行業。
投資主線本身也有過熱和暫時冷卻的時候,比如有色金屬,地產在這次調整中就遇到了寒流,如何把握他們的節奏呢?西方主流機構的操作手法:當他們選定了幾個投資主線後,如果某一個行業的股票出現過熱就減持,一旦回到了正常的估價水平,又會維持持有,如果低估了,又會增持,但是他們始終會圍繞投資主線展開,而不會朝三暮四,除非行業里出現了顯著的變化才會調整行業配置,作出賣出的評級。除非一個國家經濟出現明顯的惡化,才會選擇其他的國家。
結論 :1 、不要試圖地把握所有的熱點,但是要把握正確的投資主線。
2 、不要試圖把握所有個股的節奏。如果有市場經驗,可以設法把握投資主線中個股的主要節奏。
3 、簡單的辦法,選擇投資主線中的彈性較少的龍頭股長期耐心地持有,不理市場的漲跌,也不理念它本身的漲跌節奏,如果股票下跌就等待它回升。
C. 為什麼說牛市沒那麼快結束
上周君臨推送的一篇文章牛市什麼時候結束?,深受讀者歡迎,閱讀量破了近期的記錄!
讀者的反應也是兩極分化,辯論激烈。
一種觀點認為,行情已經結束,根本就沒有牛市,比如下面這位——
但君臨並不認可這種觀點。
君臨認為,牛市的第一篇章,也就是瘋牛-金融牛,或許已經結束了,但更長跨度的慢牛,或許正徐徐展開。
因為,這是決策層的需要。
01
2019年的春季行情為什麼結束了?
我們先從下面這張圖講起。
很多投資者都會對去年年初的一輪行情記憶猶新。
去年初,上證指數一度從2440點上漲至3288點,3個月時間,漲幅接近35%。各種 科技 股概念輪番炒作,頗有牛市氣象。
但沒想到,4月之後,大市跳水,行情快速終結。
2020年的這輪行情,目前看來,竟然跟去年這波的曲線是如此相似!
難道是要完美翻版嗎?
那麼,我們看看,去年初的行情為什麼就突然結束了?
拆開來看,去年的行情,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月份,2440-2600。
這個時候A股經歷了2018年整整一年漫長的熊市,估值處於極度低估狀態,外資開始悄悄買入。
是的,只有外資在買入,內資則按兵不動。
第二個階段,2月份,2600-3100。
內資大舉加倉,買入資金約2000-3000億元,倉位提升了10%左右。推動了股指的快速上升和行情的火爆。
第三個階段,3月-4月中,3100-3300。
缺乏增量資金的進入,導致市場躊躇不前,然後內外資先後撤退,公司管理層掀起減持潮,行情終結。
我們前面的文章中分析過,A股市場上有4股力量在博弈:外資、內資、法人、散戶。
在牛市中,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通常是外資。
他們善於在全球市場中尋覓機會,哪裡低估就往哪裡去。
所以通常是外資先行進入,潛伏。
內資是趨勢投資者,機敏,並跟進及時,通常也能吃到大肉。
法人通常是理性投資者,因為他們掌握著企業經營的第一手動態,需要大量的資金進出,因此也是對資金面極為敏感的一群人。
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的資金佔了A股的一半,足以左右市場的變化。
散戶,雖然交易量大,但通常也是後知後覺的一群人。
一般情況下,都是牛市進入中後期了,股指創出新高之後,散戶才會大量進場,成為垃圾股行情的交易主體。
我們再看去年的行情。
首先是美聯儲縮表,美債利率上升,導致資金從新興市場國家迴流美國。外資在3月6日之後,開始撤退。
接著是3月中的兩會時間,決策層釋放出來的信號是有松有緊,以穩為主。
一方面,GDP目標6-6.5%,比2018年的6.6%要低,目標不高,放水動力就不足;
另一方面,核心政策是減稅降費,休 養生 息。
也就是說,剛剛搞完去杠桿,反彈一下可以,大放水就別做夢了。
於是,兩會結束後,內資也撤退了。
外資、內資都先後撤退,法人和散戶又沒有加倉,行情自然就難以為繼了。
02
近十年的春季行情為什麼沒能持續?
2019年的行情,本質上是歷年春季行情的一次常規演繹。
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很多年份的春天,A股都會有一輪不大不小的「春季行情」。
我們以近十年的情況為例子:
2010年,2月初-4月中,上證2900-3200,漲10%;
2011年,1月底-4月中,上證2650-3050,漲15%;
2012年,1月初-3月中,上證2100-2500,漲19%;
2013-2015年,表現不明顯。
2016年,1月底-4月中,上證2600-3100,漲19%;
2017年,1月中-4月中,上證3050-3300,漲8%;
2018年,全年熊市,表現不明顯。
2019年,1月初-4月中,上證2440-3300,漲35%。
整體來看,過去十年中,有6年出現了明顯的春季行情,漲幅約10-20%之間。
時間大多發生在1月-4月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規律性的行情機會呢?
君臨認為,這主要源於市場資金對兩會政策的期待,由此進行的預期埋伏。
在過去的文章中,君臨曾分析過,兩會是A股最大的政策窗口。
比如在2009年、2015年的兩次牛市中,行情發展的主線都是圍繞著當年兩會的政策主題進行發酵的。
2009年的兩會主題是四萬億基建投資,所以當年的牛市主線就是鋼鐵水泥等周期股。
2015年的兩會主題是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主線就變成了工業機器人、新能源車、網路 科技 股。
但是,市場資金也很清楚,
對兩會的押注,取決於消息的落地,有沒有超常規的表現。
如果政策力度是超常規的,那麼行情就能持續下去,演繹成為一輪牛市。
但如果沒有,那麼已經炒起來的估值,就將缺乏支撐點,大家就只能鳴金收兵,等待下一次機會了。
2019年的春季行情,就是這么一種情況。
03
這輪行情,不是春季行情
很明顯,這輪行情,不是春季行情。
而是發生在下半年的7月1日。
一般來說,A股上半年看政策,下半年看業績。
而半年報披露時間,大部分都集中在7月底-8月底,尤其是8月中下旬。
所以,下半年的A股行情,很多時候都是發生在金秋時節的8-11月。
但很顯然,這一輪的行情,並不是由業績驅動的。
事實上,回顧 歷史 ,A股的三大水牛都是發生在二季度之後。
一次發生在5月,兩次發生在11月。
主要的原因,就是兩會之後,經濟基本面風雲突變,超出了預期的狀況——
政策隨之發生大調整!
比如2014年,上半年的時候,上面開會定的調子還是謹慎樂觀的;
但從年中開始,石油價格忽然開始跳水,從115美元急跌至30-40美元,並很快傳導至消費端,形成通縮預期。
這種情況下,四季度決策層當機立斷就進行了政策的乾坤大挪移。
那麼,今年又發生了什麼呢?
04
決策層的考慮是什麼?
2020年的經濟基本面,有兩條主線:抗疫和抗美。
上半年的重心,無疑是抗疫。
我們看看針對疫情,兩會是怎麼說的。
首先是定基調: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寬松基調下,四條對策:
第一,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
第二,減稅降費,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
第三,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
第四,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
君臨逐一給大家解讀一下。
首先是「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怎樣算是「更加積極有為」呢?
上一次,類似的提法發生在2017年的兩會上,當時是這么說的:
「2017年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2017年赤字率擬按3%安排,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
注意,在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下,2017年的A股,是一次全年漲幅15%左右的小慢牛行情。
而在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一方面,赤字規模擴大1萬億;
另一方面,赤字率由2.8%大幅提升至3.6%以上。
在我國的財政體系中,3%的財政赤字率是一個警戒線,此次在特殊內外環境下,首次將財政赤字率大幅提升0.80個百分點至3.60%以上。
這也是我國 歷史 上赤字率第一次突破3%,赤字規模也由2019年的2.76萬億擴大至2020年的3.76萬億。
可以說,這是相當大的積極力度了。
還有1萬億的特別抗疫國債,同比增加1.6萬億的地方專項債,同比增加5000億元的減稅降費等等。
減稅降費其實是去年就定下來的政策,而今年則是進一步加碼。
給小微企業定向貸款,同樣是保民生,激活經濟微循環的重要手段。
這些措施結合起來,力度比2017年要大得多,可以說這「積極有為」四個字,含金量是很高的。
今年的兩會,因為疫情的關系,推遲到了五月中下旬。
5月22日召開,28日結束。
看看當時的A股:
5月22日市場跳水,說明資金是沒啥預期的,避險為上。
後面,兩會結束後,行情就開始逐步啟動了,以小碎步的節奏往前,直至7月開始大踏步奔跑。
毫無疑問,一個多月後,隨著政策的落地,「春江水暖鴨先知」。
05
下半年的主線,是抗美
2019年的政策主線是減稅降費,由此帶來了消費股的結構性行情;
今年上半年,在抗疫的壓力下,減稅降費繼續,帶來了消費股的抱團延續,茅台登頂A股市值第一。
但到下半年,君臨認為,行情主線將發生變化。
主要的原因是,內部的風險已經逐漸化解,但外部的風險正在升高。
目前,美國的疫情愈加深重,7月的日新增確診數據已經高達6-7萬人,比6月份的2萬高出數倍。
隨著疫情進入不可控狀態,失業率持續攀升。
據高盛最新統計,約佔全國人口八成的州都暫停了經濟重啟,或採取有針對性措施放慢重啟節奏。
這種局面下,選民對總統的失望可想而知。
據ABC新聞/華盛頓郵報聯合進行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有六成的人對特朗普處理疫情的方式表示不滿,這一比例較疫情爆發初期大幅上升。
綜合多個民調數據,目前拜登對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經領先10-15個百分點左右。
拜登什麼都不用做,只要選民足夠憤怒,他幾乎就可以躺贏。
現在離11月初的美國大選還剩下3個月左右的時間,業界分析師預計,特朗普極有可能背水一戰,在禍水東引方面做些危險動作。
看看最近的幾條新聞:
第一條 ,7月6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出於安全原因,美國正考慮封禁tiktok、微信等社交應用。
同期,美軍飛機連續三天在中國南部海岸進行了近距離偵察行動,最近距離廣東僅95公里,這是十分十分危險的舉動。
第三條 ,7月14日,英國宣布停止在5G建設中使用華為設備。這顯然是迫於美國在背後施加的壓力。
第四條 ,7月1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美國將對部分華為員工實施制裁。
第五條 ,7月16日,紐約時報報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全面禁止中國共產黨員及其家屬赴美旅行,擬議中的總統公告還可能授權美國政府撤銷在美中國共產黨員及其家屬的簽證。
第六條 ,7月17日,美國海軍「尼米茲」號和「里根」號兩個航母戰斗群在南海舉行「雙航母」演習,這是美軍本月第二次在南海海域舉行「雙航母」演習。
……
來自太平洋對岸的壓力,可謂是步步緊逼。
中國該如何應對?
歸根結底,還是要打造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 科技 產業鏈。
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用金融手段為 科技 產業賦能。
我們知道,中國的金融市場,大頭是銀行為主體的債務融資渠道。
這種渠道,對於借貸方的信用、抵押物非常看重,結果就是擁有政府擔保和資源的大國企往往能獲得優勢,而民營企業、創業企業、高風險的 科技 企業備受冷落。
要扭轉這種局面,唯有寄希望於我大A股!
這是一個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降低 科技 股的發行門檻。
手段包括:
a,開設注冊制的科創板,讓沒有盈利的 科技 企業都能來A股上市;
b,將相對成熟的創業板也轉為注冊制,鼓勵更多 科技 企業來上市;
c,新三板推出精選層,降低投資者的交易門檻,提升活躍度。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6月30日,2020年A股首發企業數量達119家,同比增長80%;
IPO募資總規模已達1392.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30%,更是創下近5年以來的新高,僅次於2015年的大牛市。
這還是創業板注冊制、精選層沒有大規模鋪開的情況下,下半年呢,毫無疑問會更火爆。
第二步,為再融資松綁。
科技 股上市了,但不是一次融資就能做大的,是需要有持續的融資投入才能茁壯成長的。
因此,今年2月份,再融資新規出台,為 科技 股的定增融資進行大松綁。
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7月6日,A股再融資規模達4874.32億元。
目前,主板和中小板有232家企業再融資排隊中,其中21家已經通過發審會。創業板方面,深交所已經受理93家企業再融資申請。上述325家企業計劃再融資規模合計6423.82億元。
市場預計,在今後的一年至兩年間,定增規模會再次擴張到萬億元以上,甚至超越2016年和2017年的高峰狀態。
第三步,引導 科技 股龍頭的估值水平提升。
一個國家的 科技 產業,不是靠那些小企業、垃圾股來帶動的,而是靠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帶動的。
就像美國只有一個蘋果,韓國只有一個三星,但足以支撐其手機產業鏈的強大地位。
只要大企業起來了,周邊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個上下游產業鏈,並發展成為一個市場化的生態集群。
所以,要點就是,如何提升 科技 股龍頭的估值水平,讓他們能夠獲得低成本的融資能力,加快發展的腳步。
一個合理的方式是:樹立標桿,並製造賺錢效應!
於是我國成立了集成電路大基金,一期、二期,對 科技 股龍頭進行集中式投資、帶動估值的提升!
今年以來,以中微公司、滬硅產業為代表的一批晶元股大漲,7月中芯國際在各方面的保駕護航下火速通關上市,顯然都是決策層所樂意看到的。
有些保守的投資者會說,現在的晶元股不都是市夢率了嗎?
難道還能繼續漲?
我就不信了,未來要跌起來,看你死多慘……
君臨認為,你們說的都對,晶元股貴,未來會價值回歸,這些都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絕不是現在。
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決策層的藍圖里,需要有一個適當泡沫的資本市場來為 科技 企業的昂貴資本開支進行服務。
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從2013年就開始了。
只可惜,當時的執行層沒有搞好,一場瘋牛將美好的藍圖生生中斷了幾年。
如今,決策層正小心翼翼的重啟藍圖。
在經濟沒有明顯向好,新興產業的龍頭還沒有真正壯大之前,再次製造瘋牛自毀長城絕對是決策層不想看到的。
因此這一次,會更小心謹慎,避免重蹈覆轍。
我們也可以更有信心,期待著一場A股大慢牛的穩步展開。
D. 白酒過後,三大板塊金股接捧2021年投資主線
2020年A股市場完美收官,上證指數再創年內新高,多隻白馬股藍籌股再次刷新了 歷史 記錄,但如果我們把時間放長遠一點,指數就不那麼完美了,相較於頻創新高的美股,A股10年來上證指數還是原地踏步,許多個股也創下 歷史 新低。2020年指數年線雖收陽,但4100多隻個股中有2000多隻是下跌的,而真正走牛的個股也僅有400多隻。A股市場已告別了同漲共跌的局面,呈現出典型的結構性機會。我們回顧 歷史 ,發現每年只有2到3條真正的投資主線,如果你抓住了投資主線,你自然會賺的盆滿缽滿,如果你踏不準主線,註定是要虧錢的。如果你想要在股市裡有所收益,首先對板塊有很強的分析和選擇能力,再次對板塊中的龍頭老謹個股有深入的研究。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投資的主線也在不斷的切換,2019年A股市場最強的投資主線無疑是 科技 板塊,集成電路板塊指數漲幅達94%,消費電子板塊指數漲幅達89%,白酒板塊指數漲幅超82%;2020年市場最強的投資主線是大消費,白酒板塊漲幅達127%;生物疫苗漲幅超79%,醫葯器械板塊漲幅超67%,但這已經成為過去時。風水輪流轉,時間已進入到2021年,無論2021年整體行情如何,但每年的春季躁動行情是不會缺席的,如果我們能抓住了2021年的投資主線,自然會在春季行情中取得超額的收益,那麼誰將有望成為2021年最強的投資主線呢,結合市場的走勢,政策面,機構研報等,我認為有三大主線有望成為2021年的風口。
一是光伏產業鏈 ,首先政策大力扶持,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大力發展可再生新能源,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大力提高非化石類資源的利用率,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間。隨著光伏技術的成熟,發電成本的大幅下降,低於火電的發電成本,未來肯定會大規模的運用,目前中國光伏技術領先全球,成為產業龍頭,2021年整個光伏產能增速將超30%以上,
二是軍工板塊, 軍工板塊是未來5年確定性最高的板塊,也是一季度最有可能爆發的板塊,12月許多軍工股大幅上漲,春季行情提前預演,未來兩個月來,軍工行業將一次性簽署未來5年的大訂單,且預付帳款從過去的30%調升至50%,商業模式發生巨大變化,機構內部預估這種商業模式變化能帶動估值提升近一倍!這也意味著旁含叢軍工企業今年一季度將會有大量的現金流入帳,也改變了市場對軍工企業不賺錢或虧損的預期,另外軍工行業是自主可控程度最高的行業,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小的行業。無人機產業和導彈是未來復合增長率在40%以上的賽道,這也絕對秒殺A股中90%以上的行業,值得投資者重點留意。
第三是新能源電動車板塊 ,也許有很多投資者認為新能源 汽車 2020年漲幅巨大,其實新能源運櫻指數只有63.07%的漲幅,鋰電池板塊67.28%,而作為未來15年的投資主線,顯然還沒有到達主升浪階段,對於未來最具想像力的板塊,復合增長率在30%以上,並且能夠保持10年以上增速的板塊更是鳳毛膦角,新能源 汽車 佔一席之地,雖然整個板塊指數已是牛市,但其中還有許多品種剛進入牛市的起漲點,未來有很大的機會。
我認為2021年最主要的投資主線將圍繞上述三隻板塊,具體關注哪些個股,我列舉一二,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交流。
E. 論述題:總結2019年股票走勢,預測2020股票走勢,該有什麼樣的股票投資策略,投資風格
周金濤的周期預測論,沒事你可以去看看,2019年是股市牛市的起漲年,每一波牛市的起漲都是內在震容盪和懷疑中完成的,2019年年底,股市沖過趨勢,占上牛市的起漲點,展望2020年,牛市是牛年,希望股友能夠抓住牛市的行情,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原因,如下,第一股市是七年一個周期,2019年是周期的底部,第二,周金濤的20年大周期的底部也在2019年,第三,政策上房地產已經進行了控制,國家推動儲蓄資金入市,利好,第四,股市對外資的開放,吸引外資進入投資。股市萬點不是夢想。
F. 2019年的股市會是牛市嗎
不會的,股市自從288年以後一直都是低迷狀態,看看大盤就知道了!希望能夠幫到你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