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勵志人物故事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勵志人物故事
盤點中國十大歷史勵志人物故事,很多都是大器晚成的名人,看看這些歷史名人給我們什麼樣的勵志啟示。下面為大家帶來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勵志人物故事,快來看看吧。
1、姜尚
因為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誇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裡看過,說姜尚72歲被拜為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2、吳承恩
吳承恩其實從小在家鄉就小有名氣,他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遊記》卻成書很晚。
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遊記》的創作。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曆十年(82歲)離開了人世。
據說吳承恩正式寫《西遊記》已經是72歲的高齡。各位年齡偏大,在學術、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慮來寫小說,說不定也寫成一代大師。
3、重耳
為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著流亡的生活,可以說是顛簸流離,嘗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幸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後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一個國君也居然喜歡看希奇)。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前628年(69歲)冬天,晉文公逝世。
4、黃忠
黃忠在三國里亮相的時間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輕時可能有點小名氣,但確實老了之後跟著劉備後才出名的,特別是定軍山一戰,斬掉名將夏侯淵威震天下,後來能被劉備封為後將軍也可能和這一戰有很大的關系。
黃忠年輕時一直為荊州劉表效力,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一起駐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株州攸縣,即虎紋老家)公元20 8年,曹操佔領荊州,臨時任命他為裨將軍,任駐守原地,歸屬於長沙太守韓玄。公元209年,劉備攻打荊州各郡,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黃忠投降劉備。公元211年(64歲)黃忠跟隨劉備入川,征戰益州,表現突出,勇冠三軍。平定益州後劉備封其為討虜將軍。公元219年(72歲),劉備進擊漢中定軍山,黃忠一戰斬殺魏國身經百戰的守將夏侯淵,曹軍慘敗,黃忠自此聲名大震。後黃忠升為征西將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重用黃忠為後將軍,公元220年,黃忠病逝,享年73歲追謚為剛侯。
5、慕容垂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軍,深受父親慕容皝的喜愛。後來卻被太傅慕容評逼走,在在付堅麾下忍辱負重幾十載,直到須發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寵愛,後來得到慕容恪賞識,曾為前鋒都督,前燕吳王。369年晉將桓溫率軍攻前燕,在枋頭撤退,慕容垂以三萬騎追到襄邑(今河南睢縣),大敗晉軍。後被太傅慕容評逼走,攜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戰中進攻被委派進攻襄陽,暗中保存實力,在前秦敗後叛變,慕容垂糾合鮮卑、烏桓,建立後燕,率軍二十萬攻鄴,一年後奪據鄴城。
386(60歲)年稱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歲)年消滅慕容泓的西燕政權。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與本是藩屬的北魏關系惡化。395(69歲)年太子慕容寶征北魏,於參合陂之役大敗,隔年慕容垂反擊,但病死於親征途中。
6、屈原
其實用大器晚成來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適,但我認為屈原在文學上成就的頂峰確實是比較晚的時候。這於他一身坎坷的經歷是有關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報國的忠臣可能在文學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壇遭到排擠,被放逐後偉大的《離騷》才橫空而出。
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62歲),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詩人寫作《離騷》時已經度過了大半生。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了瀕臨危亡的絕境。詩人瞻前顧後,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斗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離騷》通過詩人一生不懈的斗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斗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的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
據說屈原還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
7、劉邦
劉邦應該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運氣出奇的好,我覺得他也有自己過人之處。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此時的劉邦已是47歲的「高齡」了。47歲在今天想創一番事業也覺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歲的人可能相當於今天67歲的人。何況還是從一個縣里小小的幹部到國家最 高領導人的差距。
劉邦的革命事業進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僅僅3年時間)年十月劉邦便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入關後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革命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占,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55歲),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一般說「從奴隸到將軍」表示一個人的飛躍,而劉邦8年時間就完成了「從亭長到皇帝」的跳躍,更牛。
8、勾踐
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因為強大的吳國正在發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於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里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這就是「卧薪嘗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有志者,事競成,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9、齊白石
這位在近代中國畫壇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也是起步晚,基礎差。齊白石從小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養家。27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這個時候所有人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日後會成為一代大師,獲得一連串的榮譽。
齊白石什麼時候可以稱的上「成」字不太好說,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時候已經小有名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歲後開始大膽突破自己,轉變畫風後才從此聲名大振。
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10、蘇洵
據說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塗地混日子,常和一幫「狐朋狗友」賽馬、遊山玩水,直到二十七歲方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並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於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52歲),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拓展閱讀:
中國期貨史上十大傳奇人物
一、中國期貨行業祖師爺:榮宗敬
1919年,日商已經在上海開設了一家取引所(即期貨交易所),日本人借經營麵粉、麥麩、棉花的期貨交易等,控制原料與成品價格,最終轄制中國商人。五四運動爆發後,國內掀起抵制日貨的風潮,榮宗敬借機聯合其他實業家和商人,於1920年3月1日把上海機制麵粉公會貿易所改組為中國機制麵粉上海交易所,並於8月14日正式對外營業。
這是中國人在上海建立的首家期貨交易所,經辦麵粉、麩皮期貨交易。不久,榮宗敬又趁熱打鐵,於1921年成立紗布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掛牌,經辦棉紗期貨交易。從此,奪回了麵粉和紗布期貨價格主導權。由此可見,榮氏真正實現了產業金融兩開花,不愧為中國本土期貨的祖師爺。榮宗敬不僅炒大宗商品,甚至還從事外匯交易:五卅事件之後,國內再次掀起抵制日貨的運動。他抓住機會,上演了一波做空日元的操作,最後凈賺400萬大洋,而幾大日本財團則損失慘重。
二、中國期貨行業的拓荒者:田源
經過數年積累,上世紀80年代末,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部主任的田源開始積極進行期貨市場研究,並提出了建立期貨市場的設想。1986年,田源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考察團成員訪問美國,深入考察了美國期貨市場。從美國考察回來後,田源就將期貨市場研究列入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重點課題,並上報國務院領導。不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家體改委聯合組建了期貨市場研究工作小組,田源擔任組長。該小組工作的成員,不少後來成為了中國期貨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常清,現任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金鵬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玉辰,現任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此後,中國期貨市場工作小組開始逐步推動在中國建立期貨市場。並聯合8個部委,形成在鄭州進行期貨市場試點的報告上報國務院審批。中國期貨市場在鄭州試點就這樣定下來了。
三、中國第一批期貨操盤高手:弓偉
弓偉為中國第一批期貨操盤高手,90年代曾以人工高頻交易叱吒於綠豆合約、橡膠合約;2002年後開始轉戰外匯,2008年孤身一人奔赴芝加哥、紐約,任職於著名海外對沖基金公司,從事外匯交易;先後盈利上億元;聲震海外交易所;第一年在美國CME交易所,他是盈利最多的散戶,CME老總很吃驚,請他去聊聊,他當眾表演短線,不一會兒功夫賺了萬把美金。2014年,通過招商基金發行全球對沖基金,成為通過基金QDII通道進行跨境交易的先行者。他為人慷慨豪邁,好喝酒,不幸的是天妒英才,弓偉先生於2014年8月25日晚7時因病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享年43歲!弓偉先生窮其一生專注於交易的研究和實踐,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很可惜,全網都沒有找到一張弓偉的照片。
四、葛老大:葛衛東
葛衛東,江湖尊號「葛老大」,2000年開始做期貨,兩次爆倉,2004年迅速崛起,成為期湖中一代梟雄。血風腥雨十幾載,自稱「沒有對手」,渴望挑戰葉大戶。六年來年均收益率120%,,不講規則,被罰1000萬。目前資產已達120億。
五、中國的索羅斯:葉慶均
葉慶均,現任浙江敦和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畢業於鞍山鋼鐵學院。03年以10萬起家,08年身價已過50億,創造了幾萬倍的投資收益,在期貨市場樹立起第一大佬的江湖地位,已創造順其者未必能贏、逆其者必虧的神話。目前身價百億,是中國的索羅斯,國內期貨界已無能超越他之人。
六、濃湯野人:林廣袤
林廣袤,江湖稱號「濃湯野人」,專職做棉花,被稱為棉花奇人。2010年做多棉花,11年反空棉花,從600萬做到20億;2012年做多棉花,遭受重大虧損,在上海青澤投資公司成立之際,承認虧約7億。此後,野人暫退出期貨,在華山修行。近期總結失敗原因:大賺之後信心過度膨脹,自以為已無所不不能,想承擔國家才能承擔的重任。
七、農民哲學家:傅海棠
傅海棠,農民出身,曾養過六年豬,種過棉花、大蒜等。2000年開始做期貨,前兩年從5萬起步到1.2億,是國內期貨界的傳奇人物,不看任何技術圖表、不做任何技術分析,用「天道」思想理解分析市場、指導操作方向和節奏,擁有最純粹最樸素的投資思想,有「農民哲學家」的稱謂。
八、黃大哥:黃偉
黃偉,資本大鱷,尊號「黃大哥」。91年拿2萬從股市中賺了第一桶金,後轉戰期貨。後在商品期貨中賺了10億。94年開始投入房地產行業,目前控股3家上市公司,身價達220億。為人低調,目前仍玩期貨,2012年從螺紋、銅上賺了5億左右。
九、短線大師:張文軍
92年開始投資銀行債券,初涉金融市場。93年4月,應聘到大連首家國際期貨公司,成為大連期貨業首批經紀人之一。後擔任過多家公司的業務經理、投資顧問、操盤手。96年開始個人期貨投資,10萬元,到收益超過千萬元,僅用了短短的5年時間(1997-2001)。從1999年開始,其個人賬戶成交量連年位居大商所第一(2001年達300多萬手),受到大商所的嘉獎。
十、投資界「勵志哥」:林軍
人稱投資界「勵志哥」,從三千元入市到坐擁幾十億。同濟大學MBA,上海鴻凱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香然會金融俱樂部董事長、上海億信偉業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1992年開始進入中國股市,在市場摸爬滾打二十多年,經歷過期銅大牛市、A股大牛市、大豆大牛市、金融危機引發的商品崩 盤以及救 市帶來的牛市盛宴。在跌跌撞撞中,林軍從3000元的入市資金到現在坐擁幾十億資產,並把自己的收藏興趣與投資相結合。
;『貳』 期貨林軍MA參數設置的是多少
做短線,把MA調成5和10最好,做中線就調成20 30 60,長線就調成120 250。
操作時不要單靠MA指標來操作,可以幾個指標一起使用,如果幾個指標同時指向上漲時,那上漲可能性就很大,另外再配合K線形態操作.看不準時,忌買入,機會多得的是.
ma均線最好是設置5、20、60為最好。三線成多頭,股價站上5日為買點。
短、中、長期均線相結合最好。具體如下:選擇三條短期均線(一般設置5日、10日、20日均線),加上一條中期均線(一般取60日均線),再加上一條長期均線(如:年線,即250日均線),5條均線組成一個均線系統,長線指明方向,中期體現支撐位和壓力位,短期提示買賣點。
『叄』 3000元期貨可以賺1000萬嗎可能性大嗎
每個人都想賺錢,而期貨是屬於一種高風險的投資行為,其收益也是是很大,可以復利來賺錢,網上有言論說用3000元期貨賺1000萬,那麼這是真的嗎?可能性大嗎?為大家准備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肆』 他為投資而生,踏准大節奏收獲數十萬倍!
波譎雲詭,冰火同生。中國資本市場波瀾壯闊的牛熊轉換,造就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出身草根,天生嗅覺敏銳,在股市上賺得第一桶金。歷盡無數榮耀與磨難,人生數次拋物線運動後,終於從一介「草根」,變身舉足輕重的資本大鱷。他們都具備了高遠的眼光、極大的格局、超人的膽識、堅忍的意志力、無比的勤奮,還有從天而降的運氣。
林軍就是「他們」中的一個「傳奇」。
22歲,初生牛犢不怕虎,帶著3000元闖盪股市、期市,經歷了無數次驚心動魄、險象環生。不惑之年坐擁10多億元資產,他踏准了股市和期市的幾個大節奏,也實現了人生的浴火重生。
懵懂入市
「我從讀書時就開始接觸股票,一方面是受上海濃重金融氛圍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使然。」林軍說,「感覺自己骨子裡就是為投資而生的」。
1989年,他偶然到市場上去逛,發現當時的稀缺品種、面值2元一張的牡丹亭小型張,100張的價格跌到了1000多塊,他覺得是個機會,於是向父親借了1100元,小試牛刀買進了100套整封的牡丹亭小型張。那時他職校畢業在公交公司做電工。「這份工作是我父親幫我安排的,很臟,高壓有600伏,手套經常是潮濕的,還會導電,弄不好還有生命危險。收入微薄,每月才54塊。」即便隔著回憶的面紗,這份「苦差事」仍令他唏噓不已。
三年後,選擇繼續深造的林軍從電大畢業,那時候小試牛刀買入的「牡丹亭」,已從當初的1000多元高漲到6000多元。最終他4500元賣出,凈賺3100元。
1992年,在父親的支持下,他買了100張股票認購證。林軍回憶說,就在他拿著100張認購證走出營業廳的一刻,周圍人紛紛投來艷羨的眼光,「哇,大戶呀!」林軍心裡一下沒了底兒,「3000元就成股市大戶了,認購證還有的玩嗎?」這之前,頭腦活絡的林軍是個集郵愛好者,在只用現金交易的郵市,他見識過真正的大戶:扛著十萬一摞的「炸葯包」去交易。「當時沒有一百塊,都是十塊紙幣,太多了沒法點,壓壓緊用尺子量。」
但林軍怎麼也沒想到,就像孤注一擲買牡丹亭一樣,3000元認購證最後換來了60萬元的資產。
1992年下半年,中國股市出現了第一個熊市,大學畢業的林軍只能去市科委下屬的一家公司上班。但後來牛市一來,天生不安分的他就辭職去炒股了。「雖然我對電氣感興趣,但對股市更感興趣。」回憶起那時的年少沖動,林軍一點也不後悔。「那時就是覺得股市的春天來了,而且作為一個朝陽行業,股市一定會體現我的人生價值。」
就這樣,沒看過任何專業書籍,也不懂得技術分析的他,開始了在股市中打拚的日子。
1993年,他進軍國債期貨。並經歷了「327」事件。「進期市之前,我在股市上經歷過牛熊輪回,從最初的3000元到60萬,而後又回到17萬,最終還是帶到國債期貨市場上的10萬元,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大起大落
1995年,隨著國債期貨被迫關掉,股市行情也陷入冰點。不停尋覓機會的林軍轉戰膠合板期貨市場。「當時還只會做多,不會做空。」
談起青蔥歲月,林軍也忍俊不禁:「50、60萬進去,最後賠得只剩下3萬。我終於知道期貨市場」水太深「,自己在的操作上存在很大問題,必須學習。隨後閉門思過,只看不做,直到三個月之後才逮到機會。」
「當時發現膠合板市場有個價格黑洞:交易所要求交割的價格是完稅的,價格在48元左右。而市場上交易的全是走私板,價格在38元左右。走私板是不能交割的,必須拿正牌的完稅的發票來交割。一旦有人逼倉,價格至少在48元,如果沒有人要的情況下,只能是38元。」
林軍說,「我就等38塊,結果沒等到,只等到39塊。當時拿了15萬滿倉透支,從400多手做到1200多手。沒想到賺到120萬。」那年他25歲。
操作手法兇猛凌厲、大開大合,敢於滿倉豪賭,這些特徵在林軍的投資生涯里格外明顯。
2000年,由於多次的操作失誤,上百萬資產在這一年幾乎耗盡。林軍的人生和投資都跌入谷底,但觸底反彈後的他,徹底告別了此前「追漲殺跌」的草莽作派,完成了財富以及人生的真正飛躍。
深刻的反省讓林軍意識到自己浪費了太多太多的機會,也讓他覺醒:錯誤與交易次數相伴而生,不是越多越好。在做好風控的前提下,看準趨勢重倉出擊,抓住幾次重大機會就足夠了。
然而2000年前後,隨著膠合板、咖啡、綠豆等期貨品種以及股市的逐漸蕭條,「整整兩年都沒什麼機會」。在這段「無所適從」的日子裡,林軍系統性學習了股票、期貨的各類知識,補足了在技術、基本面分析等各方面的短板。「約翰墨菲的交易法則我是那個時候才知道的……」
漫長的等待對平庸的人來說意味著無望的煎熬,悲觀放棄,而對追求人生精進的人來說,是難得的蟄伏。回頭來看,這段磨難給了林軍最大的成長。
2002年,一個偶然的事件,徹底改變了林軍的交易理念,也為他後來的成功做了鋪墊。當時有個朋友想買5000噸大豆,讓林軍幫忙寫個投資計劃。「為了這個事情,我深入研究了當時的大豆市場,並為這個朋友花兩個星期寫了研究報告。」當時他根據調研的情況,預測大豆會漲到2800元/噸。按照這個報告和盤感,他在大豆上一路做多,其間的每個節奏都踩得很准。結果沒讓林軍失望,那一波行情使他的資金整整翻了5倍。
「幾年書讀下來,已經能寫幾千字的研究報告了。不像以前只是看K線。到2003年,什麼價位該買,什麼時候該賣,清清楚楚。一個拐點出來,就知道牛市是不是結束了。」
正如林軍所言,爐火純青的他抓住了2003年之後的數次行情。然而,這種成就感並未持續很久。還不理解宏觀經濟以及期貨的金融屬性的他,在2005年銅期貨的那波牛市中「傷過一把」。
2005年,已經開啟牛市之旅的銅價,引起了林軍的關注。「當時市場不斷充斥著摸頂的言論。我根據成本、供求等情況分析,認為銅價不應該漲這么高,就在3000美金附近一直空銅,結果爆倉了。」
「那段時間真是暗無天日,醒著也虧錢、做夢也虧錢,每分每秒都在虧錢,連虧了幾個星期。直到幾百萬賠到只剩下四十幾萬,實在扛不住了,才平倉認賠。」
巨大的挫敗感使他萬念俱灰,甚至想跳樓自殺,林軍現在回想起來說:「還好當時沒有向人借錢炒期貨,不然真跳下去了。那一段時間白天和晚上每一分鍾都在虧錢,頭發都白了。覺得自己很傻,35歲了還一事無成。」當時真的蒙了,自己信奉的交易理念居然是錯誤的,很茫然,不知道怎樣才能掙錢,感覺人生非常失敗。
經過兩個星期的深刻反思,他意識到這是一輪大牛市,繼而在鋁期貨上果斷全面做多。「在銅上面的損失很快就從鋁上扳回來了。」
浴火重生
經過這一輪磨人的「觸底反彈」,林軍對宏觀趨勢的理解再次加深。交易體系日臻完善的他,抓住了此後幾乎每一個市場大波段,實現了人生的浴火重生。
2005年底,當時股價很低,招商銀行股價比起H股打7折,和幾個朋友交流過後,他堅定認為,股市的牛市快來了。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賣了僅有的一套房子,拿著手中所有的資金,買了幾只股票,2006年1月對中國股市影響深遠的股改啟動。結果很快這些股票股改,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此後市場的不斷上漲,以至癲狂,給林軍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爆過倉的他始終保持著很強的風險意識。當時住在兩灣城,林軍發現附近飯店生意格外火爆,坐在每一家餐廳的人,都像富豪一樣大吃大喝,並對股市高談闊論,這樣的情景讓他心生警惕。再加上中石油國內A股上市價48元,而當時香港中石油股價最高才19.2港元,且開戶數增長率已經呈現下降趨勢,於是林軍判斷A股嚴重高估。這種敏感與堅定在關鍵時刻救了他。2007年9月,他果斷清倉,並修改了交易密碼強制自己不再介入股市。
為江湖中人津津樂道的還有2008年的金融危機。這次史無前例的危機,讓許多資本大鱷資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卻再次被林軍狠狠抓住,讓其資產規模驟增十倍。
2008年3月,花旗銀行巨虧97億美元,使次貸危機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2005年爆倉的經歷使得他專注於宏觀研究,他感覺大機會來了。當時他密切跟蹤美國房地產市場,深入研究次貸危機,並逐漸地了解了保爾森為何2006年就開始做空美國房地產的思路。
「我覺得銅會大跌,便與期貨公司的資深研究員合作,把電解銅相關行業的生產供需情況研究了一遍,我們當時認為次貸危機的影響深遠,2009年春節銅會跌到4000美金。」此時做空了銅價的林軍已經胸有成竹,國慶長假後銅價以崩盤的方式下跌。
國慶節前,林軍按照計劃空了銅,但擔心假日太長,為防範風險,同時還做多了一部分鋅,結果節後銅連續三個跌停,鋅在第二個跌停板給了他平倉的機會。「其實,在國慶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我還在猶豫要不要減掉一些空頭頭寸,最後發現月線沒守住,便嚴格執行了自己的交易計劃。」
節後滬銅期貨連續三個跌停板協議平倉後,對林軍的第二個考驗來了。「當時業內一些朋友開始看反彈,我認為,金融危機已經爆發,如果銅價反彈到節前的價格水平,我就改行從此不做期貨了。結果協議平倉的第二天,我把倉位空到了97%。」對於這場「世紀豪賭」,林軍收獲巨大,手中的資金加了個零。
股市和期市的連續成功使林軍對交易充滿信心,交易體系已經完善了的他又踏對了兩波行情。
2008年年底,國內大豆期貨合約跌到2700元,對大豆多年研究的他知道當時的價格已經到了成本線以下,他認為金融危機後即使工業品無銷路,農產品也會有剛性需求,便果斷全倉買入,隨後國家出台了保護政策,使他再次獲利豐厚。
「2009年年初,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去香港,看到LV、香奈兒等奢侈品商店門口的購買人群還排起了長龍。香港的持續繁榮,讓我隱隱覺得可能高估了危機的影響。後來,國務院推出了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從根本上改變了貨幣供應,我想清楚後閉著眼睛做多所有商品。」林軍說,這波做多又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2013年林軍把自己的收藏興趣與投資相結合,花費數億元打造了香然會金融俱樂部。
從小資金到大資產,已經步入不惑之年的林軍交易體系不斷完善,操作風格也從激進轉變成了穩妥。為了對沖風險,他將賺到的錢運行分散投資,第一部分繼續做期貨投資,而且是多元化投資組合;第二部分用於投資固定資產;第三部分用於投資實業和股權。
交易體繫上,最初主要依靠技術分析,之後開始關注基本面研究,再到後來宏觀層面研究體系的構建,直到最後實現了三者的有機結合。
在市場摸爬滾打二十多年,跌跌撞撞中,林軍從3000元的入市資金到現在坐擁十幾億資產,並把自己的收藏興趣與投資相結合。繼續創造著屬於他自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