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十二五港口投資

十二五港口投資

發布時間:2023-05-30 05:47:28

① 中國港口政策的發展

構築現代港口物流發展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一五」規劃,我國將建設164個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4萬噸,其中集裝箱泊位69個,新增能力1940萬標箱。為確保我國港口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亟待構築我國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政策框架,建立開放、有序、自由、暢通的現代港口物流新格局。
從全球港口發展的階段來看,發達國家自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現代港口已步入第三代港口發展期。最為顯著的特徵表現為:工業向柔性和個性化方向發展,虛擬企業開始出現,港口成為全球生產、銷售等整個供應鏈中重要的節點,加之高新技術在港口領域得到全面應用,港口功能進一步完善,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港口經營管理從追求規模化轉向追求規模化與滿足個性化相結合,提供全程、全方位、多層面的綜合性服務,以建設生態港口為目標,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理念。港口與所在地區或城市的發展更為緊密,與人類社會更為協調,從而形成區域經濟、技術、文化、利益共同體。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之間的合作日益加強,跨地區甚至跨國合作製造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不斷地將大量常規業務「外包」(outsourcing)出去給發展中國家,而只保留最為核心的業務(如市場、關鍵系統設計和系統集成、總裝配以及銷售)。在這些合作生產的過程中,大量的物資和信息在更為廣闊的地域間轉移、儲存和交換,國際物流活動將日益頻繁,港口作為國際物流活動主要的載體,在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合作中愈來愈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構築現代港口物流發展的政策框架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關系:
一、發揮傳統港口優勢與現代物流相結合,逐步實現我國港口物流經濟活動的集約化和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港口經濟發展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從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年吞吐量來看(見下表),發展勢頭強勁,但絕大多數港口基本上停留在傳統港口生產作業水平上,盡管均不同程度地引入現代物流理念及管理技術,仍然處於較為粗放的經營管理中。
年份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吞吐量 48321 80166 105162 125603 142634 166628 201126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我國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表
因此,港口應積極加大其傳統優勢與現代物流整合的力度,從而有力地促進港航、倉儲和物流產業組織的聯動發展。在港口功能升級換代上,須在傳統裝卸業務、工業服務(如增值服務)、商務、信息等方面體現其傳統優勢和特長。
充分發揮港口傳統運輸業的優勢,利用其在設施、網路、技術等資源,促使港口物流服務活動的柔性化、集約化和現代化。從根本上實現由傳統港口物流的「港對港」服務向現代物流要求的是「門對門」服務的轉變,這就要求構築與港口物流業發展配套的現代綜合運輸網路體系,進一步拓展港口物流業務,提高港口物流的綜合協調能力。總之,港口物流帶動港口經濟,港口經濟帶動區域經濟,而區域經濟帶動全國經濟。
二、開展國內物流業務與國際物流業務相結合,充分發揮港口「二傳手」的特殊作用,連接好國內與國際市場
200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為29114億元,同比增長16.6%。社會物流總成本佔GDP的比重為21.3%,比上年僅降低0.1個百分點。與西方發達國家高出一倍,說明我國物流產業仍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物流成本偏高,而港口物流也處於同樣的狀況,港口的運輸成本、倉儲成本、管理成本與經濟發達國家港口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港口在連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各要素資源方面,要充分發揮其特殊作用,港口在轉換機制、拓展功能、延伸服務領域和范圍方面,須加快國內物流運作的市場化進程,發揮以干線運輸為主體的港口物流的主導和示範作用,加速港口國際物流活動的步伐,參與全球物流活動的國際分工,實現港口物流機能的多樣化,集商貿、倉儲、流通加工、信息服務於一體;體現現代港口服務功能的綜合化,主要是大力拓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中心和國際轉口貿易四大功能。體現其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等活動的「二傳手」的特殊作用。
三、加快港口自身與保稅區、出口貿易加工區、開發區等同步發展相結合,盡快制定港口物流發展的方針、政策和總體目標
眾所周知,港口成為國內外企業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的重要場所,佔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重要手段,港口業已成為現代物流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環節。因此,盡快制定港口物流發展的方針、政策及總體發展目標,諸如港口保稅區、出口貿易區和開發區的優惠政策,主要是在投資政策、融資手段、土地徵用、稅收及貸款等方面,為港口物流發展創造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
在藉助和發揮港口特殊的區位優勢基礎上,推進港口物流與港口保稅區、出口貿易區和開發區物流的同步發展,吸引國內外製造商、銷售商及物流提供商,實現港口與保稅區、出口貿易區和開發區的聯動,在發展中彼此依存、緊密配合、互相促進,形成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以推動港口經濟的全面繁榮。
四、發展港口物流核心業務與建立廣泛的合作和聯盟相結合,實現其港口物流職能向縱深化延伸與輻射
國際上許多大型港口都在向第三代港口發展,建成全球貨物貿易集散中心和綜合物流服務基地。必須將港口作為發展物流的突破口,通過港口物流核心業務向港口周邊地區輻射,帶動進出口貿易,進而又促進港口物流的發展,實現良性循環。港口物流核心功能要逐漸從原來的海陸中轉中心,轉變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服務於國際貿易的綜合物流中心。
通過港口物流綜合服務體系的建立,擴大港口腹地范圍,建立以港口為中心的業務扇形輻射面,取得與社會各類物流資源全方位的整合,以核心業務的遠洋和近海運輸為立足點,發展與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及內河航運等組織的合作與聯盟,在國際遠洋航線及海上通道、國際航空線、國際鐵路運輸線與大陸橋、國際主要輸油(氣)管道等諸多領域實現國際物流連線,通過開展國內外多式聯運、綜合運輸方式等形式,在國際港口市場的競爭中壯大,朝著擁有區域規模、集裝箱及散貨高吞吐量的樞紐港方向邁進。同時還須加快港口服務產品的分銷網路與渠道的規劃和建設,在國內外廣泛建立代理商、分銷商、運營商、區域物流中心等分支機構,逐步擴大港口服務的商圈半徑,提高市場佔有率,構築區域配給網路,建立國際中轉中心,使港口成為國際綜合物流活動的重要節點,成為連接港口腹地諸多物流園區和各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物流樞紐,實現港口物流服務向縱深化延伸和廣域化輻射。
五、發展以臨港工業服務的社會化物流組織與港口物流相結合,為物流產業發展培育堅實的市場需求基礎
港口物流要進一步推動港區聯動發展的進程,以港口物流帶動臨港製造和加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與社會物流組織的分工與協作,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做好港口物流與社會物流的市場定位和扮演的物流角色的工作。隨著全球綜合物流時代的到來,現代港口已從純粹的運輸中心(運輸+轉運+儲存),發展成為配送中心(運輸+轉運+儲存+裝拆箱+倉儲管理+加工),再發展為如今的綜合物流中心(運輸+ 轉運+儲存+裝拆箱+倉儲管理+加工+信息處理)。全球綜合物流服務的發展,現代港口功能將更為廣泛,朝著全方位的增值服務的方向發展,成為商品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與人才流匯聚的中心。
港口物流與臨港的社會物流的行業內合理分工,不僅有利於全社會綜合物流體系和物流服務網路的形成,而且由此而產生以港口為中心的產業集群,涵蓋港口物流、社會物流、臨港製造加工、服務等產業組織集群,這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產業集群,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與外部的供應商、市場和技術建立系統的聯系,多種文化的融合、合理的權力結構、有效的調控手段產業集群的特性,並呈現出由客戶到供應商的垂直供應關系,是供應鏈網路在一定地域空間的集中,從而推動了港口物流與社會物流的同步發展。發展港口物流與臨港物流園區、工業區、開發區相結合,是尋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六、港口物流建設的軟硬體同步發展相結合
在港口現代運輸技術和經營方式創新的同時,加強港口硬體建設,適應國際運輸綜合物流時代的客觀要求,對現代港口在硬體諸如港口規模、物流機械、物流系統工程、航道水深、碼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而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系統的節點,其效率、服務水平及可靠性是其發展關鍵的因素。現代運輸技術和經營方式的發展,並且與港口軟體工程建設配套,即港口物流文化培育,港口經濟的繁榮必然形成港口特有的文化。而港口物流文化需秉承港口傳統文化之精華。主要體現在:其一是科學發展觀。要協調發展,要可持續發展,不能只為了短期和局部的利益而忽視長遠和整體利益。其二是以人為本的經營與管理理念。港口要體現人與經濟,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三是物流科技的不斷創新。其四是明確發展生態港口的建設目標,大力推進港口綠色物流發展戰略,注重港口物流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七、積極促進港口物流系統化、標准化與智能化建設相結合,以加快物流的國際化進程
港口應首先促進現代信息管理技術,如ERP、MRP等在物流企業和廣大工商企業內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全面提高企業的信息特別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設,為物流信息交流的暢通和高效創造條件。其次港口發展要在物流用語、計量標准、技術標准、數據傳輸標准、物流作業和服務標准等方面作好基礎工作,加強標准化工作協調和組織工作,對國家已經頒布的各種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進行深入研究,應用新型標准,如對托盤、集裝箱、各種物流搬運和裝卸設施、物流中心、條形碼等通用性較強的物流設施和裝備的標准進行全面引入,以使各種相關的技術標准協調一致,提高港口物流活動中貨物和相關信息流轉的高效化。
港口發展要適應全國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大型跨國公司為先導,以產業關系為紐帶,發展全球綜合物流系統,將組合多式聯運、全球倉儲、清關、保險、存貨管理、訂單服務、金融、文件製作以及任何一種所需的物流服務功能,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物流服務。港口物流園區和運輸、倉儲、配送等相關領域實現EDI和物流信息共享,全面實現報檢、報關、報稅電子化。直接帶動港口生產力,主要包括集裝箱吞吐能力,港口現代化設施裝備能力,電子口岸通關能力,自由貿易區與保稅區開發能力,商流、物流、信息化、資金流服務能力,提高港口系統化、標准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八、將自我經營與引入港口經營商運作相結合,謀求港口物流多元化發展模式
按照國際慣例和經驗,積極推進港口經營商運作模式或港口局部的經營商運作模式,積極引進港口投資商與經營商,尤其是引入國際上已積累豐富經驗的港口投資商與經營商,他們不僅帶來雄厚的資金、管理、技術、信息等資源,關鍵是能夠帶來港口經營運作的寶貴經驗,諸如港口物流系統工程的理念、港口物流標準的物流設施與設備、物流工程機械、具有人性化設計的港口發展實施方案及其網路市場的客戶資源,實現港口物流的跨越式發展,關鍵是通過這種方式,推動港口經營與管理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
九、構築港口物流提供商供應鏈驅動體系與港口腹地物流市場營銷網路的建立相結合,實現港口物流發展的多元化
港口物流既是生產企業的倉庫,又是用戶的實物提供者,物流企業成為代表所有生產企業及供應商向用戶進行實物提供的唯一最集中、最廣泛的綜合物流提供商。按市場需求鏈組織以港口為核心的虛擬企業群體——供應鏈體系,以成本與服務為立足點,幫助客戶建立采購網路、經銷網路、現代物流配送網路和信息傳輸網路遍布全球市場。
現代物流管理與技術越來越成為社會各類企業作為其市場營銷的主要手段和途徑,以港口物流組織為核心,扮演物流集成供應商角色,構築港口物流服務的供應鏈驅動源,一切從市場需求出發,建立由供應商、港口物流集成商、製造商、批發和零售商的供應鏈物流系統。具體構造:港口物流集成商處於供應鏈的中部,發揮承上啟下特殊物流的職能,市場覆蓋面廣、分銷能力強。一是為出口企業承擔產品的運輸、倉儲、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包裝、銷售及信息服務等環節外包給港口物流企業,在其周圍集聚形成了供應鏈網路結構;二是為進口企業承擔倉儲、運輸、包裝、加工、分銷等環節上的物流活動,實現資源共享而形成的供應鏈物流系統。
同時港口物流針對其腹地范圍積極尋求物流服務產品的分銷網路機構,廣泛地聯合各類社會物流組織,建立其市場營銷網路體系,以委託代理制方式,作為其開拓市場的有效途徑。總之,港口物流供應鏈與港口腹地物流市場營銷網路的建立相結合,不僅實現港口物流供應鏈銜接的無縫化,而且有利於港口物流實現多條腿走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十、發展港口物流與大通關相結合,實現港口物流與場站物流(航空機場和公路、鐵路站點)對接的無縫化
港口物流發展是大通關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媒介體,整個物流供應鏈的信息集成中心、管理控制中心、物流中心。
大通關:是指進出口貨物到離港(站)所需的裝卸作業,代理服務、口岸查驗的過程。由於運輸方式的不同,對外開放的港口或機場,港務部門或民航站在交通工具的靠離或貨物的裝卸作業中,直接與查驗單位發生工作關系,形成鏈接點;又因為進出口外貿貨物或出入境的交通工具大都有其代理人辦理申報查驗手續,也形成一個鏈接點,所以,「大通關」可以界定為三個環節,即:貨物或交通工具代理服務環節,口岸查驗部門的申報查驗環節;港口(機場)生產作業環節。
「大通關」建設是運用現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建立政府有效監管和企業高效動作的協調聯動機制,優化單證流、貨物流、旅客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作業流程和通關環境,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和進出口貨物、出入境旅客通關速度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口岸查驗單位、口岸管理部門、外經貿生產、經營與服務企業,以及稅務、銀行、外匯管理等多個部門。
發展港口物流與大通關相結合,簡化通關手續,倡導人性化的集中辦理相關的單據,實現「一站式服務」加快物流運作效率,實現港口物流與場站物流(航空機場和公路、鐵路站點)對接的無縫化。

② 【汕頭,海洋經濟迎來「第二春」】 人生第二春什麼意思

十二五」開局之初,政策利好,汕頭港迎來發展良機。 這一年的5月,國務院批復汕頭經濟特區的范圍從原來的汕頭市區擴展到汕頭全市,覆蓋了汕頭市域的「六區一縣」。媒體界普遍認為,此舉不僅為汕頭特區贏得了更廣的發展空間,也同時為汕頭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思維與血液。
同年的11月,國家政策再次對汕頭給力,《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批復同意,作為以「港口立市」的汕頭而言,再次迎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按照規劃,為了配合全省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的發展,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就廣東省航運業的發展提出了提出了「一核兩翼」的戰略布局,位居粵東的汕頭占居其中「一翼」,擔負著對接海西經濟圈「東翼」航運服務業集聚區的重任。這意味著,和未來芹鬧的廣東一樣,汕頭將從「陸地」走向「海洋」。
業界人士認為,對比首輪「特區范圍擴展」的政策利好,這一輪的海洋經濟戰略宏圖,無疑成為汕頭特區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港口資源豐富 助推海洋經濟提速
汕頭海洋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得益於該區域豐富的港口資源。
據了解,汕頭建立經濟特區30年來,港口建設蓬勃發展,得益於天然的地理寬首察條件。多年來,汕頭新建碼頭泊位60多個,其中1~5萬噸級泊位碼頭18個,3000~5000噸級泊位碼頭23個。至2009年全市港口通過能力達到3244萬噸,比改革開放前(只有3個中級泊位)增長20倍。而港口作業區,由改革開放前只有老港區增加了石港區、馬山港區、珠池港區、廣澳港區和海門港區。
多年的改革開放同時也促進了汕頭港的生產發展,其港口吞吐量不斷刷新記錄。1982年汕頭港完成貨物吞吐量突破200萬噸大關,2006年突破2000萬噸大關。2011年汕頭港完成貨物吞吐量4005萬噸,比增14%;完成集裝箱110萬標箱,比增17%,進入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00強。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兩項指標的增幅,均分別高於當時全國沿海規模以上港口平均數的4.5和19.3個百分點。
目前,汕頭港已發展成為我國沿海25個樞紐港之一,開港至今已與世界68個國家和地區的289個港口有貿易往來,並擁有7條國際班輪航線。國內方面,汕頭港集裝箱航線可以直達上海、青島、天津、大連、台灣等26個港口。
由於特殊的港口資源優勢,汕頭的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十一五」期間,汕頭海洋經濟年均增長12.5%,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遊業、臨海工業、海洋漁業等產業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2010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248.28億元,同比增長27.3%,是「十五」期末的1.7倍,佔全市生產總值的20%,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為30.8:32.5:36.7。與此同時,汕頭的海洋交通運輸業發展亦呈現良好態勢,港口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7.5億元,與世界57個國家和地區、268個港口建立了海上經貿航運關系。到2010年,港口泊位數達到8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有18個;貨物吞吐量3509萬噸,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十一五」年均增長15.2%;集裝箱吞吐量93.5萬TEU,比「十五」期末增長了154%,「十一五」年均增長20.7%。2010年,全市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76億元,水產品總產量39.9萬噸,水產品出口量9萬噸,出口額5.33億美元。
港口建設 推動城市海洋經濟穩步向前
作為一個依靠海運貿易發展起來的港口城市,汕頭市的港口建設與城市發展成慎茄為一種互相依託、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港口與城市的命運息息相關,可謂「一損俱損,一榮共榮」。
汕頭瀕臨南海,內陸江河密布,沿海港灣眾多,擁有海岸線長達289公里,占潮汕三市海岸線總長的四分之三,適宜建港的自然水深岸線28公里,可建5~30萬噸級碼頭泊位50多個。汕頭市有關規劃顯示,預計至2020年,汕頭市將把汕頭港打造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年通過能力達1億噸的大港,充分發揮港口資源集聚優勢,為城市海洋經濟深度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作為港口建設的同步內容,汕頭還將強化汕頭港作為樞紐港的功能地位,充分調整港區產業結構,搞好區域經濟協作,改善大通關環境,建設大型碼頭泊位,鞏固和發展本地航運業,增強水運市場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粵東、贛南、閩西的經濟腹地;積極把汕頭港融入「海西」經濟,先行先試,與粵東、贛南、閩西等地開展交通運輸協作,充分宣傳汕頭通關環境及港口發展潛力,吸引上述地區貨物從汕頭港進出口;進一步改善汕頭港大通關環境,改觀海關、檢查、檢疫等一站式服務,促進港口物流大進大出,快進快出。
汕頭市政府有關部門表示,依託大手筆的港口建設,到2015年,汕頭市的海濟經濟總量將顯著提高,海洋生產總值將比2010年翻一番,達到530億元,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對國民經濟貢獻率進一步提高,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海洋經濟空間結構進一步完善,初步建成環汕頭灣海洋經濟核心區、南澳實驗縣、南澎列島海洋生態保護示範區、北部現代海洋漁業優化帶、東部濱海新城拓展帶、南部臨海工業集聚帶等六大功能區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相對集中、功能清晰、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空間格局,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得到充分發揮;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建成區域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培育5家以上的海洋高科技企業,形成一批海洋技術專利和自主知識品牌,初步建成全國具有領先水平的「科技興海」示範基地;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2010年減少近10%,主要河口、港灣、濱海旅遊區等重要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沿海地區和主要大島的防災減災體系有效建成;海洋綜合管理顯著優化,逐步理順海洋經濟發展的機制體制,出台一批扶持海洋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海洋監測、監視網路,初步實現海洋管理和公益業務的現代化、科學化和規范化。
據介紹,到2015年,汕頭市將初步建成海洋強市,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強市。

政策給力 海洋經濟迎來發展黃金
海洋國家戰略的出台,一方面給汕頭海洋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推動著汕頭地方海洋戰略布局的啟動。
汕頭市交通運輸局表示,《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不僅讓汕頭得到了機遇,也讓汕頭看到了未來的曙光。
在承接《規劃》帶來的利好之餘,汕頭「變本加厲」,依託自身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按照「以海引陸、以陸促海、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以打造環汕頭灣海洋經濟核心區,做強東海岸新城拓展帶、南部沿海產業帶和海島開發保護帶為著力點,重點培育廣澳、海門、後宅、青澳四個海洋經濟發展節點,制定形成了「一核、三帶、四節點」的「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
據介紹,《規劃》中的「一核」是指包括金平、龍湖、濠江、潮陽四區環汕頭灣的海域及依託陸域,是汕頭經濟發展基礎最完善、海陸經濟發展最協調的區域,承載著城市功能重塑和品質提升的重任,是汕頭發展海洋經濟的核心區,對汕頭海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該區域將重點發展北部海洋總部經濟和高端服務業、海洋高技術產業、海洋金融商務和海洋科技研發;規劃建設南部海洋濕地公園,推進發展高端濱海旅遊,培育發展海洋職業教育、海洋會展業、現代物流業;西部牛田洋則重點發展海洋科技教育產業,打造粵東海洋教育中心等。
「三帶」是指做強東海岸新城拓展帶、南部沿海產業帶和海島開發保護帶。「三帶」的開發對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海洋經濟總體實力具有重要作用。
重點培育的廣澳、海門、後宅、青澳四個海洋經濟發展節點,是推動港口、產業和城鎮聯動開發,提升汕頭沿海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支撐點。
此外,汕頭市還就提升發展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業、現代海洋漁業、臨海工業在內的傳統優勢海洋產業,以及扶持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海洋現代服務業等現代海洋產業進行了詳細規劃,並分別就提升海洋科技支撐能力、完善涉海基礎設施、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科學開發海域資源、建設南澳海洋綜合開發試驗縣、推進海洋區域合作等規劃內容進行了科學的細劃。
有業界人士表示,汕頭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宏篇巨制,不僅是汕頭海洋經濟今後10年的發展綱領,更是《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的有益補充,《規劃》對推動粵東、粵西乃至整個廣東的海洋經濟發展也同時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十二五港口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000858上市當時收盤價格 瀏覽:83
諾亞財富派理財可靠嗎 瀏覽:27
中國銀行個人留學貸款 瀏覽:528
什麼是非融資性 瀏覽:5
如何確定股票發行數量和價格 瀏覽:365
貸款違約金擔保人出么 瀏覽:203
1比索摺合人民幣多少 瀏覽:946
163406基金凈值今日凈值 瀏覽:327
九號理財 瀏覽:952
金條銀行價格 瀏覽:297
五線開花9期貨揭秘與實戰PDF 瀏覽:505
包裝貸款怎麼樣 瀏覽:896
理財直融查詢 瀏覽:525
國海證券金貝殼理財版 瀏覽:969
滴滴現在期權價格 瀏覽:712
首汽約車股票 瀏覽:490
A輪融資9億 瀏覽:765
優化營商環境企業融資 瀏覽:344
錢多多是中糧期貨 瀏覽:281
債券融資組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