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金融,資金的關系
一、長期歷史視角:工業革命與金融發展相輔相成
「大金融」理論(陳雨露,2013)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動態擬合。從長期的視角來看待金融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大國的金融崛起幾乎總是與其經濟崛起同步實現的。17世紀末,英國依靠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體系提供資本燃料和動力,成功實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19世紀頭號強國;但該體系「效率性」不足,無法支撐技術持續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無法適應新經濟內在需求,而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逐漸走向衰落。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在繼承英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體系基礎上,依靠逐漸成熟的投資銀行體系,支持美國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20世紀頭號強國,120年屹立不倒;但卻又因該體系「穩定性」不足,存在脫離實體經濟和金融泡沫化的風險,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美國投資銀行體系也宣告破產,其經濟一蹶不振,霸權地位也逐漸衰落。
英美究竟是如何崛起和衰落?金融在其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在世界經濟第六個長周期,中國又應如何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如何構建穩健、高效、統一的大國金融體系,全面服務於大國經濟和金融崛起的雙重戰略需要?這無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現實和戰略問題。
二、英國模式的興起: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10世紀前後的宋代中國,經濟文化發展居於世界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從科學技術上,宋代的中國領先世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印刷術得到了大幅度改良(畢升的活字印刷),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從經濟增長看,10世紀至15世紀,中國GDP平均佔到世界30%,位居第一;從鋼鐵產量看,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中國的鋼鐵產量大致在7.5萬—15萬噸,然而1720年工業革命前夕,英國鋼鐵產量也才1.7萬—2萬噸。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經濟實力,幾乎具備了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所有條件。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產生在中國宋代,而推遲700餘年在英國發生?
實際上,英國工業革命早期使用的技術創新,大多數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術革命既沒有引發經濟持續增長,也未導致工業革命。這是因為業已存在的技術發明缺乏大量及長期資金的資本土壤,不能使其從作坊階段走向規模化的產業階段。因此,英國諸如鋼鐵、紡織、鐵路等大規模工業的成熟發展必需經歷一個等待的過程,當金融體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後,工業革命也就隨之發生了。這就是「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大金融」理論強調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英國工業革命和金融革命正是「大金融」理論一個經典的歷史注釋:正是工業部門的資本需求和政府借款的需要促成了金融革命的發生;金融革命反過來則為工業革命提供資金,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英國的金融革命始於世界上首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1694年,英國「九年戰爭」激戰正酣、耗費巨大,政府大舉借債仍入不敷出,於是成立英格蘭銀行為戰爭募資,後發展成為英國中央銀行。1720年,為應對「南海泡沫」金融危機,英國政府制定《泡沫法案》以限制股份自由轉讓、限制英國股票市場發展,促使城市私人銀行、地方銀行等商業銀行蓬勃發展。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構建的銀行網路體系,成為英國近代金融體系的主體和基礎,不斷為工業革命注入資本燃料和動力,推動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使英國從一個「蕞爾小國」一躍成為「日不落帝國」。
三、英國模式的衰落:集中壟斷的商業銀行體系缺乏「金融效率」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葉,英國商業銀行體系藉助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累積資本、發展壯大,走向「托拉斯」式的集中壟斷。「托拉斯」式的銀行體系「效率性」不足,難以支撐技術持續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無法適應新經濟內在需求,導致英國經濟逐漸走向衰落。
1826年,英國政府頒布《銀行法》,鼓勵股份制銀行的發展。為追求壟斷的高額利潤,股份制銀行迅速吞並私人銀行或合夥銀行,同時兼並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從而使得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的銀行體系最大限度地佔有稀缺資源,也更加註重短期回報、輕視工業創新的長期投資。資本的集中更加強化了其「逐利性」本質,通過特許貿易公司、殖民活動甚至戰爭,拓展具有更高利潤率的國外市場,進而忽視了本國工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的調整升級。英國集中壟斷的商業銀行體系失去效率和活力,不能給英國經濟提供長期發展、動力不竭的資本市場,「日不落帝國」逐漸衰落。
四、美國模式的興起:投資銀行體系是美國經濟騰飛的主推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在繼承英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體系基礎上,依靠投資銀行體系及金融創新,支持美國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霸主。1933年,為應對經濟大蕭條,美國制定《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制度,限制商業銀行投資業務,促使投資銀行體系發展迅速,逐漸由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轉變為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
美國以投資銀行為主體的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具有天然的資本運營能力,實現了資本的市場化流動及有效配置,支撐美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投資銀行與生俱來「金融創新」的品質,通過融資證券化和資產證券化提供了經濟快速增長所需要的更高流動性和信用催化,並藉此主導五次並購浪潮,淘汰落後產能,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同時,投資銀行體系順利化解高新技術和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通過風險投資支撐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其迅速成長為美國新經濟的支柱。因此,投資銀行體系及其創新對於美國的崛起具有巨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五、美國模式的衰落:泡沫化的投資銀行體系缺乏「金融穩定」
美國投資銀行體系具有極強的創新能力,但該體系「穩定性」不足,存在脫離實體經濟和金融泡沫化的風險,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該體系也宣告破產。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美國投資銀行體系曾與實體經濟結合緊密,為何後又脫離實體經濟?這是由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為追求高額利潤,資本必須走在實體經濟前面,它「先入為主」卻又「搶先退出」。美國經歷工業化、產業化後的利潤率下降,無法滿足資本的逐利慾望,資本就放棄介入實際生產,專門從事於借貸、投資等非實物資金運作,於是產業資本就變異為金融資本。被金融資本綁架的美國義無返顧地走上「工業化—去工業化—金融化」道路,最終金融脫離實體經濟並泡沫化,導致全球金融危機。
美國當前實行「再工業化」戰略,只是對困境的修補,不能改變衰落的大勢。因為金融化後的美國資本已經習慣坐享其成,難以再適應並滿足於工業製造的利潤率;即使金融資本迫於無奈而尋嫁實體經濟,也會通過全球配置選擇低成本、高利潤的發展中國家。因此,美國逐漸被金融資本拋棄,缺少了資本動力,美國經濟將走向衰落。
從英美崛起歷史中,我們發現工業革命與金融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金融體系已成為大國崛起的基本性戰略力量。這也是我們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動態擬合的核心要義。但是,走向集中壟斷的英國銀行體系因缺乏「效率性」,不能給實體經濟資本支撐;走向泡沫化的美國投資銀行體系因缺乏「穩定性」,導致金融危機。任何一種金融制度都有「天使」和「魔鬼」兩面,怎麼根據自身國家稟賦,用好才是關鍵。
B. 10部金融人士必看的商業與法律電影
新冠疫情仍未過去,這個春節還是盡量少出門吧。
下面是國內top5大學某會計系老師總結的10部金融人士必看的商業與法律電影,清單不錯,建議收藏。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2004 主演:阿爾·帕西諾 / 約瑟夫·費因斯
看題目,沒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但又拍出了新的味道。
總的來說,這部影片講述的是還不起錢要面臨被割一磅肉的噩運......咋一聽好像很社會。
這部片子中猶太人和基督教徒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而莎士比亞則通過此劇告訴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去解讀故事的起因。
在商業和法律方面,這又涉及到合同法,想要了解學習合同法同學的一部入門級影片。
我們會直面感受到合同有效和無效的認定以及其中不合理條約導致變換的套路,夏洛與安東尼奧之間的合同法中,隱含著對他人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的條件,並且不能流下一滴血屬於合同中不可實現的內容。
這是安東尼奧最後擺脫噩運的關鍵。
在文藝復興時期高度法治的威尼斯,這張合同的漏洞既保護了俠義之情,又維護了威尼斯城的法治形象。
▌《華爾街Wall Street 》
1987 主演:查理·辛 / 邁克爾·道格拉斯
這部電影揭秘了神秘的華爾街。
華爾街每天都在上演著沒有硝煙的戰爭。
巴德是紐約大學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在這片戰場上捲入慾望的漩渦。
「貪婪不好聽,卻是好東西。」這緩圓咐是這部影片中最經典有名的台詞。該影片中涉及到了證券法中的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公司並購。
獲取市場信息為什麼會違法,非法獲取的信息又是怎麼進一步操縱市場,公司並購過程中會帶來哪些利益、管理許可權的轉移,都是這部影片中的內容。
這部影片也給我們透露出:在兇殘的資本追逐中,金錢是衡量是否成功的標准,但是價值觀的底線是能否守得住是這份成功的是否守得住的最後一道防線。
華爾街,在燈紅酒綠,推杯換盞之間,背後還有一片看不見的墳墓。
▌《華爾街:金錢永不眠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2010 主演:邁克爾·道格拉斯
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最終都是先研究人心和制度,反過來才能駕馭金錢。
這是延續上一部《華爾街》的又一經典力作。
馮侖說,錢是有腿,有性格的,也是有氣味的。
要感受這句話,必須要看這兩部華爾街電影,金融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人性的抉擇。
同樣,會涉及到到第一部證券法的內容和股權等問題。在教科書之外也能看到金融玩法如此多的案例。
▌《商海通牒Margin Call》
2011 主演:凱文·史派西/保羅·貝坦尼
約翰·塔爾德說,在這行里,只有三種方法能生存下去:要麼是第一個、要麼最聰明,否則就去行騙。
這部影片用17天拍出24小時內發生的故事,時間效率堪比金融投資界的爭分奪秒,但也不能遮掩這是一部好影片的事實。
故事背景是2008年那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前夕,華爾街一投資銀行的分析師突然發現公司的財產評估有著巨大的漏洞-購買了大量現在已經不值錢的證券,即將導致銀行破產。
公司高層連夜開會後決定將這些不值錢的證券一低價格拋售將風險轉移。銀行短暫躲過了破產的災難,但是引發的一連鎖反應卻接踵而來。
2008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倒閉,讓人們開始對「太大以致不能倒閉」潛規則產生了懷疑,也開始感受擾純到在金融危機到來時,人人都想自保卻無能為力,讓人開始懷疑金融的本質難道是「騙」。
當股市動盪時,清倉、加儲該如何抉擇,怎樣才能讓損失風險降到最低,這部影片中會有涉及。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
2011 主演:詹姆腔拿斯·伍茲 / 約翰·赫德
同樣是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家政府機構角度該如何從大局應對呢?
美國財政部長、美聯儲主席、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英國監管機構,甚至還有股神巴菲特的身影,展示了危機到來時全球金融屆權力最大、最精英的人才是如何扭轉世界金融的。
全球頂尖金融機構中不同觀點的碰撞,各種專業名詞狂轟濫炸,視角迅速切換,讓你對自己的金融知識瘋狂補一次課。
並且讓你感受金融危機到來時的緊張感和他們在焦慮中那份對自己學識經驗的自信。
最重要的是,深刻地體現了金融界默認的規則:太大了,以至於不能倒下,否而後果不堪設想。
▌《大企業The Corporation》
2003 主演:Jane Akre / Ray Anderson
前者是加拿大紀錄片,對企業進行解構和人格剖析;後者是中國的紀錄片,是一部探討公司制度的紀錄片,水準之高令人驚嘆,其導演還製作過《大國崛起》,《復興之路》。
《大企業》講述的是企業的屬性,企業之對於個體,國家,社會甚至全球發展存在的意義以及在不同體制下自身定位的問題。
《公司的力量》主要討論了公司制度與經濟、社會、科技、人文之間相互促進影響的關系,以及中國企業如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進行更好的發展,直面經濟學者的談話。
這兩部紀錄片可以稱作是「企業起源」和「企業進化論」,無論是企業高管、職員,還是創業者,建議仔細觀看。
▌《造雨人 The Rainmaker》
1997 主演:馬特·達蒙 / 丹尼·德維托
一位年輕律師接到人生中的第一份案子:他和一位無助的母子面對醫療保險公司拒絕賠付,還有對方辯護律師的不擇手段,如何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正義與良知的彰顯,不是什麼特別的劇情。
保險中權利義務之間的關系,保險利益的范圍以及目前有人提出後悔權的建議是否荒誕,都是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思考的。
大多數人的一生,是和大大小小的未知風險作斗爭的一生,保險,是風險來臨時的一根救命稻草。
▌《詐欺獵人映畫 》
2008 主演:山下智久 / 竹中直人
一場欺詐與反欺詐之間的斗爭,有一種黑吃黑、碟中諜的感覺,「世界上有三種騙子,白鶴的只是騙取錢財,紅鶴的會騙走你的心,而黑鶴的則是他們的獵人,那就是我。」
這部影片中涉及到票據、公司簽章與破產欺詐。票據、公司簽章這種條條框框卻又圍繞在我們身邊很重要的東西,用電影入門了解一下。
票據是代表一定數量貨幣請求權的有價證券,即貨幣證券。擁有支付、匯兌等功能,具有流通、佔有、設權等法律屬性,一定要重視。
▌《門口的野蠻人 Barbarians at the Gate》
1993 主演:James Garner / Jonathan Pryce
該書以1988年美國第二大煙草公司RJR融資收購餅干生產商Nabisco的交易為背景,呈現出一部驚心動魄的商業大戰。
在這部影片中,既可以看到主人公羅斯?約翰遜依靠自己強大的推銷能力從一位賣報的小行家成長為名CEO的商業傳奇,也可以看到後期投資過程中的爾虞我詐,為了收購熱衷於拆散一家公司的狂熱。
CEO注重公司存亡和發展,股東在意自己股權的價值,這是一個永遠都不可能改變的隔閡。
在這部影片中你會明白,金融固然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但有時候還是需要談判的技巧和隨機應變的靈活度。
如何利用「杠桿」是這部電影的最大看點。
▌《貨幣背後的秘密Hidden Secrets of Money》
2013 紀錄片
對於想要學習了解貨幣知識的同學,強烈推薦該紀錄片。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貨幣呢?若干年以前小島上有自己刻畫標志的石頭?黃金?還是僅僅只是擁有一串編碼和數字的紙張。
貨幣是用於物品交換的一種媒介,還是一種本身就具有價值?如今經濟學中更多的考慮到經濟變數和政策變數,以防止貨幣通脹或通縮等問題。
在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等職能等概念也是各有觀點。前段時間大熱的比特幣、區塊鏈又是什麼?
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會讓我們對於貨幣有一個最核心的認識,不再是碎片化的經濟知識汲取,幫你梳理形成一個自己對貨幣最核心的理解體系。
END
C.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給人們帶來了什麼作用
1、「一帶一路」是21世紀的「鑿空之旅」,是由中國發起的世界最浩大的超級工程,是中國貢獻給人類和平發展夢想的禮物,而「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與「五路」(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承載著中國與世界共同的夢想。
2、國際社會的期待和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決定了「一帶一路」的誕生是歷史必然。一方面,歷史上大國的崛起必然會對國際關系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過去不乏通過擴張、戰爭的方式來實現崛起的事例,留下了經久的傷痛與苦難。而中國則走出了一條嶄新的大國崛起之路。主席指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倡導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這一鬥巧中國方案,無疑具有時代的先進性。
3、另一方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的發展需要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中國也有能力向國際社會提供合作共贏的國際公共產品。主席曾說過:「中國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中國也要為全球發展作出貢獻。我們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設立絲路基金、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目的是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中國走的正是一條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康莊大道。中國的發展不僅實現著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且給其他國家帶去紅利,美美與共。
4、「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成效惠及世界。
D. 中國的大國崛起有哪些不同尋常的地方
中國尖端科技方面有許多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比如量段猜段握譽子科學、高鐵兆仔、超級天眼,激光武器等。這些方面都不同尋常。
E. 羅斯柴爾德家族與美國金融有什麼關系
這一年,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勢力,就一舉擒住了美國這個世界最具潛力的新興大國的「七寸」——黃金嚴重匱乏。 1895年的美國黃金儲備最低時僅為900萬美元(相當於12.3噸),而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的黃金據當時一家美國媒體稱達到了驚人的16億美元(約2194噸)。羅斯柴爾德家族代表的歐洲銀行家以在黃金上的壓倒性優勢一舉征服了美國,並從此成為美國真正的控制者。以100噸黃金為籌碼,羅斯柴爾德和摩根家族已經實現了他們在美國的戰略目標:(1)美國從此告別黃金和白銀的雙重本位,將銀本位打入冷宮,並在1900年出台法律廢止了銀本位,這使美國向歐洲標準的金本位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而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當時全球擁有最多黃金的家族;(2)在一個新的黃金本位的新興大國中,他們從此控制了這個國家的黃金市場,等於間接控制了貨幣發行;(3)它讓美國強大的民選政府和國會向自己低下了高貴的頭顱,有一次低下,就會有第二次,最後就會變成順從地點頭;(4)美國財政部的權力和權威被極大地削弱了,這為它日後喪失貨幣發行權打下了基礎;(5)這讓歐洲的銀行家們與紐約的銀行家們打成了一片,國際銀行家第一次成為一個全球聯盟性的金融壟斷力量。只有極少的人心知肚明,在19世紀即將結束時,美國已經換了主人,國會、政府已經開始成為擺設,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金融寡頭們成為美國真正的主人——他們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製造(或者非常巧合地發生了)一場美國黃金兌換危機,以100噸的黃金一舉征服了這個新興市場大國。此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再次潛入深海,它通過摩根財團控制華爾街,通過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石油、軍火業。這一基本格局在未來100多年中基本沒有改變過。直到今天,控制美國的仍然是華爾街的金融寡頭集團和石油、軍火寡頭集團,盡管它們之間難免會有矛盾,但總體而言,它們性情相投,都喜歡戰爭和危機,因為每一次戰爭和危機都是財富再分配的絕佳良機,它們會分享其中的利益。這個轉折,如果從正面看,你可以講,正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推動黃金成為美國大國崛起的脊樑,繼續推動著國際貨幣體系向其智慧前瞻到的方向發展。只不過,這種大國崛起受益最多的是國際銀行家,而美國和世界人民將開始前所未有的多災多難的20世紀。
F. 一帶一路理念的實施具有良好經濟效益體現在哪些些方面
「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經濟治理理論的重大貢獻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從全球經濟治理的價值來看,「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改革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訴求。近年來,面對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和經濟結構失衡,美歐雖然同意加快全球經濟治理改革,但不想自動放棄對全球經濟治理的控制權和領導權。「一帶一路」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通過互聯互通為亞洲鄰國提供更多公共產品,致力發展亞洲價值、亞洲投資、亞洲市場,聯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很好地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一帶一路」以開放多元的特徵推進區域合作的進程,並有可能成為最終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的一個新途徑。
第二,從全球經濟治理的規制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是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規則的補充與完善。「一帶一路」相關議題表明,中國是在不改變現有國際規則的情況下,通過發揮自身優勢,搞增量改革,並且充分利用現有的國際規則,推動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等,形成與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相互補充的投融資開發平台,在現行國際經濟金融秩序下,共同促進全球尤其是亞洲區域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這就很好地避免了歷史上常常出現的新興大國崛起與現存霸權國家和世界體系發生正面對抗和沖突的教訓。
第三,從全球經濟治理的主體來看,「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一帶一路」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第四,從全球經濟治理的效果來看,「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國家、蒙古等內陸國家的開發,向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的戰略,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將改變歷史上中亞等絲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美式全球化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困境,從而有助於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
(作者為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G. 深圳元視界財富規劃專業嗎幸福公社是做什麼
深圳灶昌元視界財富規劃是一家專業的財富管理公司,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財富管理和規劃服務。公司擁有一支專業的團隊,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為客戶提供量身定製的財富管理方案和服務,幫助客戶實現財富保值和增值。
幸福公社則是深圳元視界財富規劃的姐妹公司,是一家專注於社區服務和社區運營的企業。公司致力於打造社區生活服務平台,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生活服務、健康管理、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公司擁隱悶扒有一支專業的團隊和強大的資源平台,能夠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罩孝和產品,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幫助客戶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