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84年李嘉誠做了什麼
1984年,李嘉誠通衡則過和黃收購了馬世民的公司,將瞎判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馬世民提升為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大膽安排馬世民擔當李嘉誠遠征西方的代表,出任嘉宏國際和「磨攔改香港電燈」董事局主席。
⑵ 如何尋找與人合作的時機
窮人敵視富人,不願意同富人合作,所以愈加貧窮;而富人善於同所有對自己有幫助的人合作,所以更加富有。
寧波的雅戈爾制衣有限公司的成功,就是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尋找合作夥伴,從而加速了自己的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當雅戈爾還是個連工資都發不出的爛攤子時,廠長李如成的一個朋友告訴他:吉林遼源經編廠有一批經編滌綸布要搞加工返銷,尚未確定客戶。李如成立即趕到遼源,苦口婆心地與對方商談,終於拉回100百多噸經編滌綸布的加工業務。日夜加班趕制,當年便獲利50萬元,使廠子擺脫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
20世紀90年代,公司已初具規模。李如成瞅准國內高檔襯衫的空檔,決定走合資辦廠、更新設備、創造名牌之路,但一時苦於無合資夥伴,又得一位朋友的信息,澳門南光國際貿易公司副經理曹貞女士正在杭州,欲在大陸尋找合作夥伴。李如成立即驅車直奔杭州,千方百計找到曹貞女士,並說服了她到寧波看看。這一看,給曹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一反敏念常規,打破了南光公司過去只搞貿易不搞投資辦實體的慣例,欣然同意與李如成合資辦廠。從此「雅戈爾」生氣勃勃,開始了新的飛躍。
人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眾人拾柴火焰高。」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有了大家的幫助,個人才能有更大的發展。觀察我們身邊那些成功人士,有幾個是自己孤軍奮戰取得勝利的!
在合作的過程中,真誠地對待對方,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才能做好持久,事業才能發達。任何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精英人物,絕不是單槍匹馬,單純依靠個人之力而取得成功的。
香港富豪李嘉誠說:「每天,我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我又不是孫悟橋型困空,可以有三頭六臂,我只是一個平凡人,所以,如果沒有多人替我辦事,我是無論如何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租祥的。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做生意成功的秘訣。」
盛頌才一直追隨李嘉誠左右長達三十年之久,直到後來因為舉家移民加拿大才走出了長江實業的大門。周千和是集團公司副董事長,今天,他依然在李嘉誠身邊為他出謀劃策。
盡管李嘉誠的企業是一個典型的東方家族管理企業,但是,他向這個家族企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得公司成為一個具備一流專業水準和超前意識且組織嚴謹的現代化「內閣」。
一家評論雜志是這樣評論李嘉誠的企業的:「李嘉誠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備中西方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李嘉誠把麥理思、周千和、周年茂、霍建寧、馬世民、洪小蓮這些人籠絡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共守江山。其中,周年茂、霍建寧都是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但是他們有能力。李嘉誠的用人之道就是:不管你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不管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你有能力,我就用你。你為我工作,我一定會給你豐厚的回報。他敢於起用洋人,如麥理思、馬世民等,李嘉誠財團之所以成為縱橫東西的跨國公司,很大程度上便是這些洋人出謀獻計,又充當大使在前方「沖鋒陷陣」的結果。
英國人麥理思可謂是李嘉誠的得力助手,他畢業於劍橋大學經濟學系,對西方現代化的科學管理知識了如指掌,並具有豐富的管理才能和經驗,自1979年加入長江實業擔任執行董事,於1987年升任集團副主席,同時又兼任和記黃埔及香港電燈集團副主席。他一直追隨李嘉誠左右,為生氣勃勃的「李氏王國」大效其力。英國人馬世民也非常受李嘉誠所器重,他成功地為李嘉誡出使「西域」使得李嘉誠財團拓展了業績。從此,便得到了李嘉誠的信任和賞識。
所以,在李嘉誠身邊工作的人個個都是精英。有這樣的團隊,還有什麼事做不成呢?
良好的合作會加速你的成功。一個窮人想要在短時間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沒有別人幫忙是肯定不行的。
社會文明的發展越來越要求我們進行分工協作。行業的多元化、市場的細分無不體現了這種要求。人是社會的,要想獲得高質量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得到大家的幫助。因此,能否與別人合作,是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社會是個人情網路型社會,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對「合作精神」給予更多的重視。
1+1〉2,這個富有哲理的不等式的啟示是:集體的力量並不等於個人力量的簡單累加,而是互相促進的累加。
所以,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要會建立橫向的聯系,還要會建立縱向的聯系。自己不懈努力,再加上他人之力,成功的速度就會更快一些。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窮人怎麼辦》
⑶ 什麼是李嘉誠的智囊團
李嘉誠可以說是最願意扶掖後進,最懂得招賢納士的商賈。他深深地明白,一個高度現代化的大財團必定要有不同類型的專門人才,組成人才團隊進行管理——商業社會的資訊發展得實在太快了,沒有一群能夠獨當一面的專門人才,一個集團是沒有競爭力的。
君王與領袖的一個通病,就是「忌才」;他們可以「獨霸」,卻無法「分享」。在「工業時代」之前,這種惟我獨尊的霸權主義還可以行得通。然而,進入「信息時代」之後,「分工合作」與專業化已是必然的事實,妄自尊大,自視甚高,以為自己是「一人尊政」的君王領袖,是註定要失敗的。要創巨富的領袖人物,不可誤認天下財富為一己「囊中之物」,而要視世界財富為自己帶領的團隊所共創出來的。
李嘉誠一個很令人欣賞的地方,就是他胸襟闊大,器度寬容,肯用人、敢任人。於是,他那「長江」王國便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盡攬中外名器,盡收中外大財。他曾說過:「我選擇『長江』這名字,目的是為了勉勵自己必須有廣闊的胸懷與別人一起工作。」
美國的《財富》雜志就這方面對李嘉誠贊譽有加:「李嘉誠極其重視與藉助專業經理人才幫助他完成鴻圖大業。」李嘉誠的管理團隊成員,都是獨當一面的商場大將,他能「盡收天下利器」,成功地駕馭這一群中外駿馬,證明了他除有領袖的「才」與「財」之外,也有王者之「得」與「德」。
李嘉誠那跨國王朝包括長江實業、嘉宏國際、和記黃埔、香港電燈;它的業務包括地產、貨櫃、碼頭、通訊、財務投資、電力與零售。
這個王國,除了兩位「太子」李澤鉅與李澤楷之外,還有一班元老管理大臣。他們包括:
——長實副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港大畢業後又曾留學美國,著名的資深會計師,乃策劃與理財專家;
——和黃董事總經理馬世民,一位歷任「怡和」集團高職的談判高手,乃李氏對外的「大使」;
——長實副董事總經理周年茂,曾在英國攻讀法律,乃地產專才及李氏集團的發言人;
——長實副主席麥理思,劍橋大學經濟系畢業的行政專才。
此外,李氏又有不少「客卿」為他獻策為謀,使他能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他們包括:律師出身的梁肇漢、股市名將杜輝廉與著名會計師兼律師李業廣。
李氏時常聲稱,他自己很幸運,「有一班可以負責任的得力助手」,又坦言:「長實之所以能擴展到今日的規模,實在有賴屬下鼎力合作和支持。」
另一方面,李嘉誠的謀臣平常很尊重他的決策,以他的意見為依歸。馬世民說:「我覺得電訊行業有極大的潛質,而李先生亦同意,於是便著手進行;他喜歡能源,大家也同意,於是便找投資機會。我們的集團很龐大,然而決策很快,很靈活。」周年茂更是直言:「我們所有人都以李先生為首,沒有什麼可爭的。」
難怪有兩位學者在《李嘉誠成功之路》一書里這樣說:「正因為李嘉誠善於把一批確有真才實學的人物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鼓勵他們出謀劃策,而他自己則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甚至放手讓他們參與決策,這就能夠『博採天下之所長,為己所用』,從而保證了他每逢關鍵時刻能出奇制勝,化險為夷,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舞台上不迷失方向,不失時機地實行戰略轉移,使企業沿著成功的航道前進」。
合作的威力無窮,每一個希望事業成功的人都應該牢記這一點。
⑷ 苦難才是人生最好的老師—讀《馬世民的戰地日記》有感
馬世民的一生多姿多彩,在非洲當過雇傭兵,創建了自己的投資公司,後來賣給李嘉誠,做到和黃的二號人物,創立orange並把它以300億美金賣掉。60歲完成254公里撒哈拉沙漠馬拉松,63歲徒步1000多公里到南極點,成為完成此壯舉年齡最大的人。而這一切的基礎,應該來自在法國外籍軍團5年軍旅生涯,這本書就是他在外籍軍團服役期間所寫日記的摘編。
整本書從馬世民踏入法國外籍兵團招募處起一直寫到他退役,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這五年發生的事,有外籍兵團魔鬼般的訓練,長達90英里的徒步行軍,幾天幾夜的不眠不休,極端暴力的肉體懲罰,花樣繁多的折騰,「出征」、「墳墓」等等挑戰忍受極限的懲罰,阿爾及利亞惡劣的天氣,和叛軍日以繼夜的搜索與反搜索,雙方突然相遇時頃刻之間的生死立判。
在外籍兵團,你需要克服恐懼:「我們知道每個人遲早都有害怕的時候,恐懼本身並不可恥,有些人能夠克服,有些人則不能。但是真正影響我們在恐懼面前是進是退的決策時刻,往往就是瞬間的零點幾秒。若我們選擇退縮,有可迅磨能一輩子都要背負著那一刻。」
在外籍兵團,你還需要有鬥志「就在這樣的時刻,當周圍的情況已糟得不能再糟,當一個人已在崩潰邊緣,差點就放棄希望時,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就有回報。真正的強人會脫穎而出,意志薄弱者被徹底摧毀。」
在外籍兵團,你當然還需要體力。這種體力,不是我們常人理解的體力,而是依靠靈魂和意志才能驅動的力量。一般人只能發揮出他體能的30%就會癱倒。
法國外籍軍團就是一個魔鬼地獄,很難相信一個正常的人能夠忍受這樣的訓練和環境。但是從本書的《後記》看,所有從這個地獄里爬出來的人,都以此為榮,他們之間每次相遇都像火星撞地鄭漏球一般熱烈。人類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只要把握住他們的弱點,就能把他們組織起來進行如此殘酷的訓練,並發揮出山崩海嘯般的力量,而他們還樂此不疲。
日記中都是對當天發生事情的描述,很少評論,最多是一兩句感嘆。但是書的序中有一段話很精彩,摘錄一下:「所以說,你的人生路怎樣取決於你生於哪個盒子中。但唯有跳出既定的軌道,才能體驗人生的種種歷練。我不是說要漫無目的的游盪,而是要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這樣你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或許在那裡畝叢斗你能找到自己,一旦找到自己,就能領略自由的真諦。」
也許苦難才是人生最好的老師,你經受的苦難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⑸ 看李嘉誠如何發現「千里馬」
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的長處,部分的短處,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
《李嘉誠自傳》視頻內容
背景分析
好領導首先是好伯樂,要會識人才。
馬世民在長江實業集團是除了李嘉誠外的最有權勢的領導者。此人能為長江實業所用,都歸功於李嘉誠的知人善任。
馬世民最初是怡和貿易的代表,一次他作為怡和貿易公司的業務代表,到李嘉誠的公司推銷,希望長江實業集團的物業公司能夠採用他們公司經銷的冷氣系統。
盡管馬世民知道李嘉誠很少過問此類小事,但他還是堅持要見李嘉誠。他的這股倔犟勁兒吸引了李嘉誠,李嘉誠與馬世民見面後,兩人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李嘉誠決定把馬世民這位「千里馬」挖過來。
後來在馬世民創辦了自己的工程顧問公司時,李嘉誠認為時機成熟,他不惜重金收購了馬世民的公司,並讓馬世民擔任長江實業集團的二把手。至此,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才被李嘉誠真正招至麾下。
智莫大乎知人。人才才是企業成功的最優勢資源
。領導者只有成為擁有卓絕眼光的「伯樂」,才可使其事業更上一層樓。李嘉誠正是因為他那無比精準的「相人術」,才發掘了眾多能夠為他所用的人才,從而使得凳畢困他的商業巨擘能夠馳騁商海棗念,無往而不勝。
行動指南
這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話用在企業選拔人才上是再貼切不過了。本文數茄來自《李嘉誠管理日誌》
⑹ 李嘉誠1957年買地皮的人是誰
李嘉誠1957年買地皮的人是香港北角老闆。
1957年,李嘉誠到義大利考察,回港後率先推出塑膠花,隨即成為熱銷產品。不久,他又積極開拓世界市場,很快就成為「塑膠花大王」。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不僅蜚聲全港,還為世界的塑膠同行所側目。
1958年,李嘉誠在香港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買下第一塊地皮,興建了一座12層的長江工業大廈沒消。除了自用,還向其他工廠出租廠房。兩年後,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以同樣的模式興建一座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面積共計 12萬平方英尺。一般來講,這兩座工業大廈被看作是李嘉誠涉足房地產行業的起點。彼時,正遇香港物業價格大漲。李嘉誠斷定房地產行業在香港將大有可為。由此,便開始循序漸進地將資金部署到房地產市場局察吵。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社會動盪不斷、工人運動此起彼伏、暴力事件接連不斷,經過狂炒的香港房地產曾一度狂跌。李嘉誠用低價大量收購了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廠房,用來出租。沒過幾年,炒房風暴平息,大批離港的商家迴流,房產價格水漲船高。李嘉誠將廉價收購的房產高額拋售,並轉而購買具有潛力的地皮。不過,這些地皮他並不急於出售,而是用來興建樓宇。到 20世紀 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樓宇面積 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 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就能賺取 400萬港元。
在進入房地產行業的過程中,李嘉誠秉承「謹慎入市,穩健發展」的原則,資金再緊,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不牟暴利,物業只租不售。他堅信的是,收租雖不像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時間愈長,物業愈會增值桐侍。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次年 7月易名為長江實業有限公司。彼時香港股市一派興旺,4個月後,長實在香港成功上市,一躍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
⑺ 馬世民的人物簡介
1960年,馬世民20歲時,曾於法螞友戚國馬賽加入法國外籍兵團(French Foreign Legion),共服役5年。曾駐守阿爾及利亞,1965年退役。
退役後,馬世民加入怡和洋行,在遠東工作,由低做起、銷售空調系統及電梯。工作了14年後,馬世民離開怡和,與拍檔合組公司Davenham Investments,1984年獲香港商人李嘉誠賞識,收購其公司,把他羅致和記黃埔旗下,出任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1993年離任,由霍建寧接替。在任期間,促成和黃收購香港電燈及告喊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業務,亦帶領和黃進軍流動通訊業務,間接促成了2000年科網熱潮時,以超過1,000億港元出售旗下歐洲流動通訊品牌Orange的世紀交易。
離開和黃後,馬世民於1994年出任德意志銀行亞太區行政總裁,至1997年離任。他亦參與創辦Distacom,投資於世界各地多家流動電訊商,包括其後被電訊盈科收購的SUNDAY等。2007年5月,辭去和黃非執行董事職務。開設私人投資公司GEMS,並為麥格理銀行 (Macquarie)亞洲區主席。
2006年,他撰寫自傳《Legionnaire: Five Years in the French Foreign Legion》,講述他在悶陵法國外籍兵團服役5年的生涯。
⑻ 為什麼返港謀發展
1990年1月1日,李澤楷的母親庄月明女士突發心臟病於香港嘉肋撒醫院逝世,享年59歲。正當李澤楷要在加拿大大展拳腳之際,這個噩耗對當時只有21歲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李澤楷自小與母親的感情就十分好,就是李澤楷身在海外,也經常打電話向母親傾陸隱訴心事。驚聞噩耗,無論工作如何繁忙,也顧不了那麼多,李澤楷立即放下所有的事務,從加拿大返港奔喪。喪禮過後,他好不容易才收拾起悲傷的心情,考慮是返回加國,還是留在香港陪伴父親。也許是不想讓悲傷的老父失望,也許是厭倦了異國的生活,也許認為在父親的公司里更可大展拳腳,李澤楷答應了李嘉誠的要求,選擇回香港工作。李嘉誠立即安排他進入和記黃埔集團。李嘉誠並不以為小兒子的實習期已經結束,只安排李澤楷做和黃的一個小職員,跟隨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及和黃董事霍建寧學藝。馬世民則安排李澤楷到旗下的和記通訊公司工早畝廳作,這與李澤楷喜愛的計算機工程基本對口。最初的日子,李澤楷向父親抱怨薪水太低,還不如加拿大的十分之一,是集團內薪水最低的,甚至不如清潔工。父親則說:「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團最低的!」李嘉誠從集團支取的薪金是5000港元。
經過父親一段短時間的親自觀察,李澤楷隨即升為和黃的資金管理委員會董事,當時,這個委員會是由和黃大班馬世民管轄的。李澤楷加入不久,便策動了一宗30億美元的美國垃圾債券收購大買賣,引起商界的極大關注。當時,長實、和黃及李嘉誠本人宣布,將向美國哥倫比亞儲蓄及信貸公司收購一批總值3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垃圾債券,各佔一半股權。垃圾債券息率雖高但風險亦極高,因此李澤楷在策劃這宗交易時異常小心。他獲得賣方同意,只需付一成訂金,如果債券價格跌逾一成,賣方就要以原價購回。換言之,買方是封了虧本的門,長實、和黃及李氏家族最多虧1.5億美元本金(約合12億港元)耐弊,賺則可以賺到盡。可惜,當地機構最後覺得條件不妥,認為這樣的條件對和黃過分優惠,不予批准,計劃告吹。但此事已令年僅24歲的李澤楷技驚四座。
首仗未能成功,磨刀霍霍的李澤楷,便埋頭於另一宗大項目——投資額高達4億美元(約合31億多港元)的衛星電視。和黃大班馬世民回憶說:「他當時很年輕,很有熱誠,有活力,有時卻表現得很早熟,而且渴望證明自己有能力做成一些事情。」
⑼ 東莞厚街海逸豪庭是誰投資
東莞厚街海逸豪庭是李嘉誠投資的爛差配。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了解,海逸豪庭在東莞早已是人盡皆知,它是李嘉誠在1999年拿的慶沒地塊飢指,總面積達7000畝,約為4.6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