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內有哪些知名 PE,他們各自專注的領域是什麼
國內知名的PE:北京真格天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德迅投資有限公司、險峰K2VC、北京創新工場投資中心(有限合夥)、藍馳創投等。
各自專注的領域是:
北京真格天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真格天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2年06月04日成立,經營范圍包括投資管理、投資咨詢等。
深圳市德迅投資有限公司:
深圳市德迅投資有限公司,2007年05月17日成立,經營范圍包括投資實業(具體項目另行申報)等。
一般經營項目是:投資實業(具體項目另行申報);創業投資;投資管理(不含證券、期貨、保險及其他金融業務);投資咨詢、信息咨詢(不含人才中介、證券、保險、基金、金融業務及其它限制項目)。
險峰K2VC:
險峰(K2VC)創始於2010年,專注新經濟領域的早期投資,致力於推動技術進步、商業模式革新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演進。旗下險峰長青、險峰旗雲涵蓋互聯網、消費、醫療等領域的投資。
已投資超過500家高成長性創業企業,階段覆蓋天使至B輪,管理人民幣和美元雙幣基金。並設立險峰公益基金會,致力於發現和支持中國公益領域未來的頭部機構,已支持超過70家公益組織和社會企業。
Price to Earning Ratio,即市盈率,簡稱PE或P/E Ratio,指在一個考察期(通常為12個月的時間)內,股票的價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
市盈率是最常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由股價除以年度每股盈餘(EPS)得出(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股東應占溢利亦可得出相同結果)。
與市凈率、市銷率、現金流量折現等指標一樣,PE是股票投資基本分析最常見的參考指標之一。
當前,從研究範式的特徵和視角來劃分,股票投資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演化分析。在實際應用中,它們既相互聯系,又有重要區別。
B. 胡祖六的人生經歷
1996年,33歲的胡祖六已經是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卻覺得風景如畫的瑞士讓人寂寞。
10年後,這個不甘落寞的人頻繁出現在中國各種論壇與重要經濟會議上,人們關注他的理由只有一個:他所倡導的經濟變革方向,正與變化中的中國所契合。
早在2003年,胡即對外表示:不應把實行浮動匯率制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開放兩個問題混為一談,人民幣匯率放開,依然可以對資本項目實行必要的管制。而2004年底,他更是積極宣稱,匯率制度改革條件已經成熟。這些聲音隨著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幣匯率改革而被證明是具有前瞻性的。
同時,胡祖六亦在各種場合積極呼籲,國內相關機構應消除外資進入金融業的「非理性恐懼感」,他的論據之一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銀行不良資產率與該國金融開放度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因其判斷力,胡被評價為「輕聲說重話」,也因此,你幾乎意識不到他是高盛資本的代言人,更像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
作為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也切身實踐著他的理論。高盛在亞洲的業務收入與2004年同期相比上升了近1/2,其中收入的50%來自於中國,超過了日本。據說,胡往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高盛,國際金融炒家
離開高盛
2010年3月10日晚間消息,有媒體報道稱,高盛亞太區董事總經理胡祖六今日辭職。高盛高華媒體負責人洞亮隨後向新浪財經證實此事。據悉,從4月開始,胡祖六將辭去高盛職務,但仍將是高盛的顧問董事。有報道稱胡祖六之後將投身私募行業。胡本人手機已關機。
2010年3月,一條突發性新聞轟炸了國內各大財經媒體:高盛大中華區主席、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即將宣布退休,辭去合夥人之職。年僅47歲的胡祖六,說「退休」未免言之尚早,他的下一站自然成為猜測的焦點。介於「海歸」金融人才進入國有銀行、監管機構乃至決策部門已成為一種風潮,讓人不禁聯想,胡祖六是否也將成為其中的一員。而且憑他的履歷,足可擔當某些位高權重的頭銜。
胡祖六1997年進入高盛,已供職13年。
社會評價
胡祖六打著客觀分析旗號為國際金融機構服務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說: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國內有的著名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50個經濟系裡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丁學良在解釋他的「五個論」時說:「我的這個講法並不包括老一輩經濟學工作者,因為他們的學習環境、研究環境和工作環境與中青年不一樣,他們中的很多人是我的老師和恩師。另外,這 個講法也不包括現在在海外最好的或比較好的大學經濟系裡任教、目前暫時回到國內兼職的教授。」(《香港教授丁學良:誰是中國5個合格春差的經濟學家》《中國青年報》2005年11月9日)在西方,也有經濟學家當大官,但他們是在經濟學領域做出非常獨立的、優秀的研究後,才短期進入政府或大銀行等部門,然後他們會很快就回到經濟科學的研究中,而並不是研究做的不怎麼樣就開始想著賺錢和當官。(《中國合格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 《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10月26日) 這些話的意思讓人覺得,在外國名牌大學畢業暫時回到中國內地兼職的,基本上是「真正意義的經濟學家」。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丁學良實際上是把內地納森寬大學所有的經濟學專業貶低得一塌糊塗,那麼不著名的教授就更不夠格了。所以他又說,「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其甄選副教授的標准,可作為真正意義上合格的經濟學家的標准」。這就更表現出,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的副教授都比內地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強。對內地那些忽悠的「著名經濟學家」進行嚴肅的批評是完全應該的,但是那些學者畢竟是少數,借這個機會,把內地的教授進行貶低,就成了不分青紅皂白,打擊一大片了。
這是在討論經濟學嗎?顯然不是!這是在貶低內地的大學教育,我們並不否認內地確實有那麼一些「著名經濟學家」為利益集團說話,特別是在郎顧之爭中暴露出某些經濟學家的雙重人格——既為利益集團講話,又要打著公共知識分子的旗號,引起公眾的反感。
那麼,我們看一看香港的情況吧!外資駐香港的金融大機構僱傭了一批從哈佛等名牌大學畢業的博士,他們表現如何呢?其中有些人也是雙重人格——既為利益集團講話,又打著客觀分析經濟的旗號,我們舉一個例子:
胡祖六 (HU,Fred Zuliu)現任美國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曾任瑞士日內瓦——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與研究部主管。曾獲 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至1996年間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華盛頓特區)官員,先後供職於亞太局、財政事務局和研究局,從事經濟研究,並參與對許多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磋商與技術援助工作。其研究興趣包括宏觀經濟學、公共財政、國際貿易與金融。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
看了這些,我們首先可以推翻丁學良所謂「國內有的著名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50個經濟系裡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的說法,因為胡祖六是清華畢業的碩士,如果「國內有的著名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50個經濟系裡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教師水平低。那麼誰培養他考上哈佛呢?類似的情況很多,例如:丁學良本人,70年代末赴上海復旦大學讀碩士學位,碩士研究生期間,他發表了好幾篇閃現思想火花的論文,引起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於光遠及一些老先生的注意。1982年,丁學良畢業後調入北京。1983年,丁學良的碩士論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之概覽》在首屆「中青年社會科學獎」的評選中榮獲一等獎。這個獎也促成了丁學良被推薦至美國留學。1984年8月,口袋裡揣著向公家暫借的600美元,第一次登上飛機就出了國。(《丁學良:哈佛博士的酸甜往事》 《市場報》2005年11月11日 第七版)
我們知道,經濟學家於光遠先生幫助了丁學良,可惜於光遠先生不包括在丁學良「真正意義的經濟學家」之內,因為「老一輩經濟學工作者,他們的學習環境、研究環境和工作環境與中青年不一樣」,不適用丁學良的所謂「國際標准」。轉了一大圈,要成為「真正意義的經濟學家」還是要有海外留學的經歷。這里出現了一個矛盾,丁學良卻忘記一件事,如果沒有中國學者們給他評獎,他又是如何被推薦到美國留學呢?換句話說,美國哈佛大學還是承認了中國學者的評價。
這里,我們並不是要考察丁學良和胡祖六兩位先生的簡歷,而是根據報刊上公開的資料進行分析,由此引出一問題:如果中國內地大學的教授們水平低,他們推薦的學生為什麼能得到外國名牌大學的承認?因為,大家都知道,推薦這一步是與國際接軌的,也是出國留學的必要條件。
中國大學教授辛辛苦苦教出了很多學生,然後推薦他們到外國留學,最後卻成了「國內有的著名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50個經濟系裡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一般的教授更沒有這個資格。這就出現了一個二律悖反:這些教授如何培養出能夠出國的留學生呢?為什麼外國大學要承認中國教授們的推薦呢?這是不是前後矛盾呢?
我們再看看高盛公司亞洲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做了些什麼事?
2003年初,高盛公司亞洲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在「全球投資市場趨勢和機會」報告會上表示,QFII投資滬深股市應該以看好市場基本面為基礎,不能光為了人民幣的升值,匯率投機風險很大。高盛通過「匯率均衡模型」計算後認為,人民幣確實被低估了,但這種低估不是嚴重低估,而是溫和低估了10%到15%。中國連續保持貿易順差,外匯供應超過外匯需求,外匯儲備已經超過3500億美元,如果匯率放開,人民幣肯定會升值。如果QFII只是作匯率投機,完全寄希望於外匯上升,不看好股票基本面和股市前景,那是大錯特錯。高盛不是搞股票炒作,不會太在意股票短期的漲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高盛仍然非常看好滬深股市,看好中國的許多行業。
人們不禁要問:自從2001年以來,駐在香港的某些外國機構人士對深滬股市橫挑鼻子豎挑眼,為什麼會一反常態呢?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在中國QFII政策剛剛發布時宣稱:「絕大多數境外機構不會馬上通過QFII進入股市,境外的基金經理也將會因為QFII規則種種嚴格的投資限制對中國境內證券市場望而卻步。」但實際情況讓他大跌眼鏡,美國高盛成為QFII的積極申請者,並且在獲得批准後不久也開始了對A股的投資。對於胡祖六這種前後矛盾的言論,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所謂高盛通過「匯率均衡模型」計算後認為,人民幣確實被低估了,低估了10%到15%,這種計算準確嗎?如果QFII看好深滬股市,為什麼大量地買入債券和基金呢?是不是寄希望於外匯升值呢?有報道稱:
2003年7月23日,國電電力可轉債申購結果揭曉。其中最吸引投資者眼球的是當時獲准入場的兩家QFII——花旗環球金融有限公司和瑞士銀行有限公司同時現身獲配名單中。兩家公司動用的申購資金分別超過了1億元和5億元,最終前者獲配1044手,獲配金額為104.4萬元;後者獲配4835手,獲配金額為483.5萬元。
8月20日,又有兩則關於QFII的消息公布。首先是一家QFII出資認購了正處發行期的指數基金裕富,投下QFII在開放式基金上的第一單。另一則是花旗環球金融有限公司買下了山鷹轉債21.7%的份額。這已經說明了他們是寄希望於人民幣升值,所以多買債券,少買股票。
《中國經營報》記者吳娜娜報道說:QFII對債券的投資將比對A股的投資金額大得多。投資股票似乎只是QFII的一個煙霧彈,「項庄舞劍,意在沛公」,QFII雖然向媒體公布其「第一單」,但其「意」卻在債券型開放式基金,此種舉動至少說明現階段QFII不十分看好A股市場。QFII在投資中更多地選擇債券也顯示了其對人民幣升值的十足信心,在「人民幣升值」的呼聲漸高中,QFII大單也就吃定了債券。
這些有目共睹的事實說明胡祖六所謂的「不能光為了人民幣的升值」「非常看好滬深股市」也是煙霧彈。
更讓人疑惑的是胡祖六還在2003年9月鼓吹內地外匯進入香港股市,他說:「QDII動用的是外匯資金,對滬深股市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中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3500億美元,拿出10%就有350億美元,這已經足以支持QDII的實施。」(《滬深股市長期發展潛力大高盛看好後市》《國際金融報》2003年9月16日)
誰都知道QDII對內地形成的不僅是資金影響,更重要的是比價效應造成的心理影響,香港H股比內地A股低得多,一旦QDII開放,這種心理影響會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香港股市已經上升,許多股票翻了倍數,在這樣的時候要國家拿出350億美元支持QDII,豈不是要為國際炒家去抬轎?為什麼胡祖六不在2001年底至2003年春節前提出拿出350億美元支持QDII呢?如果那時介入是抄底,從2003年9月胡祖六「非常熱情」地宣揚QDII,而且調門越唱越高,在2003年4月外國機構投資者已經完成建倉、拉高之後,胡祖六提出要國家拿出350億美元支持QDII,其用心何在?請不要忘記胡祖六是高盛公司的亞洲董事總經理,他拿了高薪,首先要為高盛服務,他不過是打著客觀分析的旗號為外國金融機構服務。
已經有專家指出,在香港股市中已經有內地三成資金,H股已經大漲,實際上不少人在指望人民幣升值和QDII,其實這種盼利好,逢高出貨的心態在國際市場上也是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胡祖六提出要國家拿出350億美元支持QDII,居心何在?寶貴的外匯是國家資源,是人民的財產,如果出現B股那樣的情況,外匯的損失誰承擔風險?
一直活躍在內地和香港之間的財務專家郎咸平教授在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時則認為,香港資本市場對QDII的期待有些「誤入歧途」,他強調香港需要的是結構性調整,而不僅是這些優惠措施。
這個分析是符合事實的,特別提醒我們「要小心提防國際金融的變化及對貨幣與金融穩定可能造成的沖擊」。應該說郎咸平對國家的外匯資源是負責的,特別提示了風險。我們不禁要問胡祖六先生:在H股已經翻了倍,創幾年的新高之後,要國家拿350億美元進入香港股市究竟是什麼意思?如果國際投資者逢高出貨怎麼辦?有位一直關注胡祖六在香港報刊、電視台言論的朋友告訴我:胡祖六有點像內地股評家。像不像我不敢妄下結論,但是,從他對QFII的前後矛盾言論和對QDII的過分熱情,實在讓我懷疑。
最後,我們要請教丁學良教授,像胡祖六這樣在哈佛大學畢業,又有《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算不算「真正意義的經濟學家」?如果算,那他的前後矛盾的證券市場分析,究竟是為誰的利益服務?看來,不僅內地,甚至香港,也有那麼一些經濟學家打著客觀分析的旗號為特殊利益集團服務。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內地某些著名經濟學家是打著推進改革的旗號,為特殊利益集團講話,香港某些經濟學家是打著客觀分析的旗號,為國際金融機構服務,都表現出雙重人格。
C. 中國比特幣首富都有哪些
1、李笑來,「中國比特幣首富」,著名天使投資人,2001年~2008年就職新東方教育集團,08年8月創立艾德睿智國際教育咨詢有限公司,2011年的一次契機,李笑來從網路上獲知關於比特幣的消息,自此憑借其卓越的投資大腦,於2013年創立比特基金,專注用互聯網、比特幣相關領域的天使投資。
2、吳忌寒,中國納悶幣圈最有權勢的人,他創建了比特幣大陸,其產品是比特幣挖礦礦機,風靡全球。他擁有三個礦池:BTC.com,ConnectBTC和AntPool,占據全球算力約30%(要知道51%的算力攻擊就可以顛覆比特幣系統,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寶劍高懸,泰山壓頂),對於比特幣走向擁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2011年底,吳忌寒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把中本聰的比特幣創世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翻譯成了中文,因此被稱為是「比特幣的佈道者。2018年11月13日,吳忌寒入選《2018胡稿唯潤區塊鏈富豪榜》,以165億元人民幣財富宏茄睜排名第2
3、沈波,國內首家專注投資區塊鏈技術相關企業的風險投資機構、以及中國規模最大的區塊鏈投資基金——分布式資本的合夥人,2017年11月份,分布式資本已經在全球投資了近50家區塊鏈初創公司,投資總額達5000萬美元。而這家機構的顧問(前合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才創業者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最初身為Invictus Innovations Incorporated的創始人(比特股的創始團隊),背靠萬象集團,實力雄厚。此人行事低調,屬於區塊鏈投資圈的頂尖人物。2018年11月13日,沈波入選《2018胡潤區塊鏈富豪榜》,以70億元人民幣財富排名第5。(與李笑來並列第5)
4、詹克團,比特幣大陸聯合創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晌敬帆院,被稱為比特大陸的「技術大腦」,擁有近15年集成電路行業的管理及營運經驗。他在2001年獲得山東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專業碩士學位。他曾在6個蔽歲月時間就開發出比特宴雹幣第一代礦機,能效遠超同行,打下了比特大陸的業界基礎。2018年11月13日,李笑來入選《2018胡潤區塊鏈富豪榜》,以295億元人民幣財富排名第1。
D. 胡祖六,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一篇名為《胡祖六,你的良心不會痛嗎?》的文章刷爆網路,文章主人公胡先生2011年買了胡祖六團隊的基金,間接投資了空姿螞蟻金服,但是在2018年底該基金的所有資產被打包轉讓給了胡祖六的親兄妹。
清算完成後,胡先生100萬元的投資共獲得了不到八千元收益,平均每年收益才1千多,完全跑輸銀行活期理財。
這件事情的核心是胡祖六團隊有沒有賤賣螞蟻金服股權,將基金份額轉讓到親屬名下,變相掠奪投資人財富。
胡祖六介紹:
胡祖六,1963年出生於中國湖南湘陰,1982年畢業於河南科技大帶握學(洛陽),清華斗行絕大學工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 ,春華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胡祖六是一位經濟學家,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企業創新和國際金融。他曾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胡祖六曾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顧問委員會委員。
E. 湘江首富變遷史如何
2003年,47歲的梁穩根帶著他一手創立的三一重工在A股上市;2006年,他擠掉忌憚上市的遠大空調張躍,成為湖南首富,並把持這一寶座9年之久,甚至一度登頂中國首富。
三一重工剛上市的那一年,比梁穩根小14歲的流水線女工周群飛,在深圳創立了藍思科技。12年後,長著典型湘妹子面孔的她以執掌創業板市值第二的驕傲姿態取代梁穩根,成為湖南新首富,暨中國新女首富。
2011年,代表新興製造業的藍思科技總部遷址回湖南瀏陽;兩年後,代表傳統製造業的三一重工「恨別長沙」,遷址北京。
造富的熱土,除了湘江的紅土地,還有資本市場的財富土壤。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梁穩根將三一的總部從湖南漣源搬到省會長沙時,聲名仍不為世人熟知。彼時,堅持「不上市」的長沙遠大空調張躍,已經穩坐湖南首富位置數年。
資本市場草莽雲集,其中湘人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玩金融資本起家的湖南富豪——涌金系魏東、鴻儀系鄢彩宏、成功系劉虹等一干梟雄,彼時正風生水起,人稱「資本湘軍」,遊走於善與惡、罪與罰的邊緣。
財富潮起潮落,十幾年來,新富輩出。2017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湖南上榜六位富豪,分別是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三一集團掌門梁穩根、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爾康制葯帥放文、遠大集團胡凱軍以及新華聯傅軍,清一色是製造業軍團。時代變遷下的湘江新老富豪們,匠人之氣長,而草莽之氣消。
投融資專家房西苑指出,資產的流動性越強,安全性則越高,價值也就越高。他在《資本的游戲》一書中舉例稱,一畝農用地,由於不具有流動性,只值3萬元;如果把這塊土地的性質改成工業用地,意味著它可以在有限的范圍內流通了,價值就提高到了30萬元;如果性質再變為商業用地,意味著可以全范圍流通了,它的價值就又提升到了300萬元。
提高資產價值的最佳捷徑,莫過於提高它的流動性。而資本市場,無疑是最能實現資產證券化和資產流動性的地方。
與哥哥張躍分家十幾年的張劍,似乎更加與時俱進,與張躍「劃江而治」後,張劍先是指揮他的遠鈴整體浴室開疆擴土,後又成立遠大住工,在裝配式建築領域發力,其所創建的「Bhouse」美宅模式,成為建築工業化和住宅產業化的行業標杠。
遠大住工的新三板掛牌材料顯示,2006年,張劍將所持51%的遠大空調股份全部轉讓給張躍,對價為取得了遠大鈴木的全部股權以及遠大空調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張劍以受讓的資產投資設立遠大住工。
與張躍的抵制態度不同的是,張劍對股權分散和上市融資並不排斥,表現出更為親近資本市場的基因。
遠大住工成立七年後,股權和資本動作見諸報端。2013年年中舉行的港湘金融合作暨企業境外上市推進會上,遠大住工即有意赴港上市。
2013年7月,遠大住工融資6億元,新興鑄管旗下產業基金入股。其後不久,張劍本人透露,將啟動IPO程序,希望2014年能夠上市。
2016年,遠大住工在新三板掛牌交易,IPO計劃中斷,但張劍上市的決心沒有變,這場新三板之旅僅10個月就結束了。
項目運作上,張劍擁抱更為開放的思路。2015年,遠大住工發布「遠大聯合」產業合作計劃,與合作方在各個省開放投資和股權合作。張劍對媒體表示:「我們既要有蘋果一樣追求極致的產品,也要做全面開放平台的安卓。」
新三板摘牌後,遠大住工出現在2017年湖南證監局的最新輔導上市企業名單中。市場還有消息稱,遠大住工亦有可能選擇赴美上市。
2017年12月26日,友阿股份擬參與增資遠大住工的公告透露出了後者最新的市值信息。公告稱,遠大住工擬以35元/股的價格增發股份並引進投資者認購股份,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億元。這一定價是按遠大住工預計的2018年每股收益2.8元為依據,以12.5倍PE確定的。按此計算,若此次募資成功,遠大住工的整體估值將達到110億元。
與此同時,十幾年未接受記者采訪的張躍,近兩年也開始在媒體和公眾場合露面,被問到上市的話題時,態度已變。
兄弟分家後,張躍在經營上也改變了「不搞多元化」的原則,在環保產業鏈上尋求突破,推出了「空氣凈化機」「車用肺寶」等一系列產品。
殊途同歸的是,張躍後來也涉足了裝配式建築,主攻鋼結構可持續建築;而張劍則主攻混凝土拼裝式建築。曾在2013年引發無數爭議的「天空城市」,正是張躍旗下遠大可建科技的項目。
隨著遠大科技產品線的豐富,張躍「不上市」的堅持也開始松動。2010年,市場一度傳來高盛亞洲區前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幫助遠大科技籌備上市的消息。
資本玩家潮起潮落
資本與企業,共同見證、共同成長、互相成全、互為正反饋的例子有之;互相捧殺、互置反手的負反饋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果說三一重工和藍思科技是資本與企業的正反饋案例,太子奶則是負反饋案例。
2007年,太子奶創始人李途純以個人資產16億元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百強。然而,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湖南人胡祖六,也是早年太子奶籌劃上市和引進國際知名投行的引路人。2006年左右,時任高盛投資基金亞太區董事總經理的胡祖六認為,太子奶以其在中國乳酸菌奶飲料市場的份額,未來有望成長為國際型企業。
2007年,是梁穩根的好年頭,也是李途純的好年頭。這一年,太子奶獲得英聯、高盛、摩根士丹利三家外資投行7300萬美元的投資,三大投行僅與太子奶方面接觸了三個月便把資金注入公司。
有國際投行的信用背書,太子奶此後再下一城,獲得了以花旗銀行為首的銀團5億元低息貸款。
在資本的助力下,太子奶的銷售額從2001年的5000萬元,一路增長到2007年高峰時的18億元(李途純對外宣稱達30億元)。
高歌猛進的增長勢頭,助長了李途純的浮誇之心。2008年年初李途純誇下海口:10年之後,太子奶將成為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的世界500強企業。而彼時執乳業之牛耳的蒙牛,年銷售額也不過213億元,伊利則只有194億元。
2002年走上擴張道路的太子奶,同時上馬了湖南、北京、湖北、四川、江蘇五大生產基地,而五大基地建成之後的規劃年產值,達到了300億元。
銷售形勢一片大好,資本運作也全面開花,彼時太子奶在股權投資市場十分搶手,李途純上市的計劃從A股輾轉到香港,又更換為美國上市,最終上市時機錯過,太子奶始終沒能成功IPO。
沒能上市成功的太子奶,內部堡壘開始淪陷,浪費、貪污、管理不善,甚至資產轉移迅速吞噬了看似充裕的資金。引資後一年不到的時間,太子奶發生資金鏈危機,大廈將傾。此後,風雨飄搖的太子奶經歷了高科乳業接管,與雀巢、方正、新希望等潛在戰略投資者接洽的種種歷程,三大投行謀求向第三方轉讓股權不成,最終只能接受太子奶破產重整的終局,黯然離場,7300萬美元投資終成沉沒成本。
李途純玩火資本,最終被資本市場淘汰出局。比他更早登陸資本市場的湘人玩家——鴻儀系鄢彩宏、誠成文化劉波、成功系劉虹、涌金系魏東等,也曾是一股不可低估的「資本湘軍」。
湖南永順人、原成功系掌門人劉虹,2002年以1.15億美元資產,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68名。1995年,劉虹在家鄉創立成功集團。1997年,作為財務顧問幫助湘酒鬼上市,從而開啟了資本玩家的人生模式。
2000年,劉虹借殼岳陽恆立上市;2002年,成功集團成為湘酒鬼第一大股東。頂峰時,劉虹旗下控制著三家上市公司。
後來的故事是,劉虹從湘酒鬼和岳陽恆立兩家上市公司合計抽走5億至6億元的資金,2005年11月起,劉虹被湖南當地警方控制。2009年3月份,被罰市場禁入五年。
5年後,劉虹的新馬甲「瀟湘資本」,在2014年的一個月時間內,拋出10億元參與4家上市公司定向增發,讓市場驚嘆成功系又回來了。但此後他又銷聲匿跡4年,直到最近證監會對北八道集團開出56億元罰單,有媒體報道稱,北八道蝴蝶基金即有成功系劉虹的影子。
與劉虹的早期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魏東和他掌管的涌金系,更是「資本湘軍」乃至整個中國資本市場謎一般的存在,2007年,魏東以50億元的身家登陸胡潤中國富豪榜百強榜單。2008年4月,如日中天的魏東跳樓身亡,留下更多解不開的謎團。其在世時控制九芝堂、成都建投(國金證券),同時還是千金葯業第二大股東。
魏東死後,其妻陳金霞繼承遺產,雖然涌金系在資本市場已不再活躍如前,陳金霞卻一直在女富豪榜上佔有一席之地。2008年甚至以46.2億元身家,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逼近當時的湖南首富梁穩根的65.6億元。
在資本市場草莽時代,這些純資本玩家你方唱罷我登場,與實業起家的梁穩根、周群飛積累的財富不同,他們的財富聚亦易,散亦易。
湘江資本玩家實力不俗;二十年來房地產市場也繁榮如許,各地乃至全國首富頻繁出沒於該行業。而湖南首富,從未出自金融行業,亦從未出自房地產行業。從張躍到梁穩根,再到周群飛,從遠大空調到三一重工,再到藍思科技、遠大兩兄弟的住宅建造產業,創新、技術、製造,始終是湖南首富的起家之本,湘人務實、苦幹,「霸得蠻,耐得煩」的精神,可見一斑。
F. 胡祖六簡歷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胡祖六 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博士
河南科技大學學士,清華大學工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美國高盛投資銀行經濟研究執行董事。曾任瑞士日內瓦-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與研究部主管。1991年至1996年間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員,先後供職於亞太局、財政事務局和研究局,從事經濟研究,參與對許多成員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磋商與技術援助工作。其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公共財政、國際貿易與金融理論。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從1996年4月起至今兼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他被媒體評為中國最英俊、最富有紳士風度的經濟學家。他出生在中國內地,風華正茂時求學海外,頂著洋學位,在財富500強企業中搏擊多年,擁有令人艷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中國人迎接全球化的努力中,他以跨國企業中國代表的身份成就了自己……
[編輯本段]哈佛里的苦讀
胡祖六齣生在湖南的汨羅縣新塘鄉(原屬老湘陰縣,60年代從湘陰縣獨立出來成為汨羅縣),湖南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個風起雲涌的省份,清末明初的郭松燾也是湘陰人,他給小時候的胡祖六留下了神秘感。縣志載,郭松燾早年海外留學,是中國人在英法公司里工作的第一人。他非常有遠見,從當時日本明治維新就斷言日本將成為中國的大敵。郭松燾可能為胡播下了今天生命軌跡的種子。
17歲時,胡祖六的第一個機遇降臨,那一年中國恢復高考,他從汨羅縣一中考上清華大學。他說,當時不知道有經濟學,那時科學救國很流行,於是他就報考了力學,天資聰穎的他一下考中清華大學,並在清華獲得了工學碩士。在北京開闊了眼界之後,胡逐漸認識到現代市場經濟管理的重要性。那時候,中國向美國公派了幾位留學生,學習宏觀經濟,就學美國哈佛大學。胡祖六從百里挑一的選秀中脫穎而出。那一班博士中,有一串當今中國經濟學界響亮的名字,包括許成鋼、李稻葵、樊鋼、王一江等人。
在胡祖六看來,枯燥的經濟學很有意思,彷彿大而無當,卻是和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匯率和利率的計算也非常有趣。盡管如此,胡祖六還是感到巨大的壓力。首先是語言關非常難過,因為他以前學的是工科英語,而經濟學對英語的要求特別高,不僅專業性強,而且要求非常能言善辯;其次是文化傳統的障礙,當時從中國出來的他們是完全沒有市場的概念。而同班的猶太學生有著語言的天然優勢,加上感性的直覺非常好,給他們幾個中國同學很大的壓力。
「非常難得的是,我們幾個都非常玩命,互相激勵。」胡祖六回憶起當時的學習情況時說,幾乎每天晚上都是兩三點,甚至四點睡覺。
嚴格的經濟學訓練,哈佛幾大經濟學家的弟子身份,博士畢業的胡祖六已很自然地進入世界經濟管理的核心圈子。
[編輯本段]入主高盛
1996年,胡祖六已經是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在此之前,1991年至1996年間,他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員,先後供職於亞太局、財政事務局和研究局,從事經濟研究,參與對許多成員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磋商與技術援助工作。
但胡祖六覺得非常寂寞。歐洲太安靜了,而他的故土中國、亞洲卻熱鬧非凡,當時「亞洲模式」正風光無限。深受導師薩莫斯入世風格影響的胡祖六,怎可能拒絕如此誘惑。恰在此時,一位在高盛工作的同學向公司推薦了他。正欲開拓亞太,特別是中國市場的高盛投資銀行對他非常感興趣。
高盛在世界十大投行中名列前茅,而這些投行是世界經濟生態鏈中接近頂端者。在這個生態系中,為跨國公司OEM加工產品者在最底端,其上是一般傳統的跨國公司,再上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壟斷巨頭(比如INTEL和IBM),而高盛等投行又是在他們之前,每年都要對這些公司進行財務資本等級,對經濟預期進行評定。金字塔頂的是標准普爾,它則來評價高盛們。
在投行模式中,高級經理人的經濟學功力和話語權至關重要。只有你有足夠的話語權,才能讓別人聽到你的聲音,讓別人坐下傾聽你的聲音,然後被你說服,讓你替他在資本市場服務,然後收取傭金。而在高盛的眼中,胡顯然已經是擁有一定話語權的人,而且年輕、精力充沛——投行是一個超級高負荷的工作,還是中國人,這顯然非常理想。雙方幾乎是一見鍾情。
1997年,剛赴任的胡祖六幾乎立刻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狂風暴雨。東南亞各國匯率極度動盪,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危機,有的國家經濟甚至在一夜之間被稱為倒退十年。正值世人震驚困惑之時,各種經濟學紛紛拋出假說,展開了異常激烈的辯論。這正是一個亂世出英豪的時期,胡祖六當然不會放過這一機遇。
亞洲金融多米諾骨牌一個個倒下之後,世界經濟界自然產生下一個猜想,即人民幣會不會貶值,中國會不會發生金融危機。西方的經濟學家大多預言中國難逃此劫,但胡祖六卻根據自己的研究分析斷言,人民幣不會貶值。在對中國的很多不利分析的背景下,胡祖六的良好預期給中國高層留下了初步印象。事後,市場證明了胡祖六的正確,胡祖六在國際資本市場也開始具有話語權。
[編輯本段]身在曹營心在「漢」
在有些中國人看來,愛國和為跨國公司服務是一對矛盾。胡祖六說,我在國外投資者面前,更多講中國的前景,而在國內,更多講問題,講差距。「我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也許是胡祖六最坦誠的內心獨白。
「經濟學不同於數學,需要一種直覺,靠經驗的累積,你越是參與現實中的各種思考和討論,你的悟性會越好。」胡祖六喜歡拉里·薩默斯這樣的行動型的經濟學家,他既可以成為哈佛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也可以和格林斯潘、羅伯特·魯賓一起被《時代》稱為「他們拯救了世界」。
於是除了每日繁忙的工作,胡祖六喜歡寫作,雖然並未如願成為作家,卻保持了寫作的熱情與才華,「我在《金融時報》與《華爾街日報》上寫的東西使人很少相信我是個中國人」,在《關於中國與世界的五大神話》報告中他還流露出自己的審美趣味,這份報告以此引語開始:「真相總是雜亂無章、支離破碎、漫無目的、乏味的……真相永遠不會有趣,因此我們需要藝術。」這也許就是「中國經濟奇跡」的真正目的。
你幾乎意識不到他是高盛資本的代言人,更像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
1996年,33歲的胡祖六已經是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卻覺得風景如畫的瑞士讓人寂寞。
10年後,這個不甘落寞的人頻繁出現在中國各種論壇與重要經濟會議上,人們關注他的理由只有一個:他所倡導的經濟變革方向,正與變化中的中國所契合。
早在2003年,胡即對外表示:不應把實行浮動匯率制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開放兩個問題混為一談,人民幣匯率放開,依然可以對資本項目實行必要的管制。而2004年底,他更是積極宣稱,匯率制度改革條件已經成熟。這些聲音隨著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幣匯率改革而被證明是具有前瞻性的。
同時,胡祖六亦在各種場合積極呼籲,國內相關機構應消除外資進入金融業的「非理性恐懼感」,他的論據之一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銀行不良資產率與該國金融開放度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因其判斷力,胡被評價為「輕聲說重話」,也因此,你幾乎意識不到他是高盛資本的代言人,更像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
作為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也切身實踐著他的理論。2005年股權交易和並購事件發生頻仍,高盛參與了中國網通集團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收購案,及平安保險公司10億美元的股權出售案。高盛在亞洲的業務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近1/2,其中收入的50%來自於中國,超過了日本。據說,胡往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高盛,國際金融炒家
[編輯本段]離開高盛
3月10日晚間消息,今日有媒體報道稱,高盛亞太區董事總經理胡祖六今日辭職。高盛高華媒體負責人隨後向新浪財經證實此事。 據悉,從4月開始,胡祖六將辭去高盛職務,但仍將是高盛的顧問董事。有報道稱胡祖六之後將投身私募行業。胡本人手機已關機。
胡祖六1997年進入高盛,已供職13年。
G. 私募大佬排名
私募大佬的排名?
Carlyle:全球前5 PE,Buyout (「控股收購型」)和 Growth(「成長型」)都做,各個行業也基本都覆蓋。
淡馬錫:新加坡國企,錢多,一二級市場都看,一級市場主要做成長型,TMT行業看得比較多。
MBK:韓國起家PE,之前的聯合創始人之一的中國區老大走了,自己去開了fund,加做Nexus Point Capital。目前應該是韓國項目多一些,當然中國也會看。主要做控股收購型,大部分行業都看,但是由於是並購導向,互聯網之類的企業不太看。
中信資本:中國本土PE,錢多,資源多,控股收購型為主,各個行業基本都覆蓋。在大陸地區投資非常活躍,屬於國內做得比較好的本土PE。最近投過的項目包括順豐、麥當勞等。
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專注於亞洲市場,主要做控股收購型,看的行業也是除了純互聯網之外基本都覆蓋。
華平:全球前10 PE,主要專注於成長型,各個行業基本都覆蓋,不過最出名的應該是他們在互聯網、新消費領域的投資案例,比如最近在進行的58同城的私有化、前段時間接盤神州租車等。
軟銀:起源日本,孫正義嘛,大家肯定都知道,阿里巴巴是他最出名的項目之一了。成長型為主,行業的話,互聯網和高科技行業為主,而且他的打法是搭建一個大平台,裡麵包含了各種他們投資的科技企業,最終遠景估計是要引領世界科技發展了。當然最近的wework,uber,OYO等,讓很多LP對孫正義的投資邏輯產生了懷疑。接下來如何發展就拭目以待了。
PAG:專注於亞洲,控股收購型和成長型都做,並購型稍微做得多一些,各個行業也基本覆蓋了。最近做的項目包括樂信、珍愛網、盈德氣體等。
L Catterton:主要是做消費品行業,比如飲料、啤酒、食品之類的。
Blackstone:全球排名第一的PE,在全球市場非常活躍,但是過去幾年在中國活躍度一般。以控股收購型為主,投的行業偏傳統一些,過去2-3年在中國應該是收購了一家包裝公司和一家物流倉儲公司。
KKR:全球前5 PE。青島海爾、現代牧業等經典案例就是私募大佬劉海峰之前在KKR時期投的,後來劉大佬自己去開fund了,叫做德弘資本 / DCP Capital。類型上控股收購型和成長型都做,並購型做得多一些,各個行業也基本覆蓋了。
高瓴資本:從AUM來講,現在是亞洲最大的PE。一級和二級市場都看,一級市場以成長型為主,但是也會做控股收購型,各個行業基本都覆蓋,最出名的應該是他們的TMT組和消費組,投過京東、格力、百麗、喜茶等大家熟知的公司。
方源資本:本土美元基金,創始人唐葵也是私募界的出名的大佬之一,做成長型比較多,投過很多互聯網行業,比如360金融、貓眼、老百姓、房多多等。
春華資本:本土美元基金,創始人胡祖六博士,應該很多人聽過這個名字。他們也是投互聯網行業比較多,和阿里巴巴關系極好,經常一起做項目,和阿里一起投過的項目比如哈啰單車、大搜車、百勝中國等,春華資本也投資了螞蟻金服。
Morgan Stanley Private Equity:國際大投行旗下的私募業務,劉海峰大佬在加入KKR之前,曾在這里待過。主要做成長型項目為主,行業上除了互聯網之外,基本都覆蓋,近期比較出名的項目應該是飛鶴。
Goldman Sachs PIA:也是國際大投行旗下的私募業務,比較低調,不太經常看到他們的新聞或者碰到他們的人,不過高盛在金融圈的名聲足以讓他們在私募領域里也有超強的deal sourcing能力。他們做的項目也是以成長型為主,各個行業也基本覆蓋,投過的項目包括聚水潭、口子窖等。
CVC Capital Partners:全球前10 PE,在亞太區域主要做控股收購型項目,各個行業基本覆蓋,投過的項目包括俏江南、大娘水餃等。
Silver Lake:全球前20 PE,在亞洲貌似做東南亞項目和印度項目比較多,沒太聽說他們做了什麼中國地區的項目。經評論知友提醒,他們曾投資過阿里巴巴的Pre-IPO。
Bain Capital:全球前20 PE,基本只做控股收購型項目,各個行業基本都覆蓋,比較出名的是他們的醫療行業組。
EQT:歐洲起源PE,做控股收購型項目為主,但是在中國不太活躍,比較出名的項目是老百姓。
Affinity:和PAG、Baring有點類似,屬於專注於亞太區域的PE,但是somehow沒有看到過太多他們近期投資的項目,經評論知友分享,Affinity曾在2016年的時候投過今麥郎。
弘毅資本:聯想旗下的PE,曾經一度引領風騷,在中國本土PE中大放異彩,但是後來據說表現沒以前好了,比較出名的項目,像途牛和pizza express好像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厚朴投資:中國本土PE,創始人方風雷也是中國投行界的元老之一。主要以成長型項目為主,各個行業基本覆蓋,科技、消費、地產等行業關注較多。出手非常大,之前投過蒙牛、中國銀行等大項目,前段時間還跟上面提到的高瓴資本在搶格力。
博裕資本:目前來講,應該是中國本土表現最優異的私募基金了,近期比較出名的投資是猿輔導、KLOOK、完美日記、網易雲音樂和快手等,歷史上也投過中糧肉食和同程旅遊這樣的典型案例,他們投的消費品、互聯網和醫療行業多一些,以growth為主。
中金資本:也是券商系基金,在國內非常活躍,所有行業都覆蓋,以growth為主,最近投了聚水潭、比亞迪半導體、凱樂士、小鵬汽車等。
鼎暉投資/CDH:中國本土PE,前身是中金/CICC的直接投資部,從fund類型上來講已經非常完整,包括PE、VC、地產、夾層資本等等,比如他們最近剛完成了第五個夾層資本基金的募資,達到了80億人民幣的規模,這也是中國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的夾層資本了。PE方面的話,以成長型機會為主,覆蓋的行業包括消費品、工業製造業、現代服務、醫療、金融、能源等,比較出名的項目包括蒙牛、雙匯、鏈家、分眾傳媒以及奇虎360等。
德弘資本 / DCP Capital:上面提到私募大佬劉海峰後來自己出來開fund了,就是指DCP,首期基金規模就募到了25億美元。從項目類型上來說,既看控股收購型項目,也看成長型項目,行業上來說主要包括消費品、工業技術、醫療健康、農業/食品安全、商業服務、金融服務和TMT等。雖然成立時間不長,2年多左右,但是已經投出了多個項目,包括啟明醫療,MFS Technology,遠東宏信,中糧肉食等。
CMC資本:中國本土PE,創始人黎瑞剛,江湖人稱黎叔,大家應該多多少少聽過他的名字,屬於政界+傳媒界兩邊都吃透的大佬。CMC Capital剛成立的時候,應該是專注於黎叔本身最擅長的文娛領域,不過後來看的行業也慢慢拓展,現在基本文娛,科技和消費品都看。專注於成長型機會。在中國投資界非常活躍,經常能看到他們投資的新聞,比較出名的項目包括完美日記、猿輔導、樂其電商、快看漫畫等等。
TPG:全球前10 PE,但是在中國並沒有很活躍。以growth為主,各個行業都覆蓋,比較出名的項目包括中金、摩拜單車、維金信科、深圳發展銀行、和睦家醫療等。
GIC /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新加坡的國際投資機構,以growth為主,各個行業都覆蓋,投過的項目包括瓜子二手車、點融網、微盟、菜鳥網路、以及「著名的」瑞幸咖啡。
General Atlantic / GA / 泛大西洋投資:全球前20 PE,過去兩年在中國比較活躍,以growth為主,各個行業都覆蓋,但是以高科技和消費品為主,比較出名的項目包括最近正在進行的58同城私有化、自如、西瓜製造商等。
Nexus Point Capital:提到之前MBK的中國區聯合創始人出來開的一個Fund,就是這個。在香港和上海都有辦公室,只做並購型項目,專注於mid-market,最近做過的項目包括台灣的漢堡王和幾家醫療領域的公司。
H. 中國上市公司百強企業有哪些
你問的是世界百強
2009年 12 月 30 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巴菲特雜志編制發布了 2009 年(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球 3700 家媒體發布了 95000 多條新聞和消息,擴大了入選品牌的影響力,中國石油、CCTV、中國銀行、上海證交所、美國會計協會等著名公司、新聞媒體及學術組織都將巴菲特雜志的排行榜作為重要的反映公司治理現狀的指標。
巴菲特雜志「中國上市公司百強「評選啟動
貴公司的真實價值多少?公司治理水平如何?與世界級上市公司相比差距在哪裡?面對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上市公司如何提高運作效率,突破盈利困局,對企業的成功尤為關鍵,權威機構評級是企業資產中最特殊的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健全,財務績效出色的重要體現,深受投資者的追逐!
「中國上市公司年度大獎」由巴菲特雜志、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世界經濟學人周刊發起主辦,自2004年開始舉辦以來,每年吸引大批高級政經官員、國際組織要員、企業領袖以及中外知名經濟學家熱情關注和積極參與,是目前中國證券研究領域最具權威性、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被譽為關於中國上市公司的「諾貝爾獎」。
2009年 12 月 30 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巴菲特雜志編制發布了 2009 年(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球 3700 家媒體發布了 95000 多條新聞和消息,擴大了入選品牌的影響力,中國石油、CCTV、中國銀行、上海證交所、美國會計協會等著名公司、新聞媒體及學術組織都將巴菲特雜志的排行榜作為重要的反映公司治理現狀的指標。
巴菲特雜志
巴菲特雜志(The Buffett)是由經濟學人集團為全球首富.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創辦的財經刊物,在全球發行。致力於為商業領袖提供廣闊的視野與決策參考,為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商業信譽資訊,協助他們不斷更新理念,領導變革。獨立的研究評級部門設在紐約、日本、香港、北京,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成功發布了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和《中國上市公司百強》排行榜。
《巴菲特雜志》(The Buffett)陣容強大,擁有包括紐約、倫敦、東京、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香港等全球經濟前沿在內的資深記者、觀察員、特約撰稿人、專欄作家隊伍,為您帶來全球一線熱點股票,金融與商業報道。在商業雜志競爭非常激烈的今天,《巴菲特雜志》追求「以商業數據說話」,並以領導者及股票愛好者為主要讀者對象。和美國的《福布斯》、《財富》、《商業周刊》以及《經濟學家》相比,《巴菲特雜志》能夠讓讀者更真實的、快速的了解財經,商業和經濟發展趨勢及怎樣准確的掌握其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