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40餘家葯企布局工業大麻 項目進展「有人歡喜有人愁」
多家葯企工業大麻項目「流產」
2019年初,新名詞「工業大麻」進入人們的視線。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國內經政府部門批准合法種植、加工、銷售工業大麻的省份還只有雲南和黑龍江兩省,且未獲批醫葯用途。工業大麻國內應用端與需求端能否放開以及放開的時間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未來相關政策能否放開及放開時間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一些企業在推進項目過程中,不得不宣告放棄。
今年7月24日,華仁葯業宣布,因為國內外經濟形勢、市場環境等發生較大變化,決定終止工業大麻項目。
2019年3月,華仁葯業與雲南素麻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南素麻」)及侯傑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三方擬在雲南建設工業大麻綠色工廠,打造中國首家工業大麻溫室大棚種植基地。上述消息發布後,華仁葯業股價連續三個交易日累計漲幅超20%。2019年4月26日,三方成立的雲南漢華工業大麻種植有限公司取得營業執照後再無進展。
與雲南素麻簽訂《合作意向協議》的還有爾康制葯。2019年3月28日,爾康制葯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元貴資產成立股權投資基金,認購素麻生物不超過10%股權,在工業大麻領域開展研究和 探索 。3個月後,爾康制葯又與雲南素麻等多個合作方共同出資成立雲南漢爾工業大麻 科技 有限公司。今年6月12日,爾康制葯發布公告稱,由於擬設立基金的最終投資標的的各意向合作方對該標的的估值不能達成一致,上述合作意向終止。
壽仙谷也於今年4月28日宣布,因雲南壽仙谷(2019年4月18日成立)未取得工業大麻種植許可,項目暫無實質性進展,公司與順灝股份簽訂終止投資合作協議,注銷已設立的雲南壽仙谷公司。除《大麻高品質新品種選育及其有效成分大麻二酚原料葯高效制備關鍵技術開發》研究項目,壽仙谷已無工業大麻相關業務。
新冠疫情影響工業大麻項目進程
除項目「流產」的企業,包括萊茵生物、貴州百靈等在內的企業坦言,受新冠疫情影響,項目進展不太順利。
萊茵生物於2019年4月宣布進軍工業大麻領域,並在當年5月發布公告,擬在美國投資建設「工業大麻提取及應用工程建設項目」,涵蓋工廠和研發中心兩部分,預計總投資約4.02億元。2019年7月,萊茵生物在美國選定工業大麻提取工廠的建設用地,並簽訂土地購買合同。2019年9月,萊茵生物宣布,擬變更約3.3億元募集資金用途,將原募投項目「甜葉菊標准化種植基地建設項目」變更為「工業大麻提取及應用工程建設項目」。
今年7月9日,在2019年年報問詢函回復中,萊茵生物提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工業大麻項目已完成超過50%的土建工程及30%的公用設施建設,植物提取生產設備也在建造之中。工業大麻項目已投資金額1.04億元,投資進度與預期基本一致,項目可行性未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存在對後續工程建設和生產設備交付、安裝、試車等環節造成不利的可能性。
貴州百靈也在今年4月發布的2019年年報中提及,受疫情影響,工業大麻合作項目處於暫停狀態。去年5月24日,貴州百靈全資子公司雲南紅靈與黑龍江漢榮漢麻、哈爾濱市醫學科學研究院(哈爾濱研究院)簽訂《工業大麻戰略合作協議》,擬對漢榮漢麻進行股改,股改完成後,雲南紅靈持股70%,原股東持股30%。股改完成後,雲南紅靈與哈爾濱研究院共同開展合作研發,同時按計劃在黑龍江省獲得工業大麻的種植牌照和提取加工牌照。除此次回復中提及疫情影響項目進展外,貴州百靈沒有更多關於工業大麻的進展公告。
多家企業工業大麻項目仍在推進
除停止、進展緩慢外,還有這些企業的工業大麻項目仍在持續推進。
2019年9月5日,福安葯業發布公告稱,擬以7300萬美元取得Red Realty公司的51%股權和對應的各項股東權利和權益,後者擁有一塊被批准用於醫用大麻種植和加工牌照所許可的唯一種植和加工地點,且擬在該地塊擴建醫用大麻及CBD產品研發、生產基地。2020年半年報顯示,福安葯業已經完成對Red Realty公司的收購,下一步,將積極促進其醫用大麻工程項目建設按時完成,盡早投入運營並產生效益,完成本年度利潤指標。
方盛制葯也在2020年半年度報告提及,在前一年度試種成功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穩步擴大了工業大麻的種植面積。此外,位於雲南楚雄的工業大麻提取加工基地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各類終端產品的開發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新業務的拓展進度按計劃穩步推進。
仁和葯業也在2020年半年報中提及,今年4月啟動非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項目,擬募集資金不超過8.3385億元,用於「仁和翔鶴工業大麻綜合利用產業項目」等四個項目,全力拓展大 健康 產業和工業大麻新興產業工作。
紫鑫葯業則在2020年上半年將荷蘭子公司Fytagoras的工業大麻種子引入國內,已完成3種工業大麻種子的引進,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進行了 科技 大棚種子培育工作。同時,利用荷蘭子公司工業大麻的育種、栽培、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和化合物提取等方面的技術,計劃研發以工業大麻為主要原材料的產品,並為其他企業提供工業大麻作物種植相關的技術服務,盡快推動公司在國內工業大麻領域的產業布局。
龍津葯業收購的牧亞農業為雲南省較早從事花葉型工業大麻種植的企業之一,2019年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龍津葯業在2020年半年報中稱,牧亞農業已確定工業大麻指紋圖譜和主要化學成分含量監測方法,並推進倉庫進行改擴建、申請歐盟有機認證等工作。
校對 楊許麗
⑵ 基金000672打新股獲配金額共多少
在現已公布網下配售結果的22隻新股中,工銀瑞信絕對收益、大成景恆保本兩只基金成為了本輪打新最大的兩個贏家,兩只基金各獲得了13隻新股的網下配售資格。
特別是工銀瑞信絕對收益更是入圍了兩大熱門股東方證券(600958.SH)和藍思科技。從東方證券披露的網下投資者報價情況來看,2015年3月5日至2015年3月6日,發行人和保薦機構(主承銷商)通過上交所申購平台進行初步詢價,共有119家網下投資者的237個配售對象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上交所申購平台參與了初步詢價報價。
包括工銀瑞信絕對收益在內,多達34個配售對象都頂格申購了7億股東方證券,每家動用打新資金高達70.21億元之巨。而工銀瑞信絕對收益對藍思科技的申購數量也達到了3360萬股,其申購資金為77246.4萬元,最終獲配數量為11.8856萬股。
此外,工銀瑞信絕對收益入圍新股還包括北部港灣(603869.SH)、四通新材(300428.SZ)、富臨精工(300432.SZ)、誠益通(300430.SZ)、龍韻股份(603729.SH)、埃斯頓(002747.SZ)、暴風科技(300431.SZ)、全築股份(603030.SH)、九華旅遊(603199.SH)、強力新材(300429.SZ)、龍津葯業(002750.SZ)等11隻新股。
⑶ 126家葯企中期成績單!最高凈利增幅超80000%,中葯板塊亮眼
醫葯生物企業的中期成績單正在浮出水面。根據巨潮資訊網披露的數據,截至7月24日,共有126家A股醫葯生物企業預告2021年中期業績情況。
具體來看,業績預增的企業達到86家,佔比接近7成,其中54家企業預計業績大幅上升,凈利潤增幅上限最高的是熱景生物,達到81808.47%,而太安堂、金石亞葯、哈三聯這3家企業的凈利潤增幅上限亦超過1800%。凈利潤增幅上限在200%-1000%區間的企業有17家,在100%-200%區間的企業為19家,哈葯股份、康希諾、未名醫葯、東阿阿膠等15家企業與上年同期相比預計扭虧為盈。
值得注意的是,業績預降的企業仍有15家,其中海翔葯業、譽衡葯業、寶特萊、億帆醫葯、九安醫療這5家企業的凈利降幅下限都超過70%。業績預虧的企業亦有17家,四環生物以538.33%的凈利降幅排在首位,賽諾醫療則以360.02%的凈利降幅緊隨其後,南華生物、海南海葯、廣生堂等企業也預計將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虧損。此外,美年 健康 、創新醫療、亞太葯業、紫鑫葯業、天智航等7家企業預計減虧。
化葯
市場恢復性增長提振業績
原料葯價格下行重創海外業務
在目前已預告中期業績的126家醫葯生物企業中,有32家企業屬於化學制葯板塊,數量居六大子板塊第二位。整體上來看,業績預增的企業占據了主導位置,達到20家。其中哈三聯和金石亞葯兩家企業的凈利潤漲幅驚人。不過,驅動兩者業績增長的原因全然不同,值得業界共同思考。
為拓寬自身在醫療器械及化妝品板塊的發展路徑,哈三聯在今年2月以全資子公司北星葯業100%股權向敷爾佳 科技 增資,取得這家國內醫用透明質酸鈉面部敷料市場開拓者5%的股權。這筆眼光獨到的對外投資直接為哈三聯帶來5.66億元的投資收益,顯然也是此番引起中期業績變化的最大因素。在現有業務板塊增長乏力的情況下,跨界投資或並購成為企業突破業績增長瓶頸的通俗做法。凈利增幅位居第六的賽隆葯業也披露,期中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約為880萬元,主要系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加所致。
而金石亞葯實現凈利大幅增長則倚靠的是當家拳頭產品所做出的業績貢獻。在新冠疫情下,公眾採取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在內的積極主動防護措施使得感冒的發生頻次驟降,感冒葯市場需求大幅減少,產品銷量嚴重下滑。但今年以來,感冒葯市場逐步復甦,加上受去年感冒葯限購政策影響,購葯不便的擔憂亦讓公眾有意囤積一定數量的感冒類葯品。與此同時,市場需求的明顯回升也讓下游的經銷商和連鎖葯店加大備貨量,這些都讓金石亞葯的「快克」牌成人感冒葯、「小快克」牌兒童感冒葯的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業產銷工作如常,除金石亞葯外,廣濟葯業、科倫葯業等企業的主要產品銷量也都出現恢復性增長,從而在去年較低基數上實現業績同比的大幅增長。不過部分葯企在找回市場確定性的同時,也在開拓更多可能性。比如逐步下沉第三終端的振東制葯,持續加大CDMO業務板塊布局的九洲葯業,完善銷售渠道、開拓增量市場的華仁葯業等。而在硬幣的另一面,原料葯價格、海外業務利潤雙降的億帆醫葯和天宇股份,主營產品牛磺酸利潤下降的永安葯業等5家葯企均出現業績跳水,凈利降幅超過50%;而投資收益下降的海南海葯,研發投入持續增加的廣生堂、前沿生物、澤璟制葯等5家葯企均預告業績虧損。
中葯
剝離醫葯電商、投資獲利超7億
非主業帶來凈利前二增幅
系列利好政策給中葯板塊注入了強心劑,迎來發展高光。在20家已預告中期業績的中葯企業中,業績預增的企業達到14家,其中太安堂、太極集團、奇正藏葯等12家葯企業績均出現大幅上升。而如果算上嘉應制葯、東阿阿膠、隴神戎發和龍津葯業4家扭虧為盈的葯企,中葯板塊可以說是全面開花,9成企業實現業績同比增長,亮眼業績領跑整個醫葯生物板塊。
翻看這份中葯板塊中期業績預告凈利增幅TOP10名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凈利超過5億元、同比增長接近20倍的太安堂。不過,引起太安堂業績變動如此之巨的原因卻異常簡單明晰:轉讓持有子公司康愛多47.35%的股權。對於此次交易,太安堂表示是為了快速取得現金,緩解上市公司運營資金壓力,通過出售醫葯電商業務,預計將收到現金支付對價7.48億元。在處方葯網售風口將至之際,太安堂剝離醫葯電商板塊似乎並不合乎時宜,回籠資金能否緩解其流動性壓力仍有待觀察,獨挑大樑的中成葯製造業務或將令其面臨新的業績挑戰。
凈利增長上限超過10億元的奇正藏葯在這份名單中同樣是鶴立雞群。與化葯板塊的哈三聯、賽隆葯業等葯企類似,奇正藏葯的凈利貢獻點也是來源於對外的投資收益。今年6月,奇正藏葯通過參與設立並購基金間接持股的 健康 品牌商業化平台百洋醫葯正式登陸創業板。經過核算,該項投資按照協議約定將增加奇正藏葯2021年半年度凈利潤超過7億元。不過,投資的高回報總是與高風險相伴相生,因炒股導致今年一季度凈利下滑40%的中葯龍頭雲南白葯便是前車之鑒,奇正藏葯亦在業績預告中提醒,這筆投資會導致其業績存在一定的波動。
對比太安堂、奇正藏葯兩家葯企的業績變動緣由,聚焦主業、深耕產業的中葯企業們顯然更務實些。凈利增幅排在第二位的太極集團便表示其業績主要是受主營業務影響,因為聚焦主業發展,實施主品戰略,加大了規模型大品種銷售力度,並帶動其他產品銷售增長,銷售收入和毛利額均實現了增長;堅持「穩自營、強招商」營銷策略的佐力葯業,在加強市場投入和終端醫療機構的開發和覆蓋下,核心產品烏靈系列、百令片銷售收入呈現穩步增長趨勢;而預計扭虧的東阿阿膠則是通過堅定數字化轉型,豐富產品矩陣,以新增長邏輯實現市場良性增長。
生物製品
整體業績喜憂參半
管線豐富、進入醫保也發愁
當小分子化葯這棵科學之樹上的低矮處果子被採摘殆盡,大分子生物葯領域成為葯企近些年紛紛切入的新賽道。在18家已公布中期業績預告的生物制葯企業中,業績預增與預降的葯企數量幾乎各佔了半壁江山。加上康希諾、未名醫葯和雙成葯業這3家預計扭虧的葯企,才剛好湊足這份凈利增幅TOP10的名單。
具體來看,派林生物以200%的凈利增幅上限居於首位,業績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得益於其持續推動經營變革,內生與外延並舉。在不斷優化產品銷售結構,積極調整產品銷售策略的同時,派林生物的外延擴張效果也開始顯現:與新疆德源生物戰略合作貢獻讓其財務收益同比大幅增加;完成哈爾濱派斯菲科生物制葯的戰略重組,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也在進一步助力派林生物整體的業績增長。
而持續加強市場推廣工作、完善銷售渠道的安科生物亦讓其主營產品重組人生長激素產品同比實現大幅增長,從而帶動其合並凈利潤指標的增長。在業內看來,隨著近期注射用人生長激素新適應症獲批,未來仍將是安科生物的主要利潤點。不過,廣東牽頭組建的超級集采聯盟擬納入重組人生長激素的消息曾一度拉低長春高新、安科生物等相關企業的股價,這項懸而未決的挑戰是否會給安科生物帶來較大的業績沖擊,仍有待後續觀察。
基於生物醫葯領域研發固有技術風險高、研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的特點,擁有豐富生物葯產品管線,但僅阿達木單抗這款葯品上市的百奧泰依舊給出了業績預虧的判斷。而給出相同業績預告的三生國健則認為,隨著納入醫保范圍的競品數量增多、競品價格下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重點產品益賽普面臨的市場競爭加劇,賽普汀進入醫保目錄後表現存在不確定性等風險。
醫療器械
外貿訂單爆發式增長
耗材帶量采購顯現威力
醫療器械領域是目前披露中期業績預告的主力軍,企業數量多達39家,同時也是分別誕生凈利和凈利增幅最高企業的細分板塊。整體來看,包括利德曼、透景生命兩家預計扭虧的企業在內,共有熱景生物、昊海生科、九強生物等28家企業業績實現正向增長,數量佔比超過7成;仍有賽諾醫療、九安醫療、寶萊特等10家企業預告業績大幅下降或是預虧、減虧。
其中熱景生物以高達81808.47%的預計利潤最高增幅傲視群雄。受上半年歐洲及全球新冠疫情持續發展的影響,熱景生物旗下兩款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速檢測試劑產品的外貿訂單出現爆發式增長,促使其上半年經營業績呈現大幅度增長,最終產生凈利增幅超80000%的喜人結果。無獨有偶,凈利增幅上限超過500%、增長上限高達35.3億元的東方生物,同樣憑借的也是旗下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速檢測試紙(膠體金)繼續投入到全球新冠疫情防控事業中的緣故。
除馳援海外抗疫實現業績爆發性增長的因素以外,國內市場需求得到恢復、企業調整經營策略主動作為亦是主要原因,昊海生科、奧精醫療、利德曼、惠泰醫療等皆是通過持續開展各類市場和營銷活動,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實現產品銷量上的較大提升;而在打法創新上,迪安診斷堅定醫學診斷整體化解決方案的獨特競爭優勢,大力推進以精準中心為據點的特檢業務和以合作共建為增值的普檢業務;萬孚生物則是順應以病種和應用場景為業務驅動的行業趨勢,對國內營銷事業部進行了組織化改革,通過人員整合、渠道復用帶動各業務條線的協同發展。
而隨著現階段防護產品價量回歸常態,相較於去年同期由於防疫物資需求激增導致較大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基數,九安醫療、奧美醫療、陽普醫療等企業均給出了業績大幅下降的預告。此外,從葯品領域呼嘯而來的帶量采購政策正在顛覆高值耗材領域的競爭格局。由於未中選國采冠脈支架,賽諾醫療的產品較上年同期銷量大幅下降85.61%,收入減少1.24億元,同比下降90.01%。在解釋凈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時,賽諾醫療表示,由於冠脈支架產品銷量大幅下降,其生產產品的規模效應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未能與之同比例下降。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