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管理700億基金大佬林森離職林森,他在金融圈做出過哪些成績
林森管理這7隻基金,並掌管這700億的資金。有著14年的投資經驗和6年多的基金經理經驗,並且在2021年一度成為了千億頂流基金經理。
明星基金經理林森在2016,2017,2018這三年裡全市場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虧損為14.23%,但是林森管理的易方達安心回饋基金當年收益僅損失5.85% ,這就能看出林森的金融知識是多麼強大。
我的個人看法是什麼?
林森也是今年以來繼肖肖、董承非等人後又一離職的明星基金經理,在我看來今年來大波明星基金經理公募離職奔私,更像是一種擇時判斷。林森這個金融知識這么豐富的人,應該不會僅安逸在這個階段,應該是找到更好的發展空間。因為今年以來多位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公奔私”大潮仍在延續。買了他基金的基民們應該更關心其他基金經理選股和擇時的能力
Ⅱ 易方達悅鑫基金是不是招行大股東
不是。
易方達悅鑫基金的基金託管人目前為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易方達第一大股東是廣東粵財信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22.65%。第二股東為廣東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22.65%。第三股東為盈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2.65%,易方達基金在業內相當有名。
Ⅲ 國內有哪些有名的基金經理個人經歷如何
國內有有名的基金經理有張坤、劉彥春、朱少醒、陳皓等等。以下為他們的個人經歷:
1、張坤
張坤是國內最像巴菲特的人。論地位,張坤是國內最大公募基金公司易方達的頭牌,他12年的投資生涯中出道即巔峰。手下的易方達中小盤(110011)從2012年接手以來,基金總回報高達575.71%,復合年化20.7%。雖然名字叫中小盤,但前十大重倉股都是200億以上的大市值公司。
他投資偏愛持久、穩定的公司,他的基金業績穩健,換手率極低,持續超越指數。他的基金在wind和晨星等基金評價網站上均是最高的5星。
基金經歷的工作職責:
1、熟悉國內私募基金環境,精通私募股權基金業務的各個環節;
2、熟悉私募股權基金的融資技巧和策略以及私募股權基金的融資形式、向及關鍵因素;
3、掌握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組織形式、治理結構、募集程序及風險防範;
4、負責平台私募基產品業務運作流程及渠道的搭建。
Ⅳ 管理700億資金的基金經理林森離職,他在金融圈是個怎樣的人
5月7日凌晨,易方達基金公司發布公告表示,管理700億資金的明星基金經理林森離職。在股票行情反彈的2019年,林森曾用三成股票倉位跑贏許多高倉位基金經理。林森是今年以來繼肖肖、董承非、周應波、趙詣之後又一離職的明星公募人士,這些離職的明星公募基金經理大部分選擇創辦私募基金。
最為關鍵的是,當這只股票倉位極低的混合型基金,進入2019年這樣股票行情回暖的市場,該基金所獲得的正收益,也不亞於那些股票倉位高達70%、80%以上的基金產品。Wind數據顯示,易方達安心回饋基金2019年內的投資收益為40.68%,領先於混合型基金32%的平均收益,大幅跑贏全市場所有基金22%的平均收益。令人驚奇的是,獲得40.68%的這一年度收益易方達安心回饋基金,其截至2019年末的股票倉位僅有31%。
也就是說,在股票行情走強的2019年內,林森這位明星基金經理僅用了許多基金經理一半的股票倉位,就在全年業績上戰勝了股票高倉位的基金經理。業內人士認為,這從很大程度上顯示出基金經理在個股選擇上具有極強的甄別判斷能力,使其能以較低的股票倉位戰勝高倉位基金。
回顧今年一季度的市場,林森在其基金報告中指出,從市場微觀結構來看,2021年較為極端的分化行情導致權益市場在部分行業出現了一定的交易擁擠,這也導 致了一季度權益市場的大幅震盪。歷史上看,通過分散投資能夠在大部分市場環境中降低組合的波動性。但是一季度市場系統性下行的過程中,持倉的股票大都經歷了比較明顯的調整。泛製造業的股票由於擔憂原材料成本的上行,下跌幅度更加明顯。
Ⅳ 江作良的人物經歷
作為一個較早進入資本市場打拚的老江湖,江作良有著較高的威望,一度被人稱為易方達基金「教父」。如今「教父」離去,投資者第一個反應就是惋惜,有網友稱從此公募基金進入了一個沒有大佬的年代。
原本默默無聞的立立電子因為江作良辭職一事變成眾所關注的焦點。原本一項普通的股權投資因為公募基金高管的身份變得撲朔迷離。
日前,易方達基金副總裁江作良因為自己私下投資的一家電子公司上市而辭職,理由是防止產生利益沖突。而易方達固定收益部總經理馬駿的家人也握有立立公司股份,引起人們的關注。
-易方達基金「教父」倉促辭職日前,易方達基金公司公告,公司副總裁兼投資總監江作良提出辭職獲批。辭職的原因是江作良在2000年參與的一家公司的股權投資已經修成正果,該公司日前獲證監會發審委通過,將於近期上市。為了迴避可能產生的利益沖突,江主動辭去了基金公司高管職務。
江作良1966年生人,1993年年底進入廣發證券,歷任投資自營部副總經理、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投資自營部總經理等職。2001年進入易方達,曾經擔任科匯基金經理、平穩增長基金經理,離職前為易方達基金副總裁兼投資總監。作為一個較早進入資本市場打拚的老江湖,江作良有著較高的威望,一度被人稱為易方達基金「教父」。
「我當時沒有想那麼復雜,也沒有想到會給公司帶來這方面的困惑,因為具體這只股票到底買還是不買,都有點兒說不清,我不想因為自己的原因,給投資者帶來任何影響。」江作良這樣解釋自己的離去。如今「教父」離去,投資者第一個反應就是惋惜,有網友稱從此公募基金進入了一個沒有大佬的年代。
Ⅵ 管理700億資金的易方達明星基金經理林森離職,金融圈對此消息作何看法
2022年5月7日凌晨,基金大基金公司宣布,旗下管理700億元的明星基金經理林森辭職。2019年股市上漲時,林森以30%的股票倉位擊敗了許多高倉位的基金經理。林森是今年後肖肖、董承非、周應波、趙詣 又一輪明星公開募股後,這些即將離任的明星公開募股基金經理大多選擇私募基金。
換句話說,2019年,當股市表現強勁時,明星基金經理林森僅利用許多基金經理一半的股票倉位,擊敗了持有較高股票倉位的基金經理。業內人士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基金經理對個人股票選擇具有極強的篩選判斷能力,使其能夠克服股票倉位低的高倉位基金。
Ⅶ 基金經理排行榜前十名
1、羅偉冬,賽亞資本,深圳,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4,近五年收益率內651.97%。
2、辜若容飛,磐耀資產,上海,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31,近五年收益率360.22%。
3、裘慧明,明汯投資,上海,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5,近五年收益率355.85%。
4、解環宇,明汯投資,上海,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5,近五年收益率355.85%。
5、董寶珍,凌通盛泰,北京,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5,近五年收益率310.13%。
6、謝葉強,寧波寧聚,寧波,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7,近五年收益率288.31%。
7、林園,林園投資,深圳,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88,近五年收益率281.35%。
8、韓廣斌,新思哲投資,深圳,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7,近五年收益率277.87%。
9、張曉君,仙童投資,天津,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10,近五年收益率263.95%。
10、李昌民,廣州雪球投資,廣州,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5,近五年收益率250.02%。
Ⅷ 基金,楊浩、張清華、鄔傳雁哪個更穩啊
這三位都是有名的基金經理,但從私心來講,我會更喜歡張清華一些。畢竟張清華是出了名的穩健。
但我們還是要說說這三位佼佼者的過往經歷。第一位楊浩,他是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碩士 ,也被人們稱為交銀的三劍客之一,他在整個行業已經有了近六年的職齡。他擔任過行業分析師,也曾擔任各類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那麼由此可見,其實學通訊出身的他,自己是很有一套獨特的思維模式的。他自己也曾在采訪中表示過:通訊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一開始要學會分層和歸類,他在投資中也會沿用這種分層和歸類的思維模式。
他真的可以說是一位厲害且有名的老將了,上世紀90年代他就進入了投資行業,最初是在保險行業進行投資,最後進入了泓德基金管理公司,總的來說,他的經驗十分豐富,回撤控制也好,是優秀的成長風格基金經理。
這三位都是值得學習的基金能手。
Ⅸ 易方達排名前三的基金
2020年易方達排名前三的基金是512570易方達中證全指,502010易方達證券公司,1382易方達國企改革,因為基金排名一直每時每刻都在變動,所以2021年易方達最強大的三隻基金很難說。
拓展資料
1.易方達高度重視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風險防範機制。成立之初,易方達在業內率先制定了《內部控制大綱》,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制度和制度管理、內部控制基點、控制環境和持續控制檢查。在此基礎上,易方達100多規章制度,制定一套制度化的管理體系與公司特徵和符合的標准化操作要求基金行業已經初步形成,這確保了公司的合規、高效的操作,並得到了國家主管部門和中介評估機構的充分肯定。
2.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人為本,基金行業是一個「人的原因」。易方達基金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打造一支高度專業化的基金管理團隊。公司現有員工161人,平均年齡31.2歲,其中碩士以上學歷62.7%,專業復合型背景83.3%。公司高管人均在金融行業工作11年以上,均具有經濟或管理教育背景。公司的投資研究團隊專業、穩健、進取。目前有投資研究人員37人,其中投資經理人均在證券行業工作8.2年,具有專業復合背景的佔35.7%。研究人員均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理工科背景佔68%,專業復合背景佔43.7%。
3.性能穩定:公司制度完善,管理嚴格,運作規范,各方面業務始終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良性發展趨勢,投資業績綜合排名始終位居國內基金公司前列。截至2006年12月30日,公司資金累計分紅超過44億元,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回報。
4.易方達基金始終堅持價值投資理念,強調研究在投資中的主導作用,不斷追求研究的深度和前瞻性。目前,公司自主培養並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研究團隊,形成了以研究為導向的投資文化,注重深度挖掘、實地研究和持續跟蹤。投資與研究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為公司取得優異的投資業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服務客戶:專業誠信是易基金的服務理念。公司不斷致力於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加強多方溝通協調,改進和創新服務方式。目前,公司已與50多家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並推出了開放式基金在線交易平台,努力為客戶提供更多的交易便利和優惠。
Ⅹ 千億「公募一哥」張坤違約:易方達怎麼了
對於危機的處理,易方達基金快速反應可謂神速,有關千億「公募一哥」張坤違約的消息,很快就被刪掉了。
出品 | 商業大咖研究院
連日來,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違約」事件頓時在全網炸鍋!
彷彿一夜之間,關於千億「公募一哥」張坤如何違約,如何讓眾多「坤粉」損失慘重,如何違反《基金法》相關規定等聲音不絕於耳!
然而, 搞笑 的是,炸鍋僅半日,相關文章就在全網被「404、505」的消失了。原本商業大咖研究院想在網上搞點素材抄抄,結果啥也沒有。
由此可見,易方達基金快速反應能力堪比「香港PTU」,難怪旗下基金能漲到天上賣到秒光!
張坤違約,說的是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中小盤基金在「掛羊頭,賣狗肉」:
這樣的操作究竟有沒有違約?我們來看下《易方達中小盤基金合同》上是怎麼說的。翻閱合同,上面明確規定,基金投資目標是:
而且,規定「中小盤個股倉位不低於80%」。
什麼樣的股票屬於中小盤股?這份合同里也給出了明確的定義,翻譯一下就是:
合同還規定,本基金股票資產占基金資產的最高限是95%。這意味著, 易方達中小盤基金持有中小盤股票資產不低於76%,持有大盤股的整體比例不超過19%。
但我們來看看易方達中小盤的前十大重倉股:
茅台,流通市值2.5萬億,A股流通市值排名第1;
五糧液,流通市值9979億,A股流通市值排名第4;
瀘州老窖,流通市值3425億,A股通市值排名第21;
洋河,流通市值1884億,A股通市值排名第48;
除了洋河,張坤重倉的基本都是A股流通市值TOP1%的股票。 重倉的4大白酒股佔了易方達中小盤總倉位的39.28%。
很明顯,張坤確實沒有按照合同來投資。
當然,更關鍵的是,這種違背合同的操作,虧錢了。2021年以來,易方達中小盤因為重倉大盤股,導致基金最高回撤超過31.29%。
一眾基民,慘遭屠戮,跌媽不認。
按照《基金法》相關規定,違反基金合同等原因,給基金財產或基金份額持有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換句話說, 投資者完全可以根據基金法以及基金合同,向易方達基金主張索賠。
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了20多年,基金合同卻依然形同一張廢紙。
張坤何許人也?
事情還要從去年說起!去年疫情期間百業凋零,大家都在想著怎麼保住飯碗之際,中國樓市和股市呈現出「二龍戲珠」的火熱場面。
霎時間,一批過去「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大藍籌紛紛崛起,數千億市值的股票照樣以在半年甚至旬月之內翻倍暴漲。
更有甚者,像英科醫療這樣大發疫情橫財的公司,其股票一年暴漲30倍也是隨處可見。在此背景下,一批無心工作或剛剛下崗的90後、00後們紛紛躍躍欲試,決定在股市上大展宏圖,以此來實現人生第一個小目標。
但由於年輕人缺乏專業素質,於是在對股票一竅不通的情況下,開始嘗試投資基金。結果在傻子都能賺錢的牛市中,這幫年輕人首次嘗到了「不勞而獲」的美味。
就在此時,牛市總旗手張坤被年輕人徹底捧紅了!
人紅是非多,在張坤等基金一哥大火之時,馬桶台「天天向上」欄目組也想借著基金一哥的熱度,搞一期投資相關的節目。
2021年3月3日,多位基金經理將受邀錄制綜藝節目《天天向上》的消息滿天飛,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關於公募基金行業投教宣傳工作的倡議》,明確提出公募基金投教宣傳嚴禁 娛樂 化。隨後各大基金公司紛紛表態,相關綜藝節目也隨之取消。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張坤成為一哥之後,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同時給易方達基金帶來哪些「福音」?
數據顯示,今年1月,易方達發行的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基金募集規模高達2398億,這是中國第一隻募資超2000億的公募基金。
然而,史上規模最大還不能完全展現坤哥的影響力,幾秒鍾時間被搶購一空才是實力的體現。
就在今年一月份,全市場發行的幾十隻基金集體出現搶購秒殺的局面,最終促使基金公司玩起了限購的套路。這種場面真可謂是百年罕見。
這讓人想起了2015年股災之前,打錯股票代碼都能撿錢的歲月,那種瘋狂歷歷在目,但瘋狂之後就是「踩踏」。股市泡沫就像沙上建塔,只要有一丁點不利因素出現,都可能讓其煙消雲散。
而張坤的走紅正好暗合這場基金狂潮的韻腳。但隨之而來的基金暴跌潮,也把張坤打下了神壇。
一夜之間,「坤哥」變成了「坤狗」,綠得發慌的基民恍然發現,張坤竟然是個「酒神」。他操作的易方達中小盤基金的持倉里,白酒佔了半壁江山,他的最愛是——貴州茅台、洋河股份、五糧液和瀘州老窖等,再加上水井坊,白酒股總市值占基金凈值接近50%。
儼然是把中小盤基金搞成了白酒ETF。不僅如此,前十大重倉股中,市值最小的宇通客車也價值300多億。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基金到底能不能參與「偷懶抱團」,豪飲萬億市值的白酒股?
毫無疑問,按照基金約定,決不允許!
這樣說來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基金就是在「掛羊頭,賣狗肉」,跟風投機,惡炒白酒!
根據《易方達中小盤基金合同》顯示,該基金投資目標是:具有競爭優勢和較高成長性的中小盤股票。而且,規定「中小盤個股倉位不低於80%」。
那什麼樣的股票屬於中小盤股?這份合同里也給出了明確的定義,翻譯一下就是:A股流通市值排名後2/3的股票。
對此,商業大咖研究院粗略看了一下,凡是流通市值超過100億的,基本不屬於中小盤投資標的。
此外,合同還規定,本基金股票資產占基金資產的最高限是95%。這意味著,易方達中小盤基金持有中小盤股票資產不低於76%,持有大盤股的整體比例不超過19%。
但易方達中小盤的前十大重倉股中,茅台五糧液流通市值都達到萬億,最小的也有三百多億市值。很明顯,張坤確實沒有按照合同來投資。
當然,更關鍵的是,這種違背合同的操作還出現大虧。2021年以來,易方達中小盤因為重倉大盤股,導致基金最高回撤超過30%。
按照《基金法》第八十三條規定,基金管理人違反基金合同約定,給基金持有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換句話說,投資者完全可以根據基金法以及基金合同,向易方達基金主張索賠。但在我印象中,好像中國證券市場還無此先例。
這樣看來,中國公募基金的合同形同一張廢紙,否則就是涉嫌公開的合同欺詐。而在券商銷售埠,該基金還存在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涉嫌嚴重的虛假宣傳。
這兩點,任何一點都可以讓基金公司連帶承銷的證券公司一起跟著上法院。
那麼問題又來了,連我這種吃瓜散戶都知道這些基金存在違法違約情形?這張坤作為專業人士會不懂嗎?
毫無疑問,十分清楚自己的行為。但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所有的職業操守都化作了「利令智昏」。
雖然基金經理炒股虧錢很常見,虧錢之後也不用賠償,但基金總是虧錢,就會遭到大量贖回,這樣形成的惡性循環會導致基金規模大幅下降。
最終的結果就是,基金公司沒錢賺,基金經理沒獎金,甚至工資都要扣減。最嚴重的是,基金經理投資水平太爛,臭名昭著後,很快就會被這一金領行業拋棄。那這幫所謂的「天之驕子」,靠著多年「寒窗苦讀」搞來的資質和學歷就全白瞎了。
所以說,無論是為了基民利益,還是為了自身或基金公司利益,基金經理都要「不擇手段」把凈值搞上去。
這樣一來,去年機構集體抱團大藍籌的現象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藍籌股經營相對穩定,暴雷概率不高,且市值夠大,怎麼看都十分適合大家抱團取暖。
至於以後怎麼套現離場,那是下一任經理的事,咱們先把自己業績做起來,搞個名利雙收之後跳槽就行了。這也直接導致某基金公司90後美女經理上任後,一股沒買慘遭巨虧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據商業大咖研究院了解,這個基金一哥的投資水平也相當一般。
張坤從2013年開始,茅台就出現在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基金十大持倉中,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消費股在張坤的持倉中佔比越來越高,持股集中度也越來越高,到2013年四季度,消費類的股票佔了他前十大持倉中的八席。
很明顯,張坤在大力押注消費股。遺憾的是,張坤押注後的三年,其業績都乏善可陳,直到2016年開始,以茅台為代表的消費類股才開始飆漲。
很明顯,張坤的研判並不準,賺錢純粹靠散戶慣用的伎倆「死扛」。不過,研判出現差錯並不影響幸運之神來敲門,三年後張坤等來了白酒的騰飛。所以說,死扛也是一種投資策略。
在賭場里,接連贏錢的可能是技術超群的賭神,也可能是千王之王的賭聖,但更可能是走了大運的賭徒。
同樣,股市充滿隨機性,基金 歷史 表現好,可能是能力水平的表現,也可能是運氣,憑運氣賺來的錢,遲早要憑實力還回去。
機構抱團無論是「抱自個」:基金經理操作的多隻基金聯手買一類股票;還是「抱同事」:同一家基金公司經理進行互相「串通」買一類股票,但這屬於違法行為;或是「抱同行」:看同行同體量的基金都買啥,大家心照不宣買一類股票,都是偷懶且自私的行為。
要知道,基金投資股票本質上不是為了當大股東,也不是為了參與公司治理,而通過二級市場賺差價。換句話說,沒有那個基金是指望上市公司分紅來盈利的,這樣的話基金早就被基民用腳投票了。
因此,機構抱團後,總有互相傷害的一天,即拋售的時候。茅台股價之所以多年持續上漲,並不是真的極具投資價值,而是這只股票幾乎沒有散戶,任何機構拋售都是在割同行的韭菜。
但是在這互相傷害的那天沒來之際,基金經理們老老實實抱團也就成最靠譜的投資策略了,畢竟賺取基民的錢才是王道啊。
數據顯示,2020年,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用高達929.63億元,較2019年增長了47%,遠超絕大多數基金創造的收益。其中,易方達基金憑借12251.67億元的資產規模收取56.47億元,管理費排名基金公司首位。
易方達基金管理費排名第一,「千億大咖」張坤的管理費收的也不少。數據顯示,2020年,張坤收取的管理費為6.97億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一季度,新基民超7成虧損。基民「跌媽不認」的時候,張坤的管理費拿到手軟。
這就形成了「不管基民賺不賺錢,反正基金公司旱澇保收」的怪圈,難怪人們把基金公司稱為中國最牛「收割基」。
正因如此,回過頭來我們就很能理解,為啥張坤冒著「違約」的風險也要豪飲白酒巨頭了?都是名利惹的禍!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先富一步」,而你卻被蒙在鼓裡,不斷地懷疑自己「眼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