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商人是如何實現發家致富的
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立國的代,在這個時代里,農業才是統治者所重視的行業,因此,在幾千年來的重農抑商政策之下,商業的發展向來不被統治者所看好。但是這卻不影響民間富豪數量的增加和一些財力雄厚的商人出現。
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富豪勢力的強大是極為常見的,有些甚至能夠左右國家的經濟。在中國古代,商人這些方式無非是通過籠行業壟斷,或者說是賺取差價,以及通過政治上的特權為自己的商業發展謀取暴利,這些方式來實現發家致富的。
他們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如今讓我們透過歷史長河的事情,去看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看他們是如何實現發家致富的。
而這些官商團體憑借著自身獨特的優勢,更容易發家致富。不得不說,在中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最離不開的便是有著政治身份的助力。
在中國封建時代里,富豪的發財之路主要通過賺取差價、擁有著特定的生政治身份為自己謀取暴利以外,便是通過遠洋貿易來實現奇貨可居的目的。
不得不說,這些商人確實擁有著適應了中央集權時代下曲線發展的想法。他們正是因為適應了時代的發展,才能夠發財致富。對於今天商人的發展來說,更應該注重於對時代潮流的把握,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2. 中國古代具有投資思維的有哪些名人
中國古代具有投資思維的還有哪些名人呢?我們一起來看下:
清朝巨貪—和珅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寵臣,清代最大貪官,和珅的能耐就在於他既貪得到,且對商業的敏感程度也不一般。他是怎麼做的呢?買房子買土地!和珅可謂是溫州炒房團的鼻祖。他投資的地都是位於「市中心的地方「。有一次,朝廷動亂,地主為了留有後路而紛紛拋售房產土地,和珅趁機低價收購,幾年後再以高價租出去。看看,這種戰略眼光不是一般人能有,如果讓和珅放在今時今日,他也定能抓住時機正確投資。
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
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時期越國大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史記》中載范蠡「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且他仗義疏財,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 相傳吳國滅亡,西施完成了自己的政治使命後,與范蠡泛舟江湖,不知所蹤。
據聞當時他助越滅吳之後來到了齊國,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的同時,兼營副業(捕漁、曬鹽),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隨後,他又涉及了皮革業和制陶業。用今天的話講,他是跨界經營,多元化投資。
商祖白圭(約前370年—前300年)
白圭名丹,戰國商人,出生在東周的都城洛陽,棄政從商。《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先秦時商業經營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
風險中立型的理財觀則遵循收益覆蓋成本與風險的原則,選擇最佳的投資機會。白圭是戰國人,他的理財之道就是不貪圖眼前小利,推測觀測市場走勢,抓住最佳投資時機,來獲得最大收益。白圭喜歡觀察市場情況和年景豐收的變化,當穀物成熟時,他買進糧食,出售絹帛綿絮;當蠶繭結成時,他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白圭「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投資觀念與沃倫·巴菲特「在別人都理智時,我瘋狂;在別人都瘋狂時,我理智。
戰國巨商—呂不韋(約前292-約前235)
呂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史載「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
富可敵國—沈萬三(1330年~1376年)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
商業巨族—喬致庸(1818-1907)
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喬家大院》主人公喬致庸是喬家經商第三代。喬家商業從第一代喬貴發起家,到第三代由喬致庸大手筆經營,使喬家成為商業巨族,故致庸可謂喬家殷實家財的奠基人,
3. 古代和現代的有錢人是怎麼理財投資的
古代人投資理財的主要方式很多:例如買房、置地、開鋪子。小時候,聽奶奶說我們家在清末的時也是有過一段候輝煌的日子。據說,我爺爺的爺爺的爸爸,曾經做過捻軍的軍需官,跟著捻軍攻打西安城之前,他們將一部分的軍需——大約一撮箕的金銀珠寶,藏在了我家的炕煙下面。
但是,這撥人最後均戰死了,沒有一個人回來。大約此時過後的1880年左右吧,因為生計實在是難以為繼!我爺爺的奶奶,就用這一撮箕的財寶,買下了我們村子周圍大約幾百畝的土地。
同時,贈給東寺廟和尚們30畝。這樣,靠著這些田產,他們很快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開枝散葉非常快,發展為當地的第一大戶。可是,誰知我爺爺的爺爺輩裡面,吃了一個抽大煙的,最後白白將上百畝的良田,直接踢了,令人哀嘆!其中,也有人聽過往出租地,收取租子,在西安城過上了逍遙的日子。
現在的人,與古代的理財差不多。只不過路子更寬了些,項目也還更多了,但是風險也是提高了。現在的有錢人,除了炒地皮,還炒房地產,炒重要,甚至炒大蒜……總之,能夠引起物價波動,可以從中漁利的,現代人都干!我們所熟知的股市,就是這樣一個爾虞我詐的風險廠!其他的保本理財,也比較多,但是 不一定有人願意投資。
4. 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些人做生意做的好
一、王亥。商部族首領,商朝建立後,追尊王亥廟號為商高祖。他在商丘服牛馴馬發展生產,發明了牛車,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外部落去交易,開始促使農牧業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得以強大。王亥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所以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的人稱為「商人」,把用於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 王亥也人們尊稱為「華商始祖」、「中斌財神」。
二、范蠡。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他幫助勾踐滅吳國,稱霸諸侯。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隱姓埋名。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成為了史上許多人民心中的典範。
三、呂不韋。戰國末期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封文信侯。他開創了商人從政的歷史先河。一生最得意的一筆大生意就是:幫助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贏異人,成功登上秦王之位,「奇貨可居」就是這么來的。作為有史以來的最有投資眼光的商人,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他的一生經歷,對後世的影響都是很大的。是眾多夢想成功人士學習的榜樣。呂不韋絕對是一個千古奇人,古今中外第一的風險投資商。
四、沈萬三。元末明初著名的商人。他廣闢田宅,富累金玉,又能幫助周圍百姓,百姓都很尊敬他。他依周庄,憑三江之利,廣集貨資。後通過開展海外貿易積累巨大財富,從而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以村落而辟為鎮」,也實為沈萬三之功。關於沈萬三富豪事,民間甚至傳說他有一隻聚寶盆,不管將什麼東西放在盆內,都能變成珍寶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財富多到不可勝數,生財聚財技巧高超。
五、伍秉鑒。清代廣州十三行商人,當時的世界首富。伍秉鑒是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他有自己的企業,做中西貿易,主要經營絲織品、茶葉和瓷器。他立足廣州,主要是跟英國人做貿易,同時又把產業放大到國外,甚至債務也放到國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他把銀子變成資本,到美國投資鐵路、證券和保險業務。伍秉鑒的怡和行一度成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他也是公認的慈善家,捐贈第一個鴉片戰爭後的110萬兩賠款的銀元。
六、胡雪岩。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因為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得到了左宗棠賞識,後來又幫助左宗棠組織「常捷軍」、創辦福州船政局。並為左宗棠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由於輔助左宗棠有功,被同治皇帝授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是一個典型的官商。胡雪岩憑借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庄,並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錢庄分號,被稱為「活財神」。在杭州創立了「胡慶余堂」中葯店,葯店傳承至今,贏得「江南葯王」之美譽。
5. 古代的金融投資
一、古代的「金融」關系起源
春秋時期禮樂崩壞,君不君臣不臣,國家不穩定,戰亂四起,社會秩序不穩定,不尊禮法。兒殺父(楚成王,趙武靈王),父殺兒(除去王室,易牙殺子烹飪討好齊桓公),臣弒君(齊桓公之死)等等。
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崩塌,尊師重道成為難點。(涉及到跨期承諾那麼信任就是核心)
如何讓社會恢復秩序,形成一個健康的穩定的社會環境?
儒家學派出現了,孔子提出了「正名」和「仁」。各司其職,根據名分固定社會等級秩序。每個人根據他特定的名分履行職責,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旦一個人的地位和義務關系固定了,則社會會減少很大一部分的動亂。
二、「養兒防老」的金融體系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社會體系,但是如何確保兒子在父母老了之後一定會奉養呢?萬一前期投入過多,兒子「拒絕履行」這項義務呢?萬一兒子覺得你在他小時候沒有善待他,而棄養雙親呢?
這個就是「超前付費」 ,我先養孩子,然後我老了孩子養我。這個就是「投資」。而保證「投資有結果,就得用某些東西來約束」。古代的人用多生孩子來規避風險,也用「道德規范」來限制對方行為,還有一家之長具有絕對的約束權,年紀越大輩分越高具有絕對的說話權和財產分配權。
孔子提出了「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為輔佐「正名」即名分等級秩序能運行。也是用來降低人與人之間跨期交易的違約概率。後面經過各個朝代的逐步完善,不奉養父母則不孝,不孝的這個成本在古代相當大。
三、「養兒防老」關系可靠的手段
為了「養兒防老」的最終的實行,在社會上有道德約束,在國家層面朝廷還設置了各種刑法以及「貞節牌坊」。
這里不是為貞節牌坊洗白,而是在那個男權社會,如果女性出軌或者改嫁則有可能會懷孕生子。我為什麼要養這個孩子,是因為這個孩子是我的孩子,不是別人的。我們之間是有血緣關系且不可變的很牢靠的的一種關系。如果你不是我的孩子,那麼你不贍養我的幾率會增高。
「血親是孝道等各種名分和義務唯一的界定」 。
2020年2月17日23點59分
6. 古代和現代的有錢人是怎麼理財投資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些天的一則新聞――考古學家打開3100年前啤酒罐,裡面裝著上千顆金銀珠寶。新聞的最後指出,這一發現確實揭示了在財富更依賴於金屬製品而不是金錢的時代,富裕的人們是如何囤積他們的貴重物品的!說的直白點,就是理財嘍!理財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個人財產的保值和增值,還可以幫助規避生活中的風險,保障生活的安穩和安全,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又何樂而不為呢?錢優客來談談古代和現代有錢人的理財方式:古代有錢人的理財方式:1.購買產業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古代的土財主!他們擁有N多畝的土地,擁有溫暖舒適的房子,但卻依舊在不斷的擴展土地,購置房產!當然,這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古代土地不僅僅具有使用權,還有世代相傳的所有權,土地多了就可以世世代代用來收租,所以更具投資價值嘍!而很多人努力都只是為了賺取那一方土地!當然,古董金屬也同樣存在,但容易遭人覬覦,倒不如土地、房子來的實在。2.放高利貸古代有名史實是漢代最有名的有錢人――漢景帝時長安的無鹽氏。據《史記》記載,當時爆發了『七國之亂』,朝廷要平息叛亂但財政困難,向子錢家們借錢,「子錢家以候邑國在關東,成敗未決,莫肯與」,而無鹽氏借給了政府100金,約定「其息什之」。即利息按本金的10倍計算。而後戰亂平息,朝廷兌現約定按10倍的利率付之。這個是不是也是投資理財的一種呢!3.風險投資大商人呂不韋通過投資秦國在趙國的人質異人,來回奔走,而後順利成為秦國宰相,掌握大秦帝國朝政!等等。現代有錢人的理財方式:1.從現在開始投資緊跟時代的步伐,注意關注各類財金消息,了解各大理財咨詢!對理財有獨到的見解,越早的進行理財投資,積累的經驗就越豐富,相應的回報也會越來越高。2.會存錢,更會花錢有自己的理財計劃,會存錢,但更會花錢。小編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購置傢具時,那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很多人會圖便宜,比較之下,認為東西都一樣而更願意選擇價格偏低的物品。但是,小編想說的是,那些東西是消耗品,我們花更多的錢買到質優耐用的東西,和花較少錢買到的短期不耐用物品,哪個更省錢呢?會花錢就是最大的省錢。3.不盲目,會規避風險有自己的主見,結合自己的承受能力,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進行投資理財,而不是隨大流,別人說什麼好就是什麼好!4.投資多元化,分散投資減免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現象的出現,使投資者的投資向著健康長遠的方向發展。不止是富裕階層,對於中產家庭、工薪家庭來說,多元化的資產配置也是降低財富系統性風險,保障財富穩健性增值的最佳途徑。5.選擇安全的平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反正,新興的P2P網貸門檻低,收益高,風險低,也變得越來越『親民』。而對於廣大投資者來說,選擇安全的平台很重要,比如錢優客等等。好的平台更具影響力,關系著投資者資金的安全問題,出入金是否快捷,是否安全,有保障等等。此外,還包括購買基金股票、投資黃金、房地產、購買保險、車險等等,由於內容太寬泛,小編就不一一做介紹了!以上就是小編對於古代和現代有錢人的理財方式的剖析了!祝願大家理財愉快,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其他的見解呢?
7. 中國古代的名人理財案例有哪些
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踐一戰滅吳的大智者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
陶朱公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有餘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供應市場,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相反,如果價格太低,就打擊了積極性,人們就不願生產,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
2.呂不韋,戰國末年衛國人,古今中外第一風險投資商。
他以投機商業的手段投機政治,並不是讓人只要金子,不要銀子。面對現實中要有準確的把握,對市場前景進行理性分析,呂不韋崇尚的更多的是投資方面,喜歡去發掘一些有潛力、價值被低估的物品,然後低價買進,再高價賣出,來賺取差額獲得利潤。當然投資這些領域,你一定要懂行。
3.蘇軾,北宋人,控制自己的開支
他為了能節約開支,每月將自己的4500文錢俸祿,分成30份用繩子串起掛在房梁之上,每天需要使用的就取下一串來使用。如果每天沒用完的錢,他便用繩子重新串下來。而且規定自己每天開銷控制在150文錢以內的,這樣通過方法也控制自己一定的消費。
4.白圭,戰國人,後人稱「商聖」他不貪圖眼前小利,善於推測觀測市場的走勢,然後抓住最佳投資時機,來獲得最大收益。
喜歡觀察市場情況,當穀物成熟時,他買進糧食,出售絹帛綿絮;當蠶繭養成時,他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從而賺取中間的差價。
知道了中國古代人的理財方式,其實我們可以明白,理財方法千變萬變,卻不會離開幾條最基本的原則,省錢、控制消費、關注行情、抓住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