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目前國際礦業市場怎麼樣
全球礦業分布概述
世界上應用較為廣泛的礦物約有80多種,其中的鐵、銅、鋁土、鉛、鋅、鎳、磷酸鹽、錫和錳等9種,具有產值大,國際貿易量較多等特點,地位相當重要。世界礦物開採的集中性明顯,70~75%集中在10餘個國家裡,特別是少數幾個工業發達國家。俄羅斯和美國是世界上采礦業規模最宏大的兩個國家,澳大利亞和南非的采礦業,規模也很大。發展中國家,采礦業發達、規模較大的有中國、智利、尚比亞、扎伊爾、秘魯、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
展望2021年,貿易保護主義、資源民族主義及全球經濟下行等因素仍將是阻礙全球礦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全球礦業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果貿易戰緩和並且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世界經濟則能重拾升勢,加之礦業技術的創新和升級發展將為行業發展帶來新的變革機遇。同時發展中經濟體增幅加快,礦產品需求持續增長,礦業勘查開發投資持續回升。否則,貿易戰升級,更多國家受到影響,世界經濟則面臨下行壓力,全球礦業也將繼續陷入深度調整之中。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Ⅱ 我國可利用的國外主要資源狀況分析
我國與世界主要資源國尤其是周邊國家,呈現較強的資源互補性。可以認為,目前我國可利用的國外資源是較為豐富的。但是,這些資源能否形成產能,能否進入市場,能否為我國所用,則主要取決於我國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的實施情況。以下我們分別從區域和礦種兩個角度對我國可利用的國外主要資源狀況進行簡單的分析。
4.2.1 區域分析
從區域上看,我國可利用的國外主要資源,周邊國家是重點,非洲、拉丁美洲等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是基礎,部分發達國家中的資源國也可為我國所用。從供應安全保障角度看,重點是資源優勢互補的我國周邊、近鄰國家,實施周邊戰略,建立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從為礦產資源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尋找新的生長點這個角度看,根據礦產資源的比較優勢,除實施周邊戰略外,還要實施礦產資源海外供應基地戰略,著力發展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的資源國的合作。針對周邊、非洲和拉丁美洲,應分別按照「面、線、點」的模式,構建我國礦產資源全球供應格局。
4.2.1.1 周邊國家
我國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發現並探明了一大批鈾、鐵、錳、鉻、銅、鋁、鉀鹽和鉑族元素等大型-特大型礦床,與我國礦產資源具有極好的互補性。充分利用周邊睦鄰友好的國際環境和較為安全的陸地運輸方式,最大限度地分享周邊國家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保障我國礦產資源穩定供應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全球礦產資源戰略最為重要和現實的舉措。
周邊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地區)主要包括東北亞地區的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5國,中南半島的緬甸、寮國、泰國、越南和柬埔寨。根據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上述國家可分為3類,一類是原蘇聯國家,這些國家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程度較高,發現了數量眾多大型、超大型礦床,但由於資金缺乏,采礦設備落後和基礎設施差,開發利用率低;另一類是中南半島5國,這些國家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低,已發現的大型、超大型礦床相對較少,但資源潛力大;第三類是蒙古,介於二者之間,近年隨著投入的增加,陸續新發現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目前,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緬甸等國家的勘查開發條件最為有利。
據統計,我國周邊國家(圖4.1,表4.1)的天然氣儲量佔世界42.0%,鐵佔33.9%,銅佔22.6%,鎳佔23.1%,鎢佔26.6%,錫佔35.4%,金佔17.5%,鉀鹽佔27.6%,資源優勢十分明顯。這些周邊國家與我國大陸山水相連,具有運輸距離短和安全性高等優勢,且大部分國家都與我國建立了良好的地學合作關系,為進一步開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我國經濟、政治、外交工作的重點地區之一,周邊國家近年來與我國的經貿和民間往來日益頻繁,睦鄰關系友好。因此,無論是從礦產資源潛力,還是從地緣政治和經濟的角度考慮,選擇這些國家作為我國實施資源「走出去」戰略的首選之地,不僅有利於維護我國的資源安全,也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
圖4.1 周邊國家主要金屬礦產大型礦床分布圖
表4.1 周邊主要國家優勢礦產資源一覽表
1)重點一:東北亞地區。東北亞地區位於東西向中亞-東亞構造帶與華北、西伯利亞板塊的接合區,經強烈的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動所活化,形成了銅、鉛鋅、錫、鉬、金、銀、鉑鈀、鐵、鎳、鉻、鈷、鈾以及石油、煤、金剛石等礦產,其中有些礦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如巴列依金礦床、達拉宋金礦床、斯特列措夫鈾鉬礦床、諾依昂-塔洛格鉛鋅銀礦床、克魯契寧鐵鈦礦床、別列佐夫鐵礦床、高爾索努依螢石礦床、查夫銀鉛鋅礦床、烏蘭鉛鋅銀礦床和奧尤陶勒蓋銅金礦床等。東北亞地區的優勢礦產有金、銀、銅、鉛鋅、鎢、錫、鈾、鉬、鉑鈀、煤等,目前已發現大量大型、超大型礦床,同時仍然具有極大的資源潛力,特別是蒙古南部地區和朝鮮。鑒於俄羅斯和蒙古2國,特別是蒙古逐步開放其礦業市場,並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且俄羅斯、蒙古東部的絕大多數已勘探礦床尚未開發利用,因此,應積極探討加強與蒙古和俄羅斯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領域合作的可行性。
2)重點二:中亞地區。根據大地構造單元性質、地層、岩漿岩、火山岩的展布以及成礦構造環境和成礦地質條件,中亞地區可以劃分出5個大的構造成礦域和25個成礦區帶。在這些成礦區帶中,已發現鐵、銅、鉛、鋅、鉻、鎳、鈷、金、銻、汞、鈾等一大批世界級特大型礦床,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著名礦床包括穆龍套金礦床、庫姆托爾金礦床、科翁臘德銅礦床、阿爾馬雷克銅礦床、傑茲卡茲甘銅礦床、尼古拉耶夫銅鋅礦床、捷克利鉛鋅、薩雷賈茲錫礦床、瓊科伊汞礦床、傑特姆鐵礦床和霍爾宗鐵礦床等。中亞地區的優勢礦產有金、銅、鉻、鎳、鉛、鋅和鈾等。相對中南半島而言,中亞地區地質工作程度高,探明礦產地數量多。盡管如此,一些重要成礦帶的資源潛力仍然巨大,找礦前景良好。目前,中亞5國市場化程度不同,政治和社會穩定形勢各異,礦業政策各具特色。其中投資條件好的國家是哈薩克,其次是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再次是土庫曼。這些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開發其境內豐富的礦產資源。
3)重點三:東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位於環太平洋成礦域和特提斯成礦域的交匯部位,成礦作用強烈而復雜,礦產種類多,儲量豐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寶庫之一。該區礦產資源分布具有點多面廣、礦種齊全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中南半島5國已發現礦產100餘種,礦床、礦點1000餘處,其中大型礦產地137處,中型195處;有色金屬礦產地413處。預測儲量鉀鹽300億~500億噸(KCl)、鐵礦100億~150億噸、銅礦1000萬噸以上、鉻鐵礦8億~10億噸、鉑族金屬100噸以上、鎳礦150萬~200萬噸、鋁土礦1000萬噸以上。中南半島5國的優勢礦產為石油、天然氣、無煙煤、鉻鐵礦、富鐵礦、富錳礦、錫礦、富銅礦、富銀鉛鋅礦、鉀鹽、鋁土礦、重晶石、硬玉及寶石等,其中,鉀鹽、富銅、富鐵、鉻鐵礦、鉑族金屬潛力很大。越南的富鐵礦和富銅礦、越南南部和越柬邊境線上的優質鋁土礦、緬甸的有色金屬和貴金屬及寮國、泰國的鉀鹽等,均已展示出大型以上的規模。根據地質、構造和礦產資源分布特徵,中南半島可以劃分出3個Ⅰ級成礦區帶、24個Ⅱ級成礦區帶和34個Ⅲ級成礦區帶,這些成礦帶中已發現了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如多樂鋁土礦床、沙空那空盆地鉀鹽礦床、貴鄉鐵礦床、曼沙-孟瓦錳礦床、努山鉻鐵礦床、茂奇鎢錫礦床、沙蒙錫鎢礦床、望瀨銅礦床、包德溫鉛鋅銀多金屬礦床、金廠銀鉛鋅多金屬礦床、帕達恩鋅礦床和巴朗金礦床等。
東盟由10個國家組成,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經濟區,目前總人口約5億人,總GDP大約6500億美元。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和全球第3大市場,區內GDP總量將達20000億美元,區內貿易總量將達12000億美元。2005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全面啟動了自由貿易區建設。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將進一步增長。盡管從某種意義上看,目前東盟國家的礦業投資環境尚不是特別理想,但是東盟國家資源稟賦好、資源潛力大,並且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其礦業投資環境必將進一步改善,因此當前是勘查開發和利用東盟國家礦產資源的最佳時機。①東盟國家的礦產資源與我國有較強的互補性。我國短缺的鋁土礦、銅、鉀鹽與油氣資源,東盟國家相對豐富,並且目前開發利用程度也不高。我國相對優勢的一些礦產資源,特別是稀有和分散金屬、重要非金屬,東盟國家相對短缺,在其工業化和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進程中,對我國優勢礦產的需求將大幅增加。這樣,雙方在資源領域的合作就有了較為扎實的基礎。②資源領域的合作有助於促進中國-東盟能源安全機制的形成。目前在東盟國家內部有相對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機制。隨著近期我國與周邊國家包括菲律賓、越南等就南海油氣合作勘查開發形成並不斷完善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機制,該區域內潛在的能源利益沖突業已解決,有可能共同確立一種中國-東盟能源安全保障機制。同時,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豐富的煤炭資源,對我國缺煤的南部地區至關重要,也可以緩解我國「北煤南運」壓力。③有色金屬領域的合作空間巨大。中國短缺的鋁土礦、銅等有色金屬資源,東盟國家相對豐富,並且大部分尚未充分開發利用,深加工程度更低。不僅可以勘查開發東盟國家的有色金屬資源,而且還可以實現我國有色金屬資源產業的梯次轉移,在東盟國家投資有色金屬冶煉乃至加工業,並為我國有色金屬產業開辟新市場。④東盟國家在我國礦產資源全球戰略中居於特殊重要地位。
4)重點四:西南亞地區。西南亞地區位於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中西部,成礦作用強烈而復雜,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礦產包括銅、鐵、鉻、鉛鋅、鋁土礦、金和煤等。由於區域地質工作程度很低,資源潛力很大。主要成礦區帶有東伊朗山脈鎢錫銅鉬鉻成礦帶、中伊朗-中阿富汗鐵銅鉛鋅金鉻成礦帶、興都庫什-喀喇昆侖銅鐵鉛鋅鎢錫成礦帶、卡拉奇-白沙瓦錳鐵鉛鋅鉻成礦帶等。
總之,應該實施周邊戰略,建立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我國幾乎所有短缺礦產,都可以通過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解決。通過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的構建,對區域經濟發展、對擬議中的亞太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對形成周邊安全機制發揮積極作用。周邊最優先的3個國家:蒙古(銅、煤、鈾等)、哈薩克(石油、天然氣、銅、鉻鐵礦等)、越南(鋁土礦等)。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①西、北周邊以油氣和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為主要內容的礦產資源安全圈。在這個圈層內,對中亞國家和俄羅斯、蒙古應略加區別對待。從優先順序上,首選蒙古、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次選俄羅斯,最後考慮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印度。②東南亞以有色、鉀鹽等為主要內容的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優選石油、天然氣、鉀鹽、鋁土礦、銅、鎳這幾種我國短缺的礦產,國別選擇的優先順序是:首選越南、寮國、緬甸、泰國,次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然後是馬來西亞、柬埔寨等。
4.2.1.2 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
通過周邊戰略、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的建立,基本上能夠滿足我國對短缺礦產的需求。我們還要從為礦產資源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的角度,按照「補缺、補差、補劣」的原則,根據礦產資源的比較優勢,實施礦產資源海外供應基地戰略,著力發展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的資源國的合作。按照《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的精神,重視勘查開發非洲國家的礦產資源。利用我國的政治影響,以已有的勘查開發工作「點」為基礎,採用「連點成線」的模式,進一步開拓和發展非洲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市場。要積極穩妥地參與拉丁美洲地區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從中選取幾個礦種對路、投資環境較好,以若干「點」為基地,擠入拉丁美洲礦產勘查開發領域,漸求「連點成線,以點帶面」。最值得我們重視的國家包括南非、巴西、智利、委內瑞拉、秘魯等。
1)重點一:西、北非地區。西、北非是全球油氣、黃金勘查開發的一個新熱點,近期屢有大發現。西、北非地區有許多國家與我國友好,並且我國一些企業已有在西、北非成功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經驗,如蘇丹的石油和迦納的黃金,進一步加強資源開發合作的可能性很大。西、北非地區可供合作的礦產資源狀況見表4.2。除油氣和金外,幾內亞(及喀麥隆、馬里)的鋁土礦,摩洛哥的磷礦石等,也值得重視。
表4.2 西、北非地區主要礦產資源
2)重點二:東、南非地區。東、南非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球礦產資源供應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東、南非地區,對我國有戰略意義的主要是鉑族金屬、鉻鐵礦、錳礦石、鋰、銅、鈷等(表4.3)。
表4.3 東、南非地區主要礦產資源
3)重點三:拉丁美洲地區。自1993年以來,拉丁美洲始終是國際礦業投資的最熱點地區,也是西方大國及跨國礦業公司控製程度最高的地區。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國和加拿大的公司在起主導作用。日本、歐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的公司也在拉丁美洲從事礦產勘查開發活動。其中有些國家如智利、秘魯等,外國礦業投資在10年間增長5~10倍。拉丁美洲佔世界銅產量的近一半,近幾年世界范圍內發現的世界級金、銅礦床,大多數位於拉丁美洲。但目前,拉丁美洲地區礦業市場「准入」的成本,對於新來者而言,已相當高。但盡管如此,拉丁美洲仍有一些空白地(表4.4)。
表4.4 拉丁美洲地區的戰略優先選擇
續表
4.2.1.3 部分發達國家中的資源國
發達國家中的部分資源國,對我國短缺資源的供應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2個國家傳統上一直是西方社會的資源供應國,但目前也面臨開拓新市場的挑戰。澳大利亞礦業理事會董事長最近指出:「澳大利亞和中國是天然的礦產品貿易夥伴」,加拿大礦業協會等一些機構也提出進一步擴大兩國資源合作的建議,這值得我們充分重視。
澳大利亞在我國短缺礦產全球供應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亞礦產資源極為豐富,除油氣外,是西方國家僅次於美國、加拿大的第3大礦產生產國。以單個國家計,澳大利亞是吸引全球固體礦產勘查投資最多的國家。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澳大利亞本土礦產資源的消費量很低,80.0%以上用於出口,與南非、加拿大一起並列為西方國家戰略礦產的關鍵供應國。同時,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與我國有極強的互補性,我國短缺的大宗礦產資源,除油氣外,富鐵礦石、富錳礦石、鋁土礦、銅等,在澳大利亞均十分豐富。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在全球的地位見表4.5。
表4.5 澳大利亞重要礦產資源在全球的地位
續表
加拿大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許多我國短缺的礦種,加拿大的儲量、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值得我們重視的礦種包括鉀鹽、銅及其他有色金屬、油砂、鈾等。大約有17種礦產品,加拿大的產量可排在世界前5位。加拿大礦產產量的80.0%供出口,主要出口去向包括世界150多個國家。礦產品出口佔加拿大出口總額的16.0%,使加拿大的貿易順差達到90億加元。加拿大礦業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的6800多個礦產地擁有權益,在100多個國家積極進行礦產勘查活動。加拿大礦業公司在世界上是最活躍的,世界固體礦產勘查計劃的大約35.0%是由加拿大的礦業公司所控制的。對世界上4300多家礦業公司的調查說明(不包括生產煤炭、油氣和低價值工業礦物的公司),加拿大的礦業公司佔全球礦業公司總數的37.0%。
4.2.2 礦種分析
4.2.2.1 石油
以中亞、俄羅斯為重點,且努力使二者互為平衡;重視參與西北非、中東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加強拉美(特別是委內瑞拉)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為確保我國石油供應安全,要重點開發利用俄羅斯和中亞石油資源;在俄羅斯東、西西伯利亞,加強石油的勘查開發,購置現有儲量,盡快形成實際產能,以便在擬議中的管線建設和運營中占據主動地位;圍繞已經取得礦業權的哈薩克烏津油田及阿克糾賓油氣田,擴大在哈薩克及其他中亞國家的產能,加快挺進裏海,以形成與中俄石油合作的互相制衡和促進,力爭俄羅斯和中亞能夠解決我國石油供需缺口的50.0%~60.0%;擴大與伊朗等中東國家的合作,注重中長期供貨合同和產能的購買;在開發北方的同時實施南進戰略,加快實質性進入南中國海勘查開發石油;加快在印度尼西亞(重點是馬六甲油田)及緬甸(重點是安達曼海及中部欽墩盆地等地區)等國的石油勘查開發,加大對新加坡、汶萊等國下游石油部門的投資,在馬六甲海峽形成全面的實質性存在,力保馬六甲海峽的暢通,以便使我國石油供需缺口的40.0%~50.0%能夠在馬六甲海峽自由通過。
除加大開發利用我國周邊國家包括西亞、北非石油資源的力度之外,也要重視開發利用西非及拉美的石油資源。西非幾內亞灣是世界重要的新興產油區之一,近些年石油探明儲量及產量增幅較大,同時投資環境也有較明顯改善,願意與我國在石油勘查開發領域發展合作關系。拉美的石油資源也比較豐富,其中委內瑞拉是拉美最大的石油資源國,尤其是重油儲量,如果能夠充分開發利用,將在世界石油市場上占據更重要地位,目前我國已在委內瑞拉勘查開發的石油資源,進一步擴大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
4.2.2.2 煤炭
北部周邊重點是蒙古(塔溫陶勒蓋)、哈薩克、俄羅斯,南部重點是越南。此外,重點還包括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
4.2.2.3 天然氣
以俄羅斯、中亞為重點,且努力使二者互為平衡;加強澳大利亞天然氣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加大東南亞國家的液化天然氣的利用力度。在液化氣方面,將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作為重要供應來源;在管線氣方面,一是把利用俄羅斯的天然氣放在優先地位,二是將開發利用中亞天然氣資源作為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一部分統籌考慮。
4.2.2.4 鈾
重點國家包括蒙古、哈薩克、澳大利亞、尼日等。
4.2.2.5 鐵礦石
重點是澳大利亞、巴西、秘魯等,此外還要重視勘查開發越南、印度及拉美其他國家的鐵礦石資源。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多數是富鐵礦,儲量居世界第2,其中富鐵礦石儲量居世界第1,產量居世界第3,佔世界總產量的16.0%,出口量居世界第1,佔世界總出口量的1/3左右,早在1983年我國就已在澳大利亞投資建設鐵礦,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巴西的鐵礦石產量居世界第2,並且主要用於出口。秘魯也是拉美重要的鐵礦石生產國,1992年我國購買了秘魯的鐵礦山。
4.2.2.6 鉻鐵礦、錳礦石
重點是南非及其他南部非洲國家如辛巴威等,此外還要重視哈薩克。南非是世界上重要的礦產供應國。南非錳儲量居世界第1,佔世界總儲量的54.4%;鉻鐵礦儲量世界第1,占總量的80.0%。
4.2.2.7 鋁土礦
重點是越南(多樂省)。越南鋁土礦幾乎全部為易選冶的三水型,資源量十分豐富,估計有60億~70億噸。僅多樂省多農縣鋁土礦區就可能蘊藏有20多億噸鋁土礦(中國鋁土礦儲量中三水鋁儲量不足1000萬噸),且開采方便,交通便利。幾內亞、牙買加的鋁土礦也值得我們重視。
4.2.2.8 銅礦石
以蒙古(奧尤陶勒蓋項目,1600萬噸銅儲量)、俄羅斯(烏多坎項目,2000萬噸銅)為重點,兼顧拉美、非洲的大批中小型(100萬~500萬噸)項目。周邊國家重點是蒙古(奧尤陶勒蓋)、哈薩克、烏茲別克、緬甸、阿富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如蒙古銅資源豐富,金屬儲量數千萬噸,且主要用於出口。除周邊國家外,重點是拉丁美洲的智利、秘魯、阿根廷及非洲的尚比亞、剛果(金)等。世界2/3的銅儲量和產量集中在西半球,尤其是拉丁美洲。拉美的銅資源開采成本很低,儲量豐富,規模大,秘魯和智利的進入條件較好。非洲尚比亞銅礦帶是世界著名銅礦帶之一,儲量約佔世界銅儲量的7%,並且尚有較大的潛力。
4.2.2.9 鎳礦石
重點是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等。
4.2.2.10 鉀鹽
重點是寮國和泰國。這兩個國家鉀鹽資源條件極為優越,如寮國萬象地區,鉀鹽礦床面積達845平方千米,已探明可供開發的KCl可采儲量1億噸,工業儲量2億噸,遠景儲量50億~100億噸KCl(中國鉀鹽探明儲量只有7億噸);礦層平均厚度達40.5米,KCl平均含量達15.7%,是儲量大、品質好的優質鉀鹽礦床。泰國鉀鹽資源更為豐富,但開發進入條件較嚴。
Ⅲ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及選擇動因分析
此文原載《國土資源情報》2005年第2期
綜觀各國自然資源管理,大致經歷了由被動的、「後發性」的、解決糾紛式的管理,到逐步理性,逐步進入主動、「先導性」的科學與法制管理。盡管各國存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制度選擇的差異,但對資源的管理都是相當重視的,都設有專門部門、機構,管理一類或幾類自然資源。本文在考察分析部分國家資源管理機構的設置、職能的履行和演進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資源管理的三種模式,即集中、相對集中和分散管理;為了深入了解某種資源的管理,這里選擇了土地、礦產、海洋、森林資源作較具體的分析,部分國家涉及了水、草原資源管理問題。
1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
綜合考察各國自然資源管理,由於各種資源本身的差異、各國管理制度和發展水平的不同,在資源管理方式上很難找到完全相同的國家。也就是說,無論哪類國家,既找不到絕對集中管理各種自然資源的國家,也找不到完全分散管理各種自然資源的國家。因此,本文所提的集中與分散管理模式都是相對的。
1.1 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集中管理模式是將土地、礦產、海洋、森林等主要資源由中央政府的一個部門統一綜合、協調管理,如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實行的是集中管理模式。美國的土地、礦產、森林(部分)由內政部集中統一管理;加拿大的礦產、森林、土地(部分)由自然資源部集中統一管理;俄羅斯的礦產、海洋、環境等統一歸自然資源部管理。
集中管理模式的特徵表現為:
(1)過程的漸進性。這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程度有關。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初期,即使近代的大部分時期,由於生存在地球上的人較少,處於人少資源豐富的狀態下,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十分有限,表現為資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無限制地利用。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的增加,人與自然的平衡被逐步打破,需要對某些短缺資源的使用加以控制和配置管理,而短缺資源的種類還會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大而增加,為降低社會對資源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實行集中管理成為必然。另外,各種資源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如森林生長在土地上,礦產埋藏在地下,顯然森林的養育、採伐等管理活動離不開土地的管理;礦產的開發不依土地的佔有、使用為前提也無從談起。因此,各種資源的協調、綜合管理逐步走向集中是大勢所趨。
(2)資源的充足性。資源開發在本國的出口創匯、增加就業、穩定經濟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如美國的天然氣、銅、鋅礦產量居世界首位,煤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產量居世界第三位,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礦產有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鋁、秘等。又如加拿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出口國之一,其產品的80%用於出口,豐富的礦產包括金、銀、銅、鈾、石油、天然氣、煤等60餘種;在自然資源產業直接就業人數達到96.9萬,相關間接服務人員也有97萬。自然資源產業投資佔到全國新增投資的24%。正因為資源開發利用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對資源管理部門特別重視,要求集中多方面力量協調各種關系。
(3)體制的適應性。指的是國有資源所有權、處置權和管理權基本一致的管理體制。集中管理的是國有部分資源。美國和加拿大的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所有權分屬聯邦政府、省(州)政府和私人所有,處置權和管理權也分別在三個主體。當然,起主導作用的仍是聯邦和省政府,私人處於從屬地位。
(4)發展的帶動性。包括經濟發展、工業水平和調查技術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加大了資源的需求規模和種類,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為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多類資源的綜合效益發揮奠定了基礎,資源調查技術的提高為全面了解資源情況、信息化服務等提供了條件。另外,市場化水平和社會組織的健全也是這類國家的共同特點。
1.2 相對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相對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中央政府部委以下的二級機構管理或少數專門的中央政府部委對土地、礦產、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資源的管理,以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較為典型。如法國的能源和其他礦產由經濟、財政和工業部統一管理,地產由稅務總局的地產管理局統一管理,海洋資源由法國海洋國務秘書處集中管理(宋國明,「法國國土資源管理與產業管理的方式」,《國土資源情報》,2004年第2期)。在德國,與自然資源管理相關的部門包括財政部、司法部、環境保護部、經濟技術部、消費者保護食品和農業部、經濟合作與發展部;聯邦機構未設單獨的內閣級資源管理機構,土地、礦產、海洋、水等資源管理機構設在相關部內的司局或部門(付慶雲,「德國自然資源管理」,《國土資源情報》,2004年第3期)。日本的資源管理機構主要是產業經濟省。
資源相對集中管理的特徵表現為:
(1)經濟發達對各種資源需求強度大。據聯合國《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提供的資料,20世紀中期,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源約為30億噸標准燃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達到87億噸標准燃料,80年代一躍達到100億噸標准燃料。由此可見,全球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消耗是逐步增加的。另外,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礦產品消費量下降,而人均礦產品消費量上升,如圖1(胡小平,「不同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的關系對比分析」,《國土資源經濟研究參考》,2003-3-25)所示,而且,這種對資源的需求強度彈性系數很小。正是在國內需求強勁,甚至剛性的情況下,政府部門為保證國民生活質量不受或少受影響,必須組織強有力的政府機構擴大對外交往,以最大限度滿足國內各方面需要。如日本在經濟產業省設置資源能源廳,負責礦產和能源的開發管理。
圖1 1998年世界不同收入國家人均GNP與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關系圖
(2)資源缺乏對進口資源依賴程度高。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如歐洲的英、法、德等,亞洲的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多年的國內資源開發和消費彈性很低的情況下,其供應量和消費量嚴重失調,對各種資源的國外供應依賴程度逐漸增強。
法國自然資源不豐富。所需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http://e.sina.com.cn/a/2004-03-24/63254.html)。
又如日本,曾一度是銅的出口國,鉛和鋅的蘊藏量也較豐富,還曾有過一些較大的、著名的煤礦。但是,與世界上其他同等人口規模的國家相比,無論從其礦物的蘊藏總量還是從人均佔有蘊藏量來說都是比較貧乏的,特別是石油、煤炭、鈾等能源資源尤顯缺乏。2001年,日本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石油進口量25720萬噸,進口銅精礦居世界第一位,為103.97萬噸。目前,日本的能源進口率雖然有所降低,但仍在80%左右。日本的核電在能源供給總量中佔15%~16%,但核燃料全部依賴進口。
德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更高,農產品產量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半,石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是世界第二大管道天然氣進口國,其他礦產資源也是匱乏,在西方採掘工業產品中,德國的消費量約佔10%,而自己的採掘量僅佔1%,除煤炭和鉀鹽資源豐富外,其他礦產資源或相當短缺,或完全沒有。
(3)協調機構對政府和企業溝通有力。相對集中的資源管理方式使得部門間的溝通與交流成為主要障礙,發揮協調機構的作用成為必然選擇。如日本的綜合資源能源調查會,其委員由經濟產業大臣任命,主要職能是應經濟產業大臣的咨詢要求,對確保能源以及礦產資源的穩定有效供給,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政策進行調查審議;應經濟產業大臣或其他大臣的咨詢要求,對石油的分配等重要事項進行調查審議。該類協調機構了解企業和世界同類企業的情況,往往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有直接影響,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法國的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委員會,是流域水利問題的立法和咨詢機構,委員會由水戶、地方行政官員、社會組織的有關人士,特別是水利科技方面的生態學者組成。流域委員會為非常設機構,每年召開1~2次會議,通過一些決議,同時對流域長期規劃和開發利用方針、收費計劃提出權威性咨詢意見。而當地具體管理水資源的部門實際是該委員會決議的執行機構。流域委員會與流域水資源管理局的關系是咨詢制約關系,水資源工程和水管局的財務計劃,如果不能得到流域委員會的批准,就不能付諸實施。這樣的管理模式,其作用是增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決策中的民主性。
1.3 分散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分散管理是將土地、礦產、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資源分別由中央政府的多個部門管理。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印度屬於這類管理模式,以印度較為典型。
印度的礦產、能源、土地、水、森林和海洋均有專門的部門管理,森林資源由環境和森林部管理。有些資源涉及多個部門管理,如能源資源分別由石油天然氣部、煤炭和礦山部、非傳統能源部管理;土地資源分別由農村發展部、城市發展部、海洋發展局負責;海洋資源不僅主要涉及到海洋開發局,還涉及到煤炭和礦山部(管理海洋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部(管理海洋石油資源)、環境和森林部(管理海洋環境)、國防部(管理水下航道、水下建築等)和沿海各邦地質局等。又如,水資源管理,水資源部是聯邦政府主要部門,但其管理還涉及到環境與森林部(水質量管理)、農村發展部(農村飲用水管理)、工業部(工業用水管理)、電力部(水力發電管理)、城市發展部(城市飲用水管理)等。歸納起來,印度自然資源管理的聯邦政府部門主要包括10個:礦山和煤炭聯合部、石油天然氣部、非傳統能源部、原子能局、農村發展部、農業部、城市發展部、海洋開發局、環境和森林部、水資源部。
巴西聯邦政府為協調管理好各種資源分別設置了全國能源、核能、石油、森林、墾殖和土地改革委員會以及全國礦業生產局。智利除在內閣設有專門的礦業部長外,還設有全國能源、銅、有色金屬委員會等(新華社國際部資料編輯室,《各國國家機構手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
分散管理的特徵表現為:
(1)發展中國家,資源開發在本國經濟中佔有較重要地位。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年人均收入在70美元以下的即為發展中國家。處於快速工業化的國家,對各種資源的消耗均表現較突出,資源開發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較大。印度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鋁土礦儲量佔世界第五位,煤炭產量居世界第四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
智利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業人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25%,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食品加工和采礦業、石油精煉、造紙、化工等;采礦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銅年產量約佔世界的15%,主要工業產品有石油冶煉產品、粗銅和精煉銅、水泥、粗鋼、生鐵、葡萄酒。
墨西哥是世界最大的銀生產國,佔世界總產量的1/6左右;礦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
在南非,礦業、製造業、建築業和能源業是工業四大部門,礦產品出口約占出口收入的50%,全國約有12%的勞動力從事礦業。農林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在國民經濟中作用不斷減小。出口產品有黃金、金屬及金屬製品、鑽石、食品、飲料及煙草、機械及交通運輸設備等製成品。主要進口機械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化工產品、石油等。
(2)資源較豐富,具備向工業化高級階段邁進的基礎。如印度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煤、鐵、錳、鉻、鈦、菱鎂礦、鈹、鋯、釷、獨居石、雲母和白雲石等礦產資源的儲藏量均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氣、鋁土、銅、金和鉛鋅等礦的儲量也較豐富。墨西哥的銀、石油、鉍、鎘、鉛、鋅、銅、汞、銻、硫、重晶石、螢石、鍶、錳、砷、天然鹼、硅灰石等礦種儲量居世界前列。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林、水產資源,銅的蘊藏量居世界第一,約30%的銅礦資源,20世紀90年代,智利的採掘業出口佔全國出口總值的45%~50%,其中82%來自銅工業,銅出口收入佔全國的40%(吳榮慶等著,《拉丁美洲若干國家礦業投資環境分析和比較研究》,中國大地出版社,2001)。
南非以豐富的礦物資源馳名世界,現已探明儲量並開採的礦產有70餘種,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鈦、硅鋁酸鹽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鑽石、石棉、銅、釩、鈾以及煤、鐵、鈦、雲母、鉛等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黃金、鑽石、釩、錳、鉻、銻、鈾、石棉等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加上先進的管理,使南非成為當今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2001年黃金出口佔南非出口總額的11%。但近年來因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下跌,鉑族金屬已逐漸取代黃金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礦產品。南非還是世界主要鑽石生產國,產量約佔世界的8.7%。南非德比爾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和銷售公司,總資產200億美元,其營業額一度佔世界鑽石供應市場90%的份額,目前仍控制著世界毛坯鑽石貿易的60%。
(3)綜合協調機構作用大,保證了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上面列舉的巴西、智利等國都設有綜合協調委員會,各種委員會是保證本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重要協調機構。印度沒有設置專門的資源利用管理方面的協調機構,但該國的計劃委員會、建議委員會和財政預算委員會等綜合性機構,在制定國家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時從宏觀上進行平衡各種問題,可以起到綜合協調的作用。
(4)政府在資源開發管理中居於主導地位。由於經濟發展處於一種起步狀態,各類組織機構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尤其是生產組織還在向競爭性的市場化邁進過程,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很多。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引導甚至是主導的作用一時還難以退出舞台,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是必須的手段。
2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選擇的動因分析
人類在對開發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的機會選擇過程中,受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不同時期有著截然不同的抉擇。分析其選擇的內在原因主要是認識的提高、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的需要、管理的需要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2.1 認識的提高
由分散到集中的管理方式的演變本身就是對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孰重孰輕的認識過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史一再證明,為了當時的經濟發展,無度地掠奪式地開發資源,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道路是殊途同歸的。
以美國為例,19世紀大多數時間里,美國民眾都認為土地、木材、水、礦物、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用之不盡的,政府對這些資源的開發管理制度與民眾的認識背道而馳,內政部主要任務是處理私營、個體及合作公司在公有土地上對森林的毀壞,有目的地進行資源管理。進入20世紀,內政部日益致力於扭轉國民對待這些自然資源的傳統做法,主張在科學技術和國家法令的指導下,本著有益於社會的原則合理地開發。農場和灌溉設施可以租賃給私營企業,依照國家標准發展;礦地可以租用開采;在保證木材和草地可持續生產的前提下,允許放牧和砍伐。
為更好地發揮荒地、荒山的作用,1907年內政部將屬於地質調查局的開墾服務處職能擴大,成立獨立局,並於1923年命名為開墾局。開墾局後來完成了大量的項目——包括舉世聞名的胡佛和古勒大壩、加利福尼亞全美運河、科羅拉多地下供水隧道、防洪工程、電廠以及以前不能供養移民的大片土地上休閑資源的開發、種植業和相關工業的發展等。1903年開始建造的羅斯福大壩使得菲尼科斯和亞里桑那成為美國第一個重要的農業中心。美國內政部機構的沿革(圖2),無論是眾多部的獨立(1882年和1888年的農業部和勞動部的獨立;1953年和1977年教育部和能源部的獨立),還是內部新機構的成立(1879年地質調查局的成立,養老、專利管理事務辦公室的成立;2004年內政部機構增至8個,包括土地、復墾、漁業等),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資源管理的集中化趨勢。
圖2 美國內政部機構圖
2.2 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的需要
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是資源管理模式改革的前提,是為了更好地保證經濟發展對各種資源的需要。
如日本中央政府機構是根據1948年制定的《國家行政組織法》設立的省(省長官為大臣,稱「相」)、廳體制。在戰後幾十年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以總理府為首的22個省、廳的龐大體系。中央各省的省職員少則過萬,多者達到數萬,加上門類繁多的下屬機構,全國「特別職」與「一般職」國家公務員合計達到110萬人以上。圖3,日本能源資源廳的沿革證明了這一點。從1949年成立資源廳,1952年將資源廳的職能分割到通商產業省的礦山局、煤礦局、礦山保安局和公益事業局,到1973年礦山局和公益事業局合並成立能源資源廳直至2001年的機構改革形成了目前的局面,均是為了適應資源產業的發展,致力於基礎產業的培養,努力擴大出口,處理石油危機和貿易摩擦問題。隨著泡沫經濟的破裂,日本政府率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一直致力於通過維持能源的持續穩定供給來支撐國家經濟發展。
圖3日本能源資源廳綜合機構變革框圖
2.3 管理的需要
機構精簡是各國政府致力於改革的重要方面,減少或者合並政府機構,將職能相似的納入一個相對集中的部門是通常的做法。這樣可以減輕納稅人的負擔,使得政府可以將更多地福利留給人民。印度政府的40多個中央政府機構和日本的20多個相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管理集中程度的差異。
2.4 技術的保證
可以想像,缺少發達的通訊設施或者先進的調查手段,實行集中管理只能是空談,至少是不現實的。因此,必要的技術支撐是保證資源管理實現集中管理的客觀基礎。
Ⅳ 礦產資源國有與礦山企業民營化
此文原載《華北地質經濟管理通訊》1995年第1期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使私營經濟獲得了重新生存和大發展的契機。據統計,1993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已達23.8萬戶,從業人員372.6萬人,注冊資金680.3億元,工業產值421.7億元,營業收入309.2億元,商品零售額196.5億元,六項主要經濟指標創歷史最高水平。與之相伴出現的「國有民營」、「私有民營」、「私有私營」、「股份合作經營」作為我國產權制度改革和企業經營機制創新的形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礦山企業能否民營化,這是國有礦山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扭轉萎縮局面亟須探討的問題。筆者試就此談幾點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討論。
1 礦山企業民營化的提出
「民營」的本質規定是「營」,執行主體是「民」,其范疇內涵並不特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而僅僅是一種與資產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式。「民營」與「私營」之間沒有必然一致的關系。「民營」是一個比「私營」的涵義更寬泛的概念,「民營」既可以以私有制為基礎,也可以以非私有制為基礎,「民營」不等於「私有」。無論是「國有民營」還是「民有民營」、「私有民營」,都屬「民營」的概念范疇。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全國民營科技型企業工作會議上指出:「民營科技企業是相對國有國營而言的新型科技企業。所謂民營科技企業,不僅包括以科技人員為主體創辦的,實行集體經濟、合作經濟、股份制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等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民辦科技機構,更包括由國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大中型企業創辦的,實行國有民營的科技型企業。」這樣,「民營化」的概念更加明晰,即「民營」並非一定是與「民必然有」直接相關,「民營」既可以在「民有」的情況下發生,也可以在「民沒有」的情況下發生。民營的實質在於「非政府」、「非官方」直接插手的自主經營。
礦山企業的勞動對象是地下蘊藏的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明確規定的,那麼礦山企業的民營化也只能是在國有前提下的民營。在目前法律框架下,礦山企業完全民營化還不現實,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礦產資源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進入市場,參與社會流通,民有民營或私營的可能性也不排除。由此可將礦山企業民營化的概念簡述為:礦產資源國有,其他生產資料、勞動工具既可國有也可非國有資產構成狀況下的以轉變礦山經營管理體制,減少政府行政干預,充分發揮企業當事人(比如股東這類產權所有者)自己根據市場原則民主選擇產生的資產經營者——「民」(即社會經濟人,包括企事業單位的代表和城鄉居民個人)去「主營」,進行自主管理和自主經營的經濟形式。
礦山企業民營化難解決的兩個問題,即礦產資源資產額的確定和民營化後民有股份的比例。礦產資源資產評估,即對礦山企業佔有開發的礦產儲量的數量和質量進行估價,要考慮礦產品價格前景、稅制穩定性及可能的優惠、生產力的穩定性、現金流量計算折現率、資金收益率等復雜問題。民有股份的比例是中央欲多大程度控制企業的政治判斷問題,這取決於經濟體制改革總體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礦山企業民營化,並不是全部礦山企業的民營化,那樣既不現實,也無此可能。對那些戰略性礦產如鈾、大型油田等的開發,不僅不能民營化,而且還要特別加以鞏固其壟斷地位。而對那些經營狀況不理想的國有礦山企業,則應盡快進行民營化改造,以擺脫不利局面,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2 我國礦山企業民營化的外部環境及客觀條件
(1)國際性礦業私有化浪潮的興起及國內開放度不斷加大,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為我國礦山企業民營化創造了現實可能環境。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有企業大規模私有化已經歷了三次。第一次發生在二戰後初期,以英美為代表,將二戰中急速建起的國有企業大量私有化改造;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以德、意兩國最突出;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英國率先行動而後波及到幾乎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礦業私有化的報道主要見於近十幾年。英國石油公司1979年出售5億英鎊的股票使政府擁有的股份降至50%以下;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加拿大世界級的Kidd Greek礦山、Cameco鈾礦、Nanisivik鋅礦及Saskatch—ewan公司的鉀礦,先後實行了私有化;芬蘭也開始對Outokumpu礦山進行私有化,而且還准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繼續下去。1993年《世界采礦》雜志在回顧1992年時稱,礦山企業私營化是「當日特色菜」。發展中國家礦山企業私有化運動更令人關注。
墨西哥:1975年頒布的新《礦業法》規定政府有權接收尚未使用的采礦租地自己經營或轉化給私人公司經營。這一規定為1980年墨西哥爆發經濟和債務危機後轉讓、合並和出售國營和准國營(政府參股)公司的私營化,使礦業在短期內走出低谷,奠定了法律基礎。據統計,到1988年底,能源、礦業和准國營工業部所屬的412家准國營企業中,已出售、關閉和合並了302家,並宣布所有不是國家優先發展的和沒有戰略意義的准國營企業均將私有化。
泰國:礦業基礎薄弱,以民間小企業居多,政府積極為私人公司提供地質勘查、采選冶技術咨詢服務。1986年12月建立了國家礦產資源政策委員會,修改了礦業體制和立法規章上的某些規定,使私人礦業公司投資、申請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手續筒化;調整礦區使用費率,使礦業公司和政府部門都能接受。
巴西:礦業管理按照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進行。1980年巴西私營礦業公司有670多家,資產額佔全國的40%左右。近年來,私營礦業公司在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等方面作用逐漸增大,其經濟活動趨向於集中化,組成一些壟斷性的經濟組織和集團,實力大增。
我國國內政策環境改善,越來越適宜民營經濟的發展。改革之初,我國政府就開始轉變對私營經濟的看法,在指導思想上走過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黨的十二大)→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內在統一(黨的十三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大)的逐步擴大市場成分的歷程;在實踐中推行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管理政策。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開放度的不斷擴大,民營企業也呈裂變式的增長。1992年底我國三資企業達8.4萬戶,比1991年增加4.1萬戶;1993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達23.8萬戶,比1992年增加9.9萬戶。民營經濟活動空間不斷擴大,由商品零售業發展,到批發、加工製造;由農產品加工到加工機械的製造等。礦業領域民營化程度較高的鄉鎮、個體礦發展更為迅速,1978年前只是鳳毛麟角的鄉鎮礦,1986年一躍達到12萬個,經過幾年的發展,到1990年更多到23萬多個,1992年超過26萬個。近年來,民營礦業活動又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即外資對礦業投資的積極參與,這股力量對我國礦業活動的滲透既有國際性礦業私有化浪潮波及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恐怕在於國內投資環境的允許,使外商看準了我國巨大的地質礦產潛力和開發有利可圖的前景。最近,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出台的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如1993年7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出台的《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若干問題的決定》,1993年上半年國家工商局出台的《關於促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四川省1994年8月出台的《四川省私營企業》條例,遼寧鞍山市7月山台的《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等,均在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方面作了有利的規定,使民營企業在國內的發展環境愈益寬松,同時也為國有礦山企業民營化奠定了政策基礎。
(2)國有礦山企業大面積虧損與其內部分化出去的民營化集體企業生氣勃勃及國有民營化礦山企業成功示範,使國有礦山企業看到了民營化的力量,對民營化改造充滿信心與希望。統計表明,我國國有采礦企業1986~1991年間,虧損企業虧損額達513.61億元。1993年我國48個重點鐵礦選廠有16個虧損,虧損面達33%,40個地方骨幹鐵礦選廠虧損面達57.5%;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直屬礦山虧損面達72.1%;建材非金屬礦山虧損及接近虧損的佔60%;中國黃金總公司所轄的17座黃金礦山,1992年底有5家虧損。礦業發展步履維艱。究其原因,固然有礦產品價格偏低,營業外支出過重等經濟社會原因,但與管理體制過於僵化,挫傷管理者、礦業職工生產積極性、能動性政策不無關系。
江西省對省內小型國有工業企業民營化試點表明,國有工業企業民營化改造使企業自主權得到進一步落實,較好地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調動了經營者的積極性,企業經營效益回升。
1993年7月10日由33個部、委、辦、院校60名領導和專家出席的「新模式辦礦管理經驗討論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部部長趙林如認為:「新辦礦模式,貴在一個『新』字,新在三點:一是國有民營;二是聯合的基礎各有優勢,各得其所;三是企業不再辦社會。這三點很有價值。應當說,這種聯合辦礦的路子是新的。」中國企協會會長袁寶華指出:過去,有三個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一是礦產資源嚴重浪費;二是礦采完後,職工沒法安排,背上沉重的包袱;三是工農矛盾多,不好解決。現在全國的重點轉移了,整個的運行機制變了。企業和農村希望快富,摸索新的致富途徑。企業不能再用老模式(國家投資辦礦,礦山辦社會、背包袱),這樣,求得效益的願望合在了一起。沒有國家的重點轉移,肯定就沒有聯辦礦。中國長城鋁業公司礦山公司這種國有企業投入設備、資金、技術,農村投入土地、資源、勞力,優勢互補,以企業為主、地方為輔管理礦山的做法,為我國國有礦山企業民營化開了先河,受到各界盛贊支持,體現出其可能的發展前景。
(3)民營化程度較大的鄉鎮礦山及部分地方國有礦山迫切的發展慾望與接替資源的緊張,對再造我國礦業管理新體制提出了挑戰。鄉鎮礦山屬集體投資所有,但其經營管理多是在不改變集體所有前提下的「大承包型」。無論是集體承包、合夥承包,還是個人承包、法人承包和其他形式的承包,一般均承認承包方具有獨立的生產經營決策權、資金支配權、投資收益權、資產(非礦產資源資產)處置權、勞動用工權、收入分配權、內部機構設置權、合法收益處理權等。這種民營化的礦山經營運作形式,可能是鄉鎮礦山在資源質量差、資金不足、技術落後於國有大中型礦山情況下得以生存並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地方國有礦山在人才、技術、設備、資金、資源上比不過中央國有礦山,經營管理機制不如鄉鎮礦山的條件下能夠發展,也多得益於民營化機制的引入。
1992年底,我國鄉鎮集體、個體礦山已發展到20多萬座,開發153種礦產(國有礦山開發149種);現價產值達493億元,是國有礦山(不含石油、天然氣)產值的一半;從業人數812.4萬人,比國有礦山多225萬人;年產礦石量33.43億噸,比國有礦山多20億噸。鄉鎮、個體礦山在我國礦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據不完全統計,大部分鄉鎮礦山,包括部分地方國有礦山,目前所擁有的可采儲量再過3~5年即告罄,後備儲量緊缺。繼續保持這支事關我國礦業發展及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生力軍的發展壯大,是必然選擇。為緩解接替資源緊張狀況,加強勘探,節約利用固然重要,但解除所有制人為藩籬的禁錮,允許地方礦山和鄉鎮、個體礦山參與國有礦山生產經營,將其剩餘能力滲透到大礦中,從管理機制上引人民營化成分,這對緩解各地久調不決的熱點礦山糾紛,探索轉換經營機制的途徑,不失為一劑良方。
(4)我國探明礦床多為中小型礦的現實,為民營化礦山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據統計,我國已發現礦床、礦點20餘萬處,經詳細地質工作的近兩萬處,僅有11%屬大型,70%以上的為小型。從礦業生產特點及資源、資金效益發揮角度看,我國礦業應以大力發展中小型礦山企業為主。中央對礦業的投資取向只能是大型、特大型礦床,關繫到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礦產開發;對小型礦床甚至中型礦床,則放手由地方、鄉鎮、個體開發,這樣就為民營化礦山的發展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3 國有礦山企業民營化形式
根據目前國內其他行業民營化的做法及國外經驗,結合我國礦業自身特點,筆者認為,我國國有礦山企業民營化可採取3種形式。
(1)聯辦型:這種方式適宜於在建或擬建礦山。國有礦山企業聯辦對象既可以是資源富源地的地方礦山,也可以是鄉鎮集體礦山。
(2)滲透型:這種方式適宜於不同所有制礦山企業地理位置比較近,開發同一礦種或同一礦區的不同礦床。國有礦山企業可以將遠離選礦廠、效益又不佳的礦山基地折價轉讓給鄉鎮或地方國有礦山企業或者採取租賃承包經營管理。
(3)股份改造型:根據股份出讓對象的多少可分成向單一投資者出售股份,向若干投資者出售股份和向社會公開出售股份三種形式。第一種持股人既可以是其他行業國有企業的二級獨立經營實體,也可以是鄉鎮集體、個體或國外投資者;第二種是幾個投資者共同出資購買共同經營,分享開發收益,承擔各自責任;第三種是以公開銷售的方式發行股票,或由國家向社會公開出售股份,並在批準的交易所掛牌上市。
4 促進我國礦山企業民營化的建議
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只有在思想上、理論上真正解決了認識問題,在行動上才有可能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行為上升到理性化和效率化的高度,產生精神變物質的巨大力量和效果。當前,我國礦山企業中的鄉鎮、個體、外資企業民營化程度較國有礦山高,至少從礦山生產的原材料購置、礦產品售銷渠道方面自主性強,在經營管理者的選擇上民主化程度高,它們的民營化改造重點是界定國有礦產資源產權;國有礦山則除此之外,還有一般性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評估。為此,還應加強礦產資源資產評估、合理補償費率計收標准等的研究工作。
其次是逐步建立一個政策完善、法制健全、管理規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新環境,使民營化礦山能夠健康發展。政策環境,一方面要全面落實中央和地方已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並進一步完善現行的各項政策;另一方面按照平等競爭的原則,使民營化的礦山與其他經濟類型的礦山在稅收、信貸、出口貿易、資源分配、補償費率等方面一視同仁。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按照市場運行機制,實行優勝劣汰,使生產要素真正實現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法律環境方面,一是要貫徹落實好現行的各項法律法規,運用法律手段,為有效地保證民營化礦山合法經營和正常生產創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二是制定、修改、補充、完善某些法律、法規,特別要在國家法律上明確:①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同社會公共財產一樣神聖不可侵犯;②國家依法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的所有權;③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④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⑤肆意揮霍私有財產,如同踐踏人類勞動創造的物質財富,是對現實生產力的破壞;⑥對私有財產不進行任何形式的剝奪;由此可抑制民營化礦山企業的短期行為,將主要精力重點用於實現礦產資源資產及自有資本的效益最大化方面。
三是保證法律法規的嚴肅性、規范性、穩定性和連續性。
管理環境方面,一是要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理順管理體制和轉變管理職能,民營化的礦山生產應納入整個礦業宏觀管理。重點是加強稅務、工商、審計、財政、勞動等部門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進行監督和服務,使之行為規范化,競爭有序化。二是建立政府部門間的制約機制,嚴肅黨經黨風,三是建立中介組織,包括礦業協會、行業協會、民營礦山企業聯合會等,發揮他們的紐帶橋梁作用和團結、服務、協調、監督及自律職能。
第三,制定區域礦業發展政策,推動民營化礦山企業的全面發展。我國礦產分布的地域差異性,再加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市場發育程度、社會發育程度的較大差距,要求礦業政策應有所區別。東部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處於「起飛」階段,私營經濟發展基礎好,是礦山企業民營化的有利地帶,而且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對原材料的消耗強度大,充分發揮民營化經營靈活的機制,挖掘可利用資源的潛力,是民營化改革的重點首選區。中部地帶,處於「起飛」前的准備階段,同東部相比,在文化素質、商品經濟觀念、市場發育、交通信息等方面與東部有一定差距,礦業政策的基點應發揮承東啟西的作用,選擇重點發展區,練好「內功」,繼續進行原始積累,在民營化的實踐中培養人才,積累建設資金和管理經驗。西部地區,是我國的貧困地帶,少數民族聚居區,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啟動「造血」機制,盡快縮小貧困面是工作重心。為此要在充分發揮現有礦山企業輻射功能的同時,學習東中部礦山民營化的經驗,不失時機地改造本地礦山。國家對此應採取特殊的措施,扶持有發展前途、有管理能力的鄉鎮、個體礦山,使之走上正規的民營化發展軌道。
Ⅳ 國際合作
在立足國內,大力挖潛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提高我國地質科技與國際影響能力,加大境外資源潛力調查與投資環境、戰略的研究力度,獲取境外資源勘查開發可靠信息,搭建有效防範、規避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投資風險的信息服務平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對於維護我國的資源安全、經濟安全意義重大。
一、部署重點
1.全球礦業投資環境綜合研究
對全球主要資源型國家的礦業投資政策、法律和法規進行系統分析,結合我國的對外關系、地緣政治要素、經貿合作關系等,綜合分析各國礦業投資環境,提出適宜我國企業開展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的目標國。編制各國礦業投資環境指南。
2.全球重要成礦帶成礦規律研究與對比
以富鐵礦、銅、鎳、鉻、鈾和鉀鹽等我國短缺礦產為目標,全面開展全球重點成礦區帶對比研究與評價,並針對重要成礦帶中重點地區開展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工作。
綜合地質、礦產、構造等基礎信息,輔助以遙感和低密度地球化學填圖技術,選擇如環太平洋、特提斯和烏拉爾—蒙古成礦帶、非洲和南美克拉通等開展成礦作用和成礦規律研究。
3.我國周邊國家重要跨境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研究
以大陸動力學及地質力學為理論指導,對我國周邊地區開展深入的基礎地質和地質環境研究,開展周邊國家重要跨境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研究,編制1:100萬系列地質圖件,建設礦產地資料庫,優選重要成礦帶開展潛力資源調查評價。在東北亞地區蒙古—大興安嶺成礦帶、蒙古—鄂霍茨克成礦帶、布列因—佳木斯—興凱成礦帶、完達山—錫霍特—阿林成礦帶、營口—長白山—惠山等重要跨境成礦帶開展銅、鐵、金、鉬等成礦規律對比研究及資源潛力評價。在中亞地區阿爾泰成礦帶、天山成礦帶、興都庫什—西昆侖成礦帶等跨境成礦帶開展銅、鐵、金、鉛鋅、鈾等成礦規律對比研究及資源潛力評價。在東南亞地區三江—湄公河、越北—華南等跨境成礦帶開展銅、金、鎢錫、鐵、鋁土礦、鉀鹽等成礦規律對比研究及資源潛力評價。
4.非洲、拉美重要成礦帶中重點地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開展拉美、非洲等重要資源分布地區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優選風險勘查靶區。在非洲西部和東南部幾內亞、賴比瑞亞、安哥拉、衣索比亞、厄里特里亞、剛果(金)、辛巴威等國家重點成礦區帶開展銅、鐵、鋁、鉑族金屬等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在拉丁美洲巴西、秘魯、阿根廷、蓋亞那等國家開展鐵、鋁、銅、金等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5.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評價與優選
開展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優選,同時,資源豐富國家開展礦業權項目信息收集、篩選與評價、調查工作,篩選有投資價值的礦業權項目,為企業提供服務。
6.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建設與服務
建立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包括全球60個資源豐富國家的集基礎地質礦產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礦業開採信息、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等為一體的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
二、部署建議
(一)全球巨型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研究及編圖
1.工作現狀
為了能夠在全球礦產地質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我國有關部門歷來重視全球性礦產地質工作,在以往國家科技攻關和地質大調查項目中均安排有相關的課題,其中中國與周邊國家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研究獲重要進展。盡管在境外礦產地質對比研究及編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西方國家的同類工作相比,尚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本項目的實施可以解決以往境外成礦帶研究及編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而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現代區域成礦理論為指導,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編圖方法,對烏拉爾—蒙古、特提斯、非洲、環太平洋和全球克拉通成礦帶開展成礦地質條件對比研究及編圖工作,並且對各成礦帶關鍵部位存在的科學問題進行科技攻關,基本查明全球巨型成礦帶的成礦環境、揭示重要礦產資源的形成規律、提出創新性成礦理論,帶動我國成礦理論研究的「跨越式」發展,同時也為國內礦山企業「走出去」提供科學依據。
「十二五」期間:以跨越我國大陸的烏拉爾—蒙古和特提斯成礦帶為工作重點,對成礦帶范圍內有關國家優勢礦種的區域構造背景和分布特徵進行對比研究,編制1:100到1:250萬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在此工作基礎上,選擇重要礦集區或典型礦床進行解剖性研究,查明成礦帶的形成環境和成礦規律,為我國礦山企業「走出去」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啟動對非洲成礦帶(區)的地質對比研究及編圖工作。對存在的科學問題進行科技攻關,確定成礦帶的成礦環境和成礦作用類型,深化對成礦規律的認識,進而提出創新性成礦理論,為我國成礦理論研究的「跨越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三五」期間:繼續對非洲成礦帶進行地質對比研究和編圖工作,同時,啟動對全球前寒武紀克拉通成礦帶以及跨越我國大陸的環太平洋成礦帶進行地質編圖,對各個成礦帶存在的問題進行科技攻關,查明成礦帶的成礦背景,闡明各類重要礦床的形成分布規律,為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3.工作任務
總體工作任務:
(1)工作地區:主要包括環太平洋、烏拉爾—蒙古、特提斯、非洲和全球克拉通區;
(2)技術手段:採用野外地質調查、測試分析和編圖相結合方法,對成礦帶進行綜合性對比研究;
(3)工作內容:編制系列圖件(1:250萬~1:00萬),主要有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對各成礦帶(區)存在的科學問題進行科技攻關。
「十二五」期間:以跨越我國大陸的烏拉爾—蒙古和特提斯成礦帶為工作重點,全面分析已有成果資料。對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攻關,查明重要礦種區域構造背景和時空分布特徵,並且與我國成礦帶進行對比。同時,編制1:100到1:250萬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深化對成礦帶區域成礦環境和成礦規律的了解,為國內礦山企業「走出去」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啟動對非洲成礦帶(區)的地質對比研究及編圖工作。對非洲成礦帶(區)已有成果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確定工作重點。對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攻關,查明該成礦帶區域構造背景和時空分布特徵,編制1:250萬到1:100萬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查明優勢礦種的形成環境、分布特點和成礦規律,為區域礦產資源潛力調查提供科學依據。
「十三五」期間:在開展非洲成礦帶(區)的地質對比研究及編圖工作的同時,以全球前寒武紀克拉通成礦帶和跨越我國大陸的環太平洋成礦帶為工作重點,進行地質對比研究和編圖工作,編制上述成礦帶1:250萬到1:100萬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深化對這2條成礦帶總體布局的了解,同時,對存在的科學問題進行科技攻關,提出創新性區域成礦理論,為實現我國區域成礦理論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亞洲系列地質圖件編制及相關重大地質問題研究
1.工作現狀
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地質構造最復雜、礦產資源特別是油氣資源最豐富的一個大陸。但由於亞洲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科學研究發展極不平衡,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或一個國際組織對亞洲的地質、礦產進行過系統、全面、深入的地質科學研究工作。在國家迅速發展,急需礦產資源—環境保障的時候,開展中國所在的亞洲地質、礦產的全面、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已成為當今擺在中國地質學家面前最迫切的任務之一。
即將完成的國際亞洲地質圖,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牽頭的第一次由亞洲各國地質學家參與的對亞洲地質的系統總結,其所搭建的由國內外百餘名科學家組成的科學平台,則為亞洲地質、礦產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工作目標
全面、系統、深入研究亞洲的地質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研究亞洲主要構造—成礦帶的展布及其與中國主要構造—成礦帶的連接關系,從更大的視角和更高的層次深入研究中國及亞洲地質構造和資源環境的地質背景,探求礦產資源和能源的潛力,為國家資源—環境保障工程提供地質科學支撐。
3.工作任務
亞洲地質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研究及系列地質圖件的編制是一項巨大的科學工程,它將以國際亞洲地質圖的科學平台為基礎,以關鍵地質問題和區域礦產對比研究為重點,專題研究與區域編圖綜合研究相結合,充分調動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科技隊伍和相關大專院校的合作力量,大力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多學科聯合攻關,綜合集成。
「十二五」期間: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和資料庫、大地構造圖、礦產資源圖、油氣資源及油氣資源潛力預測圖、變質岩圖、岩漿岩圖、1:1000萬亞洲顯生宙主要斷代構造岩相古地理圖維護與更新。特別是其中國際亞洲地質圖資料庫的維護和更新是亞洲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礎,其他編圖工作將按計劃分別展開。
「十三五」期間:在「十二五」工作的基礎上,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亞洲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規律,全面完成系列圖件的編制。對亞洲大地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進行系統總結。
(三)中國大陸周邊重要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與資源潛力評價
1.工作現狀
2003年地質調查設立了「中國大陸周邊地區主要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及潛力評價」計劃項目,以東北亞、中亞、東南亞為重點工作區,開展了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地質礦產綜合圖件編制、區域成礦規律對比研究、重要成礦帶地質條件對比和資源潛力分析、地質礦產資料庫建設等工作。通過幾年來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與周邊國家合作研究的基礎上,深化了對跨境成礦帶的認識,並圈定了部分找礦的戰略靶區;同時,收集了大量我國周邊國家的基礎地質礦產資料,編制了跨境系列基礎地質圖件,建立了全球礦產信息系統資料庫;另一方面,也與周邊國家建立起了國際合作的途徑,並培養了一批開展地學國際合作研究的人才。由於前期投入較少,以及合作研究條件的限制,對比研究和編圖仍在部分周邊國家展開,但研究的范圍和深度還不夠,尤其是重要成礦帶資源潛力評價研究比較薄弱,為了更好地利用前期成果,深入開展中國與周邊國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研究及資源潛力評價,為國內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提供基礎信息和戰略靶區,有必要繼續開展中國大陸周邊重要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與資源潛力評價工作。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我國短缺固體礦產資源為目標,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收集中國大陸周邊地區地質、礦產資料,系統了解周邊國家和相關地區的礦產資源潛力和成礦地質條件,進一步開展中國周邊跨境成礦帶境內外成礦作用、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規律的對比研究,繼續編制我國與周邊接壤區域地質、礦產及成礦規律等系列圖件;在前期已完成成礦規律研究和編圖的跨境重要成礦區帶,開展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圈定找礦戰略靶區;補充完善和更新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有關周邊國家地質、礦產和礦產勘查開發政策法規數據與資料。
「十二五」期間:繼續開展中亞、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地質礦產和成礦地質條件研究,編製成礦規律等系列圖(1:100萬);以跨越我國東北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國境的重要成礦帶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進行跨境遙感、地球化學等對比分析研究,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圈定資源靶區;開展地質調查情報編譯與科技成果集成工作;全面收集整理12個周邊國家地質礦產及政策法規等信息資料,補充完善和更新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數據。
在前階段工作的基礎上,重點開展我國西部和南部近鄰國家重要成礦區帶地質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研究,系統收集這些國家的地質礦產、及有關礦產勘查與開發政策法規資料,充實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內容;通過合作研究,進一步深化近鄰國重要成礦帶境內外成礦作用、成礦地球化學條件、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規律的對比研究,編制重要成礦帶成礦規律等系列圖件,進行戰略找礦靶區優選;分別開展亞洲北部和亞洲南部地質礦產和成礦規律等系列圖編制。
「十三五」期間:繼續補充完善全球地質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有關我國周邊國家地質、礦產資料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完成中國周邊跨境成礦帶境內外成礦作用、成礦地球化學條件、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規律的對比研究,編制系列研究成果報告;完成編制重要成礦帶成礦規律等系列圖件及說明書;完成亞洲重要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提出我國短缺資源在周邊國家可行性勘查與開發的戰略靶區。
3.工作任務
中國大陸周邊重要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將圍繞以下任務開展工作:
(1)跨境重要成礦區帶不同層次的地質礦產、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規律、構造環境對比研究,及系列圖件編制。
(2)跨境遙感數據解譯與異常信息提取和地球化學資料分析研究,開展深部成礦地質環境的分析與信息提取。
(3)基於GIS平台,系統開展跨境重要成礦區帶地、物、化、遙的綜合信息資源潛力評價,圈定找礦遠景區或靶區。
(4)系統收集整理周邊國家地質、礦產、及礦產勘查開發政策法規數據與資料,建立全球礦產資源信息庫。
(5)全面總結中國大陸周邊重要成礦帶地質礦產、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規律對比研究和編圖成果,以及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編制系列研究成果報告。
Ⅵ 巴西的主要礦產有哪些
資源地理
已探明鐵礦砂儲量333億噸,佔世界總儲量9.8%,居世界第五位;產量3.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巴29種礦物儲量豐富,鎳儲量達世界總儲量98%,錳、鋁礬土、鉛、錫等多種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0%以上。鈮礦儲量已探明455.9萬噸,按當前消費量夠全球使用800年。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黃金礦和石棉礦。煤礦探明儲量101億噸,但品位很低。2007年以來,巴西在東南沿海相繼發現大油氣田,預計石油儲量將超過500億桶,有望進入世界十大石油國之列。森林覆蓋率達57%。木材儲量658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擁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年。
Ⅶ 求國外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的環境保護的稅
是和之前給你發的那個相同的問題么?
http://..com/question/229466235.html
還是說側重點不同?
Ⅷ 礦業經濟和礦產品貿易4
巴西礦業發展起點較低,加之在輕工業向重工業轉軌期間,各種礦物原料的需求增長很快,導致了60年代許多礦產品供應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情況。尤其是在1974年國際石油大提價以後,形勢變得十分嚴峻。針對這種情況,巴西礦業進行了戰略性的調整。1975年先後提出了鋼鐵計劃,能源計劃,有色金屬計劃,農肥計劃,酒精代油計劃,1980年又補充提出了卡拉賈斯計劃,修訂了能源計劃。通過這些計劃的制訂和執行,一方面努力發展礦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礦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由1975年的2%提高到1985年的4%;一方面努力調整礦業內部結構,提高急缺資源的自給率(特別是能源的自給率)和優勢出口礦產品的加工程度。能源的自給率由1975年的34%提高至1986年的70%。鋼、鋁等金屬由凈進口變成凈出口。
近年來巴西的礦業部門加快了私有化速度,為了鼓勵外商以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獨資經營企業的方式投資,進入90年代,巴西國內政治、經濟大環境及交通運輸、能源供應、通訊、城市公用事業及有關的法律法規狀況與外商的期望值相距愈來愈近。
1995年8月,巴西議會批准了憲法修正案,允許私人參與私有化、聯合投資,減少政府對采礦、石油天然氣勘查、海岸線和河流的界定以及電信等領域投資活動的干預。不久下議院也批准了一項議案,即結束政府對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長達40年之久的壟斷,三年之後停止燃料價格補貼,並且允許本國公司與國外投資者進行合資。其它由政府進行的決策活動有:下調進口關稅、工業產品稅、聯邦稅,將其調整到與大多數國內產品和進口產品的水平,即在0~15%之間。通過私有化或直接購買可獲得100%所有權;所獲利潤可轉移到國外。1995年8月,取消了國外投資方面的限制。這些措施為國內和國外投資者創造了有利的投資環境。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巴西政府實行的國有公司私有化進程進一步發展,導致了雇員人數的減少和生產效率增強。自1991年以來,政府已經售出64個公司,價值達196億美元,轉移債務92億美元。隨著1997年4月巴西最大的礦業集團公司CVRD公司的私有化完成,第一階段出售工業公司計劃宣告完成,第二階段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完全私有化的計劃開始啟動,據估計,到本世紀末,通過一些重大的私有化行動,國家將收回資金達560億美元。隨著通貨膨脹率的降低、生產效率的增加,礦產庫存水平的提高不再作為一種財政標准時,即將到來勘查和礦山開發投資高峰期,特別是在黃金的勘查和開發方面。巴西政府經濟政策、多樣的礦產產出環境和訓練有素的人力資源吸引了許多大國際采礦公司回到了巴西。其中一些公司已經獲得了勘查特許權和采礦遠景地,尤其是在黃金勘查和采礦領域。
目前,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礦業生產國,共生產70多種礦產,其中鋁、鐵、鈾、鈮、鉭等的礦產品生產在世界上均居前列,巴西的礦產品多年來一直是巴西出口創匯的主要部門,盡管1999年初巴西出現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但巴西的礦產品貿易仍然是巴西國內少數幾個呈貿易順差的工業部門之一。全年為巴西創匯18億美元,主要出口的礦產品有鐵礦石、鋁土礦、錳、鈮、鉭等,在進口產品中除了石油及其產品外,其它主要的礦產品有煤、銅、鉛、天然氣、鉀、硫、鋅等。
1.鐵礦
巴西具有豐富的鐵錳資源和品種比較齊全的合金鋼金屬生產,長期以來是巴西礦業發展的優先部門,90年代以來,巴西鐵礦生產發展很快,由1991年的1.51億噸,劇增到1998年的1.85億噸,目前鐵礦石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達到1.40億噸。針對鐵礦石作為一種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獲取的利益,巴西目前採取了積極的對策,努力提高礦產品深加工程度和綜合利用程度,增加高品位塊礦和粉礦制球團礦產量。把資源優勢轉為經濟優勢。第一是鐵礦石產量和出口量仍在繼續增長,但增長速度已減緩,鋼的產量有明顯上升,目前已是鋼的凈出口國;第二是大力發展鐵合金的生產和出口,政府規定,某些鐵合金原料,如鈮、鉻、鎳、鎢等一般要加工成鐵合金出口而不得以原礦石出口,現在巴西是生鐵的出口國,也是鐵合金的凈出口國。
巴西有六大公司壟斷了全國鐵礦石85%的產量,這六大公司分別是
(1)CVRD
(2)Mineracao Brasileiras Reunidas(MBR)
(3)Samitri
(4)Ferteco
(5)Sanarco Mineracao
(6)Companhia Siderurgica Nacional(CSN)
其中DVRD是鐵礦最大的生產集團和出口商公司,1998年發貨量為8180萬噸,價值為17.6億美元,其次為MBR,1998年出口量為2270萬噸,價值為4.70億美元。
鐵礦是巴西歷年出口創匯的主要礦產品,1998年巴西鐵礦石產量比1997年增長5.51%,達1.953億噸,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2.1%,約為1.43億噸,鐵礦出口創匯額佔全部礦產品出口總值510億美元的6%,約為36億美元。鐵礦石出口到40個國家,日本為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占發貨量的18%,其次是德國佔16%,中國佔8%,韓國佔7%。
2.錳礦
巴西是世界四大富錳礦石生產國之一,錳礦石生產變化不大,近年基本上維持在200萬噸的水平。1998年,巴西生產錳礦石218萬噸,比上年增長9%,平均品位40%。巴西最大的富錳礦山的生產是CVRD經營的位於Para州的卡拉賈斯地區的Igavape Azul,該礦山冶金級錳礦石的產量每年幾乎佔全國產量的一半,1998年巴西錳礦出口量為69萬噸,出口創匯5230萬美元。
3.銅
巴西銅礦產量不大,且有逐年下降的趨勢,1998年繼1997年後繼續下降,全年產量為3.35萬噸,比1997年下降了16%,巴伊亞州的卡拉伊巴礦仍為巴西最主要的銅礦山,礦銅的產量1998年也同樣比上一年下降了2.8%,全年產量為1.67萬噸。為了滿足國內對銅的需要,巴西1998年進口礦銅17.29萬噸,從數量上看比上一年增加了12.6%,從價值上看減少了16.4%。進口銅礦主要從智利、秘魯和印度尼西亞,除進口銅礦之外,1999年,巴西礦銅產量再度下降7%,降到3.12萬噸。
4.鋁土礦
近年巴西鋁土礦生產變化不大,1998年產量與1997年基本持平,產量為1196萬噸。1999年產量與上年持平。鋁土礦主要是由國有股份公司經營的Mineracao Ril do Norte(MRN)礦山生產。其餘的鋁土礦的生產是由Companhia Brasileira deAluminio(CBA),Alcoa,Alcan,Minere acao Curimbaba,以及Minercao SantaLucrecia(MSL)經營的礦山生產。其中大約有53萬噸冶煉級的鋁土礦是由MSL和Mineracao Curimbaba這兩家公司經營生產。
表121996-1999年巴西主要礦產品產量
續表
資料來源:Mining Annual Review2000
MRN是Papagaio Plato公司新開發的礦山,1998年又投資擴建,使產能增加到1300萬噸,該礦山位於Para州的北部,靠近Trombetas河,儲量估計8億噸,是世界第三大高品級鋁土礦礦床。
巴西的原鋁生產量1998年為12.08萬噸,比1997年增加了1.6%,1999年再次增長3.4%,達124.96萬噸,居世界第6位。從進出口貿易來看,1998年巴西鋁土礦出口4300萬噸,價值1.22億美元,基本與上一年持平,原鋁繼1997年後出口量繼續下降,為76.5萬噸,比上一年下降了5.7%,創匯11.3億美元,而進口量增加為16.53萬噸,比上一年增加了15%,價值5.4億美元。
5.鋅
巴西的鋅礦產量近年來也是呈下降趨勢,1997年產量為12.8萬噸,1998年產量為15.2萬噸,降幅為2.3%。1999年生產鋅礦15.14萬噸,比上年略降。
巴西鋅業主要有三個公司,其中Companhia Mineira de Metais-Votorantim集團在米納斯吉拉斯州Vazantes和Paracatu的礦山,1998年產量為100510噸,占巴西礦鋅產量的66%,1998年鋅出口約1.5萬噸。創匯1710萬美元。
6.金
巴西金礦生產在最近30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70年代金產量僅數噸,1982年一躍而上45噸,後逐漸衰減,90年代再掀採金高潮,1990年產量再度高達101噸,此後再一次衰減,近年一直在60~65噸水平上徘徊。
黃金是巴西最受重視的礦業部門之一,其產值在國民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上述巴西金產量數字並不確切,這主要是由於非法生產和銷售情況嚴重,目前巴西生產黃金比較著名的有4大集團,他們是:
CVRD是巴西最大的礦業生產集團,1998年總產量為17438kg。其中位於Para州的Igarape-Bahia礦山,1998年生產10874kg。Fazenda Brasiliero公司生產5262kg;Itabira公司生產680kg;;Almas公司生產419kg;Caete公司生產212kg。
Anglo Gold是巴西第二大黃金生產集團,該集團包括Mineracao Morro Velho公司,1998年生產6.3噸,Mineracao Serra Gran de(Anglo TVX)4.6噸。
Sao Bento Mineracao是巴西黃金生產第三大集團,1998年總計生產了5.54噸。
Sao Bento Mineraco(Eldorado Gold公司)在巴西的黃金生產排在第四位,1998年生產了3.5噸。
近年來,國內外投資者對黃金開發投資不斷增加,因此未來黃金產量還會增加。
7.寶石
多年來巴西一直是世界重要的寶石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所生產的寶石絕大部分都是由個體采礦人員開採的,但實際儲量很大,每年生產及出口的寶石無法計算,1996年巴西生產的寶石(包括金剛石)總價值為1.076億美元,未切割寶石的出口額為330萬美元。
菱鎂礦:巴西的菱鎂礦儲量很大,最重要的礦山是巴依亞的布魯馬杜礦山,不僅儲量大而且質量好,其附近的滑石礦床則是巴西主要的滑石礦山。這兩個礦山均位於富鎂變質岩層中,在出口礦產品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1998年巴西菱鎂礦出口8.81萬噸,創匯1270萬美元。
表131998年巴西礦產品出口量和創匯額
續表
資料來源:Mining Annual Review 1999
Ⅸ 投資環境分析1
1.社會經濟發展與政局穩定狀況評價
智利已經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其經濟發達程度在拉美屬中等水平國家。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82.5億美元,人均47400美元,已保持17年的持續增長。如果智利的經濟能繼續保持目前這種良好增長勢頭,那麼可以預見在未來的10年內,將進入世界發達國家行列。
智利的經濟改革真正始於70年代中期,這比拉丁美洲其他國家提前了許多年。自1988年實行全民公決後,智利的國內政治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拉丁美洲地區,智利已表現出明智的領導地位。此外,智利的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還幫助加速了該地區其他國家的改革進程,打開了拉丁美洲的市場,尤其是吸引了國外礦業投資。據估計,1999年,智利的礦業生產將增長11%,其中銅產量將增長14.6%,達420萬噸。1998年智利的外國投資比上一年增長6.4%,達到65.5億美元,其中39.9%的外國投資投入了採掘業。
從經濟角度來看,其重要地位在於:智利作為國際市場中的一員是非常有競爭力的。1996年它的出口額已超過160億美元,約占其GDP的27%,而銅出口收入幾乎佔了全部出口收入的40%。目前智利已與Mercosur成員國建立了合作關系,並與加拿大簽訂了一份雙邊貿易協議,該協議已於1997年6月生效,這將有助於智利在不久的將來進入NAFTA組織。
智利是世界上經濟最開放的國家之一,受自身經濟特點所決定,智利經濟走勢極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困擾和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智利經濟繁榮的景象被蒙上了一層陰影。雖然是連續第15個年頭經濟增長,但增幅大大回落,1998年,智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4%(1997年為7.1%),為90年代(1990年除外)的最低增長率。1999年智利經濟出現自1983年以來的首次下滑(-1.1%),但經過短暫調整,2000年又迅速恢復增長,達5.4%,估計GDP可達711.5億美元,人均4940美元。
總的說來,智利政局穩定,社會也是安定的,這種狀況在新的一屆政府中將繼續下去。
2.與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評價
智利是拉美國家中同我國交往較早的國家之一。1961年,我國在智利建立了中國進出口公司商業新聞辦公室。1965年,該辦公室改為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商務處。1970年12月15日,中智建交,智利成為南美洲第一個同我建交的國家。建交後,兩國關系順利發展。到90年代初,軍政、經濟高級官員互訪不斷。
1992年11月,智利總統艾爾文作為智利第一位國家元首訪華,推動兩國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此後,兩國官員互訪更加頻繁。
中智建交以後,雙邊貿易開始正常發展。目前,智利已發展成為我國在拉美地區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中國對智利的出口額在逐年增長。1998年,中國向智利出口金額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54%;進口金額4.21億美元,增長1.45%;貿易順差1.9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2000年雙邊貿易額達21億多美元,為僅次於巴西的中國在拉美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中智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我國從智利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銅、銅精礦砂、紙漿、魚粉、硝石和木材等。我國向智利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輕工業品、紡織品、服裝、化工醫葯原料、手工工具、機械設備、小五金、小農具等等。
根據中智兩國政府貿易協定的規定,兩國之間成立了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在70年代,由於智利發生政局變動等歷史原因,混合委員會的工作未能正常運轉。從1979年以來,在中智雙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混合委員會逐步恢復正常工作,基本上每年輪流在對方首都舉行會議,討論和研究雙邊之間經貿問題。通過混合委員會,增進了兩國之間經貿的接觸往來,促進了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
結論:中智兩國有著傳統的經貿友好合作關系,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3.鼓勵外商投資政策分析和評價
智利政府十分重視吸引外資,早在1974年軍政府上台之初就頒布了《外國投資法》,即第600號法令,並成立了「外國投資委員會」。以後又不斷修改,規定對外國資本與本國資本一視同仁。1985年,智利政府公布了外債資本化的第19號條款,修訂了公司稅法,作出了一系列旨在減稅、方便資本抽回和利潤匯出的規定,加上近年來智利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發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智利被外國投資者認為是拉美最有吸引力的國家。根據標准(Standacd&Poors)公司投資風險分類,智利已被列為BBB級。這是自1982年8月債務危機爆發以來第一個拉美國家達到這一等級。因此,智利已成為外國投資低風險國家。
智利外資來源國主要為美國,約占外資的一半,其次有澳大利亞、英國、日本、西班牙等國。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智利大部分新投資、擴建及相關項目必須由智利外國投資委員會批准,所有投資項目申請的最後決定權歸總統,行政當局一般不進行干預。礦業和石油開采已全部開放。
智利對外資的投資比例沒有加以限制,外資最高的投資的比例可達100%。
從目前的情況看,外資投資重點主要集中在采礦業、製造業、能源、電信和基礎設施等方面。
智利外資法的主要內容是:外國投資者,一旦將資本和項目在智利中央銀行、智利外資委員會以及商業部門辦理有關立項、資本注冊和公司注冊手續後,即被認為是一個合法的智利企業,包括進行合資或購股項目的人員,便可享受與智利本國企業同樣的待遇(國民待遇)。有關的投資項目手續(不包括債務資本化投資),包括智利中央銀行對帶進設備價格的評估和審批,一般只需要2~3周,即可辦妥。
《外國投資法》規定,投資方式,可以是自由兌換的外匯,有形資產,可以是資本化的技術,以及與外國投資有關的貸款,外債投資,利潤轉為投資等等。投資者可以在3年後抽走投資資本。投資的技術和原設備折賣為現金抽走時,若不高於或保持原價格水平,不須交稅。若高於原價格折賣時,其超出部分需要交納增值稅。投資者匯出利潤不受時間限制。資本抽回和利潤匯出由智利中央銀行按官方匯率折成所需外匯匯出。根據外債資本化第19條款規定,債務資本化投資,前4年凈利潤可在第5年匯回。每匯出的利潤不能超出利潤總額的25%。第5年及此後各年所得利潤可全部匯回。在前4年中匯出利潤時,需按利潤的32%交納提前匯出費。債務資本化投資資本10年內不能抽回。否則按原投資資本額的一定比例交納提前抽回費。
外資法對外商在智利投資應辦的手續都做了詳細的規定。
智利執行優惠的外資政策:
(1)對外資企業實行穩定和優惠的稅收政策
1977年政府宣布從外國投資創收的利潤中徵收的固定稅率為49.5%,10年內保持不變,後來又延長至30年不變。1993年政府又決定在重新修訂的外國投資法中,將對外國投資創收利潤徵收的固定稅率從49.5%減至42%。這使智利在吸引外資方面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另外政府還規定,外國資本在第1、2、10、12行政區內進行的礦產勘查和開發項目,其所得稅減免10%,可以得到產品出口價值10%的政府津貼(每年不得超過250萬美元),還可獲得項目年度勞動工資總額17%的國家信貸資金。在計算稅金時允許固定資產按5年期快速折舊,項目投資生產前的費用在正式生產後5年內分期攤還。
(2)允許外資用智利的債務投資智利礦產勘查與開發項目
這就是8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的綜合型的債務股權轉讓計劃。它對發展智利投資項目,特別是礦業投資項目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於當時智利債務過重,償還能力不足。進而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為使智利重新回到世界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之中,政府制定了專門的規章以支持這一計劃。在計劃實施中,有相當部分的智利債務轉為礦業項目的股權。1983~1992年間,外資企業共使用了92億美元的智利外債購買智利國有資產(包括礦產勘探和采礦權)。這一方面減輕了智利的外債負擔,同時又可使外資企業帶進新的投入。例如Homestkke礦業公司以5700萬美元債款租用Hveso金礦為期10年的采礦權,並投資100萬美元進行礦區勘探、建設堆浸廠;英美礦業公司和加拿大Comino公司以4700萬美元購買了馬爾泰金礦,並投資3000萬美元建設礦山生產設施;加拿大LAC礦業公司用1900萬美元購買了托基鉛鋅礦,並投資600萬美元擴建選礦廠。
(3)允許外企轉讓礦權
這使外國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例如美國猶他公司和蓋蒂公司在結束了埃斯康迪達銅礦的勘探評價後,將采礦權轉讓給澳英日公司和世界銀行金融組織聯合組建的公司,由該公司出資建設大型露天開採的銅礦山;美國聖約瑟礦業公司在完成因迪奧金礦的勘查評價後,向加拿大LAC公司轉讓了采礦權。
(4)免收權利金
經濟學家通常認為權利金是礦山企業需繳納的最重要的稅費之一。因為不管礦山是否盈利這筆費用都必須支付。智利多年來一直未徵收權利金,這對礦業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稅收制度分析和評價
智利的稅收主要包括:所得稅、附加稅、資本收益稅、強制性利潤分成、預扣稅、不動產稅、采礦特許權稅、增值稅、進口稅、印花稅、社會保險等。
智利公司稅收方面的規定,一直在不斷修訂和增補。1992年,外資的固定總稅由原來的49.5%降為42%。公司所得稅稅率一般為15%。但年銷售量在3.6萬噸以上的股份公司,除徵收有色金屬礦石所得稅外,還加征附加稅,附加稅為35%,主要適用於在智利經營的外國公司匯回或分配到國外的利潤,外國公司也可選擇將所得稅和附加稅合並為固定稅率42%。股息稅稅率為35%,分公司利潤稅稅率為15%,預扣利息稅稅率為40%,增值稅稅率為18%。折舊費率:機械5%,各類工具10%~20%,汽車10%~14.3%,建築物1%~4%,等等。
采礦特許權稅。智利不徵收權利金,僅徵收采礦特許權稅。一般按土地面積的公頃數徵收。包括兩項收費:一是應特許權要求而付的法律費。勘查收費,申請地面積在300公頃以內的,每公頃0.19美元;超過300公頃的,每公頃1.50美元。對於采礦,申請地在100公頃以內的每公頃為0.38美元,超過600公頃的為1.87美元;二是年度執照費,勘查活動,每公頃0.83美元,采礦活動,每公頃4.18美元,非金屬及河流沉積礦產開采每公頃1.38美元。
為了鼓勵長期資本投資,限制短期資本的進入,特別是限制短期搞投機的資本的進入,智利政府於1991年規定,按資本進入時間長短徵收短期資本進口稅。稅率最低每月為0.1%,最高為1.2%,累計1年時間徵收1.2%,逾1年者不再增加。
智利政府對外國投資者徵收的利潤稅是可以選擇的,並受法律保護。智利外國投資委員會規定的稅種有兩種,第一種,企業利潤稅15%,這是在智利的所有企業都必須交納的稅,每年4月份完稅。第二種是外資利潤匯出時才徵收。有三種不同的稅率供選擇:①35%可變所得稅,國家進行不定期調整;②42%固定所得稅率,適用期間自投資活動開始為期10年,並適用於開采自然資源的礦產業,投資額超過5000萬美元者,固定稅率為期20年;③40%基數利潤匯出稅。
外國投資者,在選定利潤匯出稅後,與智利政府簽訂執行合同,以確定雙方的權益與義務。以後,投資者對所選擇的利潤匯出稅率只有一次更改的權利。外國投資者對所匯出的利潤或抽走的資本,按規定完稅後,由智利中央銀行按官方匯率兌換成所需外匯匯出。
外國投資者,若將所得利潤購智利產品運往國外,按一般出口對待,出口結匯向智利中央銀行辦理。外國投資者或企業,有外匯使用和匯出權,在出口所得外匯匯出時,須按利潤匯出征稅。
外國貸款應按照智利外匯法條例或按外國投資法進入智利,必須在智利中央銀行進行登記,以便於貸款本金以及利息的匯出。貸款進入智利後,應折成當地貨幣。外國投資者償還貸款本金匯出時,不需征稅,但付貸款利息匯出時須交4%的稅。無論是貸款本金和利息的匯出,均在完成15%利潤稅後進行。
實行納稅優惠是智利政府鼓勵外國投資者投資的重要措施之一。
智利政府對於外國投資者的納稅優惠,原則上與內資一樣,即給予外國投資者以國民待遇。外資享受的納稅優惠程度,由外國投資者與外資委員會談判決定。欲享受納稅優惠者必須向外資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根據智利法律規定,在交納所得稅方面,投資者既可以決定選擇適用外資法規定的一般稅率,也可以選擇開業後10年內的不變稅率。但是,相對而言,一般稅率低於不變稅率。
關於納稅優惠的具體措施,自1974年以來,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法令,對納稅優惠作了具體規定。大體說來,智利是按產業加以確定的。
(1)對開發森林的納稅優惠
智利1974年頒布的第701號法令,確立了森林地帶的法定范圍及適宜開發森林的地區,並且具體規定了鼓勵開發森林的納稅優惠措施。法令規定,對於開發森林所得收入,可以扣除50%的追加稅。但是,木材加工及與此有關的生產活動所得的利潤,不能享受第701號法令規定的納稅優惠措施。
(2)對石油業的納稅優惠
根據1975年頒布的第1089號法令規定,從事石油事業承包人可享受納稅上的特別優惠措施。即承包人或者按通常的稅率納稅,或者支付所得稅。其納稅金額相當於所得報酬或服務費的50%。但是,不管適用哪一種納稅方法,總統都可能根據每個項目的情況,扣除10%~100%的稅收。附加價值稅和關稅也可適用同樣的減免措施。出口碳氫化合物可以免納關稅和其他稅款。
(3)對原子能企業的納稅優惠
根據1976年9月30日頒布的第1557號法令規定,從事原子能項目的承包人可以與從事石油業的承包人一樣,享受納稅優惠。
(4)對從事沿海地區貿易的貿易者的納稅優惠
法律允許擁有智利船籍的船舶從事沿海地區的貿易,並且可以享受減免附加價值稅的優惠。
(5)對進口原材料、生產資料的優惠
法律規定,不論是外國投資者還是國內投資者,凡進口生產資料都需要交納進口稅(按到岸價納稅)和附加價值稅(按到岸價+進口稅交納),但可以享受以下優惠:①延期交納生產資料的進口稅。1987年頒布的第18634號法令規定,用於生產出口產品所需進口的機械設備等生產資料的進口稅,可延期交納,期限為7年。如果每年的出口率達到規定比例的,則可免納進口關稅。②免納生產資料附加價值稅。1976年頒布的第635號法令規定,按外資法設立的生產企業,如果進口的生產資料等屬智利國內不能生產的,經當事人申請和經濟部門同意,可免納附加價值稅。然而,由於申請批准免納附加價值稅的手續非常復雜和費時,所以,後來採用進口時先交納附加價值稅,後辦理退稅手續的方法。③退還原材料、輔助材料的關稅。根據1988年頒布的第18708號法令規定,政府有關部門以支票形式退還用於生產出口產品的進口原材料、輔助材料和零部件的關稅。通過第三者進口的原材料也可以申請退還關稅。
5.關稅政策的分析與評價
智利實行統一關稅制。稅率為11%,進口商品按CIF價交11%的關稅和18%的增值稅。進口商品銷售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後,進口商可獲得18%增值稅退稅。有些進口要在11%的關稅之外徵收附加稅:①二手貨徵收貨物進口關稅稅額50%的附加稅。②空運貨物徵收進口貨物關稅稅額2%的稅。
對某些昂貴的消費品要徵收奢侈品稅,其稅率為50%。
智利自70年代後期以來,逐步在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在進口方面,各種限制在逐步減少。目前,除危害國家安全、有傷風化及部分奢侈品外,均允許自由進口。智利於1979年已實現了10%的統一進口稅率。目前的關稅率保持在11%左右,同時對進口貨徵收18%的增值稅。進口貨物的外匯支付,經報請中央銀行後,由國內商業銀行根據進口申報及貨運單據原件辦理,匯率依同業銀行匯率確定。智利政府還規定,對於資本貨物和中間產品的進口,可根據國內企業的具體情況,緩征、減征或免徵進口關稅。為鼓勵出口,出口商享受稅收、資金等方面的優惠。其中出口退稅的比率依出口額大小確定。商業銀行可提供多種外匯和比索信貸。出口商收取出口所得外匯期限為150天,他們可以購買所得外匯收入的10%(上限為500萬美元),作為經營活動的開銷。另外還可購買10%作為國外經營的成本。
6.外匯管理制度
智利的外匯管理較松,現有兩個外匯市場。除上面所說的官方外匯市場之外,還有一個平行外匯市場。平行外匯市場也稱自由外匯市場。官方外匯市場與自由外匯市場上的外匯買賣差價少則1~2比索,多則6~8比索。在自由外匯市場兌換外匯不受限制。報紙上每天都公布比索與美元的兌換率,包括官方市場兌換率、協議美元兌換率以及自由市場兌換率。私人團體在這兩種市場上都能以自由協議的匯率進行交易。
7.對外貿易管理及政策分析與評價
智利推行貿易自由化政策。在智利,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只要在中央銀行登記注冊後便可經營進出口業務,注冊資本不限。
智利經濟部是制訂國家經濟政策(包括外貿政策)的最高權力機構。中央銀行是外貿政策的執行機構。智利對外貿易事務歸外交部經濟司統一管理,它通過國內的各種委員會和設在世界各地的辦事機構,領導和協調智利全國的進出口商和各行業的數百家企業。智利中央銀行在進口貨物的審批、非關稅壁壘和外匯管理方面發揮主要作用。
(1)出口和出口收入管理
所有商品均可自由出口,除軍用物資外,對出口產品和出口目的地均不加任何限制。出口商品價值超過1000美元的,必須通過商業銀行結匯,並到中央銀行登記。授權商業銀行購買出口商全部即期外匯。允許出口商在一特別的外匯帳戶保留5%的出口收入,並可從此帳戶中提款用於支付旅行費用、咨詢費、銀行費用、傭金及與出口有關的其他費用。但任何此類帳戶在12個月內累積額不得超過50萬美元。國家銅礦出口所得外匯收入必須存入中央銀行的特別外幣帳戶,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能允許從此帳戶中提款。
為使對小額出口實行退稅的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符合條件的商品(大約占國家年出口量的6%左右)的出口商,根據現行的出口退稅制度,可以選擇接受退稅(出口收入結匯的120天之內)代替出口補貼。根據19024號法令,出口商可以收回支付的進口稅,1990年規定的符合條件的商品年平均出口額等於或少於500萬美元。符合條件的產品目錄根據其前一年的出口額每年修訂。年出口額(按FOB價計算)也隨之調整。對年出口額少於或等於100萬美元的出口商的退稅,相當於年出口銷售凈額的10%;對年出口額在1000萬~1500萬美元之間的出口商的退稅,相當於所出口銷售凈額的5%;對年出口額在1500萬~1800萬美元之間的出口商的退稅,為年出口銷售凈額的3%。
(2)進口和進口支付管理
除了舊機動車外,大部分商品進口都沒有限制。但必須通過當地商業銀行獲得中央銀行簽發的進口許可證。通過官方外匯市場對有形貿易的對外支付只有經簽發進口許可證後方可支付。
符合文件要求的進口商不受所涉及債務期限的限制,都可獲准進入官方外匯市場。
8.資本輸出、入管理
1974年7月7日第600號法令(1977年3月18日第1748號法令對此法令作了修改)和《外國投資法》,對長期資本投資建立了管理制度。外國在智利投資必須經外國投資委員會批准,通過合同進行。礦業投資一般不超過8年,其他項目不超過3年。除了少數例外,投資不足500萬美元的項目可由投資委員會的執行秘書批准。一般對利潤匯出沒有限制。但關於此項事宜的特別協議已包括在上面提到的投資活動之中。除非在合同上有其他特別規定,投資3年後資本便可以調回。外國投資者可以選擇,或在10年內公司所得稅率為42%,或按智利國內公司所得稅制度辦理(按照這個制度,外國投資者應付稅率為32.5%)。與外國投資有關的任何外國貸款,都必須經中央銀行批准。第600號法令頒布之前進入智利的資本,如未選擇執行此法律,仍可按原規定執行。合同規定石油部分由政府依據總統法令決定。此項法令的權利和義務由礦業部授予國家石油公司。
智利對外資的投資比例沒有限制,外資最高的投資比例可達100%。外資投資者的資本抽回和利潤匯出由智利中央銀行按官方匯率折成所需外匯匯出,投資的技術和設備折賣為現金抽走時,若不高於或保持原價格水平,不須交稅。若高於原價格折賣時,其超出部分需交納增值稅。根據1985年5月頒布的《外匯交易規則》的規定,外國人可以把在智利的債權轉化為向智利投資的股份。根據外債資本化第19條款規定,債務資本化投資前4年凈利潤可在第5年匯出,每年匯出利潤不超過利潤總額的25%,第5年及此後各年所得利潤可全部匯回。在前4年中匯出利潤時,需將利潤的32%交納提前匯出費。《外匯交易規則》還規定,由債權轉化來的上述股份,10年內不得抽回,否則按原投資資本額的一定比例交納提前抽回費。
9.黃金管理政策的分析與評價
智利發行過3種金幣,但每一種都不是法幣。貨幣黃金交易僅可以在指定的交易所進行。不過私人之間的一般黃金交易可自由進行。只要符合黃金進出口交易的正式手續,包括在中央銀行登記,那麼黃金的進出口是不受限制的。
Ⅹ 南美地區投資環境風險分析
2.3.6.1 巴西
巴西面積851萬km2,人口約1.86億。2009年,巴西石油產量為2.03百萬桶/天,佔世界總產量的2.6%(BP,2010)。
(1)政治經濟風險
巴西為總統共和制國家,近年來政局保持穩定。該國政治制度已經基本實現民主化。巴西貧困問題已經得到一定緩解。
巴西對本國和外國私人資本一視同仁,巴西政府沒有專門吸引外資的政策和計劃安排。吸引外資包含在吸引私人投資的政策和計劃之中。按照《憲法》規定,所有在巴西境內的外國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均被視為「巴西民族工業」,享受國民待遇,逐步放鬆了國家對石油天然氣的壟斷。同時,外資企業在不同的地區享有不同的稅收優惠。巴西基礎設施不完善,稅收繁重,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總體來看,巴西的政治經濟風險不大。
(2)勘探開發風險
巴西是世界上替代能源開發和利用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巴西的石油對外合作既可以採用租讓協議,也可以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組建合資公司。巴西石油公司的深海技術屬於世界一流水平。1997年巴西通過新的石油法,標志著國家石油公司對石油工業40年的壟斷結束。
2.3.6.2 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麵積91.6萬km2,人口約2600萬。2009年,委內瑞拉石油產量為2.4百萬桶/天,佔世界總產量的3.3%(BP,2010)。
(1)政治經濟風險
委內瑞拉政局基本穩定,自1998年當選總統以來,查韋斯地位較為鞏固。不過,委內瑞拉大城市的暴力活動時有發生。查韋斯與美國的關系持續惡化,但仍保持正常的經貿關系。委內瑞拉80%的石油出口美國。
近年來,委內瑞拉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加強了對國有石油公司的控制。該國經濟高度依賴石油行業,石油收入佔GDP的1/3。近年來,委內瑞拉石油工業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國際價格上漲,而不是自身規模擴大和競爭能力提升,經濟脆弱性比較突出。
(2)勘探開發風險
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成立自1975年,在查韋斯上台之前,該公司發展環境較為寬松。委內瑞拉自1996年開始石油部門的開放政策,2001年,委內瑞拉通過新石油法,規定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在新項目中必須持有大部分權益,並提高了石油稅收。之後,委內瑞拉不斷提高礦區使用費和所得稅。
對中國石油公司來講,委內瑞拉的石油環境較為多變,給中國公司的日常經營帶來了困難。新石油法規定上游業務必須以國家控股的合資方式進行,使得許多外國公司將投資集中於天然氣項目和超重油項目。委內瑞拉的投資收益率不高,存在一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