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概股指數型基金有哪些
目前國內能買到的中概基金只有一隻:易方達中概互聯50ETF(513050);基金類型:QDII-ETF;成立日:2017-01-04;基金規模:14.18億元(2019-12-31);跟蹤標的: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50人民幣指數。
Ⅱ 什麼是策略指數基金
什麼是策略指數基金?策略指數基金是指通過對基金持倉股有選擇性的策略性的優化,從而希望獲得超額收益的一類基金,策略指數基金在寬基指數基金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所謂寬基指數基金是在挑選股票時只將所有股票按照市值大小依次排列,而策略指數基金則是在寬基指數基金的基礎上進一步篩選這些股票,通常會採用某種投資策略來篩選股票,不按照上市公司的市值規模大小來挑選股票,這就使得策略指數基金擁有了主觀選擇與客觀數據結合的特點,從而使這類基金更有可能獲得良好超額收益,目前常見的策略指數基金有紅利型、基本面型、價值型、低波動型幾種,這些指數的策略都屬於價值策略指數基金,另外也有一些指數的策略較為復雜,例如央視50,策略指數基金對持倉股進行了策略性的優化選擇,所以策略指數基金收益相對於寬基指數的收益可能會更加好,對於投資者也是一類不錯的投資選擇。
Ⅲ 行業指數基金有哪些ETF品種如何選擇
行業指數基金有哪些?如何選擇?巴菲特說過:對於個股投資者,最好的辦法就是買指數基金,那麼A股的指數基金有哪些呢?根據交易系統的顯示,在二級市場上交易的ETF基金共349支,總規模超過7000億,其中成交額在1000萬以上的有152支,而十億以上的也就11支,去掉幾個重疊的同類品種,也就是說ETF基金真正活躍的也就是那麼十幾個而已。至於行業主題類的ETF則是最多的,這對以行業為投資對象,進行板塊或主題輪動,沒有能力或者時間選股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節省了大把的時間,直接買入相關行業的指數基金便可,這可能是近幾年發展最快的投資品種了,現在各種主題基金琳琅滿目,究竟該如何選擇,已經成了投資者頭痛的事情了。Ⅳ 為什麼廣發納斯達克和華安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2019年漲幅不一致
雖然說都是指數基金,都是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但是有平均權重,和比例權重。不同基金公司會有不同的選法,而且如果是佔比的話,發布時間不同,所佔比例也不一樣
Ⅳ 都去買指數基金了,戰勝市場就更容易了么
本文首發於FT中文網
在金融投資中,一對最重要的概念,是主動和被動投資。被動投資,指的是購買並持有一個市場組合,其目的是獲得市場平均回報。而主動投資,則是指通過擇股、擇行業和擇時來謀求獲得比市場平均回報更好的投資回報。
主動投資,為了獲取比被動投資更好的投資回報,需要承擔更大的投資風險。其風險就是,投資者可能獲得超過平均水平的回報,也可能獲得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市場中所有的投資者,加總起來獲得市場平均回報。其中所有的主動投資者,獲得的總回報是平均回報扣除交易成本。如果有一位主動投資者獲得超額回報,那麼必然有另外一個主動投資者的回報低於平均。因此,如果你不能在主動投資中戰勝別人,那你就是那個被宰割的對象。
最簡單的被動投資方法,是購買並持有一個市場指數基金,比如滬深300指數基金。在過去幾年間,指數基金和ETF,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通過指數基金進行投資。這種趨勢,讓很多主動型基金經理如臨大敵,開始擔心起自己的飯碗來。
一個被廣泛引用的說法,是如果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購買指數基金,加入被動投資的陣營,那麼主動型基金經理面臨的競爭就更少了,因此他們更可能戰勝市場,獲得超額回報。
乍一看,這種說法似乎挺有道理。因為大家如果都去買被動型指數基金了,那麼市場有效性就會下降。有效性越低的市場,價格偏離基本面的情況就越多,因此主動型基金找到這種價格扭曲,並從中獲利的可能性也越高。
然而,驗證一種說法究竟是否有道理,我們不能只看錶面。我們需要去研究和分析證據。這樣才能得出更加客觀和理性的結論。
下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美國的數據。
在過去幾年中,選擇被動投資的美國投資者,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舉例來說,2008年年底,美國主動基金管理的總資產為46,000億美元左右,而被動投資基金管理的總資產為11,000億美元左右,約占所有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的19%左右。而到了10年後的2018年底,主動和被動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為104,000億美元和64,000億美元,其中被動管理的資產達38%左右。也就是說,在十年間,被動管理的資產市場份額,翻了一番。
照上面的邏輯,在這段時間內,主動管理的基金應該業績更好,因為有更多的人選擇了被動投資。但事實如何呢?我們可以看一下標普公司公布的SPIVA研究結果。該研究統計了美國主動型公募基金戰勝市場的比例。
2008年的SPIVA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的5年間,無法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公募基金,大約為79%左右,也就是差不多有八成公募基金無法獲得超額回報。到了10年後的2018年,回顧過去5年,無法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公募基金,為87%。
也就是說,無法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公募基金,不光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去購買被動型的指數基金,但是要戰勝市場,反而變得更難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讓人意外的發現?其實仔細想想,背後的原因也不難解釋。總結起來,有這么兩條:
第一、退出主動投資競爭,甘願去購買指數基金的投資者,大多是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沒那麼厲害的「輸家」。在他們退出後,留下來繼續專注於主動投資的玩家,其平均投資水平更高。
大致來說,絕大多數投資者,在一開始,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投資大神」之夢,夢想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巴菲特第二。很少有人會在第一天就主動承認,自己沒那麼厲害,其實就是一顆被收割的「韭菜」。有一些投資者,在吃了虧以後,慢慢認清現實,認識到自己有幾斤幾兩,以及戰勝市場有多難,因此會選擇加入被動投資的大軍。在這種持續的自我篩選和淘汰過程中,參與主動投資的玩家更少了,但是留下來的卻是更強的,或者至少贏多輸少的。因此要戰勝對方,自然難度也更高。
第二、市場的有效程度提高了。
有效程度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更廉價。和十年前相比,我們現在的網路速度要快很多,移動手機要普及很多,各種關於公司和經濟的信息量大增,傳播速度也更快。因此,基於信息時間差來謀求超額回報,難度大大提高。
其次,金融行業的人才數量,以及使用的工具效率,有了很大進步。在今天的投資行業里,考取CFA證書不再是一個稀缺品,而是一個必備品。大量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包括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進入基金投資和資產管理行業。任何一個有點規模的基金,如果沒有幾套基於電腦程序的量化投資交易策略,都不好意思跟人開口。所有這些因素,都提高了市場的有效程度。
主動投資的參與者更強,市場更有效,解釋了即使有更多人購買指數基金,戰勝市場卻反而更難背後的原因。
上面說的是美國市場的情況,那麼我們中國市場怎麼樣呢?很遺憾的,針對中國股市,還沒有類似於SPIVA這樣的統計研究,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主動型公募基金戰勝市場的比例。但是,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其他數據研究,來管中窺豹。
舉例來說,在2007年時,在上交所所有的上市A股中,個人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接近50%,遠高於機構(32%左右)和法人(20%以下)的持股市值佔比。但是到了十年後的2017年,個人持股佔比下降到21%,而法人持股佔比則上升到62%左右。也就是說,A股的投資者結構,在這十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股市中的主要力量,是公司層面的法人股,而非那些散戶。能夠讓機構割的「韭菜」,將會越來越少,這將顯著提高主動基金戰勝市場的難度。
其次,在過去10年間,投資A股的基金數量經歷了快速增長。截至2019年7月底,投資二級市場的公募基金數量,超過了6000隻。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數量,接近4萬只。同行之間的競爭,大大提高了市場的有效程度,也讓任何一隻基金戰勝市場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在投資方面沒有高人一等的信息或者速度優勢,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戰勝市場的策略,那麼投資者更加理性的選擇,是購買一些低成本的指數基金,努力保持不同資產之間的多元分散,並且堅持長期持有。這種看似愚笨和簡單的投資方法,反而才是最管用的投資良策,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成為市場中被狩獵的對象,獲得最好的長期回報。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Ⅵ 策略指數基金指的是什麼
策略加權指數也被稱作聰明指數(Smart Beta),最初起源於美國經濟學者對於指數擇股規則的新設想,希望通過成分股選擇上的優化,獲取超預期收益,屬於新興概念。
在美股,經過近15年的飛速發展,策略指數和相關基金的開發已十分成熟。2019年,美國ETF產品中,Smart Beta的數量占總數的近半數,規模約占總規模的1/4。
許多研究都表示它能有效地提升收益,在牛市賺得更多,在熊市穩住下跌危機。
但在國內,策略指數至今仍處於起步階段。國內指數公司早期雖開發了部分策略指數,但苦於關注者不多,總體規模不上不下。
基金開發後沒人買,基金公司還得花費一定的運作成本進行管理。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沒人願意研究,還不如去開發更受國內投資者追捧的寬基指數或者行業指數。
所以,常常只見策略指數面世,而不見策略指數基金面世。這也導致策略指數收益雖然不錯,但十分小眾。
歸根結底是國內的投資者對策略加權指數了解不足,對其投資優勢知之甚少。
策略加權指數真的能幫我們掙更多錢嗎?
它們是怎麼幫我們掙錢的?
往下讀完,你會有更多收獲。
一、策略加權指數概念認知
由於國內許多策略加權指數是從市值加權指數優化而來,為了幫助理解,我們先從市值加權指數談起,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寬基指數。
股市中的股票有幾千隻,寬基指數在挑選股票時,會將所有股票按照市值大小依次排列,再根據其排名分配佔比(權重)。如,上證50指數選的是A股市值前50名,中證500指數選取大約300-800名之間……
這種選股方法簡單粗暴,但對投資大方向上的收益保證十分有效。
能在股市中做大的企業,往往都有幾把刷子,出現黑天鵝概率較低,收益基本有保障。
而許多策略加權指數就是在寬基指數的基礎上,人為地選擇不同的條件,進一步篩選股票。
這使得策略指數擁有了主觀選擇與客觀數據相結合的特點。這也使得它不同於那些依靠基金經理、決策過程不公開的寬基指數增強。
策略指數的策略設計大都十分公開透明,有利於新手了解策略具體的運用和執行,投資起來也較為放心。
當然,有公開的策略指數,就有非公開的策略指數,如央視50指數是由中央電視台與北京大學等院校的專家共同編制的。其擇股標准不公開,僅定期公布成分調整,但長期來看收益仍十分可觀。
二、策略指數分類
撇開寬基指數的打底效果,只看策略篩選條件,可以把策略指數分為紅利型、基本面型、低波動型、價值型……
也有部分策略加權指數不將寬基指數作為基礎,僅根據指數篩選條件,自行在股市中挑選股票,組成對應指數。
目前,紅利指數產品最多、規模最大,其次是價值指數、低波動指數以及基本面指數。
1、紅利指數
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紅利指數都十分受歡迎,原因在於它的選股策略有天然的優勢。
指數紅利來源於許多公司每年都會進行的現金分紅。
如果某公司當年業績不錯,利潤較高,會提前約定,將一部分利潤分給每一個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資者。
此時,投資者無需考慮買賣差價問題,只需要一直持有股票,就能獲得相應的現金分紅。就像買入了一個不停下金蛋的鵝。只要公司還在持續盈利,隨著生產效率不斷提高,投資者的分紅收益就會越來越多。
每年從分紅中獲得穩定收益,也是許多有經驗的投資者在長期投資過程中,跑贏其他人的一大原因。
這種靠分紅掙錢的思路應用到策略指數中就是紅利指數。
(1)以國內最老牌的上證紅利指數為例(000015,一般被簡寫為「紅利指數」,注意區分),從上海證券交易所中,選取過去兩年平均現金股息率最高的50隻股票,組成指數。
Ⅶ 指數基金可以永久持有嗎
指數基金逐漸被投資者和市場所重視,在於巴菲特力薦,但是國內某些人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曲解了巴菲特的本意。
2008年巴菲特與一位基金經理打賭,看誰的收益高,基金經理選擇五隻基金,最終五隻基金的收益率分別為8.7%,28.3%,62.8%,2.9%和7.5%,而標普指數基金的收益率為85.4%,指數基金完勝。
所以國內某些人就十分推崇指數基金,把巴菲特的話當成金科玉律,實際上這是有點邯鄲學步的意思。
確實指數基金取得了比對沖基金更好的收益,但是國內某些人僅僅看到表面現象,沒有認識到指數基金取勝的內在邏輯,也沒有關注到巴菲特的全部講話,通過選擇性的引用巴菲特的講話,做出有利於自己觀點的判斷。
巴菲特指出,賭注的這9年內,表現異常疲軟的股市可能會促進對沖基金的表現,因為許多對沖基金持有大規模的『空頭』倉位。相反,如果9年內股市帶來很不尋常的高收益,那麼這對指數基金是很有利的。
非常明顯,指數基金贏在美國股市打賭幾年內走牛,對沖基金敗在美國股市走牛數年年,反過來,如果美國股市走熊數年,對沖基金持有大量空倉對沖,收益就會成倍放大,指數基金就會大跌,出現巨大虧損。
因此指數基金也是不適合長期持有的,只有在長期牛市中才會有持有價值,像美國次貸危機以後連續九年牛市,股指不知道創出多少次 歷史 新高,持有指數基金收益巨大。尤其是A股波動率很大,又被投資者詬病為牛短熊長,目前指數與十年前相比,並沒有漲幅,持有指數基金是無法取得良好收益的,搞不好還會虧損。
與 歷史 高點6124點相比,不到一半的距離,如果當時買進指數基金,(當時應該還沒有指數基金),那麼市值就會損失一半,即使在15年高點5178點買進持有那麼虧損也是在40%以上,即使在18年1月29日高點3587點買進,虧損也會有10%以上。但是在2249點買進指數基金,也會有30%左右的收益,收益還是非常豐厚的。
因此投資指數基金也要波段操作,在市場底部買進,在高位賣出,如果高位能夠做空,低位做多,那收益更加豐厚。
不用聽信指數基金長期持有的謊言,一個股市不可能只漲不跌的,尤其是A股,融資依然是最大化的任務,長期牛市太難太難了。
指數基金當然可以永遠持有。
以我國A股為例,2005年滬深300指數基金基金成立,14年來雖然股市行情牛熊交錯,震盪起伏。但是載止現在滬深300指數基金的漲幅依然接近4倍。如果你從滬深300上市那天就持有它,持有14年多,現在你的獲利是接近4倍!這個收益也是不錯了。
很多人以為指數基金持有這么多年不得賠死啊!實際不是這樣的。
像滬深300指數、上證50這樣的指數基金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都是我國優秀的核心上市公司。它們在大多隨著經濟的發展成長,業績一直在增長,給投資者的回報也越來越多。買指數基金就是買未來,買我國的長遠經濟前景。只要你看好我國的未來經濟發展,你就長期持有指數基金。
永遠持有指數基金是可以的。因為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好,人類 社會 一定會越來越富。這是個世界的大趨勢。百年後的今天的人們一定要比現在的人富裕。就像我們比幾百年前的人要富裕一樣。因為 歷史 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人類 探索 財富的腳步不會停止,股市上漲到10000點一定會實現!
大膽的持有指數基金吧!可以留給子孫。真的,沒有開玩笑。
只要投資者願意是可以永久持有這只指數基金的,通常說的指數基金是指上證50、滬深300還有中證500這些由證券交易所發布的特定指數基金。投資者是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成分股構建的投資組合,減少盲目選股帶來的投資風險。根據近幾年的數據統計,指數基金在大部分情況下表現也好於主動型基金,對於投資者而言只要在選擇基金方面注意風險,避免基金清盤,要選擇基金規模還有優秀的基金經理就可以長期持有基金。
投資特定的指數就可以避免基金經理因為主觀情緒而影響到基金的整體收益水平,因為主動型基金主要是為了尋求超越市場業績的表現為目標的一種基金,在選股方面全靠基金經理能力,必然就會受到基金經理的個人情緒影響導致基金的成績存在波動。指數基金屬於被動型基金,尋求跟市場的指數走勢趨向一致,就避免了人為因素的過度干擾反而在牛市行情中指數基金的收益會表現的更優異,也會與被動基金相比減少人為的干擾反而指數基金投資會更穩定。
1、A股熊長牛短走勢。
但是投資指數基金主要在於股市的整體走勢情況來決定收益,A股市場近30年的行情雖然是處在一個緩慢上漲的過程,但大部分時期都是一個沖高回落的階段,投資指數基金如果選擇長期持有雖然會有獲取到收益,但要獲取到較高的收益會存在難度。
也就是說投資指數基金最好是股市能有一輪較為漫長的牛市行情。基民才能真正的獲取到高收益,如果像A股這種長期的熊市短暫牛市漫長的行情為主,永久持有指數基金獲取的收益可能會跑不贏其他的投資產品。
2、選擇基金也很關鍵。
做中長期基金投資,選擇基金是非常關鍵的,畢竟投資者需要在長期的投資中要規避掉基金被清盤的風險。加上股市長期的熊長牛短,最好是維持一個高拋低吸的方式來操作更適合中國股市的行情變動。
選擇基金需要考慮基金的規模,基金經理的能力跟以往的業績三點來了解,才能對選擇指數基金有更好的把握,也適合去在中長期投資中避免基金出現問題引起的投資虧損。
因此,投資指數基金是可以永久持有,但是A股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緩慢上漲熊長牛短的行情,如果要投資股市盡量是維持一個高拋低吸的過程可能指數基金的收益會更高,一個長期持有的思路來投資未必能跑贏一些中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指數基金可以永久持有,但是還是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選好指數基金;二是堅持不斷投資;三是及時落袋為安。
指數基金都可以長期持有,但是我們還是要進行選擇,畢竟我們進行指數基金的投資是為了獲得不錯的收益,來實現財富的增值,所以在決定指數基金投資之前,還是要對指數基金進行挑選。
挑選指數基金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指數基金的規模,也就是體量大小,體量大清盤的風險就小。二是指數基金經理的能力,從其以前的業績中,看看該經理的投資能力,畢竟是基金經理管理著你的資產。三是看看指數基金持倉的股票,是不是周期性的公司等等。
指數基金投資一定要堅持持有,這樣獲得收益的概率就會大很多。但是在持有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定投和購買相結合。
定投可以節省我們的精力,從而分散整個風險,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次性投入,踩中凈值高點的可能。購買就是在基金凈值下跌情況下進行人工投資,以此來降低成本,為後期獲得收益打下基礎。
指數基金的持有也要注意落袋為安,基金投資就是為了收益,雖然說一直持有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但是如果不進行止盈,你看到地只是基金賬戶上數字的變化,並沒有使你的資產獲得增加。
及時落袋為安,可以讓投資者更有信息,因為自己的資產在不斷地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自己的性格,防止貪婪。這是你理財投資中最重要的,一定要注意。
總之,指數基金可以長期持有,但是還是要注意以上三方面的問題,這樣你的指數基金投資或獲得更高的收益。
理由如下:
指數基金不是不可以永久持有,那樣不能利益最大化。
首先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1、大家知道中國股市歷來都是熊長牛短,五六年一個周期,這個周期中有高點、低點。如果我們長期持有指數基金,到高點也不買,任何一個股市都不可能是只漲不跌,只跌不漲的股市。那這么能獲得收益最大化呢!2、一個好的指數基金收益好壞都是和改該基金投資管理好壞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我們發現投資的指數基金經理管理水平有限,或該只基金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將調走,我們就要在適當的時候,賣出該基金,以迴避風險。3、指數基金一般是根據股市行情一個漲跌周期,在該周期相對應高點賣出,然後在恰當地低點在買進,做到盡量收益最大化。
指數基金的投資從中長期來看,投資者往往會考慮長期持有或者是波段操作,不同的選擇所帶來的投資回報率也會有所不同。
指數基金長期持有是指以一定的盈利預期目標進行操作,在賣出之前除了基金定投買入,不會有任何賣出的操作。波段操作指數基金是指投資者在價格高時賣出,在低位時買入基金的投資方法。
長期持有的方式看似從頭到尾都是一直拿著,不需要對市場進行擇時和擇機的選擇,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只需要盯著自己的指數基金凈值即可。騎牛看熊認為配上指數基金定投更好,每個月以固定的資金在固定的時間進行買入,設置一個指數基金的止盈點,在將來達到盈利預期的目標後,再選擇清倉賣出。
波段操作對投資者個人的交易水平要求較高,不僅要時常關注基金一段時間的走勢,還要注意整體的大勢是否能繼續上漲,種種因素的綜合表現,將會決定投資者對於指數基金的買入和賣出作出判斷。騎牛看熊認為這就好比股票日內做T,沖上去就賣,跌下來就買,但是投資者一旦操作反了,那麼實際賬戶成本會增加很多,並且沖上去賣掉後,指數基金繼續上漲。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永久的事情,尤其是做投資一定講究個靈活應對,就跟你投資某個公司一樣,可能前10年這家公司經營的非常好,而後10年因為產業政策變化或者管理上出現漏洞,曾經的業績優秀時代就結束了,如果你還按照過去的方式是肯定要賠錢的,畢竟山不轉水在轉啊。
在所有的基金投資裡面,指數基金無疑是最好的,好的關鍵點在於被動型的投資指數,跟主動性基金的區別在於不去直接參與上市公司,這樣就避免一些上市公司突然出現黑天鵝對基金凈值的影響,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主動基金的凈值突然出現大跌的情況,有時候的跌幅遠遠大於指數,核心原因就是該主動基金踩上了地雷,導致凈值大幅度下滑。
而指數型基金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首先迴避了基本面的問題,但是並不見得指數基金就能長期持有,因為參與的是指數投資,所以只有在指數上漲或者處於牛市的時候,參與這樣的基金才能賺錢,如果在市場處於熊市或者大跌的時候,指數基金一樣會下跌的很多,你一樣遭受損失的,從這點看參與指數基金一定要把握好波段機會,同時在市場下跌的時候要主動及時的減倉,當然如果對波段實在把握不好的前提下可以做基金定投也是個非常不錯的策略。
指數基金是可以長期持有的!
因為對於大部分的指數來說,他們的漲跌其實都是鑒於那些指數股,權重股的貢獻,而對於這些指數股,權重股來說,都是精挑細選的,所以能夠維持一個貫穿牛熊的趨勢。
因為大部分的機構和價值投資者會投資貢獻向上斜率的價值股和成長股,交易型投資者主要參與貢獻波動率的周期股和主題股。那麼對於指數股,權重股來說,幾乎清一色都是從高價值,高成長的股里選出龍頭企業,龍頭代表作為參照標準的。
不同的投資者因投資理念不同,參與不同的股票。類平準基金、保險資金、社保基金、外資機構、公募基金、陽光私募基金主要遵循價值投資理念,參與價值股和成長股,投資風格越保守的機構,參與價值投資的比例越高。以散戶、游資為主的交易型資金主要參與主題股和周期股。所以價值股更穩定,面對熊市更抗跌。
數據顯示:
2000年初至今,上證指數上漲118%,年化漲幅僅4.08%。而市場的波動率則異常明顯。
2005-2007年上證指數最高漲幅約500%,2014-2015年上證指數最高漲幅約160%。上證指數在2005年、2008年、2013年與2019年4次大周期底部則逐次上移。A股投資者結構和股票類型的相互作用,是構成指數波動巨大,中樞緩慢上移的原因。
但是最好也是要有一個階段性的布局策略!就拿A股來說吧,A股的指數,是一個上升趨勢的平行線,大部分的熊市底部區域都是在這跟支撐線上完成築底的!所以說,買入指數型基金也要選擇在一個熊市的周期內進行分批,分時,逢低的布局,而不是選擇在牛市周期,甚至牛市高位的時候買入。
這樣的話,你的投資收益才會更多,享受收益的時間才會來的更快!!
還是那句話,無論是買大白馬股也好,績優股也罷,都不是無條件的去買,漲幅過大了或者進入熊市了,這些優質股照樣會下跌。因此,投資者應該順勢而為,低價時買進好股票長抱不放,而不是高價時大肆采購!
而對於指數型基金,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每個指數基金都有其黃金生命期。
像滬深300指數、上證50這樣的指數基金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都是我國優秀的核心上市公司。但是大公司有大公司的通病,大企業通常因為各種原因增長緩慢,加之大公司跟經濟大環境關系較大,持有指數基金享受的是加權平均收益,長期持有也就是一個較低的投資回報率。
當然指數基金也不斷剔除成分股,同時增添成分股。
希望BAT和TMD這種能盡早加入成分股。
投資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財力和特質來,激進或穩健型,適合自己就好。
有的只要求高於銀行收益, 有的只要求收益高於P2P,如果要求 穩健,規避大的風險,那麼通常指數基金是相對穩健的。當然雞蛋要分到幾個籃子里,指數基金可以成為一個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