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東科技大學與武漢科技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建校於1951年,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礦業見長,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省屬重點大學。
學校在青島、泰安、濟南三地辦學,總佔地面積243.16萬平方米(3647.4畝),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5.52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95億元。
學校設有16個學院和9個教學系(部)以及1個獨立學院。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包含16個授權領域;75個本科專業。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實驗室)2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山東省強化建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青島市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山東省「泰山學者」設崗學科9個。學校設有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授權業務中心、國家外專局外語培訓中心、山東—俄羅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島市製造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基地。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在學校設有中國唯一的「中國科學中心」。
學校現有在校生4萬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4510餘人,獨立學院學生8000餘人。另有繼續教育類學生32000餘人。有教職工297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000餘人,教授257名,副教授433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名,「泰山學者」9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3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名,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教師58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人,省部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37名,博士生導師124名,全國模範、優秀教師10人,省級優秀教師19人,省級教學名師5人。
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山東省品牌專業建設點3個,山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近年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58項。2007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等級。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已為社會培養了10萬余名各類人才。
學校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及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科技優勢。在礦業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岩土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等領域有較強的學科基礎和學術優勢。設有工程技術及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研究院所90餘個。2004至2008年,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884項,其中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科技攻關、「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等國家級項目93項,承擔省部、廳局級項目509項,承擔科技開發及技術服務項目2282項;發表學術論文8127篇,其中被SCI、SSCI、A&HCI、EI、ISTP、CSSCI檢索收錄及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的論文1069篇;出版著作358部;鑒定科技成果174項;獲准專利60項;榮獲上級獎勵142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4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38項;科研經費67319萬元,連續五年均過億元,2008年達18187萬元。
學校建有省級大學科技園,科技園已列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基地,入駐企業和科研單位50餘家。現已形成機械電子、防水建材、環境保護、信息技術和科技培訓等產業中心,振弦感測技術、等離子熔覆技術和防水建材研發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防水建材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走教育國際化道路。已與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法國等17個國家的88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有6個中外聯合實驗室,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項目50餘項。接收有俄羅斯、美國、法國、韓國、日本、德國、蒙古、巴基斯坦等2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20多名教師是國際學術組織的重要成員。學校每年舉辦多項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學校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山東科大報》等報刊。
經過近60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形成了「團結、勤奮、求是、創新」的優良校風。在新的世紀,山東科技大學將努力建設成一所工科優勢突出、礦業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屬重點大學。學校辦學歷史溯源於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藝學堂,後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等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辦本科教育。1995年,隸屬於原冶金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8年,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學校成為第一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劃轉院校。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學校幾經更名、幾度搬遷,但鋼鐵情緣一脈相承、崇實理念一以貫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優勢。
學校校園總面積2705.81畝,校舍建築面積103.94萬平方米,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3萬餘人。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精湛、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715人,其中專任教師1553人;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比例為79.9%,教授、副教授比例為41.63%。其中,有雙聘院士4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12人,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17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29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6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57人。學校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館藏文獻275萬余冊;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覆蓋全校;教學設備精良,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億元;建有32個研究所、1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現設置有15個舉辦本科教育的學院(部),51個本科專業。在2009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全國高校學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礦業工程2個一級學科再次躋身全國高校前10名,14個一級學科全國高校排名前50名。學校是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擁有冶金工程、機械工程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學、鋼鐵冶金、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化學工藝、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5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現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科學研究實力雄厚,優勢突出,特別是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行業具有較為突出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近三年,學校主持和承擔了國家「86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356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獎60餘項,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為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稱號。
學校重視立足行業顯優勢,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後與武鋼、攀鋼、重鋼、漣鋼等20餘家大型企業和湖北省有關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並成立了「武鋼-武科大鋼鐵新技術研究院」,「韶鋼—武科大煉鐵技術研究所」,設立了「武鋼獎學金」、「漣鋼獎學金」、「首安獎學金」、「濮耐獎學金」等13項社會獎學金。學校還成立了董事會,第一屆董事會由33家企業組成。2008年10月董事會換屆,新一屆董事會由51家董事單位組成,董事單位分布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冶金、機械製造、醫療、建設、金融、科研設計、教育等12個行業,為進一步密切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推進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堅持教育創新,加強素質教育,倡導知行並重,注重個性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了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品牌專業9個,省級精品課程20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建立了完善的教學體系,教育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3.44%。學生在國際國內各類科技創新和技能競賽中,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200餘項,其中,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一等獎、「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等獎勵。學校「攀登者」機器人足球隊先後榮獲4次世界冠軍、8次全國冠軍;學校女籃在全國享有盛名,多次獲得全國大運會、CUBA和CUBS冠軍 ,培養了國家女籃隊長苗立傑為代表的多位國家級隊員。
百餘年來,武漢科技大學秉承「厚德博學,崇實去浮」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13萬餘人,他們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尤其是鋼鐵冶金行業的骨乾和棟梁。一大批傑出校友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學校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同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烏克蘭、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三十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作學校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邀請一大批外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百餘年的風雨與磨礪,百餘年的成就與輝煌,武漢科技大學始終與祖國的榮辱盛衰息息相關。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堅持走內涵發展、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立足冶金顯優勢,服務地方求發展,不斷增強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把學校建成為國內知名、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⑵ 武漢科技大學有專科它是公辦還是民辦我是安徽考生理科考了431 三本線439 能進這學校么 好心人幫忙給點建
武漢科技大學位於「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漢市,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屬重點大學。學校辦學歷史溯源於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藝學堂,後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等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辦本科教育。1995年,隸屬於原冶金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 1998年,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學校成為第一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劃轉院校。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學校幾經更名、幾度搬遷,但鋼鐵情緣一脈相承、崇實理念一以貫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優勢。
學校校園總面積180.39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03.94萬平方米,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3萬餘人。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精湛、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624人,其中專任教師1577人;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比例為82.38% ,教授、副教授比例為50.87%。其中,有雙聘院士5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7人,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17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2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26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61人。學校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館藏文獻277萬余冊;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覆蓋全校;教學設備精良,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億元;建有32個研究所、1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哲、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現設置有15個舉辦本科教育的學院(部),56個本科專業。在2009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全國高校學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礦業工程2個一級學科再次躋身全國高校前10名,14個一級學科全國高校排名前50名。學校是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擁有冶金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和礦業工程等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2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9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建有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 4個專業學位授予點, 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現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科學研究實力雄厚,優勢突出,特別是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行業具有較為突出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近五年,學校主持和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17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獎80餘項,連續四年獲得9項國家科技大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為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稱號,2009年榮獲「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狀」。
學校重視立足行業顯優勢,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後與武鋼、攀鋼、重鋼、漣鋼等20餘家大型企業和湖北省有關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並成立了「武鋼-武科大鋼鐵新技術研究院」,「韶鋼-武科大煉鐵技術研究所」,設立了「武鋼獎學金」、「漣鋼獎學金」、「首安獎學金」、「濮耐獎學金」等13項社會獎學金。學校還成立了董事會,第一屆董事會有33家企業,第二屆董事會由51家董事單位組成,董事單位分布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冶金、機械製造、醫療、建設、金融、科研設計、教育等12個行業,為進一步密切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推進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堅持教育創新,加強素質教育,倡導知行並重,注重個性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了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精品課程6門,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1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品牌專業11個,省級精品課程26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2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基地1個;獲得4項國家教學成果獎。建立了完善的教學體系,教育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近五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2%以上。學生在國際國內科技創新和技能競賽中,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一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國際煉鋼挑戰賽冠軍等獎勵;「攀登者」機器人足球隊先後榮獲8次世界冠軍、12次全國冠軍;學校女籃在全國享有盛名,多次獲得全國大運會、CUBA和CUBS冠軍,培養了國家女籃隊長苗立傑為代表的多位國家級隊員。
百餘年來,武漢科技大學秉承「厚德博學,崇實去浮」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13萬餘人,他們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尤其是鋼鐵冶金行業的骨乾和棟梁。一大批傑出校友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學校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同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烏克蘭、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三十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作學校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邀請一大批外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百餘年的風雨與磨礪,百餘年的成就與輝煌,武漢科技大學始終與祖國的榮辱盛衰息息相關。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堅持走內涵發展、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立足冶金顯優勢,服務地方求發展,不斷增強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把學校建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你這個成績根本上不了本科,專業也夠懸的哦!
⑶ 武漢科技大學具體一點的介紹
武漢科技大學位於「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漢市,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屬重點大學。學校辦學歷史溯源於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藝學堂,後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等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辦本科教育。1995年,隸屬於原冶金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8年,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學校成為第一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劃轉院校。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學校幾經更名、幾度搬遷,但鋼鐵情緣一脈相承、崇實理念一以貫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優勢。
學校校園總面積180.39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03.94萬平方米,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3萬餘人。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精湛、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683人,其中專任教師1532人;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比例為80.09%,教授、副教授比例為49.5%。其中,有雙聘院士5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16人,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17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24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7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58人。學校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館藏文獻277萬余冊;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覆蓋全校;教學設備精良,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億元;建有32個研究所、1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現設置有15個舉辦本科教育的學院(部),52個本科專業。在2009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全國高校學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礦業工程2個一級學科再次躋身全國高校前10名,14個一級學科全國高校排名前50名。學校是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擁有冶金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學、鋼鐵冶金、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化學工藝、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6個博士學位授予權,52個碩士學位授予權,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授予權, 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現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科學研究實力雄厚,優勢突出,特別是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行業具有較為突出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近四年,學校主持和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486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獎70餘項,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大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為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稱號,2009年榮獲「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狀」。
學校重視立足行業顯優勢,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後與武鋼、攀鋼、重鋼、漣鋼等20餘家大型企業和湖北省有關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並成立了「武鋼-武科大鋼鐵新技術研究院」,「韶鋼-武科大煉鐵技術研究所」,設立了「武鋼獎學金」、「漣鋼獎學金」、「首安獎學金」、「濮耐獎學金」等13項社會獎學金。學校還成立了董事會,第一屆董事會有33家企業,第二屆董事會由51家董事單位組成,董事單位分布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冶金、機械製造、醫療、建設、金融、科研設計、教育等12個行業,為進一步密切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推進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堅持教育創新,加強素質教育,倡導知行並重,注重個性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了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品牌專業9個,省級精品課程22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1個。建立了完善的教學體系,教育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3.44%。學生在國際國內科技創新和技能競賽中,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一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國際煉鋼挑戰賽冠軍等獎勵;「攀登者」機器人足球隊先後榮獲6次世界冠軍、10次全國冠軍;學校女籃在全國享有盛名,多次獲得全國大運會、CUBA和CUBS冠軍,培養了國家女籃隊長苗立傑為代表的多位國家級隊員。
百餘年來,武漢科技大學秉承「厚德博學,崇實去浮」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13萬餘人,他們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尤其是鋼鐵冶金行業的骨乾和棟梁。一大批傑出校友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學校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同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烏克蘭、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三十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作學校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邀請一大批外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百餘年的風雨與磨礪,百餘年的成就與輝煌,武漢科技大學始終與祖國的榮辱盛衰息息相關。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堅持走內涵發展、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立足冶金顯優勢,服務地方求發展,不斷增強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把學校建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2010年6月29日更新)
大學時我以武科大為榮,畢業後我要武科大以我為榮。
⑷ 武漢科技大學算不算名校
武漢科技大學是一所湖北省人民政府、國家教育部和寶鋼、鞍鋼、武鋼、首鋼、中冶、中鋼等六家國家特大型企業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入選高校。學校辦學歷史溯源於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藝學堂,後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種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辦本科教育。1995年,隸屬於原冶金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8年,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學校成為第一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劃轉院校。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學校幾經更名、幾度搬遷,鋼鐵情緣一脈相承、崇實理念一以貫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優勢。
學校校園總面積180.39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03.94萬平方米,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3萬餘人。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精湛、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580人,其中專任教師1712人;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比例超過80%,副高以上職稱人員比例為59.29%。學校擁有雙聘院士8人,國家「千人計劃」創新人才3人、「長江學者」1人、「千人計劃配套引智工程」項目2項,湖北省「百人計劃」9人,「楚天學者」60人,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30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6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29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1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63人。學校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館藏文獻300萬余冊;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覆蓋全校;教學設備精良,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6億元;建有32個研究所、1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哲、藝等學科協調發展。設置有15個舉辦本科教育的學院(部),71個本科專業。冶金工程、礦業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分別位列全國高校第6位、第7位。學校擁有冶金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等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和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2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建有8個專業學位類別;建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5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和省級重點(培育)一級學科(覆蓋學校72個二級學科)。
學校科學研究實力雄厚,優勢突出,特別是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行業具有較為突出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學校建有湖北省屬高校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近五年,學校主持和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48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獎77項;學校連續八年獲得16項國家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位列2014中國大學科技獎勵排行榜第67位。
學校重視立足行業顯優勢,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後與武鋼、攀鋼、重鋼、漣鋼等20餘家大型企業和湖北省有關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牽頭組建了面向區域發展的「高性能鋼鐵材料及其應用協同創新中心」,並成立了「武鋼-武科大鋼鐵新技術研究院」,「韶鋼-武科大煉鐵技術研究所」,設立了「許家印獎學金」、「科力生獎學金」、「武鋼獎學金」、「漣鋼獎學金」、「首安獎學金」、「濮耐獎學金」等15項社會獎學金。學校還成立了董事會,第一屆董事會有33家企業,第二屆董事會由51家董事單位組成,董事單位分布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冶金、機械製造、醫療、建設、金融、科研設計、教育等12個行業,為進一步密切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推進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堅持教育創新,加強素質教育,倡導知行並重,注重個性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了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精品課程6門,國家特色專業7個,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國家資源共享課程6門,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6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2項、國家級規劃教材10本,獲批建設國家級專業改革試點項目、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獲得4項國家教學成果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15位。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近五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4%以上。學生在國際國內科技創新和技能競賽中,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一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國際煉鋼挑戰賽冠軍、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等獎勵;「攀登者」機器人足球隊先後榮獲10次世界冠軍、13次全國冠軍,藝術學院學生先後兩次獲得「紅點」設計大獎;學校女籃在全國享有盛名,多次獲得全國大運會、CUBA和CUBS冠軍,培養了國家女籃隊長苗立傑為代表的多位國家級隊員。
百餘年來,武漢科技大學秉承「厚德博學,崇實去浮」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13萬餘人,他們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尤其是鋼鐵冶金行業的骨乾和棟梁。一大批傑出校友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學校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同澳大利亞、德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三十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學校與美國橋港大學(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舉辦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合作舉辦機械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與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舉辦網路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與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Ngee Ann Polytechnic)合作舉辦物流管理專業(專科教育項目)。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作學校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邀請一大批外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⑸ 武漢科技大學專科情況以及分數線
武漢科技大學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屬重點大學。學校辦學歷史溯源於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藝學堂,後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等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辦本科教育。1995年,隸屬於原冶金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8年,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學校成為第一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劃轉院校。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學校幾經更名、幾度搬遷,但鋼鐵情緣一脈相承、崇實理念一以貫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優勢。
學校校園總面積2705.81畝,校舍建築面積103.94萬平方米,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3萬餘人。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精湛、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715人,其中專任教師1553人;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比例為79.9%,教授、副教授比例為41.63%。其中,有雙聘院士4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12人,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17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29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6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57人。學校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館藏文獻275萬余冊;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覆蓋全校;教學設備精良,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億元;建有32個研究所、1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現設置有15個舉辦本科教育的學院(部),52個本科專業。在2009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全國高校學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礦業工程2個一級學科再次躋身全國高校前10名,14個一級學科全國高校排名前50名。學校是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擁有冶金工程、機械工程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學、鋼鐵冶金、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化學工藝、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5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現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科學研究實力雄厚,優勢突出,特別是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行業具有較為突出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近三年,學校主持和承擔了國家「86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356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獎60餘項,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為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稱號。
學校重視立足行業顯優勢,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後與武鋼、攀鋼、重鋼、漣鋼等20餘家大型企業和湖北省有關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並成立了「武鋼-武科大鋼鐵新技術研究院」,「韶鋼—武科大煉鐵技術研究所」,設立了「武鋼獎學金」、「漣鋼獎學金」、「首安獎學金」、「濮耐獎學金」等13項社會獎學金。學校還成立了董事會,第一屆董事會由33家企業組成。2008年10月董事會換屆,新一屆董事會由51家董事單位組成,董事單位分布在全國13個盛市、自治區的冶金、機械製造、醫療、建設、金融、科研設計、教育等12個行業,為進一步密切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推進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學校堅持教育創新,加強素質教育,倡導知行並重,注重個性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了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品牌專業9個,省級精品課程20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建立了完善的教學體系,教育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3.44%。學生在國際國內各類科技創新和技能競賽中,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200餘項,其中,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一等獎、「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等獎勵。學校「攀登者」機器人足球隊先後榮獲4次世界冠軍、8次全國冠軍;學校女籃在全國享有盛名,多次獲得全國大運會、CUBA和CUBS冠軍 ,培養了國家女籃隊長苗立傑為代表的多位國家級隊員。
百餘年來,武漢科技大學秉承「厚德博學,崇實去副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13萬餘人,他們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尤其是鋼鐵冶金行業的骨乾和棟梁。一大批傑出校友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學校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同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烏克蘭、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三十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作學校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邀請一大批外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百餘年的風雨與磨礪,百餘年的成就與輝煌,武漢科技大學始終與祖國的榮辱盛衰息息相關。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堅持走內涵發展、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立足冶金顯優勢,服務地方求發展,不斷增強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把學校建成為國內知名、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⑹ 武漢科技大學是公辦的還是民辦的,這學校怎麼樣謝謝,知道的說下,急!!!!!!1111
公辦的 感覺不錯
武漢科技大學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屬重點大學。學校辦學歷史溯源於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藝學堂,後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等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辦本科教育。1995年,隸屬於原冶金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8年,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學校成為第一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劃轉院校。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學校幾經更名、幾度搬遷,但鋼鐵情緣一脈相承、崇實理念一以貫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優勢。
學校校園總面積2705.81畝,校舍建築面積103.94萬平方米,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3萬餘人。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精湛、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715人,其中專任教師1553人;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比例為79.9%,教授、副教授比例為41.63%。其中,有雙聘院士4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12人,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17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29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6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57人。學校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館藏文獻275萬余冊;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覆蓋全校;教學設備精良,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億元;建有32個研究所、1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現設置有15個舉辦本科教育的學院(部),52個本科專業。在2009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全國高校學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礦業工程2個一級學科再次躋身全國高校前10名,14個一級學科全國高校排名前50名。學校是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擁有冶金工程、機械工程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學、鋼鐵冶金、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化學工藝、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5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現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科學研究實力雄厚,優勢突出,特別是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行業具有較為突出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近三年,學校主持和承擔了國家「86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356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獎60餘項,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為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稱號。
學校重視立足行業顯優勢,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後與武鋼、攀鋼、重鋼、漣鋼等20餘家大型企業和湖北省有關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並成立了「武鋼-武科大鋼鐵新技術研究院」,「韶鋼—武科大煉鐵技術研究所」,設立了「武鋼獎學金」、「漣鋼獎學金」、「首安獎學金」、「濮耐獎學金」等13項社會獎學金。學校還成立了董事會,第一屆董事會由33家企業組成。2008年10月董事會換屆,新一屆董事會由51家董事單位組成,董事單位分布在全國13個盛市、自治區的冶金、機械製造、醫療、建設、金融、科研設計、教育等12個行業,為進一步密切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推進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學校堅持教育創新,加強素質教育,倡導知行並重,注重個性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了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品牌專業9個,省級精品課程20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建立了完善的教學體系,教育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3.44%。學生在國際國內各類科技創新和技能競賽中,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200餘項,其中,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一等獎、「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等獎勵。學校「攀登者」機器人足球隊先後榮獲4次世界冠軍、8次全國冠軍;學校女籃在全國享有盛名,多次獲得全國大運會、CUBA和CUBS冠軍 ,培養了國家女籃隊長苗立傑為代表的多位國家級隊員。
百餘年來,武漢科技大學秉承「厚德博學,崇實去副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13萬餘人,他們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尤其是鋼鐵冶金行業的骨乾和棟梁。一大批傑出校友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學校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同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烏克蘭、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三十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作學校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邀請一大批外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百餘年的風雨與磨礪,百餘年的成就與輝煌,武漢科技大學始終與祖國的榮辱盛衰息息相關。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堅持走內涵發展、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立足冶金顯優勢,服務地方求發展,不斷增強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把學校建成為國內知名、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09年3月25日更新)
⑺ 急求武漢科技大學介紹,及新生群扣扣。。。。。
新生群去學校的論壇吧
介紹:
漢科技大學位於「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漢市,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屬重點大學。 學校辦學歷史溯源於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藝學堂,後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等工業學校、漢 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辦本 科教育。1995年,隸屬於原冶金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 1998年,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學校成為第一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劃轉院校。1999年更 名為武漢科技大學。學校幾經更名、幾度搬遷,但鋼鐵情緣一脈相承、崇實理念一以貫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優勢。
學校校園總面積180.39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03.94萬平方米,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3萬餘人。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 條件,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精湛、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624人,其中專任教師1577人;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比例為82.38% ,教授、副教授比例為50.87%。其中,有雙聘院士5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7人,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17人,全國高等學校 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2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26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人,享受國務院和 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61人。學校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館藏文獻277萬余冊;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覆蓋全校;教學設備精良,教學科研儀 器設備總值超過2億元;建有32個研究所、1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哲、藝等學科協調發展。 現設置有15個舉辦本科教育的學院(部),56個本科專業。在2009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全國高校學科排名中,冶金工程、 礦業工程2個一級學科再次躋身全國高校前10名,14個一級學科全國高校排名前50名。學校是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擁有冶金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和礦業工程等6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2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9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建有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 4個專業學位授予點, 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現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科學研究實力雄厚,優勢突出,特別是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行業具有較為突出的學科優勢和特色。 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近五年,學 校主持和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17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 )成果獎80餘項,連續四年獲得9項國家科技大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為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湖北省委 、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稱號,2009年榮獲「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狀」。
學校重視立足行業顯優勢,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後與武鋼、攀鋼、重鋼、漣鋼等20餘家大型企業和湖北省有關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並成立了「武鋼-武科大鋼鐵新技術研究院」,「韶鋼-武科大煉鐵技術研究所」,設立了「武鋼獎學金」、「漣鋼獎學金」、「首安獎學金」、「濮耐獎學金」等13項社會獎學金。學校還成立了董事會,第一屆董事會有33家企業,第二屆董事會由51家董事單位組成,董事單位分布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冶金、機械製造、醫療、建設、金融、科研設計、教育等12個行業,為進一步密切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推進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堅持教育創新,加強素質教育,倡導知行並重,注重個性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了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精品課程6門,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1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品牌專業11個,省級精品課程26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2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基地1個;獲得4項國家教學成果獎。建立了完善的教學體系,教育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近五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2%以上。學生在國際國內科技創新和技能競賽中,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一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國際煉鋼挑戰賽冠軍等獎勵;「攀登者」機器人足球隊先後榮獲8次世界冠軍、12次全國冠軍;學校女籃在全國享有盛名,多次獲得全國大運會、CUBA和CUBS冠軍,培養了國家女籃隊長苗立傑為代表的多位國家級隊員。
百餘年來,武漢科技大學秉承「厚德博學,崇實去浮」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13萬餘人,他們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尤其是鋼鐵冶金行業的骨乾和棟梁。一大批傑出校友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學校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同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烏克蘭、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三十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作學校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邀請一大批外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百餘年的風雨與磨礪,百餘年的成就與輝煌,武漢科技大學始終與祖國的榮辱盛衰息息相關。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堅持走內涵發展、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立足冶金顯優勢,服務地方求發展,不斷增強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把學校建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11年3月31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