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2015GDP投資消費出口佔多少

2015GDP投資消費出口佔多少

發布時間:2022-07-25 18:53:53

Ⅰ 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

我們預測2015年的全年GDP增速為7.2%,其中消費、投資與凈出口的貢獻率分別為3.4%、3.1%和0.7%。我們認為,盡管經濟再平衡仍在持續,但基本的增長推動因素在短期內不會發生顯著變化。積極的推動因素包括相對穩定的服務業增長,以及中國經常賬戶盈餘的增加。
我們認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阻力是房地產投資增速的持續下滑,以及製造業部分領域持續的產能過剩問題。關於按季增長的趨勢,我們預計,由於國內需求持續疲軟,2014年第4季度與2015年第1季度的GDP增速將分別保持在7.0%與6.3%的溫和水平,隨後由於政策寬松影響逐步顯現,將從第2季度開始復甦。2015年第2、3、4季度的GDP增長分別為7.1%、8.0%與7.3%。
我們預計中國經濟政策在2015年會面臨各種挑戰,而且不確定性很大。在財政政策方面,我們預計中央財政赤字將會增加,但緊縮地方債的政策會抵消這一財政擴張。地方債處理過渡期的豁免政策、以及社會資本參與是否能替代被削減的公共投資方面,仍存在不確定性。

Ⅱ 2015年中國GDP佔世界比重多少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16年4月12日發布了《世界經濟展望》,數據顯示2015年世界GDP總量為內77.3萬億美元,總人口為容73.16億,人均GDP為10138美元。


2、中國GDP為10.98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總量的15%,人口為13.74億,佔全球總人口的18.8%,人均GDP為7990美元,在全球191個經濟體中,中國人均GDP排名第76位,排名比2014年提高7位。

Ⅲ 中國2011GDP中 投資 消費 政府購買 凈出口 各佔比重多少

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471564億元,根據統計局發布的詳細數據,2011年,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4.2%,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8%,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1.6%。即消費為243327億元、資本為255587.7億元、凈出口-27350.7億元。

Ⅳ 三架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各佔GDP的百分比

2012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4%,凈出口-2.2%
希望能幫助您

Ⅳ 問一下美國GDP中 投資、出口、消費 各佔GDP的比重是多少

投資率和消費率是多少不清楚,但我知道賺的錢就是不夠花費的。

Ⅵ 2015年中國外貿出口額佔gdp多少

去年我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佔比繼續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46.6%。第三產業佔比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轉型升級已到了關鍵階段,值得關注。
第三產業繼續加快增長,比重不斷提升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812億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23871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25361億元,增長8.0%。增速分別快於一、二產業4.1和0.6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看,第三產業比重處於提升趨勢,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46.6%,比2013年提升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
1.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高於第二產業
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名義增長17.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4820億元,同比增長24.1%;第二產業投資89186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投資118764億元,增長19.5%,高於5.2個百分點。
2.批發零售業增長領先
從第三產業的構成看,批零貿易、交通運輸、餐飲等傳統第三產業增勢平穩,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第三產業中,上半年,批發零售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9.8%,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20.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6.8%,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1.3%;住宿餐飲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6.2%,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4.2%。
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遊等現代第三產業實現高速增長,大大提高了第三產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9.7%,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所佔比重為14.7%。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2.5%,所佔比重為13.9%。
3.成為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發展,陸續出台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節能、家政服務、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財稅、信貸、土地和價格等方面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重點從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第三產業占就業比重在2011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躍居第一,此後逐年增加,已成為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2013年全國就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31.4%,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佔30.1%,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佔38.5%。
4.第三產業吸收外資比重繼續提高
2014年中國利用外資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一直在擴大,而製造業的比重則趨於下降,這是利用外資的兩大趨勢。數據顯示,今年1-5月,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5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56.2%;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74億美元,同比下降16.5%,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35.6%。
由於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存在巨大商機,產業結構調整也給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更多機會,而且第三產業對外開放的領域會越來越廣、越來越多,這些因素使得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保持快速增長。統計顯示,1-5月累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8744家,同比增長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10.9億元人民幣(摺合489.1億美元),同比增長2.8%(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國內政治穩定、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產業領域加大開放、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吸引外資仍具有比較突出的綜合優勢。隨著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對外資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主要得益於國家扶持的政策效應,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發展,陸續出台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節能、家政服務、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財稅、信貸、土地和價格等方面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重點從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Ⅶ 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 統計局

統計局:從投資、消費、凈出口三大需求的貢獻率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的貢獻率是368,略有下降。凈出口貢獻率是負的78。從這個格局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繼續提升,這意味著需求結構也是在向好的發展方向。(2015-16年)

Ⅷ 我國的GDP分為哪些重要的部分

出口,消費,投資各佔1/3

透視中國GDP含金量:居民收入僅佔比40%(附圖表)
2010年03月09日 07:21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汪孝宗 王紅茹 胡雪琴 張璐晶

在全國「兩會」之前召開的2010年地方「兩會」上,各省(區、直轄市)2009年的「成績單」也陸續浮出水面。縱觀各地公布的數字,2009年我國又有1個省份——安徽加入「萬億GDP(國內生產總值)俱樂部」。各地經濟年報數字顯得格外「炫目」,大多數省份2009的GDP增速超出預期,萬億GDP成員增至14家。

近年來,中國的GDP先後超越數個G7國家,直逼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美國。眼瞧著GDP翻著跟頭往上漲,國內不少經濟界人士不禁感喟稱「讓人歡喜,讓人憂」。在華麗數字的背後,這些GDP的「含金量」到底如何呢?

GDP三分之二為投資拉動

受金融危機影響,西方發達國家出現衰退,對外需求驟減,嚴重影響到以外向經濟為主導的中國經濟增速。隨著中央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出台,去年以來,全國各地的投資熱浪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

早在去年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稱,2009年上半年,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7.6%,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3.4%,僅拉動GDP增長3.8個百分點。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0.1%。不僅增速較上年加快4.6個百分點,占當年GDP的比重也上升至67%,意味著僅僅投資就占據了GDP的三分之二。

據了解,受巨額投資的驅動,鋼鐵、水泥、紡織等行業產能出現了嚴重過剩,使資金和能源造成極大浪費。加上宏觀調控政策存在著「時滯」,投資過熱問題沒能及時抑制。中國經濟依然面臨「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局面。

事實上,GDP所能見證的,只是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而要從全局角度來判斷經濟增長的素質,離不開對質量和效益的關注。

有關專家認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又一次暴露了中國經濟在結構和布局上的「軟肋」。在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出口、內需「三駕馬車」中,存在內需疲軟和過度倚重投資的問題;在三個產業梯次中,存在第三產業比重長期過低的問題;對於能源和資源的過度依賴和消耗,亦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中的明顯弊病。

如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讓經濟增長速度與所付出的資金、能源、環境代價保持在一個科學而合理的范圍內,使中國的經濟發展步入更加良性和健康的軌道,依然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長期考驗。

GDP里應有哪些「含金量」

「依據『科學發展觀』,我們不僅要追求GDP增長,更要提高人民的實際福利水平,增加社會財富,努力提高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環境綜合指標等,讓社會財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學部委員程恩富認為,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要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經濟增長的成就也要靠民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來驗證。

程恩富的觀點,隱含著一個目前炙手可熱的新詞彙——GDP含金量。

對於GDP的含金量,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表示:單位GDP犧牲的環境越小,對生態的沖擊越小,GDP含金量越高。現在的GDP在統計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資源的消耗並沒有考慮進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GDP的含金量。

楊開忠強調,GDP的大小跟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越大,其含金量越高。這種方法是用「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各省GDP的含金量。

據了解,目前我國GDP的統計主要採用的是生產法和支出法。所謂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的工業增加值、農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加起來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2009年GDP是按生產法計算出來的。所謂支出法,是由消費(包括私人消費和政府消費),投資(房地產和非房地產投資的固定資產投資,庫存調整等),以及凈出口(順差)三大部分組成。但是支出法得出GDP數字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以前中國的支出法大概要兩年以後,現在中國的支出法是一年以後就可以得到GDP數字。

就支出法而言,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GDP的增長比人民的生活水平增長得快。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認為,主要問題在於我們GDP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包括投入和產出的效果不太好。

「因為很多地方政府的目標只是想靠投資拉動GDP增長,投資需要佔用大量的資源,而增長方式又不合理,其結果是很多的投資才能生產出比較少的產值。同時,這種投資大部分投向對居民收入提高沒有直接效果的大項目上,雖帶來了巨大的GDP增長,但減少了資源可利用性,居民收入也沒有太大提高。」袁鋼明解釋說。

袁鋼明認為,「跟GDP含金量直接相關的指標就是居民收入。」而到底居民收入佔GDP的多少才算合理?

「目前,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居民收入佔GDP的60%,剩下的非居民收入應該佔GDP的40%;但是中國剛好是倒過來的,中國居民收入佔GDP的40%,剩下的60%是非居民收入。比較合理的結構,應該是居民收入佔GDP的60%。」袁鋼明介紹說。

此外,還有專家認為,就業乃民生之本,在關注GDP增長之外,更需要採取發展第三產業、培育就業增長點等促進就業的措施,實現就業率與GDP的同步增長。

上海GDP含金量最高

那麼,我們怎樣能計算出GDP的含金量呢?

楊開忠提供了對應的計算公式:先計算出「人均GDP」,即用「當地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後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當於人均GDP的含金量。

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並沒有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關指標。這些指標又將如何計算出呢?統計學專家說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是近似值,具體的計算方法是:(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

根據楊開忠提供的計算公式,《中國經濟周刊》計算得出了全國各省區市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GDP「含金量」,並按照先後順序予以排列(如下圖所示)。對此,有關專家認為,這大致可以看作是人均GDP的含金量,或是居民收入的幸福指數。

通過該表格顯示,GDP含金量排名依次為:

上海、北京、海南、黑龍江、浙江、安徽、江西、西藏、廣東、重慶、貴州、廣西、雲南、湖南、吉林、福建、湖北、四川、山西、甘肅、遼寧、天津、寧夏、江蘇、陝西、青海、河北、河南、山東、新疆、內蒙古

排名靠前的東部省份居多,排名靠後大都是中西部省份,與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基本吻合。在這里,人均GDP是分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是分子,也就是說,人均GDP高的反而不一定好,還取決於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的高低。

數據還顯示:GDP高的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並不靠前,很多還很靠後。2009年,GDP總量前5名的省份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其對應GDP含金量排名則為:第8位、第23位、第28位、第5位、第27位。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海南省的GDP總量排28位,其GDP含金量則為第3位。

用居民收入衡量GDP含金量的高低,這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主任龔六堂的觀點「不謀而合」。龔六堂認為,「GDP含金量應強調收入指標,這個收入不僅包含財政收入,更要包含居民收入。在經濟增長中,更要強調居民收入的增長,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龔六堂列舉案例指出,1995年—2007年期間,我國GDP平均增長9.6%,而城鎮居民收入平均增長8.8%,農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長5.5%;美國經濟在1995年—2008年GDP平均增長2.9%,居民收入平均增長5.4%。因此,雖然美國經濟增長遠低於我國GDP的增長,但是人均收入的增長是GDP增長的兩倍左右。

再如鄂爾多斯和香港。鄂爾多斯在2008年的人均GDP是10萬元,而香港是20.9萬元,在2008年GDP的增長率分別是22.9%和3.9%。可以想像,不用5年鄂爾多斯的人均GDP會超過香港。但是我們比較這兩個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鄂爾多斯是1.9萬元,而香港是18萬元。這正是為什麼居民雖感覺到GDP增長,卻沒有帶來相應幸福感的原因。

爭議GDP

實際上,GDP反映的僅是經濟增長的『數量』,而不是經濟增長的『質量』。比如一個企業生產了一些偽劣產品,這些偽劣產品又在市場上出售,這個是要算GDP的。一個建築公司建造了一座大橋,過幾年這座大橋坍塌了,那重修這座橋仍然要算GDP,因為它已經生產出來了。

如果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一起事故,它會創造GDP。如果把橋欄撞壞了,就得維修,維修時就要用到一些建築材料,這就拉動了建築材料的生產,這樣又創造GDP。如果有人員受傷,受傷人員送到醫院,醫院給他提供醫療服務,醫療服務就是創造GDP的。

「從社會角度看,GDP將好的、壞的產出一視同仁的算在經濟指標之中。例如,教育、服務青少年、老年人的勞務所得,與製造武器、香煙等具有同樣的價值。尤其是它把有損國民福利的『非法生產』(例如性服務、毒品生產與交易等)隱性地內含於社會財富之中。」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副教授曹立村認為。

曹立村指出,GDP只反映經濟增長的「流量」,不反映經濟增長的「存量」。因而,容易產生犧牲存量,追逐增量的愚蠢行為,出現災害、事故等損失有利於經濟增長的荒誕怪論。

「在現實經濟中,堅持唯GDP論,把GDP作為衡量政績的標桿。然而,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追求GDP的高企,必然使人們飽嘗有增長無發展甚至增長與發展負相關的惡果,造成GDP與人們生活水平的嚴重背離。」程恩富代表強調。

據介紹,目前國內對GDP批評最多的集中在兩方面,第一,GDP生產過程要大量的消耗資源,所以人家提出來,創造GDP過程消耗了這么多資源,應該把資源的損失從GDP里扣掉。第二,創造GDP的過程對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希望在GDP中把環境的損失從GDP里扣掉。

同時,以GDP作為代表的SNA(國民賬戶核算體系)總量指標只測算市場經濟活動的直接成果,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各種各樣發生在家庭內部的經濟活動以及自我服務性的活動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由於沒有通過市場進行而無法統計在GDP中;各種各樣以逃稅漏稅為目的、產品合法的非正規性生產價值在GDP中也無法加以反映,盡管它們實際能夠增加社會成員的福利所得。

因而,程恩富代表認為:「科學發展的經濟價值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建立科學的國民經濟核算指標,以引領經濟的科學發展,現行的GDP難以擔此重任,因為GDP存在嚴重的福利缺失。」

據介紹,當前各地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熱衷於追求GDP的快速增長,仍然使中國的經濟發展無法完全擺脫一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拼資源、拼人力」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還沒有完全轉變到依靠科技自主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軌道上來。

同時,由於上級對下級的考核缺乏科學、有效、全面的指標,GDP增長率成了衡量各級政府官員業績的主要指標。此外,由於改革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和制約制度,致使一些地方政府以犧牲環境和民生利益一味追求GDP增長。

程恩富代表認為,這些都為GDP增速「造假」製造了動力,他建議應把GDP指標從地方考核指標中「刪除」。

事實上,GDP「詬病」並非GDP指標本身,而是某些地方政府對GDP的「頂禮膜拜」。

有專家指出,某些地方官員將GDP指標看成是陞官發財的籌碼,為了取得可觀的GDP指標,便不顧及民生與環境,不顧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

因為GDP指標在地方官員的評價標准中占據了首要的位置,人們才學會在評價指標的指揮棒下,如何通過看得見的GDP指標去表現自己的功績與成績。雖然認識到GDP統計並不全面,應取消「GDP崇拜」而非GDP指標。

以2006年為例,全國GDP增速11.8%,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7個地區的GDP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值,僅有三個省、區低於平均增速,另有一個與平均增速持平。在2007年,全國GDP增速12.2%,多達29個省市區的GDP增速高於全國增速,只有一個黑龍江省,以12%的水平「墊底」。

而2008年,全國GDP增速開始公布為9%,後調整為9.6%。全國31個省、市、區的最初數據沒有一個低於全國增速的。即使以後來調整的全國增速9.6%為依據比較,也僅有一個四川省略低於全國增速。

金融危機肆虐的2009年,全國29個省市區中,除山西外,其餘28個省市區的GDP增速都高於8%,都「順利」完成了「保八」任務,其中26個省市區的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對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也不應該僅僅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核。我們應該構建GDP指標、效益指標、公平指標、環境指標以及幸福指標等一系列指標來綜合衡量,而不是簡單地以此代彼,這樣勢必會造成新的問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建議。

曹和平認為,各省GDP排名應該有個加權矯正系列指數,使其指數能夠首先反映區域經濟的存量規模,作為基礎參數排名。但是,在增量速度上,應該加上速度調整系數。在速度調整系數中,應該區分短期調整系數和長期調整系數。比如,環境保護、水和其它資源系統的可持續與否。

據了解,目前,中國GDP核算採取分級核算體制,存在地區GDP核算易受地方干預等弊端,地方GDP之和常常大於全國核算數據。對此,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將抓緊提出國家統一核算地區GDP方案。

SNA體系

它是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依據,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認為創造的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活動的。

Ⅸ 中國2015年的gdp總量是多少

2015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2015年GDP增速為25年新低。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0%,二季度增長7.0%,三季度增長6.9%,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78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341567億元,增長8.3%。

國家統計局局長認為,2015年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發展態勢。

(9)2015GDP投資消費出口佔多少擴展閱讀:

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51590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0%,實際增速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931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6%。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縮小0.02。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

Ⅹ 投資、出口、消費佔GDP的比例是多少

GDP是一個國家生產的最終商品的總價值。這里,國家的概念是在地域的意義上理解的,故被稱為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主要由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兩種方法核算。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這個是指不包含政府采購和稅收因素在內,以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核算GDP的支出方法是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有經濟單位用於最終產品和勞務的支出加總起來用以測算的方法。如果Q1,Q2,…Qn分別表示一個國家在特定的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而P1,P2,…Pn分別表示它們相應的價格,那麼所有這些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即從支出主體的角度來看,支出方法測算的GDP主要包括家庭、廠商的支出。家庭部門的支出包括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以及其他的支出,其中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購買非耐用消費品以及勞務支出。廠商部門的支出包括用於機器設備、廠房、民用住房和存貨方面的支出。以C表示總消費,I表示總投資,外國人購買本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應該計入本國的生產,而本國購買外國生產的產品應予以扣除。以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則不包含政府因素,以支出方法測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可以表示為:GDP=C+I+(X-M)即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廠商過去生產但沒賣出去的存貨,是算在當時的廠商投資中的,所以在過去已經計算進當年GDP,現在就不再記入.匯金寶為你解答,希望對你有用,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2015GDP投資消費出口佔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募基金與銀行 瀏覽:118
融資部喝酒 瀏覽:19
上百元的股票 瀏覽:228
非債務融資工具 瀏覽:637
股票真破位 瀏覽:195
連續多日資金凈流入選股公式 瀏覽:269
股指投資者 瀏覽:417
股票沒有機構投資者 瀏覽:240
2019年6月10日人民幣匯率查詢 瀏覽:662
期貨公司能看到賬戶余額嗎 瀏覽:695
外匯匯到個人帳戶收款 瀏覽:820
金沙理財圖片 瀏覽:751
幾百塊投資外匯黃金 瀏覽:324
固定資產貸款貸利率高 瀏覽:902
簡述外匯期權 瀏覽:658
大連港股票歷史最高價 瀏覽:606
股指期貨個價位是什麼意思 瀏覽:795
實盤期貨套利 瀏覽:291
華安基金查詢001071 瀏覽:391
理財心得分享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