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工商大學好嗎就要高考了
本人在北京,個人認為學校還是很好的。
首先,眾所周知北工商硬體設施在北京全部高校里首屈一指,連北大清華人大也比不了。硬體設施能很好的為教學服務。
其次,很多人覺得北工商不行是把他作為綜合大學定性的。但學校只能說算是個准綜合類高校,處於由財經類向綜合類過度的階段。
學校偏文,理工類專業拖後腿所以學校綜合實力不強,財經類專業,會計專業及食品類專業在全國還是出類拔萃的。比如就有北工商會計學全國前五,經濟類全國前三十的說法。要知道全國開設財經類專業的大學怎麼說也有好幾百。
值得一提的是北工商的期貨專業,很強的。因為本人工作與此有關,所以還有點發言權。至少搞期貨的圈子內誰要不知道北工商就不用混了。北工商的胡俞越是這方面的泰斗。
另外北工商是1999年合並後的學校,合並才十幾年,正是度過磨合期高歌猛進的時候。所以很多教育學界的專家認為北工商在未來幾年很有發展潛力。
當然,如果同學你分數很高夠得著人大,外經貿,央財這一類學校也沒必要來北工商。
另外樓上的說法個人不認同。北方工大,北京信息科技和北工商還是差一個檔次的。
B. 哪的MBA就業好農大期貨、北工商還是中財不能只看知名度呦!
單說期貨,那必須是北京工商大學。
本人就干這行的,童宛生,胡俞越那麼有名。北工商在期貨和衍生品市場誰不知道?期貨農大都比央財強,央財就經濟學還好吧。
個人給個排名(僅參考):北京工商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財經
C. 北京工商大學 的 經濟學專業 和 物資學院 的經濟學專業 哪個更好更有優勢。
看看北京工商大學的證券實力就知道了,北京物資學院能和北工商比?這是經濟觀察報的文章,北工商是期貨圈子的十大院校,期貨大鱷家族。
從1990年開始起步的中國期貨市場,經歷了試點、整頓、規范發展、迅速擴張等階段,如今已經迎來它的第20個年頭。
與之共同萌生和成長壯大的是期貨行業人才,而這個人才體系與資本市場的其他體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的主體是一個「家族」式的樹形結構般的網路,諸多相關公司股多期貨公司高管、央企衍生品專家、交易所監管機構「智庫」……形成期貨業關鍵節點的繁茂枝葉,其匯聚根植的則是北京工商大學(下稱「北工商」)這片肥沃的土壤。
著名經濟學家童宛生及其弟子常清和胡俞越在北工商共同創建了我國最大的期貨人才培育基地,主導了中國衍生品人才的本土培養格局。北工商輸送的人才及研究成為推動期貨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不斷壯大的期貨業也為北工商的畢業生提供就業及成長平台,從業校友還會將資源和疑問帶回來。如此的良性循環,令這個圈子保持著新鮮和熱度。
衍生品生力軍
中國的期貨業私下規模最大的聚會,常常和北京工商大學扯上關系。
百人以上規模的聚會一年兩次,從期貨公司高管到央企衍生品專家、交易所監管機構智囊團,期貨業大腕濟濟一堂,而將這些人凝聚到一起的只有一點:他們都曾在北京工商大學證券和期貨研究院(下稱「研究院」)「拜師學藝」。
院長胡俞越就是這些聚會的召集人。「6月份聚了一次,來了80多人,教師節又有40多人的聚會。每年上百人規模的聚會至少有兩次。」胡俞越說。
北京是校友們最常聚集的地方,都在期貨行業浸淫的校友們之間見面更加頻繁。「每月都有聚會,大的上百人,小的二三十人,大家回到學校來見老師、見同學,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就是個圈子。」研究院高揚副教授說。
在胡俞越的觀念里,同學是一個外圍不斷擴張、流動的團隊,經常的聚會讓這個流動的團隊縱向鏈接起來。 「中糧期貨公司總經理黃輝,所有同學都認識他,雖然他並不一定認識其他人,但同學們都親切地叫他師兄。黃輝經常會把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帶回來和學弟學妹們一起討論。」
剛剛當選為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的黃輝,是北京工商大學期貨市場方向的第一批畢業生。如今,他的師弟師妹也成為各大期貨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例如金鵬期貨副總經理喻猛國、宏源期貨總助叢小虎、經易期貨總助邱菡儀、經易期貨公司營業部總經理李宏濤、南華期貨公司營業部總經理池洪濤……
胡俞越介紹,研究院的畢業生幾乎都駐守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金融重鎮。在校生也因學校在業內的人脈資源而紛紛進入大型期貨公司、央企和外企的期貨部以及交易所、期貨業協會等機構。
「80後的學生,目前已經有不少成為了營業部總經理。」胡俞越說。
因為研究院在教學中講求「貼近市場、貼近行業、貼近前沿」,並成立了期貨實驗室讓學生熟悉期貨操盤等務實內容,許多學生都將投資作為志向所在。
「學生們似乎對投資熱情很大,喜歡一些能做期貨交易的地方。」胡俞越介紹,畢業生的另一個重要流向,就是進入央企做衍生品交易。
中航、中糧、中紡、五礦……研究院的校友們駐守重地,每天操作著幾十億的資金在國外衍生品市場上進進出出,設計套保方案。93級的朱璋,中糧集團嘉海國際貿易公司副總經理;01級的裴勇,中紡集團糧油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俞越隨口就羅列出十餘個在央企從事衍生品交易的學生。
此外,證監會期貨部相關領導稱研究院為監管部門的 「智庫」。這個「智庫」的種種課題對中國期貨市場上層建築的布局和規則建立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中期協每年給我們兩個以上的課題,而證監會期貨部的調研、教材等也有很多交由研究院進行。」胡俞越表示。
「碩士後流動站」
校友圈子聚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從業校友把在工作當中遇到的問題帶回學校來解決。中國的期貨市場尚處在「青春期」摸索階段,發展迅猛但也經常冒出一些新鮮問題,研究院校友們基本和中國期貨市場同步成長,於是也經常帶著新的課題來到聚會上。
校友徐欣23歲畢業後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所工作,24歲就開始獨立承擔課題,因為年輕還沒有助手,徐欣就經常帶課題回到母校,尋找 「群眾智慧」,在圈子的共同努力下,他的課題受到多方肯定。
這種模式漸漸固定下來,校友們打趣說,研究院有一個「碩士後流動站」,三五成群的聚會正是這個非官方「流動站」的載體。
在外做投資、做管理的校友們,經常還會在胡俞越的邀請下回到學校講課,「一般都安排在晚上,但是來聽的人很多,因為全是最貼近市場、最貼近行業的信息。」
在央企、外企做衍生品交易的校友,帶來很多計量經濟學的話題,不少學生對建模、程序化交易和結構性的產品產生了巨大興趣。
「學生們開始向國外交易衍生品的高級人才方向發展,這一特徵越來越明顯,隊伍也越來越龐大。」胡俞越稱。校友鄭強在中谷等機構多年從事外盤投資,後來還出了一本叫做《操盤芝加哥》的書,銷售得非常好。
溯源
北工商圈子之所以能成為期貨行業的中流砥柱,與學校的教育是直接相關的,這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這個衍生品家族的家族長——童宛生。
「國內最重要的兩個衍生品人才基地就是北京工商大學和農大,而兩個基地的領頭人都是童宛生老師的弟子。」一家大型期貨公司高管稱。
常清為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學科帶頭人。
認識童宛生的人都說,她是一個感覺極為敏銳的人,對時代的脈搏抓得非常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定價系統開始失靈。期貨市場擁有的定價功能引起了北京商學院研究「價格學」的童宛生的注意,她轉舵駛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1988年5月,國務院決定進行期貨市場試點;1990年10月,我國第一家商品期貨市場——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誕生。中國自此開始擁有衍生品,向現代金融市場邁進了一大步。也正是這個時候,童宛生剛剛收下第一批研究期貨市場的學生,其中就包括常清、胡俞越、黃輝……
童宛生的學生,一部分留下來繼續從事期貨市場理論研究,其中常清、胡俞越和童宛生攜手創辦了我國首個也是我國最大的期貨人才培育基地;另一部分則走了出去,成為期貨市場最早一批有著科班背景的實業家。
對於期貨這一創新的學科,學校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解決師資難題:首先是和經濟學院、會計學院研究金融、資本市場等方面的知名專家通力合作,將期貨研究放到更大的藍圖之內;其次是將圈子打開,90年代,杜岩、陶
D. 我想考期貨方面的研究生,請問是北京工商大學的好還是中國農業大學的好能詳細說說嗎
農業大學千萬不要去。。。
E. 我想參加2012年的MBA考試,中國農業大學的期貨和衍生產品方向以及北京工商大學的金融方向,不知道哪個好
搞期貨和衍生品方向無疑是北京工商大學啊,農大根本不行,央財也比不了。你找個圈子裡的人問問就知道,期貨界誰不知道北工商。校內的胡俞越就是業內的泰斗。而北工商搞期貨研究的團隊在業內很有影響力。
F. 就讀在職MBA(工商管理)專業有哪些收獲
從1997年我國開始組織工商管理碩士(MBA)研究生入學全國聯考,每年進行兩次。隨著近些年MBA報考熱度與日俱增,弄的在職人士們也心生萌動。那麼到底讀MBA有哪些收獲呢?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的老師為你解讀。 收獲一:國內重點大學研究生結業業證書加碩士學位證書。也有雙證的MBA(研究生畢業業證書加碩士學位證書),助您完成國內重點大學正規統招生夢想。還有進入國際頂級名校機會(如劍橋、哈佛等)—很多學校跟國際頂級名校合作交換生項目--部分時間在本校學學習部分時間在國外名校學習(畢業時頒發兩所學校的畢業證書)。 收獲二:工商管理在職研究生的相關老師介紹,人脈就是生產力-MBA是目前國內乃至世界最具價值、最有效率的人脈平台。 收獲三:案例式教學-在這里可以學到最具實用價值的最前沿的拿來即可使用的企業管理知識。 收獲四:有效提高綜合素質、文化素養 、企業管理知識及專業技能如財務管理 營銷管理等。 收獲五:工商管理碩士MBA主要專業方向—財務、營銷、人力資源、企業戰略、金融-投融資-並購等。各個學校還會結合自己的優勢開辦特別方向,如中國傳媒的文化傳播管理、北師大的企業管理咨詢、北工商期貨投資、中國政法的特色是法商結合等。 選擇MBA學位,就意味著你將職業目標定位於中高層管理人才或自行創業。如果你的個性偏穩或在某一領域有特殊興趣或經驗。專業管理碩士或專攻方向管理碩士會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