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投資者在30年內

投資者在30年內

發布時間:2022-06-20 11:13:03

❶ 截至目前30年內的金融危機都有哪些能詳細介紹一下。

2013年算不上經融危機,下面介紹歷史上有名的幾次金融危機: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3、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4、1907年銀行危機
美國1901年的5月,發生了交易所危機,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在跌落,到了5月9日,一次暴跌開始了。在一次交易中,北方太平洋股票就下跌了400點。這次下跌引起了大規模的恐慌。到了1903年,美國才開始了全面的經濟危機。鐵礦石開采量下降了 22.5%,生鐵產量下降了8.4%,鋼產量下降了7.3%,失業率高達10.1%。
1907年3月,美國爆發了交易所危機;1907至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超過了300個,共負債3.56億美元,還有2.74萬家工商企業登記破產,共負債4.2億美元。隨著恐慌的加深,儲戶一窩蜂地擁到全市各家銀行提款。還有一些儲戶因為疲憊不堪便僱人給他們排隊(後來成為華爾街名人的高盛公司的悉尼·溫伯格,當時排一天隊賺10美元)。1907年的危機中,美國工業生產下降的百分比要高於在此以前的任何一次危機,失業人數最多時估計為500-600萬,這是以前各次危機中未曾 有過的。
危機波及世界許多國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傾銷商品。這樣一系列危機加劇了英德、法德之間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危機中孕育。
5、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
繁榮與樂觀似乎是戛然而止,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價格突然從高峰暴跌,正式拉開了大危機的序幕。
那些平時被認為可靠的大公司股票價格一路向下翻著跟斗,29日股票慘跌到一個新低,一天之內被拋售1638萬股,損失比協約國所欠美國的戰債還大5倍。農業資本家為維持高價,確保利潤,除縮小耕地面積、實行減產外,還把大量農產品、畜產品加以銷毀。美國將1000多英畝的棉花毀在田間,將大量小麥當燃料燒,將所存牛奶傾入密西西比河中。加拿大讓小麥爛在田裡,阿根廷將豬肉壞在倉庫中,巴西將咖啡投入爐中做燃料。這就是此後3年目睹之種種怪現狀。這次大危機不僅在經濟上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帶來了極慘重的政治後果---法西斯主義在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6、戰後第一次危機
1948年8月開始至1949年10月結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的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危機期間,美國工業生產指數下降了10.1%,失業率達到7.9%,道· 瓊斯工業股票的平均價格下降了13.3%。這次危機是由戰爭時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暫時縮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機導致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台。
7、七十年代「石油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8、八十年代債務危機
70年代,拉美國家的債務迅速膨脹,到了1981年,危機從墨西哥開始。其到期的公共債務本息達到268.3億美元,墨西哥無力支付本息,要求國外銀行准許延期支付,但是遭到拒絕。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無限期關閉兌匯市場,暫停償付外債等措施,從此爆發了債務危機。
9、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倫敦股票市場下跌249點,損失達11%,約為500億英鎊。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場下跌9.7%,東京股票市場下跌14.9%。
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盪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致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國連續5次提高利率,投資股票的利潤相對較低,導致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持有人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匯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
10、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泰國中央銀行在無奈之下,宣布放棄實施14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體制,改由市場浮動決定匯率。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隨即大幅下跌,而由泰銖貶值為序幕的金融風暴迅速席捲東南亞各國,並觸發了韓國的金融危機。日本、香港等金融市場和全球股市激烈動盪,中國經濟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從表面上看,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國際金融投機商的興風作浪。實際上,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則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性失調;金融調控不力;經常項目赤字過高;過分依賴外國游動資本等眾多原因。
亞洲金融危機持續兩年多,是戰後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金融危機。它使一些國家經濟一度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放慢,1998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將只達1997年的將近一半。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的區域性通貨緊縮,以及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解除。時至今日,雖然一些國家的經濟開始步出低谷。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復甦之路仍將是曲折的。
11、2008年的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全球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❷ 一名35歲投資者,計劃退休年齡53歲,則其投資期限為多久

退休之後依然可以投資,可以堅持投資到70歲至80歲。這樣一來35歲投資者的投資期限可達30年至40年。

❸ 美國房價創30年最大漲幅,資深投資者發泡沫警告,經濟危機是否來了

作為一個房地產行業的從業人員,對於全球的房地產行業也是比較關注的,雖然對於其他國家的房產情況並不是非常的了解,但是這一次美國的房價創新高,可以說引起了很多行業從事者的高度關注。畢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的金融代表了世界的一個資金發展走向,那麼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美國的房價創新高對於投資者會發出哪樣的警告?

第三,如何看待這樣的上漲情況?

其實像這樣的上漲情況,對於我們個人的資產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畢竟資產的貶值。只要你的個人資產越少,那麼所受到的沖擊也是越小的,因此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如好好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薪資水平。

❹  投資環境分析3

1.社會經濟發展與政局穩定狀況

在傳統上,秘魯是一個以農、礦為經濟基礎的國家。其經濟水平在拉美國家居中等地位。秘魯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12大礦產國之一。石油自給有餘。毒品、美元對秘魯經濟有著重要影響。藤森總統執政以後,積極推行經濟穩定計劃,全面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控制了惡性通貨膨脹,實現了重返金融體系的目的。但目前經濟仍然困難,資金短缺,投資乏力,這些問題一時難以解決。

1995年秘魯總統大選,藤森獲得64%的選票當選。藤森上台後,傳統政客盤踞的議會和腐敗成風的司法機構嚴重阻撓其改革方案的實施。針對這種情況,他採取了果斷措施,下令解散議會,改組政法部門和整頓國家權力機構並成立一院制立憲議會,通過了新憲法。藤森在第一任期內,取得了兩大政績:抑制了通貨膨脹,復興了秘魯經濟;平息國內暴力、打擊恐怖主義,實現社會穩定。政府得到全國上下一致擁護,社會和政局穩定,是外商外資進入秘魯的有利條件。2000年11月,藤森因政府中高官親信腐敗丑聞而遭國會罷免總統職務,藤森也滯留日本,但預計社會和政局穩定將會繼續。

2.與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

1971年11月2日中秘兩國建交。建交後兩國關系發展順利。兩國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正常進行。同年11月,秘魯動力和礦業部長訪華,兩國簽訂經濟技術合作協議;1972年8月又簽訂貿易協定。在藤森第一屆總統任期內,兩國政府高級官員來往密切。1990年以來,我國先後有錢其琛副總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地礦部部長朱訓、國家科委副主任朱麗蘭、廣東省副省長盧瑞華、中聯部副部長朱善卿等訪問秘魯。1991年以來,秘魯總統藤森、空軍司令貝拉爾德、第一副總統兼參議長聖羅曼和國防部長托雷斯等先後訪問了中國。

中秘兩國經貿發展良好。兩國成立了政府間的「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並於1992年4月在秘魯利馬召開了中秘經貿混合委員會第1次會議。1992年11月,首都鋼鐵公司參加了秘魯鐵礦公司的拍賣招標,以1.2億美元中標,但近年來經營狀況一直欠佳,其中尤以勞資關系難以處理。

3.鼓勵外商投資政策

秘魯實行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吸引外資是秘魯現政府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秘魯政府首先制訂了外資投資法。秘魯外國投資和技術委員會批准了《外國投資、技術轉讓以及專利和商標許可實施細則》,並立即生效,其中對外國投資的規定主要內容如下:①可以用無形財產進行投資。②除非有特別法律明確作出限制,否則對外國投資的數額、其在公司資本構成中的比例、經營范圍不作限制。③由秘魯的法人或自然人所擁有的股票可以不受限制,不需要事先經過外國投資和技術委員會批准而自由轉讓給外國投資者。但轉讓後應當登記。④取消了限制將股息和利潤匯出秘魯的,不需要求匯出時必須事先經外國投資和技術委員會同意。⑤不再要求投資必須事先得到批准,但投資後仍須進行登記。⑥給予外國投資者以本國公司同等的權利,並向外國資本開放所有經濟領域。⑦外國投資者無需經任何政府部門批准即可將全部資本和紅利匯往國外,紅利匯出時按10%稅率納稅,專利使用費稅率為28%。

秘魯的外國投資法規是拉美國家中最自由寬松的法規之一,它突破了安第斯集團第291號決議的范圍,不僅承認外國直接投資,而且認可間接投資。

為了鼓勵外商投資,秘魯正在進行幾項改革:①外貿機構改革。為了突出外貿在秘魯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政府對外貿機構進行了調整,停止了外貿協會的業務活動,其職能轉移到工商旅遊一體化部(簡稱工業部)。這種調整是為了強化政府外貿機構的職能,目的在於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作風,減少中間環節,以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②放寬對外國投資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吸收外資。例如,從原先嚴格限制外國在國內開設銀行,或投資某些行業(如石油、電腦等),現在已取消限制,對外資利潤匯出的限制,現在也基本取消。③取消外匯管制,實行自由兌換,匯率自由浮動。這一措施減少了人們的顧慮,促進了資金的迴流。④實行自由市場經濟,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具體措施有放開物價、取消補貼,對國營企業實行私有化,減輕國家負擔,實行平等競爭等等。

秘魯在礦業部門實行的私有化,自1992年5月26日到1994年1月25日,共以市場價格拍賣了7家大型礦業公司(其中秘魯鋼鐵公司為我國首鋼公司收購)。現在,外國公司可以直接購買現營礦山(包括設施在內),可以通過參股參與新項目。秘魯最近私有化的國營礦業公司主要包括:Condestable(銅,1992),Hierro Peru(鐵礦,1992),Cerro Verde(銅,1993),Yintaya(銅,1994),Centromin(鉛鋅,1995)等。迄今為止Minero Peru公司銷售股票收入已超過10億美元。

秘魯的礦產儲量只有5%得以證實,政府下決心徹底修改與礦業有關的法律以改善礦業投資環境,並於1992年頒布了新的礦業法。1996年5月頒布新的礦業地籍管理條例。秘魯政府頒布的新法律被認為是南美洲最令人鼓舞的法律,它保證能較快地獲得礦權。只要礦權的持有人按規定每公頃土地每年繳納1到4美元的租費(稱為礦權特許權費),這種權利就是永久性的,不得撤銷。明確了礦權是一種可轉讓的財產權。礦權人有廣泛自由安排投資的數額和時間,對是否投產可自主作出決定。同時,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經營其產品不受限制,可自由處理銷售過程中所得到的任何外國貨幣。只對經營活動中所獲利潤的分配征稅。應支付的稅率加在一起不超過可分配收入的37%。當投資不少200萬美元時,稅收、匯兌和各商業條款保證10年不變,而投資不少於2000萬美元時,則15年不變。

限制投資的產業

對於外商申請石油、天然氣等礦產勘探開發活動,法律則允許用特許的方式進行投資,期限為20年。但是,禁止外商向距離國境50公里以內的礦山、土地、森林、水域、石油和能源投資。

關於投資比例

秘魯對企業中內、外資比例有明確規定。其規定主要表現在提高內資比例和限制外資投資比例兩個方面。法律規定,外資企業如要享受安第斯共同市場自由化計劃所規定優惠,就必須在15年內逐步把外資企業轉換為內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就是說要逐步提高內資的投資比例。法律還規定,新舉辦的企業內資必須逐步做到超過50%的比例。已營業的老企業的內資比例3年後須達到15%以上,5年後為30%,10年後為45%,15年後達到51%。但是,上述規定不適用於基礎工業和金融、運輸、通訊企業以及出口率達到80%以上的企業和旅遊企業。

外商向商業銀行投資,其投資比例允許最高為1/3。

另外,根據1988年10月22日《第193-88-EF總統令》規定,外債可轉化為股份。適用對象為中長期公債以及短期運行資本。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擴大新項目和現有出口項目。

當地資金的籌集

秘魯不允許外資企業在國內籌措長期資金,但可以籌措短期資金以及不超過3年的中期資金。

匯款和再投資

秘魯法律對這方面的規定,是根據不同情況制定的。

對利潤和紅利匯款的規定。

法律規定,外國投資者1年匯往本國的利潤和紅利的金額,限於其向外國投資委員會注冊資本的20%。

對使用國產原材料之外資企業匯款的規定。

法律規定,使用國產原材料、且對當地的經濟開發有貢獻的外資企業,可根據出口比例,增加匯款金額,並可超過20%的限度,關於增加匯款的條件及可增加匯款數額的規定有三:①根據出口的增長情況,決定匯款的增長率。法律規定,出口企業的出口率每增加10%,匯款率則可提高1%,最高可提高到7%。②根據外資企業使用國產原材料的比例,決定匯款增長率。如使用國產原材料的比例為50%~65%的,匯款率可提高1%;如果為65%~80%,匯款率可提高3%;超過80%的,可提高5%。③根據地區開發情況決定匯款增長率。秘魯根據各地區開發情況,將全國分成6種類型,且按地區類型決定匯款率。目前,從利馬-卡亞俄地區到貧窮地區的匯款增長率分別為0~0.8%。

對基礎產業匯款的規定。

為了鼓勵外國投資者向基礎工業投資,法律規定,石油、礦產等基礎工業,如出口率達到80%,所得的利潤可全部匯出。旅遊觀光企業的利潤也可以全部匯出。

4.工商管理政策

在秘魯開辦公司,手續比較簡便,但要求具備下列條件:①要有固定辦公地址;②有個人身份證件(有臨時居住證也可以);③設股份公司(S.A)股東要3人以上,設有限公司(LTD)2人即可。注冊資本不限。申請人具備以上三條,即可向不同的工商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申請,領取納稅證,很快即可批准。

外商在秘魯投資,手續也很簡便,外國投資者只要向外國投資和技術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領取納稅證,注冊登記,很快也會得到批准,取得投資證明。憑此證明投資者便可將利潤匯往國外。

秘魯吸引外資首先投向開發自然資源,如石油、礦產、漁業、農業等。

對於外商外資企業籌措資金事宜,秘魯法律規定,不允許外資企業在秘魯國內籌措長期資金,但可以籌措短期資金以及不超過3年的中期資金。

5.稅收制度

秘魯第23407號產業法廢除了第18350號法中對產業的分類,以及根據不同類型產業給予財政稅收優惠的政策,即秘魯產業法給予稅收優惠的依據不再是產業的性質,而是企業所處的地理位置,其目的是鼓勵投資者開發利馬-卡亞俄以外的貧困地區。秘魯稅收有以下幾種類型:

(1)所得稅

秘魯徵收所得稅的范圍是來自秘魯境內不動產的凈收入、在秘魯提供個人服務的收入、在秘魯定居的自然人和法人所獲得的紅利。為了確定外國公司的純收益,稅法規定所有在秘魯付出的費用和為創造收益與保護資源所必須的費用,均應從毛收入中扣除。付給非居民的專利費、技術咨詢費、利息和薪水,只要受款人在秘魯已經納稅,均可被視為應扣除的費用。

所得稅按月支付,稅率為32%~57%,每年還要進行一次最後的調整。分公司的利潤按與公司稅相同的利潤納稅。固定資產重新估價後的增加值,其稅率一般為6%,但還要根據當年物價指數進行調整。在秘魯注冊的公司在國外獲得的服務報酬,按40%的稅率征稅。支付給外國公司的紅利必須從收入中扣除40%,但如果獲得這項收入的公司其本國稅率超過30%,扣除比率可降至30%。支付給本國公司或個人的紅利按基本所得稅率征稅。支付給外國債權人的利息、公司債券利息以及其他不記名債券利息,應從收入中扣除12%;用於開發目的的貸款利息支付,以及為在秘魯投資建廠給國外支付的利息,按10%的稅率征稅;在中央儲備銀行注冊的國外貸款利息的支付享受免稅;支付給外國公司的專利、商標和技術咨詢費,在事先扣除32%後,其餘68%按40%徵收所得稅,也就是說,實際稅率為27.2%。

(2)營業稅

秘魯營業(銷售)稅普通稅率為16%;對生活必需品免徵營業稅,但對奢侈品征10%~116%的附加稅。第23407號法規定,設在利馬-卡亞俄地區以外的公司在開業的第1年免徵80%的營業稅,第2年免徵60%,第3年免徵40%,第4年免徵20%。但從安第斯集團以外的第三國進口的而且是該集團成員國能夠生產的產品不享受這種優惠待遇。

(3)采礦稅

秘魯於1991年頒布的新法令保證了礦山所有人能盡快獲得采礦權,如果所有人照章交納稅費(每年每公頃1~4美元),采礦權可永久不變。當產量和投資得到核實後,這種稅費可酌情減免一部分。新法還規定,只對采礦公司來自經營活動的利潤分配征稅,稅率不超過37.5%,並對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原材料的增值稅實行退稅。投資不少於200萬美元的公司,稅收和其它商業規則保證10年不變。

秘魯執行對外商投資稅收優惠政策。秘魯對外資的納稅優惠,主要表現在下列幾方面:

(1)對舉辦在利馬-卡亞俄地區之企業的優惠

法律規定,凡舉辦在利馬-卡亞俄地區的企業,可享受減免稅款的優惠,其中,所得稅最多可減免60%。

(2)對舉辦在其它地區之企業的優惠(邊遠、密林地區除外)

所得稅最多可減免到90%。另外,為擴大出口而新舉辦企業以及為擴大原有企業規模或採用先進技術裝備的企業,如是設立在利馬省的,則可連續10年享受減免所得稅、企業資產稅的20%~100%優惠,如是設立在利馬省以外的、則可連續15年享受減免所得稅、企業資產稅40%~100%的優惠。

企業從利馬-卡亞俄地區遷至其它地區時,根據不同地區(包括邊境.密林地區),可享受3~7年減免所得稅及企業資產稅40%~100%的優惠。另外,還可從納稅額中扣除15%的銷售稅。

(3)對舉辦在邊境、密林地區之企業的優惠

可享受免納各種所得稅的優惠。包括現行的和今後新設立的稅款。如企業搬出利馬-卡亞俄地區,則可免交企業資產稅和各種銷售稅及部分選擇消費稅,期限為5年。

另外,外商如用純利潤投資或投資礦產業的,則可抵押3年的法人稅,並且,在回收追加投資資金時期,法人稅稅率可降低1/3;外商如向旅遊觀光業投資,則可享受大幅度減免稅款的優惠,如果是用本企業的稅後利潤再投資的,最高則可免納100%的稅款。

(4)對進出口的優惠

舉辦在密林地區的外資企業進口特定商品時,可享受減免稅款的優惠。產品出口企業進口生產資料時,可享受免納銷售稅的優惠,2年內可免除出口生產額的40%。另外,當企業進口的生產資料的金額與出口額相等,可免納進口稅,期限5年。

6.金融

現政府撤銷了前政府執行的「銀行國有化的有關規定」。允許黃金自由買賣,允許自然人和法人在國內自由持有、使用外幣和攜帶外幣出入境。

秘魯不僅在利馬設有一家證券交易所,而且還建立了全國證券委員會,負責管理證券的發行和交易。秘魯公司法規定,所有以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成立的公司,其股票均需在證券委員會注冊登記,並有義務對下述情況向有關機構提交書面說明:公司給予創始人、股東及第三者的特權和優惠,股票種類和平價,認股期限和條件,為認股人支付認股費用的信用機構地址,公司憲章和細則等。公司法還規定資本超過10萬美元,營業額超過2000萬美元的公司均須向稅務部提供商品庫存的資產負債表、總帳、分類帳、銷售記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備忘錄、股東和股票轉讓記錄以及由獨立的審計人員出具的證明等。營業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公司,每年還須在秘魯官方報紙《秘魯》上公布其資產負債表。

國內有4家國家發展銀行、1家抵押銀行、1家金融發展公司、21家商業銀行、1家外國銀行和2家多國銀行。

7.外匯管理制度

允許外國投資者將所得的利潤、股份轉讓等收入以可自由兌換的外匯匯往國外,允許自然人和法人居民自由持有、使用和在國內支配外幣,秘魯對出入境旅客攜帶外幣無任何限制。

1991年3月生效的秘魯《外國投資、技術、專利、商標轉讓實施細則》取消了23407號法對外資企業利潤匯出所作的限制,規定外資企業的利潤匯出無需外國投資與技術轉讓委員會(CONITE)批准。外資企業不僅可以自由支配銷售收入中的任何外幣,而且可以在外匯市場上自由買賣。

對於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或同一個母公司的子公司之間所達成的外國信貸契約,秘魯金融法規定,貸款實際年利率不得超過資金提供國金融市場上頭等證券現行利率的3%。至於其他類型的國外信貸契約,其貸款實際利率須由秘魯有關機構根據對方金融市場的行情來決定。實際利率可被理解為債務人使用外國貸款所支付的全部成本,其中包括傭金和其他費用。

外匯交易可以使用除美元以外的其他15種外幣進行,這些外幣的匯率是依據它們在國際市場上對美元的匯率套算而決定的。

1991年,公司和自然人獲准可以持有國外的外匯余額。秘魯遠期外匯交易沒有作出規定。在國內銀行可以設立外幣帳戶。

從1961年2月15日開始,秘魯正式接受了基金協定第八條第2、3、4節規定的義務。

(1)外匯管理機構

外匯交易所被確定為負責購買居民和非居民的外匯和施行支票,並負責為國外旅遊者出售外匯以及向非居民回購外匯。

公共部門在國外借款及由政府擔保的私人部門在國外借款,必須由外債委員會負責推薦,並得到最高法令的批准。公共部門必須向公債總署申報其短期負債情況,特別是自1983年1月以來,企業必須向公債總署提交他們的年度短期外債計劃。

(2)對外結算貨幣

所有外匯市場都必須以規定的15種可兌換貨幣之一作為其營運貨幣,但秘魯中央儲備銀行發行外匯證券只能以美元方式進行。秘魯與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多明尼加、厄多瓜爾、墨西哥、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之間的支付,必須通過秘魯中央儲備銀行與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相互持有的帳戶,「拉美一體化協議」中的多邊清算體系來進行。

(3)貿易外匯管理

出口收入管理傳統的出口貨物必須由設在秘魯的銀行確認的不可撤消信用證來融通資金進行。

(4)非貿易外匯管理

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實行外匯管制。

除公共債務和利息支出外,幾乎所有的非貿易外匯支付都不進行外匯管制。

利潤的匯出要辦理稅務手續。國外對秘魯石油公司的投資必須與秘魯政府簽訂特別合同。

因商務旅行、觀光旅行、教育補貼、家庭供養和醫療所需外匯購買數量的限制已於1991年取消。外國職工所得外匯收入的匯出不受限制。在國外旅行交納30美元的稅收已被廢除。

(5)資本輸出、入管理

秘魯對資本匯出沒有限制,包括未經擔保的私人債務的分期償還。

沒有簽訂以新債抵舊債協議而從銀行獲得的短期貿易貸款,可以延長到協議簽訂後到期。用於這些債務的地方貨幣基金按照原始債務到期日存入設在中央儲備銀行的特別帳戶。經中央儲備銀行允許,特別帳戶的基金可以以外匯標價向國內貸出,但期限不能超過1年。

新增的外國投資必須向外國投資和技術委員會登記。如果一個在秘魯注冊的外國公司想獲得卡塔赫納協定所規定的免稅待遇,它就必須允許由秘魯國家投資者獲得它們公司的股份,以便在30年內按規定把公司變成與秘魯合資公司或者變成國家的公司。為了這個目的,在最初3年內,國家投資者在這類企業的股份要不少於15%;在10年後,股份要提高到至少30%;20年後至少達到45%;在30年期限結束時,至少達到51%。合資公司指國家投資者持有的資本在51%~80%之間的公司,國家公司指國家投資者所佔資本在80%以上。

在礦產領域的投資根據由708號法令修改的礦產管理普通法管制。政府准許礦產享有特別稅收待遇,並保證得到外匯。

(6)進口支付管理

為了出口而進口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法律規定由特定的部門審定這類進口物品,符合臨時准入制的條件可免徵進口稅。除了個別特例,進口貨物必須按進口貨物的到岸價格徵收16%的增值稅(進口稅除外)。免徵增值稅的是一些農產品、某些礦產品、燃料、葯品和供個人使用的物品(包括相當於0.2立方米的機動車)。進口關稅的最高稅率是進口價格的25%。

1991年,對所有進口貨物不受限制地預付款的授權已被批准。還頒布了關於由國際公司在裝貨港預檢的法規。

8.對外貿易管理及政策分析與評價

從1990年8月開始,秘魯政府解除了進口限制,除極少數商品外,其他商品進口均不需進口許可證。同時免除進口的活動物、魚產品、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鮮牛奶、生咖啡、茶葉、種子、水果和普通葯品在秘魯銷售的一般銷售稅,一般國家對秘魯出口均無特別限制。

9.生態環境管理

外國投資者必須注意環境保護。1990年9月,秘魯政府頒布了一部嚴格的全國性的環境和自然資源法(第611號法令)。1991年10月,秘魯又發布了637-91-CG決議,制定了一套具體實施辦法。法律的制定與實施,反映了秘魯政府對環境的重視,反映了公眾企業界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和對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的支持。

根據現行法規,絕大多數工程項目的建設需要事先提交有關環境影響方面的報告,特別是建築、石油天然氣開采、礦業、漁業、森林開發以及石化等部門,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生產和建設。有關的環境報告必須經過政府主管部門批准。

關於水污染的控制,法律規定禁止向江、河、湖等水域傾倒固體、液體或氣體污染物質。礦業和能源用水,事後必須經過再處理。法律還根據不同情況對各種廢液的處理作了限制。在公共排水系統中處理工業污染須經事先批准。

法律對限制空氣污染和噪音污染作了規定。一些市政當局還針對各自所轄地區的汽車排放廢氣問題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各露天礦在開采過程中也必須採取措施,防止或控制對空氣的污染。

廢棄物的存放位置距各種水體不得少於500米。往海洋中傾倒廢棄物,必須依照聯合國的有關標准。法律禁止有毒廢棄物及化學品的進口。

對於違反環保法規的處罰比較嚴厲。嚴重違法最多可處以8年徒刑或者處以巨額罰款(相當於1500個工作日的收入)。

10.關稅政策的分析與評價

秘魯近年來進行了兩項關稅改革:取消進口限制,大幅度降低關稅。

長期以來,拉美大多數國家,當然也包括秘魯實行進口限制,如實行「進口配額制度」、「優先進口商品單和禁止進口產品單」以及「進口許可證」制度。此外,還利用匯率、海上運輸、商品檢驗等多種非關稅措施嚴格限制進口。

藤森上台之前,秘魯進口關稅為25%~110%,另有許多商品,如糧油、石油等均由國家控制,每年發放進口許可證,控制進口數額。

1990年8月,藤森上台以後,秘魯政府解除了進口限制,除極少數商品外,允許一切商品進口,與此同時,政府還降低關稅,並把多種稅率簡化為3種,分別用於下列三種不同商品的進口:①在本國不能生產或者生產不足的商品,如基本食品、葯品、工業原料、機械設備及零配件等。其稅率最低,為15%。②某些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如化工原料、土畜產品、棉花、橡膠等,稅率為25%。③製成品、奢侈品、與本國產品有競爭的商品,稅率為50%。

1991年3月,秘魯政府再次公布降低關稅,稅率進一步簡化為15%和25%兩種。1990年8月公布的第一類商品的稅率保持15%不變;第二類商品稅率從25%降為15%,降至第一類稅率水平;第三類商品分為兩部分,其稅率從50%分別降至15%和25%。稅率從50%降至15%的商品主要有:各種汽車和零配件、計算機、發電機組、多相電動機、機器零件、配電盤、電纜、漆包線、插座、開關、小五金、玻璃、紙張、砂紙、顏料、清漆、扣子、拉鎖、種畜等。

稅率從50%降為25%的商品主要有:家用電器、家用五金製品、爐灶、割草機、自行車、玩具、樂器、鉛筆、圓珠筆、眼鏡、化妝品、肥皂、鞋油、各種織物、成衣、鞋類等。

據統計,現在稅率為15%的商品達4319種,約佔全部稅目的82%;稅率為25%的商品有950種,占稅目總數的18%。

對特殊地區,邊遠內地,一些臨時性急需產品實行更低關稅。

❺ 假設某投資者3月1日在CBOT市場開倉賣出30年期國債期貨合約1手,價格99-02。當日30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結算價為

當日的結算價是當日成交的30年期國債期貨加權平均數,權數是成交量,當日若干成交量*當日若干成交價/當日總成交量=結算價

❻ 基金公司說 每月定投300元 不用30年 你就是百萬富翁,有這種可能嗎

會有好的收益。

基金定期定額投資,是指投資者在有關銷售機構約定每期的扣款時間、扣款金額及扣款方式,由銷售機構在約定的扣款日從投資者指定銀行賬戶內自動完成扣款和基金的申購。由於這種方法每次投入的金額一般較小,投資者可以通過一次約定,就能讓錢長期自動地工作,因此又被稱為「懶人投資法」。類似於銀行的零存整取方式。

可以選擇廣發聚豐,博時精選,博時主題,你可以到晨星網,數米網,酷基金網,天天基金網上看看,看看各個基金的業績,排名,基金經理的情況。建議選風險高的基金。

選擇凈值波動較大的基金,是因為波動較大的基金有更多機會在凈值下跌的階段累積較多低成本的基金份額,待市場反彈可以很快獲利。在各種類型的基金中,股票型基金更適合做定投業務,例如廣發旗下的廣發聚豐、廣發小盤、廣發聚富基金等。由於該方式是利用時間復利效果長期投資獲利,不需要選擇入市時機,也分散了股市多空、基金凈值起伏的短期風險。

比如,投資者決定對某隻基金投資1萬元,按照定期定額計劃,投資者可以每月投資1000元,連續投資10個月;也可以每月投資200元,連續投資50個月。

與單筆投資不同,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投資起點低,不加重經濟負擔;每月自動扣款,具有強迫儲蓄的功效,為投資人積累了資金;長期堅持,還可以獲取復利收益。

定期定額投資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資風險。當基金凈值上漲時,買到的基金份額較少;當凈值下跌時,買到的份額則較多。這樣一來,「上漲買少、下跌買多」,長期下來就可以有效攤低投資成本,投資者也不必為選擇合適的投資時機而勞神費力。

一般來說,基金定投比較適合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工薪階層、剛工作的年輕人以及具有特定理財目標需要的中年人(如子女教育基金、退休金計劃)。 專家建議,投資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以及目標來規劃自己的基金定投,比如買車買房可以選擇工行定投三年或五年期,給孩子准備教育資金和養老則可以選擇期限較長的定投期限。

❼ 股市投資者應該如何理解長期投資

昨天有位網友給我留言:「我看好北京四環內房價的長期走勢,最近就想出手買北京三環和四環之間的房子。你認同我的看法么?我需要你的鼓勵。」
我笑了笑回復:「第一、算命我不在行。第二、我不知道你說的長期看好是什麼意思?」
許多網友有些疑惑:人家說的很清楚,看好北京四環內房價的長期走勢,怎麼會看不懂呢?不會是在推脫吧。其實還真不是。這位網友的提問至少有兩個含混的地方:第一是什麼是長期?第二什麼是看好?先說長期。
做過貸款的朋友們都知道,對於貸款期限的長短,在銀行是有著明確分類的:一年以下為短期貸款,一年以上為長期貸款。沒有中期的概念。
不過如果在債券市場上其實就不一樣了。美國的債券市場公司債的發型期限一般是在10年以上。因此後來出現的中期票據則被定義為發行期限1至10年左右的債券。當然短期票據的時限還是一年以下。
在A股市場,長期短期的概念又不同了。A股市場一年平均股票交易換手12次,這樣就隱含意味著平均一個月構成一個股票的交易周期。記得數年前,高華某分析師在報告中用周度銷量推測全年數據,並因此長期看空。我去電質疑,詞窮之下那位大神回答,我說的長期就是三個月!
三個月?這是我聽到的在投資界關於長期最短的描述。當然,其他領域例如國家或者區域發展戰略來說,這個長期的定義可能還要延長到20年、30年乃至50年。從三個月到10年乃至更久,長期的長度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差異實在巨大。這樣的模糊還給了股評家巨大的發揮空間:「長期看好」。長期多長啊,十年裡說中一次就算對是么?
再說看好。
看好也是一個語義模糊的詞,大致表示一個正面的態度。問題是,多好算好不同人有不同的衡量標准。從投資的角度看,所謂看好至少可以用兩類指標來衡量。
第一類是指絕對收益。對有些投資者來說,他們極端厭惡風險,因此所謂看好就是有漲不虧就行了。但在投資界,絕對收益通常的標準是指超過無風險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通常用國債收益率來衡量。由於投資有風險,因此其收益率必須高於無風險收益才有價值。此外,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保值跑贏通脹是一些投資的主要目標。這時候CPI的大小就是投資收益的參考指標了。
另一類是指相對收益勝出。例如,大部分的公募基金會以跑贏上證指數或者上證300指數為目標。通常的表述是,某某組合可以跑贏大市,或者某某組合可以跑贏上證300。但是問題是,如果股指本身是下行的,那麼跑贏指數或者大市也不能保證你賺錢。過去7年,上證指數從6000點回落到2000點,其間確實有不少基金錶現優於大市,但是虧錢的基民恐怕也是甘苦自知。
那麼什麼是看好?根據上述表述,只要是正收益都可以解釋為看好,哪怕是負收益只要跑贏某些指標也可以解釋為看好。加上期限不定的長期概念,對某項投資說長期看好幾乎是一個永不會錯的神論。
如果你信了神論去投資,贏了固然歡欣,可輸了又該怪誰呢?

❽ 投資銀條30年後會漲價嗎大概漲多少

所謂銀條投資主要是以實物銀的形式體現,但是購買價格要比同等重量換算的國際銀價高,而高出的這部分就是加工費,所以做工越精細,附加在銀條投資上的成本就越高。比如說銀店裡賣的白銀首飾,就不只是單純的白銀投資了,更多表現為飾品投資,除了加工費還附加了企業的品牌成本和銷售成本。同理金幣總公司發行的賀歲銀條,除以上成本外也附加了收藏成本,整體下來,到最後的價格要比原料銀價高出很多。

首先,投資白銀需要關注國際銀價的走勢。在匯研匯語資產管理公司CEO張強看來,因為白銀主要是以美元計價,在銀價運行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波段,這樣就形成了一定的運行區間,在區間的底部買入,相應的銀價就會低,此時買入就會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其次,要分清楚銀條的用途和流通范圍。「銀條分為投資類銀條和收藏類銀條。基本各大銀行的銀條都屬於投資類銀條,屬於可回購類型,具體折扣幅度不一。而收藏類銀條則包括各類生肖、字畫、特殊紀念等類型的銀條,一般不提供回購,只能在燒友和圈內交流。因此,對於收藏知識不太在行的投資者盡量選擇投資性銀條,而收藏性銀條則要關注投放數量、年份和紀念價值等多方因素,這個對投資者個人素養要求較高。」卓創資訊分析師張偉表示。

再次,銀條的保存,有條件的話可以選擇在買入銀行或珠寶店託管,那樣變現的時候可免除再次鑒定的費用,當然託管也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但相較再鑒定的折扣,還是有一定優勢。如果選擇自己保存,則要嚴格按照銀條的保存條件,留好相關的產品小票和合格證書。

最後,認清銀條的變現時機尤為重要。張偉認為,要事先了解各大行和金店的回購政策和折扣,有無鑒定費用等,得出綜合的變現成本,這樣投資者在變現時才能知道投資的盈虧臨界值。然後再根據銀價的走勢情況,選擇合適的變現時機。

此外,張強則建議,為了保持成本優勢,銀條投資盡量選擇與國際銀價相差無幾的原料銀,避免首飾銀的投資誤區,因為附加成本的因素,飾品性白銀投資升值的空間較小,自然就降低了投資效率。賀歲銀條投資盡量選擇稀缺性具有收藏價值的買入,如果發行量過大,也會對銀條的升值空間形成較大的影響,收藏性投資講究的是物以稀為貴。

❾ 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名

有報告說,到2020年,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將向亞洲傾斜,特別是向中國傾斜,中國屆時將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誇耀說,中國經濟將在15年內超過英國,在30年內趕上美國。這一預測就像毛澤東的大躍進政策一樣,都未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中國經濟也因之滑到了崩潰的邊緣。

然而時隔半個世紀的今天,許多經濟學家卻認為,中國經濟趕上美國已不再是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了。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率估計達到9.2%,而過去25年中該國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是9%,因此中國經濟看起來總有一天會超過美國,因為過去25年中美國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後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是3%左右。

無法對中國的經濟規模何時躍居世界首位做出准確的預測;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率以及匯率變動等因素作何預估。《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個月訪問了一批經濟學家,要求他們預測一下中國經濟何時會趕上美國(如果真有這一天的話),這些經濟學家們作出了大相徑庭的回答。一些人說這種情況「永遠不會出現」,還有一些人甚至不願費力去考慮這個問題,但多數經濟學家表示,中國經濟將在未來20至40年內超過美國。

唐納德•斯特拉斯漢姆(Donald Straszheim)是一位中國經濟問題專家,他是洛杉磯一家顧問公司Straszheim Global Advisers LLC的負責人。斯特拉斯漢姆說,如果你對美國所有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長進行一項調查,問他們「什麼是將改變世界的單一因素」,那答案將會是中國。斯特拉斯漢姆預測說,中國經濟將在15年內超過美國。

不能單從學術的角度去看待這一進程,因為中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不僅會產生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還有可能動搖目前為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將使中國在全球事務中擁有更大發言權。而目前實行匯率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將與日圓和歐元一道成為可全球交易的貨幣,從而進一步動搖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由於有了巨大的經濟後盾,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將進一步壯大,而過去15 年中的大多數年頭,中國國防預算的年增長率都達到了兩位數。

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已經對此表達了關注。其下屬研究單位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在上個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的崛起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堪與上個世紀的美國及19世紀的德國相提並論。這份報告說,到2020年,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將向亞洲傾斜,特別是向中國傾斜,中國屆時將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當然,也有一些因素可能會斷送中國這一美好前程。該國正被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所困擾,能源和水資源短缺,環境嚴重惡化,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有可能引發廣泛的社會動盪。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要維持一個能實現長期增長的市場經濟體制,就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而中國政府在這方面卻興趣闕如。

那些對中國經濟實力作出更樂觀預期的人依據的並不僅僅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前景。比如說,如果人民幣今後升值,那麼中國的經濟規模相應地也會進一步擴大。另一個衡量指標是購買力平價,即對各國貨幣間的匯率作出相應調整,以反映不同國家間商品和服務的相對成本。由於勞動力成本低廉,因此中國許多服務的成本都非常低,人們的實際購買力也就相應提高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以購買力平價作為衡量標准得出的計算結果是,中國經濟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僅次於美國,但如果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成美元的話,那麼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僅排名第六,領先於義大利和加拿大。

不管採用哪種計算模式,這些更樂觀的預測者都表示,由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已經在形成之中。中國現在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中國已試圖利用其巨大消費市場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影響無線應用和無線通訊方面全球技術標準的制定,就像微軟(Microsoft)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由於在美國居主導地位因而成了全球標准一樣。

中國在這方面有一個巨大的優勢: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Fisher學院的歐迪德•先卡(Oded Shenkar)說,這是規模效應使然。先卡在其最近出版的著作《中國世紀》中預測說,中國將在20年內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他是在用相對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得出這一預測的。與許多經濟學家一樣,先卡也認為政府的統計數據低估了中國經濟的實際規模,中國經濟有可能被低估了五分之一之多。

先卡說,中國巨大的市場年復一年將更加龐大這一前景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資湧入中國,去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超過了600億美元,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他說,投資增加得越多中國經濟增長得就越快。

經濟如此長時間地維持強勁增長還是不乏先例的。如果像高盛(Goldman Sachs)在其2003年的研究報告中預測的那樣,中國經濟在2039年超過美國,那麼中國實現這一超越將歷時約65年。美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花了約100年,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花了30年的時間。

經濟學家們說,美國和日本在其經濟排名上升階段所具有的許多優勢中國也都具備。像美國一樣,中國也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從而可以有效拉動內部需求;像日本一樣,中國也有一支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力大軍,以及幣值被低估的貨幣,同時還有可方便獲得的資本和技術,在這方面海外投資者是主要供應方。

中國還有曾經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歷史,從公元1000年左右開始的700年中,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經濟史專家鄧剛(Kent Deng)說,就像中國今天的經濟發展得益於資本和技術的轉移一樣,早稻的推廣以及玉米和甘薯等美洲原產作物的引進幫助古代中國充分滿足了食物供應需要,從而得以發展起主導了全球貿易的陶瓷和絲綢工業。歷史學家們說,到1730年時,中國的製成品產量還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國目前在全球製造業中所佔的份額約為12%。

但歷史上也不乏中國經濟發展的反面教訓。盡管中國的經濟規模曾經長期獨步全球,但它還是在短時間內被迅速實現了工業化的西歐國家和美國所超過,其部分原因就在於,中國未能形成一套科學研究體系,也未找到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商業成果的方法。而這些問題在當今中國的企業和政府機構仍廣泛存在,中國的研發支出目前仍落後於發達國家。

即使中國的經濟繼續強勁增長並最終在規模上超過美國,但中國的普通百姓仍無法過上富裕的生活。高盛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040時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樣看來,中國屆時榮登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寶座的重要意義也就要多少打些折扣了。《華爾街日報》

世行:中國GDP全球排名第四 人均GDP排第128位

昨天,世界銀行公布了其計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況,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超過義大利和法國,並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世界銀行每年公布一次全球主要國家的GDP情況,因為各國政府提供的公開數據、世界銀行的排名成為各國了解本國經濟情況的重要參考。

最新排名中統計了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美國依然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12.455萬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遠超位居第二的日本,後者僅4.505萬億美元,德國位居全球第三,中國緊隨其後。與2004年相比,除了中國前進一位,巴西也頂替印度排名第十位。2004年,中國全球排名第七,在義大利、法國和英國之後。2005年中國9.9%的GDP增長率,遠超英國的1.8%,最終中國GDP2.229萬億美元的總量,超過英國的2.192萬億美元。

事實上,今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2005年國內GDP時,已預測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此次是首次有權威數據證實這一預測。

不過,在更能體現百姓貧富情況的人均GDP方面,中國人均GDP僅1740美元,排名全球128位,這一排名與去年沒有大的變化。

-鏈接·全球前十位(單位:美元)

美國(12.455萬億)、日本(4.505萬億)、德國(2.781萬億)、中國(2.229萬億)、英國(2.192萬億)、法國(2.110萬億)、義大利(1.723萬億)、西班牙(1.123萬億)、加拿大(1.115萬億)、巴西(0.794萬億)。

閱讀全文

與投資者在30年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
信託查詢平台 瀏覽:80
要約價格低於提示性 瀏覽:202
今日中國銀行匯率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今日 瀏覽:312
北京富勤理財 瀏覽:665
晨鳴股票 瀏覽:91
炒股票破產 瀏覽:884
園藝股票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