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0年,汽車產業的投資機會在哪裡
[億歐導讀]?市場寒冬與資本寒冬的雙重作用下,多數市場的頭部企業已經凸顯,只有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汽車後市場等不多的領域仍有藍海機會。
(自動駕駛車輛路測/億歐網)
除了自動駕駛,車聯網方面也出現了新的機會。2019年上海車展,華為首次參展,宣布自身將定位為智能汽車的Tier1廠商,目標營收500億美金。在大廠華為之外,還有不少規模稍小的技術公司也盯上了這塊蛋糕,並被資本市場認可。2019年,車聯網企業上海博泰、智能駕駛系統供應商天瞳威視、車聯網科技企業蘑菇車聯等一批企業都獲得了資本的認可。
2018年12月底,工信部印發《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計劃在2020年實現車聯網用戶滲透率達到30%。而公安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的汽車保留量為2.6億輛。
這意味著,即便不包括需要升級已有車聯網系統的用戶,至少還有70%的車輛存在後裝車聯網的機會,也就是18.2億輛車。這18.2億輛車,即便平均每輛車的後裝價格為1000元人民幣,也能達到萬億級的市場規模。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流媒體中央後視鏡、抬頭顯示系統HUD、全液晶儀表、車聯網模塊等車聯網後裝市場目前仍未出現一家獨大的現象,相關企業也都存在一定投資機會。
除了車聯網,2.6億的汽車保有量和越來越長的車齡,讓投資者也在汽車後市場中看到了機會。德勤發布的《2019年後市場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保有車輛的平均車齡已達到4.9年,而這一數字在三年前僅為3.3年。
隨著車齡的增加,此前以碰撞件和易損件為主的汽配市場雖已進入紅海,但中、慢損件的藍海機遇正在悄然接近。2019年,中國至少有10餘家汽配供應鏈企業獲得融資,不僅包括新康眾、開思等老牌企業,也包括甲乙丙丁、三頭六臂等新玩家。與美國汽車後市場被大玩家瓜分不同,中國汽車後市場仍舊存在機會。
2020年,在汽車製造、新能源等領域,預計資本市場將有所收手,主要資金仍將會將繼續流向頭部企業。而新的機會主要存在於自動駕駛、前後裝車聯網及能夠基於相關數據進行價值重構的企業中,此外,汽配領域預計將成為汽車後市場中最受資本市場青睞的陣地。
雖然汽車市場仍存在投資機會,但整體的想像空間已遠不如前兩年。預計在2020年,資本市場會更加務實,那些只有好的理念,而無嚴謹的商業化落地邏輯的項目恐怕將會很難過。
編輯:張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汽車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和發展的趨勢 綜觀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喜憂參半,展望我國汽車工業的未來風險與機遇並存。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1至7月,汽車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23.82億元,同比增長29.44%:產品銷售收入3598.88億元,同比增長31.05%:利潤總額221.90億元,同比增長51.14%。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都比較大,實現了增產增收。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去年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躍升至40個工業行業之首。以汽車製造業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已取代電子信息通信業,成為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潛力也非常之大。據有關部門分析,近幾年我國汽車消費市場的消費結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載貨汽車的需求量仍將持續增長,特別是次發達地區,如西部地區對中重型貨車、多種專用汽車、礦用車和大中型客車的需求將明顯增加。農村汽車市場對輕、微型客貨車需求也會有較大增長。隨著國家有關鼓勵私人購車政策的出台,預計個人購車比例將逐年快速增長。特別是轎車、客車,尤其是微型客車的需求量會有較大增長,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高。為此,國家將積極發展售價八萬元左右的經濟型轎車,以滿足中國家庭的需要。此外,國家還將大力推進發展汽車工業的相關環境:至2005年,中國公路里程將增加至16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萬公里。各地還將加大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停車場地等交通配套設施。所有這些,都無疑會大大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 汽車工業發展形勢喜人,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入世」以後,國門完全打開,我國的轎車產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汽車企業處於同一個大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我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完整的轎車開發能力和自主的品牌,零部件製造體系相對薄弱,汽車產業的管理和服務體系仍十分落後,企業規模還難以與國外大公司抗衡。所有這些問題必須認真面對。 打通國際大市場,也給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使我們可以有機會在與強手的合作與競爭中學習他們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服務經驗,不斷完善自己。同時也逼迫我們把自己做大做強。為了應對國際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國家將致力於汽車工業的戰略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出兩到三家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入世」後對幼稚工業的「保護期」進一步加大力度,開放市場,加強對汽車產業的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抓緊清理減少不合理稅費,鼓勵百姓的汽車消費。預計6年內我國轎車價格可與國際初步接軌,10年內可完全接軌。只要我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 有關人士預測,未來,我國汽車工業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一、國有汽車生產企業將由市場」領導者」轉變為市場追隨者 二、汽車生產將由大批量方式轉變為大眾生產方式。 三、汽車企業將由整體性購並轉變為局部性購並 四、人力資源將由國內單一配置轉為全球流動配置。 五、汽車產品將由價格競爭轉變為綜合素質的競爭。 六、汽車消費由集團消費轉化為個人消費。
⑶ 中國汽車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是什麼
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持續推進;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
分報告基於支撐總報告的研究思想,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翔實論述,剖析汽車行業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建議,並對產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其中指出,中國汽車產業面臨大變革、大變局的同時,迎來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新機遇,中國品牌產品的綜合質量水平與國際品牌產品的差距不斷縮小,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汽車強國戰略支持,產業化持續推進,市場化得到逐步培育。
(3)汽車行業投資脈絡擴展閱讀:
汽車智能化是汽車問世100多年最大的技術革新。實現無人駕駛等智能化後,將極大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大幅度減少交通安全事故,同時也將推動軟體、晶元、大數據等技術的進一步突破。
隨著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尤其是代步的汽車將實現共享,提供更多的出行選擇,也將改變現有的出行習慣,因共享而便捷,因便捷而共享,汽車製造廠將變成出行服務商。
張進華說,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是全球汽車領域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共識,中國雖然汽車產業起步較晚,但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完全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⑷ 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
1、創建階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動 工興建,1956年7月13日國產第一輛解放牌載貨汽車駛下總裝配生產線,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己製造汽車的歷史。1966年以前,汽車工業共投資11億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個汽車製造廠,年生產能力近6萬輛、9個車型品種。196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其中國產汽車17萬輛(一汽累計生產15萬輛)。
2、成長階段(1966~1980年):在這個歷史階段,主要是貫徹中央的精神建設三線汽車廠,以中、重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為主,同時發展礦用自卸車。在此期間,一汽、南汽、上汽和濟汽,5個老廠投入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能力,並承擔包建和支援三線汽車廠的任務;地方發展汽車工業,幾乎全部仿製國產車型;改裝車生產向多品種、專業化生產,生產廠點近200家。1966~1980年生產各類汽車累計163.9萬輛。1980年,生產汽車22.2萬輛,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169萬輛,其中載貨汽車148萬輛。
3、全面發展階段(1981~1998年):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汽車工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主要體現為:老產品(如解放、躍進和黃河車型)升級換代,結束30年一貫制的歷史;調整商用車產品結構,改變「缺重少輕」的生產格局;建設轎車工業,引進資金和技術,國產 轎車形成生產規模;行業管理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進行改革,汽車品種、質量和生產能力大幅提高。
4、高速增長階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間,我國的汽車工業尤其是轎車工業技術進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車型層出不窮;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車技術特別是環保指標大幅度提高,電動汽車開發初見進展;與國外汽車巨頭的生產與營銷合作步伐明顯加快,引進國外企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的力度不斷加深;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穩步前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演變,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東風、上汽3家企業為骨幹,「X」是指廣汽、北汽、長安、南汽、哈飛、奇瑞、吉利、昌河、華晨等一批企業 。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從原來那個各自獨立的散、亂、差局面改變成現在的以大集團為主的規模化、集約化的產業新格局。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中國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⑸ 現在汽車行業的發展前景很大嗎
目前,汽車發展前景相當大,汽車行業逐漸從一線城市擴展到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作為汽車行業伴隨著我國城市發展的脈絡,因此汽車行業的發展空間及未來趨勢依舊非常大。首先,汽車金融的發展,我們都清楚認識到,從汽車革命到目前的金融時代,汽車發生了多元化,年輕的零零後一代們消費意識更加有潛力,相比中年人來說汽車消費意識是不可比的。再者,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目前我國早在前兩年都推行了電動汽車發展,畢竟電動汽車已經是以後未來的發展趨勢,單從環保方面,燒油汽車都比不了,很受年輕人所青睞。最後汽車行業的大數據發展前景,伴隨著我國大數據發展,已經形成智能化,科技化的突飛猛進,意味著歷史即將被我們這代人所改變,不過新的數據一定會面臨各種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最後,汽車大數據發展前景,作為智能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我們這代人的努力,科技的進步背後往往需要汗水的填埋,真正的智能化,科技化的時代到來了,在無形中的大數據下,會使得汽車行業更加全面。
⑹ 汽車發展的幾個階段和歷程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1950-1965)
此階段,我國的汽車工業尤其是轎車工業技術進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車型層出不窮;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車技術特別是環保指標大幅度提高,與國外汽車巨頭的生產與營銷合作步伐明顯加快,引進國外企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的力度不斷加深,自主創新取得了積極成果;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穩步前進,形成了完整汽車產業體系。
(6)汽車行業投資脈絡擴展閱讀
我國汽車產品技術發展史
1953年建設一汽,即組織消化吸收從前蘇聯引進的中型載貨汽車產品技術和製造技術,1956年一汽如期建成投產。接著,我國開始發展系列變型車產品,對不適應中國使用條件、資源條件等項目進行改造或改進、並發展輕型載貨車、轎車、越野車、重型載貨車,改裝生產中型客車和少量專用汽車。
1982年汽車行業制訂了《汽車產品質量評定辦法實施細則(試行稿)》
1983年開始汽車行業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有了評優活動,分國家級與部級兩等。首次頒布了限制汽車排氣污染的汽油車怠速污染物排放和柴油車自由加速排放測量方法和限值等標准,此後,又陸續頒布了多項汽車安全標准,這些標准,都相繼成為前述汽車年度質量檢查評定的依據。
1984年開始陸續頒布不同車種的如載貨汽車、客車、轎車、越野車質量檢查評定辦法。汽車行業每年的產品統一檢查評定,促進了我國汽車產品質量提高和一定程度的技術進步,開始制定汽車環保、安全標准。
1992年正式將有關汽車環保、安全、節能的標准列為強制性標准,實行單項否決制,這些為汽車技術進步起到了強行推進的作用。
這期間正是我國汽車老產品換型的時期,通過引進單項先進技術和自主開發,在換型產品上採用了許多新技術和新結構,如膜片彈簧離合器、全同步變速器、動力轉向裝置、新一代制動閥、增壓柴油機、發動機後置、少片變截面鋼板彈簧和客車用空調等。
引進的新技術、新結構有:前置前驅動、前盤式制動器、前後獨立懸架、動力轉向、無內胎子午線輪胎、全模壓內飾板,塑料儀錶板、保險杠及燃油箱等大量塑料件使用,還有新型儀表、燈具、門鎖及開關等等。
⑺ 中國汽車行業現狀及發展戰略
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和發展的趨勢 綜觀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喜憂參半,展望我國汽車工業的未來風險與機遇並存。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1至7月,汽車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23.82億元,同比增長29.44%:產品銷售收入3598.88億元,同比增長31.05%:利潤總額221.90億元,同比增長51.14%。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都比較大,實現了增產增收。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去年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躍升至40個工業行業之首。以汽車製造業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已取代電子信息通信業,成為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潛力也非常之大。據有關部門分析,近幾年我國汽車消費市場的消費結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載貨汽車的需求量仍將持續增長,特別是次發達地區,如西部地區對中重型貨車、多種專用汽車、礦用車和大中型客車的需求將明顯增加。農村汽車市場對輕、微型客貨車需求也會有較大增長。隨著國家有關鼓勵私人購車政策的出台,預計個人購車比例將逐年快速增長。特別是轎車、客車,尤其是微型客車的需求量會有較大增長,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高。為此,國家將積極發展售價八萬元左右的經濟型轎車,以滿足中國家庭的需要。此外,國家還將大力推進發展汽車工業的相關環境:至2005年,中國公路里程將增加至16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萬公里。各地還將加大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停車場地等交通配套設施。所有這些,都無疑會大大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 汽車工業發展形勢喜人,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入世」以後,國門完全打開,我國的轎車產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汽車企業處於同一個大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我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完整的轎車開發能力和自主的品牌,零部件製造體系相對薄弱,汽車產業的管理和服務體系仍十分落後,企業規模還難以與國外大公司抗衡。所有這些問題必須認真面對。 打通國際大市場,也給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使我們可以有機會在與強手的合作與競爭中學習他們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服務經驗,不斷完善自己。同時也逼迫我們把自己做大做強。為了應對國際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國家將致力於汽車工業的戰略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出兩到三家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入世」後對幼稚工業的「保護期」進一步加大力度,開放市場,加強對汽車產業的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抓緊清理減少不合理稅費,鼓勵百姓的汽車消費。預計6年內我國轎車價格可與國際初步接軌,10年內可完全接軌。只要我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 有關人士預測,未來,我國汽車工業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一、國有汽車生產企業將由市場」領導者」轉變為市場追隨者 二、汽車生產將由大批量方式轉變為大眾生產方式。 三、汽車企業將由整體性購並轉變為局部性購並 四、人力資源將由國內單一配置轉為全球流動配置。 五、汽車產品將由價格競爭轉變為綜合素質的競爭。 六、汽車消費由集團消費轉化為個人消費。
記得採納啊
⑻ 2021汽車行業有哪些新的商機出現
根據最新的《汽車2025》的分析報告,對汽車未來發展趨勢做出了預測。報告認為,在下一個十年,汽車產業將經歷本質性的轉變:彼時車機、車廠、車主均將與目前迥異。科技是這一轉變的原動力,同時也將被以下的四大主題塑形。這些趨勢也將成為未來的新商機
環保
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將使公眾和有關法規給汽車廠商帶來更多的二氧化碳減排壓力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2%來自交通運輸產業。預計1999年到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1.75 倍。(數據來源:日本經濟產業省
便捷
增長型城市的交通問題日益嚴重。汽車保有成本增加,而閑置時間高達95%。這給予那些能更有效配置人、車資源的企業提供了一片藍海。
2010年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增幅達50%。日本市民交通擁堵耗時年平均為30小時。(數據來源:日本總務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安全
減少事故一直是產業優先要務,隨著人口的增長,更安全的公共運輸顯得更為重要。
全世界交通事故已造成 50 萬人死亡,700 萬人受傷。(數據來源:日本總務省,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實惠
伴隨著基礎資本的積累,汽車保有量將在發展中國家是增長。這些新晉的消費人群需求的是更小型化和更廉價的車型。
預計2025年汽車銷量:中國3500萬輛、印度740萬輛、全球1.2億輛。(數據來源: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院)
七大趨勢:即將到來的轉變會帶到產生能夠主導未來十年的七大趨勢。
趨勢一、混合動力、電力驅動
對溫室氣體和污染狀況的擔憂正在推動全行業汽車驅動方式的變革。有關燃油經濟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法規,使得車廠的製造向引擎更高效轉變。到 2025 年,十分之一的銷售車輛都將配備電動引擎,目前此項比例不足5%。但屆時大部分汽車動力引擎將是混合動力,仍會有 95% 的汽車至少有部分動力源自石油燃料。這便要求車廠製造出滿足新的使用標準的,更高效的內燃機。
燃料電池(Fuel Cell)等替代驅動源的發展將會提升發動機的整體效率,當然要考慮民眾的消費能力及意願。日本政府將燃料電池汽車目標價格預設為 220萬日元(約1萬8千美金、13萬3千元人民幣)。盡管日本市場的燃料電池汽車對全球汽車消費市場來說仍是一小部分,但這一預期價格將是他們新能源汽車營銷中的比較優勢。
趨勢二、輕量化
為提升效率,車廠正致力於減輕整車重量。然而更嚴格的安全標准通常又要求使用更重的車身部件。一些公司著手對包括鋁,高強度鋼以及碳纖維增強塑料(CFRP)等既輕又堅實的材料的研究,這一矛盾得以緩解。然而,這些都是昂貴的材料。尤其是CFRP,目前僅用於專業跑車的製造。隨時間推移,提升燃油效率的需求將增加鋁材和高強度鋼材的需求。
趨勢三、自動駕駛汽車
曾只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自動駕駛,如今已不再遙不可及。它可以幫助減免交通事故,緩解交通擁堵和為更多的人提供出行便利。
在引領此變革中,來自行業內外公司的競爭如火如荼。許多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已在積極測試,而首批可商用的半無人車有望一至兩年內上路。
與此同時,風險也將並存。汽車廠商不能忽視的是,將汽車的控制權完全授予軟體,可能會導致新的系統漏洞及其他相關責任。短期內可能的解決方式將是駕駛員在緊急情況下可介入操控。
第一級:安全駕駛輔助。自適應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駕駛員依靠一個系統實現全車的控制。
第二級:高復雜駕駛輔助。車道保持(Lane Centering)和自動制動(Automatic Braking),兩個或以上自動控制系統配合工作。駕駛員只需要觀察前方行駛道路並在緊急情況採取措施。
第三級:半自動駕駛。熱成像攝影機(Thermal Imaging Camera)、緊急使用的方向盤以及多量程的感測器(Multi-Range Sensors),汽車可實現自動駕駛,同樣提供駕駛員在緊急情況時的操控
第四級:全自動駕駛。車前部和車後部的毫米波雷達(Milliwave Radar)、超聲波感測器(Ultrasonic Seneors)、目的地輸入設置、可變數座椅、電力驅動系統以及全自動轉向裝置,不需人工輸入,汽車可完成安全性節點操作。
車機轉型的科技改革同時也將引發車廠的巨大變化。
趨勢四、供應鏈變革
對燃油節能的需求將必然帶來汽車零部件成本的增加——單車成本平均增加2500美元以上。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們要在緊隨技術浪潮的同時降低成本。對於零部件製造商來講,這是挑戰,同時也蘊藏商機。
對於大型公司來說,降低風險意味著增加研發預算,並進行技術層面的更廣泛嘗試;另一方面,較小型的企業,可以專注於自己的核心技術,在短板領域更多聯合其他供應商。
每車加權平均成本增量(單位:美元)(來源: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院)
趨勢五、新競爭者
隨著軟體等技術逐步引領行業,不少的消費科技公司介入汽車行業也不足為奇。雖說最終汽車還是有別於智能手機,那些關注於設計、易用性、自動化助理和電池壽命的科技公司還是能夠給這一領域注入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