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懸鈴基金

懸鈴基金

發布時間:2022-04-21 02:40:15

①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的供水簡史

北京歷史上在沒有建成城市自來水設施之前,主要通過打井用淺層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據記載,東周時期就有大量瓦井,多分布在城西南廣安外至和平門一帶;至漢、唐、遼、金又建有磚井,與瓦井交錯;元大都時期,十萬戶居民、軍隊、宮廷用水主要靠井水;清代北京各街巷水井普及,光緒十一年(1885年),北京內外城有土井1245眼,但水質多數咸苦且不符合衛生標准。
進入二十世紀,我國一些受維新思想和洋務運動影響的人士,以及部分商人多次向清政府農工商部建議,在京師興建自來水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3月,由於當時火災迭起,無水撲救,清農工商部大臣溥頲、熙彥、楊士琦上書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建議興建自來水設施,並迅即獲得批准,同時任命周學熙為總理組織籌建。同年4月,經「招商集股」、委託德商天津瑞記洋行承包工程設計施工,歷時22個月,全部工程完工,於1910年3月20日正式向北京城區供水。自此,北京自來水近百年的供水歷程撩開了其神秘的面紗。 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籌建京城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1910年1月水廠工程全部完工,同年3月正式投入生產,日供水能力1.87萬立方米,供水管線147公里,供水范圍「內以禁城為止,外以關廂為限」。在此後的四十年裡,雖然經歷了晚清、北洋、日偽統治、國民政府等時期,但北京的供水事業卻一直發展緩慢,至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京供水設施僅東直門1座水廠、29口補壓井、364公里供水管線,日供水能力5萬立方米,供水范圍僅市區繁華地區,用水人口60餘萬,城區供水普及率29.5%,大都居民則是通過自挖土井或用壓水機取用淺層地下水,少部分赤貧之家則是取用住地附近池塘、河流等地表水。
一、首座水廠施工頗費周折
創辦自來水行業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當時清政府愚昧落後,一切均需依賴進口,負責器材供應的瑞記洋行除不按時供貨外,還常常以次充好,提供大量德國製造的不合格器材。1909年11月3日,東直門水廠試車送水上水塔時,剛一開車,水塔旁邊的鑄鐵水管突然爆裂一尺有餘,原來這根水管是早有裂紋的殘品。像水龍頭的橡皮墊用紙墊代替、提供生銹的自來水管等現象,更是不勝枚舉。可當時中國無力生產,供貨方又無理抵賴,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購買德國製造的供水器材設備,這不僅給施工帶來困難,而且也給日後運營帶來許多麻煩。
供水管道鋪設也屢有意外發生。安裝自來水管道肯定要刨溝,由於當時風氣不開化,封建迷信思想盛行,有不少人認為刨溝會破壞當地主人家的風水,給他們帶來不祥的災難,因此就橫加阻攔,特別是一些有權勢的人家表現尤為突出。如當初供水管道安裝到清攝政王府(今宋慶齡故居)北後牆時,王府的家人出來制止刨溝,這家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豪門,工人們只好停工,並向上級報告。不一會兒,負責的司事人員便駕著馬車,手捧聖旨,一路緊行來到工地,並高呼聖旨到,只見阻擋施工的家人們一下跪倒在地,此時司事人員手捧聖旨念了一遍,大致意思是此工程系奉聖旨施工,有利民生,途經之地所有官員不得阻攔等。此後王府家人對刨溝不再阻攔,工程得以繼續幹下去。諸如此類的事還有很多。
二、初期賣水困難重重
在自來水公司正式營業時,受到一些人的懷疑和反對,甚至造謠中傷,說自來水是「洋胰子水」,不能使用,造成了初期自來水銷售十分困難。為了消除許多人顧慮,京師自來水公司頗費苦心的在《白話報》上,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分別刊登廣告,詳細聲明,請報社指導輿論,開導社會,使人人皆知自來水的好處,同時,還以科學說理的方式啟蒙市民並駁斥那些謠言,廣告中說到「……但有一宗須向大家聲明的,就是這龍頭乍放出的水,帶一點白色兒,這個白色,並不算什麼毛病,拿著顯微鏡細細的瞧,全是極小的白水泡兒……不過一分鍾的時候,那水泡就化得乾乾凈凈,這個水就全變清了。有不知道的,以為是管子洗不凈,又說跟洋胰子水一樣,殊不知這個道理,一說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致誤會啦。」
為了廣招顧客,自來水公司刊登廣告時說到「……往後拿一個銅子兒,就可買兩張票,拿一張票就可取一挑水,實在很便宜了。二月初十至五月初十,三個月呢,本公司更是價格優待,把水價減去一半。列位拿著一個銅子兒,更可以買四張票,取四挑水了……」雖經大力宣傳,但營業狀況仍然不佳,靠著四百二十個街市龍頭賣水和極少量的專管用戶用水,1910年平均每天的供水量僅1613立方米。
三、過去喝自來水是富人們的專利
在20世紀初期,除皇宮內苑用水,御茶房專設水車從玉泉山取用泉水外,一般居民主要依靠簡陋淺井取水供生活使用。至今,市區之內尚有不少街巷以井的所有者、以井的水質好壞、以井的所在地點或以井的數量命名。如王府井、姚家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七井胡同等等。據1945年的記載,北京尚存淺井4500眼。
東直門水廠的建成,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皇宮大內和市區內的豪門巨賈、達官顯貴。可當初宮內並不喝自來水,他們喝的是玉泉山的水,至於自來水管安入皇宮主要是為了消防,不過當時只從東華門引入一段DN200mm的管道,安裝到文昌閣就止住了,全長不過300米,在上面安裝了幾個消火栓,但純屬象徵性的。不光皇宮,初期許多達官顯宦也不喝自來水,原因是他們害怕水中被洋鬼子下毒。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滿清政府被推翻,民國成立,一些達官顯宦由於風氣的逐漸開化,才敢飲用自來水。而普通百姓由於生活貧困,根本就喝不起自來水,雖然水廠近在咫尺,卻只能「望梅止渴」。當時有一位老者感慨地說:這個水樓子(水塔),我看了40多年了,直到今天(解放後)才吃上它裝的水。
四、興建新水廠困難重重
1942年,原日偽北京特別市公用管理總局自來水管理局為了擴充水源,增加供水能力,減少東直門水廠的負荷,准備在安定門外黃寺兵營南部建設安定門水廠。水廠建設因經濟困窘,工程進展緩慢,至1947年底只完成水源井9口,配水機房1座,變電室1座,配水管道1條,吸揚井1座,容積1000立方米。由於工程質量低劣,在1948年底試運轉中存在許多問題,不具備供水條件,尚需修建,修建費用需當時金圓券1000億元。由於國民黨政府已危在旦夕,最終修建化為泡影。
北平和平解放後,自來水公司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恢復修建第二水廠(安定門水廠),為京城200萬人解決用水問題。當時自來水公司任命陶倬、徐慨民、胡熙峰為指揮,組成了30餘人的修建隊,對初建的所有供水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修,修復了被炮擊的9口水源井動力線路,對送、配水機泵進行了大修,並沖洗了輸配水管道等,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部修建工程。1949年5月1日正式投產供水,向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奉獻了一份大禮。
五、首座水塔立「戰功」
京城首座自來水水塔是東直門水廠水塔,它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建成於1910年,塔高54米,容積750立方米。該水塔屬鋼結構水塔,塔身下面有一個非常堅固,內嵌三合土,外包粉紅色花崗石,邊緣處磨成圓形線腳的高台;塔身分為六層,每層均為六角形,六面共鑲有裝飾龍12條(每面2條,意為二龍戲珠);每層外廊平台上備有可折疊座椅,登塔至此可籍以小憩,不但可以乘涼,還可以觀賞風景;水塔每層裝飾了12個銅鈴,每個塔角掛有2個,一層至五層為小鈴鐺,六層為大鈴鐺,每值微風吹來,懸鈴叮當做響,不但十分動聽,還可驚動雀鳥,使其不敢在此做巢,免除鳥糞污染塔身之弊,用意非常周到;儲水部分直徑約14米,高約5米,下面由8根支柱承托,塔身自重加上水重超過千噸以上,但支座處只有64條Φ1.5″的螺栓,就把整個塔身固定在埋在地下的鋼板上,屹立50餘年巋然不動,其設計和施工技術令人嘆服!
該水塔在1942年已停止使用,但在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軍北平航空司令部在此駐扎了半年,利用水塔的高度觀測計算國民黨航空投彈數量,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2003年,一位曾在北平航空司令部戰斗過的老同志專程來到水塔舊址,想重憶當年戰斗時的情景,只可惜這座水塔早在1957年就被拆除了。值得慶幸的是,在2003年9月,該水塔設計圖紙由德國大使館贈給自來水集團,總算是彌補了水塔被拆除的缺憾。
關於水塔的拆留,解放後有關部門曾組織過多次討論,主要意見有三種:其一是如果作為文物保留,因其鋼鐵結構建築要進行維修養護,每隔5-8年就要維修一次,光油漆粉刷當時就需3萬元,對一座已經停用的水塔,僅供人觀看或引人懷古幽思之憑吊是否值得;其二是水塔本身能否夠上文物檔次;其三是水塔應該作為文物保留。最後因考慮維修費用過高,國家鋼材供應緊張,該塔還是被拆除了,拆下229噸鋼材,作為鋼材指標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北京自來水事業徘徊了四十年也等待了四十年,帶著戰爭的創傷,北京自來水事業迎來了新中國的發展曙光。在1949年「五一」節,葉劍英市長還親自參加了華北電力、北京市自來水公司慶祝「五一」節大會。
從新中國建立以後的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年,北京供水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供水能力五十年增長了六十倍。先後新建了第三、四、五、六、七、八水廠、長辛店水廠、城子水廠、南口水廠、田村山凈水廠、豐台水廠,特別是第九水廠的建成投產,標志著首都的供水事業在工藝、技術、管理、水質檢測等諸多方面達到了國際現代化水平。截止到1999年8月,北京已有水廠14座,市區日供水能力30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達7億多立方米,供水管線總長度達6042公里,供水服務面積54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800多萬,市區用水市普及率達100%。
一、公用水站進院
老北京可能還記得,在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里不時能看到吱扭作響的獨輪水車。推車人肩挎繩絆,兩個水槽分搭在車輪的左右,上面架著兩個木水筲。這就是「水車子」送水的情景。水車子里的水是從「井窩子」里打上來的,那是一種簡陋的用壓水機取水的淺土井。
1949年,北京南城龍須溝地區作為第一批實驗地區安裝了公用水站,拉開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到1967年,北京城區就安裝了大大小小的水站2677處,城區用水普及率達到99.96%。水站建成了,百姓吃水還是用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站去接水,冬季取水更為困難。
1973年,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自來水公司陸續將公用水站分期分批改裝接入到各戶院內。到了1984年,三環路以內的公用水站全部進入院內,京城百姓從此不出院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來水。現如今,自來水管道已經接入千家萬戶,居民足不出戶,擰開龍頭就能流出自來水,年輕人肯定很難想像當初使用自來水時的艱難情景了。
二、七、八十年代鬧「水荒」
在七、八十年代,北京的水資源面臨了極為尷尬的局面,市民用水出現危機。由於超量開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淺井乾涸、深井出水量減少,加之未經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排放,使得永定河沖積扇上的井不少都因受到污染而報廢。70年代,市區內已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到1981年夏季,市區降壓供水面積高達212平方公里,占市區供水面積的55.5%。
盡管市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日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的第八水廠和日供水能力為17萬立方米田村山凈水廠,但仍滿足不了需求,以至70年代未、80年代初市區內出現了較為嚴重「水荒」。當時,市區內一半以上的地區降壓供水或限時限量供水,竣工的樓房30%因沒水而無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龍爪樹等地的居民都半夜起來接水。用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0年第九水廠一期工程通水後,自來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緩解,安全穩定的供水才有了保證。
三、亞洲最大的地表水廠第九水廠
為解決北京用水難的問題,1984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日供水能力百萬立方米的第九水廠。1986年5月工程正式動工,總投資約60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每期設計日供水能力均為50萬立方米,到1999年6月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達150萬立方米,佔北京市區供水能力的「半壁江山」。它的建成通水從根本上緩解了北京缺水的緊張狀況,目前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水質最優良的現代化大型飲用水水廠之一,在首都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九水廠以密雲水庫為水源,分別在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建取水廠。通過一條DN2600mm×33Km的球墨鑄鐵管和三條DN2200mm×42Km的鋼管相連接,將原水送至第九水廠凈配水廠。在自來水的處理工藝上,第九水廠除採用了加葯-混凝—澄清—過濾常規水處理工藝處理,還採用了活性炭吸附,再經氯化消毒的深度凈化工藝,進一步將水中的澀、嗅、味以及各種有機質去除掉,最後將生產出來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清水送入城市配水管網。
四、樹狀管網變環狀
自新中國成立後,自來水公司在增加市區供水能力的同時,還加大城市供水管線的鋪設力度,不斷地增大供水管網密度。從解放前夕364公里,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6042公里,平均每年增長110多公里,相當於新中國建立前40年每年平均鋪設的12倍;供水范圍從新中國建立前僅限於城區的中心地帶,發展到城近郊區500餘平方公里的范圍。
解放前,北京自來水管網呈樹枝狀布局,自來水管網東密西疏、水壓東高西低、流向由東向南和向西單向供水、服務壓力極不均衡。隨著第三、第四水廠的興建和主要供水干管的鋪設,1958年,市區三環路以內的環狀供水管網已大體形成;到1989年,直徑1米以上的環狀管網已經基本完善;到現在,四環路供水管線已全線貫通,市區內所有供水管網都已連成蜘蛛狀的環狀管網。環環相通的供水管網,不僅均衡了地區服務壓力,而且使市區的所有水廠縮小了供水半徑,可以有效的實施對置互補供水,提高了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五、水表生產國產化
初時水表以管理和維修為主。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從1910年開始供水,但售水無表計量,採取向用戶預售水票,日後憑票售水的辦法。此後取消水票改為用戶包月計算水費,每月每戶1.2銀圓。1940年,北平特別市自來水管理局開始實行租水表售水計量,故1942年成立了水表課,負責水表的試驗和管理工作,當時使用的水表為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八個國家的30餘種水表。1949年成立水表股開始修理水表,當時只有21名職工,修表設備簡陋,僅有機床、落表機、驗表機各一台。1953年成立用戶課水表工段,月修水表數量達到700塊。直到1958年,隨著修表工藝改為流水作業,修表數量大大提高。
1958年,水表工段派李文成等有關人員赴上海、廣州自來水公司參觀學習製造水表技術。同年5月,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高深作關於總路線大躍進的動員報告後,全段職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苦幹巧幹,終於在1958年6月11日生產出第一塊國產口徑為15毫米東風牌水表,該水表為濕式表,最高累計計量為1000立方米,最低刻度為1公升,水表質量超過國內同類產品水平。水表研製成功後,就小批量生產了10塊,作為向1958年7月1日黨的生日獻禮,並且當年就完成了1000塊水表的生產。
從70年代京水牌水表研製並注冊成功以來,京城國產水表得以迅猛發展,已研製開發了15~200mm全系列冷、熱民用及工業用水表、自動記錄壓力表、IC卡水表、遠傳水表等20多個品種、上百種規格的京水牌水表,年產量60多萬塊,在北京水表市場佔有70%左右的份額,並遠銷全國28個省市及出口南美國家及地區。 1999年8月26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組建掛牌,開始了機制和體制的徹底變革,由過去計劃經濟靠政府補貼向市場經濟自負盈虧轉變。改革給首都供水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市自來水集團提出了「確保首都供水,爭創服務一流」的口號,一方面加快供水基礎設施的建設。五年多來,共完成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投資近50億元,新增供水管線1000餘公里;另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斷提高對外服務水平,在讓市民喝上放心水的同時,享受到更高標準的服務。截止到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擁有水廠18座,日供水能力268萬立方米(受水資源緊缺的影響,供水能力有所下降),管網總長度7065公里,供水服務面積600多平方公里,市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100%。
一、水質檢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10年,水質檢測只設化驗員1名,其職責只是「每日分早、中、晚三次化驗其成份清濁,巡視水池,預防污穢」;1935年,添購了化驗細菌儀器,開始了細菌檢驗;1937年,開始聘請化驗技師,但檢測項目只有6項,且全部是手工操作,檢測手段和設施水平極為落後;50年代,北京自來水公司提出了「水質是靈魂」的口號,同時設立了水質科,各水廠設立了化驗室,在供水水質、水質檢驗、水源防護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和發展。
截止到目前,自來水集團對供水水質檢測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管理制度,全面、系統地對制水工藝提出嚴格的要求,建立了由水質監測中心、水廠化驗室和運轉班組三級水質化驗保證體系,擁有1000人水處理技術專業人員隊伍,100多名水質化驗專業人員。他們晝夜三班運轉,認真、仔細、嚴格地監控水質情況,以確保出廠水水質的合格。在檢測手段方面,水質監測中心配備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包括氣相色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離子色譜、液相色譜、放射性測定儀、電子顯微鏡等各種現代化儀器。1999年水質監測中心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的認可,取得了國家級實驗室的資格。目前,自來水集團水質檢測項目已經增至117項,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35項檢測標准,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二、高新技術解決戶內供水管線二次污染
北京城市從水廠的出廠水到供水主幹管的自來水都能達到國家飲用水標准,而一些建築時間較長的樓內供水管線由於老化銹蝕,使自來水受到了二次污染。改造戶內自來水管線以解決自來水二次污染,是困擾國內同行業的一個難點問題。自來水集團本著為民辦實事的精神,為了能盡快找到解決辦法,2002年,自來水集團開始研製開發戶內供水管線改造技術。
2003年,自來水集團經過多方市場調研、論證和反復試驗的基礎上,決定採用「旋風」技術,對城市建築中現有的戶內管線進行除銹和噴塗內襯工藝改造,避免了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該技術在不破壞牆面、路面和建築裝潢情況下,就能清除管道內壁的水垢、水銹,對於難以尋找到的「針眼」滲漏也有自行修復功能,不僅保證了自來水的水質,而且也解決了一些用戶因供水管道堵塞、內徑變小出現的無水或水微現象。此外,為了保證改造後的管線符合國家飲用水發生標准,自來水集團所採用的塗料,經國家衛生部審核,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達到了國家食品級標准。
2003年底,左家莊西街6號樓72戶居民成為全市第一家受益者;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繼續大力推進戶內供水管線改造的進程,相繼完成了草橋小區、洋橋福海小區、玉泉路兆豐園、慧谷陽光住宅小區、和義西區、垡頭等48個小區275棟居民樓的戶內管線改造工程,4萬余戶居民飲用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三、「查表不出戶,繳費不出門」
過去,每家每戶用水交費由住戶輪流查表收費,不少居民對此頗有微詞。為了提高服務水平,北京自來水集團從2000年8月開始,至2001年6月,全市實現了130萬戶樓房居民的「查表入戶」工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現代人對居住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查表入戶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入戶擾民、不安全問題等,而且人工查表難免出現「錯抄、漏抄、少抄、估抄」的情況。
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開始使用有線遠傳水表、無線遠傳水表、電力載波遠傳水表和IC卡水表取代傳統水表,用高科技手段取代傳統的查表方式,逐步實現 「查表不入戶」。到2004年底,全年已安裝IC卡水表5萬余支,遠傳水表2萬余支。
為了方便居民交水費,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相繼與9家金融機構簽訂委託代收水費協議,至此,北京共有11家銀行、1家企業(北京郵政局)的2664個網點代收水費,極大的方便了用戶。2004年2月,市自來水集團與光大銀行在三里河一區小區實現了POS機自助繳水費,500戶居民不用到銀行因交水費而排長隊;到2004年年底,已有80個小區安裝了POS機。此外,市自來水集團還將完成營銷繳費賬務處理系統升級改造,與銀行搭建信息平台,通過網上劃撥、電話交費,逐步實現用戶「交費不出門」。目前,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縉陽水業公司(延慶)已經率先實現了居民「繳水費不出門」。
四、供水服務一線通
為了不斷提高首都供水服務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2002年9月28日,在原報修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北京自來水集團正式組建成立了為「供水服務熱線」,其職能由過去單一報修搶修業務拓展為自來水報修、搶修調度指揮中心、供水業務咨詢中心、用戶投訴中心和用戶舉報中心,通過計算機網路系統對各維修所、閘門班進行遠程管理、時限控制和動態追蹤,為社會提供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供水服務,是自來水集團與廣大用戶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只要撥通供水服務熱線電話,你所反映自來水供水方面的問題,在這都能得到滿意地答復。供水服務熱線成立兩年多時間里,供水服務熱線共接到各種信息28萬多條,其中報修8萬多條、咨詢17萬多條、投訴4000餘條、舉報800多條、其它信息2萬多條,所接到的信息超過了過去三年的一倍;報修搶修、用戶咨詢、投訴和舉報信息處理及時率達到100%,實現了北京自來水集團「有呼必應,有難必幫」的社會承諾。
為了鼓勵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報漏和舉報違章用水行為,自來水集團還設立了供水服務熱線百萬元獎勵專項基金,對提供管網漏水信息、私自改變用水性質、轉供水、竊水信息經核實屬實的第一人,予以一定比例的獎勵。到目前為止已有1900多人得到了獎勵,獎勵金額達到10多萬元。一市民舉報某單位竊水,經查屬實,追繳水費50多萬元,該居民獲獎11449元;一市民舉報某工地偷水,獲獎金1840元……通過廣大市民舉報,兩年來為集團挽回經濟損失約120多萬元。
五、管網搶修用上GPS
查找漏點是否快速准確,是減少管網漏水損失的重要因素。1988年,北京自來水集團開始著手研製「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1991年,此套系統通過北京市科委的技術鑒定,並正式投入運行;1995年,管網的基礎數據全部輸入微機。這套系統的應用,使繪制管線圖、統計各種數據由過去的人工變為微機管理,其工效分別提高8倍和200倍以上,並能代替人工制訂事故關閘方案,使關閘更加及時,每年減少漏水損失達68萬立方米。
2004年,北京自來水集團在「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對此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研製開發出「城市給水管網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它的研製成功,實現供水管網信息資料與其它系統資源共享。同時,為配合此系統,還建立一套GPS衛星測量和定位系統,為快速進行閘門定位,查找被掩埋或無明顯參照物的管網設備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快速及時搶修贏得寶貴時間。
「清泉悠悠鑒古今」,書寫了歷史的滄桑。首都供水事業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它經歷了舊中國的榮辱興衰,也沐浴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蒸蒸日上的燦爛陽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了歷史的見證。如今,首都自來水集團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有關政策,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做強供水主業的同時,積極涉足污水處理和中水生產領域,使集團的產業范圍得到進一步延伸。集團先後投入巨資收購了延慶、懷柔、密雲、房山自來水公司,現有自來水廠18座,日供水能力268萬立方米;收購了延慶、密雲污水處理廠,投資建成了門城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總能力已達11.5萬立方米;組建成立了北京最大的中水公司,日供中水能力17萬立方米。與此同時,集團發揮專業咨詢機構的作用,聘請專門人員,幫助集團公司進行發展戰略和企業文化的系統策劃,為集團公司勾劃更為清晰明確的發展藍圖,提出了要「實現主輔分離,精幹主業,放開搞活輔業,依靠核心技術,延伸相關產品和服務,面向市場,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的工作思路,這樣就使集團公司的改革重點更加明確,發展目標更加清晰,為集團將來可持續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世界一流水廠、高科技的管網管理、優質的供水服務,在給京城人民送去優質、清純自來水的同時,也為北京城市建設帶來新的勃勃生機。

② 請問:為什麼有人會說的,當前股價低於主力成本時,股票呈弱勢,反彈會受到成本價的壓制。難道主力不會拉

每當股價的漲幅變化比較大的時候,老是有很多股民朋友將主力資金的凈流入或凈流出作為股價走勢判斷的依據。其實有很多人並不是特別清楚主力資金的概念,導致每次都做出錯誤的判斷,虧錢了都還發覺不出來。所以學姐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主力資金,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這篇文章最好全部看完,尤其是第二點要重點關注。開始之前,不妨先領一波福利--機構精選的牛股榜單新鮮出爐,走過路過可別錯過:【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主力資金是什麼?
這類資金,會因為資金量較大而對個股的股價造成很大影響,其被統稱為主力資金,包括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社保、養老金、中央匯金、證金、外資(QFII、北向資金)、券商機構資金、游資、企業大股東等。其中容易引起整個股票市場波動的主力資金之一的當然要數北向資金、券商機構資金。
一般「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滬深兩市的股票,因此那些流入A股市場的香港資金以及國際資本都稱做北向資金;而港股的代碼是「南」,所以流入港股的中國內地資金也被成本稱之為南向資金。北向資金為什麼要關注,一方面是由於北向資金背後擁有強大的投研團隊,擁有一些散戶無法得知的信息,所以北向資金也有另外一個稱號叫做「聰明資金」,很多時候的投資機會我們都能自己從北向基金的行為中得知,

券商機構資金則不光包含渠道優勢,還能夠擁有最新資料,我們一般選擇個股有兩個標准,一是業績較為優秀的,二是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的,很多時間個股的主升浪與他們的資金力量都是分不開的,因此也被別人叫做「轎夫」。股市行情信息知道得越快越好,推薦給你一個秒速推送行情消息的投資神器--【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二、主力資金流入流出對股價有什麼影響?
這么說吧,主力資金流入量大於流出量,就表示股票市場里的供要比求小得多,股票價格就會增加;主力資金流入量小於流出量,說明供大於求,股價不用說就會降低,那麼主力的資金流向對於股票的價格走向來說確實有很大程度的影響。然而要知道,把流進流出的數據作為唯一依據是不精確的,有時候主力資金大量流出,股票卻上漲,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主力用少量資金將股價拉高以使得誘使散戶進場接下來逐漸通過小單來走貨,而且不斷的會有散戶接盤,這也就導致股價上漲的原因。因此只有通過綜合分析,只有這樣才能選出一隻最為優秀的股票,提前設置好止損位和止盈位而且持續跟進,到位及時作出相應的措施才是中小投資者在股市中盈利的關鍵。如果實在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研究某隻個股,不妨點擊下面這個鏈接,輸入自己想要了解的股票代碼,進行深度分析:【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9-2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③ 蘇葵《那時我們年少》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那時我們還年少 感謝清早 幫我們從考試的噩夢中出逃 枕下的日記里 藏著懷春的辭藻 窗外的哨聲催促著早操 我們頭上的塑料發卡 閃爍著雛菊的芬芳和鑽石的光耀 碎花的棉布裙裾 壓不住十八歲輕快的步腳 那時我們還年少 正午從不睡覺 數數錢夾里節省下的菜票 夠不夠換來一支口紅 想想昨晚舞會上殷勤的男生 能不能託付一段戀情 多麼漫長的晌午啊 足夠我們把一生 構思成一部浪漫的長篇小說 或者潸然淚下的愛情電影 或者一首抒情長詩 總之那時我們不考慮房子車子和鈔票 也不曉得什麼CEO和基金股票 更不屑仕途和官僚 我們的未來 被不切實際的恢弘理想占滿 眼下卻渴望著愛情 以及由此而來的榮耀 那時我們還年少 黃昏如蜜糖那麼好 小樹林里槐花灑落一地的悸躁 戀人們躲在樹林深處 濃密枝葉的背後 手牽著手,或著彼此擁抱 蓬鬆的夏天樹冠啊 遮住了急促的喘息 或許還有些含糊不清話語 夾在生澀的親吻里 而通向樹林的明亮的路口 徘徊著舉棋不定的心跳 到底要不要 繼續和遠方故鄉的高中男生鴻雁傳情 還是今晚 就投入歷史系高年級男生的懷抱 西斜的日光送走歸鳥 女孩的決心還在春風里躊躇飄搖 那時我們還年少 夜晚像絲綢般美妙 教師里的辯論 涉及靈魂、歷史和無私的主義 圖書館前的庭院里 懸鈴般的紫藤花因為激動而顫抖 有些刻骨銘心的誓言 徘徊在十九歲生日前的分分秒秒 月光下那首反復彈奏的吉他曲 凌駕在所有語言之上 搶先佔據了愛情的拂曉 我們那時都年少 不相信天會荒地會老 理想是我們昂貴的坐駕 詩是心頭的玫瑰 羞澀的紅暈是胭脂 夜空的繁星就是我們的珠寶 我們曾經多麼富有啊 因為那時我們年少

希望採納

④ 任姓氏的由來

任(Rén)姓源出:
1、出自姬姓,為黃帝少子禹陽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左傳正義》所載,任氏是5000年前黃帝賜封的12個基本姓氏之一,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榮傳統的姓氏。據《姓纂》的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據考證是黃帝少子禹(禺)陽被封在任國,其後裔以國為氏。周朝時的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等10個姓氏,都是任姓後裔的封國,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來的。又據《左傳》上有一句話說:「不敢與諸任齒」,其中所謂的「諸任」,指的就是這10個姓氏,可見得當時這10個姓氏與任姓的密切關系。
2、出自遠古妊姓衍傳,與女性妊娠有關,可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於母親妊娠,因生得姓。從母從女,為妊姓,後傳為任姓。據《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據《漢書》的《班婕妤傳》上,也有贊美太任之辭說:「美皇英之女虞兮,榮任姒之母周。」這位周文王的母親太任之為上古任氏之女,顯而易見。
3、出自風姓,為太昊氏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氏之後,故都任城(在今山東省濟寧一帶),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國在戰國時滅亡,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來。如元代王倍子之宣,為避難改姓任,其後代亦稱任姓。
5、據《魏書》所載,巴(即板木盾族)夷帥有任姓。
6、另外古代少數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7、今瑤、回、滿、蒙、土家、羌、水等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齊。春秋時期楚國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為當陽侯。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為姓。然而,也許是由於這個姓氏的歷史實在太久遠了,所以歷來對於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考證。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上說:「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則說:「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後,今濟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眾說紛紜。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屬傳說,莫衷一是的情形,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源自黃帝,一為源自更古遠的伏羲氏。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關於這個問題,在《辭海》所提供的答案是這樣的:「任姓之任,與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以上關於任姓姓源的考據,全部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數千年來的任姓,有黃帝的後裔,也有伏羲的後裔,他們有的是因被賜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國為氏。歸根究底,所獲的結論是:「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但在習慣上,人們把歷史上第一個任氏大名人任不齊作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任姓盡管得姓很早,但在發展中由於一直深埋不顯,所以其早期歷史一直很難讓人知其詳。上述各支任姓中,影響最大者是出自黃帝之後的一支。據某些任姓家譜記載,黃帝之子禺陽在得姓以後,六傳至奚仲,再封於薛(今山東省滕縣南)。春秋戰國時,魏國有任座,秦國有任鄙,他們都是禺陽的後代,楚國有任不齊。可見在先秦時期,任姓已播遷於今湖北、山西、陝西等境。同時,還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東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樂安」為其堂號,其後遂成為當地一大郡望。另據《史記·南越列傳》所載,南海尉任囂曾矯詔使趙佗立國,這說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廣東。至漢時,任姓已散居於我國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南方則居四川、江蘇、廣東等地。可見,任姓在漢之前即已南遷。漢時有世居沛地(今江蘇省徐州)之任敖,其後有子孫遷陝西渭南。魏晉南北朝之際,軍閥混戰,夷族入侵,中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任姓族人為避戰亂,開始大舉南遷至今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等地。並有任姓人遷入福建。唐時,社會穩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東的任姓又興旺起來。南宋末期趙姓末代皇帝四處逃亡,元蒙古騎兵南下,使任姓逃難於我國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澇蝗疫施虐,農民起義軍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銳減,任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別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陝西等地。大約自清代開始,閩、粵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現有任姓華人,並建立有宗親組織。如今,任姓已廣布全國各地,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任姓約佔全國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的百分之零點三七。

郡望堂號
1、郡望
樂安郡:漢為千乘郡。東漢時治所在臨濟(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西北),三國時移治高苑(今山東博興西南)。南朝宋始置樂安郡,隋置棣州,唐改樂安郡,故址在今山東省惠民縣南七十里,下轄廣饒、惠民、高青等縣。
東安縣: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吳、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縣,南潯轄域隸屬菰城縣。秦滅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會稽郡,下設烏程、由拳等縣,今區境屬烏程縣。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縣東鄉置東遷縣,縣治在今舊館。南朝宋元徽四年,東遷縣改為東安縣(治所在今浙江富春縣),次年仍復名為東遷縣。隋開皇九年東遷縣並入烏程縣。宋太平興國7年,分烏程縣東南15鄉置歸安縣。民國元年(1912年),烏程、歸安合並為吳興縣,今南潯轄域隸屬吳興縣。
2、堂號
水薤堂:東漢時候任棠有奇節,不肯做官,隱居教授。太守廖參去訪問他,他一句話不說,只拔了一顆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著小孫子坐在門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為官必須一清如水;拔一顆大薤世告訴我要為人民辦好事,必須把財大勢大的土豪拔除;抱著幼孫當戶,是要我留心照撫孤兒。」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玉知堂」、「敘倫堂」、「吏部堂」、「樂安堂」等。

宗族特徵
1、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任姓來源雖眾,但數千年來中國的任姓,其來源主要可歸納為兩種。一為源自黃帝。具體可直接追溯到黃帝的少子禹陽,跟《元和姓纂》的說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國為氏」與「黃帝賜姓」但究其實質,都是黃帝的親骨肉。二為源自更古遠的伏羲氏,雖血緣不同,卻說明任姓由來已久。
2、任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譜》,江蘇如皋任姓一支字行為:「允遠士大中,萬正吉順太」。

⑤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發展歷程

舉步維艱四十載(1908年-1949年)
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籌建京城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1910年1月水廠工程全部完工,同年3月正式投入生產,日供水能力1.87萬立方米,供水管線147公里,供水范圍「內以禁城為止,外以關廂為限」。在此後的四十年裡,雖然經歷了晚清、北洋、日偽統治、國民政府等時期,但北京的供水事業卻一直發展緩慢,至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京供水設施僅東直門1座水廠、29口補壓井、364公里供水管線,日供水能力5萬立方米,供水范圍僅市區繁華地區,用水人口60餘萬,城區供水普及率29.5%,大都居民則是通過自挖土井或用壓水機取用淺層地下水,少部分赤貧之家則是取用住地附近池塘、河流等地表水。
首座水廠施工頗費周折
創辦自來水行業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當時清政府愚昧落後,一切均需依賴進口,負責器材供應的瑞記洋行除不按時供貨外,還常常以次充好,提供大量德國製造的不合格器材。1909年11月3日,東直門水廠試車送水上水塔時,剛一開車,水塔旁邊的鑄鐵水管突然爆裂一尺有餘,原來這根水管是早有裂紋的殘品。像水龍頭的橡皮墊用紙墊代替、提供生銹的自來水管等現象,更是不勝枚舉。可當時中國無力生產,供貨方又無理抵賴,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購買德國製造的供水器材設備,這不僅給施工帶來困難,而且也給日後運營帶來許多麻煩。
供水管道鋪設也屢有意外發生。安裝自來水管道肯定要刨溝,由於當時風氣不開化,封建迷信思想盛行,有不少人認為刨溝會破壞當地主人家的風水,給他們帶來不祥的災難,因此就橫加阻攔,特別是一些有權勢的人家表現尤為突出。如當初供水管道安裝到清攝政王府(今宋慶齡故居)北後牆時,王府的家人出來制止刨溝,這家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豪門,工人們只好停工,並向上級報告。不一會兒,負責的司事人員便駕著馬車,手捧聖旨,一路緊行來到工地,並高呼聖旨到,只見阻擋施工的家人們一下跪倒在地,此時司事人員手捧聖旨念了一遍,大致意思是此工程系奉聖旨施工,有利民生,途經之地所有官員不得阻攔等。此後王府家人對刨溝不再阻攔,工程得以繼續幹下去。諸如此類的事還有很多。
初期賣水困難重重
在自來水公司正式營業時,受到一些人的懷疑和反對,甚至造謠中傷,說自來水是「洋胰子水」,不能使用,造成了初期自來水銷售十分困難。為了消除許多人顧慮,京師自來水公司頗費苦心的在《白話報》上,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分別刊登廣告,詳細聲明,請報社指導輿論,開導社會,使人人皆知自來水的好處,同時,還以科學說理的方式啟蒙市民並駁斥那些謠言,廣告中說到「……但有一宗須向大家聲明的,就是這龍頭乍放出的水,帶一點白色兒,這個白色,並不算什麼毛病,拿著顯微鏡細細的瞧,全是極小的白水泡兒……不過一分鍾的時候,那水泡就化得乾乾凈凈,這個水就全變清了。有不知道的,以為是管子洗不凈,又說跟洋胰子水一樣,殊不知這個道理,一說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致誤會啦。」
為了廣招顧客,自來水公司刊登廣告時說到「……往後拿一個銅子兒,就可買兩張票,拿一張票就可取一挑水,實在很便宜了。二月初十至五月初十,三個月呢,本公司更是價格優待,把水價減去一半。列位拿著一個銅子兒,更可以買四張票,取四挑水了……」雖經大力宣傳,但營業狀況仍然不佳,靠著四百二十個街市龍頭賣水和極少量的專管用戶用水,1910年平均每天的供水量僅1613立方米。
過去喝自來水是富人們的專利,在20世紀初期,除皇宮內苑用水,御茶房專設水車從玉泉山取用泉水外,一般居民主要依靠簡陋淺井取水供生活使用。至今,市區之內尚有不少街巷以井的所有者、以井的水質好壞、以井的所在地點或以井的數量命名。如王府井、姚家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七井胡同等等。據1945年的記載,北京尚存淺井4500眼。
東直門水廠的建成,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皇宮大內和市區內的豪門巨賈、達官顯貴。可當初宮內並不喝自來水,他們喝的是玉泉山的水,至於自來水管安入皇宮主要是為了消防,不過當時只從東華門引入一段DN200mm的管道,安裝到文昌閣就止住了,全長不過300米,在上面安裝了幾個消火栓,但純屬象徵性的。不光皇宮,初期許多達官顯宦也不喝自來水,原因是他們害怕水中被洋鬼子下毒。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滿清政府被推翻,民國成立,一些達官顯宦由於風氣的逐漸開化,才敢飲用自來水。而普通百姓由於生活貧困,根本就喝不起自來水,雖然水廠近在咫尺,卻只能「望梅止渴」。當時有一位老者感慨地說:這個水樓子(水塔),我看了40多年了,直到今天(解放後)才吃上它裝的水。
興建新水廠困難重重
1942年,原日偽北京特別市公用管理總局自來水管理局為了擴充水源,增加供水能力,減少東直門水廠的負荷,准備在安定門外黃寺兵營南部建設安定門水廠。水廠建設因經濟困窘,工程進展緩慢,至1947年底只完成水源井9口,配水機房1座,變電室1座,配水管道1條,吸揚井1座,容積1000立方米。由於工程質量低劣,在1948年底試運轉中存在許多問題,不具備供水條件,尚需修建,修建費用需當時金圓券1000億元。由於國民黨政府已危在旦夕,最終修建化為泡影。
北平和平解放後,自來水公司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恢復修建第二水廠(安定門水廠),為京城200萬人解決用水問題。當時自來水公司任命陶倬、徐慨民、胡熙峰為指揮,組成了30餘人的修建隊,對初建的所有供水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修,修復了被炮擊的9口水源井動力線路,對送、配水機泵進行了大修,並沖洗了輸配水管道等,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部修建工程。1949年5月1日正式投產供水,向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奉獻了一份大禮。
首座水塔立「戰功」
京城首座自來水水塔是東直門水廠水塔,它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建成於1910年,塔高54米,容積750立方米。該水塔屬鋼結構水塔,塔身下面有一個非常堅固,內嵌三合土,外包粉紅色花崗石,邊緣處磨成圓形線腳的高台;塔身分為六層,每層均為六角形,六面共鑲有裝飾龍12條(每面2條,意為二龍戲珠);每層外廊平台上備有可折疊座椅,登塔至此可籍以小憩,不但可以乘涼,還可以觀賞風景;水塔每層裝飾了12個銅鈴,每個塔角掛有2個,一層至五層為小鈴鐺,六層為大鈴鐺,每值微風吹來,懸鈴叮當做響,不但十分動聽,還可驚動雀鳥,使其不敢在此做巢,免除鳥糞污染塔身之弊,用意非常周到;儲水部分直徑約14米,高約5米,下面由8根支柱承托,塔身自重加上水重超過千噸以上,但支座處只有64條Φ1.5″的螺栓,就把整個塔身固定在埋在地下的鋼板上,屹立50餘年巋然不動,其設計和施工技術令人嘆服!
該水塔在1942年已停止使用,但在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軍北平航空司令部在此駐扎了半年,利用水塔的高度觀測計算國民黨航空投彈數量,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2003年,一位曾在北平航空司令部戰斗過的老同志專程來到水塔舊址,想重憶當年戰斗時的情景,只可惜這座水塔早在1957年就被拆除了。值得慶幸的是,在2003年9月,該水塔設計圖紙由德國大使館贈予自來水集團,總算是彌補了水塔被拆除的缺憾。
關於水塔的拆留,解放後有關部門曾組織過多次討論,主要意見有三種:其一是如果作為文物保留,因其鋼鐵結構建築要進行維修養護,每隔5-8年就要維修一次,光油漆粉刷當時就需3萬元,對一座已經停用的水塔,僅供人觀看或引人懷古幽思之憑吊是否值得;其二是水塔本身能否夠上文物檔次;其三是水塔應該作為文物保留。最後因考慮維修費用過高,國家鋼材供應緊張,該塔還是被拆除了,拆下229噸鋼材,作為鋼材指標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迅猛發展五十年(1949年-1999年)
概述
北京自來水事業徘徊了四十年也等待了四十年,帶著戰爭的創傷,北京自來水事業迎來了新中國的發展曙光。在1949年「五一」節,葉劍英市長還親自參加了華北電力、北京市自來水公司慶祝「五一」節大會。
從新中國建立以後的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年,北京供水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供水能力五十年增長了六十倍。先後新建了第三、四、五、六、七、八水廠、長辛店水廠、城子水廠、南口水廠、田村山凈水廠、豐台水廠,特別是第九水廠的建成投產,標志著首都的供水事業在工藝、技術、管理、水質檢測等諸多方面達到了國際現代化水平。截止到1999年8月,北京已有水廠14座,市區日供水能力30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達7億多立方米,供水管線總長度達6042公里,供水服務面積54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800多萬,市區用水市普及率達100%。
公用水站進院
老北京可能還記得,在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里不時能看到吱扭作響的獨輪水車。推車人肩挎繩絆,兩個水槽分搭在車輪的左右,上面架著兩個木水筲。這就是「水車子」送水的情景。水車子里的水是從「井窩子」里打上來的,那是一種簡陋的用壓水機取水的淺土井。
1949年,北京南城龍須溝地區作為第一批實驗地區安裝了公用水站,拉開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到1967年,北京城區就安裝了大大小小的水站2677處,城區用水普及率達到99.96%。水站建成了,百姓吃水還是用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站去接水,冬季取水更為困難。
1973年,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自來水公司陸續將公用水站分期分批改裝接入到各戶院內。到了1984年,三環路以內的公用水站全部進入院內,京城百姓從此不出院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來水。現如今,自來水管道已經接入千家萬戶,居民足不出戶,擰開龍頭就能流出自來水,年輕人肯定很難想像當初使用自來水時的艱難情景了。
八十年代鬧「水荒」
在七、八十年代,北京的水資源面臨了極為尷尬的局面,市民用水出現危機。由於超量開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淺井乾涸、深井出水量減少,加之未經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排放,使得永定河沖積扇上的井不少都因受到污染而報廢。70年代,市區內已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到1981年夏季,市區降壓供水面積高達212平方公里,占市區供水面積的55.5%。
盡管市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日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的第八水廠和日供水能力為17萬立方米田村山凈水廠,但仍滿足不了需求,以至70年代未、80年代初市區內出現了較為嚴重「水荒」。當時,市區內一半以上的地區降壓供水或限時限量供水,竣工的樓房30%因沒水而無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龍爪樹等地的居民都半夜起來接水。用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0年第九水廠一期工程通水後,自來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緩解,安全穩定的供水才有了保證。
亞洲最大的地表水廠第九水廠
為解決北京用水難的問題,1984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日供水能力百萬立方米的第九水廠。1986年5月工程正式動工,總投資約60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每期設計日供水能力均為50萬立方米,到1999年6月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達150萬立方米,佔北京市區供水能力的「半壁江山」。它的建成通水從根本上緩解了北京缺水的緊張狀況,目前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水質最優良的現代化大型飲用水水廠之一,在首都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九水廠以密雲水庫為水源,分別在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建取水廠。通過一條DN2600mm×33Km的球墨鑄鐵管和三條DN2200mm×42Km的鋼管相連接,將原水送至第九水廠凈配水廠。在自來水的處理工藝上,第九水廠除採用了加葯-混凝—澄清—過濾常規水處理工藝處理,還採用了活性炭吸附,再經氯化消毒的深度凈化工藝,進一步將水中的澀、嗅、味以及各種有機質去除掉,最後將生產出來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清水送入城市配水管網。
樹狀管網變環狀
自新中國成立後,自來水公司在增加市區供水能力的同時,還加大城市供水管線的鋪設力度,不斷地增大供水管網密度。從解放前夕364公里,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6042公里,平均每年增長110多公里,相當於新中國建立前40年每年平均鋪設的12倍;供水范圍從新中國建立前僅限於城區的中心地帶,發展到城近郊區500餘平方公里的范圍。
解放前,北京自來水管網呈樹枝狀布局,自來水管網東密西疏、水壓東高西低、流向由東向南和向西單向供水、服務壓力極不均衡。隨著第三、第四水廠的興建和主要供水干管的鋪設,1958年,市區三環路以內的環狀供水管網已大體形成;到1989年,直徑1米以上的環狀管網已經基本完善;到現在,四環路供水管線已全線貫通,市區內所有供水管網都已連成蜘蛛狀的環狀管網。環環相通的供水管網,不僅均衡了地區服務壓力,而且使市區的所有水廠縮小了供水半徑,可以有效的實施對置互補供水,提高了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水表生產國產化
初時水表以管理和維修為主。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從1910年開始供水,但售水無表計量,採取向用戶預售水票,日後憑票售水的辦法。此後取消水票改為用戶包月計算水費,每月每戶1.2銀圓。1940年,北平特別市自來水管理局開始實行租水表售水計量,故1942年成立了水表課,負責水表的試驗和管理工作,當時使用的水表為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八個國家的30餘種水表。1949年成立水表股開始修理水表,當時只有21名職工,修表設備簡陋,僅有機床、落表機、驗表機各一台。1953年成立用戶課水表工段,月修水表數量達到700塊。直到1958年,隨著修表工藝改為流水作業,修表數量大大提高。
1958年,水表工段派李文成等有關人員赴上海、廣州自來水公司參觀學習製造水表技術。同年5月,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高深作關於總路線大躍進的動員報告後,全段職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苦幹巧幹,終於在1958年6月11日生產出第一塊國產口徑為15毫米東風牌水表,該水表為濕式表,最高累計計量為1000立方米,最低刻度為1公升,水表質量超過國內同類產品水平。水表研製成功後,就小批量生產了10塊,作為向1958年7月1日黨的生日獻禮,並且當年就完成了1000塊水表的生產。
從70年代京水牌水表研製並注冊成功以來,京城國產水表得以迅猛發展,已研製開發了15~200mm全系列冷、熱民用及工業用水表、自動記錄壓力表、IC卡水表、遠傳水表等20多個品種、上百種規格的京水牌水表,年產量60多萬塊,在北京水表市場佔有70%左右的份額,並遠銷全國28個省市及出口南美國家及地區。
科技引領謀騰飛(1999年――至今)
概述
1999年8月26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組建掛牌,開始了機制和體制的徹底變革,由過去計劃經濟靠政府補貼向市場經濟自負盈虧轉變。改革給首都供水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市自來水集團提出了「確保首都供水,爭創服務一流」的口號,一方面加快供水基礎設施的建設。五年多來,共完成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投資近50億元,新增供水管線1000餘公里;另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斷提高對外服務水平,在讓市民喝上放心水的同時,享受到更高標準的服務。截止到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擁有水廠18座,日供水能力268萬立方米(受水資源緊缺的影響,供水能力有所下降),管網總長度7065公里,供水服務面積600多平方公里,市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100%。
水質檢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10年,水質檢測只設化驗員1名,其職責只是「每日分早、中、晚三次化驗其成份清濁,巡視水池,預防污穢」;1935年,添購了化驗細菌儀器,開始了細菌檢驗;1937年,開始聘請化驗技師,但檢測項目只有6項,且全部是手工操作,檢測手段和設施水平極為落後;50年代,北京自來水公司提出了「水質是靈魂」的口號,同時設立了水質科,各水廠設立了化驗室,在供水水質、水質檢驗、水源防護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和發展。
截止到目前,自來水集團對供水水質檢測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管理制度,全面、系統地對制水工藝提出嚴格的要求,建立了由水質監測中心、水廠化驗室和運轉班組三級水質化驗保證體系,擁有1000人水處理技術專業人員隊伍,100多名水質化驗專業人員。他們晝夜三班運轉,認真、仔細、嚴格地監控水質情況,以確保出廠水水質的合格。在檢測手段方面,水質監測中心配備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包括氣相色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離子色譜、液相色譜、放射性測定儀、電子顯微鏡等各種現代化儀器。1999年水質監測中心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的認可,取得了國家級實驗室的資格。目前,自來水集團水質檢測項目已經增至117項,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35項檢測標准,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高新技術解決戶內供水管線二次污染
北京城市從水廠的出廠水到供水主幹管的自來水都能達到國家飲用水標准,而一些建築時間較長的樓內供水管線由於老化銹蝕,使自來水受到了二次污染。改造戶內自來水管線以解決自來水二次污染,是困擾國內同行業的一個難點問題。自來水集團本著為民辦實事的精神,為了能盡快找到解決辦法,2002年,自來水集團開始研製開發戶內供水管線改造技術。
2003年,自來水集團經過多方市場調研、論證和反復試驗的基礎上,決定採用「旋風」技術,對城市建築中現有的戶內管線進行除銹和噴塗內襯工藝改造,避免了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該技術在不破壞牆面、路面和建築裝潢情況下,就能清除管道內壁的水垢、水銹,對於難以尋找到的「針眼」滲漏也有自行修復功能,不僅保證了自來水的水質,而且也解決了一些用戶因供水管道堵塞、內徑變小出現的無水或水微現象。此外,為了保證改造後的管線符合國家飲用水發生標准,自來水集團所採用的塗料,經國家衛生部審核,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達到了國家食品級標准。
2003年底,左家莊西街6號樓72戶居民成為全市第一家受益者;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繼續大力推進戶內供水管線改造的進程,相繼完成了草橋小區、洋橋福海小區、玉泉路兆豐園、慧谷陽光住宅小區、和義西區、垡頭等48個小區275棟居民樓的戶內管線改造工程,4萬余戶居民飲用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查表不出戶,繳費不出門」
過去,每家每戶用水交費由住戶輪流查表收費,不少居民對此頗有微詞。為了提高服務水平,北京自來水集團從2000年8月開始,至2001年6月,全市實現了130萬戶樓房居民的「查表入戶」工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現代人對居住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查表入戶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入戶擾民、不安全問題等,而且人工查表難免出現「錯抄、漏抄、少抄、估抄」的情況。
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開始使用有線遠傳水表、無線遠傳水表、電力載波遠傳水表和IC卡水表取代傳統水表,用高科技手段取代傳統的查表方式,逐步實現 「查表不入戶」。到2004年底,全年已安裝IC卡水表5萬余支,遠傳水表2萬余支。
為了方便居民交水費,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相繼與9家金融機構簽訂委託代收水費協議,至此,北京共有11家銀行、1家企業(北京郵政局)的2664個網點代收水費,極大的方便了用戶。2004年2月,市自來水集團與光大銀行在三里河一區小區實現了POS機自助繳水費,500戶居民不用到銀行因交水費而排長隊;到2004年年底,已有80個小區安裝了POS機。此外,市自來水集團還將完成營銷繳費賬務處理系統升級改造,與銀行搭建信息平台,通過網上劃撥、電話交費,逐步實現用戶「交費不出門」。目前,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縉陽水業公司(延慶)已經率先實現了居民「繳水費不出門」。
供水服務一線通
為了不斷提高首都供水服務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2002年9月28日,在原報修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北京自來水集團正式組建成立了為「供水服務熱線」,其職能由過去單一報修搶修業務拓展為自來水報修、搶修調度指揮中心、供水業務咨詢中心、用戶投訴中心和用戶舉報中心,通過計算機網路系統對各維修所、閘門班進行遠程管理、時限控制和動態追蹤,為社會提供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供水服務,是自來水集團與廣大用戶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只要撥通「66189955」供水服務熱線電話,你所反映自來水供水方面的問題,在這都能得到滿意地答復。供水服務熱線成立兩年多時間里,供水服務熱線共接到各種信息28萬多條,其中報修8萬多條、咨詢17萬多條、投訴4000餘條、舉報800多條、其它信息2萬多條,所接到的信息超過了過去三年的一倍;報修搶修、用戶咨詢、投訴和舉報信息處理及時率達到100%,實現了北京自來水集團「有呼必應,有難必幫」的社會承諾。
為了鼓勵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報漏和舉報違章用水行為,自來水集團還設立了供水服務熱線百萬元獎勵專項基金,對提供管網漏水信息、私自改變用水性質、轉供水、竊水信息經核實屬實的第一人,予以一定比例的獎勵。到目前為止已有1900多人得到了獎勵,獎勵金額達到10多萬元。一市民舉報某單位竊水,經查屬實,追繳水費50多萬元,該居民獲獎11449元;一市民舉報某工地偷水,獲獎金1840元……通過廣大市民舉報,兩年來為集團挽回經濟損失約120多萬元。
管網搶修用上GPS
查找漏點是否快速准確,是減少管網漏水損失的重要因素。1988年,北京自來水集團開始著手研製「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1991年,此套系統通過北京市科委的技術鑒定,並正式投入運行;1995年,管網的基礎數據全部輸入微機。這套系統的應用,使繪制管線圖、統計各種數據由過去的人工變為微機管理,其工效分別提高8倍和200倍以上,並能代替人工制訂事故關閘方案,使關閘更加及時,每年減少漏水損失達68萬立方米。
2004年,北京自來水集團在「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對此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研製開發出「城市給水管網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它的研製成功,實現供水管網信息資料與其它系統資源共享。同時,為配合此系統,還建立一套GPS衛星測量和定位系統,為快速進行閘門定位,查找被掩埋或無明顯參照物的管網設備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快速及時搶修贏得寶貴時間。

閱讀全文

與懸鈴基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
信託查詢平台 瀏覽:80
要約價格低於提示性 瀏覽:202
今日中國銀行匯率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今日 瀏覽:312
北京富勤理財 瀏覽:665
晨鳴股票 瀏覽:91
炒股票破產 瀏覽:884
園藝股票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