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對外投資的特點

對外投資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2-04-10 09:46:50

⑴ 一季度我國對外投資有什麼特點

4月16日消息,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負責人16日介紹:一季度,我國對外投資合作呈現以下特點:

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大項目多,帶動出口作用明顯。一季度,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58個,合計374.2億美元,佔新簽合同總額的83.9%。對外承包工程帶動貨物出口39.4億美元,同比增長12.9%。

⑵ 國際投資的特徵有哪些

國際直接投資的特徵

二戰後,國際直接投資得到高速發展,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投資方式。尤其是7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際直接投資的規模迅速擴大,增長速度快速提高

二戰以來,世界范疇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了空前的增長。據統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1960年為555億美元,1976年增至2872億美元,1981年達到5250億美元。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外國直接投資是外來資本的主要來源。根據對9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統計,1981年到1985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在其長期資本流入總額中的比重為30%,而1986年到1990年期間,這一比重增加到74%,而且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以發達國家為主,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雙向流動

國際直接投資較之間接投資的風險更大,因此投資者除追求盈利外還尋求安全性。相對而言,發達國家的投資環境要優於發展中國家,投資者自然而然地就將發達國家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市場。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基本上是單向的,通常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將其資本投向自己的附屬地、附屬國。二戰後,尤其是7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直接投資主要轉向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投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在國際直接投資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以美國為例,1950年美國私人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總額中,發展中國家佔48.8%,發達國家佔48.2%,1960年發展中國家佔34%,發達國家佔60.6%,1980年發展中國家佔24.7%,發達國家佔73.5%。據統計,1990年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0%,美、歐、日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3%,其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額佔世界各國吸收直接投資總額的70%。1996年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95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85%,當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為208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60%。可見,主要發達國家占據著國際直接投資的壟斷地位。在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格局中,美國的霸主地位逐漸喪失,歐、日地位不斷上升,形成了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吸收國。

(三)亞太地區和拉美地區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的集中地區。

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不斷相對減少的同時,把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逐步集中在那些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容量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巴西、墨西哥、亞洲「四小龍」等。

拉美地區是吸收外國投資較早、較多的地區。拉美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在1950年為77億美元,到1980年增至625億美元,增長了8.1倍。80年代中期以後,拉美國家吸收外資的速度減慢,主要是墨西哥、巴西等國在利用外資政策上的失誤而造成巨額外債負擔的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政局不穩等因素所起的負面作用。但拉美經濟又有所改善,特別是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等國的經濟政策的變化,增強了國內、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刺激了這一地區外國直接投資的復甦。

亞太地區在1986年取代了拉美地區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國投資的地區。在1988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中,59%是投向亞太地區的。1995年流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達到650億美元,約佔全球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總額的2/3。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投資者曾紛紛撤資,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解決亞太地區又成為吸收直接投資的有力競爭地區。

(四)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和服務行業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採掘業和初級產品加工業。二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石油、礦產資源的國有化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外國壟斷資本對採掘業投資的比重逐漸下降,對製造業部門投資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在占國際投資絕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中,雖然投向製造業的比重仍然較大,比如截止1988年底,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44.6%集中在製造業,西歐對美國的直接投資42.8%也集中在製造業。但隨著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行業從傳統的製造業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新能源、精密機械和生物工程等。出此之外,還繼續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的行業。另外,第三產業中的一些行業,如金融、保險、不動產等也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點。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在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部門結構中之所以佔有較大比重,是與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關聯的。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對國外第三產業投資的增加,既是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結果和表現,又將推動東道國乃至整個世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⑶ 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呈現那些特點

對臨近國家投資,跨國公司注重製造業投資

⑷ 國際直接投資的特點有哪些

國際直接投資特點
國際直接投資與其他投資相比,具有實體性、控制性、滲透性和跨國性的重要特點。具體表現在:
(1)國際直接是長期資本流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不同於短期資本流動,它要求投資主體必須在國外擁有企業實體,直接從事各類經營活動。
(2)國際直接投資表現為資本的國際轉移和擁有經營權的資本國際流動兩種形態,即有貨幣投資形式又有實物投資形式。
(3)國際直接投資是取得對企業經營的控制權,不同於間接投資,他通過參與、控制企業經營權獲得利益。當代的國際直接投資又有以下幾個特點:規模日益擴大、由單向流動變為對向流動、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日趨活躍、區域內相互投資日趨擴大、國際直接投資部門結構的重大變化、跨國並購成為一種重要的投資形式等等。

國際直接投資(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也稱為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跨國直接投資(Trans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TDI)、海外直接投資(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ODI)。
國際直接投資是指投資者以控制企業部分產權、直接參與經營管理為特徵,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的資本對外輸出。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創辦新企業和控制外國企業股權兩種形式。創辦新企業指投資者直接到國外進行投資,建立新廠礦或子公司和分支機構,以及收購外國現有企業或公司等,從事生產與經營活動。而控制外國股權是指購買外國企業股票並達到一定比例,從而擁有對該外國企業進行控制的股權。

⑸ 什麼是國際投資國際投資有何特點

一、定義:國際投資(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又稱對外投資(Foreign Investment)或海外投資(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將其擁有的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通過跨國界流動和營運,以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行為。
二、國際投資的特點:
1.增長速度加快,規模連創歷史紀錄。
2.跨國投資由發展中國家逐步轉向發達國家。
3.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由東亞地區向拉美地區轉移。
4.投資自由化趨勢日益明顯。
5.跨國並購已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形式,並仍然成為今後外國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6.跨國投資向金融、保險、電信、流通等行業轉移。
三、發展與特點:
簡述
國際投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國際資本的發展而發展。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後,銀行資本與生產資本相融合並日益發展,促進了資本積累的進一步擴大,並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金融資本,出現了大量的資本過剩,以資本輸出為早期形態的國際投資也隨之產生。隨著國際經濟交易內容的不斷豐富,投資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演化。從國際資本活動的歷史進程來看,國際投資活動首先表現為貨幣資本的運動,即一國際借貸、國際證券投資為主要形式的國際間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銀行的出現;其次表現為生產資本的運動,即國際直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公司的出現。
國際投資的初始形成階段(1870—1914年)
這一時期,以電力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現後,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壟斷組織開始性形成,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滲透融合,從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資本,為資本輸出提供了條件,以資本輸出為特徵的國際投資也隨之形成。這一時期的國際投資,表現出如下特點:1、投資國的數目很少。2、投資的形式以間接投資為主,直接投資比重極小。3、投資的來源主要是私人投資,官方投資比重很低。4、投資的主要流向是由英國、法國和德國流向其殖民地國家,目的突出地反映為尋找有力的投資場所,以便獲得超額利潤。
國際投資的低速徘徊階段(1914—1945年)
這一時期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戰爭的破壞,資金極度短缺,市場萎縮,使得國際投資活動也處於低迷徘徊之中。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國際投資不甚活躍,規模較小,增長緩慢。2、私人投資仍佔主體,但比重有所下降,官方比重有所上升。3、間接投資仍為主流,但直接投資的比重有所上升。4、主要投資國地位發生變化,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對外投資國。
國際投資的恢復增長階段(1946—1979年)
自從1947年美國「馬歇爾計劃」的事實,大規模的對外投資活動拉開了序幕。加之,這一階段世界政治局勢相對平穩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國際投資活動迅速恢復並快速增長。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投資規模迅速擴張。2、對外投資方式由以間接投資為主轉變為以直接投資為主。3、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國際投資國的行列之中,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其「石油美元」成為國際對外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
國際投資的迅猛發展階段(1980年以後)
這一階段,由於科技革命、金融改革和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國際投資蓬勃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但不同國家的國際投資增長速度並不一致。其中美國的增長速度放慢,而日本的增長速度加快。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
1、國際直接投資繼續高速增長。
2、國際間接投資也得到迅猛發展。
3、發達國家之間的資金對流,即相互投資成為國際投資的主流趨勢。
4、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投資格局。

⑹ 境外投資的主要特點

近幾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方式已從初期的以製造為主的直接投資建廠向資源開發投資、並購以及戰略聯盟等國際通行的形式發展。跨國並購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2000-2004年間,已公布的對外收購總額從18億美元攀升至48億美元。
在國內三大石油企業中,中石油集團是「走出去」的先行軍,到2004年底,累計在海外生產原油近6000萬噸,累計獲得權益原油3000萬噸,獲權益天然氣近30億立方米。其海外投資項目涵蓋了油氣勘控開發、地面建設、長輸管道、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銷售等領域。2005年10月,又以總價格41?8 億美元的報價,擊敗了來自印度和俄羅斯的競爭對手,獲得了哈薩克石油公司的收購權。中石化集團近幾年在年進軍中東地區獲得顯著成績,參與競標開發伊朗 16個新油田,獲邀參與開發伊朗第二大油田阿軋德干德項目的競標。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近幾年頻頻在國際市場實現成功收購,成功地對澳大利亞高頻天然氣項目、印度尼西亞東固項目和Muturi項目等三宗大的跨國油氣田部分股權並購,逐漸成為國際一流的綜合型能源公司。
位於廣東惠州的TCL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向東南亞發展,已在越南建起年產50萬台的彩電生產線、30萬台數碼照相機和電工產品生產線,總投資超過1億美元;TCL摩托品牌在越南是家喻戶曉,市場佔有率不斷擴大;近幾年又進軍歐美,收購德國施耐德公司;通過在美國的控股公司蓮花太平洋全資收購了美國的控股公司蓮花太平洋全資收購了美國高威達公司;同法國的湯姆遜合並彩電等業務,一下將產能提升到1800萬台,為全球第一,已佔有世界市場10%的份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彩電生產商。
2004年底,中國最大的電腦公司聯想集團與IBM達成協議,以6?5億美元現金及價值6億美元股標(總價值約100億美元人民幣)取得了IBM包括Think品牌在內的PC業務,成為世界上僅次於戴爾、惠普之後的第三大PC廠商。 一是資源戰略。根據中國一些資源緊缺的狀況,一些大企業把投資重點放在國外資源開發上,採取在靠近高端戰略礦產資源儲備的地區布置自己的生產製造基地,收購或入股資源生產企業等方式,獲得了國外資源的開采權和產品分配權,如寶鋼和世界最大的鋼鐵礦石公司巴西國有鋁廠成立了合資公司;中國有色金屬集團公司將購買外國一些銅礦企業的股份;三大石油公司在蘇丹、哈薩客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地投資入股或當地企業共同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等等,為國內發展開辟重要資源的供應,相關行業的發展減少資源成本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技術戰略。針對中國企業整體技術水平薄弱的情況,一些企業把投資的重點放在發展利用國外的技術和人才的投資上,採取收購整合外國的高科技企業,收購外國高科技品牌或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等方式為企業提供先進和適用技術。
三是市場戰略。收購境外公司之後,利用被收購公司的銷售渠道銷售產品或把國內的產品推向境外市場。
四是品牌戰略。通過收購境外公司生產和銷售自己的品牌,逐步擴大本企業品牌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或利用境外的品牌開拓市場。如海爾集團與美國家電經銷商Mike Jemal合作,成立了海爾美國公司,專門在美國銷售海爾冰箱、空調和其他家電,並在南卡羅萊內州建立了製造工廠,保證產品的零售供應。 在中國對外投資的企業隊伍中,大型企業作用明顯。「走出去」的大型和特大型項目不斷增多,技術含量高。單個項目的平均對外投資額由2002年的281萬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48萬美元。2005年1~11月,投資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投資額總計43?1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76.3%。
除了國有大型企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之外,非公有制企業逐步成為「走出去」的生力軍。一些民營優勢企業正在發展成為集內外研發、銷售、服務於一體的跨國企業。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如四通集團、萬向集團、新希望、華為、科龍、東方集團等,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國際市場。

⑺ 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麼內容和特點

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對外直接投資也叫「綠地投資」和「並購」,比如廣東對外直接投資就是廣東的企業到國外去開公司以及並購國外的公司,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於21世紀初才開始初具一定規模,目前處於加速發展階段,我國的對外投資起步較晚。
對外直接投資的內容: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包括獲取原材料、尋求知識、降低成本、規模經濟、穩定國內客戶等戰略性動機以及出於發揮其特定優勢而進行國外直接投資的經濟性動機 。
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1.起步晚、投資規模小 2.海外投資結構不盡合理 3.進入國際市場方式單一 4.投資主體趨於多元化

⑻ 進行境外投資的特點是

形式不斷擴展:近幾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方式已從初期的以製造為主的直接投資建廠向資源開發投資、並購以及戰略聯盟等國際通行的形式發展。跨國並購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2000-2004年間,已公布的對外收購總額從18億美元攀升至48億美元。

⑼ 我國對外投資合作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說,今年前5個月,我國對外投資合作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穩步推進。1-5月,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4個國家有新增投資,合計59.3億美元,同比增長8.2%。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362.2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2.4%;完成營業額307.4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4%。

新聞配圖

今年前5個月,相關主管部門共備案或核准對外投資企業3373家,中方協議投資額455.03億美元。其中備案或核准非金融類對外投資企業3356家,中方協議投資額420.15億美元;備案或核准金融類對外投資企業17家,中方協議投資額34.89億美元。

閱讀全文

與對外投資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
什麼是互聯網基金產品 瀏覽:688
私募基金的主要策略 瀏覽:211
外匯Ham 瀏覽:178
錢吧理財 瀏覽:684
中郵穩定收益A基金 瀏覽:851
企業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388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
招商銀行滬深300理財怎麼樣 瀏覽:967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
招商融資發布會 瀏覽:20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