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保守型對沖基金會發展成現在的高風險對沖基金
為了保護投資者,北美的證券管理機構將其列入高風險投資品種行列,嚴格限制普通投資者介入。典型的對沖基金往往利用銀行信用,以極高的杠桿借貸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礎上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擴大投資資金,從而達到最大程度地獲取回報的目的。
『貳』 對沖基金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國對對沖基金的監管
伴隨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各類策略的國內對沖基金快速發展茁壯成長,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截止2012年5月底的數據統計,股票策略的對沖基金(陽光私募)2272隻,組合基金114隻,債券基金103隻,事件驅動85隻,管理期貨59隻,相對價值28隻,宏觀策略6隻,復合策略3隻,管理總規模超過2500億人民幣,對沖基金已是國內證券市場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規范發展對沖基金有利於國內證券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有利於培育多元化的機構投資者隊伍,有利於豐富投資者財富管理選擇。
然而,至少就合法的情況而言,對沖基金目前在中國內地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幾乎於零。中國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一方面是採用中國證監會(CSRC)批準的國內對沖基金策略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它們擁有向內地富裕個人募集資金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是不受監管、暗中經營的私募基金公司。中國有100家左右通過信託公司(它們本身是受到監管的)設立的「陽光私募基金」;但還有數目不詳的基金經理經營著典型的「推薦型」業務,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金融行業的專業人士。
對於中國潛在的對沖基金管理公司來說,一個主要的問題是缺乏工具。新年之交,中國政府批准了利用股指期貨與保證金交易進行賣空操作。但很難借入散戶的股票進行賣空。另外一個基本的對沖基金工具——杠桿同樣缺乏。對沖基金經理無法通過借貸進行投資。
『叄』 在基金市場中,比較有前景的對沖基金都有哪些
說到基金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甚至現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很多人可能漸漸的已經將基金當作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和理財手段,隨著社會結構已經年齡結構的變更,傳統的銀行儲蓄已經是慢慢的走到了資本增值的末端,但是說到對沖基金,可能就有很多人不明所以了,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切盤點一下什麼是對沖基金以及全球比較知名的對沖基金。
3、Millennium Management 千禧管理
千禧管理成立於1989年,管理規模達336億美元。它擁有超過1900名雇員,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均設有辦公室。千禧管理的投資方法十分注重風險。比起高風險高收益,它更偏向於在一定的風險(比如低的夏普率)之下有較高的收益。此外,它也希望交易團隊能在賺錢的日子裡有較小的收益,在虧錢的日子裡有較小的虧損,在這種情況下爭取較多的賺錢日。如果有在有高損失的風險前提下獲得高收益的機會,AQR會讓團隊放棄掉這樣的機會。這種對於風險厭惡的投資理念成為了交易團隊的一道規則。
『肆』 如何看待中國對沖基金的發展
要講到對沖基金的機遇,我覺得機遇是很大的,為什麼?第一需求在那裡,因為中國是高儲蓄國家,每年的可投資金巨大。大家都在說股票的擴容太快,很多人都在抱怨,其實今年股票擴容也就幾百億、1000多億,前兩年多的時候也就2、3000億,房地產每年新增的面積是10億平米,每平米算5000塊,就是5萬億的,房地產每年5萬億的擴容我們都可以消化,還不算二手房的的增值部分。民間的財富多巨大可想而知。全中國14億人,目前的股市市值也就相當於6個蘋果公司的市值。市場是很大的,而且市場的特點在於現在很多人覺得實業不好做,很多人以前做出口業、加工業,現在根本沒辦法擴大再生產,這些人的錢都願意做對沖基金投資,需求在這里。還有一塊是移民,很多人移民之後,這些錢在中國或者在國外,一樣可以投資,移民之後可能沒辦法直接管公司做實業了,海外的情況他也不了解。所以中國對沖基金的機遇首先是市場機遇的巨大,因為有真實的需求。
第二是放鬆市場管制和鼓勵金融創新的大背景。現在監管機構的特點就是要放,放鬆管制,讓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目前缺乏的一些對沖工具,隨著金融創新的深入都回逐步出現。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作為對沖基金,我的想法,私募基金要做是做一些傳統公募基金不能做或者動作比較慢的事,我們肯定比你們慢,在這種情況下,你們能夠做的就是往創新、新的產品、新的工具、新的方法角度,機遇是在放鬆管制上面帶來的。
第三個機遇來自於世界金融市場的動盪。為什麼這么說?過去幾年為什麼對沖基金的發展這么好?就是因為只做多賺不到錢了。如果都像06、07年那樣,買指數基金每年賺100%多,誰需要對沖基金?正是因為你沒有辦法通過β去賺錢,才需要做阿爾法,才需要做跟市場不相關的超額收益。
總之,機遇是不錯的,首先有客戶真實的需求,第二是有創新和放鬆的監管大環境,第三是市場的動盪導致對阿爾法的需求更迫切。這是大家各顯神通去賺錢的時候。
最後,我想簡單講一下從客戶角度怎麼樣看對沖基金。對沖基金就是這個杯子,它裝什麼東西就是什麼東西,它裝水就是一杯水,它裝茶就是一杯茶,它裝醋就是一杯醋。不要以為對沖基金都一樣,只能說具體公司具體分析。對沖基金嚴格來講不是一個資產類別,海外現在有1萬家對沖基金,分析起來絲毫不比分析股票輕松。對沖基金不作為一個獨立的資產類別,是因為你無法定義它的投資和風險屬性,因為每個類別的對沖基金之間的差別是千變萬化的。它只是一個籮筐,這個筐什麼都可以裝,都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伍』 對沖基金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對沖基金成立的初衷是控制或者調整資產風險的一種方法,經過一系列精密的計算,在各種金融產品之間利用其中的套利機會獲利。一般來講對沖基金是在現貨金融產品(或者商品現貨產品)跟他們的期貨之間進行對沖操作。
所以對沖基金對經濟是沒有直接的好或者壞的影響的,因為他們只是將現貨和期貨之間的套利空間拉近,但是因為對沖基金的流動性非常大,時常拋售某種商品或者金融產品的現貨或者期貨時往往會對金融市場有一定的波動影響,甚至對資本市場的長期信心給予打擊,因為這種基金的大出大進金融產品,市場有時會有跟隨效應(羊群效應),使得金融市場的波動誇大化,大大貶低了資本市場中交易產品的價值。
『陸』 對沖基金組織和前景
通過朋友介紹,在今日英才網校學習相關課程,而且課程創新
『柒』 請問互惠基金和對沖基金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對沖基金經理更賺錢拜託了各位 謝謝
互惠基金(或稱投資基金)是將個別投資者的資源集中在一起,然後聘用投資專家將所持有的資金作最適當的投資,以達成投資者所期待的目標。
今天的財經市場日趨復雜,投資者透過互惠基金,把資金分散投放在一個包括各種證券的投資組合上(例如股票及債券等)。這是一個既簡單方便而又省時的投資方法,而這個方法並不是個別投資者可以單獨做到的。互惠基金的投資者透過這種多元化投資,可把投資風險降低。
投資者可選擇適合的互惠基金,以達成自己的投資目標。例如,有些投資者希望盡量增加目前的收入,而有些則希望資金能長期有所增長,或是最好能兩者兼得。專業的投資專家運用基金集得的資金購買多種債券、股票或票據,以協助投資者達到本身的目標。這些證券成為基金的主要部份,賺得的收益會分派給投資者。投資者可將所賺收益再投資,購買更多股份(單位)的互惠基金。
基金投資者以單位購買基金,即每購入一單位便成為該單位的持有人,擁有屬於該單位的證券,而股息及資本增值是按持有人所佔的單位數目分派。故此,無論是大額投資或小額投資,每一元投資的回報率都是相同的。
對沖基金的英文名稱為Hedge Fund,意為"風險對沖過的基金",其操作的宗旨,在於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以及對相關聯的不同股票進行實買空賣、風險對沖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規避和化解投資風險。在最基本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 Option)。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許可權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許可權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幾只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出該行業中幾只劣質股。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股票,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麼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對沖基金可以說是一種基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對沖基金(hedge fund)是眾多投資工具之一,其投資目的仍然是以資本增值為主,這方面它與傳統的基金分別不大,可是由於對沖基金的基金經理較為低調,所以了解對沖基金的投資者不多。不過,自從金融風暴之後,經過索羅斯(Soros)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狙擊多個經濟體系之後,大多數投資者皆聞之色變。對沖基金的特點是沒有一定的投資目標,並不像主題基金或地區基金般有明確的投資路線。因為這個原因,使基金經理可全權處理投資策略,令基金的動向難以觸摸。
對沖基金起源於六十年代的美國,起初是為投資於股票工具而成立,不過對沖基金可以看好及看淡不同的股票,即是該基金一方面可以購入數只前景佳的股票,另一方面亦會沽出前景看淡的股票。至八十年代,對沖基金再加入衍生工具(Derivatives)的元素。對沖基金與一般的股票或債券基金不同之處是,當利率上升對股票及債券市場不利時,對沖基金反而可藉機拋空股票,甚至於以借貸來達到杠桿效應(Leverage Effect),去加強投資策略的效果。因此,無論股市上升抑或下跌,對沖基金都能把握機會為投資者賺錢。雖然投資對沖基金看似優點多多,但由於其風險較高,並不太適合一般的投資者,尤其是以長線增值為目標的退休金及公積金。
對沖基金,可以大致分為宏觀對沖、事件驅動、相對價值策略、量化交易、統計套利等幾種。
宏觀對沖重在基金經理的宏觀大勢判斷能力,即眼光。事件驅動重在採集部門的信息傳導能力,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球哪些企業有並購,回購,重組的可能,即在耳力。相對價值策略即分析力,依靠團隊對股票股價的價值判斷,買入被低估的股票。量化交易依據贏利模型的技術全面性,數據波動彈性,即武器。統計套利則是最早的對沖基金,體現在對沖二字,買些股票,再賣些期貨,它的價值體現在規避風險。
具體來說,對沖基金區別於傳統投資基金有幾點:
1.交易手段靈活,既能依據宏觀信息面分析操作,也能依靠數據模型來操作,也能判斷趨勢操作,也能依靠價值策略操作等等。
2.具有做空機制。可做多,也可做空。當大盤指數具有下跌可能時,通過做空股指來規避風險。
3.杠桿交易模式。也就是保證金交易,花100元的錢購買1000元的股票,放大收益。
4.規避監管約束。相對於傳統投資基金,對沖基金的自由性更強。
『捌』 對沖基金的起源發展
對沖基金起源於年代初的美國。當時的操作宗旨在於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以及對相關聯的不同股票進行空買空賣、風險對沖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規避和化解投資風險。1949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有限合作制的瓊斯對沖基金。
雖然對沖基金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出現,但是,它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並未引起人們的太多關注,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對沖基金才有了更廣闊的投資機會,從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世界通貨膨脹的威脅逐漸減少,同時金融工具日趨成熟和多樣化,對沖基金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最早的對沖基金是哪一隻,這還不確定。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大牛市時期,這種專門面向富人的投資工具數不勝數。其中最有名的是Benjamin Graham和Jerry Newman創立的Graham-Newman Partnership基金。
1923年的小說《股市做手回憶錄》在記載Jesse Livermore的輝煌成就時,描寫了一種被稱為「資產池」的投機工具,和日後所謂的「對沖基金」在形式和功能上極其相似。在Livermore之前, Bernard M. Baruch也經營過「資產池」,他後來另立門戶,大發其財,被稱為「華爾街孤狼」,還成了政治家。
2006年,Warren Buffett在一封致美國金融博物館(Museum of American Finance)雜志的信中宣稱,上世紀20年代的Graham-Newman partnership基金是其所知最早的對沖基金,但其他基金也有可能更早出現。
社會學家、作家、財經記者Alfred W. Jones創造了「對沖基金」一詞,1949年,他還第一次確立了對沖基金的結構,為此廣受贊譽。為了中和市場總體的波動,Jones採用買入看漲資產,賣空看跌資產的手法來避險,他把這種管理市場總體波動的風險敞口的操作稱為「對沖」。
而這種資產組合就是對沖基金。Jones也是第一位採用資金杠桿和風險分散的對沖投資策略並收取業績報酬的基金經理。1966年,《財富》雜志報道稱,盡管Jones收取的管理費高達20%,但是其麾下的基金比最好的共同基金業績還要好。
到了1968年,總共有近200隻對沖基金;1969年,第一隻對沖基金領域的基金(FOHF)在日內瓦誕生。
在1969-70年的經濟衰退期和1973-1974年股市崩盤時期,很多早期的基金都損失慘重,紛紛倒閉。上世紀70年代,對沖基金一般專攻一種策略,大部分基金經理都採用做多/做空股票模型。70年代的衰退時期,對沖基金一度乏人問津,直到80年代末期,媒體報道了幾只大獲成功的基金,它們才重回人們的視野。
90年代的大牛市造就了一批新富階層,對沖基金遍地開花。交易員和投資者的更加關注對沖基金,是因為其強調利益一致的收益分配模式和「跑贏大盤」的投資方法。接下來的十年中,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更加層出不窮,包括信用套利、垃圾債券、固定收益證券、量化投資、多策略投資等等。
21世紀的前十年,對沖匯基金再次風靡全球,2008年,全球對沖基金持有的資產總額已達1.93萬億美元。然而,2008年的信貸危機使對沖基金受到重創,價值縮水,加上某些市場流動性受阻,不少對沖基金開始限制投資者贖回。
2011年4月,對沖基金管理的總資產規模觸底反彈,估計有望達2萬億美元。2011年1月,美國最大的225家對沖基金公司旗下就有1.3萬億美元,其中最大的是Bridgewater Associates,其資產為589億美元。2011年的五大對沖基金公司為Bridgewater Associates(589億美元)、Man Group(392億美元)、Paulson & Co.(351億美元)、Brevan Howard(310億美元)和Och-Ziff(294億美元)。2011年2月,全球對沖基金61%的投資額來自於機構。
2015年5月16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洪磊表示,截至2015年4月底,我國正在運作的對沖基金品種共6714支,資產規模達到8731.5億元。
對沖(Hedging)是一種旨在降低風險的行為或策略。套期保值常見的形式是在一個市場或資產上做交易,
以對沖在另一個市場或資產上的風險,例如,某公司購買一份外匯期權以對沖即期匯率的波動對其經營帶來的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人被稱為套期者或對沖者(Hedger)。
『玖』 風險對沖基金的前景以及運作方式
最初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 Option)。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許可權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許可權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幾只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出該行業中幾只劣質股。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股票,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麼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對沖基金才被用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的理解逐漸深入,近年來對沖基金倍受青睞是由於對沖基金有能力在熊市賺錢。從1999年到2002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損失11.7%,而對沖基金在同一期間每年贏利11.2%。對沖基金實現如此驕人的成績是有原因的,而且它們所獲得的收益並不像外界所理解的那麼容易,幾乎所有對沖基金的管理者都是出色的金融經紀人。 金融衍生工具(以期權為例)有三大特點: 第一,它可以以較少的資金撬動一筆較大的交易,人們把其放大作用,一般為20至100倍;當這筆交易的交易量足夠大時,就可以影響價格; 第二,根據洛倫茲格利茨的觀點,由於期權合約的買者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即在交割日時,如果該期權的執行價格(Strikeprice)不利於期權持有者,該持有者可以不履行它。這種安排降低了期權購買者的風險,同時又誘使人們進行更為冒險的投資(即投機); 第三,根據約翰·赫爾的觀點,期權的執行價格越是偏離期權的標的資產(特定標的物)的現貨價格,其本身的價格越低,這給對沖基金後來的投機活動帶來便利。 對沖基金管理者發現金融衍生工具的上述特點後,他們所掌握的對沖基金便開始改變了投資策略,他們把套期交易的投資策略變為通過大量交易操縱相關的幾個金融市場,從它們的價格變動中獲利。 現時,對沖基金常用的投資策略多達20多種,其手法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 (一)長短倉,即同時買入及沽空股票,可以是凈長倉或凈短倉; * (二)市場中性,即同時買入股價偏低及沽出股價偏高的股票; * (三)可換股套戥,即買入價格偏低的可換股債券,同時沽空正股,反之亦然; * (四)環球宏觀,即由上至下分析各地經濟金融體系,按政經事件及主要趨勢買賣; * (五)管理期貨,即持有各種衍生工具長短倉。 對沖基金的最經典的兩種投資策略是「短置」(shortselling)和「貸杠」(leverage)。 短置,即買進股票作為短期投資,就是把短期內購進的股票先拋售,然後在其股價下跌的時候再將其買回來賺取差價(arbitrage)。短置者幾乎總是借別人的股票來短置(「長置」,long position,指的是自己買進股票作為長期投資)。在熊市中採取短置策略最為有效。假如股市不跌反升,短置者賭錯了股市方向,則必須花大錢將升值的股票買回,吃進損失。短置此投資策略由於風險高企,一般的投資者都不採用。 「貸杠」(leverage)在金融界有多重含義,其英文單詞的最基本意思是「杠桿作用」,通常情況下它指的是利用信貸手段使自己的資本基礎擴大。信貸是金融的命脈和燃料,通過「貸杠」這種方式進入華爾街(融資市場)和對沖基金產生「共生」(symbiosis)的關系。在高賭注的金融活動中,「貸杠」成了華爾街給大玩家提供籌碼的機會。對沖基金從大銀行那裡借來資本,華爾街則提供買賣債券和後勤辦公室等服務。換言之,武裝了銀行貸款的對沖基金反過來把大量的金錢用傭金的形式扔回給華爾街。
『拾』 對沖基金全球規模2.25萬億美元 中國夢還有多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兩位教授在接受和訊網訪問時通過對比國內外現狀,試圖揭開海外對沖基金神秘面紗。
作為全球研究對沖基金權威學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梁兵教授對和訊表示,據芝加哥一家對沖基金研究機構調查顯示,目前全球共有9800多家對沖基金,截止去年年底管理著2.25萬億美元。行業分布具有不對稱的特點,50 億美元以上的基金只佔總數量的5%,卻占據大約70%市場資產份額。
股指期貨的推出被譽為中國對沖基金元年開啟,但相比海外成熟市場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其中,中國金融市場缺乏廣度和深度成為對沖基金在中國發展的一大挑戰。目前金融衍生品正式推出的是只有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剛剛於近日獲得證監會批准,也尚未正式推出。梁兵表示,國外對沖基金主要投資標的豐富不受限制,包括全球股市、主權債、公司債券等債券、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品和結構化產品。
除了投資標的和對沖工具受限,資金來源方也有差距。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嚴弘介紹,海外對沖基金資金來源除了高凈值人群,還有很大部分是機構投資者,比如保險(放心保)資金、大學基金會、養老基金等,而在中國這些機構投資者對接對沖基金則需要審批,對沖基金募集、准入、監管都需要相關法律法規,而且投資者對對沖基金能對沖風險並獲得穩定收益的觀念也不成熟。
此外,國內不少期貨私募以商品期貨、金融期貨的投機交易為主,博取價差收益。即便也參與了股指期貨市場,但由於並非將其視為對沖價格風險工具而是投機標的,嚴格意義上也不能稱之為對沖基金。梁兵指出:「曾有研究顯示國外對沖基金使用衍生品的主要目的為套期保值,規避風險,單純以交易衍生品獲取投機盈利的很少,更多的是將衍生品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與國內衍生品市場以投機為主不同。」
近幾年來,國內量化投資交易風靡一時,備受推崇,甚至有公司在宣傳中將之奉若神明。但梁兵認為,量化雖可稱上是一種策略,但更是一個工具。「海外對沖基金目前主要策略為股票市場多空型、全球宏觀、相對價值套利,和事件驅動型。成功的交易需要藝術與科學的有機結合,多年積累經驗是主觀藝術,量化是科學的手段,僅靠量化是不夠的。」
「實際上,中國真正的對沖基金還很少。」嚴弘說,海外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很多曾是券商自營部交易員、公募基金經理以及CTA(商品期貨投資顧問)經理,券商、基金的人才儲備比期貨業有優勢,但期貨業對衍生品更有經驗,期貨私募或期貨公司很有可能發展成「小而美」的CTA,而非對沖基金。
然而盡管在發展初期,對沖基金的魅力卻不可小覷。據和訊了解,原財通基金總經理陳東升離職後,正在組建同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從基金公司高管到下海創業,陳東升十分看好未來中國對沖基金前景,致力於打造對沖基金平台。事實上,此前已經有多位期貨圈資深人士離職著手布局中國對沖基金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