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大基因十大股東為什麼沒有泰康
2014年7月,華大基因曾表示,該集團旗下華大科技、華大醫學計劃於2015年分別在香港和深圳上市版,此後,權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又合並為一家企業,並獲得20億元的入股。
此輪20億由泰康投資旗下和玉高林基金領投,和玉高林基金還幫助華大醫學重組華大科技。
和玉高林是泰康投資旗下的
B. 雲鋒基金董事總經理李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是真的有能力還是憑借背景
壞就壞在微博的最後一句了。那一句是因還是果,所有人都在沒任何證實的情況下直接判定為因,多少有點不公平。
C. 現在的行情指數基金買哪個好
波動比較大的,計算機,證券,避險的白酒,大消費,現在適合買貿易戰相關,稀土,國產軟體對應相關的基金,指數基金中證500pe比較低,適合長期投資
D. 什麼叫基金組合和購買單只比較的話,有什麼區別
一、基金組合是一種以基金為投資對象,依照主理人設定的投資策略風格,通過把握大類資產配置的方法,篩選出優秀的基金進行投資,並根據市場波動情況及時調整和優化組合。
通俗的說就是有專業人士幫你選基金讓您投資,而這個專業人士我們稱之為基金組合主理人,你可以把基金組合理解為主理人幫你挑好的「一籃子」基金。
二、單只基金通常只會側重投資某一類資產,如果將來該類資產出現下跌,那就無法規避投資風險了。
比如在牛市最瘋狂的時候,由於股票型基金的股票倉位不能低於80%,盡管基金經理明明知道市場已經很貴了,但是沒有辦法,也還是要買股票的。
同樣的,債券型基金也有倉位限制,必須要把80%以上的資產投向債券。混合型基金雖然沒有明確的倉位限制,但是基金經理是有自己的投資風格、投資偏好,所以有些混合型基金也會把資金集中投到某類資產。
所以通過單只基金去規避市場下跌的風險,應該是很難的。
三、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買基金組合可能更適合些。
比如就以三思投顧APP上面的「綠巨人」組合為例。
該組合的主理人鄭志勇老師在2018年7月30日的調倉記錄中寫到,「匯添富醫療遇見黑天鵝先是智飛生物、再是通化東寶,再是美年…… 而且醫療前期漲幅較大,現在揮淚調出組合!」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可能不清楚這次調倉發生的背景。
其實在2018年,醫葯行業先後發生了「疫苗事件(長生生物造假)」、「體檢行業龍頭美年健康造假」、「華大基因無創產檢風波」、「美年健康假醫生事件」、「4+7帶量采購」等諸多負面信息。
所以三思君覺得,主理人鄭志勇老師應該是看到了「綠巨人」組合持有的匯添富醫療基金(001417),肯定會受到這次負面消息的影響,同時考慮前期醫葯板塊的漲幅很大,就做出了「揮淚調出組合」的決定。
下圖是2018年7月30日賣掉的匯添富醫療基金(001417)與2018年7月31日買入的易方達滬深300ETF聯接基金(110020)的走勢對比。
由上圖可知,通過這「一買一賣」,綠巨人組合很好的規避醫葯板塊的風險。目前持有的易方達滬深300ETF聯接基金(110020)已經給組合貢獻盈利了。
所以如果是對資本市場不敏感的普通投資者,可能就無法規避去年醫葯板塊的投資風險了。這就是主理人在管理組合與普通投資者最大的區別。
E. 華大基因學院的學院功能
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大教育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大教育中心於2012年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批准成立,該中心依託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國際一流的師資力量,招收培養碩博層次的高端人才。
培養採用中國科學院大學「兩段式」模式,即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學後,先在北京教學園區進行為期半年的基礎課程和學位課程的集中學習,後兩年半在華大教育中心開展科研實踐並完成學位論文。
中心擁有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生物工程三個碩士培養專業和基因組學博士培養專業,並已招收兩屆碩士研究生。中心兼職博導5人,兼職碩導4人,2014年計劃在以上專業和領域招收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
本科創新班
華大基因學院與國內10餘所高校,如武漢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華南師大、安徽醫科大、暨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簽署本科創新班聯合培養,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分為兩種,「2.5+1.5+X」和「3+1+X」,即學生本科期間前2.5(或3)年在學校學習,後1.5(或1)年在華大進行科研項目實戰培養,X則指本科畢業後,可繼續碩士或博士聯合培養。[span]在創新教育和合作基礎上[span][span],持續推進與相關高校的工程碩士合作班、科研合作、青年教師培訓等。
在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礎上,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還與華南理工大學、青島大學等共建「創新學院」。進行本科創新班、碩士、博士的聯合培養。
暑期項目
暑期實習項目
每年7月-8月期間,華大基因學院為國內重點高校(985/211)大二、大三年級,生物、數理、計算機類等專業學生及並接收優秀的境外高校學生提供為期一個月的華大實習機會。實習期間採取集中培訓+項目實踐的方式,使學生了解華大及生命科學前沿知識,體驗華大項目帶人才的培養模式。同時華大也將通過短期實習選拔優秀創新人才,雙選後優秀者可被進入聯合培養項目或就讀華大教育中心的研究生。
2009~2012期間,暑期實習項目已舉辦四屆,參加實習的學員累計達到600人。2013年暑期實習項目報名工作已經截止,熱誠歡迎有志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各位同學踴躍報名。
夏令營(高中生)
夏令營活動面向重點中學高一、高二學生招生,於每年7月-8月間開展,為期1-2周。夏令營以專家科普講座與實驗操作為主,目的是為了激發高中生對生命科學領域科研探索的興趣,推動科普教育,提前選拔可能的優秀人才。
夏令營活動已於2012年7月正式開展,面向深圳中學等重點合作中學招收高一、高二學生13人。 港中大-華大跨組學創新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與華大基因學院合作建立香港中文大學--華大跨組學創新研究院,以培養碩博研究生(目前是修課式碩士)為己任。
香港中文大學與華大基因學院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開展教學。培養方式以修課為主,但課程實踐性強,上機練習多,而且華大基因學院會提供項目實踐機會。
港中大--華大跨組學創新研究院持續合辦修課式碩士課程,擬增設研究式博士課程。第一屆招生9人,第二屆招生擬錄取26人(華大員工21人),並增招經驗豐富的教師5名任教3門碩士課程。
項目合作式研究生聯合培養
華大基因學院與哥本哈根大學,奧爾胡斯大學等國際性大學建立項目合作,聯合培養碩、博研究生。由華大和合作院校共同選拔優秀人才,以華大員工身份赴國外深造。合作項目以研究為主,華大與合作院校將提供重大科研項目實踐機會。
哥本哈根大學已完成一屆招生,共24人在讀,奧爾胡斯大學已有4人在讀。
其他合作模式探索/暑期交流等
除上述合作模式之外,華大基因學院還在不斷探索其他的合作方式及渠道。
哈佛大學:承接暑期實習項目,協調接收實習生1人。
澳門大學:擬從合辦碩士課程開始,待溝通共建學院事宜;
澳門科技大學:已簽合作框架協議,進行碩博聯合培養;
香港科技大學:承接RIPS-HK暑期實習項目,接收實習生4人;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組織協調交換培訓課程,17名華大員工將赴美培訓; 除學歷教育之外,華大基因學院還開展以培訓為主的非學歷教育。
與人力資源部共同承擔華大基因全員培訓工作。承接、實施人力資源部整體培訓計劃,實施考核,並對所有考核進行監督。
新員工培訓
定期組織新員工入職培訓,使其了解華大歷史文化、組織架構、福利待遇等,盡快融入華大。
大科學培訓
對華大全員進行大科學理念的培訓。
其他培訓
對華大人力資源培訓計劃中的其他各類培訓組織實施培訓。
學習考試平台
維護、管理、支持華大學習平台及考試平台,供全員學習、考核使用。
考核監督
對華大培訓中需考核的部分,進行監督。 生物信息學培訓
華大基因於2005年起開展生物信息學培訓,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100多期生物產業類高端培訓,國內學員達3000人次,國際學員達300多人次。
生物信息學培訓內容有前沿技術/熱點類課程、經典案例分享類課程、技能實操類課程、量身定製類課程。
醫學類培訓
華大基因學院與華大健康及衛生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項目,為臨床醫生提供基因組學的前沿性知識,幫助其提升專業技能,並提供與同行相互交流的機會和平台。考核合格者被授予醫學繼續再教育I類學分。
遺傳咨詢師培訓
華大基因學院的遺傳咨詢師培訓邀請國際知名專家授課,培訓結束後參與者將獲得衛生部頒發結業證書,並被授予醫學繼續再教育I類學分
遺傳咨詢師屬臨床醫學咨詢與健康管理服務類專業醫務人員,以客戶為中心,針對客戶所關注問題,提供較全面的個性化遺傳咨詢等服務。
核酸測序平台 蛋白質譜平台
基因操作平台 細胞學平台
動物克隆平台 信息技術平台 華大基因學院現有高水平專家組成的教師團隊共計48人(含兼職教師),承擔學院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有9名教師已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大教育中心」兼職碩博導(其中:博導5名,碩導4名)。
除此之外,學院還在國際上聘請多名高水平專家,短期來華大基因學院從事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解學科和產業發展的最新方向和動態的機會。 華大基因學院自成立以來,與國內外多所教育機構建立合作,聯合培養優秀人才。如國內的武漢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另有香港中文大學、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國際知名高校。
華大基因學院與其他院校聯合培養的學生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以CNNS為代表)發表文章共48篇,其中第一作者32篇;聯合培養研究生在BGI為署名單位發表的文章共計265篇,其中第一作者佔152篇。以本科創新班為例,已在CNNS系列雜志上參與發表科研文章達26篇其中8篇為第一/並列第一作者。
華大基因學院的學生共參加發明專利44項,共參與開發軟體著作權45項。 2012年10月7日,由麻省理工學院和BioBricks基金會主辦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ing Machine Competition,簡稱iGEM)亞洲賽區中,由華大基因學院創新班學員組成的「Shenzhen隊」憑借「酵母人工細胞器YAO #1.0」課題,首次參賽即在57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斬獲金牌。
F. 王思聰為什麼懟華大基因CEO
12月7日消息,昨日王老吉官方微博發文稱「【華大基金總裁尹燁為王老吉國家863科技成果"喝王老吉可延長10%壽命"點贊】在中國的醫療產業論壇上,廣州醫葯集團董事長李楚源與華大基因首席執行官尹燁等嘉賓進行了高端互動,李董表示「據國家863計劃研究結果,『喝王老吉可延長壽命大約10%』」,當即獲得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尹燁總裁的高度認同及全場嘉賓的熱烈掌聲。」
但尹燁的回應遭到了久未在微博上發聲的王思聰的回復:「恕我直言 禮節性點頭你也是傻逼」,可以看出王校長對於所謂「喝王老吉可延長10%壽命」這一新聞的強烈鄙視,但尹燁的躺槍,讓人哭笑不得。
王思聰果然是娛樂圈的試金石啊。
G. 饒毅對華大基因的質疑,有哪些是合理的
曾經被饒毅成為「流氓企業家」的華大基因楊煥明昨天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以下是饒毅當年的博客節選:
我認為楊煥明是企業家,因為迄今看來華大基因公司運行了多年,好像企業(至少表面上)是成功的,所以,稱之為企業家,是一種褒獎,因為在我的詞典里企業家高於商人。當然,我不說他是科學家,這一點其他人會有不同看法,因為大家對什麼是科學家有不同標准。如果發過論文就是科學家(英文的科學家用法),那麼楊煥明也算科學家,如果做了比較好的科學才是科學家,楊煥明就不是。什麼是比較好的科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學生(和華大的青年員工)不妨知道楊煥明的模式並非大家都認可為科學家。DNA測序方法是外國發明的、儀器是美國生產、試劑是美國的,具體課題無需很多ideas,用中國的大量的錢(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錢)、用中國廉價勞力,大量測序,是否算好的科學,生物學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認為楊煥明不是科學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過,是不是科學家並不重要,爭論也無所謂。
---- 以下是 2013-07-26 原答案 ----
我沒有內幕,僅就題主問題中的第二點而言。
-論戰二:華大隻會拿別人的 idea 做學術嗎?2012 年底,Nature 雜志評選了年度十大影響力人物(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華大基因(BGI)執行院長王俊(Jun Wang)入選。
三年前在 Nature 上有一篇介紹華大基因的文章,面對 Nature 雜志的采訪,王俊坦陳「我們是肌肉,我們沒有大腦(we are the muscle, we have no brain)」。個人感覺說出這樣的話需要很強的自信,他們是充滿野心的。2010 年華大基因購買了 128 台 Ilumina 公司生產的 Hiseq 2000 測序儀,據說該儀器的目錄價格為每台 69 萬美元。2012 年華大基因又斥資 1.18 億美元收購了與 Ilumina 競爭的測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從純粹的科學貢獻來講,如果真如王俊在題主引用的「論戰」中所言,糖尿病微腸道菌群與癌細胞單細胞測序等工作是他們自主完成的,他當之無愧可以算是傑出的科學家。癌細胞單細胞測序的工作都發表在 Cell 雜志上,見這里和這里,我沒有看完全文,不好直接判斷工作的意義。但從作者單位來看,通訊作者的單位都是華大基因(BGI),共同第一作者排在前幾位都是 BGI 的,但都有一位第一作者屬於別的單位。這兩位特殊的共同一作的單位都是醫院,也許是因為他們提供了癌細胞來源,或者提供了部分 idea,但我個人傾向於判定主要的科學貢獻屬於 BGI。Nature 在前述報道中也強調,2012 年華大基因主導了他們自己的原創工作,其中就包括這兩篇 Cell 文章。
Nature 的報道援引哈佛大學 George Church 教授的話說,「1999 年 BGI 的測序能力佔全世界的 1%,現在已經達到了 50% 以上」。華大基因今年一共參與發表了 100 多篇論文,其中大多是 Cell, Nature, Science 文章。盡管如此,Nature 指出華大基因 2012 年最主要的進展在於將基因組科學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比如 9 月份與蓋茨基金會簽署的關於農作物與傳染病的合作協議,以及推動發展下一代測序技術,通過對母親血液中致命性染色體畸變進行基因檢測,用來診斷測試新生兒的潛在疾病。
從他們的這些努力看來,華大基因也許並不像很多人(包括我)之前認為的那樣,僅僅是一個測序工廠,而是也擁有它們自己的科學夢想。
*:
Nature 評選的這十大人物在華大基因官方主頁新聞中翻譯為「2012年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而實際上,同時入選的另外9位分別是(摘自科學網編譯):
羅爾夫-迪特爾·霍耶爾(Rolf-Dieter Heuer),歐洲原子核研究委員會主席,他讓世界認識了「上帝粒子」。
辛西婭·羅森茨維格(Cynthia Rosenzweig ),紐約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主席,她致力於保護她居住的紐約哥譚鎮,使其具有自然災害抵禦能力。
亞當·施特爾茨納(Adam Steltzner),NASA工程師,他領導「好奇號」火星車的登陸任務。
塞德里克·布朗潘(Cédric Blanpain),布魯塞爾大學教授,他領導的團隊解決一個長期爭議的科學問題,證實了癌症幹細胞確實存在。
伊麗莎白·艾奧恩斯(Elizabeth Iorns),邁阿密大學博士後,她因證實他人一項研究的錯誤而遭到人身攻擊和職業挫折。
喬·漢德爾斯曼(Jo Handelsman),耶魯大學微生物學家,她通過研究證實,不論男女,對女性科學家存在歧視。
蒂姆·高爾斯 (Tim Gowers),劍橋大學數學家,他發起了針對愛思唯爾出版集團的網路抵制。
貝爾納· 貝爾納迪尼斯(Bernardo De Bernardinis),義大利政府官員,他因聽信地震學家沒有預防地震而被判過失殺人罪。
羅恩· 富希耶(Ron Fouchier),荷蘭病毒學家,爭議禽流感論文作者,他全年大部分時間在爭取發表該成果。由此看來,應該被視為「十大新聞人物」更加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