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朝有哪些古董,宋朝以前的都可以。
② 國際期貨的期貨的起源與發展
期貨交易是人類貿易史發展的結果(物物交換、現貨交易、遠期交易、期貨交易)期貨作為一種交易方式或機制隨商業活動不斷發展而產生。為了促進商業活動發展,人類探索新的交易方式一直沒有中斷過。最初人類商業交易方式為物物交換,真正的現貨交易從貨幣作為商品支付手段開始。自從有了貨幣為支付手段的現貨交易,商業成為一種獨立活動得到更大發展,商品交易范圍進一步擴大,交易規模也越來越大,一些文明古國如希臘、羅馬等出現了大規模商品交易場所,當時的羅馬議會廣場就是大宗商品中心交易場所。到12世紀之後,這種集中交易場所在英、法等國得到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並催生了新的交易方式——遠期合同交易。1251年英國充許外國商人參與該國季節性交易會,後來交易要求對途中貿物提前簽署文件,列明商品品種、數量、價格、預交保證金等內容,在此基礎上出現買賣文件合同現象。1571年英國成立世界第一家集中交易的商品市場——倫敦皇家交易所,其後荷蘭阿姆斯特丹也成立第一家穀物交易所。17世紀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還出現鬱金香期權交易市場,18世經法國巴黎出現了商品交易所。在東方,具有期貨萌芽性質的交易方式也曾出現過。17世紀日本大阪成立大米交易所,出現過把稻穀交換來的米券進行買賣的投機現象,當時的米券價值具有隨稻穀價格起落變化的功能。1730年這種交易方式得到政府認可,正名為「帳面結算米」交易。在中國宋朝也出現過「青苗」交易方式。
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問世1,19世紀30、40年代,因毗鄰美國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湖等獨特的地理位置,芝加哥發展為美國重要的糧食集散地。由於交通狀況不佳、庫容有限等原因,每年穀物大量上市,商人無法大量采購,以致於穀物價格一跌再跌,而每到春季,又因穀物短缺,價格飛漲。2,為了解決價格大幅起落帶來經營風險問題,一些商人一方面在該地交通要道增設了倉庫、擴大上市季節采購量,另一方面與糧食加工商、銷售商簽定第二年春季供貨合同,這樣通過聯連產銷,確定了利潤。遠期合同交易成為糧食商人們解決現實矛盾的重要方式。3,為了使交易活動有效地展開,1848年82位商業自發成立了一個商會組織——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交易所發展初期主要任務提供一些運輸、儲存及價格信息方面服務,以方便會員交易,到1851年才提供交易產品遠期合同交易。4,在遠期合同交易過程中遇上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具體的交易內容包括商品品質、等級、價格、數量、交貨時間等,當雙方情況或價格發生變化時,很難將合同轉手其它人,而且能否執行合同要視對方信譽,確保執行合同的成本較大,執行風險較大,這些是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標准化合約為交易產品,並執行保證金制度,向簽約雙方收取不超過合約價值10%的保證金,作為履約保證。1882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允許對沖解除履約。1883年出現結算協會為交易所會員提供對沖工具。192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成立,所有交易通過結算公司結算。至此,期貨交易完整了重要的制度創新,標志著現代意義上期貨交易真正誕生。
③ 宋朝的首都 大陸期貨什麼時候結算
鄭商所每天都結算啊,當日無負債交易么。
④ 宋朝 有哪六個六個榷貨務
榷是專利、專賣的意思。宋朝開國不久,為加強對鹽、茶、酒等專賣管制,在全內國設置了六個榷容貨務。
十三山場六榷貨務是宋代東南地區實施榷茶的最重要機構,十三山場指淮南蘄州王祺、石橋、洗馬,黃州麻城,廬州王同,舒州太湖、羅源,壽州霍山、麻步、開順,光州商城、光山、子安場等收茶場。六榷貨務為江陵府(安徽無為)、蘄州蘄口(湖北蘄春)等貯藏批發茶葉的機構。十三山場六榷貨務始於東南榷茶,終於嘉家佑四年(1059)。
⑤ 宋朝以前商品交易市場有何特點
A、沒有縣以上的城市
必需在特定位置B坊和市嚴格分開
C官府設市長或市令嚴格管理
C按時開市和閉市
⑥ 宋朝初期的經濟制度有哪些
在經濟方面,宋朝建立之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第一,根據土地佔有情況制定納稅政策。北宋王朝將全國居民分為主戶和客戶兩類。凡是有土地的人家都稱主戶,都要向國家交稅。那些沒有土地的人家被稱為客戶,他們租種土地,也叫「佃客」。主戶按資多寡分為五等:一等戶是占田十多頃、數十頃乃至上百頃的大地主;二等戶是占田一頃至數頃的中小地主,他們通常被稱為「上戶」;三等戶又稱「中戶」,主要指占田不多、但能自食其力還較富裕的中等人家;四等、五等戶是占田三五十畝或僅幾畝的農戶,也被稱為「下戶」或「貧下戶」,他們生活艱難,一遇歉收往往被迫出賣土地,在主戶中所佔比例很大。客戶主要是佃農,完全沒有土地和生產工具,依靠租種地主田地為生。但北宋時期的客戶戶籍已經獨立,不再依附於地主的名下,與東漢以來的部曲、徒附是大不相同了。田主不能奴役佃戶的家屬,契約滿期佃戶可以更換田主,這些都可看出社會的進步。地主靠田租剝削佃戶,田租一般都占收成的五成以上。除此之外,高利貸也成為重要的剝削手段,佃農交不起本錢和利息,只好將子女做「佣質」當抵押。一些下戶破產之後,政府為了榨取更多的賦稅,仍將他們編入主戶,「產去而稅存」的戶數逐漸增多。下戶雖然不向地主交租,卻要擔負官府繁重的賦稅和徭役,因而每至凶年往往出賣土地淪為佃客。如他們每年要交田稅、身丁稅、各種雜稅,有些稅可謂橫征暴斂,巧立名目。北宋的貧苦農民遭受著嚴重的經濟剝削,因而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的起義就不是偶然的了。
第二,採取各種措施促進農業生產。宋朝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視,清醒地認識到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兵之本。北宋建國者一開始就將京都奠立在運河之濱的汴梁(即開封),使全國各地的應貢物品可以經水路系統輾轉進京,從而使國家的政治中心處於衣食無憂的境地。但朝廷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以發展農業生產為基本國策,採取扶持、獎勵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措施。宋代歷屆朝廷都不停地頒布勸農詔書,與過去歷代王朝頒布的勸農詔書不同的是,這些詔書不尚空談,而是針對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責成有關地方官員負責辦理或派大臣親臨調查。
⑦ 為什麼宋朝末期那麼有錢.明朝末期卻窮的連軍餉都沒有
明朝其實並不窮,窮的是天啟和崇禎。僅論財政的話,嘉靖開始就很窮了。
明代財政很奇葩,中央分兩個財政,一個是國家的,歸戶部管,一個是皇帝自己的,叫內庫。
嘉靖時期很窮,海瑞那句:嘉靖嘉靖,家家干凈。很真實。但是嘉靖駕崩之後就不一樣了。很多人只記住了嘉靖對裕王(隆慶)很不好,但是都忽略了嘉靖完全是以繼承人的態度來培養裕王的。隆慶繼位後,推動改革,首要的就是開海,其次是和蒙古貿易。兩套組合拳打下來,戶部有錢了,內庫也有錢了。
到萬曆即位後,也很有錢,要不然張居正沒那麼大底氣直接變革。搞什麼一條鞭法。這個變革的整體基礎在於國家貨幣要多,換句話說要有本位貨幣,而且數量要很多。在當時來說,就是白銀。根據記載,當時中國擁有全世界1/3的白銀。可以說一改之前銀荒的情況。耳熟能詳的萬曆三大征就是靠著海外貿易支撐起來的。也就是說全是皇帝掏私人的錢就搞定了三場戰爭。
萬曆皇帝據說很聰明,但是對待繼承人很不好,既不做培養,也不指點。之後就落入了東林黨的口袋。
確實得講,東林黨和東南地主階層脫不開關系,即使不是代理人也是共生的關系。於是關稅沒了,商稅沒了,其他各種稅種都沒了。比如茶稅,天啟五年在魏忠賢的主持下一年收35萬兩白銀,崇禎元年在東林黨的主持下,只收到17兩。一年。
所以明朝不窮,但是大資本家提前玩起了代言人的玩法,導致朝廷收不上稅,那不窮才是不科學的。
⑧ 宋朝的錢幣有那些
宋朝的貨幣:
第一,宋朝的幣制以錢為主,即以通寶錢為主,通寶錢十分復雜,種類繁多,每隔幾年就有一種新錢種面世。除銅錢外,還有鐵錢,二者並行。
第二,貨幣流通的區域性,有的地方專用銅錢,有的地方專用鐵錢,有的地方二者兼用。這些錢幣在一個地區流通,不準運錢出境。
第三,流通混亂。銅鐵錢各分大小,銅鐵錢之間、大小錢之間作價不一,致使流通無序。
1000個銅錢為一貫.一貫大約是1兩銀子,這沒有明確的對比,因為銀子和金子主要作為儲存貨幣的 和現在的國家黃金儲備差不多,銀子雖然也經常流通,但它也是作為一種特殊貨物的,價格也會起伏。
北宋的物價是非常低的,一匹馬要10貫左右,一石大米要1貫左右(宋朝是97公斤).具體平常一頓飯,請客下館子的話幾十個筒子吧。
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宋代商業發達,要求有大量輕便的貨幣,銅鐵錢都因區域限制而不敷應用,且笨重不便,極大地阻礙了地區間商品交易的發展。
第二,造紙業和印刷業的發達,為紙幣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
第三,宋王朝為防北方遼、夏、金人的威脅和侵略,被迫養重兵以為備,軍費開支龐大,財政非常困難,依靠發行紙幣以稱補開支,也促進紙幣的進一步發展。
大約在宋真宗年間(998——1022)成都的16家商號製作一種紙券,名曰「交子」,代替錢鐵流通。這就是最初的紙幣。這種交子因是私人發行,所以史家稱其為私交子。發行交子的富商稱為交子鋪或交子戶。
由於私交子的信用度較低,交子在流通中不能兌現,引起訴訟。1023年(仁宗天聖元年),政府禁止私人發行交子,並在四川設置益州交子務負責交子的發行事宜,次年開始發行交子。這是政府發行的交子,史稱官交子。官交子的發行3年為一界,界滿收回舊交子,發行新交子,每界確定最高發行限額,用鐵錢作為發行准備。到了南宋,交子由戶部掌管發行。
稱提之術:宋朝政府對紙幣發行和流通的管理辦法叫稱提之術。其內容主要是3年一界,界滿收回舊交子,發行新交子;設置發行准備;限制最高發行額。
銀會子:南宋初年,還發行過一種代替白銀流通的銀會子,以錢為單位,面額分為1錢和半錢兩種,每年換發一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銀本位制紙幣,但只限於一些地區使用,沒有在全國流通。
⑨ 宋朝時中國有多富有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關於歲入1.6億貫實為銅錢、米麥、白銀、布棉、絲絹、草料等不同物產單位的合加總數,宋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餘萬貫 ,商稅占財政總收入約70%。
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
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9)宋朝有期貨擴展閱讀: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六朝的持續經營,唐末的藩鎮割據使得江南的開發程度在唐末時候超過了北方中原,成為財賦重地,於是兩宋時期,都不得不依靠始於五代的重商貿的優勢保證稅收,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在這里興起。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發行。
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於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
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幹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
由於商貿的發達,是的財政收入不再依靠農業稅,於是宋朝不再刻意北伐,進而更加的注重商貿,但是即使是這樣大批的農民也並沒有多富裕,不過僅僅就是面與飢餓而已,宋朝時期確實很少大規模的農民暴亂。這個也或許是宋朝一直有激烈的民族矛盾。內部的矛盾背壓縮的緣故。人民富足的情況是相對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富足。
⑩ 宋朝都有哪些貨幣
宋朝以前抄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拿一張面額2000元以上的紙幣去市場買東西……),只存在於朝廷賞賜與會計結算當中,比如稅收、國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歲幣「銀帛」多少之類),實際上明朝以前,市場流通均使用銅錢(北宋局部地區出現了紙幣)。銀兩成為流通貨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湧入以後的事。但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為銀兩是歷來的流通貨幣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明清小說的盛行,均按照當時的生活情況為常識對前朝進行描寫,如《水滸》、《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這些作品中的銀兩價值均以明朝的銀價為標准,與原有的文、貫、緡、銖等貨幣單位攪合在一起,並且對後世影響很大,因此今人所寫較多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武俠小說作品如《射鵰》等書中也跟著把古代流通貨幣統統說成「銀兩」。但畢竟現代人比起明清時代的人時距更遠,對前朝貨幣制度及銀兩的實際購買力的認識更加不足,才會經常出現天價饅頭、天價酒菜,而認真的讀者或觀眾出於對古代經濟情況的好奇應該對「銀兩」的價值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