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本喜歡什麼樣的「文化產業」
2014年的文化產業並購將去年的產業熱潮繼續推高,據新生代文化產業交易資料庫統計顯示,上半年國內文化傳媒產業共發生約125起並購重組與戰略性入股事件,總交易金額達1000億元人民幣(美元交易均已折算),通過對這一系列產融互動事件的剖析,可以讓我們窺視到資本究竟喜歡什麼樣的「文化產業」。
Who:究竟是誰在買「文化」?
從並購方的公司性質來看,主要以A股上市公司與BAT等互聯網巨頭為主;美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發起的並購事件僅有15起,這其中還包括騰訊、網路、360實施的4起並購;而非上市公司發起的並購事件有18起,且以財團和大集團為主,其中阿里巴巴及馬雲通過個人或者基金發起的並購事件就占據了7起;非上市公司反向收購上市公司的事件有5起,包括當代資產受讓上市公司國旅聯合(600358)17%的股份成為起控股股東、阿里並購文化中國(HK.01060)、馬雲和史玉柱的雲溪投資入主華數傳媒(000156)、印紀傳媒(DMG)借殼高金食品(002143)、阿里巴巴及雲峰基金戰略性入股美股上市公司優酷土豆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宗國企重組,即上海文廣的大改革,涉及到東方明珠和百視通兩家上市公司。
從並購方所處行業來看,有超過1/3並購事件(45起)買方為非TMT行業,最近有句流行的玩笑話「中國養豬的、做乳製品的、開餐館的、做金屬管材的、賣五金的、放煙花的企業有什麼共同點?答案:都變成了影視公司」,從中可看出文化產業並購事件的買方涵蓋了包括汽車零部件、地產園林、餐飲酒店、工程機械、IT通信、家居建材、煤炭有色、紡織服裝、儀表設備、新能源、金融投資等在內形形色色的行業,大部分可以歸類為具有典型周期性特徵的傳統低利潤行業;另外2/3並購事件的買方中,出版傳媒公司占據16起、影視動漫公司占據16起、游戲公司發起的並購占據9起、互聯網公司發起的並購有18起、廣告公司(基本上就是藍色游標一家)完成6起並購,產業鏈上下游與跨文化領域的並購成為主流,單純行業內整合的並購事件較少。
What:這個時間點什麼樣的文化企業更具市場價值?哪些文化領域更受青睞?
從被並購方或賣方所處行業來看,游戲相關公司占據了1/3(包括手游、網游等36起)、影視公司佔20%(包括影視劇、電視節目、動漫等26起)、廣告營銷相關公司佔15%(18起)、傳媒與新媒體公司佔11%(14起)、旅遊相關公司佔10%(12起)、彩票公司佔5%(6起)。可以發現,具有題材性概念、有躍遷效應的文化領域是資本追逐的熱點,不論是影視還是游戲,都具備市場高增長、投資回收期短、回報率高、風險高但如果有穩定的發行渠道收益也有保證的特點,且這些領域均有足夠的商業模式想像空間與細分市場空白。另外,一些以往非常偏僻的行業也都開始進入了並購的視野,比如博彩、體育等。
從文化產業不同細分領域的屬性來看,一般可以分為內容、媒介、產品、服務四大類,而上半年發生的並購事件中,對內容公司的並購佔到近6成(70起),還有近1/3為被並購主體為服務型公司,剩餘的少數幾個是媒介公司。可以看出,文化產業中最核心的價值仍然是創意、內容與有創意的人才,輕資產文化公司的價值正在被資本市場所認可與接受,這種局面已經與兩三年前發生本質性和普遍性的變化,非常令人鼓舞。
B. 想要了解一下「文化投資」這個行業 以投資為基礎,以文化為目標
文化投資是一定的經濟主體為獲取社會的、經濟的效益而投入貨幣或其他內資源於文化事業、產業容的經濟活動,它的功能和目的是實現增值或創造新價值。但文化投資形式與其他產業投資形式又有所不同,具有更廣泛的多樣性。
文化投資若採用貨幣形式,就是以一定數量的現金投於某種文化產品的生產或每個文化企業的新建和擴張。在文化資本循環中,這些資本會依次轉化為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然後,包含著已增值的資本量,回到原先的貨幣資本形態。若採用實物形式,就是以一定價值量的文化產品生產資料如建築、土地、機械、原材料等,投於某種文化產品的開發或每個文化企業的新建或擴建。
另外文化投資按性質不同可分為固定文化資產投資(比如說像博物館、藝術館等)和流動文化資產投資(像貨幣、電影、音像等).按籌集和運作形式不同又可分為直接投資(像)和間接投資。
C. 資金會流向文化產業嗎
文化產業的資金來源很廣泛,一些非專業的資金來源可能會一窩蜂地上,瘋狂搶奪,對產業熱點推波助瀾,反而誤導行業趨勢。以VR技術為例,由於這個行業過於熱門,導致許多項目價格高得離譜。
資本的湧入催生了泡沫,這在影視行業尤為明顯。在2010年全國票房突破100億元之後,2015年,全國票房突破440億元。票房高達24億元的《捉妖記》、約16億元的《港囧》、緊隨其後的《夏洛特煩惱》……高票房國產電影不再是鳳毛麟角,高歌猛進的中國電影市場也點燃了金融資本的熱情。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年初遭熱議的《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仍令人記憶猶新,事件背後是「腦洞大開」的資本運作游戲:《葉問3》的投資方利用關聯公司造假為其票房保底,從資本市場圈錢套利。這是典型的資本炒作的案例,通過營造虛假票房來炒作二級資本市場。
過多的資本進入使「掙快錢」成為趨勢,「熱錢、快錢湧入,一些理性的投資者反而沒有項目可投。對明星、IP的追捧不再停留於熒屏。不少有明星入股的影視公司,一成立就被上市公司高價收購,明星作價入股十分隨意。這種「你情我願」式的高溢價收購頻頻上演,將損害產業生態,不利於持續發展。
擔憂不止於此。投融資過程可能使一些企業喪失優勢,文化的價值也可能因為資本的炒作而下降。
以創新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經濟回報高、易與新技術對接、易與相關產業融合等特點,被視作朝陽產業。嗅覺靈敏的資本聞風而動,使其成為競相追逐的寵兒。「
雖有弊端,但資本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政策、技術和資本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資本被視作文化產業快速做大做強的關鍵,從內部看,資本能夠提高市場集中度,實現資源的優勢整合,從外部看,跨界和海外並購能夠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
縱觀全球,默多克的新聞集團、貝塔斯曼、時代華納等,都是通過兼並、收購等資本手段完善產業鏈布局,成為業內巨頭。資本的介入為企業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供給,既有利於吸納新技術、團隊和人才,提高企業整體的競爭力,對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嘗試、產業規模的擴張也有幫助。畢竟資本的靈敏度高,能夠產生推力。
形式多元、熱點頻出,市場利好是主要推力。
近些年來,相關政策頻頻出爐。2005年,國務院頒布《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2009年9月,《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公布,標志著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文化市場准入機制和退出機制。2016年,財政部下達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44.2億元,支持944個項目。根據「十三五」規劃,未來5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近年來,文化產業的資本運作熱度不減,進入形式也很多元,包括股權投資、債券融資、戰略性投資等。資金供給充分、投資熱點頻出。前幾年是影視行業,後來是游戲、微電影、網路電視劇等,到今年,之前相對冷門的動漫、音樂也吸引了資本關注。」
有數據顯示,這兩年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勢頭迅猛,2015年,文化產業資金流入近4000億元。一路小跑當中,文化產業的資本運作也出現了一些新動向。一方面,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繼2014年以62.44億元港幣入股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國後,2015年阿里巴巴以56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騰訊布局游戲、文學、音樂等細分領域……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海外投資成為香餑餑,業內人士表示,去年共有52起海外文化產業投資,總額達76億美元,高於2013年和2014年的總和。此外,國有傳媒改制上市,藝術金融、互聯網文化眾籌、債券投資等金融創新不斷涌現,也成為新特點。
規避問題、改善環境,文化資本走出去是大趨勢
得益於充足的資金供給,文化產業的池子越來越大。在享受紅利的同時,如何規避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讓文化產業與資本健康互動,同樣很必要。
1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獲表決通過。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加強對票房收入的監管、讓虛報瞞報票房收入行為承擔相應罰責等內容被寫入其中,為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D. 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如何評估價值
一、文化創意產業組成文化創意產業是第三產業中重要產業之一。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是一個充滿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主要是因為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能夠通過文化創意項目形成一個產業鏈,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甚至拉動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所以文創意產業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與支持。文化創意產業一般包括8大項共84個子類。1、信息服務業2、動漫遊戲業(3個子類)3、設計服務業(11個子類)4、現代傳媒業(23個子類)5、藝術品業(15個子類)6、教育培訓業(9個子類)7、文化休閑旅遊業(16個子類)8、文化會展業(7個子類)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首先就是要遇到項目投資問題,而項目投資又與其項目的產出直接相關,也就是要通過對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與產業的價值評估及分析,做出項目的投資決策及交易等。然而,到目前為止,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評估還是一個空白,或者沿用傳統的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的三種方法,即「成本法」「收益凈現值NPV法」和「市場價格法」。而實際上無論是「成本法」還是收益凈現值NPV法」,都只是項目的「部分」價值結果,而不是「全面」的結果,而「市場價格法」也只是用貨幣價格表示的價值。由於貨幣受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影響的貶值與增值變化,所以價格往往偏離實際價值。為此需要找到一個能夠體現文化創意項目的「全面價值」的「價值單位」表示的價值的評估方法,為此,根據本人於2009.11月出版的《價值經濟學新體系系列專著之一 第四代西方經濟學新體系-高級經濟學》的「全面商品價值論」下的「一切商品的價值統一評估計算模型」來進行評估,也就是該書世界上首次提出的各種投資項目及資產的價值評估的「全面價值法」在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上的具體應用。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的評估,能夠為該產業的項目投資決策、投融、注冊、抵押、定價等帶來決策依據,打破制約這一行業發展的瓶頸。 二、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評估方法世界上的一切商品,不論品種、外形各異,歸納起來,都存在一個共同的抽象的本質,即一切商品離不開生產要素的成本「投入」而形成,也離不開商品的「效用」而存在,我們把這一一切商品的全部的共同的抽象的性質,定義為一切商品的「價值」,即:一切商品的價值=投入+效用與此前的各種價值定義原理相同,只是內容有所不同,是對此前的勞動價值論、成本價值論及效用價值論的理論的綜合概括的結果。以「全面價值論」來計算的商品的價值,對商品的價值進行評估的方法,稱為「全面價值法」,包含了「成本法」與「收益法」的全部內容,不但如此,「全面價值法」還包括價值單位的統一度量。即將貨幣價格表示的價格通過一定的換算方法換算為固定的價值單位。這樣,「全面價值論」一方面統一了商品的價值計算方法,使計算的結果更全面,另一方面統一了價值單位,去掉貨幣價格表示價值的帶來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價值失真現象。如果將全部商品劃分為「消費品」和「投資商品」,則「消費品」的價值就是消費品的「投入」的價格上的成本價值加上消費品的「一次性」的利潤收益的價格的價值。 而對於投資類商品,其「投入」的價格價值,就是項目形成時投入的資產的價格的價值,而「效用」價值,則因具有「多次性」利潤回報的特點,需要把多期的利潤剩餘價值加總才是全部的效用價值所在,如果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就要對各年收益的凈現金流量NCF進行分年折現到期初即建設期末的價值。就是收益凈現值NPV的價格的價值,此外,投資類項目是一個系統,對於外部社會能夠帶來正面或負面的收益或虧損,也要一並算作總價值當中,所以,我們有:
E. 為什麼要將文化產業發展為支柱性產業
首先,要探尋和堅守中國文化的遺傳基因。中國文化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世代傳承、不斷延續,靠的就是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具有內在聯系的遺傳基因。發展繁榮中國文化,必須找到可以永遠傳承和堅守的中國文化因子,它是在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長出來的,並同中國特定的優秀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的基本元素。否則,中國文化就不會有生命力和競爭力,也很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全球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
其次,建構文化本土性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通過建構具有本土文化遺傳密碼、本體性狀特色的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對全球性文化進行科學的合理的選擇性接受、合己性理解、顛覆性解釋、破壞性重構和創造性發展,從而不僅可以避免被同化的命運,而且還可以在改變、逆轉和瓦解文化全球性敵意的基礎上找到中國文化重現輝煌、爭取更大發展空間的路徑。
第三,要盡快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閡與疏離。最主要的是大力加強文化本土性的自信心、輻射力和影響力,採用靈活多樣的策略、手段和技巧,消除和打破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防範與敵意,通過各種途徑將最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從而不僅改變全球文化的語境、轉移世界傳播的重心,而且能夠以本土性文化匡正全球性文化,以異質性文化稀釋同質性文化,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將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
第四,掌握和把度好中國文化與全球文化互動的合理張力。對抗和消解全球性的同質文化,必須站在文化平等的立場上,使本土性與全球性之間的互動關系保持著一種科學、合理的張力,站在本土性與全球性相結合的文化多元的立場上進行權利平等的文化交流,進而促進人類的相互理解和社會的共同進步。
第五,要立足於科學繼承傳統文化,從容應對全球化挑戰。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應對全球化挑戰的一種根基,應該說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說是十全十美的,我們應該看到追究傳統文化應該是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個精華與糟粕並存的龐雜的文化積累的過程。我覺得現在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沒有完全清除封建文化消極的影響。比如說像宗法觀念、特權思想、專製作風、人身依附關系,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加以批判,要予以摒棄。
F. 如何評估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網站的價值
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價值+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內部收益凈現值NPV價值+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外部收益價值
這里的投入價值,就是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部分的價值。
收益凈現值NPV及外部收益都是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效用」價值,也是項目的「剩餘價值」所在,去掉其投入的價值,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凈剩餘價值」,也就是進行項目投資決策的基本目標所在。
如某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價值為1億元,收益凈現值NPV價值為12億元,而外部收益計算結果為100億元,則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總價值的貨幣結果為1+(12+100)=113億元,其中外部效益是由於該項目帶動的多個產業的業務收入增加額加總的結果,也包括項目本身及相關產業對國家的稅收總額(占利潤的50%左右)等。
然而到此並沒有完結,需要對這個公式加以詳細說明,以克服傳統的價值評估當中存在的一些計算上的誤區。
1、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價值
是指該項目形成以前的各種貨幣投入,形成該項目的資產,根據評估基準日不同,要根據會計上規定,對固定資產進行相應的折舊,得出的貨幣額換算為價值單位。
2、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內部「收益凈現值NPV」價值
根據NPV定義,
NPV=
折現系數,根據資金時間價值增值速度不同,可取單利折現系數與復利折現系數,即:
NPV= 復利增長 (1)
NPV= 單利增長 (2)
對於折現率取法不同,表示的投資的對比的回報意義不同。
如果取通貨膨脹率或通貨緊縮率,表示保險櫃里的資金時間價值以外的收益剩餘價值,也就是資金本身的時間價值。
如果取銀行存款利率折現率,表示對比銀行存款以外的收益剩餘價值。
如果取銀行存款利率-通貨膨脹率或銀行存款利率+通貨緊縮率的「實際利率」的折現率—「實際折現率」折現計算出來的結果,表示項目投資去掉銀行存款利率及通貨膨脹率或加通貨緊縮率以後的項目收益的剩餘價值。
如果取國債利率和行業基準(最低)收益率折現率,則分別表示對比購買國債以外的收剩餘價值或超過行業基準收益率的剩餘價值回報等。
除此而外,不但在折現率取法上找到投資對比的效益標准,而且還要根據這些不同的折現率的資金時間價值增長速度的單利或復利情況分別使用公式(1)或(2)加以計算,如銀行存款利率是單利,則需要使用單利的折現系數即(2)式進行分別折現加總計算。而如果是復利資金時間價值增長方式,就要使用公式(1)的復利公式加以折現,而目前的國內外傳統的教科書及各種資產價值評估計算上,不分單或復利,一律使用復利進行折現,是脫離實際的。
t=1,表示從知識產權形成以後,開始見到收益的第一個年份。
對於計算中的各年凈現金流量NCF及通貨膨脹率或通貨緊縮率i的預測,需要尋找一個同胚的項目對比,並且使用數學回歸分析方法加計算機運算來進行預測,如果這個預測不準,則整個價值評估結果就會出現誤導。為此,可以使用本系列書配套成果 「商品價格預測系統」軟體直接預測。
3、 文化創意產業「外部」收益價值
對於一般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外部收益,可以按有無此項目前後的相關的項目或產業的的收益差進行計算。評估時要由專業部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得出結果。
4、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評估結果的表示方法
最後,對於評估結果的價值單位換算問題,根據《價值經濟學新體系系列專著 第四代西方經濟學新體系—高級經濟學》中給出的方法進行換算。即:
先把各國貨幣數換算為美元數,再用美元數除以14.225.,得到一個價值單位,用Tianhua表示。這樣就克服了市場價格法使用貨幣表示價值的不當。
而在美元/人民幣=1/7是,可以直接將人民幣數去掉兩個零或小數點左移兩個單位而得到,並用Tianhua表示,如評估出來的113億元人民幣價值,向左移動兩個小數點,就是1.13億Tianhua。
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全面價值評估法」舉例。
如對於一個展會項目,涉及三個主體,即辦展方、參展單位及個人,這時要計算一個展會的價值,就是要將三方的投入與三方的收益凈現值NPV加在一起,再加上政府稅收貨幣價值再加上其他帶動的其他產業的業務利潤價值。還有對於一個作品的版權的價值,是作得與出版機構的共同投入與收益加總的結果等。
G. 請問投資學大神,文化產業中的子產業,哪種最有投資價值更具有發展前景為什麼理由能從股票市場
股市你還是不要再想了 近期行情非常不好 有興趣跟我炒原油和外匯產品
H. 某經營者想從傳統產業轉投資文化產業,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恭喜你有此想法,首先祝賀你將成功!但成功的背後需精心的策劃,一般說開一家酒店和開一家餐飲有著許多方面的不同,既然你是開餐飲店,那我講一些餐飲開業的籌備需注意的事情。萬事開頭難,不如改成萬事開頭煩,一旦你確定要開餐飲店,那就意味著你必須煩一些細小的事情,不過你可以按以下程序來做,這是我和我朋友2003年在杭州富陽籌備酒店的時候收集的資料,你可以作參考,當然有些地方有出入,你還得量材盡用才行呵。餐飲開業籌備知識一、目標市場地理環境 1、 市場地理特點:區域的地貌,政治區域,城市的中心地帶。2、市場氣候風土特點:氣候條件與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有著極大潛在的關系。二、行業環境分析目標市場主要經濟指標:1、 企業所在市場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歷年的數據。2、該市場的投資狀況。3、對餐飲市場影響較大的旅遊方面的數據,特別是一年來接待的遊客數量,以及是呈發展趨勢還是衰退趨勢。4、把當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職工平均工資,提供餐飲消費的收入比重,作為餐廳定價的參考依據。5、全市人口統計數量,包括非農業人口及農業人口數量,用來預測餐廳的客流量的大小及該地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6、消費者受教育程度。7、消費者生活方式、飲食偏好習慣。8、消費者人均收入。產業環境:1、商業繁盛情況。2、商業化的趨勢與潛力。3、地方政府優惠、扶持政策,包括消防、治安、文化、工商、防疫等政策情況。社會環境:1、當地風俗習慣。2、歷史文化。3、民族結構。4、國際交往,主要食品原料生產流通。三、市場分析1、 經濟指標:當地餐飲企業經營狀況、實力排列;所有制形式及所佔的比重;營業網點數量;從業人員數量。2、 分店所選市場的餐飲業經營現狀:企業數量與競爭能力(是否已形成規模競爭?);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經營檔次高低;菜系地位。3、 競爭對手分析:A、 傳統型競爭者現狀:數目、業績水平、營業額、利潤收入統計分析;成功原因:管理水平先進?服務優秀?社會環境條件優越?失敗原因:菜品出問題?運行機制故障等?B、 傳統型競爭者優勢:傳統優勢;經營規模優勢;位置優勢;主打菜品優勢。C、 新興高檔餐飲經營者:經營何種菜系?菜系取向?是否平民化、貴族化等。經營地段:哪一區,段,裝修的風格特點及選用裝飾物件。經營狀況:營業額、營業利潤、就餐人數、訂餐數等。經營規模:店的面積、可容納客人數量。廳內面積分布等。4、 消費者分析:A、 該市場消費者飲食習慣、口味喜好、選擇飲食偏好等。B、 該市場消費者的消費特點,包括消費者的消費意識,是否喜歡到餐廳就餐,個人或家庭的消費比例較之成都如何,消費水平的高低。C、 目標市場消費者分類:政府、軍隊、企業、家庭消費(含婚宴)、遊客。5、 在該地開店的優勢策略:競爭策略:市場最佳切入點;營銷策略:宣傳與客戶認同;培育顧客偏愛;建立常客網路關系。選址優化方案說明 A、 政府拆遷風險防範1、注意建築物、街道拆遷與重建,避免盲目上馬建店。2、確定酒樓位置務必向當地政府部門咨詢並獲得政府書面承諾。3、避免在有產權爭議地段建店。4、所有證照必須齊備並符合法律、政策手續。B、 本地商業狀況:注意收集和評估酒樓周圍商業快速增長的相關數據,並做出客觀准確評估。C、 競爭性質評估:1、提供同類食品菜品服務的餐廳可能會導致直接的惡性競爭。2、建店營業初期避免直接的競爭。D、規模與外觀:1、停車場與其他設施應給予足夠規模容量。2、餐廳以正方形或長方形最好,其它除非空間大,與否不可取。3、要考慮未來消費者的可接受能力。E、 地價:1、注意考慮潛在價值與現實價值之綜合評估。2、不論市中心或城郊,關鍵看消費住戶、流動人數規模大小。3、考慮地價上漲是否對營業投入、產出產生較大影響。F、 能源供應:1、所有選址必須具備「三通一平」標准,即水、電、氣三通。2、水的質量。3、注意作經濟核算。G、街道與交通:1、是否是居民社區街道?2、是否是商業街通道?3、街道是否便利車輛來回通過和泊車?4、是否吸引和便利旅遊者來就餐?H、 旅遊資源:根據旅遊區域過往人多少,類型選擇適當的酒樓位置。I、 商業與娛樂區關聯:1、要考慮到購物中心、商業區、娛樂區的距離和方向。2、距餐廳幾千米地方,能對餐廳推銷產生影響。J、 交通狀況:1、統計數據來源,從公路管理系統或政府機關。2、自己統計方式:以中午(周末)、晚上和周日為最佳時間做現場統計。3、注意考慮坐公共汽車的人進餐的因素。4、注意行人與車輛流動數據比較分析。K、 餐廳可見度:1、餐廳酒樓位置可明顯看見程度,直接影響酒樓吸引力。2、從每個角度都能通過眼睛獲得酒樓感性認識,視為最佳地址。3、從駕車或徒步的方式來作客觀評估。L、 公共服務:1、評估保安、防火、垃圾廢物處理和其他所需的服務。2、同樣要評估服務設施、費用及質量。3、公共服務信息情況可從政府取得。M、 營業面積:1、面積標准800----5000平方米。你視自已的能力按我下面講的數字配比即可,可按具體營業情況作調整。2、能充分滿足就餐服務需要,具備充分容納客人的吞吐能力。3、既不能擁擠,又不能空位太大,避免資源浪費。新開店區域面積規劃參考: A、 顧客使用區域:1、每餐位約1.5----2.5平方米。2、空間包括:通道、停車處、侯餐區、大廳、雅間。B、 辦公前廳區域:前廳1/2 廚房1/3 或0.6----0.8平方米每餐位 辦公室1/50 庫房2/25 員工更衣1/25等。員工定額參考: 6、 餐飲前廳行政人員與服務人員比例為:10:1 服務人員大廳1人看2—4張台 包間1桌配1---3名服務員 傳菜生1人傳10桌,根據距離廚房遠近而定。7、 廚房管理跨度為3—10人,一般13---15個餐位配1名烹飪生產人員,高檔的7—8個餐位配1名生產人員。冷盤廚師與白案廚師為1:1等。月度成本預算表: 占營業費用%工資19% 房租11% 水費1% 電費5% 燃料費6% 廣告宣傳費3% 洗滌費2% 員工宿舍8% 修理費2% 清潔衛生費2% 傢具費0.5% 物料損耗4% 餐具損耗0.5% 汽車費用1.5% 停車費0.5% 勞動保險3% 遞延資產攤銷30% 其它1%備注(我的感觸):老闆通常有錢,但不懂行,懂行必竟很少。建議在自己的不懂的時候,先聘請一些專業人事來管理或者多聽聽別的人意見,這樣對自己以後和管理有好處,一個企業經不起長時間的探索,必須進快進入正常營業狀態中,服務員要求受到專業培訓才行,財務這一塊你不懂,你可以聘請財計人員或者勞動所介紹打短工的財會人員先制定公司財會制度,一個星期至一個月基本會進入正常狀態,你要搞清楚這個稅和那個稅到底是干什麼的,我也不太清楚。前期裝修時一定注意成品的保護,清潔很重要,有些員工在清潔過程中,使用不正規的清潔方式來對門麵店作清理,結果如牆紙刮傷,柱子損壞,不銹鋼劃痕,沙發損壞等,你看到都會心疼。還有注意裝潢順序,千萬不要相信現在人的裝修,都是包工包料,你推我,你推給他的活,鋪毛毯和牆紙前要先測試水管是否漏水,看空調是否已正常測試,因為水管一旦爆裂,空調裡面大量的灰塵都是讓你再掏錢買物料的原因。實行走動式的管理,多和下屬關心,確定好廚房人員及各流程細節,還有營業前要試菜一星期左右,新買的鍋炒出來的菜有一個星期的鐵腥味,而且湯料會略黑,要大家都評評哪些菜可以作為招牌菜,哪些作特價菜。要很細心去做哦!新開的餐飲店,其實員工都是看注這裡面有奔頭,所以給大家一個公共的發展平台,要管理一碗水端平,有招聘人員為鞏固好自己的地位,會帶一批員工過來,有拉幫結派,那你要盯著,杜絕這種現象。其實挺煩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