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改革開放以來十件大事
改革開放以來十件大事有:
1、1988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
《決定》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全黨必須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
2、1993年進行財稅體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
3、1994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
4、1995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5、1996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6年12月1日,中國開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
6、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7、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
8、2002年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六大立足於中國已經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
即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9、2003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提出了振興東北的指導思想、原則、任務和政策措施。
10、2004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對中國實現21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B. 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三五」規劃(2016年到2020年)要求規劃編制必須強化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科學設定規劃目標指標,積極推進市縣規劃體制改革,堅持開放民主編制規劃,使「十三五」規劃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加符合發展規律,更加反映人民意願。
《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建議》由15個部分構成,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總論,包括第一、第二兩個部分,主要闡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必須遵循的原則和主要目標。
第二板塊為分論,總體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安排了12個部分,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作出工作部署。
第三板塊為結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結束語,主要闡述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等內容。
金融體系建設緊扣「現代」
未來五年,中國金融發展可從中一窺端倪。《建議》表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是金融系統「十三五」時期的戰略目標,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迎來「十四五」新發展階段,緊扣「現代」關鍵詞也傳遞出中國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穩中有進的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日前撰文稱,回顧「十三五」金融改革發展,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都得到了貫徹實施。
10月30日,央行黨委會議指出,聚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謀劃好今後5年及更長時期內的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和具體措施,切實增強金融工作的前瞻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11月2日,銀保監會黨委(擴大)會議強調,著力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提升金融監管能力。加強制度建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提高監管透明度。完善風險全覆蓋的監管框架,增強監管的穿透性、統一性和權威性。
何海峰表示,面對中國金融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怎麼定位很重要。既要善用金融科技,還要正視金融系統的復雜性,尊重金融長期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趨利避害,共同致力於中國現代金融體系的健全和健康金融生態的完善。
2020年是資本市場建立三十周年。過去五年來,資本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基礎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十三五」時期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決定性成就。
目前,已經形成包括上海(主板+科創板)、深圳(創業板+中小板)、北京(新三板)以及在多地蓬勃發展的「四板」市場及私募市場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截至2020年10月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超過4000家,總市值超過70萬億元。
與規模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議》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從「十三五」的「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到「十四五」的「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這是中國證券市場深化改革的一次歷史性「突圍」。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建議》稱,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完善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里的亮點在於,我們從過去的通過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的對外開放,提升到規則和制度層面的對外開放。下一階段我們要實施的是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這些都對應的是高質量發展的總的要求而言的,是制度規則層面上的接軌。」
在「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這一條上,徐洪才認為:「現在,隨著我們對外合作的擴大,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和國際合作中越來越多地面臨著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的問題,這涉及到知識產權和公平待遇等方面。我們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是兩條腿走路的,境外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國內享受國民待遇,我們的企業在海外也應該享受當地的國民待遇,這是理所當然的。」
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建議》指出,構築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
徐洪才稱,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導致產業鏈供應鏈中斷,也無可避免地對我國產生了影響,因此供應鏈配套的完整性至關重要。
「我們強調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便是如此,兩個循環的暢通也是基於供應鏈產業鏈的互聯互通,否則經濟活動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徐洪才表示,「當今的全球分工體系當中,我們有一些產業處於『卡脖子』的環節,所以我們要強調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過度的依賴別人是不安全的。這和立足國內大循環為主、推進強大的國內市場中間是有內在聯系的。」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建議》明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
《建議》還提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業內預計,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達到20%左右,成為「十四五」時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范若瀅表示,當前我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成為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支撐。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獲得更大的支持力度,包括晶元、集成電路等面臨「卡脖子」問題的關鍵領域,以及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業等代表產業鏈升級大方向的重點領域有望成為投資熱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房住不炒」依然是「十四五」期間樓市調控的主基調。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建議》稱,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並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文章由第三方提供,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本平台立場。閱讀者應獨立判斷並自擔風險。
舉報
— 評論 —
暫無最新評論
寫評論...
C. 小康金融你是怎麼解決的
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是由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中國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使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就,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 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增強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在第一位是國際發展潮流的迫切要求。 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為我國從更高的起點實現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科技水平低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實,也使我國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為了應對當前世界形勢深刻變化和發展趨勢給我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新的世界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採取了主動精神,增強了緊迫感和責任感,大力發展生產力,只有加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才能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更加積極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