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國家採取的這些逆周期措施中,哪些屬於財政政策,哪些屬於貨幣政策
1.財政政策
(1)財政政策的含義:
國家通過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方向和數量的確定,及其對數量的增減變化的調整來調節社會總需求。如預算、稅收、國債、補貼、財政收入和支出。
(2)分類:
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
①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減少財政開支,抑制需求,擴大社會總供給。
②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國債、擴大財政赤字。
③穩健的財政政策:松緊適度,著力協調,放眼長遠。具體說來,就是十六個字: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
2.貨幣政策:(也叫金融政策)
(1)貨幣政策的含義:
指通過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信貸量、利率等進行調節和控制而採取的政策措施。如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匯率、信貸、貨幣發行。
(2)分類:
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緊縮性)、擴張性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
①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緊縮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儲蓄、提高存款准備緊率、減少貨幣供應量、控制貨幣信貸、抑制和消費。
②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減少存款儲蓄、降低存款准備緊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和消費。
③穩健的貨幣政策:介入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中間的貨幣政策,主要是服從服務於改革開放發展大局,服從服務於中央宏觀調控大局。
其特點是:合理控制貨幣信貸總量,既要支持經濟發展,又要防止通貨膨脹和防範通貨緊縮的風險;既要堅持控制需求膨脹,又要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要對過熱的行業降溫,又要著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宏調原則:「穩定政策,適度微調,把握大局,著力協調,突出重點,統籌兼顧,關注民生,積極穩妥,留有餘地。」供參考。
『貳』 逆周期資本緩沖的影響
作為金融危機後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逆周期資本監管體現的是監管部門對於危機的反思與新危機的預防。旨在緩解銀行順周期行為的逆周期資本監管制度對宏觀經濟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逆周期資本緩沖體現宏觀審慎監管理念,熨平宏觀經濟波動。宏觀審慎監管政策工具主要有兩個維度:一是跨行業維度,二是時間維度。關注的是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是時間維度的監管,即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層面的風險如何通過金融體系內部以及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相互作用而被放大,所使用的是資本、撥備和杠桿率等政策工具。逆周期資本監管制度作為宏觀審慎監管時間維度的監管工具,能夠有效緩解銀行業順周期行為對經濟周期的放大作用,從起到穩定經濟波動的作用。
其次,逆周期資本緩沖能夠減少銀行信貸順周期對貨幣政策的消弱作用,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由於銀行順周期性使貨幣政策呈現出非對稱特徵。在信貸擴張階段,寬松貨幣政策的價格效應和產出效應大於緊縮貨幣政策;在信貸收縮階段,寬松貨幣政策的價格效應和產出效應也大於緊縮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更加明顯。銀行信貸順周期性行為對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產生了嚴重阻礙。
因此,旨在緩解銀行順周期行為的逆周期資本監管制度在另一層面上也有助於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最後,逆周期資本緩沖增強了銀行資本監管要求,提高了對商業銀行安全的關注。逆周期資本監管制度實質上也是增強了銀行資本監管的要求,這種新安全指標的建立,也意味著在經歷最嚴重金融危機的洗禮後,全球銀行業的監管迎來了新的時代,銀行業監管的核心價值觀選擇上對銀行業安全的關注可謂史無前例。 在有利於中國宏觀經濟的同時,逆周期資本監管制度也帶來了種種挑戰。如銀行資本缺口加大和未分配利潤受到擠壓等。巴塞爾協議Ⅲ已對提高對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我國銀行業若要達到巴塞爾協議Ⅲ的資本要求,將面臨巨大的資本缺口。逆周期資本緩沖的計提無疑更進一步擴大此缺口。
在經歷2009年信貸擴張的大幅資本消耗的中國銀行業因此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資本短缺困境,不得不再次考慮資本補充路徑。這將大大抑制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意願,更高的資本計提要求也將吞噬商業銀行利潤,商業銀行資產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會有所下降,這將推動中國銀行業轉型。按照新巴塞爾協議Ⅲ的要求,需要建立0%-2.5%的逆周期資本緩沖。
因為目前我國監管層對緩沖資本沒有特別要求,國內商業銀行距離巴塞爾協議Ⅲ中2.5%的要求尚有差距。申銀萬國的分析表明,在資本緩沖准備方面,國內銀行業平均水平在1.76%,除交行外,其他銀行均低於2.5%的標准。如果按照巴塞爾協議Ⅲ的標准,銀行將需要提取更多的一般風險准備,從而未分配利潤將受到一定擠壓。
『叄』 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對股市利好還是利空
逆周期來資本緩沖機制自對股市是利好。
這是因為逆周期資本緩沖的設置就是為了解決金融機構的順周期性(經濟好時易過熱,經濟不好時易收縮信貸)。通過逆周期資本緩沖的設置,減輕了金融機構的順周期性對經濟周期波動的放大,變成了經濟周期的平滑穩定器。這樣是有利於經濟的平穩發展,利好於股市。
『肆』 逆周期調控的詳細解釋
加強逆周期調控 緩解順周期行為
2010年11月03日01:45證券時報馬濤我要評論(0) 字型大小:T|T
近日公布的10月份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達到54.7%,環比上升0.9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實現回升,我國經濟增長動力不斷增強。從前三個季度的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在主動調控下,我國GDP增速雖有所回落,但經濟整體向好勢頭未改,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隨著經濟進入上升周期,市場的順周期行為也趨向顯著,需要建立逆周期調控機制,削弱順周期行為對宏觀經濟波動的放大效應。
市場存在4種順周期行為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警示我們,經濟系統的周期性波動並不單單源於外部沖擊,市場的反饋機制對經濟波動也會產生顯著效應。如果存在大量的正向反饋,就會顯著放大系統對外部沖擊的反應,加劇系統的不穩定性。反饋機制是正向或是負向,取決於經濟主體的行為特徵。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居民消費行為、銀行信貸行為、企業存貨投資行為、國際資本流動都對經濟系統有正向反饋,表現為與經濟周期的同步性特徵,即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從目前來看,市場的順周期性正在加速經濟繁榮,與此同時,一些系統性風險因素可能正在被掩蓋,為風險積累埋下隱患。
第一,居民消費行為的順周期性。「買漲不買跌」現象在消費市場比較顯著,當經濟處於上升期,即期收入和預期收入增加,會刺激居民消費擴張,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反之,在經濟下行期,居民消費規模縮小,加劇經濟衰退。但是,由於醫療、教育、養老等不確定性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始終為負,導致消費在經濟下行期的回落幅度要大於經濟上升期的增長幅度,呈現非對稱性。
第二,銀行信貸行為的順周期性。受「時點」評級、「羊群效應」、理論模型、資本監管等因素影響,銀行信貸行為始終與經濟周期保持高度同步,呈現明顯的順周期性。銀行信貸行為的順周期性會加大實體經濟的波動。在經濟上升期,信貸擴張注入大量流動性,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和經濟過熱;反之,在經濟下行期,信貸回落又會加速經濟蕭條。前三季度,我國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呈現逐月增加態勢,M2保持高速增長。
第三,企業存貨投資行為的順周期性。企業存貨投資與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之間存在顯著的同步性,具有明顯的順周期特徵。在經濟上升期,市場需求增加,企業傾向於增加存貨投資,存貨投資上升會推動生產規模擴大和經濟增長,從而又會進一步增加存貨需求;反之,在經濟下行期,企業的存貨投資會減少。實證研究表明,存貨投資對經濟周期波動的貢獻度均為正值,說明企業的存貨投資加劇了經濟波動,尤其是「去庫存化」對經濟下滑的放大效應尤為突出。
第四,國際資本流動的順周期性。我國國際資本流動存在顯著的順周期性,在經濟上升期,總體發展趨勢向好時,會引起國際資本大規模集中流入,對國內經濟帶來較強沖擊;反之,在經濟下行期,國際資本流入呈現下降趨勢,將會進一步放大市場悲觀預期,導致國內經濟大幅震盪。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是極大挑戰,具有明顯的負向效應,會加大宏觀調控的難度,引發經濟風險。今年以來,熱錢頻繁地流入流出,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平穩運行。
加快建立逆周期調控機制
經濟主體從各自利益出發,保持行為與經濟周期的同步,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個體理性相加並不等於集體理性,個體的最大理性就是認識到自身的理性是有限的。國際金融危機給監管層的一大教訓就是,不能只關注單個機構或單個行業的風險防範,還必須從系統性角度防範風險。由於市場的順周期性,經濟系統中存在大量的正向反饋,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外生負向反饋機制如宏觀調控來平抑經濟波動,但考慮到政府的有限理性,在經濟系統中建立一些能夠減弱正向反饋的內生機制,成為一種首選。
建立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加強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降低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通過拓展信用評級的時間跨度、設定最大抵押比率、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貸款損失准備制度等手段,從微觀層面改變銀行信貸順周期的驅動因素;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民間投資規模的擴大;完善人民幣匯率、利率形成機制,防範國際資本在短時期內、大規模的集中流動。
當前,我國經濟體系仍然面臨著許多風險和矛盾,盡管在市場順周期性影響下,一些矛盾和問題在眼下並不是十分突出,但是其長期積累所引致的系統性風險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最近監管層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防範和化解。一方面,經濟結構不合理,各種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國內信貸持續擴張,周期性不良貸款增加,跨境資本流動蘊含潛在風險,流動性過剩回潮,通貨膨脹壓力上升,資產價格存在泡沫,一系列宏觀風險顯著上升。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風險。
要完善市場和加強金融機構風險防範能力,創新盈利模式,不斷改善運營管理,加強金融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推動金融市場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健全一套能夠正確反應金融體系健康與穩定程度的金融風險預警機制,針對性地實行動態監管,在進一步加強微觀審慎監管的同時,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密切關注金融系統的整體性風險,制定全面金融穩定政策,加強逆周期監管政策體系建設,穩步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增強宏觀調控的彈性。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
『伍』 逆周期因子是什麼
逆周期因子是一個因子公式。
逆周期因子是央行推出的,由國內各報價行在報出人內民幣當日中間價時所考慮容的參數之一;主要作用在減少市場順周期作用對於匯率的影響。
(5)國際金融逆周期擴展閱讀:
逆周期因子第一次出現是2017年5月。彼時,人民幣收到大量貶值的壓力,已經無限逼近了7的關卡。因為已經連續貶值了兩年,貶值幅度達11%。市場上預期人民幣要破7的聲音十分多。
這些隨著預期做空人民幣的人,也變成了推動人民幣貶值的推手。為了稀釋這些根據市場預期做空力量的影響,讓人民幣匯率反映出真實經濟成分,央行推出了逆周期因子。
參考資料:人民網-逆周期因子
『陸』 跪求為什麼貨幣政策具有逆周期性,金融監管具有順周期性
先看目來前的經濟運行狀況,經源濟一般會在復甦、繁榮、衰退和蕭條四種經濟周期交替運行。
如果經濟處於繁榮景盛時期,社會和消費等都會呈現樂觀預期,各行業產銷活躍,相反,當經濟處於衰退時期,社會和消費等都會呈現悲歡預期,大家都捂住錢袋子,市場不景氣,這就可以理解為順周期行為。順周期有漲時助漲跌時助跌的特點。
當然如果經濟持續繁榮且過熱,必會產生諸如通脹,資產價格泡沫等一系列問題,這時就會出台政策調控穩定經濟,如加息,上調商業銀行准備金率等。相反如果經濟持續衰退且蕭條,也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破產,失業率攀升等,這時也會出台政策調控穩定經濟,用降息,減稅,下調商業銀行准備金率等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繁榮時為了抑制泡沫就採用收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蕭條時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這就是逆周期調控。
一句話很簡單:與當前經濟運行態勢同步的經濟行為稱順周期,不同步的就稱為逆周期。
『柒』 中國央行與銀保監會: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
中國央行與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的通知》,自2020年9月30日起實施。
回通知從中國實際出發答,參考國際慣例及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有關要求,明確了中國逆周期資本緩沖的計提方式、覆蓋范圍及評估機制。同時,根據當前系統性金融風險評估狀況和疫情防控需要,明確逆周期資本緩沖比率初始設定為0,不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本管理要求。
中國央行、銀保監會將綜合考慮宏觀經濟金融形勢、杠桿率水平、銀行體系穩健性等因素,定期評估和調整逆周期資本緩沖要求,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是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豐富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的重要舉措,有助於進一步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穩健經營,提升宏觀審慎政策的逆周期調節能力,緩解金融風險順周期波動和突發性沖擊導致的負面影響,維護中國金融體系穩定運行。
『捌』 經濟學中什麼叫逆周期調控
逆周期調控是一種宏觀審慎政策。
央行等相關部門應在客觀准確判斷宏觀形勢的基礎上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進行靈活的逆方向調控,建立健全與新增貸款超常變化相聯系的動態撥備要求和額外資本要求。
通過逆周期的資本緩沖,平滑信貸投放、引導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實現總量調節和防範金融風險的有機結合,大大提高金融監管的彈性和有效性。
簡而言之,逆周期調控是指通過一些政策工具和措施讓整個周期波動性平緩下來,負面沖擊小一點。
(8)國際金融逆周期擴展閱讀
實現逆周期調節的政策目標,需加強財政、貨幣、信貸和產業等政策工具的協調運用。
1、第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通過產業、科技、土地、貿易、勞動用工等政策協調配合,經濟擴張時要防止投資過熱、經濟過熱;經濟收縮時要擴大融資總量、增加財政投資、鼓勵產業投資。
2、第二,增加資本監管制度的「逆周期」要素,即根據經濟周期的變化動態調整資本充足率,以實現在經濟蕭條時適度放鬆監管標准,在經濟過熱時適時提高監管標准。
3、第三,建立逆周期的信貸調節機制,發揮資本、宏觀政策與市場機制對信貸增長的約束作用,平抑信貸周期。
4、第四,注重新工具的開發和運用,建立與新增貸款超常變化相聯系的前瞻性撥備要求,設計與經濟周期變化有關的杠桿率和流動性要求,實現總量調節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有機結合。
『玖』 「雙逆周期調節」首次提出是什麼時候
雙女周期調節首次提出的時間是2010年的二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