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算科技強國嗎
我很愛自己的祖國!但他還大而不強……
1,大而不強,人口佔全人類1/5且其中八億為農民。
2,全世界獨一而二的二元社會(中國內有截然不同的兩個社會)。
3,官本位,除浙江等沿海稍好點兒。
4, 1950年時,中國的GDP總量與日本幾乎完全相等,當時人口是近5億人,日本不到1億人口。到1980年時,全中國的GDP總量不足日本的1/5(19.04%);人口達10億,是日本的9倍,其中超過85%國民是農民。2008年,中國的GDP總量近4.5萬億美元,是日本的90.24%,根據國際金融危機引起的日本出口衰退,中國很有望在2010年內在GDP總量上趕上日本,人均GDP能排進全世界前100位(世界有近200個主權國家),但仍排在非洲安哥拉、太平洋島國斐濟等第三世界國家之後,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中流水平。
5,「中國人從此站起來啦!」之後60年沒有培養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所謂的那幾位華裔諾獎得主全部是由全西方教育環境及工作條件下產生的,大多都不能完整的說一句中國話,而且普遍只認同自己為所在國籍),同樣二戰後成立的擁有10多億人口且人均GDP只有中國1/3的印度已經培養出好幾位諾獎得主,同為黃種人國家的日本就更甭說了(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
6,中國製造基本就是廉價勞動力手工作坊。30年前定立「以市場換技術」戰略,30年後除了極薄利潤的低端市場外,全中國的大部分市場都沒了,核心技術也基本沒換著,全面成為最底層的廉價勞動力。同為上個世紀6、70年代起步的韓國製造業沒有走「以市場換技術」,也不是直接買世界最主流的技術,更不是閉門造車從頭傻趕,而是全世界購買將會成為主流技術,但還未成熟的技術,經自己改進推向世界,現在中國大街上很多韓國車,而韓國是才4000餘萬國民的市場。這種戰略非常高明,把日本製造打的夠嗆(日本製造同樣曾讓美國及德國製造夠嗆),現在中國又自己推翻玩30年的「市場換技術」了,又回頭整「自主」。
7,中國的經濟發展就一個詞概括:三低三高,即高投資、高能耗;低工資、低利率……還有"一高一低"忘了~
8,一些戰略資源豐富,如稀土和煤炭;但另一些戰略資源越來越供不應求,如石油和鐵礦石,必須高度依賴於從國外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