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公司未來的展望
對公司未來的展望:
1、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戰略
寫寫公司在哪個市場,能做到什麼程度,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對公司未來的目標有個設想與願景。
2、在組織機構、營銷、品牌、生產、薪酬等方面展開講講
2. 日本野村控股公司的改革啟發
1997年,為了拯救公司,野村證券董事長鈴木政志越過幾位高層管理人員,任命氏家純一出任首席執行官。時年51歲的氏家曾在蘇黎世和紐約的野村證券風險管理機構任職。氏家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採取「滑輪」式重組和用新思路拓展業務。「滑輪」式重組有點類似於張瑞敏的休克療法,其根本是對企業的現有資源進行優化和重組,使資源得到高效率的利用。氏家解困思路如下:
提高效率嚴控成本
野村證券之所以在市場環境艱難、業務增長較少甚至大幅下降的情況下能夠實現盈利,關鍵在於對成本費用的成功控制。1997年,氏家一上任就大刀闊斧地砍掉賠錢的機構,同時削減失控的成本。在2002年中期,野村證券免息費用下降了58.4%,費用削減對利潤的促進作用最為突出:在總收入下降 44.4%的情況下,由於利息費用和免息費用分別下降了53%和58.4%,從而使公司稅前利潤由虧轉盈。
費用成本的降低主要歸功於管理效率的提高。具體包括:
首先,進行控股公司的改造,提高管理效率。2001年10月1日,野村證券將總公司改組為專門負責資本運營和戰略管理的控股公司,具體業務由下屬證券子公司執行。在控股公司模式下,控股公司不從事具體業務,能夠專注於集團戰略的制定和資源的調整,從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子公司通過業務專業化也能夠提高經營效率;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進行業務部門的調整和設置,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控股公司模式還能夠達到合理避稅的效果,有效降低了整個集團的納稅成本。目前,野村控股公司有以下幾個子公司:野村證券公司、野村資產管理公司、野村信託銀行公司和野村資本投資公司。
其次,將管理資源向核心業務集中,收縮非核心業務,提高公司核心競爭能力。自2000年以來,野村證券在美國裁員20%,合並了野村證券從前獨立的資產管理分部,重新進行集中式管理。野村證券自2001年10月將業務部門整合為國內零售、全球批發以及資產管理三大部門,根據服務對象進行業務整合,提高經營效率。
最後,加強公司治理結構建設,提高管理的透明度。為了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基本標准,以使野村證券更好地和西方公司競爭,氏家將野村證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並採納了美國的會計准則。氏家還聘請了2名外部董事,並設立了有外部董事參加的薪酬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用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設立戰略管理委員會及咨詢委員會,統一負責集團的戰略制訂及管理、資本的分配和公司經營方針。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野村證券的競爭力增強,為其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調整經營思維方式
氏家改變了零售人員(特別是那些能給公司賺大錢的員工)在公司享有特殊地位的做法。在氏家上任以前的幾十年中,那些給公司賺取大筆傭金的人在管理職位上得到快速提升。但是,氏家嘗試了一條新路子。重組後的控股公司中,零售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資本和人才可以自由流動,以充分利用機會來獲利。這一做法改變了野村證券的收入結構,野村目前最賺錢的業務不在於出售股票,而是公司並購等新型業務。
拓展國外金融銷售業務
氏家拋棄了野村證券只銷售國內設計的金融產品的做法。當時,日本投資者對外國證券投資基金或者全球債券產品具有較大的需求。氏家堅持讓野村證券的資產管理分部銷售信誠投資、美林和高盛等公司的共同基金。氏家說:「如果產品很好,我們會賣。誰做的,我們不在乎。」令人驚訝的是,盡管東京股市不斷下跌,野村證券仍然從日本的零售客戶中賺到了利潤,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投資者紛紛湧向野村證券經營的國外債券產品,比如,美國和澳大利亞債券收益率達到5%,而日本國內債券的收益率幾乎為零。
注重倫理道德和遵紀守法
氏家對公司在遵紀守法方面的要求極其嚴格,堅持讓每名雇員隨身攜帶一個錢包大小的任務報告書。這份任務報告書強調了金融行業在社會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根據氏家的規定,如果出現腐敗的跡象,部門管理人員可以關閉野村證券500萬個零售賬戶中的任何一個。
3.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展望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商務地產為主業的大型國有控股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2010年,是金融街控股新的中長期戰略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一年。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為金融街的規劃、建設、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重大機遇。
金融街控股自 2000 年實施資產置換上市以來,十年如一日堅持穩健經營,規范運作,健康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模式,在商務地產開發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業績。金融街控股從發展到壯大,從優秀到卓越,在中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道路上,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
毫無疑問,北京金融街區域始終是公司的重要根基,在致力於北京金融街區域的總體開發和經營管理的同時,依託北京金融街的資源和品牌優勢,加大對全國其它重點城市的投入,我們逐步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面向全國重點城市的業務發展格局。
業務發展模式上,公司逐漸形成了以商務地產開發為主導,適當持有優質物業,快速銷售型項目為補充的發展方式。截至目前,公司在全國多個主要城市擁有30多個房地產開發與自持物業經營項目。
公司的發展得益於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得益於眾多合作夥伴的密切配合,更得益於公司全體成員的敬業拼搏。
未來充滿機遇和挑戰,公司還將以建築城市精神、提升區域價值為宗旨,在樹立商務地產開發領導品牌過程中貢獻更大的力量。
4. 後金融危機時代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機遇與展望分析
由於各種原因,日本對華投資近年來出現低潮,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狀況愈加嚴峻。但是,世界經濟回暖、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日本民主黨新政權「東亞共同體構想
」的提出,為後危機時代的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提供了新的機遇,低迷的日本對華投資可望走出低谷。
長期以來,日本對華投資與中日雙邊貿易和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並稱為中日經濟關系的三大支柱。日本對華投資不僅在兩國經貿合作的鏈條上所起的作用舉足輕重,而且
也成為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重要內涵。在不斷擴大的日本對華投資的帶動下,兩國經貿關系業已形成互惠互補、互利共贏的良好合作局面。目前,在華的2萬多家日資企業採取與中
資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合作經營或設立獨資企業等各種形式在中國進行經營,已經完全融入中國經濟。隨著日本對華ODA的結束,日本民間企業對華投資所起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日本對華投資近年來出現低潮,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狀況愈加嚴峻,值得中日兩國政府和企業界高度關注。目前,中國國內、日本國內形勢以及世
界經濟形勢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為日本對華投資帶來新的機遇,後危機時代的中日經貿合作將在新的起點走得更好。
當前,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特徵表現為,在以往以製造業為主的投資基礎上,對非製造業領域的投資份額在增大。可以說,這種動向反映了中國在發揮「世界工廠」的作用之外,
還具有巨大的「世界市場」潛力。加入WTO後,伴隨著中國的市場開放,日本企業開始相繼進入零售批發業、金融領域以及其他服務領域。也就是說,對華投資正在從以往的「以制
造業為主的投資」轉向「製造業及非製造業並存的投資」。後危機時代,制約日本對華投資的因素有些在消失,有些在減弱,而刺激日本對華投資的因素在增強,機遇大於挑戰,
處於低潮的日本對華投資可望走出低谷,2009年下半年已出現了好兆頭。
1.日本對華投資的新機遇
第一,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目前,中國國內正在積極落實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所謂和諧社會就是要以人為本,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經濟發展與自然的和諧;中國經濟模式正在發生轉變,正在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的轉型。在這種大方針的指導下,將會有選擇地引進外資,特別
是沿海發達地區對引資更加慎重,高污染、高能耗的外資,很難進入沿海地區,這對外商投資無疑是一種挑戰。但另一方面,在這種大環境下,外商投資質量會越來越高,風險越
來越小,隨著新投資領域的出現,投資空間越來越大、機會越來越多,這又為,日本對華投資提供了新的機遇。
第二,世界經濟逐漸走向復甦。目前,金融危機的殺傷力在減弱,在各國政府實施的積極的金融財政策刺激下,世界經濟終於出現了轉機。日本經濟出現了平穩的恢復勢頭。
2009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第二季度為2.3%,第三季度為1.3%,但仍有變數;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市場也出現復甦苗頭,但市場依舊疲軟;中國實現「保8」目標已無懸念,但
完全復甦還需要一段時間。源自美國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出口頻遭打壓。而且中國企業還面臨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企業的激烈競爭,後危機時代,中日經
貿合作還面臨許多變數和挑戰。
但世界經濟復甦的大趨勢不會發生逆轉。眾所周知,中日經濟合作已經遠遠超出了中日兩國的范圍。中國從日本進口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在國內進行組裝,然後銷往美國、歐
洲等最終消費地區,這樣就形成了「日本—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經濟體)-歐美」三角形貿易結構。盡管這種結構很不合理,加重了日本、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外需依賴
度,但這種結構短期內很難發生根本性改變。也就是說,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中日經貿合作已經和世界經濟緊緊地融為一體。世界經濟的復甦自然會給中日經濟合作帶來新的
機遇,自然也會給日本對華投資帶來新的機遇,2009年日本對華投資出現大幅度回升就證明了.這一點。
第三,「東亞共同體構想」給後危機時代的日,本對華投資帶來了又一個機遇。鳩山首相提出的構築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具有劃時代的戰略意義。在構築東亞共同體大理念的
沖擊下,阻礙中日經濟合作的所謂「自由繁榮之弧」和「價值觀外交」政策的影響力將會大大削弱,也就是說,制約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不利政治因素在下降。東亞共同體構想的
提出,意味著日本將更加重視亞洲,更加重視中國。民主黨新政權執政後,鳩山首相與中國領導人頻繁會見,兩國關系處於良好狀態,為中日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的深入發展和日本
對華投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四,未來日本對華投資的領域與區域極其寬廣。可以說,在機電、化工、家電、服裝、金融、保險等目前已經進行投資的各種領域,仍有巨大投資潛力,此外,汽車,特別
是節能汽車及其相關產業、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核電站等領域可望成為未來中長期日本對華投資的重點領域。上述領域實際上都與能源環
境相關,毫無疑問,在氣候變化問題引起全球關注、溫室氣體減排成為重大歷史課題的今天,中日兩國在綠色經濟、節能環保領域加強合作也是歷史的必然。中日兩國作為亞洲最
重要的國家,同為世界能源消費大國,在能源環境領域擁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和合作潛力。日本在節能環境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擁有明顯技術優勢,對中國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後在實施節能減排過程中,中國將大量采購相關技術和設備,僅建築節能一項就有2000多億美元的投資潛力。「十一·五」期間的環保投資需要1.4萬億元人民
幣,「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環保投資還會大幅度增加。中國節能環保市場的巨大潛力則為兩國開展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兩國在這一領域的合作最能體現互補和雙贏
效果。
從此前日本對華投資的區域來看,分布很不平衡,在東部地區集中扎堆,這必然會引起一系列問題。沿海地區的未開發地區,社會基礎設施已經相當完善,投資環境很好,產
業配套便利,具有投資風險低、投資回報快等明顯優勢;中部地區、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經濟成長蓄勢
5.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展望未來
公司將持續秉持創造股東最大價值的理念,擬定經營方針、厚植核心競爭力,為客戶提供更方便的服務管道和更多元的金融服務,以打造本公司成為金控公司的領導品牌,成為全球華人的最佳金融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