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悖論

國際金融悖論

發布時間:2021-01-01 20:19:19

㈠ 哪位高手可以幫我解釋一下經濟學的三角悖論啊!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 資本的完全流動性。這三者,一國只能三選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
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政府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㈡ 關於國際金融的問題

特里芬悖論」,也可以說是特里芬難題,它是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內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中容提出的一個觀點。書中的描述是這樣的:「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因此而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

㈢ 請問目前國際金融制度下美元是否還存在「特里芬難題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在其《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回一書中提出「答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這一內在矛盾稱為「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
現實情況看,美元仍佔有很大優勢,能在國際儲備中佔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英鎊、日元、歐元等極少數國家的貨幣。這種多元儲備制,不論其幣種和內部結構如何變化,但國際清償力的需求仍要靠這些國家貨幣的逆差輸出來滿足,實質上是沒有變化的。所以說,多元儲備體系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解決「特里芬難題」。

㈣ 什麼叫市場悖論

EMBA泡沫下的市場悖論 來源: http://www.liuxuehome.com 日期:2006-4-15 瀏覽:4407次 點評:0次 EMBA泡沫下的市場悖論 ★《中國經濟周刊》實習記者唐韻/北京報道 一句「培養中國的世界級商界領袖」的宣傳用語,似乎正成為EMBA的一道魔力無窮的咒語。 從中國知名的體育品牌李寧的創始人李寧,到伊利集團總裁潘綱、金蝶軟體總裁徐少春,直至前不久剛剛英年早逝的均瑤集團創始人王均瑤,這些當今中國的成功商人們,已經或正在擁有一個共同身份符號—EMBA。 EMBA,一個很多中國人還不明其義的洋學位,以底線20萬元人民幣的不斐身價,迅速竄紅。中國的這些特殊、惹人注目、甚至招人嫉妒的「精英」們,身為企業總裁、CEO等企業高管,為此不惜一擲千金;他們或駕駛豪華轎車,穿行於公司與知名高校之間;或僅為一堂課而飛行於兩個城市之間。 「但是,目前國內國有大學中,能夠高質量地為EMBA授課的教師非常少,估計加在一起也不超過50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下稱經貿大工商學院)院長張新民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EMBA的這種高學費和與其不相匹配的教學水平,即不合理的「性價比」,不僅備受社會各界指責,更成為即將於2005年開始的EMBA教育改革的最直接動因。 價格戰還是榮譽戰 「現在已經到了維護中國EMBA教育尊嚴的時候了!」張新民向《中國經濟周刊》呼籲說。 目前國內外媒體紛紛推出了最佳、最大等名目繁多的商學院和EMBA排行榜。但張新民坦承,他本人對此類排行榜也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說MBA教育的真正成功在於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的層次,那麼對EMBA教育而言,其真正的成功,則在於能夠凝聚一大批傑出的企業家。而這些,都不是靠媒體能夠炒作出來的」;「沒有高質量支撐的EMBA教育難以長久。中國目前還遠沒有解決EMBA的師資問題和機制問題。」他分析說。 回憶2001年下半年,當時國家批准30所高校開辦EMBA教育,並規定其中10所學校每年可以招收300名學生,20所學校每年可以招收100名學生。當時各方都認為這是一個各商學院基本可以獨立承擔的項目。但是,近兩年的實踐證明,在國內國有大學現有的從事EMBA教育的教師中,能夠高質量地為EMBA授課的教師非常少。 「我估計加在一起也不會超過50人。」張新民評價說,「對EMBA學員而言,上課教師是不是博導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是否知道學員想學什麼、教授內容是否 『解渴』。但就這兩點要求,我們相當多的教師就滿足不了。」 就在EMBA學員普遍認為教學內容「不解渴」的同時,眾多商學院的競爭重點卻放在了價格戰上。 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EMBA招生中,為保證招生數量,部分國有大學的EMBA教育機構大打價格戰,嚴重損害了剛剛興起的EMBA教育的形象。 「EMBA教育是一個嚴肅而正規的學位教育,教育機構之間競爭的應該是各自的教學方案和質量保證體系。但現在某些EMBA教育機構為爭奪市場,以各種形式為學員打折。這種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中國EMBA教育的尊嚴:把一個正規而嚴肅的學位教育等同於市場中用於交易的、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品。」張新民評價說。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則認為,低價競爭,最終的受害者是教育機構本身,「長江商學院不期望在十年內盈利。即使十年後盈利了,也將用於反饋學員,提高研究質量上。」 「千萬不要以為商學院倒不了,質量沒了,學生不來,畢業生沒人要,學院自然就要倒了。」張新民說,「實力決定質量,質量贏得尊嚴」。 何謂國際化 「自今年開始,中國高校現有的EMBA教育將進行改革試點。改革范圍涉及考試形式、招生對象以及培養方式的自主性等多方面,改革目的就是要突破傳統教育體制的限定。」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趙曙明教授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 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英文全稱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MBA(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中國現有的EMBA教育,其正式出現是2002年,與1991年就開始的MBA相比,時間上遲了整整十年。 從性質上看,同MBA相比,EMBA培養的對象是企業「更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因此在招生對象、錄取標准、學習方式、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有較大區別。如目前較為突出的區別就是,國家教育部門規定EMBA三分之一的課程必須由外籍教師任教,目的是促進中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吸收國際化的管理知識,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三分之一的EMBA師資來自境外」的硬性規定,招致了業內人士的質疑。 經貿大工商學院院長張新民說:「首先是由誰、用什麼手段來保證外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其次,是否用外籍教師就一定會促進EMBA教育質量?」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院長李金林的看法是:「用境外教師意味著用英語授課。目前看,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的弊端。其實,課堂上能提供多少有效信息量,比外教品牌更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宋遠方教授也表示,對EMBA來說,學員大都是職業經理人或企業高管層,他們需要的是符合中國企業管理需要的知識,包括好的國際管理理念和思想。相比之下,本土教師比外籍教授的教學效果更好。 但事實上,聘請外籍教授授課,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各商學院之間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究其原因,一是為適應教育部的規定,同時也是為品牌競爭。 「當然,EMBA的師資力量確實代表了商學院的實力和品牌。但洋教師並不等於國際化,本土教師授課也不等於非國際化。」張新民分析說。 誰有資格上EMBA 盡管國內EMBA大打外籍教授的競爭牌,但按照國際慣例,商學院的比拼,最終打的是產品牌,即各自畢業學員的成功和成就。一句話,世界級的商學院,就應該產生世界級的企業家。 但在所有經營者中,什麼樣的人才能最終成就世界級的企業,卻是一個未知變數。不過,中國的EMBA教育管理部門,曾經試圖為這個變數設定限制范圍,即大於等於本科學歷的經營者。 具體體現是,最初教育部批准30所學校開辦EMBA,國務院學位辦一刀切地卡死了入學的資格,即學員必須是國民教育系列的本科教育以上,「這實際上將大專教育背景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排斥在外,使得EMBA市場需求和教育機構之間留下了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張新民說。 與此同時,MBA的學歷要求則是包括大專在內的以上學歷。「這是一種顛倒。EMBA的入學資格應該比MBA低才合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EMBA中心主任武常岐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按此標准,李嘉誠申請北大光華EMBA,北大也沒有辦法錄取」。 出生於1928年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從一名店鋪學徒起家,連小學學歷也沒有。但有趣的是,李嘉誠創辦了長江商學院,提出十年之內直指世界一流商學院的目標,而「為中國培養世界級的商界領袖」更成為學院目標。 「其實,一個注重自身品牌的學校,對其學員入學資格的審核一定是謹慎的,因為這不僅關系學校的聲譽,也影響其未來招生。」武常岐說。 在後來持續不斷的爭議中,國務院學位辦終於於2004年初,對EMBA招生條件作出了調整,允許高校招收具有國民教育系列大專學歷的學員,但規定每年的人數不能超過規定招生數的10%。 但值得注意的是,非國有EMBA的教育機構並不受此規定限制。如長江商學院高層管理者培訓項目執行主任宦承春介紹說,教育部頒布的錄取標准只是他們招生的參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錄取資格的隨意化。如他們採取個人面試和小組討論結合的錄取形式,以保證較低的入學門檻與高質量學員的統一性。 「但入學門檻的這種差異化,無疑是給了非國有大學體制層面上的先天優勢。對國有大學而言,顯然不公平。」張新民對此頗有怨言。 對於目前國內各類EMBA商學院之間的不平等待遇,長江商學院EMBA市場部負責人唐壘將其創造性地劃分為三種教育體制。即將北大、清華等比喻為國有企業,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為外資企業,長江商學院為民營企業。 「實事求是地講,體制外的人看體制內的人,不免產生幸災樂禍的感覺。」擁有「外資企業」身份的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中方院長張國華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作為體制外的人,最大的感受是辦學沒有包袱。但是我本人是從體制內出來的,所以能夠理解體制內商學院院長的辦學之艱苦。」 據介紹,2004年11月1日,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EMBA課程躍居英國《金融時報》全球排名20強。 EMBA學什麼 中國的EMBA教育自誕生之日起,「孵化世界級的中國企業家」就成為其目標和魅力所在,並宣稱要成為世界級的商業化教育模式。但發展至今,幾乎除了高昂的學費與國際水準最接軌之外,質量不均、目標混亂和機制阻隔等特有現象,讓人不得不擔憂:中國EMBA教育通往理想之國的道路有多長?如何走? 張新民認為,EMBA首先要改變的是現有的以知識導向、而非問題導向的課程設置模式。培養經理人整合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終生學習、教學相長是最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因此,EMBA教育應該實行依客戶需求為市場導向,量身打造的課程設置模式。 「與MBA相比,培養執行能力、實現轉型提升或者說把學員轉型為領導者,是EMBA的最大特徵。」哈佛商學院高級副院長麥克法蘭(F. Warren McFarlan)教授說,「未來高階管理教育著重書本與自身管理經驗相互驗證,教師和高階經理人一起討論共同關心的課題,走訪各自企業,參與公司經營,使教學互動深入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沃頓商學院的招生主任貝絲·弗萊(Beth Flye)介紹說,如沃頓EMBA高階主管會計課程綱要的設計,會邀請EMBA校友中的執業會計師協助規劃,以此增加對企業中高階管理者的學習需求了解。除此之外,上課時間的安排

㈤ 什麼是國際經濟二元悖論 特急!!拜託各位啦!!!回答有重謝 是宏觀經濟學的內容

政治上對世界的本原問題有幾大分歧:唯物論,唯心論和二元論,而二元論試圖綜合版唯物論和唯心論權,是一種悖論。
離散數學中的悖論是同一斷言有相矛盾的真值,象「我正在說謊」就是悖論,二元悖論是在邏輯推理中體現出來的

㈥ 金融 三元悖論 (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

結論顯然是不可能的,現在讓我們看歐洲債務危機陷入困境的認識。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的貨幣不會輕易動搖,由此可以看出,歐元兌美元和中國央行的外匯儲備的結構不斷底部。
這里的文字:
所謂的「最優貨幣區」是指一個地區內的國家的貨幣後完全集成到一個共同的貨幣,或維持固定匯率制度的剛性國家貨幣和貨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浮動區域外匯價格。 「最佳」的核心保護外部平衡的能力,以實現充分就業和價格穩定的能力;最優貨幣「是指固定匯率的基礎上,以取代浮動匯率貨幣或統一貨幣,」最優貨幣區「強調建立在一定區域內,相對於整個動盪的國際金融體系,努力實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相對穩定的貨幣。
構成的「最優貨幣區」:
1。高流動性生產要素。
2。較高的經濟開放。
3。多元化的生產。
通貨膨脹的相似性。
5。政策的整合度比較高。
五個條件相對於歐元區的產生可謂相當生活在一起。
首先,歐元區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在不同的地區不能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
最優貨幣區「並不是真正的」最優貨幣區,因為它不僅沒有擺脫的羈絆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調用「永恆的三角形」(永恆的三角形),「永恆的三角形」的反映。無論是匯率的穩定,資本自由流動「犧牲」最優貨幣區「下的」匯率穩定,資本的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不能兼得。」三元悖論「,利益交叉」的結果,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顯然,歐盟就是在這樣蘊藏著危險的賭注相交成員國選擇的「最優貨幣區」,仍可能改變的利害相交,從而導致解體的最優貨幣區「。一個巨大的矛盾在獨立的貨幣政策和匯率穩定。一方面,在匆忙加入了歐元區國家如希臘和西班牙並沒有遵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領導到南部的歐洲的債務危機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統一的貨幣相對經濟上處於不利地位的國家不能靈活使用較低的匯率和貨幣手段來緩解國內的危機和高融資成本,這無疑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歐洲債務危機的主要因素很長一段時間。
二,獨立的財政政策,歐洲央行在危機中的歐洲國家不能用一個統一的財政政策來調節。
歐洲,無論是在語言,或在傳統文化中仍然有小的差異。拒絕援助的勤奮和嚴謹的德國鬆弛希臘人可以看出,這種文化的認知,使他們很難像美國在大范圍內的勞動力自由流動的。
第四,歐洲產品多樣化是不理想的。各國生產的分工也不是那麼必要的。
最後,雖然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歐洲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可以說是為少少。然而,相對的美國的國家,一個統一的獨立的聯邦國家,歐盟的唯一的貿易,有是仍然很長一段去。不同的利益和願望,在不同的國家周圍的間隔,並肯定會不使貿易這座橋本身的生存,作為一個國家,作為消弭於無形歐洲國家之間的障礙。「
總結,更不要說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超出了美元,歐元,現在的經濟危機,但也是歐元幸運的。
在事實上,對歐元的產生是一個政治的需要。
PS房東住在一起的啊,呵呵
希望通過

㈦ 誰能解釋一下外匯市場著名的「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
【概述】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這三者,一國只能三選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

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政府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㈧ 從經濟學上來說什麼叫一致性悖論

經濟學悖論 節儉悖論

18世紀,荷蘭的曼德維爾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書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達起來。而後來,由於這群蜜蜂改變了習慣,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社會的衰敗!

其實這個就是節儉悖論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涵義在於:眾所周知,節儉是一種美德。從理論上講,節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從微觀上分析,某個家庭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經濟學的人們都知道,根據凱恩斯的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的理論,節儉對於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里蘊涵著一個矛盾:公眾越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往往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因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成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反方向變動,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根據這種看法,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涵邏輯矛盾的推論:節制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於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國民經濟卻是件壞事。


以下是我從網上看到的一些觀點:

其一,必須認識到節儉悖論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時空條件。只有在大量資源閑置,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存在嚴重失業時,才有可能出現這種悖論所呈現的矛盾現象。如果社會已經達到充分就業,但資源緊缺,甚至存在膨脹缺口,這時節儉可能就會抑制過高的總需求,也有助於消除通貨膨脹。

其二,正確理解節儉悖論,有助於提高我們對高儲蓄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的認識。目前,我國居民的高儲蓄不能有效轉化為;同時居民消費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產過剩,開工不足,失業人員增加,經濟增長受到影響。為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國家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給公務員加薪,擴大「低保」范圍和提高「低保」標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家消費,但這些措施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顯然,高儲蓄是不利於解決消費需求不足問題的,也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總體上正從節儉型向消費型轉變,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意識明顯增強。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消費心理的某些畸形發展,比如出於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導致的炫耀性消費、奢侈浪費等非理性的現象。因此,我們不僅要鼓勵老百姓增加消費,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費,理直氣壯地反對浪費。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 資本的完全流動性。這三者,一國只能三選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

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1. 移民也許不會降低所移入城市的工資;

  2. 2.土地稅也許不會提高租金;

  3. 3.收成不好反而有可能提高農民的收入。

  4. 解釋:1. a. 移民傾向於移到勞動力需求大的地方

  5. b。移民移入之後,當地居民可能移出

  6. 2.當土地稅增加時(由於投入品價格上升,從而導致供給減少),需求也在減少,所以租金的價格不會上升

  7. 3。收成不好,供給減少,價格上升,反而有可能提高農民收入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悖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