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服務業十三五

金融服務業十三五

發布時間:2020-12-12 02:41:22

⑴ 十三五時期 北京養老服務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新思路
截至2015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10.5%,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將達14.73%。「十三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少子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劇,亟須從日常生活、居家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機制,提升養老服務供給的規模和質量,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近日,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為促進民政事業發展夯實了基礎。其中,發展養老服務業被列為五項重要任務之一,成為社會關注的「亮點」。與「十二五」規劃相比,筆者認為有三個重要變化。
新手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服務業僅占第三產業的0.9%,社會服務業支出僅佔gdp的0.29%,占財政的3%,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因此,通過政策手段推進醫養結合、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金融服務介入養老服務業,使養老成為一個可以滿足供給的健康產業,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區別於「十二五」的一個顯著特點。
具體表現在:一是醫養結合政策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我國國情和養老服務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需求。我國56%的老年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無醫之養」成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最大憂患。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使入住機構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醫保報銷待遇,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庭、城鄉社區和養老機構。方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品質生活。
二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建立。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中,約有4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由於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缺失,失能老人和家庭支出過重,成為整個社會養老的沉重負擔。「十三五」應該開展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推廣長期護理商業保險產品,建立健全長期照護項目內涵、服務標准、質量評價等行業規范和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從居家、社區到專業機構等比較健全的專業照護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
三是創新養老服務投融資機制。養老服務業有廣大的產業空間,但是長期以來沒有金融服務的介入,民非養老機構不能貸款,使養老服務業不能發展壯大。「十三五」時期從需求出發加大養老服務金融支持力度,拓寬養老服務業投融資渠道,滿足養老機構信貸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募集資金用於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設備和提供養老服務。推動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改善養老領域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能力。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通過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費」機制等方式,增強吸引社會資本能力。
機構養老的重新定位與改革
與「十二五」相比,機構養老的定位有三個變化。
一是「十二五」期間機構的「支撐」作用,回到了「補充」的位置,顯示了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機構的應然地位,同時也凸顯了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
二是「十三五」期間發展機構養老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床位數」,而是根據未來五年我國老年人口結構和需求的變化,重點發展面向失能老人的養護院、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建設,以及醫養結合設施建設。
三是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在養老服務業中,市場的作用日益顯現,等、靠、要的舊式思維方式日益被市場的活力和內生動力所替代。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明確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政府是路燈,又是紅綠燈,但政府不能開車上路」。政府通過補助投資、貸款貼息、運營補貼、購買服務、公建民營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和運營養老服務機構,重點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面向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和養護型、醫護型養老床位。
更加強調社區居家養老的基礎性作用
居家養老是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與「十二五」比較有兩個變化。
一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支持手段更加豐富。如,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手段方面,積極開展智慧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服務,支持企業和機構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創新居家智慧養老服務提供方式。
二是強調依託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重要性,使社區養老真正找到「依託」。如,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動中心、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中配備醫療護理、康復輔具、文娛活動等設備。對新建居住(小)區和老小區都明確提出按要求配建或置換增配社區日間照料機構。
「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最為重要的還是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要通過市場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⑵ 十三五規劃對採掘服務業提出的政策有哪些

直接關於採掘服務業好像沒有。不過中國經濟在轉型,整個服務業升檔提升是趨勢,不管那塊服務業。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十三五」我國基本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的客觀基礎正在形成。實現這一轉型,既可以在結構升級的基礎上形成7%左右的經濟增長新常態,又能夠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創造有利條件。

形成服務業主導新格局的需求明顯加大。一是工業轉型升級對現代服務業的依賴全面增強。第一,創新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依賴性增強。在工業化發展初期,生產性服務業的作用並不大。進入工業化中期,尤其是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生產性服務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第二,製造業轉型升級對互聯網發展的依賴性增強。「互聯網+」時代,離開信息化,離開「互聯網+」,製造業轉型升級就比較困難,形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頭戲和突出優勢就比較困難。
第三,企業發展模式轉型對服務型經濟的依賴性增強。企業的產品創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蘋果之所以能夠打敗諾基亞,關鍵在於蘋果的服務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只有包括服務模式在內的商業模式變革能夠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趨勢,企業才能在新階段的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二是人口城鎮化對服務業發展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長。進入工業化中期之後,全社會對城鎮化的需求和期望發生歷史性變化,尤其是對城鎮化的就業、居住等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十三五」時期從規模城鎮化走向人口城鎮化,意味著近4億農業轉移人口將要進城,這帶來巨大的教育、醫療等需求,並為生活性服務業釋放巨大的市場空間。三是消費結構升級對現代服務業需求明顯增強。以教育為例,2014年,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30萬左右,同比增長16%。中國在美留學生佔了全部國際學生的31%,2014年為美國經濟貢獻了約220億美元。滿足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服務型消費需求,客觀上要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擴大服務的有效供給。

以服務業主導釋放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一是以服務業釋放消費的巨大潛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估計到2020年消費市場的總規模將從2014年的26.2萬億元人民幣提高到45萬億~50萬億元人民幣,僅用6年時間就可以實現消費規模倍增。二是以服務業釋放城鎮化的巨大紅利。我國新型城鎮化將釋放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如果名義城鎮化率從2014年的54.8%提高到2020年60%左右,將帶來42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空間。三是以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創新發展的巨大動力。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不僅將帶來市場規模的擴大,更會形成創新發展的巨大動力。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將快速發展。

把形成服務業主導新格局作為「十三五」的基本目標要求。當前,對走向服務業主導的判斷,還有某些爭議。但從各國發展經驗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服務化是一個客觀趨勢。尤其是工業化中後期,工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日趨明顯,製造業的信息化、服務化、全球化特點十分突出。沒有現代服務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現代工業。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服務業不是不要工業,而恰恰在新一輪工業革命趨勢下通過發展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帶動新型工業發展,推進工業的轉型升級。

以服務業主導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目前我國正處於走向經濟新常態的關鍵時期,形成服務業主導新格局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一是形成中速增長的新常態。近幾年,我國服務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GDP增長約0.4個百分點。如果「十三五」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可以帶動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為中速增長奠定重要基礎。二是形成新增就業不斷擴大的新常態。從近兩年情況看,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吸納約100萬個新增就業。「十三五」服務業年均增長10%,年均吸納新增就業將達到1000萬人左右,成為吸引就業的主要渠道。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不僅是形成新一輪創新創業潮的主要推動力,而且將為創新創業開辟巨大的市場空間,成為創新驅動的重要條件。三是形成利益結構和社會結構優化的新常態。服務業是「白領」就業的主要行業。到2020年,如果服務業主導格局基本形成,我國在服務業就業的人口將不少於4億,由此將帶動中等收入群體的增加。四是形成綠色發展的新常態。走向
「綠色現代化」,關鍵是推進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結構轉型。服務業對資源能源的需求較低,可以有效地擺脫重化工業的路徑依賴,形成綠色發展的新常態。如果
2020年服務業佔比達到55%,能源消耗量將下降14%左右,SO將減排18%左右。

⑶ 服務業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實現轉型升級

近年來,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和就業第一主體,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穩步提升,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明顯增強。2016年,服務業增速比第二產業高出1.7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上升至51.6%,比第二產業高出11.8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服務業新動能將快速成長,服務業將繼續領跑三次產業。可以說,我國經濟將逐步由工業經濟轉型為服務經濟。在此背景下,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服務業供給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面臨一些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下述方面:
第一,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我國將進入追求個性、高品質、安全、健康、便利的消費階段,信息網路服務、文化娛樂、旅遊、教育培訓、健康養老、家政等服務產品將成新的消費熱點,絕大多數服務業在「十三五」期間並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是面臨有效供給不足、中高端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第二,我國研發設計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物流快遞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佔比重偏低,發展水平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是我國產業發展鏈條上的薄弱環節,迫切需要提質增效升級。
第三,雖然我國服務出口特別是高附加值服務出口規模逐步擴大,服務出口占國際市場的份額不斷提高,但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服務行業和服務業企業仍偏少,服務貿易逆差的規模不斷擴大,與貨物貿易呈非均衡的發展態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貿易結構仍不合理,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在服務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偏低,運輸、旅遊、建築服務所佔比重偏高。
第四,我國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困擾尚未破除,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比如,服務業企業大多實行輕資產運營,核心的資產是專利、商標、技術訣竅、商業模式、品牌、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房產少,知識產權質押政策目前尚處於試點階段,與服務業相關的價值評估體系、產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仍然滯後,服務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申請貸款手續繁瑣,成功率低,貸款成本高。同時,我國電力、民航、鐵路、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需要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培育有效競爭。
根據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和特徵,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建議「十三五」期間加快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
☞ 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服務業發展活力
採用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建議「十三五」期間對大部分服務業採用負面清單管理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放寬市場准入,減少行政審批項目。
深化壟斷性行業改革。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競爭的發展演進,壟斷性行業的自然壟斷范圍不斷縮小。「十三五」期間,建議以培育有效競爭為目標導向深化我國壟斷性行業改革,面向社會資本擴大市場准入,增強競爭活力進而降低服務價格
加強市場監管。建議政府完善對事中、事後進行監管的規則,加強監管人才隊伍建設,對服務市場進行有效、及時監管,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同時,對電子商務、人力資源服務等行業,要開展常態化的市場監管。
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繼續推進全國統一市場建設,消除各地方對外地企業的歧視性規定和行為,取消各地方對本地企業在稅收、土地等方面違反規定的優惠政策。
☞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推服務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降低服務業的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落實政府已經出台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服務業企業和製造業企業實行相同的水價、電價、煤氣價。加大對服務業的稅收支持力度。
推動我國服務貿易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是優化我國外貿結構、促進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今後要積極推進服務貿易便利化,完善和服務貿易特點相適應的口岸通關管理模式,優化服務貿易出口退(免)稅有關政策,加大對服務貿易發展的支持和促進力度,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形成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集聚作用,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立不同類型的服務貿易功能區。
加大對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商業銀行研究制定對「輕資產」運營的服務業企業的信貸政策,緩解服務業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狀況。引導商業銀行開展知識產權、應收賬款質押業務,為服務業企業提供新型融資服務。鼓勵風險投資、股權投資進入服務業領域。支持服務業企業在證券市場上市融資,支持服務業企業開展並購重組。
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一是加強信用信息的收集、分類、處理、應用工作,提高信用信息的質量;二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跨部門合作和協調機制,實現各行業信用信息、各省市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和綜合應用;三是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四是進一步加強對失信行為、失信主體的聯合懲戒,進一步加強對守信行為、守信主體的聯合褒獎;五是大力培育誠信文化,樹立誠信風尚。
☞ 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升級,有效滿足社會需求
加強標准制訂工作。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行業協會、行業內領軍企業的作用,推進標准制訂,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標准體系,提高服務產品的品質。
制定針對性強、精準的產業政策,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物流快遞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商貿流通、文化娛樂、醫療健康服務、旅遊、家政服務等發展潛力大的生活性服務業。
加強服務業和商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通信、寬頻網路建設,在舊城改造、新城建設中注重商業配套,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支撐。
☞ 繼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增強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積極參與多邊、區域服務貿易談判和全球服務貿易規則制定,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鄰國家和重點市場談判建立自由貿易區,積極推進與美國、歐盟的投資協定談判,逐步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擴大自由貿易區的規模和范圍,助推我國服務業發展。
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深化上海、天津、福建、廣東等國內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逐步實現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服務業的開放度。
加強部門協調,推出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支持我國服務業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發展空間。
☞ 支持新興業態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充分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培育新興業態。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提高新興(6.910,0.00, 0.00%)服務貿易比重。適應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支持發展研發設計、物流服務、采購與營銷服務、會展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貿易。拓展我國離岸服務外包業務領域,重點發展軟體和信息技術、研發、設計、互聯網、醫療等領域服務外包,鼓勵開展人才培訓、資質認證、公共服務等,提高跨境交付能力。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⑷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有哪些人群因此受益

我是為了改善我們目前所生活的環境,而且對於我們中國的空氣質量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的,這其實對於中國的社會環境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幫助,能夠在未來獲得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非常發達的科技,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還是需要和大自然進行親密的接觸,所以植樹造林是一個必要的方式,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在基建項目與製造業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與之前同階段相比,增長了數幾十億的營業額。在金融服務業方面,我國提出了鼓勵、支持銀行、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融資租賃機構“走出去”。的政策,這些政策促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更為火熱,經濟活力不斷增強,成為世界GDP總量的強國,這都是十三五期間我國所獲得的成就。可以說十三五規劃帶給了我國很多很多。在人們的生活醫療方面,我們的醫療信息化、高性能醫療器械、中醫生物醫葯也不斷發展。

⑸ 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三五」規劃(2016年到2020年)要求規劃編制必須強化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科學設定規劃目標指標,積極推進市縣規劃體制改革,堅持開放民主編制規劃,使「十三五」規劃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加符合發展規律,更加反映人民意願。
《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建議》由15個部分構成,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總論,包括第一、第二兩個部分,主要闡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必須遵循的原則和主要目標。

第二板塊為分論,總體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安排了12個部分,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作出工作部署。

第三板塊為結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結束語,主要闡述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等內容。

金融體系建設緊扣「現代」

未來五年,中國金融發展可從中一窺端倪。《建議》表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是金融系統「十三五」時期的戰略目標,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迎來「十四五」新發展階段,緊扣「現代」關鍵詞也傳遞出中國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穩中有進的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日前撰文稱,回顧「十三五」金融改革發展,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都得到了貫徹實施。

10月30日,央行黨委會議指出,聚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謀劃好今後5年及更長時期內的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和具體措施,切實增強金融工作的前瞻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11月2日,銀保監會黨委(擴大)會議強調,著力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提升金融監管能力。加強制度建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提高監管透明度。完善風險全覆蓋的監管框架,增強監管的穿透性、統一性和權威性。

何海峰表示,面對中國金融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怎麼定位很重要。既要善用金融科技,還要正視金融系統的復雜性,尊重金融長期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趨利避害,共同致力於中國現代金融體系的健全和健康金融生態的完善。

2020年是資本市場建立三十周年。過去五年來,資本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基礎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十三五」時期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決定性成就。

目前,已經形成包括上海(主板+科創板)、深圳(創業板+中小板)、北京(新三板)以及在多地蓬勃發展的「四板」市場及私募市場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截至2020年10月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超過4000家,總市值超過70萬億元。

與規模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議》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從「十三五」的「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到「十四五」的「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這是中國證券市場深化改革的一次歷史性「突圍」。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建議》稱,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完善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里的亮點在於,我們從過去的通過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的對外開放,提升到規則和制度層面的對外開放。下一階段我們要實施的是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這些都對應的是高質量發展的總的要求而言的,是制度規則層面上的接軌。」

在「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這一條上,徐洪才認為:「現在,隨著我們對外合作的擴大,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和國際合作中越來越多地面臨著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的問題,這涉及到知識產權和公平待遇等方面。我們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是兩條腿走路的,境外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國內享受國民待遇,我們的企業在海外也應該享受當地的國民待遇,這是理所當然的。」

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建議》指出,構築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

徐洪才稱,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導致產業鏈供應鏈中斷,也無可避免地對我國產生了影響,因此供應鏈配套的完整性至關重要。

「我們強調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便是如此,兩個循環的暢通也是基於供應鏈產業鏈的互聯互通,否則經濟活動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徐洪才表示,「當今的全球分工體系當中,我們有一些產業處於『卡脖子』的環節,所以我們要強調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過度的依賴別人是不安全的。這和立足國內大循環為主、推進強大的國內市場中間是有內在聯系的。」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建議》明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

《建議》還提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業內預計,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達到20%左右,成為「十四五」時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范若瀅表示,當前我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成為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支撐。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獲得更大的支持力度,包括晶元、集成電路等面臨「卡脖子」問題的關鍵領域,以及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業等代表產業鏈升級大方向的重點領域有望成為投資熱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房住不炒」依然是「十四五」期間樓市調控的主基調。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建議》稱,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並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文章由第三方提供,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本平台立場。閱讀者應獨立判斷並自擔風險。
舉報
— 評論 —
暫無最新評論
寫評論...

⑹ 如何繁榮發展服務業 做強做大城市經濟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消費主導的增長格局正在形成。 「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加快推進服務業主導的轉型與改革,到2020年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這不僅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有決定性影響,而且將對深化中外合作帶來難得的新機遇。
一、未來5年中國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趨勢
服務業年均實現9%—10%的增速。2001年—2013年這13年間,中國服務業年均實際增速達到10.6%。隨著中國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加大服務業市場開放,估計未來5年服務業仍有望保持10%左右的實際增長速度。
服務業規模倍增。 2008年—2013年,中國服務業總量從13.1萬億元人民幣擴大到26.2萬億元人民幣,實現了規模的倍增。估計到2020年中國服務業規模將達到47.3萬億—51.1萬億元人民幣,實現再倍增。
服務業佔比達到 55%以上。2014年中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到48.2%,2015年一季度達到51.8%,創歷史新高。估計到2020年將超過55%,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
二、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引領經濟新常態
支撐7%左右的經濟增長。過去10年,中國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0.43個百分點。未來5年,如果服務業增加值繼續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長,將帶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這將為中國「十三五」時期實現7%左右的增長提供重要條件。
形成消費主導的增長格局。初步估算,到2020年,中國潛在消費規模將達到45萬億—50萬億元人民幣,消費率達到60%左右。
拓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空間。從近兩年情況看,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吸納約100萬個新增就業。 「十三五」期間服務業年均增長10%,將吸納新增就業1000萬人左右,成為吸引就業的主渠道。此外,依託「互聯網+」的創業潮正在興起。這是新階段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促進利益結構和社會結構優化。估計到2020年,中國服務業就業人口將不少於4億人,服務業就業比例有望達到50%,由此將帶動中產階層的明顯增加。
走向綠色發展。服務業對資源能源的需求較低。初步估算,如果2020年中國服務業佔比達到55%,能源消耗量將下降14%左右,SO2將減排18%左右。這對全球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
三、中國服務業市場開放將呈現加快態勢
對社會資本的開放。過去幾年,中國服務業市場開放政策密集出台。尤其是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自貿區的設立,肩負著服務業開放的重大歷史使命。 「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加快推進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服務業對社會資本的市場開放,並著力改善研發、物流、銷售、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環境。
服務貿易的較快發展。 2014年,中國服務貿易規模超過6000億美元,占外貿比重12.3%,這一比例遠低於2013年全球平均19.6%、美國22.1%和印度26.5%的水平。預計未來5年,中國服務貿易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達到1萬億美元以上,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比重將提高至20%。
推進服務業主導的結構性改革。比如,全面啟動財稅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動教育結構調整等,以破解服務業發展中的諸多結構性矛盾。

⑺ 發展智慧養老服務可以帶動我國哪些經濟領域的發展

「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新思路截至2015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10.5%,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將達14.73%。「十三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少子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劇,亟須從日常生活、居家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機制,提升養老服務供給的規模和質量,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近日,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為促進民政事業發展夯實了基礎。其中,發展養老服務業被列為五項重要任務之一,成為社會關注的「亮點」。與「十二五」規劃相比,筆者認為有三個重要變化。新手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服務業僅占第三產業的0.9%,社會服務業支出僅佔gdp的0.29%,占財政的3%,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因此,通過政策手段推進醫養結合、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金融服務介入養老服務業,使養老成為一個可以滿足供給的健康產業,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區別於「十二五」的一個顯著特點。具體表現在:一是醫養結合政策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我國國情和養老服務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需求。我國56%的老年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無醫之養」成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最大憂患。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使入住機構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醫保報銷待遇,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庭、城鄉社區和養老機構。方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品質生活。二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建立。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中,約有4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由於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缺失,失能老人和家庭支出過重,成為整個社會養老的沉重負擔。「十三五」應該開展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推廣長期護理商業保險產品,建立健全長期照護項目內涵、服務標准、質量評價等行業規范和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從居家、社區到專業機構等比較健全的專業照護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三是創新養老服務投融資機制。養老服務業有廣大的產業空間,但是長期以來沒有金融服務的介入,民非養老機構不能貸款,使養老服務業不能發展壯大。「十三五」時期從需求出發加大養老服務金融支持力度,拓寬養老服務業投融資渠道,滿足養老機構信貸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募集資金用於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設備和提供養老服務。推動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改善養老領域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能力。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通過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費」機制等方式,增強吸引社會資本能力。機構養老的重新定位與改革與「十二五」相比,機構養老的定位有三個變化。一是「十二五」期間機構的「支撐」作用,回到了「補充」的位置,顯示了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機構的應然地位,同時也凸顯了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二是「十三五」期間發展機構養老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床位數」,而是根據未來五年我國老年人口結構和需求的變化,重點發展面向失能老人的養護院、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建設,以及醫養結合設施建設。三是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在養老服務業中,市場的作用日益顯現,等、靠、要的舊式思維方式日益被市場的活力和內生動力所替代。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明確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政府是路燈,又是紅綠燈,但政府不能開車上路」。政府通過補助投資、貸款貼息、運營補貼、購買服務、公建民營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舉和運營養老服務機構,重點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面向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和養護型、醫護型養老床位。更加強調社區居家養老的基礎性作用居家養老是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與「十二五」比較有兩個變化。一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支持手段更加豐富。如,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手段方面,積極開展智慧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服務,支持企業和機構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創新居家智慧養老服務提供方式。二是強調依託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重要性,使社區養老真正找到「依託」。如,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動中心、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中配備醫療護理、康復輔具、文娛活動等設備。對新建居住(小)區和老小區都明確提出按要求配建或置換增配社區日間照料機構。「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最為重要的還是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要通過市場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⑻ 信息服務行業分析

「十三五」中國軟體與信息服務業面臨的挑戰

一、出口水平偏低,國際競爭力不強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應用軟體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工業與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軟體產業的規模在2013年首次跨過3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3.4%。但是,從全球市場分析,目前我國軟體的市場規模僅佔到世界市場的1.27%。2013年全球軟體市場總收入為4073億美元,我國研發設計軟體的規模是50億元人民幣,僅佔到全球市場的1.67%。

目前,國際軟體業以美國最強,美國的軟體產業幾乎壟斷了全球的操作系統軟體和資料庫軟體,全球軟體銷售額的60%在美國。軟體已成為繼汽車和電子之後的第三大產業,超過了航空和制葯。日本軟體出口居全球第二,10大軟體商中有2家在日本,盡管近10年日本經濟衰退,但日本軟體出口還是呈增長勢頭。另外,德國、印度和巴西也具有很強的軟體出口能力。

相比而言,十幾年來中國雖然不斷擴大軟體出口的規模,但增速持續放緩。「十二五」期間軟體出口規模從257億美元增長到545億美元,但增長率逐年下滑,2014年軟體出口增長率只有15.5%。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中國軟體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度過了高速增長的階段;另一方面,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中國軟體企業的競爭能力不強,並且中國出口產品大部分為嵌入式軟體產品,出口外包業務較多,缺少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

二、企業規模小、散、弱,核心競爭力不強

二十年來,中國的軟體與信息服務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具體表現為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盡管企業數量眾多,但大多數規模小、實力弱、資金有限,沒有能力開發高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大型項目,缺乏具有產業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很難參加國際競爭。目前我國軟體與信息服務產業總體上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下游。

從企業員工數量分析,美國軟體企業平均人數是300人,印度是
145人,而我國只有43人。從營業額情況來看,在中國軟體企業中有近1萬個企業的營業額在5千萬元人民幣以下,占總數的55.7%。全球軟體企業500
強排名中,前100名沒有一家中國企業。這些數據的反差折射出中國軟體業「小、散、弱」的特點,如何「變大變強」是「十三五」期間中國軟體與信息服務業亟須解決的問題。

創新型發展模式是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未來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方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軟體與信息服務產業應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的建設,形成從創意、研發、產品生產再到市場的創新流程。其次,在法律、法規和政府監管層面上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萬眾創新,構建良好的產業創新環境。引導軟體與信息服務業通過引進、並購等多種方式向新興領域和高端業務發展。最後,通過市場競爭促進產業創新。減少政府對於軟體與信息產業的約束,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提供更加自由開放的競爭氛圍,防止各種形式的壟斷行為,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三、完善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的風險投資機制

由於許多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的項目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軟體與信息服務業風險投資機制。

建立多元化的產業風險投融資體系,不僅包括政府的財政資金,更重要的是引入市場化的投資主體,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各種社會保障基金和信託投資公司等。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可以使投資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最終達到降低項目風險的目的。

需創造軟體與信息服務業風險投資的政策支持環境,制定稅收優惠、信貸擔保、風險補償等優惠政策;建立規范產業風險投資的法律、法規,保護投資者的權益,約束風險投資組織的經營管理行為;規范融資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交易市場、產權市場,為投資、融資、收購、兼並創造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

擴大信息消費是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原動力。信息的消費是信息生產和信息流通過程的延續。同歐美等國相比,「十二五」期間,我國人均信息消費支出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偏低,全社會信息消費的總水平需要在「十三五」期間大幅提高。因此必須加強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網路信息技術服務體系,它包括了信息消費的金融結算服務、隱私與安全監管服務、培訓與指導服務等多方面的內容;二是引導軟體與信息服務企業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合作、融合,增加信息內容,擴大居民信息消費的渠道;三是加強宣傳,向全社會普及軟體與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提高廣大群眾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擴大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的市場。

⑼ 中國製造業如何向高端服務業轉型升級

進入服務業發展新時代,13億人的潛在消費需求成為中國增長轉型的突出優勢;13億人服務需求釋放的規模與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結構、利益結構、城鄉結構調整的進程。釋放13億人的服務消費需求,推進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變,既是未來6年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又是決定增長、轉型與改革的關鍵所在。
1. 加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新常態。從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的轉型與人均GDP水平有著內在聯系。中國從人均GDP 6500美元到1萬美元的過渡階段中,服務業的比重至少會提高10個百分點。總的判斷是,到2020年中國服務業佔比達到55%以上是有條件、有可能的。
第一,人口城鎮化為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從國際經驗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發展型消費需求越來越依賴於教育、健康、醫療等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2013年中國的名義城鎮化率為53.7%,而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6%左右。從新型城鎮化的進展看,2020年名義城鎮化率有可能達到60%左右,人口城鎮化率有可能達到50%以上。這幾年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帶動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0.77個百分點。以此估算,未來6年即使人口城鎮化率僅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也有可能帶動服務業比重提高7-8個百分點。
第二,工業轉型升級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注入內在動力。從國際經驗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的轉變。傳統農業和工業的轉型升級直接依賴於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由此形成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巨大市場需求。新一輪工業革命最為突出的特徵是,信息、研發、設計、物流、銷售、大數據等生產性服務業引領傳統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的升級。就是說,高端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相互融合是一個大趨勢,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的主要推動力。以德國為例,高端製造業之所以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重要原因在於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高達50%以上。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創造」的優勢遠未凸顯,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其占服務業的比重僅為15%。未來6年,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至少需要提高15-20個百分點,達到30%-40%。這是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2. 形成服務業主導的新格局牽動影響經濟轉型升級的全局。服務業的發展程度是形成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標志。它不僅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推動力,而且也將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第一,形成中速增長的新常態。中國仍是一個經濟轉型大國,經濟增長新常態取決於盡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近幾年,中國服務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帶動GDP增長約0.4個百分點。如果未來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可以帶動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為中速增長的新常態奠定重要基礎。
第二,形成新增就業不斷擴大的新常態。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是擴大就業的主渠道。從近兩年的情況看,服務業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未來6年服務業增加值按年均10%增長估計,每年新增就業將達到1000萬人左右。
第三,形成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新常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生產性服務業直接融入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全過程。例如:技術升級與服務需求直接融合,技術升級如果不能反映服務需求變化就很難產生內在動力,就很難有好的市場前景;企業競爭力與服務質量直接關聯,企業的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服務環節是否專業化、精細化。為此,服務業主導不僅是形成新一輪創新創業潮的主要推動力,而且將為創新創業開辟巨大的市場空間,由此形成創新驅動新格局的重要條件。
第四,形成利益結構和社會結構優化的新常態。從國際經驗看,服務業快速發展將帶來中產階層規模的不斷擴大。以美國為例,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間,伴隨服務業主導新格局的形成,白領階層的規模同時也擴大了5倍。未來6年,隨著服務業主導地位的確立,中國服務業就業比重有望達到50%以上,到2020年服務業就業的人口將不少於4億,由此將帶動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
3. 把實質性提高服務業佔比作為「十三五」規劃的約束性目標。「十三五」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5年,能不能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對中國未來10-20年的發展至關重要。
第一,明顯提高服務業比重。建議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把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55%、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30%作為主要的約束性目標,以此作為衡量結構調整優化的主要標准。
第二,加快推進投資轉型。與服務需求快速增長趨勢相適應,重點加大教育、醫療、健康、文化、體育等生活性服務領域的投資;從工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出發,重點加大信息、研發、設計、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投資。
第三,實現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無論企業、社會、還是政府,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尤其是需要改變某些傳統的發展理念。例如,走向服務業大國,形成服務業主導的新格局,不是不要製造業,不是不要工業,而恰恰是通過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傳統工業,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升級。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業十三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個人外匯和單位外匯 瀏覽:928
大麥理財最新消息 瀏覽:699
重慶外匯圈 瀏覽:206
三期理財 瀏覽:774
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競爭對手 瀏覽:607
st三鑫股票 瀏覽:501
機構重倉基金重倉股票好不好 瀏覽:176
希努爾股票吧 瀏覽:92
回國賣外匯 瀏覽:191
沽空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805
外匯交易種類 瀏覽:552
2600人民幣等於泰銖 瀏覽:87
牡丹江黃金首飾價格 瀏覽:464
外匯交易資格 瀏覽:278
不同銀行的外匯業務 瀏覽:925
政府融資手續 瀏覽:389
理財機構如何做賬 瀏覽:562
山西晉城玉米19年3月6日價格 瀏覽:43
期貨銅和焦炭有什麼聯系嗎 瀏覽:701
短線投資成功的人有哪些 瀏覽: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