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意義和價值
金融創新是創造並普及新金融工具、新金融技術、新金融機構和新金融市場的行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加快金融創新,是當前階段全面深化金融領域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發展轉型的有力杠桿。
1. 進一步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我國的金融資源配置總體上呈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實體經濟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綠色環保、城鎮化、小微企業、「三農」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滿足。金融體系應對圍繞更好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的方式轉變,在時間和空間上更有效率地配置資金。具體可概括為「四新」:推廣新業務,滿足小微企業、「三農」、中西部地區等領域不同客戶的差異性金融需求;開發新產品,拓寬抵質押品的范圍;創新資產證券化業務,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創新金融服務渠道,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
2. 更好實現價格發現功能
當前,在我國商品價格放開的同時,資金價格、資源價格仍受一定管制。隨著各個領域自主定價程度的不斷提高,能否形成合理有效的價格,影響和決定著市場能否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不斷推進,有效改善發行和交易機制,創新交易品種,培育形成完善的市場基準利率體系。發展遠期、短期等衍生品市場,引導金融資產和大宗產品合理定價。金融機構應當加快完善內外部定價機制,提高差異化、精心化定價能力,是價格更好的反映資金供求關系。
3. 更好的滿足金融消費者需求
目前,我國老闆姓投資渠道主要是存款、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渠道有限,僅靠現有的市場產品難以有效滿足金融消費者對風險和收益的多樣化要求。很多資金通過表外理財、民間借貸等方式,變相投到房地產等過熱領域。資本投資市場的失衡狀態要求銀行機構應當圍繞消費者需求,創新財富管理和理財產品,拓寬投資渠道;創新技術手段,利用更便捷的方式,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公平性和可獲得性,讓金融改革和發展成果更好地普惠及金融稀缺區域。
4. 有效改善風險管理
改革開放的深化,一方面有利於增進經濟活力與競爭力,另一方面也使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微觀主體面臨一些新的不確定性。例如,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意味著匯率的波動性加大,我國金融市場業更易受到國際金融試產波動的影響。在「走出去」進程中,我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將不可避免地承擔更多外匯風險、國別風險等,對風險管理的需求將大大增加。截止2013年6月底,全球場外衍生品市場名義價值已經達到了近700萬億元,利率、匯率、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發展迅速。金融機構應當發揮在風險管理領域的專業能力,穿心相關金融工具,切實加強自身風險管理,並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5. 推動銀行機構發展轉型
當前,銀行機構粗放型經營方式不可持續,發展轉型迫在眉睫。我國經濟體量大、各地發展不均衡,不同經濟主體對金融的需求也呈現差異化特徵,既需要打的綜合性、國際化銀行,也需要專注於特定領域或地域,擅長做精做細的專業化、本地化銀行。銀行機構一方面應當結合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開產差異化創新,改進業務模式和形成新的盈利增站點,塑造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銀行機構也應拖過創新實現管理的轉型,完善公司治理,科學設置激勵考核體系,提升管理效率,增強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以土地制度改革為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林權等系的擔保方式將得到更多應用,增加了相關主體的金融可獲得性,使金融業態在產品、渠道、經營模式等方面出現新的氣象。
『貳』 簡述金融創新的意義
1、金融創新對貨幣定義和貨幣劃分的意義
從整個貨幣發展的里程來看,一般認為貨幣經歷了樸素的商品貨幣階段、貴金屬貨幣階段、代用符號貨幣階段、電子貨幣階段四個階段。
各階段就其作為貨幣的價值與本身所包含的價值而言,具有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等多種形式(其中數字現金是電子貨幣發展的較高階段形式)。
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使得理論界對貨幣的定義變得日益困難。貨幣到底是什麼?傳統的貨幣定義認為貨幣是為廣大公眾所普遍接受的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馬克思和一些當代主流經濟學家均認為「貨幣是一種社會關系」;而米爾頓·弗里德曼和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的年輕教授曼昆卻說「貨幣是經濟中人們經常用於購買其他人的物品與勞務的一組資產」;
社會學家西美爾則把貨幣視作為「一切價值的公分母」、「價值的現金化」:「貨幣是人與人之間交換活動的物化,是一種純粹功能的具體化。」
在圍繞著理解和把握貨幣到底是什麼這一問題上,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們被長期困擾,特別是金融創新使貨幣的外延越來越廣泛,所以對貨幣的界定越發復雜。
金融創新,特別是大量金融業務創新後,涌現了許多新型賬戶,這些賬戶的出現使傳統貨幣供給層次劃分出現混亂,例如NOW、ATS、MMDA等新型賬戶都具有開具支票的功能,類似於活期存款,理應劃入M1,但這些賬戶余額又大部分放在投資性儲蓄賬戶上,實際上它應屬於M2。
由於類似的金融創新,各國對貨幣供給層次的劃分不斷進行修改。英國已有M1、M2、M3、DCE、PSL1、PSL2等8個貨幣供給指標,從1970年到1984年間修改貨幣定義9次之多。
美國在1971—1984年間共修改貨幣定義7次,貨幣供給指標發展到目前的M1、M2、M3、L和Debt 5個。盡管頻繁修改,金融創新帶來的難題並未完全解決,如電子賬戶、多功能信用卡和網路支付賬戶等對應的貨幣層次,各國中央銀行目前尚無明確答案。
所以金融創新使得對與貨幣的定義和貨幣層次劃分更加難以界定,從而直接影響到貨幣流通速度的分析與測定。
2、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乘數的關系
貨幣乘數是指在基礎貨幣(高能貨幣)基礎上貨幣供給量通過商業銀行的創造存款貨幣功能產生派生存款的作用產生的信用擴張倍數。
在一定的名義GDP下,貨幣乘數B和貨幣流通速度V之間存在著反比關系,即在一定的產出水平下,貨幣流通速度增大,則貨幣乘數減少;反之亦然。所以要分析金融創新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只要找出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就可以得出相應的結論。
3、從修正的貨幣乘數看金融創新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
金融創新對貨幣的定義和貨幣層次的劃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金融工具種類的不斷豐富,無論是流通中的現金、各類存款等流動性不同的貨幣供給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金融創新對貨幣乘數的各種影響因素的影響變化如下。
1)對現金的影響
隨著電子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貨幣的發展將會成為貨幣的主流。經濟體之間的借貸、消費、轉帳等將無一不是通過網路進行結算,支票和現金結算將逐步減少。
特別是數字現金是在銀行存款轉移支付工具的逐漸深化和對現金通貨的逐漸擠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電子貨幣的高級發育形態,是貨幣經歷實物貨幣、貴金屬貨幣、代用符號貨幣(紙幣)等各種發育階段類型的電子貨幣的不斷發展和演化的產物,
具有良好的匿名性、無限的分割性、真實的價值性、快捷便利和可交換性等一系列的優點,可以推知,數字現金對貨幣形態演化的這種影響趨勢將使數字現金不斷擠占現金通貨紙幣和存款通貨的某些形態而逐漸成為未來數字貨幣時代的最主要流通貨幣形式之一,
它是現金紙幣通貨和存款通貨的最佳替代者,因此,從其一問世以來便迅速擠占現金和存款通貨中數字現金前期各種發育形態的電子貨幣的位置,並且後來居上。
不難推知,隨著數字經濟對整體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高,實體經濟對現行的現金紙幣通貨的需求將因數字現金的逐漸擠占而大幅縮減到少量存在,數字現金則會廣為流行,
而結算性臨時存款通貨的大部分將逐步轉化為數字現金形態,小部分仍將以卡型電子貨幣形態和存款轉賬型電子貨幣形態存在,但也將逐漸向數字現金形態轉化。
2)金融創新對貨幣層次和貨幣乘數的影響
金融創新使傳統的貨幣層次的劃分變得越來越模糊,各種貨幣之間轉變的交易成本越來越低,而且貨幣層次越來越多,如NOW賬戶、ATS賬戶等。
特別在西方國家金融市場,由於金融產品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日益增多,不同流動性的金融創新產品在不同程度上充當了商品交換的媒介。成為了事實上的貨幣。
這樣一來使貨幣的供應規模量在不斷擴大。這里可以引入一個金融創新下的可以充當貨幣媒介的可替代性金融資產的一個量,即在貨幣供應量上加入一個量Mc,所以金融創新下貨幣供應量為:
M=C+Dr +Dt +Ce +Mc(4)
金融創新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得到解釋,其中現金漏損率的降低、替代性金融資產的比例增大和超額准備率的下降都使貨幣的流通速度降低,而數字現金占活期存款比例則會使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
總的來說,由於數字現金和活期存款的流動性都比較強,所以在一定時期內產生較大的相互替代可能性不大(但是長遠來看ce還是增大的),所以要考察在一定時期內貨幣的流通速度或者貨幣乘數發生變換總的趨勢是:金融創新使貨幣乘數增大,流通速度下降。
(2)對金融服務創新的理解和認識擴展閱讀:
金融創新定義雖然大多源於熊彼特經濟創新的概念,但各個定義的內涵差異較大,總括起來對於金融創新的理解無外乎有三個層面。
1、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的金融創新將金融創新與金融史上的重大歷史變革等同起來,認為整個金融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金融業的每項重大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創新。
從這個層面上理解金融創新有如下特點:金融創新的時間跨度長,將整個貨幣信用的發展史視為金融創新史,金融發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視為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不僅包括金融技術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創新;
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金融企業組織和管理方式的創新,金融服務業結構上的創新,而且還包括現代銀行業產生以來有關銀行業務,銀行支付和清算體系,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乃至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制度等方面的歷次變革。
2、中觀層面
中觀層面的金融創新是指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後,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中介功能的變化,它可以分為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是指製造新產品時。採用新的生產要素或重新組合要素,生產方法,管理系統的過程。
產品創新是指產品的供給方生產比傳統產品性能更好,質量更優的新產品的過程。制度創新則是指一個系統的形成和功能發生了變化。而使系統效率有所提高的過程。
從這個層面上,可將金融創新定義為,是政府或金融當局和金融機構為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在金融過程中的內部矛盾運動,防止或轉移經營風險和降低成本,為更好地實現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標而逐步改變金融中介功能,創造和組合一個新的高效率的資金營運方式或營運體系的過程。
中觀層次的金融創新概念不僅把研究的時間限制在60年代以後,而且研究對象也有明確的內涵,因此,大多數關於金融創新理論的研究均採用此概念。
3、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的金融創新僅指金融工具的創新。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信用創新型,如用短期信用來實現中期信用。
以及分散投資者獨家承擔貸款風險的票據發行便利等;風險轉移創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經濟機構之間相互轉移金融工具內在風險的各種新工具,如貨幣互換、利率互換等;
增加流動創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變現能力和可轉換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長期貸款的證券化等:股權創造創新型,它包括使債權變為股權的各種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權認購書的債券等。
『叄』 金融創新的觀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確立,金融發展將主要依靠社會經濟機體的內部力量——金融創新來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各種新型理財品種的推出,深圳中小企業板塊的建立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但與此同時,金融市場的結構不合理,企業的融資結構不合理,金融工具品種單一,金融產品的發展不規范,無法律保護等問題仍然存在,如何將金融創新對金融發展的推動力效應發揮到最大?如何消除制約金融創新的因素?中國未來金融創新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是什麼?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金融業的發展也仍處於初級階段,在這樣一種特殊的國情,照搬西方的金融創新理論顯然是不可取的.如何在吸納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如何將金融創新問題融合到我國的金融發展問題中仍是我們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創新概念是由熊彼特提出的,當時指新的產品的生產、新技術或新的生產方法的應用、新的市場開辟、原材料新供應來源的發現和掌握、新的生產組織方式的實行等。金融創新正是循著這一思路提出的。
金融創新背後的根本經濟力量是競爭,它通常導致了執行金融功能的方式的改進。
金融創新的含義,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的解釋。有關金融創新的定義,大多是根據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的觀點衍生而來。熊彼特於1912年在其成名作《經濟發展理論》(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中對創新所下的定義是:創新是指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也就是企業家對企業要素實行新的組合。
『肆』 談談對創新的理解和認識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從哲學上說是一種人的創造性實踐行為,這種實踐為的是增加利益總量,需要對事物和發現的利用和再創造,特別是對物質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創造。人類通過對物質世界的利用和再創造,製造新的矛盾關系,形成新的物質形態。
(4)對金融服務創新的理解和認識擴展閱讀:
創新能力的意義:
創新能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創新能力,便不會有今日人類的文明,可能還同猩猩它們一起還過著鑽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愛因斯坦,愛迪生等人沒有創新能力,他們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與收獲,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創新能力,可以說是庸才;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了創新人才,那麼它便是一個落後的民族。
『伍』 怎麼寫「對金融學的理解和認識」
首先要了解金融。
然後就談你對他的看法。
或許最初了解的很膚淺,但你慢慢深入研究會發現
其中的樂趣。
『陸』 如何理解互聯網+對金融行業的創新
「互復聯網金融」早已不是制一個新鮮詞,但在兩會報告再次提及,顯示出互聯網金融勢不可擋的趨勢。從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看,包括資金募集、理財、支付、網路貨幣、金融信息服務等多個環節,資金募集的模式包括股權眾籌、P2P貸款、電商小貸等;理財包括互聯網公司與券商合作發行產品,與基金合作的貨幣基金以及銀行推出的各類理財產品等;支付包括網上支付和移動支付;此外,還有一些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主要是利用互聯網已經成熟的技術和思維在金融細分領域中的應用。
「互聯網+」處於風口浪尖,而互聯網金融則處於浪潮之巔。在經濟轉型、創新的大趨勢下,今年互聯網金融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然而不管怎麼樣,互聯網金融作為順應歷史潮流而涌現的新事物,發展前景無疑是廣闊的。在整個行業面臨重新洗牌之際,誰具有核心競爭力,誰將站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最前端。
『柒』 你對存款服務創新有何認識
服務創新的核心是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從客戶需求出發,發揮銀行的資源網路優勢,專業理財優勢,服務網路優勢等,最大限度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1、
http://www.ilib.cn/A-jjs200111124.html
有幾篇相關的文章,需要注冊瀏覽。
2、存款服務創新 網路搜索還有不少文章
3、
一篇參考文章
創新制度拓儲源 強化服務吸存款
今年來,顏集支行在劉洋行長的正確帶領下,緊緊圍繞總行的工作部署,團結一心,務實苦幹,存款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截止7月18日,該行各項存款余額3745萬元,較年初上升1042萬元,增長率38.5%,徹底改變了該行存款多年停滯不前的落後面貌。
一、認清形勢,凝心聚力謀發展
顏集鎮位於三縣交界,擁有5.5萬人口,主要以花卉種植業為主。截止2006年底,顏集支行各項存款余額2700萬元,貸款余額2980萬元,不但存貸比不協調,而且存款總量與顏集鎮的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反差,多年停滯不前。面對如此局面,新到任的劉洋行長在深入了解存款發展環境基礎上,於年初就迅速召開了全員工作會議,綳緊了業務發展這根弦,緊抓存款不放鬆。通過會議和自我剖析,使員工從該鎮資金流量較大,同業競爭激烈和本行的結算手段相對滯後的優勢與困難中,認清了當前組織資金工作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積極倡導全體員工樹立「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謀發展」的籌資理念,確定了「全員走出去,把存款請進來」的攬儲策略,即在提高櫃面服務質量的前提下,調動全體員工利用一切社會關系主動上門攬儲,構建「效益連職工,職工連親朋,親朋連社會」的組織資金網路。截至7月18日,顏集支行員工上門攬儲320餘萬元,占該支行存款凈增額的30.6%。
二、更新觀念,著力提升服務形象
面對部分員工服務意識不強,思想觀念落後,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現狀,劉洋行長多次召開全體員工工作會議,以國家大的金融環境作法,以身邊事實為例,在全員中牢固樹立「存款是發展之基,存款是貸款之源,擴大貸款規模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自身效益」的經營理念。為此該行首先把組織資金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積極做好儲蓄宣傳和優質服務工作。從年初開始該行就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攻勢,尤其加大對我行「短、頻、快」特色服務的宣傳力度,使之家喻戶曉。同時要求全員更新觀念,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積極投身到優質服務中去,牢固樹立 「100-1=0,100+1=∞」的服務理念,也就是講:假如你已經為儲戶做了很多件好事,但只要有一件很小的事情沒有為儲戶做好,這就意味著你以前的努力是白費的;換言之,假如你到如今還在繼續為儲戶提供著優質服務,那怕是很小很細微的一件小事,就意味著你的服務價值是無窮盡的,著力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務,向社會展示「合行」人的全新形象。具體工作中,內勤人員以優質服務「六步法」為准繩,全面推行站立服務、微笑服務,限時服務,使用文明用語。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該行整體服務形象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受到廣大客戶的普遍歡迎,為廣大群眾的紛紛參儲打下了堅實的形象基礎。
三、創新制度,多法並舉拓儲源
面對競爭,要想把工作做好,干出成績來,光靠坐、等、守是不行的,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只有創新,只有在有為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有充分調動全員主觀能動性,才能開辟存款工作新局面。為此,該行首先改變存款任務論的觀念,摒棄過去把存款任務分攤到各人頭上就了事的做法,而是細化任務、明確分工,適時考核,跟蹤監督。通過定期開會、業績匯報等形式,讓每位員工對照自身,查找不足,在互動比較、爭先進位中增強榮辱意識,極大的提高了全員的吸儲主觀能動性。其次是合理使用庫存限額。針對過去以庫存限額30萬元減去當天的實有庫存現金來確定下繳款,導致現金頻繁短缺,客戶經常幾天都取不到款的現實,該行結合日常現金流量,要求櫃面人員以50萬元來減去當日庫存現金作為下繳款參考,動態調整,確保當日庫存同樣不超30萬元的限額,且保證客戶的正常資金需求。三是加大圓鼎卡發行。今年以來,該行結合總行開發的簡訊平台、電話銀行等金融服務品種的先進科技優勢,通過櫃面營銷、親朋營銷、存貸結合營銷等方式方法,加大圓鼎卡市場的挖掘力度,截止7月18日共發卡1380張,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吸儲渠道,增強了儲蓄市場的競爭力。
四、強化考核,努力開創攬儲工作新局面。
一是下達攬儲任務,即每位員工拿出500元與日均攬儲任務掛鉤,每月按百分考核兌現員工工資,1—5月份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最高達1800元;二是建立攬儲監督台賬,即由主管會計與一名責任心較強的同志共同登記攬儲台賬,防止弄虛作假;三是每旬統計各位員工的存款余額,督促員工加大存款工作力度。
『捌』 對創新的認識和理解
對創新的認識和理解如下: 創新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於國家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把培養創新能力看成數學教學的重點任務。為了更好地弓導高中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改變陳舊的課堂模式,在數學課堂中積極創新,為學生創造出一個和諧、自由、有趣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不僅能培養高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數學知識理解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本文主要針對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 一、樹立創新教學理念,提高認識 數學知識不是一味的教出來的,而是需要研究出來的。數學知識一般都是比較抽象、復雜的,教學中教師明確數學教學目標是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當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教材本身內容,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拓展能力。高中數學課程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而非幾個公式幾個原理而已。高中_段的學生已經對數學知識有一定的積累,為了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高中教師在當前教學實踐中應摒棄傳統教學觀念,改變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模式,不再進行填鴨灌輸式教學。新課標潮流下教師逐漸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對高中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開始樹立創新教學理念,將教師的角色從指揮者轉變為引導者,研究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和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措施。作為教師首先要提高創新意識,在教學中建立一種平等的教學觀念,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處於主動學習的地位,幫助學生認識數學領域各種思想、規律、方法的形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來源: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玖』 金融服務領域有哪些方面的創新
由於競爭激烈,金融機構多以延伸服務來爭取更多客戶。
1.客戶需求的延伸:過去金融機構的服務只限於滿足金融業務的現實需求,而現在金融機構開始研究和滿足客戶的潛在需求,如銀行向客戶提供貸款,除了滿足客戶融資這個需求之外,還可以通過該業務顯示客戶的信用度,滿足其將來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等潛在需求。銀行可以通過公開信用評級結果、頒發信用等級證書、追加授信額度等方式滿足客戶的這種潛在需求。
2.金融服務內容的延伸:過去金融機構對客戶的服務僅限於金融業務范圍,但個性化營銷提倡銷售人員像交朋友一樣與客戶相處,對客戶在金融業務以外的某些需求也應盡力滿足,以密切與客戶之間的關系。
3.金融服務場所的延伸:長期以來,金融機構一直習慣於櫃台服務,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形成過程中,金融機構的服務場所逐漸延伸到客戶的工作場所。而現在的金融服務則延伸到更廣的范圍,金融機構的主動營銷方式及服務手段的電子化,使社區、家庭都可以成為金融服務的場所。
4.金融服務種類的創新如果金融機構的服務種類單一,即使金融機構銷售人員的營銷能力十分強,客戶也會棄之而去。所以,豐富的金融服務種類是金融機構銷售人員營銷的有效工具。因此,各金融機構在傳統的金融服務之外,紛紛增加金融服務的種類。如理財服務、投資咨詢、財務顧問、擔任中介、項目融資等中間業務,漸漸成為金融機構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