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機構經濟關系

金融機構經濟關系

發布時間:2020-12-12 01:59:21

1. 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與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maybe 不對,你姑且聽抄之。
存款主要是存款機構(商銀,合作社之類)的,他們充當信用中介,將存款借貸給實體經濟資金需求方,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所以這類金融中介在資金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很大。存款余額大,說明可貸資金多,經濟發展理論上會好。但金融創新導致「脫媒」,銀行資金來源受到影響(都轉到股票,貨幣基金,共同基金等eg,余額寶),資金成本變大,傳統的銀行信貸業務受到沖擊,這對於主要依靠銀行作為資金來源的小企業影響會比較大,實體經濟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各方面因素吧,很難確切說會好或會壞。企業也不是非要靠銀行,商業票據市場什麼的,看發展吧。

2. 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聯系是什麼。。。。

就金融體系而言,它是指在一個主權國家裡存在的各種金融機構及其彼此間形成的關系。各國的金融機構體系雖各有特點,但在種類和構成上基本相同,我國主要由管理性機構、商業經營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三大類構成。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理論上是一個相互依託、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金融體系是伴隨經濟發展而逐步形成完善的,實體經濟有賴於金融的支持而不斷發展壯大的。
目前世界金融體系主要表現為:一是以英美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二是以法德日為代表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
在美國,銀行資產對GDP的比重為53%,只有德國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國的股票市值對GDP的比重為82%,大約比德國高三倍。因此,美國英國的金融體制常常被稱為「市場主導型」,而德國、法國、日本則被稱為是「銀行主導型」。

3. 公允價值計價與金融風險的關系

金融危機前,普遍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使得一些資產的賬面價值虛高,這樣為泡沫埋下了伏筆! 金融危機來臨時,由於恐慌心理,造成資產賬面價值大幅縮水,而這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以市價作為計量的基礎,最關鍵的問題是市價是否是資產或負債的真實價值的反映。如果金融市場是有效的,市場價格反映了資產未來真實的盈利能力,以市值計價是最優的;但是,如果金融市場是有效的或者低效,尤其當金融系統出現不穩定因素時,以市值計價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的結果。
在美國次貸危機中,公允價值會計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
(一)增加了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目前,現代銀行的經營模式經歷了重大的轉型,傳統的銀行經營模式讓位於「發起和銷售」的銀行經營模式。在傳統模式中,發放貸款的銀行持有貸款直至貸款被收回;而在「發起和銷售」模式中,銀行將貸款集中在一起,並分出不同的檔次,經過證券化以後將它們銷售出去。在這種經營模式下,資產的風險主要是由其融資的期限和被證券化資產的質量來決定。
在市場流動性差時,金融機構的長期資產仍依賴短期融資來為其持有資產而融資,是本次金融危機中不穩定的主要來源。由於房地產市場價格的下降,以此為抵押物的資產風險增加,房貸違約率不斷上升,由房屋貸款衍生出來的資產抵押類證券如MBS 、CDO 的價格持續下跌,導致金融機構不得不按公允價值對其計提減值,致使凈資產賬面價值大幅度縮水;由於這些損失會侵蝕銀行的資本,進而拉低了資本充足率,引發了追加保證金或增加抵押資產的要求,在資本緊張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不能獲得短期融資,被迫在短時間內變賣手中的次貸資產;引發新一輪由於更低市價引起的資產減值。由此,形成一個「死亡螺旋」: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核減資本—恐慌拋賣—價格進一步下跌。特別是在目前的銀行監管中,資本充足率是管制的重要指標,金融體系中一個銀行通過賤賣調整其資本結構,以滿足最低資本的監管要求,會導致其他機構的連鎖反應,很多銀行如果都被迫採取同樣的行動,資本市場就會崩潰。Adrian and Shin (2009) 的證據表明,投資銀行同樣具有這種周期性行為。而在銀行中,低價賤賣、信用緊縮具有極強的外部性,會造成整個經濟的運轉困難。其中,資產計量採用市值計價,加速或放大了金融系統的這種順周期效應。
次貸危機中涉及的主要產品為場外產品,既缺乏活躍的市場價格,也缺乏相關產品價格。根據公允價值會計規定,如果不具有第一層次與第二層次的信息,就可以根據模型來定價。在這種情況下,價格受外界影響很小,眾多金融機構可以相安無事。然而,當某一金融機構出現危機,需要賣出相關資產時,由於缺乏相應的活躍市場,通常只能採用拍賣的方式,而一旦拍賣價出來,就為同類資產提供了參考價。在謹慎的會計師和審計師堅持下,金融機構不得不根據市場上這種「揮淚甩賣價」作為手中持有次貸資產的價值,計提巨額的資產減值。
在這種制度下,只要有一家金融機構因為財務問題折價出售了某類流動性不佳的資產,市場上的所有機構就都必須按這一低價調整所持這類資產的公允價值,從而引發連鎖反應和惡性循環,使市場陷入恐慌性拋售持有次貸產品的金融機構股票的狂潮,引發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二)加劇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公允價值計量會形成明顯的順周期效應。即市場上漲時,公允價值計量會將價格上漲計入收益,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造成相關金融產品價值的高估;而當市場低落時,公允價值計量將快速降低收益,進一步壓低市場價格,形成交易價格持續下跌的惡性循環。
對於金融企業而言,由資產價格的上升或資產信用等級的提高而產生的未實現收益,增加了金融企業的利潤和資金來源,為銀行貸款的進一步擴張奠定基礎。同時,過於寬松的信用條件和高比例的抵押貸款又加速資產泡沫的產生,美國次貸危機的始作俑者即是信貸市場泡沫,這與資產價格的順周期特性是分不開的。
通常情況下,銀行貸款的發放隨實體經濟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即在經濟增長時,擴張信用貸款規模,在經濟衰退時,收縮貸款規模。因而,從本質上說,銀行貸款的發放是周期性的,而公允價值會計又可能提前確認收益或損失,進而,會增強發放貸款的周期性,並導致經濟周期更加明顯。因為,在經濟增長時,公允價值會計提前確認收益,不可行的項目可能獲得貸款;而在經濟衰退時,公允價值會計提前確認損失,即使是前景非常好的項目也可能得不到融資,這將導致資源的無效配置以及投資行為的次優化。(三)加劇市場的趨勢化
盡管從理論上說,在一個信息對稱且市場有效的環境中,會計信息不會對市場產生任何影響。但是,在現實的金融市場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投資者也不是完全理性,市場常常受心理、情緒等因素影響。在金融危機中,會計信息完全可能引發市場恐慌氣氛,短期內引發市場大幅波動,對金融市場造成致命的沖擊。
在這一過程中,公允價值會計已成為一個市場趨勢的追隨者,它試圖反映出市場最新的價格。然而,在這種價格追隨過程中,會計信息可能會加劇市場的趨勢化。
美國60名國會議員聯名寫信給美國證監會(SEC),要求暫停使用公允價值計量。他們認為,失靈的市場常常意味著沒有什麼價格可以讓銀行作為基準來「盯住」,如果銀行不必按市值給其資產定價的話,金融危機就會消退。這種觀點雖然有主觀性,但它引申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也就是在有限理性的市場中,某些會計信息可能存在很大的負面作用,而減少這種會計信息數量對市場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
(四)改變金融機構的行為模式
歐洲中央銀行(ECB)2004年從金融穩定性視角 ,在設定四種情景下,包括信用質量的嚴重惡化、難以預期的利率變動、房地產危機以及權益價格的大幅度調整等,深入分析了公允價值會計對歐洲銀行業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公允價值會計應用范圍越廣,就越可能導致銀行損益賬戶的波動性的增加,因為經濟條件的變化將更快地反映於財務報表之中。會計規范的確會對公司的行為產生影響。
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會計對市場變化過程的反映是不對稱的,由於會計「謹慎性原則」的應用,經濟上升周期中所引起的價值上升,會計通常不予反映,銀行通常以權益或准備金的形式建立大量財務儲備。這一方法一方面幫助銀行應對經濟下行的周期風險,另一方面,也使銀行的經營與投資者不過度樂觀。而公允價值會計廣泛應用後,資產負債表項目波動性大幅增加,傳統銀行經營中所依賴的特定財務比率的臨界值可能被打破,導致銀行經營方式的改變。例如,影響他們的經營決策或風險管理實務。並且,從更一般的層面上看,這種波動性的增加將影響銀行提供流動性的作用和對不同時期投資和儲蓄進行平滑的功能的發揮。
在次貸危機中,大量金融機構進行去杠桿化交易 ,這是對會計制度的一種適應。並且,去杠桿化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即資產價格的下跌觸發了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過程,而去杠桿化過程導致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下跌,

4. 金融危機 和 經濟危機 什麼關系

這要從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說起。簡單的說,金融危機是指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專,而經濟危屬機是指實體經濟出現問題。

金融危機會通過金融加速器效應影響實體經濟。例如,當金融部門資金鏈斷裂時,就會產生金融資產大幅貶值,導致投資者拋售金融資產造成金融機構的損失,金融機構缺錢就會產生惜貸行為,信貸量萎縮自然很多企業將得不到貸款。企業的投資和生產勢必受到影響,這導致他們減少投資,因此企業產出減少,利潤萎縮,嚴重的會使得工廠倒閉,工人大面積失業,居民收入減少,自然會較少消費和投資,經濟增長會嚴重下滑。

這就是金融危機轉化為經濟危機的簡單過程。

5. 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關系

商業性金融機構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關系
在一個實行現代市場經濟的國家的金融業,可以分成兩大類,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籠統的說,就是商業性金融機構根據市場機制和原則進行的資金融通行為。政策性金融,也就是在一國政府主導下的,為配合國家特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而進行的一種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一種資源配置系統,政府也是一種資源配置系統。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是有效率的,但也不是萬能的,市場機制也具有本身固有的缺陷,經濟學稱之為「市場失靈」和「市場缺陷」。「市場失靈」和「市場缺陷」為政府 介入和干預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據。所以,作為現代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主要途徑之一的金融市場在調節金融資源的配置中當然也要以市場機制和原則為基礎,這樣才會有效率,同時對於金融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的失靈問題和缺陷問題,也需要政府通過創立政策性金融機構來校正,以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有效性和社會合理性的有機統一。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是實行市場經濟國家完整的金融統一體中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其中以市場機制進行運作的商業性金融是主體部分,以政府為主導進行運作的政策性金融是必要補充。
商業性金融機構與政策性金融機構都是我國金融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的性質、行為特徵、業務范圍、融資原則是不同的。從性質上看,商業性金融機構從事商業性金融,是公司企業性質,具有商事性,贏利性;而政策性金融機構經營政策性的金融業務,是特殊的金融機構,體現國家意志性、社會性。從行為特徵看,商業性金融機構作為經營金融交易的企業性法人,以市場為導向。一般在遵循國家有關法律的前提下,以追求自身財務效益和利潤最大化為主要行為特徵,社會效益體現於財務效益之中。而政策性金融機構則恰好相反,
它雖然不是完全不考慮自身財務效益問題,但從總體上看它作為政府的金融機構必須以執行國家社會經濟政策為主和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行為特徵是依政府政策導向行事和以社會經濟效益為目標,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市場為導向,以追求盈利最大化為目標。政策性金融機構與政府的經濟職能相聯系,是貫徹政府政策的一種工具,其目標是政策效益和社會效益。從業務范圍看,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是十分廣泛的,現代金融制度中的商業性金融機構業務發展具有綜合化特徵和趨勢,即同時經營多樣化的金融業務。而政策性
金融機構則由於與不同的政策導向和業務領域相適應,往往具有特定的業務范圍和對象。如國家開發銀行,就以國家重點建設為主要融資對象,主要辦理國家重點建設(包括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的政策性貸款及貼息業務;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承擔國家糧棉油儲備、農副產品收購、農業開發等方面的政策性貸款為主要業務;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為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等資本性貨物進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從融資原則上看,商業性金融機構根據市場法則,出於商業標準的行為目標,以「流動性、盈利性、安全性」為融資准則,而政策性金融機構則一般要以政府的經濟職能和政策為依據,按照政府的意向來安排其融資活動和資產負債結構。具體而言,其融資准則的特殊性在於:
(1)不介入商業性金融機構能夠從事的項目,主要經營和承擔私人部門和商業性金融機構不願搞的項目,為此政策性金融機構常被看作是填補資本市場空缺的機構;
(2)主要提供中長期的廉價(低息)資金,有的甚至不能按期償還和價格低於籌資成本,為此而發生的虧損由政府予以補貼,以避開利潤的誘惑和干擾;
(3)對其它金融機構所從事的符合政策性目標的金融活動給予償付保證、利息補貼或投融資,以此予以支持、鼓勵、吸引和推動更多的金融機構從事政策性融資活動。另外,商業性金融機構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職能上的最大差別就是商業性金融機構參與信用創造,而政策性金融機構一般不辦理活期存款、匯兌、結算和現金收付等商業銀行業務,其負債是貨幣體系已經創造出來的貨幣,而其資產一般均為專款專用。因此,政策性金融機構一般不具備信用創造的功能。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商業性金融結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關系歸納為三種關系:
1.平等關系。商業性金融機構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它們是各自獨立的法律主體,政策性金融機構通過商業性金融機構代理具體的金融業務,是委託人與代理人的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雖然政策性銀行享有某些優惠待遇,但並無凌駕於商業性金融機構之上的權利,否則就會構成對商業性金融機構利益的侵犯。因此,我們不能以政策性金融機構管轄商業性金融。
2.互補關系。從以上的闡述得知,商業性金融機構構成一國金融組織體系的主體,承辦絕大部分的金融業務,而政策性金融機構則承辦商業性金融機構不願辦理和不能辦理的金融業務,在商業性金融業務活動薄弱或遺漏的領域開展活動。兩者之間形成主輔、互補而非替代、競爭的關系。?
3.配合關系。許多政策性銀行因受分支機構缺乏的限制,其政策性業務的展是間接的,
即通過商業性銀行轉貸給最後貸款人。並且,政策性銀行對商業銀行從事的符合政府政策要求的業務活動給予再貸款、利息補貼、償還擔保等鼓勵與支持,在業務上進行一定的監督。故兩者之間又有一定程度的配合。
商業性金融機構與政府各部門的關系
從推動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經濟和金融工作具有很大的共性,同時又具有互補性。地方經濟需要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服務與投入,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商業性金融機構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與幫助,從而實現區域內業務的快速發展。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出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服務,配合政府產業政策的需要,日益改善與當地政府關系,商業性金融機構本身才能不斷的發展壯大。政府與商業性金融機構應建立起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 但從法律關系的角度看,必須認識到商業性金融機構是獨立的市場化的企業法人,要依照市場機制進行商業性運作,這就必須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商業性金融機
構的獨立性必須得到保障。政府和政府各部門作為國家行政機關不能把商業性金融機構視為
其附庸,不能幹預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所以,《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的分支結構要按業務需要而非行政區劃設置(第19條);除國務院批準的特定項目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令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和提供擔保(第41條);商業銀行除依法接受審計機關的審計監督(第63條)、監事會(包括政府有關部門)監督(第18條)、發行金融債券和境外借款需報有關政府機關批准(第45條)外,不受任何其他行政干預。《保險法》第23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非法干預保險人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也不得限制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險金的權利。《信託投資公司管理辦法》第7條規定:信託投資公司從事信託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信託文件的約定,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第24條規定:信託投資公司可以根據市場需要,按照信託目的、信託財產的種類或者對信託財產管理方式的不同設置信託業務品種。《證券法》第135條規定:證券公司依法享有自主經營的權利,其合法經營不受干涉。

6. 保險是屬於哪一類型的行業

屬於金融和經濟行業,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產品的特殊企業,包括銀行,保險,信託,證券,租賃和典當。

金融業的特點是指標,壟斷,高風險,效率依賴和高債務管理。指數是指從不同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總體和個人狀況的財務指標。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一方面,壟斷是指金融業受政府嚴格控制的事實。

未經中央銀行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開設金融機構;另一方面,它指的是特定金融服務的相對壟斷,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一起。在四大商業銀行中,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財險,平安和太平洋保險。

單位和個人,他們的商業決策中的任何錯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利益依賴意味著經濟利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的整體利益,並受到政策的極大影響。與一般工商企業相比,高負債經營的自有資金比例相對較低。

金融業能夠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領先地位,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它屬於金融和經濟行業。

(6)金融機構經濟關系擴展閱讀:

1、金融對象:貨幣(資金)。由貨幣制度所規范的貨幣流通具有墊支性、周轉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貸為主的信用方式為代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信用關系的書面證明、債權債務的契約文書等。

包括直接融資:無中介機構介入;間接融資:通過中介機構的媒介作用來實現的金融。

3、金融機構:通常區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4、金融場所:即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等等。

5、制度和調控機制: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等。

各要素間關系:總體講各要素是既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金融對象、金融場所為金融體系硬體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調控機制為金融體系軟體要素,金融機構為其綜合要素。

具體講金融活動一般以信用工具為載體,並通過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來實現貨幣資金使用權的轉移,金融制度和調控機制在其中發揮監督和調控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

7. 簡述美國金融危機與證券的關系

從金融發展的路徑來看,經濟貨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是金融證券化的蓬勃發展,即通過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款的比重相對下降,而利用發行可對第三者轉讓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對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直接或間接地進入有價證券市場,通過發行各種證券籌集和融通資金。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銀行在整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中所佔比重逐步下降,而同時,非貨幣性金融機構在全部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中所佔比重則相應上升,最後超過銀行資產。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股票、債券、商業票據等有價證券市場的發展,使得經濟體系內各經濟體互相融通資金的能力不斷增強,造成對銀行信貸需求有所減弱,從而導致貨幣存量的增長速度、銀行在整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中所佔比重和貨幣化指標的逐步下降,而同時非貨幣銀行金融機構資產所佔比重則相應上升。

中國的經濟崛起取決於歷史性機遇的出現和抓住機遇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面對美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一次重大的歷史機遇可能正悄然而至,今天的中國比任何國家和任何時候都更具備抓住這一機遇的能力,對此,我們應保持清醒認識。

一、是機遇而不是災難

1、中國的貨幣體系、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體系相對獨立。縱觀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由於發達國家金融一體化的特點,美國的危機使得歐洲、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無一倖免。中國是不多的受危機影響較小,相對置身於美國金融危機之外、並能在這場危機中能夠掌握主動權的大國。

由於中國在貨幣體系、資本市場體系及商業銀行體繫上都相對獨立,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並不直接相關,這使得我們的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並未受到美國次貸和金融危機過多的影響,從而免受「金融海嘯」的直接沖擊,這些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2、中國的宏觀和微觀經濟基本面尚好。無論是在改革開放的30年,還是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長,這種增長勢頭並沒有因為近年來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的衰退受到影響。即使是在美國飽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宏觀經濟的增長和國內企業微觀面的業績增長仍然是良好的。所以被人稱為世界經濟衰退沙漠中的綠洲,具有強大的內需市場的開拓能力和強大的經濟發展潛力。

3、我國目前的財政和金融狀況良好。和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遇到金融危機的特點不同:從銀行的資產狀況看,我們有46萬億元的銀行儲蓄總資產,其中居民儲蓄近18萬億,存貸差約12萬億,資金相對充足。今年以來,雖然企業的資金普遍緊張,但那是由於雙緊的宏觀政策決定的。一旦我們為應付金融危機採用寬松的政策,就會具備流動性充足的特點。同時,經過2005年以來主要商業銀行的上市,治理結構也得到了大的改善,因此,銀行的資產質量也是比較好的。從外匯儲備看,1.8萬億美元的儲備也使得我們面對這場金融危機有足夠的自保能力和應對能力。從國家財政收入看,2007年高達5.1萬億的財政收入,能使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在這場危機中保護自己。

4、中國具備龐大的內需市場開拓潛力。對中國的出口會有一定影響,但中國13億人口和龐大的內需市場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即使在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雖然美國消費的倒退使得我國出口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龐大的內需市場一旦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啟動,是完全可以通過內需彌補出口下降的。從投資的角度,中國龐大的城鎮和城市的基礎設施有大量的項目需要資金,帶動經濟。無論是從資金的供應還是從項目的選擇上,都有較大的潛力。我們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能力是足夠的。

正是在這樣的認識下,國際輿論普遍把中國當成是世界經濟衰退「沙漠中的綠洲」,他們普遍希望中國擔當新的領跑者,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站在一起來應對這場危機。一些跨國公司和企業家也把中國當作躲避這次金融危機的避風港和比較選擇後的最佳投資地,他們看好中國,投資中國。與此同時,從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危機必然還會帶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的分工,中國要從製造業低端的打工者向金融和服務業的高端轉型。

8. 論述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表達為:二者緊密聯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具體來說,(1)經濟發展對金融起決定作用,金融則居從屬地位,不能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金融在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經濟發展對金融的決定性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並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二是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對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結構、階段和層次。
(2)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通過金融運作的特點、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及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這四條途徑來實現的:①通過金融運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②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③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來提高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效率;④通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在經濟發展中,金融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表現在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因金融運作不善使風險加大,一旦風險失控將導致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因信用過度膨脹而產生金融泡沫,膨脹虛擬資本、刺激過度投機、破壞經濟發展三個方面上。
正確認識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充分重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防範金融對經濟的不良影響。擺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應有位置,使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健康成長,從而最大限度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9. 中國人民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如何概括表述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的主要區別為:中國人民銀行是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不辦理具體存貸款業務;中國銀行則承擔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相同的職責。

2、金融監管機構: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主要承擔由中國人民銀行劃轉出來的銀行業的監管職能等,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及信託投資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依法對證券、期貨業實施監督管理。

3、國家外匯管理局:

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

政策性金融機構由政府發起並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進行融資和信用活動的機構。

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

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7、銀行業金融機構:

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指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中間業務為主的營利性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住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

信用合作機構包括城市信用社及農村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8、證券機構:

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這里所說的證券主要是指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發行和流通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存托憑證等有價憑證,通過證券這種載體形式進行直接融資可以達到投資和融資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節約融資費用。

9、保險機構:

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9)金融機構經濟關系擴展閱讀:

1、清算和支付功能

在經濟日益貨幣化的背景下,建立一種有效的、適應性強的交易和支付體系至關重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統應該是金融體系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系統,高交易成本必然伴隨著經濟效率的低下。有效的支付系統是社會交易的必要條件。

交換系統的發展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促進社會專業化的發展,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因此,現代支付體系與現代經濟增長是齊頭並進的。

2、融資功能

金融系統的融資功能包含兩層含義。調動儲蓄和提供流動資金。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機構可以有效調動全社會的儲蓄資源,或者改善金融資源的配置。

這使得對有效技術的初始投資能夠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金融中介在促進更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的同時,還可以為社會儲戶提供相對較高的回報。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經濟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個人外匯和單位外匯 瀏覽:928
大麥理財最新消息 瀏覽:699
重慶外匯圈 瀏覽:206
三期理財 瀏覽:774
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競爭對手 瀏覽:607
st三鑫股票 瀏覽:501
機構重倉基金重倉股票好不好 瀏覽:176
希努爾股票吧 瀏覽:92
回國賣外匯 瀏覽:191
沽空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805
外匯交易種類 瀏覽:552
2600人民幣等於泰銖 瀏覽:87
牡丹江黃金首飾價格 瀏覽:464
外匯交易資格 瀏覽:278
不同銀行的外匯業務 瀏覽:925
政府融資手續 瀏覽:389
理財機構如何做賬 瀏覽:562
山西晉城玉米19年3月6日價格 瀏覽:43
期貨銅和焦炭有什麼聯系嗎 瀏覽:701
短線投資成功的人有哪些 瀏覽: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