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
與傳統的理財方復式相比,互聯網理制財有不少優點,也因此吸引了大批年輕投資者的關注。
多樂融互聯網理財平台操作簡單,十分便捷。互聯網理財最大的特性就是方便、容易操作。只要能聯網,投資者使用多樂融手機APP可隨時投資出借標的、查看投資現狀,這樣就大大有利於投資者合理配置自己的資產,也為投資者節約了很多時間。相比之下,如果選擇傳統理財方式,投資者需要一趟趟往銀行或證劵公司跑,還必須排隊等候。
多樂融互聯網理財平台門檻較低。傳統的銀行類理財產品投資門檻相對較高,一般從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無形中將部分積蓄較少的投資者拒之門外;而多樂融互聯網理財平台門檻很低,1000元就可起投,為更多的投資者進行財富管理提供了可能。
㈡ 生存還是毀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到底該怎麼看
在互聯網金融風險頻發的時候,2016年一年累計停業及問題平台數量達到1741家。當時有人疑問,互聯網金融還有未來嗎?然而數據給出了答案,2016年全年網貸行業成交量達到了20638.72億元,相比2015年全年網貸成交量(9823億元)增長了110%。高增長帶出了市場對於互聯網金融的認可,但是到底該怎怎麼辦?監管層給出了答案,這就是合規,2016年監管層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有關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網路支付、網路借貸、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全面覆蓋,8月14日下發了《網路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徵求意見稿)》,意見稿最具「殺傷力」的是提出「存管銀行應對客戶資金履行監督責任,不應外包或由合作機構承擔,不得委託網貸機構和第三方機構代開出借人和借款人交易結算資金賬戶」。8月24日,《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發,由於規定了個人單個平台借款超過20萬元的P2P網路借貸上限,被稱為史上最嚴監管。
然而,監管之後並沒有把互聯網金融機構管死,反而是讓互聯網金融機構更認可了規范發展的共識,各家企業都紛紛與商業銀行簽約,以資金存管的方式進一步實現規范化的發展,比如銀谷在線與西安銀行的銀企直連,都是為業務發展更加規范所作出的努力,更是實現了資產端跨越式發展,多業務方向、多資產類型、多資金規模、多風險特徵、多期限的綜合性資產端。提升資產端整體的風控水平和更好的滿足客戶多種風險、期限和收益需求。
㈢ 互聯網金融發展演變
互聯網金融最開始應該是從國外發展而來的吧,開始是做P2P,純中介的信息平台,傳到國內以後就有眾籌之類之類的項目。
㈣ 求助,請問有人知道詳細的有關於美國互聯網金融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嗎感謝!!!
網路銀行: 1995年SFNB成立,宣布了全球第一家網路銀行誕生。SFNB在1995-1998年間,充分發揮網路銀行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幾個月內擁有6000多萬美元的存款。但後來由於經營上存在問題,公司一直未獲盈利。在1998年被加拿大皇家銀行以2000萬美元收購了其除技術部門以外的所有部分。在被收購後,SFNB轉型為傳統銀行提供網路銀行服務。
網路券商: E*Trade於1992創立後不久,就趕上了美國第二波傭金降價潮,並成為美國傭金價格戰的先驅。隨著E*trade的興起,網路券商行業經歷了快速的整合和發展,包括嘉信理財和TD Waterhouse都開始進入網路券商領域。
網路保險(放心保): INSWEB公司1995年2月成立,隨後很多保險公司都開始設立自己的網站。網路保險主要第一種通過代理模式,與保險公司業務合作,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且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第二種則為網上直銷模式。
網路基金銷售: Paypal成立於1998年12月,1999年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是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於2007年達到峰值,規模接近10億美元。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基於宏觀金融環境的變化,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收益也直線下跌。
網路借貸: 截至2013年4月2日,美國兩家主要的P2P借貸平台——Prosper和Lending Club,各自促成了4.47億美元和15.21億美元的貸款。從天時來看,Zopa和Prosper都是在2005年成立的,Lending Club則成立於2007年,這幾家公司成立之初正好碰上了Web 2.0的興起和2008年金融危機,前者提供了P2P借貸產生的可能性,後者則是P2P借貸成長的助推器。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2013年美國P2P借貸的規模將會達到50億美元。
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
金融互聯網——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
現有金融體系通過採用通信、計算機、網路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金融服務的自動化、信息化和科學化,提高內容效益,增加銷售渠道。金融互聯網化還是在原有的金融框架內對金融傳統業務實施電子化,對傳統的金融消費模式並沒進行顛覆式的改造。比如電子銀行、網路證券、網路保險和網上基金銷售等。
電子銀行
電子銀行分為三種業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電話銀行。其中網上銀行的發展模式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依賴於互聯網的無形的電子銀行,即「虛擬銀行」,以成立於1995年的美國安全第一銀行為代表。這種銀行沒有實際的物理櫃台作為支持,一般只有一個辦公地址,沒有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採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與客戶建立密切聯系,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第二類就是現有的傳統銀行利用互聯網開展傳統的銀行業務交易服務,實際上是傳統銀行業務在互聯網上的延伸,目前是網上銀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採取的網上銀行發展模式。富國銀行是這類網上銀行的佼佼者。
Novantas發布的2010年美國網上銀行交易情況的調查發現,近年來,大量美國用戶在處理銀行日常交易時選擇網上銀行渠道,而不再選擇櫃台交易。2010年選擇通過網上銀行進行轉賬業務、查詢賬戶結余、購買銀行研究產品的用戶比例分別從2005年的34%、44%、46%急劇增加到67%、76%、77%。
網上交易業務逐漸取代櫃台交易的趨勢比較明顯,主要原因至少有三點:其一是網上銀行更節約時間成本,也不受傳統銀行固定營業時間的限制;其二是網上銀行相對傳統銀行櫃台交易,收費更低,為用戶節約交易成本;其三是客戶在網上銀行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網路證券
網路證券又叫電子券商,指證券公司通過互聯網建立線上商業模式,從而實現有償證券投資資訊、網上證券投資顧問、股票網上發行、買賣與推廣等多種投資理財服務。
美國網路證券採取的是網上折扣券商模式,即自由傭金制度下的美國模式,這源於1975年美國廢除了固定傭金制度。目前美國網上券商交易模式按照差異化服務可以分為Etrade模式、Charles Schwab模式和Merrill Lynch模式。
美國從1975年開始實行浮動傭金制度,之後傭金率一路下行。美國股市的交易傭金根據交易通道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網上交易、電話交易以及由經紀人協助下單。不同的交易通道,經紀商收取的交易傭金也是不一樣的。
收費標准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每單交易收取固定的傭金,不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高低;一般來說,每單交易傭金不超過10美元。另外一種是收費模式,為每單固定傭金外加百分比傭金,在這種收費標准下,就要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等情況。
網路保險
網路保險是通過互聯網開展保險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的行為,包括保險產品的服務信息、網上投保、承保等保險業務。保險公司看重渠道開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造了傳統的保險營銷模式,也催生出一批同時兼備保險業特性和互聯網基因的保險電商,包括全球最大的保險電商Insweb、交互性最好的網上保險站點Quicken Insurance、網上保險直銷站點Electric Insurance等。
當前比較成熟的保險電商主要採用兩種運營模式:代理模式和網上直銷模式。
代理模式:採用這種模式的保險電商多通過龐大的網路輻射能力獲得大批潛在的理想客戶,同時與適合的、知名的保險公司結成緊密業務合作關系,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獲得規模經濟的效益。該模式多由第三方建立平台,集中大量詳細、可比性高的產品價格,形成保險超市。
網上直銷模式:該模式多以傳統保險公司官網的形式出現,主要作為傳統銷售渠道的補充和輔助藉此增加產品銷售。模式缺點是維護成本比較高、難以進行不同公司產品之間的比較,因此難以獲得較高的公眾點擊率。
目前,美國基本上所有的保險公司均實現了電商化,保險電商的市場規模占整體保費收入的30%以上。
在線理財
在線理財,是指理財者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通過網路平台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進行理財。在線理財具有時間掌控靈活、選擇范圍廣、產品更新速度快等特點,相較傳統的櫃面理財產品,在線理財不受銀行或保險公司工作時間的影響,客戶可自行了解感興趣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在時間、地域選擇上有很大的優勢。
網上理財的代表公司包括全球最大的網上理財交易公司嘉信理財、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支付工具PayPal,以及全球最大資產管理者之一、傳統證券經紀公司轉型代表美林。其中PayPal是eBay旗下公司,它於199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從而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
美林公司成立於1885年,在2008年被美國銀行收購之前曾是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也是全球並購交易頂尖級顧問公司。公司從1999年開始在網上經營業務,推出廉價網上交易,實際上就是對傳統服務方式的創新,使得網上交易和傳統服務很好融合,進而投資人可以選擇最符合個人需求的金融服務。
網路貸款
通過互聯網解決個人或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對傳統貸款渠道銀行由於成本、風控、流程等原因導致信貸盲區的嘗試,大幅降低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同時也有利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替代民間金融。主要運營模式有P2P網貸、眾籌和網路小微信貸等。
㈤ 互聯網金融在國外是怎樣的發展態勢
互聯網金融在國外的發展態勢是:
1.移動金融的爆發增長;
2.融資方式的去中介化;
3.網路銀行的多元轉型;
4.大數據的廣泛應用;
5.社交元素的深度融合。
手機正顛覆性地改變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這將助推移動金融服務模式的發展壯大,並將逐步占據金融服務的重要甚至是主導地位,美國手機金融的滲透率預計2015年將超過50%。金融危機後,歐美大型商業銀行加強了對小企業融資的控制,小企業從傳統商業銀行獲取資金的難度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以專注草根服務的網路融資快速興起,憑借其以下四個獨特的經營特點,迅速佔領了歐美部分信貸市場,並逐漸對傳統的間接融資方式形成替代。純網路銀行 (internet only bank) 雖然在降低運營成本、便捷客戶服務、細分領域拓展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由於線下渠道缺失,無法提供現金類基礎金融服務和大額資金融通等復雜金融服務等原因,近幾年,純網路銀行發展遇到瓶頸,紛紛開始轉型謀求新出路。大數據的國際應用廣泛,金融業更是典型的數據驅動行業,華爾街早就開始利用大數據來進行市場預判,歐美發達國家各大金融機構大量運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和風險防控。大數據已經並將繼續在精準營銷、市場預判、風險防控、降低成本等方面大放異彩。隨著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平台的興起,分享、交流等社交元素開始與更多金融服務相互融合,由此產生的商業價值也隨之凸顯。
㈥ 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本書分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為互聯網金融概述,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特點、概況等進行闡述;第二篇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思考,包括相關風險分析、金融監管以及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互聯網金融》目錄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聯網金融概況 3
1.1 互聯網金融概述 3
1.1.1 互聯網金融定義 3
1.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5
1.1.3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聯網貨幣代表——比特幣 10
1.2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1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7
第二章 · 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革 24
2.1 金融業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義 24
2.1.2 金融業的定義 24
2.2 傳統金融業的發展 25
2.2.1 商業銀行的產生 25
2.2.2 商業銀行的職能 25
2.3 現代金融業的興起 26
2.3.1 金融機構變革 26
2.3.2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 31
2.3.3 現代金融業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32
2.4 金融創新與金融業變革 33
2.4.1 金融創新的含義 33
2.4.2 金融創新的動因 33
2.4.3 金融創新的發展階段 35
2.4.4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 37
2.5 我國金融體系現狀與未來 40
2.5.1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40
2.5.2 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結構 45
2.5.3 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 49
2.5.4 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50
第三章 · 互聯網發展引發的金融變革 52
3.1 互聯網發展狀況 52
3.1.1 互聯網定義 52
3.1.2 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 52
3.2 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 54
3.2.1 互聯網引發的生活變革 55
3.2.2 互聯網引發的商業變革 58
3.3 互聯網引發的金融業變革 60
第二篇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況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義 65
4.1.2 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價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運營模式 72
4.2.1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擔保支付模式 79
4.2.3 兩種模式的對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86
4.3.1 促進金融行業服務變革 87
4.3.2 蠶食銀行中間業務 88
4.3.3 開創新的融資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 92
4.4.1 操作風險 92
4.4.2 法律風險 93
4.5 第三方支付風險防範建議 95
4.5.1 開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評級工作 95
4.5.2 推進立法,加強監管 96
4.5.3 將第三方支付平台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 96
4.5.5 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管理 97
4.6 發展趨勢 98
4.6.1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98
4.6.2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斷創新 99
4.6.4 業務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網貸 100
5.1 P2P 網貸概況 100
5.1.1 P2P 網貸定義 100
5.1.2 P2P 網貸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網貸國外發展概況 101
5.1.4 P2P 網貸國內發展概況 104
5.2 P2P 網貸模式分析 110
5.2.1 純平台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 110
5.2.2 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 113
5.2.3 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 119
5.3 P2P 網貸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25
5.3.1 規范民間借貸、抑制高利貸 125
5.3.2 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銀行」市場化 127
5.3.4 推動徵信系統建設 128
5.3.5 創新金融業風控手段 129
5.3.6 促進金融監理念改革和監管方式創新 129
5.4 P2P 網貸風險分析 130
5.4.1 操作風險 130
5.4.2 流動性風險 131
5.4.3 法律風險 133
5.4.4 信用風險 134
5.5 P2P 網貸風險防範建議 135
5.5.1 設立准入門檻,加強政府監管 136
5.5.2 第三方資金託管,清結算分離 136
5.5.3 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 137
5.6 P2P 網貸發展趨勢 138
第六章 · 大數據金融 141
6.1 大數據金融概況 141
6.1.1 大數據金融定義 141
6.1.2 大數據定義 141
6.1.3 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 146
6.1.4 大數據金融的優勢 148
6.2 大數據金融運營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應鏈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數據金融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162
6.3.1 數據成為衡量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163
6.3.2 沖擊金融業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 164
6.3.3 創新產品和模式,輔助金融決策 166
6.3.4 大數據金融同傳統金融業態結合 167
6.4 大數據金融風險分析 167
6.4.1 技術風險 167
6.4.2 操作性風險 168
6.4.3 法律風險 171
6.5 大數據金融風險防範建議 172
6.5.1 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行業自律 172
6.5.2 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平衡 173
6.5.3 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分工專業化 173
6.5.4 強化數據挖掘 174
6.6 大數據金融發展趨勢 174
6.6.1 電商金融化,實現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機構積極搭建數據平台,強化用戶體驗 176
6.6.3 大數據金融實現大數據產業鏈分工 177
第七章 · 眾籌 179
7.1 眾籌簡介 179
7.1.1 眾籌定義 179
7.1.2 眾籌分類 179
7.1.3 眾籌活動參與者 180
7.1.4 眾籌活動運作流程 180
7.1.5 眾籌模式的優勢 183
7.2 眾籌平台運營模式分析 185
7.2.1 獎勵制眾籌 186
7.2.2 募捐制眾籌 189
7.2.3 股權制眾籌 193
7.2.4 借貸制眾籌 204
7.3 眾籌平台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06
7.4 眾籌平台風險分析 209
7.4.1 法律風險 209
7.4.2 信用風險 212
7.5 眾籌模式風險防範建議 214
7.5.1 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國的信用體制 216
7.5.3 實際操作中的風險規避方法 217
7.6 眾籌平台發展趨勢 219
7.6.1 眾籌模式發展趨勢預測 219
7.6.2 中國眾籌的未來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機構 224
8.1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 224
8.1.2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 225
8.2 信息化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分析 227
8.2.1 傳統業務的電子化模式 227
8.2.2 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229
8.2.3 金融電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38
8.3.1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 238
8.3.2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機構「逆襲」的機會 242
8.3.4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243
8.4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特點 244
8.4.2 系統性風險 245
8.4.3 法律風險 245
8.4.4 操作風險 246
8.5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建議 248
8.6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249
8.6.1 服務機構虛擬化 249
8.6.2 服務對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機構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務個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門戶 255
9.1 互聯網金融門戶概況 255
9.1.1 互聯網金融門戶定義 255
9.1.2 互聯網金融門戶類別 255
9.1.3 互聯網金融門戶特點 256
9.1.4 互聯網金融門戶歷史沿革 258
9.2 互聯網金融門戶運營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網貸類門戶 261
9.2.3 信貸類門戶 265
9.2.4 保險類門戶 268
9.2.5 理財類門戶 271
9.2.6 綜合類門戶 273
9.3 互聯網金融門戶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 277
9.3.2 改變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對上游金融機構的反縱向控制 278
9.4 互聯網金融門戶風險分析及風控措施 279
9.4.1 互聯網金融門戶面臨的風險 279
9.4.2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風控措施 282
9.5 互聯網金融門戶發展趨勢 283
第三篇 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 289
10.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89
10.1.1 系統性風險 290
10.1.2 流動性風險 293
10.1.3 信用風險 296
10.1.4 技術性風險 296
10.1.5 操作性風險 299
10.1.6 市場風險 302
10.1.7 國別風險 303
10.1.8 法律風險 305
10.1.9 聲譽風險 306
10.2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統性風險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類別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風險管理常用技術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 322
11.1.1 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及發展演進 322
11.1.2 金融監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內容 327
11.1.3 金融監管體制及監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35
11.2.1 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6
11.2.2 歐洲互聯網金融監管 338
11.2.3 英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9
11.2.4 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40
11.3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探索 343
11.3.1 系統性風險監管 343
11.3.2 流動性風險監管 344
11.3.3 信用風險監管 347
11.3.4 技術性風險監管 349
11.3.5 操作性風險監管 351
11.3.6 聲譽風險監管 351
11.3.7 國別風險監管 352
第十二章 · 國內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環境現狀 354
12.1.1 六大模式發展進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現有法律位階較低,效力覆蓋范圍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滯後,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建議 356
12.2.1 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 357
12.2.2 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 357
12.2.3 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 358
12.3 行業公共體系環境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1 徵信體系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2 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情況及相關建議 363
12.4 產業政策環境與建議 365
12.4.1 產業政策環境 365
12.4.2 產業政策建議 365
附錄一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371
附錄二 已獲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清單 377
附錄三 部分 P2P 網路借貸企業清單 386
附錄四 部分眾籌平台清單 390
附錄五 部分互聯網金融門戶類企業清單 392
附錄六 部分政府領導及企事業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觀點摘錄 393
參考文獻 397
㈦ 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論文
中國互聯網來金融發展歷程要遠短於美歐自等發達經濟體。截至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0年代~2005年左右的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化階段;第二個階段是2005 - 2011年前後的第三方支付蓬勃發展階段;而第三個階段是2011年以來至今的互聯網實質性金融業務發展階段。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國內互聯網金融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業務模式和運行機制。
㈧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至今有哪些形態
國外的傳統金融來其實比中國要先進許自多,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已經算很發達。國外,上一年,英國劍橋大學互聯網金融中心發布了一份最新的英國替代性金融產業研究報告,互聯網金融增長迅速,P2P借貸成為一種很成熟的類型,還有個人貸款,公司貸款,公益眾籌,股權眾籌等都增長較快。
㈨ 國外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1、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化
國外金融業在互聯網出現不久就開始了將業務實回現方式向網路方向延伸拓展。答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化即金融互聯網服務,互聯網與金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金融服務的推動作用,即傳統金融業務通過互聯網手段實現了服務
的延伸,是一個互聯網化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國外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通過互聯網、手機、
PDA
等終端設備實現銀行業務功能;券商建立互聯網平台以實現讓客戶通過網路完成證券
交易;
保險公司依託互聯網交易平台實現保單出單和在線理賠;
還有諸如通過互聯網平台實
現資產管理等業務。
這些業務的本質是技術創新帶來的銀行傳統業務渠道的信息化升級。
2、第三方支付
國外第三方支付的概念類似於國內同類型三方支付產品,
但從出現的先後順序來看,
國
外三方支付的起步時間和發展遠遠領先於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