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消費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分支,消費金融你可以理解為借錢消費,比如小額信貸,互聯網消費金融你可以理解為P2P,互聯網金融是個大概念。比如天天基金。第三方支付等等很多
㈡ 近年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呈現哪些特點
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鏈逐步壯大
以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互聯網企業等為主體參版與構建的互權聯網消費金融產業鏈正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壯大。
1、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精神所倡導的「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為傳統的消費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2、基於電子商務的新型消費生態正在逐步形成,豐富的消費場景和消費需求成為拉動消費金融需求的新增長點。
當前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特點
1、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信息透明度提高。
2、門檻低是當前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顯著特色。
3、用戶體驗在互聯網金融消費中佔有重要地位。
4、場景化、連接化消費出現。
㈢ 互聯網金融本質是互聯網還是金融
互聯網金融本質是互聯網還是金融的問題,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所以要搞清楚它回們的關系就必答須跳出這個圈子,從其他角度來考慮事情的本質,下面做一組分析判斷:
1、金融行業
傳統金融包含了銀行、保險、證券、信託、期貨、資管等等機構,這些機構在涉及互聯網金融時的考慮是把互聯網當作工具,努力把金融換個玩法而已。所以這里的機構本質上的特徵並不會發生變化,而是因為金融本身才產生了使用互聯網作為工具,成為了所謂的金融行業轉型互聯網金融的時髦說法罷了。
2、互聯網行業
以互聯網起家的公司在其家大業大後,難免會有涉及金融的想法,例如阿里巴巴把資產證券化,但是阿里不是為了證券化而證券化,而是為了阿里小貸提供資金來源而已,而阿里小貸最終的目的是給商家貸款,讓商家獲得資本投資而增加商家收益,它們想干金融么?恐怕未必。
綜上所述,要判定互聯網金融本質是互聯網還是金融,就必須要看互聯網金融玩家自家的屬性,也就是公司的性質。在定義行業玩家屬性後再看其參與目的,這樣才能真正的看清企業的互聯網金融本質到底是互聯網還是金融了。
㈣ 消費金融和互聯網P2P金融有什麼差別
金融的本質是給實體一個杠桿、用於加速實體更好更快的發展。在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內,確實會衍生出只靠金融容的純虛擬經濟投機行為,但那不能成為主流。套句俗語,一切不以造福人類社會為出發點的金融業態都是耍流氓。所以,隨著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訴求的日趨精細化與多元化,想要做好互聯網消費金融,實質還是要做好產品定位,結合消費者偏好和市場需求,推出簡單、安全、放心的產品。
㈤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是基於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開展的金融活動,是互聯網和金融的跨界與融合,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結果。不能簡單等同小微金融,更不能等同P2P,要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互聯網金融,特別是從創新支持和證券市場來研究推動。它不是互聯網顛覆金融業,而是互聯網出來之後,拓展了金融的空間,使金融的業態發生了改變。
互聯網金融有兩種演進路徑,卻是「殊途同歸」的。一種是從金融機構出發,吸收互聯網技術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務;另一種是互聯網企業向金融機構靠攏,藉助互聯網技術提供創新的金融模式。也就是說,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既包括了互聯網企業「淘金」,也包括了金融機構「觸網」。現在,二者正同步進行中。
同時應從四大觀念來審視互聯網金融:第一,要從「大歷史觀」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不是今天突然冒出來的,互聯網技術一經出現就與金融創新結合在一起。如證券交易所很早的時候就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中國的上交所、深交所很早就用上了互聯網技術;中國銀聯也是互聯網金融早期的成功範本。
第二,互聯網金融在互聯網1.0時代有,今天2.0時代有,將來3.0時代還會有。因此,應從「大網路觀」來看,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生態環境下才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所以互聯網金融充分發揮了網路的跨界、顛覆,其淵源與整合,風險與低價會改變我們的金融生態。
第三,從「大金融觀」看互聯網金融。從我們的「銀政保信基」可以看出跟互聯網接軌的方式,同時我們的民間金融從民間借貸到私募股權基金再到信用管理調查等,一系列金融創新都可以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與互聯網結合的金融產品、模式等。
第四,要從「大文化觀」來看。互聯網金融不僅是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金融領域,最重要還是以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精神來改造金融體系的運行方式,現在我們談的大多是互聯網技術、產品等,這遠遠不夠。我相信,在互聯網3.0時代,對金融業的改造會更加徹底。
互聯網金融的火爆,是否可從側面反映出銀行服務的不足?
專業人士認為:傳統金融行業的互聯網服務沒有滿足廣大老百姓的需要,80%的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里,卻只讓20%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務,剩下80%的人根本享受不到。因此,為廣大的普通人提供金融服務成為金融改革要解決的最大問題,而互聯網金融能快速使用戶群聚集,並通過支付環節,為老百姓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技術創新驅動的東西,技術是基礎。風險管理技術、信息技術、法律技術(即專業的法律顧問和法律工作人員)是成就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技術。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創新模式,這個創新的基礎是現有的法律框架、職權范圍和技術條件。
㈥ 何為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其運營特點,市場優勢
互聯網消費金融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能夠利用規則風控和大數據模型,版快捷、迅速、安全的為客戶提權供面向全場景的消費金融服務,金融場景互聯網化,產品互聯網化,消費場景由實體渠道向互聯網化發展,用戶維護、用戶體驗、用戶溝通和支付渠道等的互聯網化,以及因移動互聯、社交網路和大數據應用的發展而被顛覆的,規則風控和數據模型風控並重,服務互聯網化,建立支付體系、信用體系、做到行業內信息便捷的共享,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打破地域限制、真正做到以用戶為中心,依託不同的場景做到簡單交易用戶體驗。
㈦ 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
近十年來,中國的互聯網發展的比歐美都快,例如英國,移動支付沒有中國這么普遍,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只要有個手機,就可以解決你的衣食住行。
是什麼造就了中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我想一是中國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對互聯網的需求,是個巨大的市場;實體經濟近年的飽和萎靡,互聯網成為很多企業二次創業的風口。
大家都沖向互聯網,有成功了,也有的英雄獻身於波濤洶涌的互聯網大潮中。
據悉,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家中小企業倒閉,平均每分鍾就有2家企業死亡。就像馬雲發表的看法:風停了,豬摔死了!特別在2018年,有大批的互聯網企業,甚至有的早就過了A輪融資,有的有了一定的規模。
所以說,互聯網的本質不是對互聯網本身特徵的描述,也不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表達,而是繼文字之後破天荒的人文革命,是對新時代人類社會新的生產關系的期待與呼喚!是的,重點是生產關系!
為什麼我們在基礎建設方面會優於世界上很多國家,因為我們有優越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這個制度的優越性,我們就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我們的高鐵,地鐵建設、高速公路和水利設施,我們經濟特區的建設和沿海城市的開發,還有今年深圳作為我們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戰略落地,都是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互聯網的鏈接、開放互動、結網,要求我們每個人以開闊的心胸貢獻我們的才華,把我們自身寶貴的經驗樂於與大家分享。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把自我融入這個大集體中,思想覺悟的高度提升,必將促進大家的各取所需,人盡其才,這與我們實現共產主義是吻合的。
所以前文所說的,很多共享單車企業會倒閉,是因為很多條件還沒有有成熟,造成很多共享單車被任意破壞,從城市的風景線變成城市的瘡疤。
所謂認清互聯網本質,有助於我們創業不盲於跟風,要多點理性分析,穩扎穩打。但我們國家先進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互聯網的發展必將越來越清晰。
㈧ 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有什麼區別
金融的本質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資金的融通。
傳統金融指的是國家四大傳統金融機構,銀行,信託,保險,證券。當然都是持國家正規的金融牌照,管理著國內絕大部分的金融資產。銀行負責存貸、理財。信託負責投融資。證券負責企業上市與股票。保險負責做人壽保障。當然後面又出現了公募基金,金融租賃等一批持金融牌照的金融機構。
互聯網金融是指通過互聯網技術與信息通訊實現資金流通的金融活動。比如互聯網理財公司、互聯網借貸和互聯網支付公司等等。當然主要指當前野蠻生長與處於治理風口的p2p(互聯網理財+互聯網借貸)公司。最近幾年,市場把投資人弄的擔心受怕的就是它了,一方面是監管的空白漏洞,另一方面是人性的道德貪婪。當然互聯網金融並非屬於金融機構,因為沒有正式金融牌照,我們可以稱之為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台。
消費金融指的是提供消費類貸款的持牌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什麼意思呢?你要整容,你要買手機,你要逛淘寶京東,沒錢沒關系。你可以通過XX消費金融和X唄X白條去提前透支消費,無抵押擔保,承擔一定的利息,後面再還進去就好了。這個主要是促進消費的,有利於拉動GDP增長。誰讓咱們國家經濟三架馬車是:投資、消費、進出口呢。這是投資向消費的轉變。
至於未來會出現什麼的金融模式,首先是肯定建立在金融創新的基礎上,金融是服務實體和服務現實經濟的。當然國家是鼓勵企業多渠道的融資和直接融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讓民間資金和熱錢更多流向中小企業。只要是能滿足上述功能的金融創新必然有可能成為新的金融模式,比如保理、融資租賃等等,都是很好的東西。
什麼樣的創新型金融模式會出現,沒人能預測,這個是建立在不斷嘗試與驗證的基礎上的。當然,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創新金融模式出現,共同促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更有利於資金的融通,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㈨ 互聯網消費金融和傳統消費金融的區別
互聯網消費金融和傳統消費金融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定位、驅動因素、模式、治理機制、優勢五個方面:
第一,定位不同。
互聯網金融主要聚焦於傳統金融業服務不到的或者是重視不夠的長尾客戶,利用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規模效應和較低的邊際成本,使長尾客戶在小額交易、細分市場等領域能夠獲得有效的金融服務。目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業的客戶交叉還比較少,但是未來相向而行、交叉滲透一定會逐漸增加。
第二,驅動的因素不同。
傳統金融業是過程驅動的,注重與客戶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在此過程中搜集信息、建立管控風險、交付服務,互聯網金融是數據驅動需求,客戶的各種結構化的信息都可以成為營銷的來源和風控的依據。
第三,模式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都在積極的運用互聯網的技術,但是模式設計上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深厚的實體服務的基礎,線下向線上進行拓展,努力把原有的基礎更充分的利用起來,提升服務的便捷度。而互聯網金融多數是以線上服務為主,同時也注重從線上向線下進行拓展,利用便捷的服務手段,努力把業務做深和做實。
第四,治理機制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受到較為嚴格的監管,需要擔保抵押登記、貸後管理等,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市場化程度更高,通過制定透明的規則,建立公眾監督的機制來贏得信任,不需要擔保和抵押。這種機制的治理成本較低,但缺乏統一的監管體系和規范的業務標准。
第五,優勢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具有資金、資本、風險管理、客戶與網點方面的顯著優勢,資金來源與運用可直接對接體量大、成本低,同時資本實力雄厚,風險管理體系成熟,網點服務也是互聯網在很多情況下所無法替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則具有獲客渠道不同,客戶體驗好,業務推廣快,邊際成本低,規模效益顯著等優勢。
總體來數相互之間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金融市場客戶多樣訴求的推動,互聯網金融逐漸挑戰傳統的銀行業務.互聯網金融優勢的日益明顯,對傳統銀行的支付領域、小額貸款領域和中間業務領域均產生沖擊。伴隨著互聯網金融創新變化的同時,傳統銀行同樣也有著相應的機遇, 銀行有著豐富的產品和從業的經驗,還有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銀行通過十幾年互聯網應用的發展也積累了一批人才,他們即熟悉金融同時也對互聯網應用發展有深入的了解,這些也是互聯網金融機構短時間難以達到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