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輻射的國外理論
國外對經濟輻射現象的理論研究比較早,主流理論有以下幾種:
增長極理論
經濟增長極最早於1955年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雷提出。其核心內容是:經濟增長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總是首先由少數區位條件優越的點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極。增長極的輻射表現為通過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使資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發達地區集中,之後再通過擴散效應把經濟動力與創新成果傳導到廣大的腹地。法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布代維爾從理論上將增長極概念的經濟空間推廣到地理空間,認為增長極有兩種含義:一是在經濟意義上特指推進型主導產業部門;二是地理意義上特指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
點軸開發理論
該理論把國民經濟看作是由點、軸組成的空間組織結構,「點」即增長極,「軸」即交通干線。德國經濟學家維爾納·桑巴特認為空間極化不僅會出現在若干點上,也可以出現在連接各點的重要交通干線及其沿線的線狀地帶上。它的產生會對產業和人口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導致產業和人口在沿線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長極與點線一體的極化帶,使極化過程與擴散過程在空間上可以沿著既定的方向連續進行,由單個、靜態的點成為一個空間的量,因而具有了動態的性質。
網路開發理論
在經濟布局框架已經形成,點軸系統比較完善的地區,進一步開發就可以構成現代區域的空間開發結構,實行網路開發。網路開發必須同時具備三大要素:一是「節點」,即以各類中心城鎮為增長極;二是「域面」,即沿軸線兩側「節點」所吸引的范圍;三是「網路」,由物流、人流、資本流、技術流、信息流等形成的流動網及交通、通訊網組成。
經濟梯度推移理論
經濟梯度是指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的差異。根據該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逐步傳遞。
循環累積因果論
1957年繆爾達爾曾提出過循環累積因果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首先是從一些較好的地區開始,一旦這些區域由於初始發展優勢而比其他區域超前發展時,這些區域就通過累積因果過程,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繼續超前發展,導致增長區域和滯後區域之間發生空間相互作用。在經濟循環累積過程中,同時存在著迴流和擴散兩種不同的效應:一是迴流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不發達區域向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經濟差異不斷擴大;二是擴散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發達區域向不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發展差異得到縮小。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迴流效應遠大於擴散效應,即發達區域更發達,落後區域更落後。基於此,繆爾達爾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主張。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尋求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積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來刺激落後地區的發展,以縮小差距。
中心——外圍論
弗里德曼將經濟系統劃分為中心和外圍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經濟結構。在經濟發展初始階段,二元結構十分明顯,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經濟效益較高,處於支配地位,而外圍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效益較低,處於被支配地位。因此,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向中心區的凈轉移。當經濟持續增長進入一定階段後,隨著政府平穩發展政策干預加強,中心和外圍界限會逐漸消失,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一體化,各區域優勢充分發揮,經濟獲得全面發展。
倒「U」型經濟發展理論
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J.C.威廉姆遜分析了世界上4個國家區域經濟發展趨勢,提出了倒「U」型經濟發展規律;他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是不斷擴大的,但經過一定時期,平衡的力量將使區域差距保持穩定;當經濟進入成熟階段後,區域差距將隨著總體增長而逐漸下降。
知識溢出理論
阿羅(Arrow,1962)最早用內生技術進步來解釋經濟增長,他假定整個經濟體系內存在著技術溢出,在不存在政府幹預時的競爭性均衡是一種社會次優,均衡增長率低於社會最優增長率,政府可能採取適當政策提高經濟增長率,使經濟實現帕累托改進。美國經濟學家羅默(Bomer,1986)在其知識溢出模型中,用知識的溢出效應說明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惟一源泉,強調知識的外部性對經濟的影響。盧卡斯(Lucas,1988)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則認為整個經濟體系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資本的溢出造成的。由知識溢出的聚集經濟、規模經濟產生的技術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技術外部性即技術溢出效應,金融外部性則是與市場擴大相聯系的外部經濟)使要素邊際收益遞增,從而是引起經濟活動的地域空間聚集和擴散。
Ⅱ 經濟地區輻射
經濟輻射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地區與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之間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要素的流動和轉移,以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替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習慣勢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經濟輻射的特點具體表現為:(1)經濟輻射的前提條件是經濟對外開放和資源自由充分流動。(2)雙向輻射,縮小差距。在經濟輻射中,發達國家(地區或城市)與落後國家(地區或城市)存在著互相輻射。前者向後者傳遞先進的科學技術、資本、管理經驗、信息、思想觀念、思維習慣和生括方式等;後者向前者提供自然資源、人才、市場等到。由於前者向後者傳遞了先進的生產資源,通過接觸能夠縮小兩者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3)輻射的速度和程度與其距離和關系有關。經濟發達的國家(地區或城市)對落後國家(地區或城市)的輻射距離越近關系越好,其輻射越充分、輻射的速度越快,輻射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4)經濟輻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網、信息網、關系網等,即經濟輻射是通過交通、信息和各種關系進行的。(5)經濟輻射具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種效應。(6)經濟輻射的方式主要有點輻射、線輻射和面輻射。
經濟輻射是依空間和產業為途徑,以資源(主要是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勞動等)的流動為紐帶來完成的。
2.經濟輻射理論的主要觀點
(1)增長極理論。「經濟增長極」最早於1955年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雷提出。其核心內容是;經濟增長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總是首先由少數區位條件優越的點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極。他主要強調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增長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進其他部門發展的主導產業部門,著重強調產業間的關聯推動效應。增長極的輻射表現為通過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使資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發達地區集中;之後再通過擴散效應把經濟動力與創新成果傳導到廣大的腹地。
(2)點軸開發理論。它是把國民經濟看作由點、軸組成的空間組織結構,「點」即增長極,「軸」即交通干線。松巴特認為「空間極化不僅會出現在若干點上,也可以出現在連接各點的重要交通干線及其沿線的線狀地帶上。因為這類交通線的建立將有利於人口流動和物資的運輸,從而有效地降低運輸費用和生產成本,在沿線形成有利於產業布局的新區位。因而它一產生,就會對產業和人口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導致產業和人口在沿線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長極與點線一體的極化帶。使極化過程與擴散過程在空間上可以沿著既定的方向連續進行,由單個、靜態的點成為一個空間的量,因而具有了動態的性質」。從總體看,它既是以軸線相連的產業密集帶,又是—個經濟能力的空間輻射的方向。
(3)網路開發理論。在經濟布局框架已經形成,點軸系統比較完善的地區,進一步開發就可以構成現代區域的空間開發結構,實行網路開發。網路開發必須同時具備下列三大要素:一是「節點」,即以各類中心城鎮為增長極;二是「域面」,即沿軸線兩側「節點」所吸引的范圍;三是「網路」,由物流、人流、資本流、技術流、信息流等的流動網及交通、通訊網組成。網路開發可提高節點、域面、網路之間生產要素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城鄉一體化。網路的影響.則可將區域的經濟技術優勢向四周區域擴散,將更多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調整組合。這是區域經濟發展走向成熟階段的標志;
(4)經濟梯度推移理論。經濟梯度是指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的差異。根據該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逐步傳遞。
(5)循環累積因果論。1957年繆爾達爾曾提出過循環累積因果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首先是從一些較好的地區開始,一旦這些區域由於初始發展優勢而比其他區域超前發展時,這些區域就通過累積因果過程,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繼續超前發展,導致增長區域和滯後區域之間發生空間相互作用。在經濟循環累積過程中,同時存在著迴流和擴散兩種不同的效應:一是迴流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不發達區域向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經濟差異不斷擴大;二是擴散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發達區域向不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發展差異得到縮小。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迴流效應遠大於擴散效應,即發達區域更發達,落後區域更落後。基於此,繆爾達爾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主張。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尋求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積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來刺激落後地區的發展,以縮小差距。
(6)中心——外圍論。弗里德曼將經濟系統劃分為中心和外圍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經濟結構。在經濟發展初始階段,二元結構十分明顯,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經濟效益較高,處於支配地位,而外圍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效益較低,處於被支配地位。因此,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向中心區的凈轉移。當經濟持續增長進入一定階段後,隨著政府平穩發展政策干預加強,中心和外圍界限會逐漸消失,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一體化,各區域優勢充分發揮,經濟獲得全面發展。
(7)倒「U」型經濟發展理論。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J.C.威廉姆遜分析了世界上4個國家區域經濟發展趨勢,提出了倒「U」型經濟發展規律;他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是不斷擴大的,但經過一定時期,平衡的力量將使區域差距保持穩定;當經濟進入成熟階段後,區域差距將隨著總體增長而逐漸下降。
(8)知識溢出理論。阿羅(Arrow,1962)最早用內生技術進步來解釋經濟增長,他假定整個經濟體系內存在著技術溢出,在不存在政府幹預時的競爭性均衡是一種社會次優,均衡增長率低於社會最優增長率,政府可能採取適當政策提高經濟增長率,使經濟實現帕累托改進。美國經濟學家羅默(Bomer,1986)在其知識溢出模型中,用知識的溢出效應說明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惟一源泉,強調知識的外部性對經濟的影響。盧卡斯(Lucas,1988)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則認為整個經濟體系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資本的溢出造成的。由知識溢出的聚集經濟、規模經濟產生的技術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技術外部性即技術溢出效應,金融外部性則是與市場擴大相聯系的外部經濟)使要素邊際收益遞增,從而是引起經濟活動的地域空間聚集和擴散。
二、經濟輻射理論的運用: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構想
1.增長極網路化:積極促進我國城市化發展
城市不僅意味著它是人口流動、資本聚集、信息集中、科技發展等方面的中心地區,更意味著它是人才分流、資本擴散、信息傳播、科技推廣的要地。因此點輻射理論特別強調城市的經濟輻射作用。
實施我國加速城市化進程的戰略主要有以下4條路徑:(1)選擇走市場引導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城鎮化道路。(2)實施穩健的城鎮化發展政策,使城鎮化與經濟同步增長。(3)逐步實現城鎮發展的高度化和網路化。根據城鎮發展的路徑(「鎮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城鎮發展的趨勢,今後一個時期,在適當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發展規模的同時,我們要逐步實現中小城鎮的不斷升級。以發展中小城市為依託,著力發展小城鎮,特別是發展中心集鎮。通過政策引導、吸納城鄉資金,大城市輻射等來加快中小城鎮建設。根據城鎮布局網路化原理及不規模城市的輻射功能,我們合理布局城鎮網路,形成大中城市圍繞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圍繞中心大城市、中心集鎮圍繞中小城市、中小城鎮帶動農村的城鎮化發展網路格局。以特大或大中城市為中心,大力發展衛星城市和城市帶。通過城鎮發展的高度化和網路化的擴張效應和輻射效應帶動農村地區的發展,使其成為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4)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搞好中小城鎮建設。
2.點、軸、網開發互動:加快沿線經濟發展
(1)充分發揮長江經濟輻射帶的作用帶動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長江經濟輻射帶是指沿長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圍內的經濟區域。長江經濟縱向分為上、中、下游,延伸四個經濟圈。長江上游經濟圈是以重慶和成都為中心,以長江上游和鐵路干線為軸線,形成溝通西部不發達地區與東、中部地區聯系的橋梁和紐帶。長江中游經濟圈是以長沙、武漢、南昌為中心,以長江中游和鐵路干線為軸線,加強東西、南北通道建設和沿江港口建設。形成以長江為軸線的工業走廊,井將洞庭湖、鄱陽湖、江漢平原建設成我國重要的農,畜、水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長江下游經濟圈是以上海、南京、合肥為中心,強化對蘇北、皖北的經濟輻射。西藏、雲南、貢州作為長江的延伸經濟圈,要增強長江對其的縱向輻射作用。
(2)發展以隴海——蘭新鐵路和沿線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帶。隴海——蘭新經濟帶主要是指東起江蘇連雲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沿隴海—蘭新鐵路及其100-150公里范圍的地帶。隴海——蘭新經濟帶開放要採取點、軸方式推進,南北拓展、中部突破、西部開發的資源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具體構想是:以隴海——蘭新鐵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航空、通信干線為軸線,以沿線的省會城市和地級城市為節點城市,呈串珠狀展開。
(3)大力開發京九鐵路沿線經濟帶。京九鐵路是一條縱貫南北的交通大動脈,跨越了十省市區,連接五大流域,是我國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一級線路,沒線是人口稠密,以農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該地區應抓住機遇,利用鐵路大規模進行區域發展。
(4)發展沿邊經濟帶。我國內陸有9個省、自治區同15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2.5萬公里,沿邊地帶開放與開發,可使沿海與內陸相互結合,東西呼應,南北互動,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層次和力度。可將少數民族地區變成開放前沿,邊境貿易為突破口,帶動工業、農業、商業、交通、旅遊業的優化和組合。通過引進接壤國家的資金、技術及相互往來,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邊境地區產業向社會化、專業化發展,提高各族人民市場經濟意識、開放意識。
3.面輻射擴散化:加快經濟發展的梯度推進
(1)按照我國經濟梯度分布的實際和梯度推移的規律,擴大東、中西部間的經濟輻射。東南沿海地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經濟技術優勢,積極利用國際國內資源,大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走集約化、外向型發展道路,將其傳統產業和市場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部地區處於國家腹地地位,經濟發展水平高於西部,低於東部,起有「承東啟西」作用,一方面要抓緊能源和原材料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承接東部地帶轉讓出來的國內市場份額和相應的傳統產業,綜合發展資源型產業和加工型產業。西部地區要以資源開發為主,著重開發國家急需而又為本地區富有的資源,同時根據區內市場的需要發展「進口替代」型產業。
(2)充分發揮我國三大發達區的橫向輻射作用,既要加快其內部的經濟輻射,還要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以京津唐城市區為輻射源帶動河北、內蒙、山西的經濟發展;以長江三角洲為輻射源,帶動蘇北、安徽、江西的經濟發展。以珠江三角洲為輻射源帶動湖南、江西、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區的經濟發展。
4.超常思維: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
由於地區差異的客觀存在,梯度推移在空間上的表現也是多種多樣,既有由高至低正梯度推移,也有跳躍式的推移,還有逆梯度的推移和多種推移方式並存的混合式推移。在交通運輸設施、通訊手段比較落後的時代,空間推移速度慢,傳遞的距離有限,梯度逐級推移的作用較明顯。隨著科技的發展,交通條件和信息傳遞手段的改善,現代技術空間推移的速度和規模大大改變,跳躍式的推移日益頻繁。技術革命將會給落後的地區帶來超越發展的機會。而新技術的開發和引進,並非按經濟發展梯度的高低順序進行。只要經濟發展需要,又具備某些特殊條件,落後的低梯度地區也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開發新的產業和產品。
Ⅲ 經濟輻射效應的經濟圈范圍
從地域上看,目前的上海大都市經濟圈范圍是逐步擴大的四個圈:
第一個圈是上海市區600平方公里;第二個圈是630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全境;第三個圈是包括蘇錫常嘉的1.5萬平方公里;第四個圈是9萬平方公里長江三角洲全境。
在爭論後,上海終於放棄了上海城計劃而走向「大上海」,上海用1990年代整個10年練的是第一圈的內功,之後,上海想用四條道路輻射出大上海經濟圈:
一條是南京到浦東機場的磁懸浮列車或高速輪軌,將南京納入上海的一小時圈。
一條是杭州到浦東機場的磁懸浮或高速輪軌,將杭州納入「一小時圈」。
一條是鹽城經崇明至浦東大小洋山,過跨海大橋至寧波的沿海鐵路。
加上大小洋山至上海市區的道路,以上海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將完成。
「上海的輻射與集聚為時尚早,關鍵是把路修出去,人家才能接受你輻射,這需要7至10年,中央已批准了四條輻射線的建設。」
據悉僅這些基礎投資即達一萬億,在未來五年上海每年支出2000億。
諸大建說,上海的計劃除了立意較高外,從小城鎮戰略轉向特大城市競爭戰略也得到中央認可。
並非上海「說故事能力」特別強,看似鏡花水月的大上海戰略有堅實的現實基礎。
在國際競爭中,特大城市蔓延帶(或稱經濟統計區)成為國際間競爭的主力,紐約經濟帶多達200個城市,在整個美國經濟中舉足輕重。特大城市群落控制國家命脈,大東京控制了日本全國90%的銀行,三分之一的跨國公司。
國際城市理論權威彼得豪認為這些特大城市蔓延帶將打破以往的城市中心論思想,將形成多個中心,或無中心,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城市將平滑地自然延伸。
浙江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立對於浙江來說是一大進步,寧波與上海直通,說明浙江擺脫了「增長極理論」的陰影,資源的自由流通,企業的選擇將由他們根據自己的成本來進行。
同時浙江希望通過跨海大橋,能形成與上海相連的杭州灣城市群落。寧波、杭州、上海將形成等邊三角形,浙江的三角戰略明顯是想以三角構成長三角的經濟蔓延帶,在浙江方面看來,這三角每一端分工明確:上海,金融中心;杭州,居住與旅遊中心;寧波,航運中心。,浙江政府將與上海協商杭州與上海的「點對點」交通,即杭州到上海各地實行城市間交通公交化。
而上海則堅持自己的「同心圓計劃」,以上海目前城市中心向外放大圈。盡管上海的大戰略以「三角洲發展」為己任,在城市布局上仍然用「攤大餅」的傳統方式———盡力做大已有城市的邊境。有專家認為,這顯然與上海房地產行業的巨大利益有關,中心地區的土地批租已將耗盡,極需擴大新的增值土地。
Ⅳ 兩岸金融中心的兩岸金融中心(湖裡區)
2010年,國務院頒布《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並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同意廈門市在兩岸金融合作方面先行先試,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國家「十二五」規劃和海西規劃進一步明確提出推進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廈門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海峽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打造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思路,要求市規劃局和湖裡、思明區政府落實在廈門島東部建設「兩岸金融中心」,為台灣金融界提供進入海西發展的平台,努力成為兩岸金融合作的試驗區。「兩岸金融中心」(湖裡區)是湖裡區政府在市指揮部領導下開發建設的大型金融園區及金融街,大力鼓勵金融、商業、房地產等單位投資建設金融大廈、總部大廈、商務營運中心、居住配套設施等。「兩岸金融中心」(湖裡區)地處廈門島東部,北至五緣灣南岸,西至金山路,南至觀音山,東至海岸線,園區規劃總面積750公頃,其中核心金融街區面積330公頃。園區包括金融商務用地、商業酒店用地、居住公建配套用地等。「兩岸金融中心」(湖裡區)將抓住廈門市大力發展金融業的機遇,大力吸引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信託、金融租賃、金控、典當、信用、擔保、投資理財等各類金融機構,和信息技術數據中心、銀行卡中心、支付結算中心、業務管理中心、客戶服務中心等各類配套服務機構,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交易所等。努力建成「一個核心區和七大平台」:即金融核心區和投資融資平台、股權債券交易平台、企業上市孵化平台、生產服務平台、知識產權交易平台、特許經營平台、兩港服務平台;努力成為海西金融產業發展的新興集中區和兩岸金融合作的試驗區。「兩岸金融中心」(湖裡區)處於廈門島東部商務區的中心。周邊包括五緣灣營運中心區、湖裡高新技術園(總部園區)、五通海峽旅遊中心、湖裡萬達廣場、觀音山營運中心區、廈門軟體園、會展北區、集美新城、同安新城、翔安新城等,形成強大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兩岸金融中心」(湖裡區)交通便利、配套齊全。園區范圍有五通對台海空聯運碼頭、仙岳路立交、翔安隧道。西為金山路,中為環島幹道快速路,東為環島東路快速路。規劃有BRT總站和輕軌總站。「兩岸金融中心」(湖裡區)環境優美。園區東面臨海見海,規劃范圍內有閩南之韻大型隧頂公園,北面有五緣灣濕地公園、坂美公園,南面有高林公園,東面有五通燈塔公園、體育公園,緊鄰五緣灣遊艇帆船基地。「兩岸金融中心」(湖裡區)政策優惠。廈門市對入駐園區的金融企業機構等制定優惠鼓勵政策;湖裡區相應配套發展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的優惠政策。對台灣金融行業入駐實行特殊鼓勵政策。
Ⅳ 環球金融中心進門的地方有輻射嗎
求求我中心最美的地方應該是有不大的 還是比較安全的
Ⅵ 溫州國際金融中心開始修了沒,溫州城建經濟怎麼樣有進一步發展和輻射並且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可能性嗎分
溫州已經走出困境了,增速目前全省第四,成為國際大都市,溫州可能不具備,因為政治低,但是省內,第二,第三大城市是鐵定的
Ⅶ 上海為什麼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具有輻射周邊地區的巨大潛力 上海作為歷來的內外經濟接軌的回重要樞紐,其周邊是一個非答常巨大的流域經濟,它不僅是太湖流域經濟,而且是長江流域經濟。現代交通的發展,使它既可以輻射到周邊的蘇州、無錫、常州等長三角地區,也可以一直延伸到中西部的武漢和重慶等地區,把大半個中國帶動起來。因此,經過上海為中國發展提供的資本,要比經過中國其他城市的都多。在服務於全國經濟特別是長三角及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積極促進作用。從國外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過程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大都先是該國的國內金融中心,然後再進一步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現已是境內最大的金融城市,是內地當之無愧的金融中心。
Ⅷ 政治經濟學:當前國際金融的特點。 請簡要回答
當前國際金融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八點:
1、強大的經濟基礎。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必須以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經濟增長為支撐。一方面,經濟的發展能夠推動貿易和投資的增長、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產生對資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也會帶來收入和儲蓄的增長,從而產生對資金的供給。大量的資金供給和需求帶動金融機構、市場的集聚以及金融環境的完善,推動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
2、發達的國際貿易與優越的區位。國際金融中心在發展初期往往需要國際貿易作支撐,以大量貿易帶動資本集聚,因此,國際金融中心往往也是國際經濟、貿易和航運中心。
3、國際金融業務發達,金融機構集聚。隨著金融市場國際化的不斷加快和國際金融中心競爭的日益激烈,一個金融中心贏得國際外匯交易、國際銀行貸款、跨境兼並金融服務,以及國際債券發行與交易等方面業務的能力,成為衡量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針,而跨國公司則是這些金融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和國際金融中心服務的主要對象。
4、完善的金融市場結構,相對開放、自由的市場體系。多層次金融市場包括金融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票據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等。對於國際金融中心而言,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有利於發揮金融中心的規模經濟與集聚效應,擴大金融中心輻射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對國內外金融機構而言,開放、自由的市場體系意味著較低的進入成本,因而能夠使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流動與集聚,增強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5、較少的外匯管制,相對自由的貨幣兌換。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所在國的貨幣一般為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否則以該國貨幣計價的金融產品的交易、資本輸出、結算等都將受到限制,以該國貨幣為基礎的金融創新也將受到制約。
6、有利於創新而又不失規范的監管體系。從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歷史看,一方面政府要進行嚴格的監管,防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又要提供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促進金融創新,保持金融中心活力和自身發展能力。
7、發達的信息資訊行業,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業是管理風險的行業,與風險直接相關的是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直接相關的是信息,金融中心需要能夠大量實時、客觀反映市場、機構、工具和產品變化的信息,這就需要高質量的金融基礎設施,比如徵信系統、清算系統,高效率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評估機構等。
8、大量的一流國際金融人才。金融業是專業性強、知識密度高的行業,人才是金融業的核心要素,也是金融機構最重要的競爭優勢。金融中心需要大量的金融、會計、法律、計算機、管理、外語等方面的人才,一個具有充足人力資源供給的地區自然對金融機構具有吸引力。國際金融中心的活力和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才特別是金融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Ⅸ 為什麼歐洲各國都在爭奪人民幣離岸中心
近在歐洲除了英國,德國法國也都加入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爭奪,而早前在亞洲像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區也有過類似的情況,各國為什麼會如此看重?這對各國將產生什麼影響?而對中國來說,又該如何選擇?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當中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幾十年來,人民幣基本上是一個只可以在中國境內使用和交易的貨幣。除了有限的邊境貿易,個人旅遊消費,人民幣在中國境外難覓蹤跡。中國與外界的交易,是通過外幣進行的。換句話說,直到最近幾年,人民幣的離岸市場都是不存在的。
自從2009年我國開始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人民幣開始可以成規模的輸出境外。2010年,香港金管局和人民銀行更明確了人民幣在中國境外可以自由匯兌。在這個基礎上,香港的銀行可以根據常用的銀行慣例和規定,為客戶提供人民幣銀行服務。以此為基礎,一個包括了人民幣存款貸款外匯交易投資等業務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就此產生了。
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用戶,只要資金不與中國境內發生來往,就可以享受到和美元歐元類似的,不受中國境內資本管制的金融服務。利率和匯率都是由市場決定的,而且可以和中國境內的——即在岸的——市場不同。
所以,無論是基於便利性,自由度,還是風險控制,乃至於套利的動機,加之境內外的政策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蓬勃發展了起來。現存於離岸人民幣市場當中的人民幣客戶存款總量已經超過一萬億元。如果把這些在中國境外進行付款的人民幣看作一種貨幣的話,這個貨幣已經是世界第七大支付貨幣,其每個月的支付量超越了港幣新加坡元乃至瑞士法郎。而這個支付貨幣的排名,在2012年1月的時候,還是世界第20。如此的交易量,如此的增長勢頭,令離岸人民幣作為金融機構的一種生意,乃至一個地區的金融產業發展,已經讓人完全不能小視。
而當我們考慮到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種種不足,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機遇就更加明顯了。香港是最先開始發展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擁有最早開始設立的、迄今運行最具經驗的金融基礎設施和運營人民幣業務的金融機構,但由於時區、客戶群的關系,香港市場並不能夠完美地為歐洲美洲地區的客戶服務。同時由於市場規模、流動性等的限制,現在的人民幣市場上所存在的金融產品,並不像美元歐元一樣豐富。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離岸人民幣都可以成為世界第七大支付貨幣,形成萬億元級別的規模,那麼如果在更多的金融中心,形成有一定規模和深度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對金融產業會產生怎樣的推動作用?
這些樸素的看法,相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些國家熱衷於獲得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地位的原因。
那麼所謂爭奪一個離岸人民幣市場中心的地位,究竟是在爭奪一些什麼呢?
初步來看,似乎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想擁有一個人民幣清算行。人民幣清算行的作用,在於架設一座境外與中國境內之間的橋梁,同時可以在當地為銀行提供一個人民幣清算的基礎設施。就是說,擁有了一個人民幣清算行之後,當地的銀行可以比較方便地幫客戶把人民幣付到中國境內,反之亦然;同時,人民幣清算行作為中心,當地的銀行去到人民幣清算行開戶,可以比較方便地形成一個當地的人民幣銀行間支付網路,那麼當地的銀行間開展外匯交易,並以此為基礎開展其他金融資產的交易,也都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此處的「當地」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並不一定局限在某一國,因為如果根據所在國家的金融法規,清算行可以為外國銀行開立人民幣同業賬戶,那麼所形成的網路就可以延伸到多個國家,形成輻射效應。從這點上看,也不難理解各國金融產業當局希望以點帶面的精神。
那麼,上文中「比較方便」這個短語便似乎比較值得玩味了。因為對一家銀行來說,開展跨境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並不一定要求本國必須有一家人民幣清算行。如果一家境外的銀行想要經營跨境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既可以選擇在中國境內的銀行開戶,又可以選擇在現有的清算行開戶,還可以選擇在與上述兩種銀行有業務關系的其他境外銀行開戶。當然這些選擇各有利弊,但至少為境外的銀行打開了經營這些業務的大門。事實上,在2013年台灣和新加坡擁有了當地的人民幣清算行之前,已經有上百個國家的銀行通過這些方式不同深度的參與到了人民幣的市場中來,而且包括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主要跨國金融機構。
況且,離岸人民幣市場是一個可以自由兌換的市場,不存在資本管制,所以無論金融基礎設施在哪裡,各地離岸人民幣的利率匯率都應該是基本一致的,否則套利機制也會把差異抹平。
所以客觀的講,人民幣清算行在歐洲的設立,不是創立一個新的與其他離岸人民幣市場不同的市場,而是讓參與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門檻降低了,能夠鼓勵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離岸人民幣市場中,進而為更多的客戶提供服務。建立清算機制,是人民幣的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地區的金融機構會有更多的有機會,當地實體經濟也會受益,這一點當然是各地政府當局願意看到的。
台灣和新加坡是繼港澳之後,在2013年所出現的新的人民幣清算行。在台灣,人民幣清算行的主要作用在於支持本地銀行業處理人民幣業務,而且負責處理當地和大陸的人民幣結算。伴隨著人民幣清算行的設立,台灣監管當局也放鬆了對本地銀行處理人民幣業務的限制,令台灣民眾和當地企業可以使用人民幣,所以我們看到了台灣人民幣存量的井噴式發展。但台灣可能是更加內生的發展,畢竟台灣並非一個外向型的金融中心,所以目前來看輻射周邊的作用比較有限。
對於新加坡而言,出現人民幣清算行之前,新加坡的銀行已經可以處理人民幣業務(當然主要通過香港進行),也被認為是一個主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有著比較顯著的人民幣交易量。那麼為什麼還需要一個清算行呢?其中一個原因,也許就是清算行的帶動作用,令當地用戶更加自信,更加習慣,同時也輻射周邊其他國家的人民幣業務。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當地人民幣清算量不斷增長,但是相對於香港清算量仍然較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這是香港先發優勢的體現;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清算行不一定非要在本地設立才能夠開展業務。新加坡人民幣清算機制,希望可以令那些之前難以參與香港人民幣市場的機構和他們的客戶,接觸到人民幣。
所以我們放眼歐洲,會發現以歐美為總部的主要的跨國金融機構,已經通過他們在亞洲的分支機構開展人民幣業務有一段時間了。但由於時區等關系,在歐洲當地的人民幣服務並不能像在亞洲提供的一樣高質量,銀行間市場也相對有限,這些限制了當地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換一個角度而言也就是有巨大的機會。一旦擁有人民幣清算行,基礎設施便會更加健全,也會有更多的參與者參與到當地的人民幣銀行間市場當中來,人民幣的清算時間可以進一步延長,離岸人民幣的外匯交易的流動性可以顯著提高、甚至可以第一次有機會全天24小時進行,這些都會令人民幣的離岸市場發展進一步深化。
回到最初的"爭奪"二字。一旦擁有了以清算行為代表的基礎設施,便會回歸到真刀真槍的業務競爭。那麼哪裡的基礎設施發達、服務先進、政策環境良好、軟硬體配套齊全、客戶眾多、服務客戶方便,哪裡便更加有可能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的中心。當然在現在的所謂爭奪戰中,主要參與的也都是老牌的金融中心,這些條件都比較優越。那麼先發優勢,盡快形成集聚便更加重要。這大概也就是"爭奪"二字的應有之意。
比如倫敦。作為老牌的外匯交易中心,歐洲美元的中心,倫敦在離岸人民幣發展之初便十分重視,在倫敦與香港業界所召開的論壇當中,便取得了一個巨大的成果,就是讓香港本地的人民幣清算系統一直運行到每天晚上十一點半,來覆蓋倫敦的交易時間,可謂利用現有基礎設施之典範。但是,倫敦業界依然希望擁有一個當地的清算行,大概就是看重了清算行在推動人民幣業務普及和增強流動性方面的的積極作用。
其實除了清算行以外,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可能是流動性方面的支持,也就是當地銀行在頭寸比較緊張的時候,除了在銀行間市場籌措以外,央行也是一個流動性的來源。這也就是為什麼諸多國家的中央銀行會和人民銀行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擁有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以後,境外市場的央行便可以視需要,從人民銀行獲得人民幣,支持當地人民幣銀行間系統的流動性。此次央行與歐洲簽訂的主要是清算備忘錄,而貨幣互換協議已經簽訂過,所以這里關於本幣互換的討論暫且不太多展開。
對於我國而言,設立人民幣清算行以至於在更多地方建立互相聯系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也是有積極作用的。對於中資銀行而言,在世界不同地區作為人民幣清算行,有利於他們的全球布局和開展其他業務。而同時一個更廣闊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可以更有效地促進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對我國的金融改革,金融風險的管理,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當然,單純從技術層面上講,設立特別多的人民幣清算行,也未必是必由之路。我國也在研究建立一個更為統一的人民幣國際支付系統,讓全球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有一個更好的基礎。但在此過程中,為各地業界建立更好的人民幣市場創造條件,也是很好的舉措,可謂「樂見其成」。
那麼是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會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呢?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了我國支持香港發展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這也是迄今官方唯一明文指出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對於其他地方希望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願望,周小川行長在今年兩會的記者會上是這樣表述的——也以此作結:
歐洲有幾個國家都對於發展人民幣業務顯示出了比較大的興趣。我們說,歐洲究竟會怎麼樣形成人民幣業務的中心,這個主要還是取決於市場的力量。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如果有人有熱情,而且願意這樣做的話,我們應該給他們創造一個條件,就是他們可以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至於能不能形成中心,可能還要靠他們自己努力,也要看天時地利,看市場參與者的意見。
你剛才提到巴黎有這個積極性,一般來說,我們做這個事,可能雙方要考慮一個人民幣業務的清算機制,就是清算工作怎麼做,這是從雙方央行層面上需要考慮的。此外,人民幣業務開始運轉的時候,有時候資金會多,有時候資金會少,總要有個頭寸調整和供給的問題,如果缺的話,有時候需要頭寸供給。這種機制可以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雙邊貨幣互換,可以提供頭寸。同時,貨幣互換也有助於雙方增強信心,使流動性比較平穩,這個也是在考慮范圍之內的。
首先,我們是聽說台灣方面希望就貨幣互換進行討論,但是還沒有正式開始。所以,這可能還只是有所醞釀,當然醞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消息告訴你。
至於說在台灣的人民幣業務發展來講,應該說已經很快了,你也提到了人民幣的存款量達到了2000億人民幣,比香港快。但是總體來講,我們有兩個意見,一個是這些業務還是要穩步發展,穩步發展就比較牢靠,不出毛病,如果太著急的話,可能有些東西會做得不是那麼穩妥。再有一個,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投資的結算方面,我們是強調多為實體經濟服務。所謂多為實體經濟服務,就是多做貿易結算,包括海外第三方的,也不見得就是兩地之間的,還有其他方面貿易結算方面的需要,比如說東南亞或者其他方面的。再有是多做實際投資項目,就是所謂FDI、ODI,也就是直接投資方面的結算。適當地掌握一下節奏,在一些組合投資產品方面走得太快,有時候沒有太大把握,同時我們主要鼓勵的方向是支持實體經濟的經濟活動,有直接貿易投資的發展,同時根據發展的程度逐步放寬政策。
香港的人民幣業務應該說是發展得很不錯的,而且不僅在香港,在整個國際上都有一個中心的作用,能夠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人民幣的運用發揮很好的作用。至於提出所謂每日兩萬元換匯的限制,當時制定這個政策的時候是很寬的,現在有些人提出是否能夠進一步放寬,這個想法、這個提議,是去年夏天剛提出來的,所以首先要有個研究的過程。另外,不是針對這一項政策,主要是其他政策的配合關系、先後順序的安排。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大家可以相信,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穩步推進、加快實現人民幣可兌換,在這個過程中,這些限制性的措施肯定會逐步越來越少,將來都會放開的,這個方向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人民幣的業務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人都有熱情發展人民幣業務,這是個好事,也給香港帶來很多機會。很多地方都想成為「中心」,但實際上是不是「中心」,還是要市場承認,還是要真正有優勢,真正服務到家。我認為香港是有明顯的優勢的,剛才也提到了香港現在起到的作用,香港傳統上所起的作用,香港有亞洲以及國際級的金融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等等,所以香港的這個地位我認為還會進一步發展,還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但是與此同時,香港也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發展,不斷地體現更好的服務和更強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人民銀行的角度歷來是支持的。
加勒比自由貿易區是由安地卡及巴布達發起,加勒比共同體成員國參與建設的自由貿易商業園區。加勒比自由貿易區遠期規劃總面積為165平方公里,由15個國家園區組成。